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際武術競賽規則的變化對競技太極拳 與劍競技能力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際武術競賽規則的變化對競技太極拳 與劍競技能力之影響"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際武術競賽規則的變化對競技太極拳 與劍競技能力之影響

藍孝勤

摘 要

本 文 乃 針 對 1999 年 和 2005 年 的 國 際 武 術 競 賽 規 則 中 太 極 拳 與 劍 項 目 之 評 分 方 法 變 化 進 行 比 較,以 瞭 解 在 新 的 競 賽 規 則 實 施 後 對 競 技 太 極 拳、劍 競 技 能 力 的 影 響。比 較 發 現 新 規 則 中 將 規 定 套 路 轉 變 為 自 選 套 路 下 更 增 設 了 難 度 動 作,以 及 分 值 改 變 和 裁 判 分 組 裁 評,提 高 了 太 極 拳、劍 比 賽 的 難 度 和 強 度,對 太 極 拳 運 動 員 在 動 作 質 量、演 練 水 平 和 難 度 技 巧 等 專 項 技 術 與 全 面 性 的 體 能 素 質 有 了 更 高 的 要 求。未 來 研 究 可 探 討 武 術 競 賽 規 則 與 其 技 術 體 系 發 展 間 的 互 動 機 制,以 及 太 極 拳 競 技 能 力 的 構 成 要 素 與 各 競 技 能 力 要 素 的 權 重 分 配,並 分 析 優 秀 太 極 拳 運 動 員 難 度 動 作 表 現 , 以 找 出 完 成 難 度 動 作 的 關 鍵 因 素 。

關 鍵字:比賽評分、專項技術、難度動作

通訊作者:藍孝勤

服務單位: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

E-mail:lanchin@mail.ntsu.edu.tw

(2)

壹、前言

自 1990 年國際武術聯合會成立 以後,世界武術錦標已成功的舉辦了 10 屆,以及在 1990 年武術被列為第 11 屆北京亞洲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以 來,至 2010 年第 16 屆廣州亞運,也 共舉辦了 6 屆的比賽。武術國際賽事 的穩定舉辦,已成功的將武術這一中 華民族的瑰寶推向了世界運動舞台,

武術運動在世界各地的發展也更為普 及。隨著武術在國際體壇影響力日益 擴大,競技武術套路得到更大的發展 空間,國際武術聯合會便組織了專家 學者對規則進行改革,於 2003 年推出 了新的武術套路競賽規則(試行),而 於 2005 年澳門東亞運舉辦時,正式啟 用了新的武術套路競賽規則。這是武 術套路競賽發展的重大變革,進一步 提高了比賽的競爭性和激烈程度,也 更加符合武術“高、難、美、新”的 技術演練要求,對競技武術套路的發 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藍孝勤(印 製中)指出,新競賽規則實施以後,

套路技術的發展從無難度動作演練過 渡到有難度動作的演練,這一競技結 構的變化也使得運動員在整體技術方 面的表現不同以往;相應的,技術訓 練體系也應有所調整。

作為競技武術套路項目之一的太 極拳,隨著國際武術套路競賽規則的

修改,難度動作的增加,使太極拳這 個源遠流長,發展極為廣泛的古老武 術拳種,以嶄新的姿態呈現出更加符 合競技體育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強 的奧運精神(張選惠、高麗,2003)。

同時,在比賽的評分中充分體現客觀 性、公正性,也鼓勵在技術上不斷的 創新,提高動作難度,使競技武術的 比賽更精采、更具觀賞價值(林小美、

費蘭蘭,2004)。太極拳、劍在舊的競 賽規則中並無跳躍型態的難度動作,

而於新競賽規則 2 分的難度分值中則 增加了許多需爆發力與彈跳力的難度 動作,在競技體能與技術難度上的變 革更為明顯;因此,使太極拳運動員 面臨了更具挑戰性的訓練要求。何瑞 虹(2004)指出,對於強調高、難、

美、新的武術競技項目而言,是否能 夠完全適應新規則,以及根據新規則 如何抓好訓練工作,從而取得好的成 績,是武術工作者急需關注的重要課 題。基於此,本文旨在針對 1999 年和 2005 年的國際武術競賽規則中太極拳 與劍項目之評分變化進行比較分析,

