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全球化的意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一、全球化的意涵"

Copied!
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附錄

附錄一

訪談背景資料

一、全球化的意涵

全球化係指由於運輸科技創新,形成資本、勞力、資訊、技術、文化或人群 全球流動現象,帶來時間與空間的壓縮感,強化全球一家、世界一體的意識以及 國家、組織、個人之間相互依存之同體感,並進而重塑人類價值體系與制度規範 的過程與影響。

在教育方面,全球化帶來市場化、國際化、大眾化、知識經濟、資訊科技的 引進等重要影響。

二、在地化的意涵

在地化係涵蓋以本土民族為核心的「本土化」及以地方為範圍的「地方化」,

在地化由具象的地理空間保存概念,延伸至抽象長期的歷史文化傳承,其不僅重 視本土文化的重建,也強調地方認同與歸屬感的維護,故在地化具有主體性、異 質性、獨創性及去宰制的本質。

在教育方面,在地化重視本土教育的振興,以及對全球性主流觀點的批判與 反省。

三、全球在地化的意涵

全球在地化是指全球性的在地化,主張全球思考,在地行動,全球化的發生 是以在地化的形式展現,而在地化的運作又內含全球化的思維。

在教育方面,全球在地化一方面關注及迎合全球教育發展動向,強調培育世 界公民,另一方面力求發揚在地教育特色,重視本土認同意識,兩種取向同時出 現併進與互動之關係。

(訪談大綱請詳背頁)

(2)

訪談大綱

壹、觀念澄清部分(請參考訪談背景資料)

一、請問就您的理解,什麼是全球化?可否列舉實例說明?

二、請問就您的理解,什麼是在地化?可否列舉實例說明?

三、請問就您的理解,什麼是全球在地化?可否列舉出全球在地化的實例?

貳、實務認知部分

一、請問您認為全球在地化概念對目前教育行政決策之制定與運作是否產生影 響?

二、若有,請問影響的具體內容、範圍及程度如何?

三、請問全球在地化概念對您的工作是否產生影響?

四、若有,請問是屬於正向或負向的影響?具體情形如何?

參、建議部分

一、請問您認為全球在地化概念是否應對教育行政決策的制定與運作產生影 響?原因為何?

二、若您認為全球在地化概念應對教育行政決策的制定與運作產生影響,請問依 您所見,理想的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規劃機關應落在中央、地方或學 校?或三者宜如何配合?

三、若教育行政決策應落實全球在地化概念,具體而言,可朝那些面向進行規 劃?

四、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規劃時應考慮那些因素?

五、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執行時應有那些具體的執行策略?

六、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執行時應有那些配套措施?

七、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之成效應如何評估?

(3)

附錄二

訪談紀錄摘要

時間:97 年 2 月 14 日下午 地點:考選部

受訪者 A:教育學者 摘要

壹、觀念澄清部分

一、全球在地化是人類經過本土化、全球化的衝擊之後,企圖尋求的出路,全球 在地化應置於後現代的時代脈絡中思考,且必須和多元文化的概念結合。全 球在地化絕對不是單純將全球化加上在地化,或許這個理念有些事實層面,

但其背後必有某些核心的理念或強烈的價值判斷存在,尤其是多元文化中強 調的尊重差異、容忍等精神。

二、全球在地化概念對教育行政決策應具有引導價值,但全球在地化這個名詞也 許是一時性的,只是找不出一個更適當的名詞來表達這樣的兩個具有拮抗性 的情境用語,其實不管使用什麼名稱,全球在地化還是應該回到最核心的價 值去考量。

三、全球化和在地化的融合,常常必須隨著時空條件做動態的調整。以日本文化 為例,日本從明治維新起,對全球化的動向就非常在意,外國一有新的著作 馬上就有系統地翻譯為日文。但另一方面,日本在禪文化方面的轉化,可能 比我國還深入,所以日本人的食衣住行非常簡約、充滿禪味。其實教育討論 到最後,還是回到生活,如果只在強調特殊的流行文化,隨著時空改變,這 些流行文化將無法具有穩定、持續發展的動力。脈絡時空條件也許已經改 變,內涵也有所不同,但從整個模式可以發現,我們常常在做一個循環、繞 圈,只是有時繞的圈大一點,或接觸面比較廣。

四、永續發展是在地化的重要目標,永續發展的主體是人,也是地方。永續發展 的經營不只是在環保而已,而是教育、文化、信仰、產業,甚至政治等各方 面環節的結合。

五、多元文化和全球在地化是同樣的道理,總是要找出一個平衡點,而且應是要 找出共有(in common) 、相同的部分,那是不分你我、大家都共同需要的,

並在相同部分之上,允許存在發展上的差異。

貳、實務認知部分

一、政策所考量的不純然只是當下、現實的問題,也應該對其他國家或相關的重

要影響勢力做一種妥協,全球在地化很自然地會成為公共政策上的口號,以

吸納對立的立場,因此很容易就只是成為一份文件或一個宣誓,執行層次仍

然要透過課程、教學來實踐。全球在地化的口號可以喊得很響亮,但中間如

(4)

果是空的,就會像現在的語文,幾乎淪為文化霸權支配的對象,英語獨大,

連原住民語都受到這樣的威脅,英語教學固然重要,但仍可思考有無其他方 式可彌補有限的學習時間。

二、競爭力是一個虛幻的概念,孩子英文程度的好壞,與提早學習或投入大量時 間之間,其實不必然有密切的關係。以學術面而言,表達流暢、書寫迅捷當 然是必要的能力,但真正受到在意的是內容有無學術上的獨創性,對教育研 究或其他方面的貢獻何在。

三、學生的英文能力之所以能夠優異,其實不是單純地只由英文學習的條件所造 就,還包括父母的關心、經費、文化的不同刺激及閱讀等等,有這些良好條 件才能共同塑造出好的英文能力。所以因為孩子的條件好,造就較好的英文 能力,就強調這個能力對競爭力的重要性,恐怕社會價值在這方面有傾斜的 現象,而且孩子從小就在吸納這個傾斜的觀點,將是對本土或中華文化的傷 害。當我們追逐外在滿足之時,如果喪失了安身立命的價值,就會有很大的 問題。

四、最近台灣的主體性不斷地被強調,這具有某種特殊的歷史意義,如果能夠擺 脫政治的糾葛,台灣的主體性有其獨特之處。像花東地區有很獨特的文化,

因此現在有一群人在研究東台灣學。這種發展不應該從短視功利的角度隨之 起舞,其實如果能夠捉得住核心價值和觀念,再看看教育文化的變化發展,

應該可以提供行政決策參考。

五、行政決策所強調的權力(power)和權謀(intrigue) ,通常具有很多現實性,

但教育不能只是在現實利益中不停地因應和調整,應該還是有深層結構存 在,並且應該以前人的基礎為本,做創造性的轉化,以填補行政決策與執行 中間的落差。

六、以日本古川町為例,這個鄉村雖然追求全球化或現代化,但並不忘卻傳統,

把傳統和現在的生活做某種程度的結合。這種結合確實是一種集體性的、兼 顧各方面的作為,即使十年或二十年之後,仍然持續發展,不會流失,也不 會因為全球化而被列為次級或不好的東西,他們將社區的集體智慧做與時俱 進的調整。

七、天下雜誌帶動了全台灣 319 個鄉鎮,發揮每一個鄉鎮的特色,雖然目前看來 仍然有些粗糙,剛開始也有些學習和模仿,但至少這有經過某些主體的思 考,慢慢地就會去蕪存菁,公共政策在這方面就必須著力。日本在這方面做 得很精緻,他們不是沒有矛盾或沒有衝突,但經過某種層次的提升之後,精 緻化的程度就會增加。

八、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的出現很重要,公共論述空間的塑造,是要讓政 策有效執行,避免落差太大的重要機制。西方社會在公共論述或所謂的公民 社會(civil society)的機制很強調,讓各種利益關係人一起在公開場合論辯 與協調,並形成一種生活方式。反觀我國,公共論述常流於菁英的各執己見,

第一線的聲音仍然微弱,這涉及參與意願與表述能力的啟蒙,因此,教育還

(5)

