•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

Copied!
10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第二期第一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

張卿卿 陶振超 主編

計畫編號:MOST 105-2420-H-004-035-SS3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二○一八年五月

(2)

2

參 與 教 授

(除計劃主持人外,其餘依姓名首字筆劃排列)

張卿卿 計畫主持人 政治大學廣告學系教授

陶振超 共同主持人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 俞蘋 協同主持人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林日璇 問卷規劃小組成員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林淑芳 問卷規劃小組成員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施琮仁 問卷規劃小組成員 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副教授 曾淑萍 問卷規劃小組成員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 賴至慧 問卷規劃小組成員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蔡欣怡 問卷規劃小組成員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3)

1

目錄

壹、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簡介 ... 5

貳、 第二期問卷題目架構文獻背景 ... 23

一、 主題規劃步驟 ...23

二、 主題確認結果與架構 ...29

三、 主題內涵說明 ...37

參、 第二期第一次問卷研擬過程 ... 38

一、 問卷小組會議 ...38

三、 加掛題組架構圖 ...42

四、 青少年調查結構題組建議 ...48

五、 認知訪談 ...48

肆、 調查單位介紹 ... 49

一、 招標過程簡述 ...49

二、 公司介紹:台灣趨勢研究股份有限公司 ...49

三、 傳播相關調查研究經驗 ...49

伍、 第二期第一次青少年調查 ... 51

一、 調查方法與過程 ...51

二、 督導訓練 ...52

三、 預試過程 ...52

四、 正式調查過程 ...54

五、 抽樣過程 ...57

六、 資料整理 ...62

七、 資料複查 ...63

八、 訪問品質監測與控管 ...64

陸、 第二期第一次一般民眾調查 ... 65

一、 調查方法與過程 ...65

二、 訪員訓練 ...66

三、 預試過程 ...66

四、 正式調查過程 ...71

五、 抽樣過程 ...72

六、 資料處理與複查 ...81 七、 問卷品質監測和控管 ...83 八、 不同訪問方式對答題效應之差異 ... 83 二、 問卷設計.....40

(4)

2

錄 ...

88

附錄一、機制歷程、結果與影響變數 ...89

附錄二、問卷題組概念及量表來源(青少年版) ... 110

附錄三、問卷題組概念及量表來源(一般民眾版) ...128

附錄四、認知訪談之問題紀錄彙整(青少年版) ...145

附錄五、認知訪談之問題紀錄彙整(一般民眾版) ...150

附錄六、預試訪談問卷(青少年國小版) ...156

附錄七、預試訪談問卷(青少年國中版) ...193

附錄八、預試訪談問卷(青少年高中版) ...230

附錄九、預試訪談問卷(一般民眾) ...267

附錄十、一般民眾預試訪談結果百分比 ...320

附錄十一、正式訪談問卷(青少年國小版) ...373

附錄十二、正式訪談問卷(青少年國中版) ...405

附錄十三、正式訪談問卷(青少年高中版) ...440

附錄十四、正式訪談問卷(一般民眾) ...478

附錄十五、網路問卷作答結果(一般民眾) ...537

附錄十六、青少年正式調查次數分配表 ...540

附錄十七、一般民眾正式調查次數分配表 ...698

附錄十八、調查地區(一般民眾) ...941

附錄十九、CAPI 系統操作說明 ...943

附錄二十、不同訪問方式統計表 ...969

附錄二十一、不同訪問方式信度分析 ... 1020

(5)

3

圖目錄

圖 1 中文宣傳酷卡樣張 ... 11

圖 2 英文宣傳酷卡樣張 ... 11

圖 3 新版中文宣傳酷卡樣張 ...12

圖 4 新版英文宣傳酷卡樣張 ...12

圖 5 傳播調查資料庫宣傳照片 ...13

圖 6 傳播調查資料庫之臉書 FACEBOOK粉絲專頁. ...15

圖 7 傳播調查資料庫電子報(左)與展集(右) ...17

圖 8 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英文版) ...21

圖 9 傳播調查資料庫問卷架構………41

圖 10 社交題組架構圖(一) ...42

圖 11 社交題組架構圖(二) ...42

圖12 資訊題組架構圖(一) ...43

圖13 資訊題組架構圖(二) ...43

圖 14 娛樂題組架構圖(一) ...42

圖 15 娛樂題組架構圖(二) ...43

圖 16 網路成癮架構圖………45

圖17 網路安全架構圖 ......46

圖 18 網路霸凌架構 ...48

圖 19 青少年調查流程 ...51

圖 20 青少年調查抽樣流程 ...57

圖 21 複查流程 ...63

圖22 調查流程 ...66

圖 23 訪員面訪與受訪者自填樣本實驗流程 ...67

圖 24 網路問卷流程 ...68

圖 25 抽樣階段 ...75

圖 26 複查流程 ...82

(6)

4

表目錄

表 1 第一期中華傳播學會論文發表概況 ...7

表 2 第一期期刊論文發表概況 ...9

表 3 2015 年 7 月 15 日記者會發表主題 ...10

表 4 傳播調查資料庫之電子報主題 ...18

表 5 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主題 ...19

表 6 專家座談會與會者與建議 ...23

表 7 傳播國際期刊關鍵字排序 ...25

表 8 量化取向研究關鍵字排序 ...26

表 9 調查法研究關鍵字排序 ...27

表 10 國內外期刊前十大熱門議題 ...28

表 11 調查主題面向與概念彙整 ...30

表 12 調查主題面向與主題對應於傳播途徑的關係 ...32

表 13 調查主題面向與主題對應於心理機制的關係 ...33

表 14 調查主題面向與主題對應於結果與影響的關係 ...36

表 15 問卷小組會議日程與議程要項 ...38

表 16 預試施測學校 ...53

表 17 正式調查施測學校 ...54

表 18 各層人口占比 ...58

表 19 各層需抽取樣本數 ...58

表 20 各層需抽取學校數 ...59

表 21 加權前後樣本代表性檢定 ...61

表 22 調查區域 ...66

表 23 訪員面訪與受訪者自填樣本分佈 ...67

表 24 樣本分布 ...67

表 25 第二期第一次網路問卷時程 ...69

表 26 填答樣本摘要 ...69

表 27 網路問卷回饋 ...70

表 28 各層人口分配 ...73

表 29 六大地理區域層別合併狀況 ...73

表 30 各地理區域各層期望與實際完成樣本分配 ...76

表 31 接觸紀錄 ...77

表 32 加權前後樣本代表性檢定 ...79

(7)

5

壹、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簡介

一、 本資料庫計畫背景

自 2011 年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以下簡稱本資料庫)成為科技部的獨立計畫以來,已經 完成了第一期第一到五次,共五年的調查,目前正在進行第二期第一次計畫。為了更深入且全面 地掌握臺灣民眾傳播行為、媒體使用的變化與趨勢,本資料庫每年的調查問卷皆會保留固定的基 本題組,並加入依據當年度社會現況所訂定的次主題題組。期望透過具代表性的調查,清楚描繪、

紀錄臺灣社會的媒體使用變遷,並建置完整豐富的傳播資料庫。

本資料庫的問卷規劃,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部份,第一部份為「基本題組」,聚焦在傳播媒 體接觸行為(固定主題包含:人際及通訊篇、報紙篇、雜誌篇、廣播篇、電視篇以及網路使用行 為篇),每年以相同的題目進行調查,不僅可以反應調查當下的民眾媒體使用行為,更可進行跨 年度的資料比較,分析台灣民眾的媒體變化脈動。第二部份為「趨勢性研究主題」,根據當下台 灣社會發展現況、國際傳媒趨勢,擬定當年度的重要調查方向,本資料庫曾透過企劃書徵求、審 查、文獻蒐集,及邀請傳播領域專家學者加入研究團隊…等方式,研擬問卷題目。

截至第二期第一次(2017 年;主題為媒體使用的個人功效與影響 I)計畫開展,本資料庫 已完成第一期共五年的全臺調查訪談,各期次主題如下:第一期第一次(2012 年)─「傳播行為」

