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生長環境與創作背景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生長環境與創作背景 "

Copied!
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創作理念分析及實踐

徐復觀先生在《中國藝術精神》的自敘中提到:「道德、藝術、科學,是人 類文化中三大支柱。中國文化的主流,是人間的性格,是現世的性格,所以在它 的主流中,不可含有反科學的因素。」在我看來,不僅只有科學因素,還有創造 力的因素。藝術所擁有的創造性,比任何事物更為重要,如麥斯樓所說:「第一 流的效力比二流的繪畫更富創造性,凡是能表現獨創性和將情境中元素統合為一 諧和的人都會導向創造的生活。」

創造活動必可以觀察得到,必須要有「伴隨物」,並擁有「傳達願望」的情 操,才能有不凡表現,這種情操尤其適用於藝術活動。所以,當我們檢視藝術家 的創作活動時,常常從他們的手札中得到創作的草圖,這就是凡屬創造者都有將 成果與人共享的願望。(註 1)藝術是人類文化精華的具現,也是時代環境的寫 照,而藝術創作主要意圖是表達自我,至於風格的形成則因個人學養、見識及明 晰的創作理念和自我實踐的具現,誠如心理學家蒙尼(Mooney)所言:「創造涉 及創作者、創作過程、創作品與環境,創作者是指具有獨立性與自我實現之人格,

創作過程是指創作的全部過程,環境是指產生創造品的外在條件,包括家庭、學 校及社會。」(註 2)

本章節就個人繪畫創作的背景及形成因素,加以說明,並強調創造的重要與 實踐,不論他人價值評斷與否,都是一種體驗和嘗試。

第一節 生長環境與創作背景

每個人的生長環境不同,也就塑造出不同的人格特質。從小就生長在克勤克 儉且教育程度不算低的客家人家庭,父母及兄姐都是會唸書的好料子,唯獨遇上 成績不盡理想的老么-我,總讓疼愛我的父母頭痛不已。如果要說能讓父母因我 感到驕傲的事,那也只有會天馬行空的塗鴉,這是我那會唸書的家庭成員唯一做

註 1 劉坤富,〈從創造發展心理對當前水墨畫習作若干現象的評估〉《台灣美術》,1998 年 10 月,頁 81

註 2 李憶含,〈人文的關懷-思源•古風•映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 論文, 1999 年,頁 54

(2)

不到的事,也許就因為這一點特色,注定我這一生和畫畫脫離不了關係。

高中時,進入著名的美術學校-復興美工。這所揚名全國的學校,的確是開 了我的眼界,也付出不少代價,許多學生本身就是美術班出身,這對懵懵懂懂的 我來說不但是個壓力,更是一項挑戰,為了不讓成績太差,課後還去畫室進修,

以拉進和同學之間的程度,當然同儕的競爭和學習也是我進步的一大因素。不可 否認的;這所美術學校是培育我基礎的一個重要關鍵,學校安排的課程中,舉凡 繪畫、設計、金工…皆有涉獵,不斷地退件、不斷地重畫、不斷地熬夜,經驗讓 我從什麼都不知道,到開始對媒材、技法有初步的認識。在此,我要感謝我的父 母,謝謝他們不吝息地資助我唸這麼花錢的學校,買這麼多昂貴的器材和工具,

以及精神上的鼓勵與支持。

復興畢業進入藝專,藝專開放、自由的校風是復興這所講求傳統、基本技法 學校所不及的。在這塊地方,我聞到藝術不同的味道,也讓我有想飛的感覺,開 始從「復興」的基礎裡漸漸地掙脫、漸漸地思考另一種水墨的形式。除了受眾多 教授的指導外,我特別要謝謝第一位影響我的老師-蔡友,蔡老師留學於日本筑 波大學,本身具豐富的學識修養,外加個人溫文儒雅的氣質,他不斷貫輸我們更 上一層樓,追求藝術的更高層次。在他的指導之下,我開始有想唸研究所的慾望,

但此時的慾望只限於想法,並未形成信念,更不用談到付諸行動。

藝專畢業後,隨著另一個階段的開始。我投入設計的工作長達五年,這五年 中除了從開始接觸電腦到可以處理一切事務外,更重要的是唸研究所的理想日益 強烈,白天工作,晚上挑燈夜戰,嘗到什麼叫「焚膏繼晷」滋味,有一句謂「人 生有夢、築夢踏實」,就為了圓這個「夢」,甚至最後可以放掉工作,擠進研究所 之列。有許多人問我:唸研究所有這麼重要嗎?我已經在職場上工作多年,忍心 放下所經營的一切嗎?我想這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價值,唸研究所只是讓自己思 想更為提升,藝術更為昇華。一件作品的產生是經驗的累積、是背景的沈澱,更 是思想的蘊釀,工作職場上接觸到的電腦不可否認它所擁有的視覺效果是傳統藝 術所沒有,但也僅止於技巧上的變化,如何將它溶入藝術創作當中,是我唸研究 所主要思考的方向。