有很多待著力之處。

九、要了解台灣的民意,最好的方式是去廟裡、大樹下傾聽老人家在談什麼,long stay 有其道理,雖然很表面,也可能被批評是在作秀,但是那個動作是對的。

真正走入群眾,分享別人的感覺,感受臨場的經驗,是身為決策者必須有的 素養。

十、歐盟或許可稱為全球在地化概念下比較好的體現,譬如正在推動的大學品質 確認(quality assurance)制度,就是為了彼此溝通、平等互惠、相互採認學 分,而建立的統一化、規格化標準。然而,品質雖然必定需要經過驗證的評 鑑程序,以符合各國共同認可的標準,但建立共通性之時,某些差異性可能 就會因此而流失,魚與熊掌不可能得兼。因此,各校要立於平等的基礎,但 並非採高標準,而是一般性標準,在標準之上,各校就可以發揮自己的特色。

十一、文化產業的包裝當然也是另外一種全球在地化,但是這也許應是一個過渡 階段,並非最終的目標,最終目標應該還是追求卓越,發揮創意,找出本身 特性的表徵。雲門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例子,他們不只是形式上的舞蹈與眾不 同,而是能使人們真正在舞蹈藝術上欣賞到新的元素,並獲得肯定,這才是 真正最好的全球在地化實例。

十二、在地價值也有可能成為全球化的內涵,也就是全球共同重視的價值,現在 的企管或企業體很重視道德及人格等價值,也就是人格力的重要性,這就是 在地全球化的一種體現。

十三、九年一貫課程在時間軸與全球關聯的部分,有全球在地化的觀念存在,但 是一個屬於大方向的概念敘述,並非十分具體化。

參、建議部分

一、就模式建立的完整性而言,全球在地化核心思維中仍應考量功利層次的因 素,政策本來就是「因勢利導」 , 「利導」是一種方式、媒介或手段。就大前 提而言,方向當然要正確,目標也要禁得起考驗,但當民間沒有相當的思維 時,還是需要「利導」的導引。所以「利導」是短時性的,不能無止境地持 續下去,永遠以利益為手段就會如同吃鴉片一般,負債越堆越高。總之,全 球在地化的推動策略可以「利導」為手段,但應以確立價值為目標。

二、全球在地化的實踐或許應該回到最基本的教學面來處理,一旦了解或掌握住 現實,政策上就可以因應,不會因少數菁英的想法而受到擺佈。越接近現實,

政策或許會更明確,也更合理可行,以避免形成政策規劃和執行面落差太大 的問題。

三、規劃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時,應該儘量擺脫政治權力和利益的束縛,並 處理價值對立的問題,例如大陸學歷認證或高中選修時數等爭議,應該有更 多合於教育理念的論述空間與思考。

四、有關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的執行策略,建議兩點如下:

(一)採取漸進改革的方式:觀察日本的經驗,他們也了解西方或全球化的力道

(6)

很快速,但是日本在應變時,是採取先站得住腳,再漸進改革的策略,台灣 最可惜的是常常採取革命性的方法。九年一貫課程是把過去的全部摧毀,但 不同的決策者又會有另外一個想法,延續性就會不足,其實教育本來就應該 採取點滴工程(piecemeal engineering)的方式,不可能走得太極端。政策面 上可以提出一些刺激或不同的想法,但不應以完全翻轉的方式處理。教育很 難馬上有成果或立刻有大幅的改變,城鄉及個別差異的情形太多,社會上不 同的壓力團體也很難說服,總之,策略上應該採取漸進。

(二)因勢利導、匯集資源:政治本來就是籌碼的運用,也是一個最佳動員機制 的集合,這部分可以多加著墨。決策者不是只有掌控公部門的運作,也應該 考量如何結合大眾傳媒、其他產業和宗教團體等等,共同發展運動。現在的 政府越來越小,一定要藏富於民,帶動民間或所謂 NGO、NPO 等第三勢力,

才能推動相關的活動。決策者一定要溝通協調、因勢利導,多鼓勵,少責罰,

強行推動只會招致批評。

五、有關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的評估原則或指標,最近我們正根據 OECD 的模式建構核心能力(key competence)指標。其實 OECD 並不認為 所訂定的是具體的指標,而是屬於比較宣誓性的指標,當 OECD 的指標建 構完成後,各國必須各自去討論各項指標的意涵及達成標準,以免失去彈 性,否則就是全球化後變成一元化的情形,這也是全球化被批評最多的地 方。因此,指標的建構只能有一個共通的 criteria,或是一個方向,而具體的 內涵是各國有權利、也有義務要去發展的部分。台灣目前也有五、六個子計 畫正在進行,希望建構台灣全民的核心能力。

六、OECD 的基本哲學是從功能面(functionary)來界定核心能力指標,亦即核 心能力應該要達成某些社會功能,例如個人利益的實現、運作健全的社會

(well functional society) ,或自發性地善用工具(use tool automatically)等。

總之,指標的發展立基於背後的哲學思維(philosophy)。

七、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的評估也可以選擇由效益或績效責任的角度來

談,但績效責任招致的批評是太過工具導向,所以歐盟才發展出以功能的達

成作為考量重點,不過兩者基本上差異不大,因此,若要發展指標,還是應

該先建構出基本的哲學思維,釐清背後的合理性所在。又評估原則或指標納

入的角度儘量周延是好的,不過由於研究的時間有限,最後還是應該有所取

捨。

(7)

時間:97 年 4 月 10 日上午

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八樓 受訪者 B:教育學者

摘要

壹、觀念澄清部分

一、全球化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思潮,也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實務工作,全球化不只 是一個理念,也是一種形式,是真正發生於生活中的事情。

二、如果以建構模式的角度出發,任何事情一定要有評鑑 (evaluation)。政策決 定有政策背景和需求,經過評估之後,擬出各種政策方案,逐一考量每種方 案的利弊得失並做修正後,才可確定政策方案,並先完成配套措施,再執行 政策,最後產出結果。通常政策執行後會同時產生短期及長期的結果,這是 決策者一定要了解與掌控的部分,模式如果缺乏評鑑的過程,就無法提出回 饋,至於成效的評估,重點則在於原來訂定的目標。因此,如果要把全球在 地化納入教育政策,並建構政策模式時,一定要有評鑑的過程,才有改進的 可能性。評鑑時除了原先的目標以外,還要考慮其他面向,譬如說是否有非 預期的嚴重副作用產生,如社會階級之間的深化、落差加大等,這是決策者 必須要去了解的複雜面向。

三、核心價值或許有時會顯得很抽象,但是再抽象的概念都可以具體化,只是有 沒有被共同認定而已。就目前文獻所歸納的四項核心價值而言,永續發展是 常被提出的概念;差異則因涉及多元文化,所以也常被提及,但建議將「寬 容差異」修正為「尊重差異」 ,因為寬容有一點勉強,好像本來不應該這樣 做,是放寬之後才能容納的感覺,寬容當然可以採取正面的意義,但還是有 負面的意涵,容忍也一樣,好像別人不對,但我們不跟他計較,所以容忍他,

其實差異應該被尊重與鼓勵;至於正義思辨,近年來確實有轉型正義的訴 求,只是所謂的正義思辨會牽涉到既得利益者,所以不免會有反彈的聲音;

至於教育主體性,其實全球和在地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互動過程中,主體 性非常重要,國家在全球化的環境中不能迷失自己,否則會被完全征服,不 但經濟受到控制剝削,文化也會被全盤改變,失去本國文化的優點。

貳、實務認知部分

一、在全球化時代,產業也是全球移動,而產業與教育的關係相當密切,教育有 沒有培養產業需要的人才成為一個關注的重點,教育一定要顧慮到產業的需 求,產業需要什麼能力,教育一定要去介入。

二、以台灣和全球在地化的概念來說,比較大的問題是目前還存在著外國什麼都 好的心態,長期以來,在地是被忽略的,其實在地全球化是在地發展競爭力 的重要因素,本地的東西是別人沒有或無法研究的,所以把本地的特色推出 去和別人競爭,才有走到國際舞台的機會。至於全球在地化之後再全球化,