以瞭解在新的競賽規則實施後對競技 太極拳與劍競技能力的影響,為競技 太極拳的教練與運動員提供訓練之參 考。

(3)

貳、國際武術競賽規則之變化

一、新舊規則的評分變化

隨著競技武術套路的發展,各國 武術運動員的技術水平不斷的提高,

運動員的動作質量和整體水平也達到 了一定的程度。比較 1999 年和 2005 年的國際武術套路競賽規則發現,太 極拳與劍項目之評分方法和標準都有 了革新(表一)。1999 年武術競賽規 則的評分是以 10 分為滿分,採扣分方 式進行,評分內容包括:動作規格分 值 6 分,勁力、協調分值 2 分,精神、

節奏、風格分值 2 分,由五位裁判進 行評分,將五位裁判所評分數中的高 低分去掉,取中間三個分數的平均值 為運動員的應得分數,裁判長再從運 動員應得分數中扣除“其他錯誤的扣 分”規定裡的第七、八、九項的扣分,

即為運動員的最後得分(國際武術聯 合會,1999)。而 2005 年的武術競賽 規則滿分亦為 10 分,評分內容與方法 為:動作質量分值 5 分,演練水準分 值 3 分,難度分值 2 分。裁判組設裁 判長 1 人,裁評演練水準;A 組評分 裁判員 3 人,裁評的動作質量;B 組

評分裁判員 3 人,裁評演練水準;C 組評分裁判員 3 人,裁評難度。將三 組裁判依據規則確認後之得分加總,

即為運動員的最後得分(國際武術聯 合會,2005)。

新 規 則 與 舊 規 則 中 最 大 的 差 異 在:1.裁判人員的分組,如此有利於 評分的和諧性和一致性;同時,因分 工明確也有利於評分的操作。2.於新 規則中新增了難度動作的評定,目的 是促使評分更加量化,從而有利於拉 大運動員之間的距離,而新增難度動 作分值是為了實現”難與美”的辯證統 一,只有在保證難度數量和質量(美)

的 基 礎 上 才 能 創 造 出 好 成 績 ( 林 小 美、費蘭蘭,2004)。由以上規則變 化之比較發現,新規則中難度分值的 增加,對武術運動員的難度動作訓練 與體能素質的要求更加提高;同時,

對套路的編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 此,在武術訓練內容、方法以及於比 賽之獲勝關鍵因素等方面都須相應調 整、提升與掌握,方能在國際武術競 賽中爭取優異成績。

(4)

表一 國際武術新舊競賽規則之變化比較

比較項目 1999 年競賽規則 2005 年競賽規則 裁判人數 裁判長 1 名,裁判員 5 名 裁判長 1 名,裁判員 9 名 評分內容與分值 1.動作規格(6 分)

2.勁力協調(2 分)

3.精神節奏風格(2 分)

1.動作質量(5 分)

2.演練水準(3 分)

3.難度(2 分)

評分方法 1.裁判長:評判其他錯誤之 七、八、九項。

2.裁判員(5 名):評判動作 規格、勁力協調、精神節 奏風格與其他錯誤一至六 項。

1.評判動作質量:A 組裁判員(3 名)

2.評判演練水準:裁判長、B 組 裁判員(3 名)

3.評判難度:C 組裁判員(3 名)

套路完成時間 1.長拳、南拳、劍術、刀術、

槍術、棍術、南刀、南棍:

不得少於 1 分 20 秒。

2.太極拳:5-6 分鐘。

3.太極劍:3-4 分鐘。

1.長拳、南拳、劍術、刀術、槍 術、棍術、南刀、南棍:不得 少於 1 分 20 秒。

2.太極拳、太極劍:3-4 分鐘。

套路內容 規定套路 自選套路

難度動作評定 無 有

配樂 無 1.長拳、南拳、劍術、刀術、槍

術、棍術、南刀、南棍:無。

2.太極拳、太極劍:有。

二、新舊規則中太極拳套路的內容變 化

從 1990 年亞運至 2004 年亞洲武 術錦標賽延用了 15 年的 42 式太極拳 與劍規定套路,全套演練時間規定為 5~6 分鐘。42 式太極拳結合了各式傳 統太極拳的特點,太極拳的風格十分 突出,運動員除了必須具備良好的柔 韌性和出色的穩定性外,對太極拳的