進行基本調查;第一期第二次(2013 年)─「網路使用行為」;第一期第三次(2014 年)─「媒 體的娛樂與社交功能」,研究對象包括 18 歲以上之一般民眾與 9-17 歲兒童及青少年;第一期第 四次(2015 年)─「政治傳播與公民傳播」;第一期第五次(2016 年)─「風險與危機傳播」。

本資料庫每年皆會公開上年度的調查資料於計畫官網(「TCS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至今已上架第一期共五次的資料,供大眾免費下載,內容包含資料釋出及引用辦法、抽樣方法、

原始問卷、SPSS 資料檔、結案報告書。此外,本官網也提供視覺資訊式報告書、電子報,以圖表 方式呈現調查結果,希望瀏覽對象除了研究者外,還可以觸及傳播業者與一般民眾。

(8)

6

二、 本資料庫前期執行狀況

第一期第一次

第一期第一次以「傳播行為基本調查」為主題,面訪執行時間為 2012 年 7 月 1 日至 2012 年 9 月 10 日止,共完成 2,000 份有效樣本,調查資料(包含原始問卷、樣本資料 SPSS 檔、報告 書)已於 2013 年 7 月 10 日在「TCS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網站釋出,供大眾免費下載。

第一期第二次

第一期第二次以「網路使用行為」為主題,面訪執行時間為 2013 年 6 月 10 日至 2013 年 9 月 10 日止,共完成 2,000 份有效樣本,調查資料(包含原始問卷、樣本資料 SPSS 檔、報告書)

已於 2014 年 7 月 10 日在「TCS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網站釋出,供大眾免費下載。

第一期第三次

第一期第三次以「媒體的娛樂與社交功能」為主題,該次調查對象分成兒童與青少年(9- 17 歲)與一般民眾(18 歲以上)兩部份。兒童與青少年調查時間為 2014 年 2 月 27 日至 2014 年 3 月 25 日止,共完成 1,959 份有效樣本;一般民眾調查於 2014 年 6 月 30 日至 2014 年 7 月 20 日 止,共完成 2,013 有效樣本,這兩部份的調查資料(包含原始問卷、樣本資料 SPSS 檔、報告書)

已於 2015 年 7 月 10 日在「TCS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網站釋出,供使用者免費下載。此外,第 一期第三次也提供三冊視覺資訊式報告書-「第一冊:一般民眾 2012-2014 年數據」、「第二冊:

青少年 2014 年數據」、「第三冊:兒童、青少年及一般民眾 2014 年數據比較」,以圖表方式呈 現第一期第一次至第一期第三次的調查結果,方便大眾瀏覽調查結果。

第一期第四次

第一期第四次以「政治傳播與公民傳播」為主題,面訪執行時間為 2015 年 11 月 14 日至 2016 年 1 月 15 日止,共完成 2,002 份有效樣本,調查資料(包含原始問卷、樣本資料 SPSS 檔、

報告書)於 2016 年 7 月 10 日在「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網站釋出,供使用者免費下載。

第一期第五次

第一期第五次以「風險與災害傳播」為主題,面訪執行時間為 2016 年 09 月 27 日至 2016 年 11 月 30 日止,共完成 2,098 份有效樣本,調查資料(資料釋出及引用辦法、抽樣方法、原始 問卷、SPSS 資料檔、結案報告書)於 2016 年 7 月 10 日在「TCS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網站釋 出,供大眾免費下載。

(9)

7

三、 本資料庫前期資料學術發表情況

本資料庫問卷規劃小組的成員每年皆會使用該期次的調查資料撰寫論文,並在中華傳播 學年會中以專題座談的方式發表。小組成員亦會投稿以本資料庫調查結果所撰寫之論文至國內 外期刊。截至目前,本資料庫第一期已發表 36 篇專題座談論文、22 篇期刊論文,另有 1 篇論文 被國內期刊接受。(詳請見表 1、表 2)

表 1 第一期中華傳播學會論文發表概況 2013 年 中華傳播年會

專題講座:「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一期一次成果分享─臺灣民眾媒體使用面面觀 發表者 論文篇名

王嵩音 政治傳播行為的性別差異-跨年代分析

林日璇 社交媒體 vs. 線上遊戲:台灣成人網路使用、媒介慣習與人際互動 徐美苓 影響新聞可信度與新聞素養效能因素之探討

張卿卿 從認知與情感雙歧檢視臺灣民眾的廣告規避與趨近行為

郭貞 Web2.0 時代台灣消費者購物模式的轉變:檢驗 AISAS 網路消費模式 陶振超 網際網路與友誼網絡:取代、擴大、或強化

盧鴻毅 資訊重要性及可信度對健康資訊尋求的影響 2014 年 中華傳播年會

專題講座:「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一期二次成果分享─臺灣民眾媒體使用面面觀 發表者 論文篇名

王嵩音 網路使用與公民參與之變遷研究

林日璇 依附類型與關係性滿足:從自我決定論剖析台灣成人社交網站使用、心理幸福感、

及社會資本

林淑芳 網路素養、網路經驗、及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綜合探討 張郁敏 跨世代行動上網與電視並用行為與動機

張卿卿 媒介作為娛樂的功能:以網路購物為例探討

陳延昇 好心情與好玩:情緒動機對線上遊戲使用、享樂滿足與遊戲成癮之影響效果 陶振超 資訊分享的動員力量:網絡機會模式之觀點

(10)

8

2015 年 中華傳播年會

專題講座:「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一期三次成果分享─臺灣民眾媒體使用的娛樂與社交功能 發表者 論文篇名

林日璇 台灣成人臉書態度、使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

張郁敏 觸動點分析:民眾如何觀看與分享網路素人創作內容 張卿卿 線上影音使用、分享與上傳行為探討:多元動機之觀點 陳延昇 球迷程度與群體認同對運動賽事觀看行為之影響

陶振超 社交媒體對社會動員的雙重影響:連結的公民與號召行動 專題講座:青少年與網際網路

發表者 論文篇名

王嵩音 青少年網路正負面使用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

林日璇 不得不用:台灣青少年臉書使用動機、態度、感知人氣、及心理幸福感 林淑芳 台灣兒童與青少年網路素養

施琮仁 青少年網路霸凌現象與其影響因子 陶振超 友誼網絡與青少年行為

2016 年 中華傳播年會

專題講座:「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一期四次成果分享─從選民特質探討政治傳播資訊接收和 政治參與行為

發表者 論文篇名

王嵩音 是「異議」?還是「疏離」? 網路使用者的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 林淑芳 政治意見領導力與網路政治討論

俞蘋 網路時代下的兩種公民:主動、被動的網路政治使用與政治參與模式 張卿卿 雙歧與單歧選民選舉期間的媒體使用行為探討

陶振超 個人網絡交叉壓力與政治參與:社會網絡取徑的觀點 2017 年 中華傳播年會

專題講座:「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一期五次成果分享─健康、風險與災難:傳播途徑與模式 對於預防行為的預測

發表者 論文篇名

張卿卿 健康賦權策略與健康傳播:健康意識與健康知識作為自我控制促因的模式 邱玉蟬 傳播不平等對食品風險感知與預防行為的影響

俞蘋 食品安全資訊接收、風險認知與感知、資訊分享與防範行為間的模型建構:健康與 傳播理論觀點

徐美苓 台灣民眾對空氣污染的風險感知、議題傳播及個人預防行動

詹大千 健康資訊傳播方式與信賴程度對於民眾空氣汙染風險認知與防護行為的影響 陶振超 人如何評估風險:可得性捷思法之觀點

林宗弘 天災風險知覺的數位落差:來自臺灣傳播調查的證據

(11)

9

表 2 第一期期刊論文發表概況 資料期數 作者(依筆劃排序) 年份/名稱/期刊

第一期 第一次

林日璇 (2014)。社交媒體 vs. 線上遊戲: 台灣成人網路使用, 媒介 慣習與人際互動。中華傳播學刊,25,99-132。

徐美苓 (2015)。影響新聞可信度與新聞素養效能因素之探討。中華 傳播學刊,27,99-136。

郭貞 (2015)。Web 2.0 時代台灣消費者購物模式的轉變: 檢驗 AISAS 網路消費模式。中華傳播學刊,27,139-165。

張卿卿 (2014)。從認知與情感雙歧檢視台灣民眾的廣告規避與趨近 行為。中華傳播學刊,25,71-98。

陶振超 (2015)。網際網路與友誼網絡:取代、擴大、或強化。傳播 與社會學刊,34,57-88。

盧鴻毅 (2015)。媒體報導的健康資訊重要性及可信度感知對健康資 訊尋求行為的影響。傳播與社會學刊,34,89-115。

第一期 第二次

林日璇 (2015). The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 in Facebook use and social capital:

Evidence from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a national sample.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8(3), 173-180.