將全球化的產物反推回原來的起源地,也不是不可能,但都必須配合在地的

(8)

習性調整,這是推動全球化時一定要考慮的面向,如果不考慮當地的需求就 不可能達到全球化。

三、或許有人會認為我國並沒有全球在地化的教育政策,但其實並不是沒有這種 理念的政策,只是這個詞沒有在教育行政機關或公務員的公文書中被引述。

只要是和全球化相關,又帶入在地概念的教育措施,廣義來看,都可算是和 全球在地化相關的教育政策,例如境外開班,有些大學辦國際學校,或和當 地大學合作開設英語授課的課程方案或學程(program) ,學生修習之後,就 可以銜接外國大學的碩士班。其實有些國家會希望到台灣來發展這樣的作 法,不過若要到台灣來,就必須考量台灣的環境、台灣學生的需求、台灣學 生的英文程度及學習方式等等,也就是納入在地的考慮。

四、由於多年的發展,台灣的教育其實已經到達某種程度的水準,但因為現在國 內的求學機會多,大部分學門都能自給自足,因此學生變得不太願意出國,

這是令人憂心的現象。台灣需要和世界接軌,學術的接軌要靠什麼?就需要 學生到國外去留學,保持和國際的連結,因此,至少應該讓我們的博士生可 以有機會到國外去待一段時間,重新架構我國和國際之間的學術連結,不要 在學術上與世界隔絕。

五、台灣目前正面臨學生到中國大陸讀書的問題,這是真正學生外流的部分,而 且人數應該不少,這些學生到中國大陸讀書所帶來的是承認大陸學歷的壓 力,其實中國大陸的就業市場很大,這些人不見得會希望回台灣工作,當初 選擇到大陸讀書,心中也應該有一些覺悟,總之,是否承認大陸學歷要看新 政府的政策取向。

六、在學生流動方面,我國加入 WTO 之後,高中以上教育必須要開放,這應該 是我國當時承諾的條件,所以一度造成高中以上學校的壓力,然而就目前的 觀察,開放高中以上教育其實必須經過很長的協商過程,所以並沒有太大的 進展,台灣在教育上還是處於十分防守的態勢,不太願意開放市場,而且連 國內學校的招生都有不足的現象。此外,由於國外大學招收我們的學生,所 以我們也去招收外國學生,因此有英語授課的觀念出現。英文授課是世界各 國招收外國學生時多半會採取的策略,但是在我國推動的結果是成功或失 敗,必須辦理評鑑,檢討績效如何,是否達到預設的目的。以我們的情況來 看,台灣不可能收到像美國一流大學所收到的學生,所以我們應該要很務實 地去招收、幫助、培育開發比我們晚的國家的優秀學生,而對本國學生以英 語授課則是不切實際的作法,英語好的學生如果要學英語課程,不必在台灣 學,台灣的整體大學英語課程水準也仍然無法掌握。其實外國學生直接用中 文學習也很好,平常就大量運用英文專有名詞的學門,像理工科可以嘗試做 英文的簡報,如果有一些前置的配套措施,例如加強外國學生的語文能力,

讓他們有一段過渡時期的教學協助等等,外國學生來台灣學習也不見得這麼 困難,只是事實上,我們的大學還沒有準備好。

七、現在我們也希望出去招學生、出去開班,但每個國家都在保護本國的教育產

(9)

業,國民教育階段尤其涉及到國家的忠誠,所以目前只有大學教育比較有開 放的可能性。在大學部分,有些國家因為本國資源不足,所以如果依照當地 法規去申請設立大學,等於幫他們培育人才,應該會受到歡迎。因此,比較 容易推動的應該是在同一個董事會之下直接到外國設私立學校,就像有些基 督教或天主教教會到中國或其他國家設私立學校,台灣現在也有些人到中國 大陸去設校,因為語言互通,而且對於當地的習性也有相當程度的了解,這 應該也算是全球化教育政策的一環。

八、就課程標準的研訂來看,美國從 APEC 教育部長會議後就一直提倡要提高教 育標準,以提升美國學生的國際競爭力,由於美國的國勢強盛,美國對教育 標準的重視就影響到世界各國。後來台灣的課程標準以及課程綱要的研訂都 受到美國影響,美國當時推動的教育標準,強調能力指標、教育目標等等觀 念,已經納入我們研訂九年一貫課程時的參考,所以以全球在地化的角度來 看,其他國家的發展其實有影響我國課程綱要的研訂。

九、以實際的課程教學而言,英文下降到小學階段,設立強調全英語教學或雙語 教學的國際中小學,以及第二外語的推動等,都是在全球化及產業外移下所 引發的趨勢,但整體配套措施還不夠完備,政策推動的結果如何還有待評估。

十、學制也有全球化的情形,我們的學制很早就是依照美國諸多學制中的一種制 度,但歐洲的學制原本與美國不同,不過近年來歐洲發現他們的學制和學位 授予方式無法吸引外國學生,所以歐洲的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從幾年前已 經開始慢慢地調整,這就是受到美國學制的影響。

十一、中國堀起之後,華語的重要性提高,也成為一個很大的市場,因此,華語 教學可以走上國際化、全球化。台灣所教的華語課程有相當的優點,台灣人 民的素質、生活習慣、為人處世各方面觀念,也比較接近西方國家,所以我 們的人到西方去,應該比較容易融入他們的生活中,帶動他們對華語的學習。

參、建議部分

一、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人在世界各地移動,因此台灣的教育不能只看到語言,

全球化的重要面向還包括文化、史地、以及深藏於其中的價值觀,我們應該 讓學生了解、尊重而且不應該排斥他國不同的文化,並教導學生較受全球認 同的道德倫理、生活習慣或行為模式,注意衛生習慣、講話音量、言談舉止 等細節。

二、另外,要在世界上流動不是有能力就足夠,還要有心,包括心情、態度,要 知道如何在世界上生活,這些不是純粹只有上課就可以達到教育的效果,還 必須要有一些旅遊的活動,讓學生到國內外體驗,擴大視野,而且習慣在世 界上走動,在旅遊過程中學習運用語言、因應突發狀況及應對進退。

三、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部分國人有一些偏差的心態,對弱勢國家存著自大的態

度,也不想學弱勢國家的語言,認為他們的語言不值得學,這是缺乏尊重差

異素養的結果,這正是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需要被教導的,也是整個教育政策

(10)

要注意的重點。

四、推動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時,應把握以下重點:

(一)全球化的產物應該經過本土的過濾,因為外國與我們的環境不同,所以必 須有所選擇,而且應該要更敏銳地察覺全球化的影響,全球化的實際影響 常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尤其網路的影響力非常巨大,所以在教育上,應該 強調批判思考能力的養成,以及理性面對的態度,讓全球化經過在地反省 的機制後,進行調整規劃,採取適合的推動策略,加上績效的評定,以利 在過程中掌握整個狀況。

(二)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一定要在地化,不可能不在地化,這是必然的過程,

而且教育界是很複雜的,當政策層層下推到老師身上時,老師也許根本不 接受這些作法,因此,決策者對全球在地化教育政策的執行過程必須深入 了解,才能檢討修正未來的方向。

(三)全球化中有許多應該是不限國界的議題,比如說環境保護的討論,可是每

個國家的條件不一樣,所以無法完全配合推動一些措施,此時的關鍵在於

實踐,對於環境保護,動口的人比較多,真正去做的人比較少,因此實踐

最重要,應該做什麼,就要確實地推動。

(11)

時間:97 年 1 月 3 日下午 地點:教育部

受訪者 C:處長 摘要

壹、觀念澄清部分

一、全球化是無法迴避的潮流趨勢,但全球化的目的並非讓外國人吞食本國,而 是藉助外國人讓本國發展地更好,反全球化者主張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對外侵 吞市場的口號,可是全球化是趨勢,因此要懂得如何借力使力,既不被吞食,