功底、內韻的要求甚高。新規則中則 只規定了八個太極拳的基本動作,其 餘均為自選動作與難度動作,運動員 可從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 中選取動作來編排套路,不同於過去 規定套路的刻板與單一。全套演練時 間規定為 3~4 分鐘,比賽中必須配 樂,套路的節奏必須與音樂節奏相呼 應並融為一體。自選套路可充分發揮 個人特長,運動員在不違背規則的基

(5)

礎上,可自由發揮進行動作編排;因 此,豐富了套路內容,提高套路演練 的藝術欣賞性。

三、新規則評分方法之分析

以下針對新規則之 A、B、C 三組 評分方法進行分析,以提供進一步探 討太極拳與劍技術發展要求的依據。

(國際武術聯合會,2005)

(一)A 組動作質量評分之分析 在新規則中,A 組為動作質量分 值,太極拳與太極劍動作規格錯誤內 容 及 扣 分 標 準 劃 分 為 五 個 類 別 ( 平 衡、腿法、跳躍、步型步法、器械方 法)、十五個動作類型、二十七個扣分 內容。此外,還包含其他錯誤內容之 扣分,有三個類別:失去平衡錯誤、

器械服飾錯誤與其他錯誤,共 10 個扣 分點。以上所有扣分內容,在同一個 動作中若出現兩個以上的動作規格錯 誤時,均一次性扣 0.1 分。相較於舊 規則,新規則的扣分更加明確化、細 化、合理化,使裁判員對規則的扣分 更加有據可依、有理可循。對教練與 運動員而言,也提供了更明確的技術 訓練重點與方向。

(二)B 組演練水準評分之分析 一套完美的武術套路演練,如果 說動作規格是基礎,那麽運動員的演 練 水 準 則 是 這 個 套 路 完 美 體 現 的 關 鍵。舊規則的勁力、協調(2 分)與 精神、節奏、風格(2 分)其內涵即 屬於新規則的演練水準分值(3 分)。

新規則的演練水準分值是在舊規則原 來的基礎上增加了編排、節奏、配樂,

並將演練水準的標準分為 3 個檔次 9 個分數段,扣分的最小單位為 0.01。

相較於其他兩個分值的扣分最小單位 均為 0.1,演練水準的評分更為細化,

這體現了太極拳與劍套路演練技術水 準在競技武術套路中細膩化的重要地 位。

(三)C 組難度評分之分析

隨著太極拳運動員技術水平的不 斷提升,舊規則中的 42 式太極拳、劍 規定套路之指定腿法難度動作,對運 動員來說,已大大的降低了挑戰性與 水平高低的鑑別性。為了更有效的判 定競技水平的高低,以利太極拳運動 的發展,使之更符合更高、更快的奧 運精神,國際武術聯合會對武術競賽 規則進行了多次修改,於 2005 年所頒 定的新規則中打破了太極拳的傳統套 路型態,在自選套路的編排中加入了 難度動作。難度動作又分為動作難度

(1.4 分)和連接難度(0.6 分),動作 難度從平衡、腿法、跳躍三大類中劃 分為 A、B、C 三級共 13 個難度,連 接難度也是從 A、B、C、D 四級中細 化了 17 個連接難度。只要有一個動作 難度未完成,再加上連接動作的失衡 與錯誤等,就會失去 0.2~0.45 分,其 扣分的力度十分明顯。何瑞虹(2004)

指出,難度分值所佔比例雖然不高(佔 總分的 20%),但難度動作完成的情 形將直接影響到最後的比賽成績。增 加難度動作的新規則之實施,提供了

(6)