(2016). Need for relatedness: a self-determination approach to examining attachment styles, Facebook us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6(2), 153-173.

林淑芳 (2016)。台灣民眾網絡素養調查:網絡素養、網絡經驗及生 活滿意度關係之綜合探討。傳播與社會學刊,37,25-56。

張郁敏 (2015)。跨世代行動上網與電視並用行為與動機。新聞學研 究,124,83-116。

張卿卿 (2016)。以網路購物為例探討媒介作為娛樂的功能。中華傳 播學刊,29,3-43。

第一期 第三次

王嵩音 (2016)。家長介入行為影響青少年網路正負面使用行為之研 究。中華傳播學刊,30, 31-59。

林日璇 (2017)。你怎麼加臉書 [好友]? 連結策略與感知社會支持及 心理幸福感的關聯性。資訊社會研究,32,113-149。

林淑芳 (2016)。青少年網路素養,家長介入,與網路使用經驗。中 華傳播學刊,30,3-29。

施琮仁 (2017)。台灣網路霸凌現況、原因與影響:以青少年族群為 對象。中華傳播學刊,32,203-240。

張郁敏 蔡介元

(2016)。網路素人創作內容決策歷程與觸動點分析: 循序樣 式探勘技術之應用。中華傳播學刊,30,109-139。

張卿卿 (2016)。線上影音接收,傳散與產製上傳行為探討:多元動 機之觀點。中華傳播學刊,30,61-107。

(12)

10

資料期數 作者(依筆劃排序) 年份/名稱/期刊 第一期

第三次

陶振超 (2017)。社交媒體的動員力量:網絡機會模式之觀點。新聞 學研究,131,49-86。

(2017)。傳播個人性與動員:社交媒體比親身接觸、大眾媒 體更有效。傳播與社會學刊,41,41-80。

第一期 第四次

林淑芳 (2018)。社群媒體與政治公民參與:網路政治討論頻率與政 治討論異質性的中介角色。傳播與社會學刊,44,25-48。

張卿卿 (2017)。政黨雙歧不確定的糾結:成因、決策過程、媒體接 收與行為意向。中華傳播學刊,32,167-202。

王嵩音 (2017)。是「異議」?還是「疏離」? 網路使用者的政治態 度與政治參與。傳播文化,16,104-131。

第一期 第五次

徐美苓 (印製中)。風險感知、價值觀、議題傳播及空污防制行為意 向。新聞學研究。

四、 本資料庫推廣情形

本資料庫為了拓展知名度和增加使用率,主要以五種方式推廣此學術資源:一、每年在國 內和國外大型研討會中發放文宣進行宣傳。二、親自於國內大專院校相關課程中介紹資料庫。三、

發電子信件及電話聯繫,請國內各大專院校相關系所及曾參與過本資料庫的老師,協助以電子信 件推廣。四、舉辦碩博班論文獎。五、經營傳播調查資料庫臉書粉絲頁。此外,每年亦未依照各 期不同狀況新增不同推廣方式,例如曾於 2015 年舉辦臺灣傳播調查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廣邀 媒體參與,讓更多學者、學子、產業界人士與民眾得知資料庫釋出資訊與內容。記者會由計畫主 持人張卿卿老師與陶振超老師共同主持,問卷研擬老師共同參與發表,發表內容請見表 3。其他 詳細推廣內容請見以下說明:

(一) 研討會宣傳

表 3 2015 年 7 月 15 日記者會發表主題 科技部記者會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成果發表

分享人 分享主題

張卿卿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簡介

王嵩音 青少年網路正負面使用行為影響因素 林淑芳 青少年網路素養與使用調查

施琮仁 青少年網路霸凌

林日璇 不得不用臉書:一成二青少年害怕錯過社交活動 陶振超 青少年的友誼網絡與傳播網絡

(13)

11

為在國內學術社群推廣「台灣傳播資料庫」,本計畫成員自 2012 年開始,每年皆於中華傳 播學年會中發放中文宣傳酷卡(如圖 1),以提供與會者自由索取。主持人並於該年度專題座談 介紹本資料庫計畫背景、當年度執行成果,及宣傳本資料庫網站平台。如下圖 1 所示,在宣傳卡 上面詳列了關於資料庫的資訊以及下載方式,提供使用者詳細的下載途徑。

圖 1 中文宣傳酷卡樣張

國外宣傳部份,本資料庫於亦會印製英文宣傳酷卡(如圖 2)在國際傳播學會(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中發放,並於發表會會場介紹與推廣本資料庫網站平台。透過 國際化的方式,讓資料庫能夠廣為國外學者使用。

圖 2 英文宣傳酷卡樣張

本資料庫每年皆會針對該年度主題,更新宣傳酷卡的內文,於 2017 年製作一期五次宣傳酷 卡時更配合新網站的更新,改版宣傳酷卡(新版中文酷卡如圖 3;新版英文酷卡如圖 4)。

(14)

12

圖 3 新版中文宣傳酷卡樣張

圖 4 新版英文宣傳酷卡樣張

(15)

13

(二) 課內宣傳

本資料庫於每學期開學時皆會向國內大專院校教授相關碩博班課程的老師介紹資料庫,並 與有意願的老師商借 10 分鐘左右向該班同學介紹、解說資料庫,鼓勵同學們多多運用此學術資 源,並邀請同學們投稿傳播調查資料庫的論文獎。圖 5 為傳播調查資料庫到政治大學以及世新大 學宣傳之照片。

圖 5 傳播調查資料庫宣傳照片

(三) 信件推廣

為了讓更多碩博班同學與相關領域的教授得知本資料庫,本資料庫規劃於 2017 年起,每年 請國內大專院校相關系所之系辦人員協助發送推廣之電子信件,亦邀請曾參與本資料庫問卷規劃 小組之成員協助以電子信件向相關人士介紹本資料庫,信件詳細內容如下:

您好:

我們是科技部「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本調查為一多年性全臺調查計畫,目的在深入追 蹤及記錄臺灣民眾的傳播媒體使用行為變遷。

從 2012 年至今,本資料庫已累積相當多豐富且珍貴的資料,特來信邀請各位學界、產業 界先進們多加利用、分享!