又能獲得利益,才能在全球化潮流中生存,也就是將全球化與在地化兩個概 念綜合起來,其中的關鍵就在發揮自己的特點與優勢,並且用全球化的視野 來呈現自己。

二、全球化與在地化兩個取向不應該各走各的或雙軌平行,而應該整併,所以才 有全球在地化。

三、在地化應向全球發揚,但在地的特點也要適當地調整與包裝,才能成功地被 外國接受,要調適全球化的發展,就必須有開放的態度。

貳、實務認知部分

一、自己的主體性不能因為全球化而失去,也就是說,應該有自己的特性或特點,

這就是在地化的表現,在教育政策方面考量時,則是要顯示自己教育上的特 性。

二、我國大學的優勢包括 ICT 產業、華語文、經濟發展、商業管理、歷史文化 研究、農業科技等領域,台灣社會的優點則包括人民善良、對外國人友善、

環境安全等,這些都是台灣在地化的優點。

三、台灣過去太過保守,實際上當我們將教育帶到國際舞台,與世界相比較時,

台灣教育的長處就顯現出來了。招收外國學生時,首先就是要把自己推出 去,找出自己的長處與強項,並且營造一個外國學生願意來的環境。事實上,

教育是很 local 的,但教育也逐漸成為全球的商品。

四、一般國家在高等教育招收外國學生方面比較普及,因為高等教育是最早放在 國際上進行評比的項目,而且學術具有世界性,高等教育受在地性束縛也較 小;相對地,中小學比較在地化,因為中小學是以培養公民為重點,故中小 學不容易全球化,但中小學還是應該要有國際視野的觀念啟迪,對外國事務 應有關懷理解。

五、 「台灣研究」是一個很在地化的概念,但是「台灣研究」一定要到世界去,

不能關起來做,而且「台灣研究」要進入世界著名大學的殿堂前,本身就要 有一套紮實的內容,內容夠好,才能吸引大學開課,使「台灣研究」成為一 門世界級的學術,這就是發揚在地化特色的作法,要顯現出「台灣研究」有 別於其他學術的獨特性與發展性。

六、國人常會質疑我們對外國學生為何特別好,但對於外國學生的援助,不應該

(12)

受資本主義的全球化侵吞觀念影響,而應具有國際社會的責任觀,並視為義 務。很多國家都對弱勢國家有所援助,這不是特別優惠,而是身處國際社會,

作為世界一份子的責任,全球化最為人垢病的就是惡劣的資本主義欺凌觀 念,我們不應該如此,而應注意全球的社會責任。

參、建議部分

一、剛開始推動全球化與在地化結合的策略時,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還不能接受,

因此觀念的建立最重要,要讓校長老師們到國外去觀摩,瞭解世界之廣大,

不要將教學關在自己的教室裡。其次,我們本身的教學環境也要有所調整,

大學應該設置國際學生處,還有外交部的簽證作業,外國學生畢業後的工作 及居留,整套環境應該規劃完善,這就必須與相關部會協調,這過程中就常 常需要打破國人的觀念。

二、我們應該設計一些能夠讓外國學生可以拿到學分的課,例如中文或文化藝術 課程等,讓外國學生到台灣來可能得到實質的收穫,並且體驗我們的生活,

這是制度設計的問題,高中階段整個國際化的環境做得不夠。

三、推動全球在地化政策時,必須調整組織,設置專人來辦理,並且提高單位層 級,才能收到成效。

四、本國利益與外國利益之間的拿捏相當困難,當我們推動鼓勵國外留學政策 時,有人認為我們既要留住學生,又要鼓勵國外留學,二者不是相互衝突嗎?

因此,我採行兩個作法,首先,送學生出去念學位時,要送學生去學習國內 比較缺乏的知識,培養必須到海外去學習的人才;第二,必須要讓學生回來,

這時就必須讓在學生出去,學生在學期間可以到海外充實一段學習經驗,但 是學籍要留在台灣,學位要在台灣拿,或者是兩邊都拿的雙聯學位,目前我 們是用這種方式鼓勵學校發展學生赴海外研習的計畫。

五、全球化的同時,也要兼顧在地教育的需求,全球化應該要讓在地化作得更好,

在地化最重要的是不要讓人產生鎖國的感覺,應該看在地的東西有沒有走到

全球性,而且本身有沒有更好,例如鼓勵學生出國研習策略,是否可以使學

系的水準提高,是否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是否更豐富,這些可以是

評估的標準,我們應該藉全球化的潮流順勢而為,並獲得利益,所以經濟效

益或許也是衡估成效的指標之一。

(13)

時間:97 年 1 月 11 日下午 地點:教育部

受訪者 D:司長 摘要

壹、觀念澄清部分

一、全球化是超越地區或單一國家的趨勢及發展方向,強調全球同步,例如在學 習方面,發展出能力取代知識、方法重於材料的全球化思維。

二、在地化注意地區屬性與特色,在地化必須考量本地的適切性及彰顯本土之特 色,例如台灣是海洋國家,也是一個多語及多元文化的國家,海洋環境特質 及多元語言文化屬性即為在地之特性。

三、全球在地化是在全球化、世界村的發展趨勢中,掌握本土及在地的特性,規 劃適切方案,以突顯本土文化及特色,並符應全球發展的趨勢。

貳、實務認知部分

一、全球在地化對目前教育行政決策之制定與運作已產生影響,影響所及包括教 育價值取向、教育內容的規劃(包括課程及教材) 、教育媒介的引用(包括 資訊管道及訊息流通等) 、教育資源的投入等。

二、全球在地化對個人工作有產生影響。在正向方面,全球在地化理念可使教育 政策的規劃更具前瞻性,並更深入研析全球及在地的策略轉化方式。但在負 向方面,政策複雜度將提高許多,且必須花費更多時間人力進行溝通、說明 與協調,例如九年一貫課程的規劃與執行,每學科授課時數之分配、教材之 取用、外語與母語之平衡等,均需更圓融的操作策略。

三、就全球與在地的衝突方面,以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為例,目前全球的趨勢是 要養成孩子多進行能力的學習、盡量接觸各種媒介、盡量主動去找尋各種素 材及思考問題,但這種全球趨勢和在地的思維,也就是國內成人世界一般對 孩子學習的期待跟要求有相當大的差距。台灣是一個升學壓力非常激烈,而 且家長很重視孩子學習成就表現的地區,當孩子年齡越小時,家長越能掌握 與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國小階段與國中階段都是父母的掌控範圍,而且習 於限縮性的、標準化、固定式的學習,然而到了高中以後,尤其是高等教育,

問題就會出現,因此,是否應該讓孩子早一點開始面對一個並非標準答案、

固定考試、固定成績計算的學習方式,如若如此,也可能轉變大家對成績過 度計較的觀念,但目前這種在地與全球趨勢相衝突的價值衝擊在台灣是很嚴 重的。

四、全球與在地的衝突會涉及到教育政策本身被質問與挑戰,這是當社會處於變

遷過程、價值轉換過程中,一定會產生的現象,如何選擇是值得深思之處。

(14)

參、建議部分

一、全球在地化理念應對教育行政決策有所影響,決策規劃及執行的角色應由中 央、地方及學校共同擔負,並視決策之屬性分工。

二、全球在地化之規劃面向可包括:培育全球公民素養、強化學生基本能力、發 揚在地文化及本土意識、將全球在地化理念融入課程及教材之規劃與實施、

以全球在地化思維作為教育資源分配與投資之考量點。

(15)

時間:97 年 1 月 23 日上午 地點:北部教育局

受訪者 E:局長 摘要

壹、觀念澄清部分

一、中國人的智慧蘊含中庸思想,中庸之道,過猶不及。因此我提出一個「全球 思考、在地實踐」的想法,思考可以全球,可是實踐一定要融入當地的特性。

二、在地不是鄉土或本土的,而是在地現階段的情況,在地包括了當時所具備的 條件與當時的環境,除了人種、文化差異之外,時間點的適合度也是在地應 該考量的關鍵,因此,環境、條件加上時間點,這才是在地的思維。至於全 球化最重要的是開放的心胸,強調在地思維時,不可忽略全球現在的狀態,