電腦所擁有時代性,前面已提到,它是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它和 油畫顏料一樣,只是一種媒材,媒材的轉換和使用是需要人的頭腦去思考、雙手 去實驗。作品的好壞是人為操作,不是材料的問題,有些人將電腦呈現出來的作 品視之「無藝術性」,這實在是既荒謬又可笑的事情。同樣是畫布和顏料,有人

(3)

可以創造出「蒙娜麗莎」這樣舉世聞名的作品,也有人創作被批評得一文不值,

端看作者的思想和功力表現,和是不是電腦產生出的作品並無絕對的關係。

藝術是跟隨我們生存的時代,我們的一頻一笑都會牽動藝術表現的思想精 髓。台灣經歷由貧至富的階段,先民胼手胝足地開墾,為今日「台灣錢、淹腳目」

奠下深厚的基礎,然而貪財重利的心理也製造出不少的社會事件,有許多虔誠拜 佛的善男信女,是真的為了鑽研宗教哲理的觀念而真心向佛嗎?當然不是,民國 七十六年的「大家樂」「六合彩」;八十五年的「宋七力事件」「印心禪學會」 九十一年的「樂透」「大甲媽祖繞境」…等,所衍生出來的問題,不單只是純粹 宗教而已。「大家樂」簽賭熱潮,一時之間,全台灣神壇、小廟林立,皆為信徒 求取“中獎號碼”而設(註 3),民眾對於宗教的態度只建立在“功利”之上,

若所求所拜的神像不達到自己的目的,則燒毀、丟棄一旁,這難道就是台灣人的

“敬神觀”嗎?

今年四月間,長達八天七夜的「大甲媽祖繞境」,只要經過之地,全台為之 瘋狂,許多就學的學生翹課只為了去作“八家將”,青壯年放下工作只為了迎 神、抬神,更有許多虔誠的教徒,瘋狂地接觸到神轎,據說就能保平安…如果媽 祖真有靈性,祂會願意看到祂的信徒為祂擅離自己的崗位,或受傷、或引起社會 事件嗎?荀子在〈天論〉中提到:「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逆,

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如果日常生活奢侈,做事違 背社會禮義、胡作非為,難道拜媽祖、摸神轎就能保平安、富有嗎?

神像本身並沒有錯,錯在人們對祂賦予過多的期望。如果神像真是法力無 邊,恩澤萬民,那麼為什麼還要分「湄州媽祖」或「大甲媽祖」哪一個較“靈”,

哪一個香火較鼎盛,還有這種“本尊”、“分身”的說法呢?

我認為台灣人的“拜金主義”,早已掩蓋對宗教的敬神態度。這十餘年間,

不論是什麼花樣(六合彩、股票、樂透…等),其拜神心理都一樣,都只是為了 中大獎而虔誠拜佛,難道拜了才會中獎,不拜就不會中嗎?更悲哀的是有許多教 育水準高的知識份子,也沈迷在這種“功利態度”之上,宗教對他們來說不是所 謂的精神寄託,而是一種利益的交換籌碼,這和鄉下沒唸書的阿婆又有什麼兩 樣?

註 3 中國時報,〈是宗教風波還是「社會生病了」?〉,85 年 9 月 7 日,社論

(4)

所以這次我創作的方向是結合時代性的產物-電腦及探討宗教引起的種種 社會問題,其牽涉範圍相當廣範,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明完,僅就佛像根本不 想看人們的貪財心理所表達的內涵作一系列的討論。

第二節 實驗方法和流程

兩種截然不同的媒材要搭配得天衣無縫,需要不斷地實驗,並從其它已知的 方法中不斷地溶合,不斷地發掘,沒有天生就是做得完美無缺,等著你來獲得成 果。任何發明或創造都是從失敗中取得經驗,從經驗中累積成功的因素,就因為 懷著夢想、嚐試和不滿足的心理,才促使人類的科技文明一直往前走。每一種新 的成果展現,不見得第一位開拓者都能有幸看得見,但確提供後來的人研發更光 芒璀璨的機會,畢卡索若沒有塞尚的理論雛形作為依據,也就不可能有「亞維儂 的姑娘」作品出現。因此,藝術是夢想、經驗和執著的累積,更是智慧的高度表 現。