更加公平、合理的競爭條件,給技術 水平高的新進後輩運動員在大賽中創 造優異成績的機會,避免了長期困惑 武術比賽靠主觀打分的臆斷,以及少

數 知 名 運 動 員 長 期 壟 斷 前 三 名 的 局 面,使武術套路之評分更為量化、透 明化。

參、新規則對太極拳運動員競技能力的要求

新規則實施後的競技太極拳在某 種程度上來說,是顛覆了傳統太極拳 的選材和訓練方法。由於有難度動作 的出現,從而打破了爆發力不好,彈 跳不好的武術運動員就去練太極拳的 說法。針對競賽之需求,太極拳運動 員無論是在專項技術或體能素質之訓 練方式的調整均迫在眉睫。這對教練 與運動員來說都是一個挑戰和革新,

挑戰的是自我,革新的是傳統,教練 與運動員都應有新的思維與積極的態 度來面對競技能力要求的變革,採用 更科學的訓練方法來提升太極拳運動 員的競技能力。以下茲針對動作質量 技術、演練水準技術、難度動作技術、

套路編排技術與體能素質等五項競技 能力之要求進行探討。

一、動作質量的技術要求

動作質量是裁判員判定一名運動 員在其專項上基本功的體現。相對於 舊規則,新規則更加完善和細化了太 極拳與劍的扣分點,給了運動員一個 清楚的識辨尺度。而在五大類扣分點 中強調基本功的有八個扣分內容,如 前腿膝部未達腳背、上步時腳拖地、

移動時重心起伏、掛劍時直腕等,從 這些細節的基本動作來看,太極拳與

劍的基本功紮實與否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動作質量的扣分還包括了對難 度動作完成過程中的動作規格扣分,

如跳躍擊響腿腳尖未過肩、平衡後插 腿腳觸地、分蹬腳上舉腿彎曲等,而 難度的動作質量扣分往往是運動員的 薄弱點,主要原因存在於運動員將較 多的注意力放在難度的完成與落地的 穩定,對動作過程中的細節動作容易 疏忽。2009 高雄市運會武術邀請賽前 五名太極拳運動員於動作質量分值得 滿分者占 70%,太極劍得滿分者則為 100%,顯示各國太極拳運動員在動作 質量的技術水平頗高。可見,在競技 太極拳比賽要取得好成績,掌握所有 動作規格的正確性是十分重要的訓練 要求(藍孝勤,印製中)。所以,在平 時訓練中即應隨時嚴格要求每個細節 動 作 規 格 之 規 範 性 、 準 確 性 與 自 動 化,使動作有正確、良好的定型,提 高 動 作 質 量 的 品 質 , 並 做 到 無 扣 分 點,從而加大比賽勝率。

二、演練水準的技術要求

套路演練水準是通過運動員內在 的 精 神 氣 質 和 外 在 動 作 表 現 的 統 一 性、運動員技術與技法應用的合理性 和技術風格的獨特性等因素體現出來

(7)

的,是演練水準重要的評定依據(周 麗娟,2009)。從最近幾場國際武術比 賽中運動員得分結果發現,各國運動 員的演練水準參差不齊,前三名運動 員在難度技術與動作質量上的得分差 距甚微,使演練水準成為比賽致勝的 關鍵因素(周麗娟,2009;藍孝勤,

印製中)。劉永田(2006)指出,隨著 武 術 套 路 比 賽 中 指 定 難 度 動 作 的 增 加,教練與運動員在這方面投入了大 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忽視了對動作演 練節奏、風格、身法運用與精氣神體 現上的精雕細琢。因此,在太極拳技 術訓練時,應著重運動

員對太極拳技術內涵的認識與意識,使 運動員能體悟“身心合一、上下相隨、

運氣調息、技法嚴謹”的傳統太極拳技 法特點,以強化內在精氣神、外在動作 技術、技法質量、演練技巧與攻防意識 之整體技術表現的統一和諧的程度,才 能使運動員的整體競技能力提升。