所以要有全球化的宏觀。總之,思維是全球化,執行則是在地化,全球思維、

在地實踐的重點是在轉化的過程,這中間的轉化連結就是身為教育部門很重 要的工作,並需要建立研究發展的機制。

三、到底立即性的問題解決與未來發展性、以及在地看到的問題和全球性思維,

二者應該如何相連結,我的定調是「返璞歸真」 ,返璞歸真其實是教育的在 地內涵,也是台灣早期的特色,教育其實是非常簡單的概念,就是品德、健 康、關心土地。

貳、實務認知部分

一、民國 82、83 年間,本縣無論在發展在地和全球的接軌、衝撞,或是民間教 改的聲音各方面,腳步都比較快。在 10 年教改期間,大家對台灣在地的教 育總是批判檢討,對國外總是欣賞引進,排他性很強,對傳統師範教育的批 判很多,總覺得師範院校的言論是僵化、保守的,國外的都是好的,當時的 全球化思維認為:完整學習帶進國外的東西就是全球化,因此,我認為在地 化和全球化在那時就已經一直在衝撞。如果把 83 年當作開端,剛好 10 年後 的 93 年,又有另外一種聲音出現對教改的總體檢,其實 10 年中是一直在醞 釀的,就是對一個全球化和在地化衝擊過後的重新思考。這段時間在教育的 衝撞雖然還沒有找到平衡點,但高興的是看到台灣在反思,傳統師範院校出 身的、教育體系的聲音又回來了。

二、本縣的老師特質很特殊,他們原本傳統的教育思維還是存在,可是又可以接 受新的概念,這是本縣所擁有的一個優點,也因此使得本縣發展的基礎相當 厚實。

三、台灣有幾項制度是重全球化但忽略在地的,舉兩個例子來說,第一是引自美

國的多元入學方案,多元入學方案制度忽略了台灣公平重於一切、公平重於

專業分析的民情和文化;第二是九年一貫課程,領域教學也是全球化思維想

要建構的一個內涵,其中還包括了各校自行選用教科書政策在內,但這項政

策忽略了台灣在地是一個人口密集的都會,北、中、南、東雖有些微差異,

(16)

但北部地區內沒有太大差異,即使新竹地區可能有族群上的差異,可是沒有 大到同一個鄉鎮市內有差異,如果人口密集、都會集中、生活圈接近的學校 沒有共同選用教科書,小到技術性連轉學生都會遇到問題。因此這兩項制度 都是錯把文化問題簡化為技術問題來解決,忽略了台灣自己的風土民情和文 化特性,產生橘逾淮為枳的效應,制度引進之後難免失敗。

四、10 年教改時,我們交給了一群很會發現問題的人幫台灣發現了很多問題,

這群人對台灣的貢獻的確很大,然而因為缺少全盤擘劃和研究發展的機制,

所以他們不知道那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又製造了新的問題。因此,10 年後,

我們雖然仍然要繼續發現問題,但要把發現的問題交給懂教育的人,提出真 正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是配套措施,來幫台灣解決教育問題。雖然懂教 育的人不見得有辦法立即解決問題,問題可能永遠存在,可是因為有適當的 配套,能讓問題的解決不致於發生負面的效應。

五、就全球思維、在地實踐的語文政策來看,可分三部分來談:

(一)國語文:繁體字是台灣保存得最好,這就是我們在地的特色,這雖然是敝 箒 ,但 敝 箒 不 必 自珍 ,不 自珍 後 它 反 而 不 是 敝 箒 ,又可以推出去。因此,

我們希望有英文交換教師把繁體中文推動到國外去,其中為了搭配全球思 考,我們在交換師資裡加入漢語拼音和簡體字課程,並且仍然繼續保存我 們的繁體字,如此一來,一方面可強化英文交換師資到國外的競爭力,另 一方面又建立我們的特色。

(二)英文:引進英文是一種全球思維,但如果看到新加坡的建構很好,就把制 度全盤帶進來,又是有全球思維,但忽略了在地。如果要引進新加坡的制 度,有兩種可能的思維,第一,要先建立環境、累積條件,尤其是師資的 培育,當環境、條件、時間點都建構得如同新加坡一樣之後,才能引進新 加坡的語文教育政策。第二,透過集體智慧的研究發展機制,將新加坡語 文政策中可用的思維、教材進行轉化,衡估我們的環境和條件,制訂分階 段策略,並研究各種可能的方案。

(三)鄉土語言:目前的鄉土語言教材都是全國性的,但鄉土最重要的是情感的 引進,如果念外地的內容,學生在念鄉土教材的時候就沒有感受,因此,

今年我們進行課程的解構,開始自編閩南語、客語鄉土課程的教材,全部 都用本地的素材,孩子就可以多知道生活的周遭,這就是一種在地實踐。

此外,在地實踐的概念還意味著當學生有機會出國時,就有可能把在地的 內涵帶出去,因為在地的東西才會有特色。因此,如果從全球思維看鄉土 語言教材,就會發現這個區塊的語文變得很重要,在國內沒有影響,但孩 子將來到國外時,這就成了特色。

參、建議部分

一、不是每件事情都非得全球思維、在地實踐,有些只是一些方向、架構、價值

的調整,不見得需要轉變,有些價值則只要去做接軌就好。我們有自己的文

(17)

化,我們對孝順的定義和美國不同,所以某些價值是不需要轉化的,只要接 軌就好。

二、全球在地化中間轉介的過程,應該由國家扮演一定的角色,因為國家擁有權 力,可以統整資源。若以教育基本法來看,國家居於上位,以業務執行來看,

是屬於列舉式的,國民教育階段是以地方為主,中央在做政策的引導、經費 的補助及方向的拿定,相較於地方和中央,中央一定可以將研究發展做得更 好。然而,地方層級政策也不能忽略研究發展的機制,當中央研究發展制定 政策後,責成地方執行時,其實中間還是有落差要加以轉化。因此,在全球 思維、在地實踐的全球在地化中,台灣教育在中間的轉介點是兩層的、兩級 制的,一級是在國家思維,另一級則是在縣市思維,即使中央的研發功能還 未完備,我們的教研中心也試著主動研究發展,雖然不盡妥適,但階段性任 務不得不做。檢討起來,全球、在地的情況下,縣市政府和中央各自有自己 的角色要扮演,應該要有兩級制的概念,縣市政府層級部分,我們可以階段 性地先處理研發工作,但期待中央應該也要有這項功能。

三、老師是專業的,教育的主體是「孩子」 ,老師在現場的轉化是完全地專業,

政治人物和政治思維幾乎不會影響老師在教育現場的專業訴求。不論中央或 地方對全球和在地思維做再多研究,到了學校班級,是老師在做轉化過程,

才能將這些想法轉化給孩子吸收。所以,除了有形的全球思維、在地實踐外,

在處理上,我一直強調無形的宏觀、實踐的概念,在有形的全球思維中,我 們看得到經濟的全球思維和全球布局建設,但就教育來講,應該不是類似有 形的經濟建設,而是在理念態度上有宏觀的思維,再去具體實踐,不斷地推 動宏觀思維、具體實踐,而具體實踐就是教育專業的表現。

四、有關全球思維、在地實踐的執行策略,可分以下幾方面:

(一)擴大決策者的觸角和思維:決策者的觸角要非常廣,方式包括:

1、實地的參訪和踏察:到國外現場去參觀,和在地的人接觸,所獲得的感動 和當下的靈感是不同的,而且參訪時要帶著團隊的成員,擴大資訊接受的 面向。

2、充實學術理論內涵:既然要有教育的全球思維,一定要藉由學術進修或自 我充實去了解比較教育的專業理論,理論是系統性地去比較不同教育制 度,否則我們可能只看到文化的表象,而忽略了長期的動態發展及組織架 構相對應的推動、搭配和支持。

3、閱讀非專業的教育報導:大量閱讀不同領域的人對國內外教育的看法,例 如 OECD、經濟人雜誌或商業周刊所做的各國教育比較報導,或媒體人的 教育採訪,內容雖然不見得專業,但不同的切入點會引發專業和實地勘察 的不足,而有不同的激盪。