我肯定完全以電腦創作的藝術家,因為它既符合時代性,又具備思想的精 髓,其難度不一定比油畫、國晝、版畫…等來得低(上一節提過,只是媒材的不 同),但是它所擁有的「厚實度」確實沒有純手繪的作品來得高。(這裡所謂的厚 實度不是指肌理而言,以電腦的日新月異,早已模仿出任何肌理的效果),也許 不久地將來,人類對藝術創作的任何情感成份,都可以用電腦來取代,讓電腦做 出來的藝術品更具有生命力。

本次創作是結合舊有的技巧(拼貼、渲染…等)和新的媒材(電腦)來表現,

實驗中為溶合各樣的方式,經歷許多次失敗經驗,在此介紹原有的技法和新的嚐 試。

(一)技法:

(1)渲染:先將畫面噴溼,用淡墨上完後,再層層逐漸加重墨色,主要表現 於柔和的地方,例如光影明暗變化或慢慢消失的地方,給人無限 想像空間。

(2)拓印:本次創作牽涉到社會批判的部份,所以利用報紙的社會新聞,掃 描進電腦作彎曲、扭轉等變形效果。由於印在作品上需正面字體,

因此列印出要先反面(用賽路路片也可以),再將反面的這張稿子 影印,利用香蕉水在稿子背面轉印碳粉,呈現出即正面字形。

(3)搨印:早在宋朝就有人使用「或蔗渣、或蓮蓬、或紙筋」,主要是表現不

(5)

同的肌理和質感。先取紋理較粗或質感凹凸變化強烈的東西來製 作,例用菜瓜布或不要的小紙盒包上布或紙,在上面沾滿不同墨 色,直接搨印在作品上,本次創作背景有些是用到這類方法,再用 墨色染明暗層次。

(4)水紋:這是許多小學生都玩過的方法,主要是利用油水分離的效果。先 在裝水的盆子裡滴下幾滴墨汁,再將紙放在水裡,墨汁在水裡即變 化不同規則,是毛筆表現不出的效果,當然因它的偶發性成份相當 大,所以每次的水紋都不會一樣。

特殊效果有千百種,端看如何使用、如何表現,重點不在於用什麼方法,而是 呈現出的效果如何。

(二)實驗過程:

前面提到這次創作是經歷失敗,累積經驗,所以實驗過程是一次又一次,在 下面列出四種方式,為這次作品的基礎。

(1)利用原有的水墨效果,不論是水紋或加膠或任何肌理…等,經過掃描器,

在掃描器裡上下晃動,進電腦後加以修飾、高反差,截取所需要的部份,

並加上從電腦作出來的效果,從圖(一)中看到水紋、手掌印、紅色色塊 因晃動後,產生不同變化,地球放射狀是後來加上去,主要是表現人類的 科技文明高度發展。

(圖一) (圖二)

(2)將原有的構思在電腦裡利用特殊效果做出來後,先列印出再用拓印的方

(6)

式(前面提到印的是字體,這裡則換成圖,但方法都一樣)印在紙上,

由於拓印出來的圖搬剝不甚明顯,有的地方效果很好(這也是為什麼不 直接電腦印出即可,非要第二層手續),有些地方則需稍加用毛筆修改,

整體再用淡彩上色,即呈現電腦效果及石刻自然的紋理。(圖二)

(3)圖(三)和圖(一)相同,先在掃描器裡晃動,再到電腦裡加工、做出 想表現的感覺。這張主要是呈現出鬼魅的氣氛,所以以紫色調為主,又 不想太過工整,給人似有若無、摸不著邊界之感。列印出後,再用毛筆 刷出效果,並加以修飾不完整的地方。

(圖三)

(圖四)

(4)如果只是傳統的一張攝影作品,我想視覺效果有限,這張圖(四),是 結合攝影、水墨和電腦加工。首先,我實驗一張水紋紋理,進電腦和攝 影作品用高反差及濾鏡加以結合。列印出來後,再用毛筆將重點地方加

(7)

重,水紋部份加以修飾,表現出三個離家背景的老人,面對國破家亡的 情景,表情流露一種不堪回首、悲從中來,又無可奈何的眼神,搭配整 個紅色系,強調亡國的悲哀。

(三)作品分解:

以「氣行」這一張作每一階段的分解。由於本次的論文著重於台灣人盲目 崇拜宗教,宗教對社會又有極大的影響,不論是神像的瓦解或不願看到,都是 我的創作目的。

(1)將要表現的主題掃描進電腦,在電腦裡的濾鏡中尋找要的特殊效果,設定 數值,即成第一個圖層,再拷貝另一個圖層,到濾鏡裡變化另一個特殊效 果,設定為第三個圖層,二者貼上。改變其中的清晰度,下層若隱若現浮 上來,並利用高反差,增加重點部份。

(2)之前做好的水紋掃描進電腦,鋪底與前面數個圖層結合,並更改它的位置,

有些水紋需淡化,利用羽化功能減低其銳利度(使下面圖層可更明顯) 再與電腦做出的效果合作。

(圖五)

(3)利用做出來的電腦底圖,運用水墨明暗變化,畫在紙上。(圖五)有些部 份則需用些特殊效果,例如中間左邊的地方則用拓印的方式(方法前面提 過),印在紙上。墨色上好後,再視畫面需要上色,由於「氣行」這張作

(8)

品屬重墨為主,所以色彩只要淡彩略加即可。

小 節

藝術創作是需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實驗。當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將生命投 入,則此創作過程已使創作者主觀上感受到種種美感。若創作歷程非常艱辛,苦 思掙扎之後才完成的作品,創作過程中很容易感受苦澀的美感。完成後,其成就 感、滿足感和愉悅的美感,是深入體會的人才能懂得的滋味。(註 4)

這次創作以電腦為媒材,主要就是想開創另一條新的方向,從中實驗許多的 方式,以期待達到最好的效果,但不可否認的,常常感到挫敗和失望,似乎和自 己預期的理想差距甚達,雖有崇高的想法,確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而無法實現,

尤其電腦的科技是日新月異,需不斷地充實、不斷地思考,才能將電腦藝術發揮 得淋漓盡致。

有許多人問我既然要用宗教的角度去批判社會,為什麼要用佛像作表現的媒 介,而不是基督、聖母像…等呢?我認為台灣是以佛、道及民間宗教為主,佛像 或任何偶像是台灣人信仰的主要對象,就算人們無知、盲目地崇拜,仍改變不了 祂所擁有的地位,即使佛像本身沒有做錯,可是貪財重利的人心,還是將祂引導 上社會事件的主角之一。

實驗的過程是繁複的,思考的過程是艱辛的,人類的文明就是靠前人的點點 滴滴腳步,才能打下輝煌的歷史。電腦藝術發展至今已有三十年的歷史,從倍受 爭議到塵埃落定也是靠著不斷的累積經驗換來的成果,我感謝前人的經驗作我的 基石,我也期待後人能踏在我的成果上再顯光芒,為藝術的領域開拓盡善盡美的 道路。

註 4 楊士毅,《藝術與人生》,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頁 25

(9)

第四節 作品賞析

(10)

氣行 Flowing Of Life

宣紙、水墨設色、拓印、電腦底圖 100 ×210 ㎝ 2001 年

「氣行」是創作電腦與水墨結合 的第一件作品,含有許多實驗性 的成份,也許就因為沒有事先預 料結果會如何,所以筆觸比其他 件來得靈活。這一系列電腦作品 中,「氣行」主要表達佛看人世,

而人世的一切有如浮雲,消失在 空氣之中,任人的思緒隨想像遨 遊於天地之間,如同莊子所言「天 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的 道家哲學。

(11)
(12)

. Strea-Line

紙、水墨設色、電腦底圖 100 ×210 ㎝ 2001 年

宗教是人類的心靈寄託,

是一種美好人生的慰藉,而今 日 台 灣 社 會 已 扭 曲 宗 教 的 本 質,淪為利益報酬的工具,所 以此次創作意念,表達今日人 們對宗教的面貌。將左上圖的 佛像解體,使祂變為不是人們 清晰可見的容顏,藉著中間一 道流動的感覺,支撐宗教真正 的本質。

(13)
(14)

風暴 Storm Lin Chaos

紙、水墨設色、電腦底圖 100 ×210 ㎝ 2001 年

生命的提昇是靠思想運行,

宗教的改革是靠人心去實踐,在 這幅「風暴」當中無形中帶給欣 賞者捲入之感,捲入這場莫名的 漩渦之中,去體認宗教的混亂與 無孤,並藉著地球轉動的遠近,

將人們視覺焦點慢慢的消失在空 氣中。

(15)
(16)