除了基本傳播行為,本調查每年亦會針對當下社會現況加入不同內容。請參考以下各年度 之調查主題,點入您有興趣之調查,即可免費加入會員並下載全臺調查結果:

○ 2012 年─「主題素養與傳播」

○ 2013 年─「網路行為調查與偵測」

○ 2014 年─「媒體-娛樂與社交」

○ 2015 年─「政治傳播與公民傳播」

○ 2016 年─「風險與災害傳播」(將於 2017 年 7 月 10 日公開資料)

從本資料庫成立至今,已有許多研究者使用本資料庫發表具影響力之重要著作(請參考

(16)

14

「成果分享」),歡迎您也一起使用此具代表性的全臺大調查資料,為臺灣的傳播、社會 現象多加一份關注。

欲瞭解更多「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請點入前方「」內文字,或由此網址

http://www.crctaiwan.nctu.edu.tw/index_che.asp,至傳播資料庫網站。亦歡迎您直接由以下 方式與我們連絡:

電話:02-2939-7551;Email: crctaiwan@gmail.com 非常感謝您百忙中閱讀此信,敬祝 安康

傳播調查資料庫主持人 張卿卿老師

助理 黃昕樂、黃大豪、王鐘仁 敬上

(四) 碩博班論文獎

本資料庫經抽樣全臺民眾以進行傳播行為的面訪調查至今已邁入第 6 年,又每年依據當下 社會情況搭配不同主題的調查,而使本資料庫擁有豐富多元、深入淺出的台灣民眾傳播行為紀錄。

因此特別舉辦碩、博士論文獎,期待學子能以此資料庫為基礎,開展社會領域研究。

此論文獎之審查機制為由本資料庫之計畫主持人邀請五名相關專家學者組成「評選委員會」

(排除論文獎申請人之指導教授),先請委員會討論並決定評選辦法後,以「匿名審查制度」進行審 查,就所有候選論文評選出得獎作品。

(五) 臉書粉絲專頁

有鑑於全球及臺灣民眾使用臉書與社群網站的行為愈趨普遍,本資料庫於 2014 年 10 月開 設臉書專頁(如圖 6),並邀請傳播領域及各界有興趣之學者、學子,及民眾加入或按讚。本臉 書專頁之推廣策略為以親切之內容,吸引各界人士關注傳播產業或學界新知,並進而認識、瞭解 本資料庫,及使用本資料庫之調查數據。

本期臉書專頁內容大致有「產業新聞」、「每日精選」、「電子報」、「節慶祝福」…等 訊息。每則貼文皆以平易近人之文字及本資料庫自行製作之圖片(包含 gif 動態圖)構成,期望以 活潑生動的方式將傳播相關消息及本資料庫的近況,分享給本資料庫的粉絲及臺灣民眾,並將傳 播資料庫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截至目前,本資料庫已有 1,160 人以上按讚及追蹤,發布的貼 文亦經常有粉絲們分享轉發。

(17)

15

圖 6 傳播調查資料庫之臉書 Facebook 粉絲專頁.

(18)

16

五、 「TCS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網站平台的內容建置情形

自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TCS)於 2012 年開始進行調查時,便建立獨立網站,網站主要 目的為釋出每期傳播調查資料問卷、調查內容與報告等,供學界、產業界與一般民眾參考使用。

隨著社會主流審美觀的變遷,與網路科技的進步,網站由第一版的「傳播產學知識家」至 2014 年 5 月改版的「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再到 2017 年五月改版後的二期資料庫網站「TCS 臺灣傳 播調查資料庫」,共經歷兩次更新。

「TCS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為本資料庫參考國際優質學術網站,與前期網站的使用者 經驗訪談後,請專業程式設計、網頁設計師將舊版網站優化而成,以讓使用者能更便利與上手地 使用此網站。本網站與前期網站的主要差異可分為視覺呈現與內容架構兩項。在視覺呈現上,本 網站首頁改以圖像為主;網頁底色改為較明亮有朝氣的淺色系,並增加隱藏式下拉選單;網站首 頁也改為強調本資料庫之重點內容─「資料庫調查簡介」、「資料庫調查資料下載」、「資料庫成果 分享」、「電子報」。而內容架構部分則去無存菁地保留大部分舊版網站內容,並將網站從原本多層 次的架構修改為兩層架構,讓使用者更容易抵達想要的頁面,詳細介紹請參閱本文第三段後之文 字。

本期資料庫網站目的可分為三大部分:分享傳播調查資料、學術交流、產業交流。網站以 前述三部分為骨架,承襲舊版網站之豐富的學界與產業界資料,並以直覺化、視覺化之方式呈現,

以將資料庫之調查問卷、數據等資料推廣給學界、產業界與對大眾傳播領域有興趣民眾,並期許 本資料庫能成為臺灣、亞洲,至全球傳播調查的指標。以下將詳細介紹網站內容:

(一) 「傳播調查資料」專區

本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計劃由過去「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大眾傳播組」五年一次

(分別為 1993、1998、2003 及 2008 年)中獨立出來,且本計畫進一步改為每年一次調查,以年 度密集調查的方式,藉以獲得臺灣民眾使用媒體行為之多元與複雜樣貌的即時資料。使用者可以 在本專區中瞭解本資料庫之歷史、簡介,及下載本資料庫和過去「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

之調查數據,此外亦可於此專區參考、閱讀本資料庫的論文發表成果及電子報。

1. 內容建置

本專區為 TCS 臺灣調查資料庫網站之重點頁面-其下共有四個子頁,包含(1)介紹傳播 調查資料庫的「TCS 調查簡介」;(2)釋出每期調查資料的「TCS 調查資料下載」;(3)介紹 引用資料庫調查數據的期刊的「TCS 成果分享」專區;(4)放置每月宣傳數據應用的「TCS 電子 報」專區。

(19)

17

(1) 「TCS 調查簡介」

本區塊介紹本資料庫來源與各期次調查主題內容、方向,與抽樣、蒐集資料資的方法,簡 介包含首次 2012 年第一期第一次計畫調查至上年度 2016 年第一期第五次調查計畫。

(2) 「TCS 調查資料下載」

本區為資料庫網站經營的重點,內涵「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大眾傳播組資料及本 資料庫第一期第一次至第五次之各期介紹,及五個可供下載之檔案:附件:資料釋出及引用辦法、

抽樣方法、原始問卷、SPSS 資料檔、結案報告書。

(3) 「TCS 成果分享」

本區收錄引用本資料庫調查內容及「台灣社會變遷大眾傳播組」的期刊論文專區,條列引 用資料的期刊論文以供學界參考。

(4) 「TCS 電子報」資料庫

本專區存有本資料庫之電子報及展集,電子報為每月根據本資料庫已釋出的面訪調查資 料進行數據分析、撰寫短文並輔以圖表說明的主題報告(圖 7 左與表 4);展集則為每季統整使 用資料庫發表的期刊論文,收納主題類似的文章,並為期撰寫簡介(圖 7 右與表 5)。電子報和展 集之發送對象包含網站會員、傳播領域學者、社會科學相關社群學者。而自 2015 年 9 月起因應 讀者之特性,將電子報和展集從原先貼近一般民眾的寫法,改以學術角度切入、編寫,以提供各 大專院校在學學子及傳播領域學者使用參考。

圖 7 傳播調查資料庫電子報(左)與展集(右)

(20)

18

表 4 傳播調查資料庫之電子報主題

2016 1 全台上網成年人中 超過七成利用多種平台看新聞

2 台灣父母親對青少年子女的網路介入模式探討

3 青少年上網時間、父母介入頻率、校園霸凌經驗和網路霸凌經驗的關係 4 強化或補償?父母親教育程度與青少年社交網站使用的關係

5 男女有別?:臺灣青少年的性別與玩數位電玩的動機、頻率與方式 6 父母網路介入模式與臺灣青少年數位電玩使用經驗

7 社群網站公民運動訊息傳播與個人政治、社會背景的關係 8 社群媒體使用者的政治參與行為

9 台灣民眾透過媒體接收公共事務頻率與其公民參與程度 10 對於媒體資訊種類選擇,男女大不同?!

11 年輕人和中年人在網路上發表政治相關看法的比例較高 12 台灣民眾的主流意見氣候與意見表達意願之關係

2017 1 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對個人評估滿意度之影響

年 月 主題

2014 4 從一個人觀看的媒體,就能預知他的政治參與,想拓展新人脈、認識新朋友

社群媒體恐怕幫不了你!

5 10 年來媒體新聞報導的公正性愈來愈受到質疑,擔心人際互動不足 看看社群 媒體能協助你什麼!

6 40 歲以下的民眾社群媒體已取代 Email……。

7 新媒體與公民參與

8 號召社會動員 「資訊分享」扮演重要角色 9 進擊的滑世代:一心多用的媒體使用行為

10 超越電腦!手機躍升為線上遊戲的主要平台裝置 11 男女大不同:臺灣民眾網路技能與網路風險年度調查 12 網購「便利性」高 臺灣民眾每月網購高達 2.12 次

2015 1 政黨色彩鮮明、同質性高,媒體被六成民眾視為社會亂源!