三、難度動作的技術要求

難度動作是武術套路動作中技術 最為複雜、難度較高並帶有危險性的 動作,他對運動員生理、心理等方面 的要求很高(解乒乒、丁保國,2007)。 難度動作往往是成為運動員勝負的關 鍵,即便是動作質量與演練水平十分 優 秀 的 運 動 員 , 只 要 難 度 動 作 一 失 誤,要擠進前三名的機會可說是十分 渺茫。藍孝勤(印製中)分析 2009 高 雄市運會武術邀請賽武術套路各項目 運動員得分分值發現,男子運動員中

最高被扣 0.35 分,女子運動員則為 0.9 分,以該分值僅 2 分而言,高低分之 差距可謂頗大。由此可見,想要在比 賽 中 勝 出 者 , 提 高 難 度 動 作 的 成 功 率,是訓練中的必要目標。太極拳的 難度動作多以原地起跳的騰空動作加 上轉體、單腳落地及單腿站立的平衡 性 動 作 為 主 。 從 專 項 技 術 的 角 度 來 看,難度的成功率首先要求運動員難 度動作技術的正確性,例如騰空動作 起腿的幅度應越小越好,小幅度起腿 能 縮 短 空 中 旋 轉 的 時 間 , 製 造 滯 空 感,為落地緩衝創造時間;身體起跳 的角度、旋轉的速度和力量的控制,

決定了轉體動作的旋轉角度、品質與 落地的穩定性。亦如競技跳水在起跳 後,身體質心即依拋物線運動,在起 跳瞬間就已經決定全身角動量大小,

根據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保持其全身角 動量直到有外力介入(Hall, 2003),

此 類 似 於 太 極 拳 起 跳 動 作 的 物 理 意 義。而過大的起腿幅度將增加起跳後 的角動量,接續空中的轉體動作將產 生較大的角速度(Hall, 2003)。由於 太極拳騰空的難度動作多以單腳落地 為主,支撐身體的基底面積僅單足的 足底面積。過大的角動量需要較大的 下肢肌力,有助於穩定的落地動作,

而落地的平衡能力則與自身肌力與肢 段控制能力有關。此外,輔助性練習 也十分重要,如轉身拍腳的練習、原 地跳起單腳落地緩衝練習、原地轉身 拍腳旋轉接雀地龍練習等,這些輔助 性練習對運動員空中旋轉感覺的掌握

(8)

和旋轉後落地與地面接觸的力量控制 調整,或者是幫助運動員由空中落地 的平衡掌握都有所助益。因此,競技 太極拳的難度動作訓練必須結合運動 學分析之相關儀器進行科學研究,以 找出成功完成難度動作的關鍵因素,

提供訓練時之參考,方能有效提高難 度動作的技術水平。

四、套路編排的技術要求

新規則的實施後,自選太極拳、

劍套路打破傳統套路型態,可自由組 織編排,一改以往單一、刻板的規定 套路,在音樂的襯托下,其藝術性與 觀賞性大大的提升。林小美、費蘭蘭

(2004)認為在新規則實施之下,如 何將動作難度、連接難度合理地安排 在整套套路中,並均勻地分布在各分 段內,從而使難度動作盡善盡美的表 現出來,是每一位教練和運動員值得 思考的問題。有關套路編排的評分是 屬於 B 組演練水準的評分範圍,評判 內容則包括套路的內容、結構佈局與 音樂。姚偉華(2008)提出競技套路 編排的要求有以下五點:1.體現武術 的本質特徵,2.累積素材、融會貫通,

3.明確主題、突出風格,4.合理選取、

精心組合,5.揚長避短、凸顯個性。

從這一套路編排要求來看,太極拳運 動 員 應 依 據 個 人 技 術 與 身 體 素 質 優 勢,在完成必選難度動作的基礎上,

充分利用編排技巧,將不同派別的太 極 拳 招 式 作 有 機 的 組 織 與 設 計 。 例 如,或以陳式太極拳為主,體現勁力

與較為活潑的節奏,並穿插楊式太極 拳以展現剛柔並濟的特點;或以楊式 太極拳為主,點綴孫、吳各式太極拳,

以表現良好的太極拳功底;或更則推 陳出新,將太極拳幻化為大起大合,

或快或慢、穿插各式內家拳法的極具 觀賞性的套路組成。此外,在套路結 構 的 合 理 性 、 佈 局 的 均 衡 性 與 豐 滿 度、動作銜接的流暢性與節奏處理的 韻 律 性 上 , 都 應 一 併 考 慮 並 加 以 融 合,使競技太極拳套路的武術美學特 徵與技擊本質得以統整與展現。