(二)集體智慧的討論:有些討論者可能是和決策者一起去參訪過的人,可是觀 察和閱讀的角度和決策者不同,也可以引進學者,讓理論和實務相配合,

不要有任何排他性,反對的聲音也要被聽見,決策者應該去推動集體智

(18)

慧、集體決策的概念,然後將討論後的議案送到研究發展中心去做實地的 研發。

(三)研發與試辦:這幾年台灣最大的敗筆,就是走得太急,忽略試辦,全球思 維後,在地實踐要有自己的討論、研發到試辦,試辦要有回饋,依據回饋 再修正,再看當時回饋的訊息決定要全面推動還是擴大試辦。

五、若要衡量全球思維、在地實踐的成效,質的方面,我認為全球思維、在地實 踐架構下培養出來的孩子,應是擁有足夠的語文、資訊能力和包容不同文化 內涵的態度,能夠很容易水平移動到世界各國,但又帶著自己獨特風格的 人;至於量的方面,我們目前還未發展出評估指標,但期待中央政府能夠先 做建構,到地方再來微調。

六、有關推動全球思維、在地實踐的成功關鍵,首先是法令、制度的檢討、解構

與突破;其次是態度的轉化及開放的心胸;最後的關鍵還是在教師,其實全

球化就是一種競合關係的構成,學校現場的家長、老師、組長,甚至社區應

該一起讓孩子有合作的概念,才能在全球化的市場機制中發揮競爭力。

(19)

時間:97 年 2 月 4 日下午 地點:南部教育局

受訪者 F:局長 摘要

壹、觀念澄清部分

一、科技使時間更加快速,空間則被壓縮,所以國與國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改 變,東京、紐約的流行立即就被引進,這是全球普遍的現象。在全球化的過 程中,台灣不可能自外於國際的脈絡,或不受資訊科技發達的影響。雖然人 類也有完全拒絕全球化的可能,我們也不應要求每一個人都跟隨主流價值,

然而,當看到更便捷、能使生活更便利的作法,為何要捨易就難?當全球化 可以帶給人類更好的生活品質或更進步的可能性時,拒絕全球化是無益的。

二、全球化和在地化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衝突,以語言為例,語言是一個特定族群 的文化表徵,反映的是一個特定族群的生活方式或文化內涵的重要代表,在 國際化過程中,我們看到主流的美語,但是其他的語言並沒有消失,仍然繼 續存在,這就表示這些在地語言一定有其意涵,在全球化中,在地語言仍然 可以找到出路、找到機會,全球和在地還是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此外,藉 由科技,反而在食衣住行各方面更可以去理解不同的族群,因此,透過全球 化的過程其實可以更清楚去了解不同族群的想法和生活方式。

三、我們很難逃避全球化的步調和主流價值,但是麥當勞來到台灣,加入了許多 在地喜好的口味,那是全球在地化最典型的例子。相對地,在地全球化就是 一個在地優勢的展現,並在全球流行,因此,在全球化浪潮中,雖然有主流 價值存在,但更應該去突顯國家的競爭力或文化特色。

四、全球化一定會有感染的現象,當然有許多優勢文化會影響、侵蝕或壓抑在地 的文化,但水可載舟,也可覆舟,如何在新的潮流中,思考從傳統、在地、

既有的文化特色中,透過創新,然後跟新的潮流結合,這樣才會有許多新的 可能性。因此,創新是全球和在地結合的橋樑,如果只是不斷的複製,價值 性是低的。

貳、實務認知部分

一、教育基本法第 2 條開宗明義提及,教育的目標要培養具有國家意識,兼具國 際視野的國民。國家意識就是本土化的概念,國際視野就是全球化的概念。

二、我這次從大學借調到教育局工作,提出本土、創新和國際化的口號,這與我 前次提出希望、創新的教育主軸概念是相近的。我特別提出本土、創新和國 際化,就是期待透過創新把前後二者串起來,一方面就時間而言,是永續的 發展;就空間而言,則是多元和同質的併存。

三、全球與在地應透過創新加以串聯,例如本市學生曾以鄉土生態為素材參加世 界性國際網頁博覽會,並獲得第一名的白金獎,這就是一個最典型的實例,

網頁的內容關照了這個城市,但透過語言的轉換,又能夠在國際舞台讓其他

(20)

人了解本地的生態,就教育而言,最直接具體的體現在於其實真正走上國際 舞台的是在地的文化特色,或是在地所處生活場域的延續。

四、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我們不可能獨立存在於一個封閉的社會,因此我們著重 優勢的美語和第二外語學習,注意應該如何與世界對話。美語是全球化中比 較顯著的主流,所以我們希望在教育現場,美語能夠真正地深化,具體作法 包括:

(一)從 18 所學校開始進行主題情境的學習,利用少子化的過程中所釋放出來 的空間和教室,仿造成出國觀光等主題學習情境遊學,重新利用學校的空 間,並提供其他學校運用這些資源,以關照大多數的一般學生,尤其是經 濟弱勢者,希望從英語環境的建置去提升英語學習品質,讓學生能與國際 接軌。

(二)納入社區的資源,建立可親可近的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就可以在麥當勞或 7-11 等商家練習用英文互動,不但有助於店家的業績,也把全球在地化的 觀念整個融入學習的設計中。

(三)除了過去的學校教育和教室教學之外,也開發許多線上教材供師生使用。

五、就本土化來看,相對地是在地全球化,因此鄉土教育很重要。本市曾經有一 位國小老師帶著學生,介紹本地的十大古蹟,除了獲獎之外,我們也透過閩 南語教學資源中心進行轉換,把美語和日語版本開發出來,燒錄成光碟和電 子書,分送不同國家的友人,從教育的現場來看,這就是在地全球化。

參、建議部分

一、從教育基本法來看,除了要愛鄉愛土,也要有國際的視野,國際視野其實就 是在談全球化,或是強調地球上還有很多其他不同族群的文化。全球化的影 響不可能視而不見,如何在國家或個人的競爭中,同時能夠欣賞到不同文化 的優勢,或者在全球化的優勢價值中,順勢而為,是身為教育專業人員不應 該忽略的問題。

二、受到全球化和在地化影響,在地要能夠走上全球化,就必須環扣全球化的主 流,同時又能突顯本身的文化特性,這種價值才會被重視,才能在國際流通,

否則不是苦苦追趕,就是被捨棄淘汰。在全球化時代,人才的培育應該順勢 而為,突顯自己的文化價值,才可能取得領先的位置。

三、教育若能回歸專業會比較好。本局比較幸運之處,是我們比較少有政治力介 入,並且能夠讓文官很清楚地知道應該從專業出發。反觀這十幾年來台灣的 教育改革,其中所有的努力與改變,不管在法令的鬆綁或行政的簡化,都希 望追求最後的核心價值,也就是提升教育品質。任何改變如果無法環扣在提 升教育品質,這些改變就是勞民傷財、徒勞無功的,如果能夠掌握住這點,

就可以掌握核心的價值。

四、我們應該吸納其他國家的優點,並在本地生根、茁壯、成長。但引進國外制

度時,應考慮文化的差異性。靠特定文化生產出來的產品要能在本地環境中

(21)

被接受,才是有價值的。例如英語本來就是美國的母語,所以在美國主流文 化中的教學方式可能不容易轉換過來,我們或許應該引用日本、韓國或法國 的經驗,如果這些國家在美語的學習上有一些證據或不錯的方式,就不妨拿 來參考,並考慮文化上的差異性。

五、如果要評量本局在推動全球化、在地化或全球在地化的成效或指標,從教育 現場簡略地來看,就是質和量兩方面。例如本市十年前就在談海洋國家或海 洋城市的概念,一路走來,我們就把游泳視為學生的基本能力。因此,我們 有一個目標,希望在三年內,國小畢業生中除了身體健康因素或心理障礙的 孩子之外,有七成至八成的小學畢業生會游泳,這就是從量的概念來看。當 然,以教育的觀點而言,除了量的指標之外,學生也要兼顧若干質的指標。