2 上網?還是看電視? 從媒體選擇看出年齡差異 3 2014 年臺灣民眾媒體可信度創三次調查來最低

4 你今天「賴」了嗎?台灣民眾最常用手機收發即時訊息!

5 還在「網咖對戰」時代?現在國高中生最瘋休閒益智遊戲!

6 2014 年台灣民眾傳播行為年度調查:還是「台灣戲劇」最對味

7 「無網不利」:超過半數青少年透過網路找資訊、獲得娛樂並學習新事物!

8 社交網站臉書最受台灣網友歡迎,instagram 較受女性喜愛!

9 平常會使用網路的台灣成年人少於七成 10 台灣青少年父母教育程度與其網路使用差異 11 50 歲以上網族群超過五成使用社群網站

12 全台上網成年人中 超過七成曾分享線上影音/影片

(21)

19

2 電視要看哪一台?民眾政黨立場與選擇性接觸媒體傾向關係之初探 3 台灣各年齡層及不同性別民眾接受政治訊息之媒體管道差異 4 從年齡、居住地、以及網路使用剖析台灣民眾的政治知識程度 5 社群媒體使用動機及其與社交滿意度的關聯

6 台灣民眾媒體使用行為變遷初探-2012 年至 2016 年 7 民眾與食品安全議題之關係

8 臺灣民眾的颱風、水災資訊來源及來源可信度分析─以傳播調查資料庫一期 五次為例

9 危害健康的隱形殺手—空氣汙染 10 地震後訊息分享模式與性別之關係 11 臺灣民眾的健康傳播特性

12 你幸福嗎

2018 1 台灣民眾對電視媒體之評價

2 台灣不同區域民眾在空汙議題上的態度與行為差異 3 心內話

4 數位時代中,民眾的媒體使用行為與評價

5 以台灣電視、網路與社群媒體的使用族群來看新型態數位落差 表 5 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主題

2. 資料釋出公告 (1) 資料釋出電子報

本資料庫在每年釋出面訪資料當天會主動寄信告知會員,邀請他們下載使用,詳細信件 內容如下:

親愛的會員、學者,您好: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一期五次研究調查資料(調查時間 2016 年),自 2017 年 7 月 10 日起正式上線於資料庫官方網站(http://www.crctaiwan.nctu.edu.tw)。歡迎學者專家、實務

年 月 主題

2016 3 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第一期:網路媒體使用與人際互動、社會資本的關聯

7 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第二期:媒體使用與政治態度、認知與行為的關係 8 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第三期:媒體素養的前因與潛在後果

2017 3 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第四期:年輕世代的網路使用特徵、經驗與素養

7 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第五期:線上分享自製內容的過程、動機與影響 10 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第六期:政治傳播的新紀元

2018 3 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第七期:從「可信度」解讀假新聞現象 不容小覷的個人

因素

(22)

20

業者及社會大眾上網瀏覽或下載 2016 年調查資料,釋出項目包含:(1)資料釋出及引用 辦法、(2)抽樣方法、(3) 原始問卷檔、(4)調查數據(SPSS 檔)及(5)結案報告 書。本次調查主題為【風險與災害傳播】,調查對象為在台灣設有戶籍,18 歲以上的民眾 且每週至少 4 天以上居住於住居地址者。

本次調查抽樣方式為分層等機率三階段抽樣法(Stratified three-stage 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 PPS),第一階段為鄉鎮市區抽樣,第二階段為村里抽樣,第三階段為 門牌號碼抽樣,最後依據年齡進行戶中抽樣。

正式調查期間派遣訪員進行調查,調查時間為 2016 年 09 月 27 日至 2016 年 11 月 30 日止,共完成 2,098 份有效問卷。

「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延續「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的精神,為一長期性 學術調查計畫。為更精確追蹤傳播行為變遷的變化,「傳播調查資料庫」將每隔五年進行 一次的定期調查,自 2012 年改為每年進行,同時每年得以不同次主題切入。第一期第五 次(2016)調查主軸,聚焦在【風險與災害傳播】。除了調查台灣民眾的媒體使用行為 外,也設計媒體評價可信度等傳播核心題組,問卷題組涵蓋「風險災害相關傳播行為」、

「風險與災害相關態度與認知」、「風險與災害相關行為」三大研究主題。

竭誠歡迎各領域研究學者,下載與使用傳播調查資料庫一期五次的研究調查資料。

2016 年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一期五次研究調查資料下載網址:

http://www.crctaiwan.nctu.edu.tw/AnnualSurvey_detail.asp?ASD_ID=28 如有任何疑問,請與資料庫專案助理聯繫,謝謝。

聯絡人:黃小姐、王先生 E-mail:crctaiwan@gmail.com Phone:02-2939-3091#67551

(2) 資料下載用途統計

為了追蹤本資料庫的調查資料使用量,與以本資料庫資料撰寫期刊論文的成果,本網站會 在使用者下載資料時,詢問下載者的使用用途,並且統計各檔案之下載次數於後台顯示。

(二) 「學術交流」專區

本網站內容可區分為分享傳播調查資料、學術交流、產業交流三類訊息,目標對象也不盡 相同,本「學術交流」專區之主要目標使用者為傳播及社會學界之學者專家,及相關領域之大學、

碩博士生。

1. 內容建置

本區部分內容為承接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中文傳播資料庫」,承接之內容再加上本資料庫 更新之資源後,針對學者、研究者及學生學術社群相關的建置如下:

(1) 「學術期刊」

本區收錄傳播領域主要期刊的最新出版內容,以及提供國內外傳播相關的學術期刊網站 簡介,供使用者參考。

(23)

21

(2) 「傳播文獻」

定期更新 TSSCI 社會、傳播與管理期刊以及其他傳播相關期刊的文章簡介,本資料庫提 供時間、作者、期刊三種不同類別的排序方式,另設置搜尋欄位,供學者、研究生、有興趣之民 眾使用。本區收錄之期刊包含:中華傳播學刊、新聞學研究、廣播與電視、廣告學研究、調查研 究-方法與應用、文化研究期刊、傳播研究與實踐、中山管理評論、管理評論、管理學報、傳播 與社會、資訊社會研究與傳播管理學刊等期刊。

(3) 「學術相關網站」

本區整理並收錄傳播及社會領域相關之政府機關、學校單位、調查機構與非營利網站名 稱、連結與簡介供使用者參考。

(4) 「傳播研究社群」

此區塊條列出本資料庫學者會員,放置基本學者會員的基本介紹,以供相關領域學介有興 趣之使用者們互相交流。並建置搜尋功能讓使用者能以「學校」、「科系」或「專長領域」搜尋瀏 覽。

(5) 「其他相關調查」

本區統整全臺及國際上重要之調查網站連結,使使用者透過本資料庫網站即可以便利地 瀏覽其他相關調查。本資料庫收納的網站包括社會、家庭、教育及政治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計畫。

2. 國際學術社群推廣:網站英文化

本資料庫不僅致力於開發國內使用群(如前述之推廣情形),更拓展國際使用者,因此網 站設有英文頁面,方便國外學者使用,本資料庫亦會在國際研討會發送的英文庫卡上寫有網站網 址及 QR CORD。本資料庫英文網站內涵計畫介紹、資料下載頁面,並提供英文版之調查問卷與 SPSS 檔案下載。

圖 8 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英文版)

(24)

22

(三) 「產業交流」專區

資料庫網站內的產業取向網頁子題有三個,包含:「產業新聞」、「產業網站」與「行銷 溝通案例網站」。提供傳播領域的學生、業界人士使用,亦讓有興趣之學者或民眾參考,以下針 對此三大主題進行詳述。