至於配樂的部分,鞏江泳與於世 海(2006)指出,音樂與動作是要相 互表現、相互襯托的,這樣才能產生 共鳴。選擇音樂要感受和體會音樂的 激情、節奏的變化、旋律的起伏、段 落的反覆等,是否符合自己的套路創 作編排意圖,是否能充分體現出施展 技巧難度,以及能否滿足個人表現欲 的釋放等。將音樂與動作節奏、力量、

強度的變化呼應一致,讓太極拳與劍 的動作風格和神韻統一,從而構成一 個完美的整體。

五、體能素質的要求

體能可分為健康體適能(Health- related Fitness ) 和 競 技 體 適 能

(Sport-related Fitness)。除與個體適 應生活、運動和外在環境的綜合能力 的五項健康體適能:身體組成(body composition)、肌力(strength)、肌耐 力(endurance)、柔軟度(flexibility)

及心肺耐力(cardiac endurance)外,

(9)

競技體適能(Sport-related Fitness)則 是展現動作技巧,使某些特定競賽表 現 更 好 的 體 能 素 質 , 包 括 : 爆 發 力

(explosive Power)、速度(speed)、敏 捷性(agility)、協調性(coordination)、

平衡性(balance)與反應時間(reaction time)(方進隆,1995;許義雄,2001)。 而 專 項 體 能 素 質 ( special physical fitness)則是以專項訓練為主,達到提 升競技成績所必備的體能,它是建立 在基本體能訓練的基礎上(林榮培,

2002)。在現今的競技太極拳與劍比賽 中,高質量的完成難度動作是在比賽 上取得優異成績必備的先決因素。要 完成高難度的技術動作,關鍵是騰空 要高,翻轉要快,若沒有足夠的高度 與快速的翻轉,要成功完成難度動作 的機率相對降低。因此,在體能素質,

特別是爆發力和速度素質的優劣,成 為完成難度動作的基本保證。除此之 外,良好的協調性與穩定性則是成功 完成連接動作,乃至於單腿站立的平

衡性動作的關鍵條件(梁錫華、溫莊、

張文高,2003)。陳東(2005)也指出,

難度動作之所以稱之為“難度”,就是 因為這類動作在競技武術套路項目中 技術的複雜性,以及對體能要求的苛 刻性所決定的;因此,這類動作對運 動員的速度、力量、爆發力、柔韌性、

靈 敏 度 等 體 能 素 質 有 著 非 常 高 的 要 求。基於此,太極拳運動員除了必須 具備過去演練 42 式太極拳規定套路 所需之體能要求,諸如下肢肌耐力、

協調性、柔軟度、平衡與心肺耐力外,

還必須具備下肢肌力、速度、爆發力、

敏捷性等體能素質,以利最大限度地 發揮機體潛能,提高自身對新規則之 比賽的適應能力;如此,不僅為高質 量完成難度動作提供了基礎的保證,

同 時 也 為 有 效 的 減 少 運 動 傷 害 的 發 生,以確保系統訓練的正常進行。基 於此,針對太極拳專項體能素質之訓 練方法進行探討與研究有其必要性。

肆、未來研究方向

經由國際武術套路新舊競賽規則 變化之比較,可發現新規則中將規定 套路轉變為自選套路下更增設了難度 動 作 , 以 及 分 值 改 變 和 裁 判 分 組 裁 評,再再都提高了太極拳與劍比賽的 難度和強度,對太極拳運動員的專項 技 術 與 全 面 體 能 素 質 有 了 更 高 的 要 求。無論是教練或運動員對競技太極 拳與太極劍的競賽規則、技術基礎與

技術環節都應充分認識與了解,在實 施運動技術訓練前對動作的技術要領 與方法進行分析,才能正確藉由科學 的訓練方法和手段來提升競技能力。

因此,筆者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如下:

1.以相關之比較理論進行新舊規則 之比較與分析,以進一步探討武 術競賽規則與其技術體系發展間

(10)

的互動機制。

2.以競技太極拳教練與競技武術訓 練專家學者為對象,藉由訪談與 問卷調查等方法,探討太極拳競 技能力的構成要素與各競技能力 要素的權重分配,以提供作為太 極拳運動員選才、訓練與科學測

量之指標。

3.藉由生物力學分析優秀太極拳運 動員難度動作表現,以獲得科學 性的資料,找出完成難度動作的 關鍵因素,提供給教練訓練上之 參考,以提高運動員難度動作的 成功率。

參考文獻

方進隆(1995)。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9 卷(3 期),62-69 頁。

何瑞虹(2004)。2002 年武術套路試行規則評分內容的相關分析。北京體育 大學學報,27 卷(10 期),1422-1424 頁。

林小 美 、費 蘭蘭 (2004)。 競 技武 術套 路 新舊 規則 比 較研 究。 體 育科 學,24 卷(11 期),65-67 頁。

林榮培(2002)。跆拳道運動員專項體能與致勝要素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6 卷(1 期),112-120 頁。

周麗娟(2009)。第七屆亞洲武術套路錦標賽整體技術發展現狀分析。山東 體育學院學報,25 卷(4 期),68-70 頁。

姚偉華(2008)。審視新規則對競技武術套路編排的影響。職業技能,4 卷(7 期),131 頁。

陳東(2005)。對武術套路新規則實施後若干問題的思考。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39 卷(8 期),113-115 頁。

國際武術聯合會(1999)。國際武術套路競賽規則。北京市:作者。

國際武術聯合會(2005)。國際武術套路競賽規則。北京市:作者。

許義雄(譯)(2001)。體育、體適能及運動入門。臺南市:復文。(Siedentop, D., 1994)

梁錫華、溫莊、張文高(2003)。從太極拳競賽規則的變化談太極拳運動的選 材和發展對優秀太極拳運動員易鵬現象的分析。湖北體育科技,22 卷(4 期),492-493 頁。

張選惠、高麗(2003)。從歷屆世界武術錦標賽看武術國際化發展趨勢。成都 體育學院學報,29 卷(5 期),36-39 頁。

解乒乒、丁保國(2007)。新規則對競技武術套路運動員技術發展的影響。湖 北體育科技,26 卷(5 期),525-526 頁。

劉永 田 (2006)。 競技 武術 套 路的 發展 探 討。 徐州 工 程學 院學 報 ,21 卷(7 期),98-100 頁。

(11)

鞏江泳、於世海(2006)。淺談音樂在武術套路動作編排中的運用。湖北體育 科技,25 卷(1 期),96-97 頁。

藍孝勤(印製中)。2009 高雄世界運動會武術邀請賽武術套路競技能力之發 展現況。大專體育。

Hall, S. J. (2003). Basic Biomechanics (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1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禁止有發燒(額溫>37 度、耳溫>38 度)或急性呼吸道感染症者入場,若有相關 症狀者,應主動向衛生機關通報進行後續就醫轉銜處置。.

國際技能競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的會員國數 目正以驚人的速度持續成長,2007 年日本靜岡舉辦的國際技能競賽 中將有

於下一屆國際技能競賽或國際展能 節職業技能競賽舉辦日前,得檢具相

審查不同意 轉請申請單位裁 判長填寫「技能 競賽得免技術士 技能檢定術科測 試審查結果之意 不納入職類對照表.

武術是以踢、打、摔、拿等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散手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

四、考量國際技能組織及 國際技能組織亞洲分 會於全體理事會議決 議技能競賽分青年組 及青少年組辦理,爰 一百零七年假阿布達

表演藝術:1.認識 世界傳統舞蹈類 型實際學習體驗 原民舞蹈與文化 2.實際體驗舞台 與劇場藝術魅 力。3.透過街頭 藝術、國際藝術 節的介紹,體驗

1.若無相關國際標準,或擬議之技術性法規及符合性評估程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