律動 Rhythm

紙、水墨設色、電腦底圖 100 ×210 ㎝ 2001 年

人類的貪婪、醜陋曲解了宗 教的含義,利用象徵希望的白光 支撐被扭曲的佛像,藉此宗教被 人所利用。這件「律動」左半邊 為褐色系,佛像蘊藏在其中,連 綿不絕的曲線為製造一股神秘 性,右邊一道白光,從上而下在 暗色系的陪襯下,更為突出希 望、光明和呼吸之感。

(17)

(18)

世俗 Buddha In Decoration

宣紙、水墨設色 100 ×210 ㎝ 2002 年

台灣人拜神,大部份是為求 取財富。美輪美奐的神像宮殿,

哪一個不是錢財堆積出來的,這 幅「世俗」主要表現凡夫俗子的 心態,觀音那珠光寶氣的頭冠象 徵世俗的標準,更顯示人們對祂 的審美觀、價值觀。

(19)
(20)

無視(一) Ignorance(1)

宣紙、水墨設色 100 ×210 ㎝ 2001 年

台灣的拜金主義在宗教信 仰的世界裡早已一覽無疑,人 們虔誠的膜拜,只為了換取更 高的利益,哪一座神祇(陰神 也包括)最靈驗,就一窩蜂香 火最興盛,虔誠度的取決在於 功利的多少,而不是精神上寄 託。媽祖原是海神,在台灣人 賦予的重責大任下,已變成全 方位多功能的排行榜第一名,

除了原本的職責外,小孩,工 作,甚至婚姻大事…都可以處 理,站在神祇的立場,祂會怎 麼想呢?

(21)
(22)

無視(二) Ignorance(2)

宣紙、水墨設色 100 ×210 ㎝ 2002 年

我 認 為 台 灣 的 神 祇 很 可 憐,人們對祂只是一種利益交 換,誰對他(她)最有利就拜 誰,對於這種心理相信神像也 不想看到,所以神像被人幪著 眼睛顯示神像對台灣人的種種 行為感到汗顏。黃色在中國代 表一種尊貴、一種權力,也是 道教符咒的色彩,以黃絲帶幪 住眼睛象徵神像地位不但矮於 世俗權利,也是人為操縱下的 傀儡。

(23)
(24)

束縛 Helpless Constraint

宣紙、水墨設色 100 ×210 ㎝ 2001 年

許多人為利益而膜拜,難 道這些拜的人所求所想的事都 實現了嗎?神像都有聽到人們 的聲音嗎?許多玩股票的人(或 大家樂等)虔誠的祈求,股票 還是大跌,這是神明沒幫忙嗎?

就好像法力無邊的神,雙手被 麻繩一次又一次的纏繞,繞的 無法施展祂對人們的保佑…

(25)
(26)

盲目 Blindness

宣紙、水墨設色、電腦輸出 100 ×55 ㎝ 2002 年

人們對宗教的盲目崇拜,在 台灣可以說到了如癡如狂的境 界,學生翹課、青壯年放下工 作,爭取在廟會敬神的機會。

神像若真有靈性,看這芸芸眾 生,會願意信徒如此做嗎?燒金 紙給神明,祂若法力無邊還需 要人做出來的紙錢給祂花用嗎?

人生在世,有如曇花一現,一 切的拜偶像只是心靈寄託,盲 目的迷信就該思考祂的真實與 存在性。

(27)
(28)

浮生 Dreamy Life

宣紙、水墨設色、電腦輸出 100 ×55 ㎝ 2002 年

現代人忙於追求名利,永 遠不懂得滿足於現有的生活,

過多的慾望只是讓心靈更為空 虛和疲憊。其實人在世上,短 短數十年,有如黃粱一夢,需 要爭個什麼嗎?社會的亂象就 因過多的追求,而產生無止盡 的無奈與悲哀。

(29)

結 論

台灣是一個島嶼,一個對外開放的國家,思想、人格受到新資訊的衝擊與舊 文化的洗禮,發展出來的繪畫便同時兼具二者的特色。也許就因為它沒有過多沉 重的歷史包袱,所以更能敏銳地感受時代和地域性的影響。