六、在走向全球化時,就人才培育的角度而言,我們看到不同社群、不同文化的 差異性和潛在的市場。例如少子化時代,小校小班辦理聯合採購,利用跨校 採計教師基本授課時數的作法,讓多校老師一起排課,使老師更能發揮他的 專業,也共同舉辦社區運動會,並引進外籍媽媽教越南語或印尼語等作法,

都是很好的經驗,也從中肯定不同文化的價值特性。

七、人才培育應是有系統地配合國家政策進行,讓人才更多元、更有選擇性,當 人才濟濟,每一個生命就會像電影「侏儸紀公園」中所提:生命都會找到它 的出口。

八、台灣不可能自外於全球化的浪潮,若以本市的經驗來看,相關法令還是有所 束縛。不管在地化或全球化部分,法令應該鬆綁,以利與國際接軌,走上國 際舞台。任何國家要來本市設校,我一定會找出空間讓他們設校,其實鼓勵 外國來設校,這個城市就會走向國際化,這個城市的投資、機會和經濟活動 一定會熱絡,因此,就國家政策而言,這個區塊應該加速進行。

九、從北到南,地方政府教育局只有本市設國際教育股,其目的就在考量全球化、

國際化的腳步不可擋,不過本市國際教育股的運作和中央的思維有所不同,

以前人事行政局曾經發布所有公務人員都要通過英檢,但其實公務人員服務 的對象絕大多數不使用外語,所以我認為政府機關應有英語的專責單位,所 有國外來接洽有關教育的事項,都由這個專責單位中熟悉相關外語的人來溝 通,也許是美語、日語或其他外國語,以這個單位作為核心與窗口,溝通協 調解決所有的事情。要求一個外國人跑遍各科去接洽業務是不適當的想法,

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同仁的語言能力都達到這樣的程度,這可以是遠大的目 標,但無法在第一線立即執行,所以中央這部分的政策走得太快,應該可以 再思考修正。

十、全球和在地沒有衝突,走得好可以繼續前進,否則就要不斷調整,我期待組

織有彈性(flexible)的概念。一個具有彈性的組織可以隨波逐流,不管波浪

如何衝擊,它都能調整,當掌舵者看準波浪,順勢而為,就不會沈船,硬要

逆勢阻擋自然的變動,最後組織無法承受時,就只有翻船、沈船的下場。波

浪是外在環境,組織若能因應外在環境作調整,就具有相當的彈性,可以持

續朝著目標前進。

(22)

時間:97 年 1 月 18 日上午 地點:東部教育局

受訪者 G:局長 摘要

壹、觀念澄清部分

一、在今天知識經濟的時代中,經濟可能是受全球化衝擊最大的面向,也許是藉 由資訊科技的發達,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全世界的年輕人越來越像,包括 語言、服飾、建築、藝術等,彼此會學習與融合。大同世界的另一個意境,

應該是全世界不論膚色、種族,不管身處何處,都能和平共處、相互包容。

二、在地特色包括文化和自然景觀兩部分,需要去關注、保存和發揚,而且在地 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文化的傳承在於其精神和精髓,若可與全球化相結 合,吸收其他文化的優點,在地文化可以更上層樓、更精緻。

貳、實務認知部分

一、教育受到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影響,因為教育的思維或學派會影響主政者,或 是成為中央、地方教育領導者的政策重要參考,也許那是個人的知識背景,

但將來會變成決策的重要依據。

二、全球化最重要的兩項溝通工具是資訊和語言,在資訊方面,本縣大概在四年 前就已經寬頻到校,配合全球化趨勢,現在全縣所有學校都是用網路電話。

至於英語部分,現正推動的措施包括推動各種動態與靜態的英語競賽、在北 區設品格英語學院、在中南區引進外籍教師,這都是為了提升孩子的全球競 爭力。

三、對本縣來說,在地化應該具有絕對的優勢,我們有非常豐沛的原住民文化,

多元的族群屬性,還有世界級的風景名勝,這些都是我們很好的在地特質。

然而,令人憂心的是,在地的人反而比較忽略這些特色,所以保存、欣賞與 精進在地特質是必要的。

四、在教育在地化方面,可以用一二三四來勾勒本縣的教育願景。

(一)一是 successful for all,讓每一個人都成功,我們要因勢利導、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使學生適性發展,找到自己的天空,這是我們最大的目標和景 願。

(二)二是兩大主軸,一是品格教育,另一則是競爭力。品格是本縣很重要的一 個在地核心價值,我們不只重視學生的品格,在教育行政的推動上,如候 用校長的遴選外派,也強調清廉。至於競爭力方面,為了提升學生的基本 學測成績,我們一方面建立國小一年級到國中八年級國英數三科的長期資 料庫,並且利用資料庫做補救教學。另一方面則針對學生基本學測成績偏 低的學校,邀請國中校長討論精進的策略,也要求一到八年級能力檢核成 績比較差的國小,擬定改善方案。

(三)三是三大特色,分別是深度閱讀、紮根英文和啟發創造力。根據專家研究,

(23)

閱讀和組織力、聯想力、創造力、表達力都息息相關,當書看得越多,進 來的材料越多,越能在腦中進行融合,並且在需要的時候立刻拿出來用,

所以我們鼓勵深度閱讀。紮根英文和全球在地化也有相關,這幾年本縣辦 英語競賽,引進外籍教師,設置英語村,都有助於紮根英文,現在學英語 的氛圍已經比從前大幅改善。至於啟發創造力,談在地一定要有自己的特 色,當兩個條件相同的人競爭,創造力可能是決定最後勝出的關鍵,我們 設有創造力中心,並且利用本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等在地的素材,來培養 學生的創造力,累積競爭優勢。

(四)四是四大面向,健康、精緻、多元、卓越。健康是一切的根本,所以我們 推動體適能、游泳,加強健康檢查功能,在健康部分做得很不錯。其次是 精緻,教育一定要越來越精緻,紮根工作很重要,教育應該是典雅的,不 是敷衍或矇騙,每一堂課都要有上課品質,任何活動都要運用心思。再其 次是多元,包括對弱勢的尊重,對特殊學生的關懷和包容,以及對多元文 化或孩子多元成就的尊重。最後是卓越,我們推動迴瀾桂冠學校,給辦學 績優學校應有的鼓勵。

五、在全球化或在地化相關措施推動過程中,行政上比較困難的是政府對教育的 投資,也就是資源不足的問題。另外教育管的問題太多,被無限上綱,其實 破碎家庭、營養午餐費或學生接送等問題,應該由家庭和社會共同承擔教育 的責任。

參、建議部分

一、任何一個領導者都想做出一點績效,如果我們太閉門造車,將來可能就會越 來越沒落,本縣算是比較弱勢的縣份,包括地理上、經濟上的弱勢,因此必 須想辦法結合政府跟民間的資源,投資跟收穫也不一定完全成正比,我對本 縣教育人員的期許是運用現有的資源,讓教育的績效發揮到極致。很多東西 可以等待,譬比說等待學生變好,等待學生成長,但是有些事是不能等的,

所以必須在現有的窠臼下力求突破。

二、老師如果能夠把自己的專業發揮得淋漓盡至,帶著敬業的精神,自然能夠培 養出優秀的孩子。

三、在全球化的浪潮當中,所有教育工作者應有全球化的視野,心胸開闊,能吸 納別人的東西進來,有不同的思維跟作法,而不是只求安逸。

四、全球化有兩件事要做,一個是走出去,一個是走進來。走出去是我們的人要 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包括外縣市的作法、別的國家的作法,另外所謂走進 來就是我們可以請外國人進來,包括教育界學者專家或是外國老師,可以給 我們不同的思維和想法。

五、原則上母語是要在家裡教的,學校沒有母語的環境,不但來不及教,效果也 不好。

六、原住民在追求在地化的過程中,應該先建立自己的歸屬感、認同感,其次則

(24)

是建立自信,既然有很多優惠措施,就應該借助這些優惠措施使自己得利,

才可以一步一步向上流社會移動。要向上流社會移動一定要有一些對的道 路,教育就是一條很好的途徑,或者原住民要去發展他們個人的強項。

七、全球和在地應該可以併行不悖,也可以相輔相成,除非太過強調在地化,否 則,全球和在地原則上不會有衝突,日本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我們應該常 出去看外國的發展,而且不限教育方面,因為教育和許多方面有關,許多領 域的基礎是在教育養成,而教育的努力則在其他領域開花結果,總之多出去 看,思維會有不同,在地化可以加上全球化也可以做得更好,固步自封只會 停滯不前。