1. 內容建置 (1) 「產業新聞」

為讓本網站使用者能掌握當下及歷史上的傳播消息,本資料庫每日皆挑選傳播領域重要 的四則新聞,編輯、分類後放於此頁面,讓閱聽眾能快速精確地掌握傳播產業趨勢與走向,此頁 新聞分類有「產業動態」、「遊戲電競」、「數位科技」、「府院動態」、「資訊安全」等。

(2) 「產業網站」

本區收錄傳播及社會領域相關產業界及媒體網站簡介、連結,以供使用者參考、搜尋。

(3) 「行銷溝通案例網站」

此部分更精確地選擇與行銷溝通相關的公司或網站,放入其簡介及相關連結以讓使用者 認識更多相關資源。

(四) 「最新消息」區

本網站第一個子頁為「最新消息」,內有定期更新之傳播領域學術界與產業界最新活動消 息,其分類有「論文徵稿」、「學術活動」、「實務講座」,及「傳播競賽」。「論文徵稿」收錄 臺灣各傳播或社會期刊、學刊,或研討會之徵稿訊息;「學術活動」為臺灣傳播及社會領域研討 會報名資訊。而「實務講座」和「傳播競賽」則包含媒體、廣告,與行銷等業界相關講座、競賽 之報名資訊。

(25)

23

貳、 第二期問卷題目架構文獻背景

傳播現象變化快速,但心理機制則有其共同性,因此主題的選擇必須同時反映其變與不 變,為了謹慎地進行主題規劃,本計畫小組透過專家座談、期刊關鍵字彙整並參考其他次級資料,

釐清有探索潛力的主題。並在這些主題下,爬梳出共同的心理機制與結果和影響變項。

一、 主題規劃步驟

專家座談會

為擬定傳播調查資料庫第二期計畫的最新主題,本研究執行一場專家座談會,執行時間為 105 年 7 月 1 日,地點為政治大學。總共邀請七位傳播學者一同討論最新的傳播趨勢並給予建議,

與會者有政治大學施琮仁副教授、中正大學王嵩音教授、政治大學林日璇副教授、政治大學張郁 敏副教授、臺灣大學邱玉蟬副教授、交通大學陶振超副教授、以及中正大學林淑芳副教授,主持 人為政治大學張卿卿教授。根據專家座談會的討論結果(參見表 6),傳播調查資料庫第二期計畫 的修改方向可歸納為四點:(1)調查對象可針對青少年或老年人;(2)部分基本題組可以每隔數 年調查一次,同時增加新媒體使用行為題組;(3)關於調查主題,可以蒐集近五年的傳播期刊主 題,瞭解傳播趨勢;(4)大致上,計畫可以延續一期五次的運作方式。

表 6 專家座談會與會者與建議

學校單位 與會者 建議

中正大學

傳播學系 王嵩音教授 基本題(傳播內容)建議隔數年做一次。可以新增媒體 文化接觸的題目:目前缺乏買書、聽演唱會等相關題目。

臺灣大學 生物產業傳播暨

發展學系

邱玉蟬副教授

一期五次鎖定的面向過多,建議主題面向可以較少,同 時基本傳播媒介與行為可以降低;同時可以追蹤青少年 族群。

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 林日璇副教授

利用關鍵字搜尋,分析一次五年主要傳播期刊,檢視是 否有新興主題出現。建議新增與休閒活動相關題組:鎖 定青少年、大學生,設計戶外活動結合媒體。

中正大學

傳播學系 林淑芳副教授 建議讓問卷小組成員較多時間進行題目發想。

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 施琮仁副教授 複選題較難分析,編碼也比較困難。

(26)

24

學校單位 與會者 建議

交通大學

傳播與科技學系 陶振超副教授

關於資料庫的定位與特色應該是要習慣與反映變動,可 以因應時代變遷調整基本題(如:VR、人機互動)。二期 可考慮加入 survey experiments。

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 張郁敏副教授

需要確認傳播資料庫的定位與使命。有些問題是 interesting to know,但學術價值較低,或無助於理論建 置。

主要期刊關鍵字

本研究蒐集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以及 Communication Research 四本傳播國際期刊 2010 年至 2015 年每篇文章的關鍵字,由於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與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兩 本期刊 2010 年至 2014 年的文章沒有關鍵字,因此只截取 2015 年的關鍵字,最後總共整理出 2,579 個關鍵字。

根據統計分析結果(參見表 7),四本傳播國際期刊的關鍵字以「SNS」的次數最高,占 2.8%;「CMC」次高,占 1.2%;排名第三為「framing」,占 0.9%;排名第四為「news」,占 0.7%;排名第五為「media effects」,占 0.7%;排名第六為「relationship」,占 0.7%;排名第七為

「social network」,占 0.7%;排名第八為「television and program」,占 0.6%;排名第九為

「emotion」,占 0.6%;排名第十為「information processing」,占 0.6%。

本研究進一步將量化研究取向的文章進行關鍵字分析(參見表 8),結果發現以「SNS」

的次數最高,占 2.3%;「CMC」次高,占 1.4%;排名第三為「framing」,占 1.0%;排名第四為

「news」,占 0.8%;排名第五為「media effects」,占 0.8%;排名第六為「relationship」,占 0.8%;排名第七為「social network」,占 0.7%;排名第八為「television and program」,占 0.7%;

排名第九為「emotion」,占 0.7%;排名第十為「information processing」,占 0.7%。

(27)

25

表 7 傳播國際期刊關鍵字排序

排序 關鍵字 次數 百分比(%) 排序 關鍵字 次數 百分比(%) 1 SNS 71 2.8 16 content analysis 12 0.5 2 CMC 32 1.2 17 crisis 12 0.5 3 framing 23 0.9 18 narrative 12 0.5 4 news 19 0.7 19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11 0.4 5 media effects 18 0.7 20 public opinion 11 0.4 6 relationship 18 0.7 21 blog 10 0.4

7 social network 18 0.7 22 family

communication 10 0.4 8 television and

program 16 0.6 23 motivation 10 0.4 9 emotion 15 0.6 24 online forums 10 0.4 10 information

processing 15 0.6 25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0 0.4 11 internet 15 0.6 26 politics 10 0.4 12 persuasion

knowledge 15 0.6 27 social capital 10 0.4 13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14 0.5 28 social support 10 0.4 14 selective exposure 14 0.5 29 adolescents 9 0.3 15 gender 13 0.5 30 deception 9 0.3 備註:表格僅列排序前三十的關鍵字。N=2,579。

(28)

26

表 8 量化取向研究關鍵字排序

排序 關鍵字 次數 百分比(%) 排序 關鍵字 次數 百分比(%) 1 SNS 52 2.3 16 content analysis 11 0.5 2 CMC 31 1.4 17 crisis 11 0.5 3 framing 23 1.0 18 gender 11 0.5 4 news 19 0.8 19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11 0.5 5 media effects 18 0.8 20 family

communication 10 0.4 6 relationship 18 0.8 21 motivation 10 0.4 7 social network 17 0.7 22 public opinion 10 0.4 8 television and

program 16 0.7 23 social capital 10 0.4 9 emotion 15 0.7 24 social support 10 0.4 10 information

processing 15 0.7 25 adolescents 9 0.4 11 persuasion

knowledge 15 0.7 26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9 0.4 12 selective exposure 14 0.6 27 political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9 0.4 13 internet 13 0.6 28 trust 9 0.4 14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13 0.6 29 credibility 8 0.4 15 narrative 12 0.5 30 gaming 8 0.4 備註:表格僅列排序前三十的關鍵字。N=2,269。

更進一步地,如果只將採用調查法的文章進行關鍵字分析(參見表 9),結果發現以

「SNS」的次數最高,占 3.5%;「relationship」次高,占 1.4%;排名第三為「television and program」,占 1.3%;排名第四為「political participation」,占 1.1%;排名第五為「CMC」,占 1.0%;排名第六為「family communication」,占 1.0%;排名第七為「social network」,占 1.0%;

排名第八為「gaming」,占 0.9%;排名第九為「social capital」,占 0.9%;排名第十為

「internet」,占 0.8%。

(29)