生存在這塊原本荒蕪土地上的人們,經歷由貧至富階段。幾十年胼手胝足打 拼,終於創下「台灣錢,淹腳目」輝煌的成績,然而貪財重利的心理,隨著物質 慾望升高與金錢膨脹,人們越來越沉淪於拜金主義之中。宗教是人類生活的一種 寄託,在貪婪、無止盡的利益誘惑下,漸漸扭曲輔慰人類心靈的原本含義,替代 的是一連串荒謬可笑的社會事件。民國七十六年的「大家樂」「六合彩」;八十 五年的「宋七力事件」「印心禪學會」;九十一年的「樂透」「大甲媽祖繞境」…

等,所衍生出來的問題,不單只是純粹宗教而已。「大家樂」簽賭熱潮,一時之 間,全台灣神壇、小廟林立,皆為信徒求取“中獎號碼”而設。今年四月間,長 達八天七夜的「大甲媽祖繞境」,只要經過之地,全台為之瘋狂,許多就學的學 生翹課只為了去作“八家將”,青壯年放下工作只為了迎神、抬神,還有許多虔 誠的教徒,瘋狂地接觸到神轎,據說就能保平安…更悲哀的是許多教育水準高的 知識份子,也沈迷在這種“功利態度”之上,宗教對他們來說不是所謂的精神寄 託,而是一種利益的交換籌碼,這和鄉下沒唸書的阿婆又有什麼兩樣?

荀子在〈天論〉中提到:「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逆,則 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如果日常生活奢侈,做事違背 社會禮義、胡作非為,難道拜媽祖、摸神轎就能保平安、富有嗎?魏徵在〈諫太 宗十思疏〉中更明白指出:「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

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如果政府每年投入大筆的 教育經費,只是培育一群怪力亂神的學生,一些藉宗教沉迷利益的高知識份子,

那台灣的未來還有什麼希望可言呢?

電腦是現代普遍的產物,不但進入我們的生活,也影響我們的藝術,更是未

(30)

來發展的趨勢。有些人將電腦呈現出來的作品視之「無藝術性」,這實在是既荒 謬又可笑的事情,要如何克服它的商業性,增加人文性的內涵,創造出獨一無二 的藝術品,才是有思想、有建設性的見解。

我肯定傳統的價值,這裡所謂的傳統,不單只有繪畫上的傳統,還包括哲學、

人文思想、宗教…等,不論哪方面,都代表一個民族高深的思想文化精華,緩緩 而行地淬練、沉澱在悠久的歷史之中,它的偉大只會讓人嘆為觀止,讚嘆前人的 智慧與生命。我相信一個在美術史上會留名的畫家,是融合傳統(前人的智慧)再 創新(個人特色)的藝術家。

電腦藝術是時代所驅,它也代表這個時代人們使用的工具和思想,要如何與 中國繪畫結合,是需要時間的證明,更需要人不斷地去實驗。這讓我想起 1954 年海明威獲諾貝爾文學獎時書面發表的一句話「….他應該永遠嘗試去做那些從 來沒人做過,或者他人沒有做成的事,這樣他就有幸獲得成功」,海明威的作品 蘊藏這種強烈的探索精神,文學是如此,藝術更是如此,由此,人類的藝術才能 在這種不斷嘗試中擦出燦爛的火花。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另外我們還可以觀察到,在 1930 年以後的一段時間,人口

主持人: C 工藝 0304 您的產業是工藝產業,是採學徒制,C 工藝 0305 您也提到進入 你們這份產業的人員,不僅是創意和知識而已,也有包含對生活的態度,對 文化學習的謙卑。請問 C 設計

約西元前一世紀的 《周髀算經》 相傳畢氏定理是商代由商高發現的, 全書第一節就記載著 一個名叫商高的人, 對周公講了這樣一段話: 「折矩以為勾廣三, 股修四, 徑隅五。 既方其外,

國小中高年級組:第一階段比賽將出 10 題國中等級單字,完成後將審查現場學生之分數,取 前 100 名繼續進入第二階段比賽,並列同分者得佔一個名額,若有與第 100

家樂福著名醒目的紅藍白企業標誌, 看似 簡單, 卻饒富意義, 裡面隱含著家樂福創 立至今的企業願景與對消費者的承諾。這個 企業標誌第一次出現是在 1966 年, 設計概 念取自 Carrefour 的字首 C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閱讀劇本 了解劇情 文學賞析 音樂欣賞 創作背景、 配器法等 不同版本 深入探討 與原著的 關係 作出評論.

佛陀紀念館的本館除了一樓規劃有四個常設展廳外,二樓另設 有四個特展展廳,自 2011 年落成後,即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簽署五 年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