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出經》 林崇安教授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日出經》 林崇安教授編"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日出經》

林崇安教授編

(大圓滿廟,第 9 期,pp.55-56,2014.05)

一、前言

《日出經》是《雜阿含經》的第 748 經,此經以日出的「明相初 光」,來譬喻「正見」。有了正見,接著引出正思惟、正語、正業等等。

可知在佛法實踐上,正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下先列出經文,接 著引用《法蘊足論》來解釋「正見」。《法蘊足論》是大目乾連造,玄 奘法師所譯。

二、雜阿含 748 經: 《日出經》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

(3)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

(4)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 定。

(5)起定正受故,聖弟子心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心善解 脫聖弟子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 後有。」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處釋尊指出,修行要以正見為前導,接著能起正志(正思惟)、 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方便)、正念、正定。如此生起的正定,

是出世間的正定,含攝了智慧在內,因而能夠滅除貪欲、瞋恚、愚癡,

獲得「心善解脫」;修行者依次自證自知:我生已盡(不再投生惡趣)、

梵行已立(不再投生欲界)、所作已作、不受後有(不再投生三界),

抵達正盡苦邊、究竟苦邊。

(2)

2

三、正見的要義

《法蘊足論》說:

(1)云何趣苦滅道聖諦?謂若道、若聖行,於過去、未來、現在苦,

能永斷,能棄捨,能變吐,能盡,能離染,能滅,能寂靜,能隱 沒,此復是何?謂八支聖道,則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

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2)云何正見?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

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

解了、等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缽 舍那,是名正見。」

可知八支聖道中的正見,是鎖定在「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 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的範圍下,修行者在沒有煩惱(無漏)的作 意下,對於善法、惡法能夠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生起解了、等 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的智慧,也包含生起覺、明、慧行、

內觀智慧(毘缽舍那)。從正見開始到具足八支聖道,便是「趣苦滅 道聖諦」,簡稱「道諦」。

以道諦或八支聖道,可以將過去、未來、現在的苦:1 永斷(無 餘斷)、2 棄捨、3 變吐、4 能盡、5 能離染(離欲)、6 能滅、7 能寂 靜、8 能隱沒(滅沒)。《攝異門分》的解釋是:

「1.無餘斷者,謂是總句。2.永棄捨者,諸纏斷故。3.永變吐者,

隨眠斷故。言 4.永盡者,過去解脫故。5.永離欲者,現在解脫故。

言 6.永滅者,未來解脫故。7.永寂靜者,由見道故。8.永滅沒者,

由修道故。

當知此中,由二種道(指見道和修道)斷煩惱事,顯無餘斷。」

四、結語

在《日出經》中,釋尊以譬喻指出「正見」的重要性,修行者要 先釐清見解,而後在正見的指引下,才能安穩地抵達沒有痛苦的「涅 槃城」。我們處理一般世間的事情也是如此,要先分析清楚才去行動,

(3)

3

不應盲目的追隨或盲修瞎練。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方便善巧。此處的「三十三天」可譬 喻為「菩薩摩訶薩的菩薩道」,如果 巨鳥沒有這「雙翼」,將從高處往下 落地受損而不能飛回去,這譬喻著這

[r]

五神通是以初禪以上的靜慮作為不共增上緣而 獲得。其中依第二禪以上獲得的神通才是無分 別心,才是符義的意現量。 【4】瑜伽現量是以

(3)阿難在《增支部 4 集 170 經》中指 出,證得阿羅漢有四種方式: (1) 「比丘先止 後觀」 , (2) 「比丘先觀後止」 , (3) 「比丘止觀 雙修」 , (4)

37.諸比丘!且置六年,…且置五年,且置四年,且置三年,且置二

策勵、現起、捨,這是觀智相應的心識剎那裡的 名法的一部份。禪修者的觀智速行意門心路過程 中,喜俱智相應的三十四名法是:1 識、2 觸、3 受、4 想、5 思、6 一境性、7 命根、8 作意、9 尋、.

林惠娥 副教授

林惠娥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