八、中央教育行政機關不宜以意識型態引導教育,也不應去處理敏感的政治問 題,教育要著墨的地方太多了,應該確立一些大方向,而不是只處理細微末 節的部分。今天的教育常常在滅火,缺乏長遠的規劃,其實教育要有自己的 哲學和核心價值,並且明確地加以維護。

九、人生就像馬拉松賽跑,絕對不是短距離的衝刺,如果是短距離賽跑,槍聲響

起就要衝,起跑點絕對不能輸,可是父母親一直陷入一個不要輸在起跑點的

迷思,從小給孩子學才藝、英文、心算等等,但是後來發現這些不一定是孩

子想要的。如果人生是馬拉松賽跑,最後勝出的才是真正成功的人,關鍵在

最後那一段,因此以人生歷程而言,成功不一定在國中高中,家長不必太過

迷思。其實孩子應該「快樂成長,有效學習」 ,學習達到某一基礎之上應該

就足夠,不一定什麼都要爭第一,保持學習的興趣和習慣最重要。

(25)

時間:97 年 1 月 14 日上午 地點:北部私立大學 受訪者 H:校長 摘要

壹、觀念澄清部分

一、全球化源於交通便利、資訊網路發達,故便於接觸世界各國的事物,對許多 世界知名大學而言,全球化也成為大學最新的任務之一,很多學校都標榜學 生未來將到世界各地工作,故應培養世界公民,以因應地球村的發展,這是 一個趨勢。

二、其次就大學任務的演進來講,早在 12 世紀義大利波隆那大學開始,公立大 學即有代表國家(national)的象徵意義在內,慢慢地發展到 20 世紀,美國的 大學強調公共服務,所以公共服務的使命也加入到大學當中。到了 21 世紀 後現代大學的使命發展,許多高教專論裡都提到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是目前全球共通的使命。在國際化的時代,國家的地位沒有那麼明顯的重要 性,所以,大學教育打破國家的觀念,才稱為全球化。

三、在國際化中,在地化是很重要的一環,我們應具備在地特色,才能向國外發 揚,因此在全球化的時代,最重要的是發展在地特色,如此既能真正保有本 國文化,也能去作全球競爭。但是,在地化的定義到底是國家的在地化?還 是區域的在地化?應予釐清,就個人的思考過程而言,要由語言、文化而非 國家的角度進行思考。

四、有關全球在地化方面,本校創辦人已將全球與在地的想法結合,我們也常用 glocalization 一詞,目前學校所推動的策略也多是因應國際化趨勢而來,故 本人原先認為本校所推動的是全球化,後來經過再澄清之後,發現其中也有 許多想法有在地的精神。其實全球的可以在地,在地的也可以全球,全球在 地化也可反過來稱為在地全球化,全球在地化的目的,也包含要把自己的特 色反向再推銷出去,例如:本校教師跨系合作發展出一套『E筆書法』系統,

可以在電腦上教書法,這是本校的特色,並已獲得專利,向美國推廣,作為 外國人教中文的工具,這應該是全球在地化的一個很具體的實例。

貳、實務認知部分

一、本校的教育理念之一國際化,因此,我們很早就開始跟外界交往,締結姐妺 校,並有交換學生、短期遊學等措施,早期完全沒有政府的補助,經費占學 校支出成本很大的負擔,然而本校認為這個計畫很重要、很有價值。但本校 仍然是很在地的,這是學校應扮演的角色,例如:本校設有傳統的中文系、

歷史系,在歷史的課程中有台灣史,並且強調系所、課程應與社區相結合,

著力於發展與社區的關係,所以成立在地的田野調查中心。

二、就全球化而言,以前本校一方面將本國學生送到國外姐妹校學習,另一方面

招收外國學生到本校,但是,不可能所有學生都到國外去上課,因此,目前

(26)

我們著力於將全球化觀點推到全校學生,讓學生有國際視野和觀念,這或許 也是全球在地化的精神。我們的執行策略包括以下幾項:

(一)設立國際事務副校長:國際事務副校長的任務一方面在加強推動與國外大 學雙聯學制與雙學位合作計畫,目前本校已和法國里昂第三大學、美國密 西根大學福林特分校、日本長崎外國語大學等三校實施雙學位制。並與馬 來西亞新紀元學院、韓新傳播學院、英豪多媒體傳播學院等三校建立雙聯 學制。另一方面推動全球化跟在地化的結合,今年寒假本校舉辦兩個很好 的營隊,一是全部由在校生參加的「英語與國際文化研習營」 ,密集地提 供學生一些國際化的觀念;另一是結合本地學生和國外學生的「00大學 與世界發展青年學術營」 ,完全用英文上課,讓不同地區國家的學生相互 交流理解。

(二)加強英文的學習:全球化中,語言是最重要的工具,從今年開始,本校大 一英文變成兩年,由四學分的大一英文,變成大一、大二各兩學分,以延 長學生吸收英文的時間。

(三)強化通識核心的課程:我們在通識課程方面增加很多國際的內容,包括國 際經濟、政治發展、科技等等,大一新生的必修課程還包括未來學和資訊 概論,因為未來是走全球路線的,所以本校課程強調與全球未來的發展相 結合,也應該是全球與在地的結合。

(四)建構網路校園,推動遠距教學:在網際網路中,創造穿越時空的學習環境;

不僅是連結國內各大學,並且與世界各國大學聯手推動,像在 94 年,本 校與日本早稻田大學合作開發跨文化遠距教學。

三、除了加強學生的學習之外,教師的研究部分也是本校鼓勵的重點,包括延攬 國外的短期交換教授進行共同跨領域的研究、鼓勵教師出國參加國際會議、

或是本校自行舉辦國際研討會等,藉此媒合跨國或跨領域間的共同研究。然 而在推動過程中發現,本校仍然應保有自己的專長特色領域,才能吸引外國 學者的興趣,例如:本校設有「武俠小說研究室」 、 「婦女文學研究室」 、 「酒 文化研究室」等,都是具有特色的研究取向。

四、受到全球在地化影響,競爭市場擴展到海外,本校現在的管理理念加入了企 業模式,引進效率、效能、成本等企業指標,把成本觀念考慮進來,並且整 理本校的優點,突顯特色,以強化本校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五、有關教育部鼓勵各大學招收外籍生政策,本校遭遇的實際困難主要是語言問

題,語言互通是最重要的,由於中文目前並不是世界語言,所以無法吸引英

語系國家學生。雖然,歐洲的漢學非常發達,但是歐洲的學生大多數到大陸

留學,並不會選擇到台灣。為了吸引英語系國家學生,教育部進而鼓勵開設

英語課程,英語課程雖然也有提升本地學生英語能力之功能,然而當外籍生

數量不多,本地生英語程度又不夠強時,英語課程過多可能會影響本地生的

專業知識程度。總之,外籍生對留學地的選擇,主要涉及教育機構本身的競

爭力,而非單純以是否開設英語課程作為決定的依據。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系之一月眉山派的創立者,也是台灣佛教中學林(今臺 北市泰北中學)的創立者。明治 40 年(1907),善慧入

輸入 佳作 林詩涵

1、學員高中(職)一年級由合作學校安排日間接受 學校教育課程,高中(職)二年級安排日間接受

學習動機與態度 完全 符合 大部分 符合 大部分 不符合 不符合 完全. 1.我覺得上課是一件有趣的事

拾貳、錄取者應於110年5月5日(星期三)上午10:00至校總務處報到,逾時未辦理報

四、工作時間:每日(學生上課日)上午 08:00 至下午 16:00。非上班日如遇

訪談時間: 2010 年 9 月 9 日(四)中午 12 點 30 分~13 點 訪談人員:一零四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陳佳葉副理 訪談對象:編碼

(一)每日正常工作時間為8小時,上午8:00-12:00下午1:00-5:00,每週以40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