27

表 9 調查法研究關鍵字排序

排序 關鍵字 次數 百分比(%) 排序 關鍵字 次數 百分比(%) 1 SNS 32 3.5 16 conflict 6 0.6 2 relationship 13 1.4 17 political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6 0.6 3 television and

program 12 1.3 18 adolescents 5 0.5 4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10 1.1 19 children 5 0.5 5 CMC 9 1.0 20 election 5 0.5 6 family

communication 9 1.0 21 emotion 5 0.5 7 social network 9 1.0 22 information seeking 5 0.5 8 gaming 8 0.9 23 political/civic

engagement 5 0.5 9 social capital 8 0.9 24 privacy management 5 0.5 10 internet 7 0.8 25 risk 5 0.5 11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7 0.8 26 social support 5 0.5 12 media effects 7 0.8 27 survey 5 0.5 13 news 7 0.8 28 trust 5 0.5 14 public opinion 7 0.8 29 campaign 4 0.4 15 youth 7 0.8 30 deliberation 4 0.4 備註:表格僅列排序前三十的關鍵字。N=926。

次級資料

本研究佐以科技部「社會學門熱門及前瞻學術研究議題調查計畫」做為次級資料,構思 傳播調查資料庫第二期主題方向。臺灣大學新聞所林麗雲教授蒐集《新聞學研究》、《中華傳播 學刊》、《傳播研究與實踐》、《廣播與電視》、《廣告學研究》、《傳播管理學刊》六本國內期刊 2006 至 2014 年文章,以及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和 Media, Culture & Society 兩本國外期刊 2012 至 2014 年文章,總計 1,000 篇期刊文章,藉由統計期刊文章的關鍵字瞭解近年的熱門議 題。

經由統計分析結果(參見表 10),中文傳播期刊以「媒體產業」的期刊文章最多(48

(30)

28

篇)、其次為「科技與使用者」(36 篇)、排序第三為「資訊系統」(31 篇);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期刊以「閱聽人認知態度行為」的文章最多(21 篇)、其次為「傳播效果」(19 篇)、排序第三為「科技與使用者」(15 篇);Media, Culture & Society 期刊以「科技與公民參 與」(16 篇)與「科技與使用者」(16 篇)的文章最多、排序第三為「全球傳播與社會變遷」

(15 篇)。

表 10 國內外期刊前十大熱門議題

排序 國內傳播期刊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Media, Culture & Society

議題 篇數 議題 篇數 議題 篇數

1 媒體產業 48

閱聽人認知

態度行為 21

科技與

公民參與 16 2 科技與使用者 36 傳播效果 19 科技與使用者 16 3 資訊系統 31 科技與使用者 15

全球傳播與

社會變遷 15

4 傳播權 31

科技與

公民參與 12

科技與

數位內容 9

5 敘事分析 30

科技與

數位內容 10 新聞產製 8

6

閱聽人認知

態度行為 29 敘事分析 10 資訊系統 7 7 新聞文本分析 28 公共宣傳 7 媒體產業 6 8 數位新聞 27 兒童、青少年 7 新聞文本分析 6 9 影視文化產業 26 新聞文本分析 5 影視文化產業 6 10

科技與數位

內容新聞產製 23 選舉傳播 5 傳播權 5 備註:篇數相同者,按照筆劃排序。資料來源:〈社會學門熱門及前瞻學術研究議題調查計 畫〉。

(31)

29

二、 主題確認結果與架構

透過訪談與關鍵字的搜尋,本計畫試圖以近五年調查研究的關鍵字排名為基礎(參見表 9),找出其脈絡架構,彙整出研究架構如表 11。此架構包括以兩個研究面向(屬於個人層面或 社會層面、主動功效或被動影響)為基礎,找出涵蓋在此之下的核心概念,以及在這些概念 下,閱聽眾可能的心理歷程,以及最後的影響與結果。並以此架構為基礎,進而找尋在這些主 題概念下,其他可能值得探討的心理機制與影響以及結果變數。表 9 名詞的前端,標示出該名 詞在關鍵字的排名。大部分的關鍵字皆可以以此表格彙整,除了以下幾類概念無法涵蓋在此表 格下,包括:闡述研究對象的概念(例如:排名第 15 的年輕人、排名第 18 的青少年與排名第 19 的兒童)、傳統媒體與內容(例如:排名第 3 的電視與節目、排名第 13 的新聞)與一般性指 涉的專有名詞(排名第 12 的媒介效果與排名第 17 的調查法)。

研究面向/主動被動功效影響面向/概念

二期的計畫預計從個人與社會兩個面向來探索。從個人的面向而言,媒體可以帶來個人 的福祉,也可能帶來個人的負面效益。前者指的是人們透過媒體的使用與接觸,達到其功效需 求,如社交、資訊掌握以及娛樂追求之需求等;後者指的是媒體使用可能從個人層面帶來的影 響,例如網路成癮、遭受網路霸凌或問題的網路使用等。

從社會群體的面向來而言,雖然本調查主要針對個人媒體使用行為做調查,但個體行為 的改變,聚集來看,也可能對於整體社會的運作產生影響。媒體對於整體社會有其效益,產生 活化的功能,但也有可能為社會帶來負面的影響,產生石化的結果。前者包括激發公民與政治 的動員或透過網路的自主學習或透過網路課前學習產生翻轉教育的可能。而後者可能包括網路 引發的跟風效益(包括流行事物、語彙與價值認同等)、電腦中介下社會感知的失真以及因傳播 科技近用程度造成的落差問題。

傳播途徑

上述主要研究主題所關懷的現象可以發生在任何傳播的情境。如表 12 所示,個人透過 媒體使用追求社交、資訊與娛樂的需求可能透過人際傳播、家庭傳播、電腦中介傳播、新興媒 體與傳統媒介來完成;而網路成癮、霸凌與問題網路使用,主要由電腦中介傳播或新興媒體傳 播所造成(例如:社群媒體)。而媒體使用對於社會群體的活化影響,包括動員與學習,主要透 過電腦中介傳播與新興媒體傳播達成;而石化偏誤影響,同樣也會關注於電腦中介傳播與新興 媒體傳播產生的影響。

(32)

30

表 11 調查主題面向與概念彙整

年度

個人 群體 面向

主動功效/

被動(非預期)

影響面向

主題概念 傳播途徑 心理機制 影響與結果變數 方法特色

第一年/

第三年 個人

福祉

社交

1. 人際傳播11 2. 家庭傳播6

3. 電腦中介傳播5, 10 4. 新興媒體1,8 5. 傳統媒介3,13

1. 心理

(1) 情緒調節21

(2) 心理沉浸21

(3) 資訊搜尋22

(4) 數位自我認同

(5) 自我效能感

2. 社會人際

(1) 社會網絡7

(2) 社會支持26

(3) 社會比較

(4) 人際衝突16

(5) 社會感染

(6) 社會屈從

(7) 社會信任28

1. 社會人際

(1)社會資本9

(2)關係品質2

(3)霸凌

2. 認知

(1)常民生活知識

(2)新科技採用

3. 心理健康

(1)主觀幸福

(2)生活滿意度

(3)自我價值

(4)自尊

(5)網路成癮

第一年:

進 行 混 和 模 式 的 調 查

(針對管理員阻擋大樓 住 戶 提 供 網 路 調 查 選 項),除了一般民眾外,

同時對青少年進行調查。

資訊

娛樂

問題

網路成癮 第三年:

追蹤第一波調查樣本,

進行混和模式調查(針對 擔心詐騙或不願意訪員 入戶的受訪者提供線上 影音訪問選項)。 網路霸凌

問題網路使用

第二年 社會

群體 活化 動員-政治/公民 第二年:

進行一般民眾調查。

(33)

31

年度

個人 群體 面向

主動功效/

被動(非預期)

影響面向

主題概念 傳播途徑 心理機制 影響與結果變數 方法特色

教育翻轉/

自我學習

3. 社會整體

(1) 公民參與23

(2) 動員

(3) 審議30

(4) 真實感知偏誤14

(5) 隱私感知24

(6) 意見極化25

4. 政治

(1)政治參與4

(2)政治效能

(3)政治知識17

石化

跟風效應

(Trend following)

數位真實與 社會真實落差

數位落差

(Digital divide)

註解:本調查主要針對個人媒體使用行為做訪查,在本報告書中,所謂的社會群體的面向是指個體行為的改變,聚集來看也可能對於整體社 會的運作產生影響。

(34)

32

表 12 調查主題面向與主題對應於傳播途徑的關係 個人群體

面向

主動功效/

被動(非預期)

影響面向

主題概念 傳播途徑

個人

福祉

社交 1. 人際傳播 2. 家庭傳播 3. 電腦中介傳播 4. 新興媒體 5. 傳統媒介 資訊

娛樂

問題

網路成癮

1. 電腦中介傳播 2. 新興媒體傳播 網路霸凌

問題網路使用

社會 群體

活化

動員-政治/公民 1. 電腦中介傳播 2. 新興媒體傳播 教育翻轉/自我學習

石化

跟風效益

(Trend following)

1. 電腦中介傳播 2. 新興媒體傳播 數位真實與社會真實落差

數位落差

(Digital divide)

心理歷程

基於理論建置的重要性,資料庫在二期的計畫中,將涵蓋心理機制相關變數,藉以理 解媒介使用影響的歷程。這些歷程變數可以概分成三大領域,第一為內在心理,第二為人際社 會,第三為社會整體。如表 13 所示,第一個心理面向可能涵蓋情緒調節、心理沉浸、資訊搜 尋、數位自我認同與自我效能感等機制。第二個人際社會面向可能涵蓋社會網絡、社會支持、

社會比較、人際衝突、社會感染、社會屈從、社會信任等。第三個人面向則可能涵蓋公民參 與、動員、審議、真實感知偏誤、隱私感知、意見極化等。

基於所探索的個人群體面向、正負面向、或主題概念的差異,可能要考量不同的心理 歷程變數。從媒體使用對於個人所扮演功能或角色切入,則探討使用者主動採用相關媒體使用

(35)

33

的行為,若以社交關係建立出發,可以探索的心理歷程可能包括社會網絡、社會支持以及社會 信任;若以資訊獲得的動機出發,可能會激發資訊尋求歷程與提升自我效能感;若從娛樂追求 的角度出發,則值得探索的心理歷程可能涵蓋情緒調節與心理沉浸。

從媒體使用對於個人所產生的非預期影響(被動影響)切入,例如網路成癮。若從網 路成癮現象出發,可以探索的心理歷程可能包括數位自我認同與自我效能感;若從網路霸凌的 現象出發,可以探索的歷程可能包括人際衝突與人際屈從;若從問題網路使用的現象出發,則 值得探索的歷程可以涵蓋數位自我認同與隱私感知等。

從人們感知於媒體使用對於活化整體社會的功能助益切入,若從政治與公民動員出 發,可以探索的心理歷程可能包括公民參與、動員與審議;若從教育翻轉自我學習出發,可以 探索的歷程包括資訊搜尋與自我效能感。從人們感知於媒體使用對於整體社會的負面影響切 入,若從跟風行為出發,可以探索的心理歷程可能包括社會比較、社會屈從與社會感染;若從 真實落差出發,可以探索的歷程包括意見極化與真實感知偏誤;若從數位落差出發,則值得探 索的歷程包括社會比較與自我效能感等。

表 13 調查主題面向與主題對應於心理機制的關係 個人/群

體面向

主動功效/

被動(非預期)

影響面向

主題概念 心理機制

個人 福祉

社交

1. 心理

(1) 情緒調節

(2) 心理沉浸

(3) 資訊搜尋

(4) 自我效能感 2. 社會人際

(1) 社會網絡

(2) 社會支持

(3) 社會信任 資訊

娛樂

(36)

34

個人/群 體面向

主動功效/

被動(非預期)

影響面向

主題概念 心理機制

問題

網路成癮 1. 心理

(1) 數位自我認同

(2) 自我效能感 2. 社會人際

(1) 人際衝突

(2) 社會屈從 3. 社會整體

(1) 隱私感知 網路霸凌

問題網路使用

社會 群體

活化

動員-政治/公民

1. 心理

(1) 資訊搜尋

(2) 自我效能感 2. 社會整體

(1) 公民參與

(2) 動員

(3) 審議 教育翻轉/自我學習

石化

跟風效益

(Trend following)

1. 心理

(1) 自我效能感 2. 社會人際

(1) 社會比較

(2) 社會感染

(3) 社會屈從 數位真實與社會真實

落差

(37)

35

個人/群 體面向

主動功效/

被動(非預期)

影響面向

主題概念 心理機制

數位落差

(Digital divide)

(4) 意見極化 3. 社會整體

(1) 真實感知偏誤

結果與影響介紹

資料庫在二期的計畫中,無論所經歷的機制為何,關心其可能結果與影響。這些歷程 變數可以概分成四大領域,第一為社會人際影響,第二為認知影響(知識與科技),第三為心 理健康影響,第四為政治影響。如表 14 所示,第一個社會人際面向可能涵蓋社會資本、關係 品質與霸凌他人行為等面向影響。第二個認知面向可能涵蓋提升常民知識,增加新科技採用等 影響。第三個心理健康面向則可能涵蓋主觀幸福、生活滿意度、自我價值、自尊與成癮等影 響。第四個政治面向的影響,則涵蓋政治參與、政治效能與政治知識提升等。

基於所探索的個人群體面向、正負面向、或主題概念的差異,需要關注不同的結果與 影響變數。從媒體使用對於個人所扮演功能或角色切入,若以社交關係建立出發,閱聽眾追求 的可能包括社會資本與關係品質、自我價值與自尊;若以資訊獲得的動機出發,可能產生的功 效包括生活知識提升和自我價值與自尊的提升;若從娛樂追求的角度出發,則值得探索的功效 包括主觀幸福與生活滿意度的增加。

從媒體使用對於個人所產生的非預期影響切入,若從網路成癮現象出發,可能產生的 非預期影響就是成癮,其他則包括自我價值與自尊的低落;若聚焦於網路社群媒體使用,可能 產生的非預期影響就是霸凌,間接則包括主觀幸福感、自我價值與自尊的低落;若從問題網路 使用的現象出發,則可能產生的非預期影響包括生活滿意度的低落、自我價值與自尊的低落 等。

從人們感知於媒體使用對於活化整體社會的助益切入,若從政治與公民動員出發,可 能產生的直接行為影響就是政治參與、間接行為影響可能包括政治知識與政治效能的提升;若 從教育翻轉自我學習出發,可能產生的直接行為影響就是新科技採用、間接行為影響可能包括 常民知識提升。從人們感知於媒體使用對於整體社會的非預期影響切入,若從跟風行為出發,

可能產生的影響包括自我價值與自尊的改變;若從真實落差出發,可能產生的影響包括主觀幸 福感與生活滿意度的改變;若從數位落差出發,則可能改變生活知識高低與新科技採用程度。

數據

圖 2    英文宣傳酷卡樣張
圖  3    新版中文宣傳酷卡樣張
圖  6  傳播調查資料庫之臉書 Facebook 粉絲專頁.
表  9    調查法研究關鍵字排序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許元春召集人.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楊肅煜 召集人.

中央大學 數學系 班榮超 教授..

台師大數學系 洪萬生教授 三月三日下午 2-5 時,我們趁道本周 (Joseph Dauben)

芬蘭猶瓦斯庫拉大學(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 Finland)心理系教授

監察委員葉大華於 12 日公布申請立案調查國中借課問題。葉大華表示,教育部於 2010 年組 成「教學正常化防治小組」,並於

學校名稱 系代碼 系科名稱 名額 備   註 1110073 特殊教育學系 1 *總成績須達本類組均標。.

監察委員葉大華於 12 日公布申請立案調查國中借課問題。葉大華表示,教育部於 2010 年組 成「教學正常化防治小組」,並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