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研究設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一、 研究設計 "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目的在發展以「文化認同」概念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學的課程,探 討如何將「文化認同」概念融入藝術教學,並引導學生釐清其因文化認同而形塑 的審美觀點。藉由行動研究,本研究期望探究視覺文化議題結合藝術創作課程的 可能,並藉由藝術創作讓學生省察希望學生從新省思全球化下個體建構文化認同 的過程。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設計與架構,第二節為研究場域與對象,

第三節為課程設計與實施,第四節為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一、 研究設計

(一)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就是教師即研究者(歐用生,1999)。教師為主動 的研究者針對教學實務作有效且立即的研究,且能接觸研究的發現,著重實務問 題。最初倡導行動研究的學者 Kurt Lewin 認為行動研究乃是將科學研究與實際 工作者的智慧與能力,結合在一件合作事業之上的方法(張世平,1994)。行動 研究的特點為教師同時扮演研究者與教學者,針對教學場域所發生的實際問題,

以解決教育問題作為變數,並從研究過程中來驗證這些教育問題解決的效度(蔡 清田,2000)。因此,行動研究就是以實務為導向,診斷教學中的問題並改進,

著重實踐性質的研究,促發批判反思與專業成長。

行動研究包括研究與行動重視研究歷程,Oja 及 Smulyan(引自蔡清田,

1989:162~163)將課程行動研究分成七個步驟:

(2)

(一) 發現問題

(二) 界定與分析課程問題 (三) 擬定課程計劃

(四) 蒐集課程資料 (五) 修正課程計劃 (六) 實施計劃

(七) 提出評鑑報告。

Geoffrey Mills(2003,蔡美華譯)指出行動研究的四步驟為:

(一) 界定焦點領域 (二) 蒐集資料

(三) 分析與解讀資料 (四) 設計行動研究計畫。

Lewin(引自張德銳等人,2004)提出計劃、行動、觀察、省思四項互相聯 繫、相互為用且以螺旋狀上升模式,張德銳等人依據 Lewin 進一步將行動研究過 程分成:發現問題、診斷問題、擬定與實施行動計劃、選擇方法與分析資料、結 論與省思等五個階段,螺旋式循環模式對應關係,在螺旋動態式持續循環、修正,

五個階段皆能不斷反思,檢討前一個階段,修正每一步驟。

參酌以上學者的行動研究歷程,本研究採取「螺旋式循環模式」對應步驟,

進行教學行動研究時首先以學生之起始點進行分析,掌握關注焦點後計畫執行,

同時運用資料或工具來評估成效,最後並由資料回顧教學省思,並持續循環修 正。本研究架構如下圖:

(3)

圖 3-1 研究架構 發現問題尋找主題

文獻分析與探討

擬定課程行動計畫

試探性教學

選擇工具分析資料 正式研究

提出評鑑報告

計劃

行動

觀察

行動

反思 修正

(4)

(二)研究分析

本研究資料收集以量化資料為主,質性資料為輔,使用學習單、評量單了 解學生學習成效,並以創作作品與問卷評析學生省思,同時亦採訪談個案的方式 收集學生反應意見。

二、 研究流程說明

本研究探索「文化認同」議題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中之課程發展與實施,在 文獻部分,探索文化認同與教育之關係、文化認同與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視覺影 像解讀與相關研究與教學範例。考量學生的文化認同場域後,確定族群、性別、

次文化等文化認同議題,選擇「台客文化」為教學主題,經過兩次試探性教學以 及專家效度檢驗等不同發展階段修正課程,完成「MADE in TAIWAN 文化認同 記憶箱」課程,並予以實施。

本研究為實際教學行動研究,教學活動設計以國中八年級為對象,共計九 週,每週兩節課。在實施過程中,透過研究工具、學習單、評量表、教學日誌等 收集研究資料。經資料整理、分析後歸納結論、提出建議,完成論文。 本研究之 進行流程參見下圖。

(5)

95 年 96 年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資料蒐集 發現問題、探尋方向

決定論文研究方向

與題目

研究動機、

目的、問題 探索

階段

文獻探討 課程議題初步設計

研究計劃

教學資源蒐集(影像、教材)

課程

設計

課程設計

教學媒體製作 試探性教學

課程實施 教學

階段

資料編碼、分析 與撰寫研究過程

研究結論 與建議 研究

結果 論文

付梓

圖 3-2 研究流程圖

(6)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本研究為教學行動研究,研究場域為研究者任教的學校,並就研究者任教 的班級中,選取八年級一個班級為研究對象。

一、 研究場域

(一) 社區背景

學校位於台北市士林區,俗稱天母地區,本區因鄰近美國學校、日橋學校 且接近大使特區,故外籍人士眾多十分國際化,校內亦多非本國籍學生就讀,具 有濃厚異國風尚,近運動公園、棒球場、百貨商圈,人文環境多元,學區內家長 多屬中產階級知識份子留心教育。

(二) 學校簡述

學校創校距今三十年,規模為五十二個班(含二班資源班)的中型學校,

採常態分班、男女合班,每班約三十位學生左右,學生多住在學區內,僅有零星 跨區就讀,學校特色在擁於數理資優班,積極發展各類型特色社團,舉辦各類藝 文、才藝與體能活動,學生個性活潑、多才多藝、對新知識接受度高。

(三) 教學資源

校內有一間美術教室,但由另一位教師負責管理,故選擇在一般班級教室 上課,所以若有討論問題,班級教室可能需要作未調整以利討論,另外筆記型電 腦、錄音筆由研究者自備,單槍投影機、音響、DV 則與學校設備組借用,一般 教室皆裝設投影螢幕、網路線利於資訊教學。

(7)

二、 研究對象

以八年級某班學生為研究對象,男生 14 人女生 12 人共 26 人。研究者任該 班七年級表演藝術課一年,與該班同學非常熟識,可以掌控班級狀況。該班於學 生流動率偏高,八年級上學期轉出四位學生,轉入三位同學,其中一位為原班生,

而本學期教學中原本 28 人轉出兩位學生,故期末班級人數為 26 人。

該班學生個性活潑,女生心思細膩、懂事成熟,男生則較為天真好動,故 班級幹部多為女同學;國中八年級正逢青春期狂飆階段,退去七年級童稚爛漫欲 求行為自主權,對教師的管教不會全然接受,非常有個人的想法,而課業壓力不 若九年級繁重,故參與活動相對較為積極。

(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文化認同」概念融入視覺藝術的課程發展與實施,

為了解學生接受「文化認同」概念融入視覺藝術之課程後,其「文化認同」概念 與「審美標準」等相關概念的改變,因此,本研究發展「文化認同概念問卷」以 前、後測方式在課程實施前後進行。同時,為了解學生「MADE in TAIWAN 文 化認同記憶箱」相關藝術知能的學習效果,本研究則設計學習單、學習意見調查 表收集資料。茲分別敘述各研究工具編製情況:

一、 文化認同概念問卷

(一)編製目的與內容

本問卷設計的目的在了解學生在課程實施前、後之「文化認同」概念與「審 美標準」等相關概念的學習狀況,因此,前後測題目採相同題本,並依照照課程 目的編製問卷,題目之設計與教學目的呼應,問卷內容如下:

表 3-1 文化認同概念問卷

題目 課程目標

1 「你很台!」此句中「台」是何意? 2-2 2 你聽過台客這個名詞嗎?請形容一下你認為的台客? 1-1 3 你認同台客嗎?請寫出原因。 1-4 4 說說看「文化認同」是什麼意思? 1-3 5 說說看你對「審美標準」的看法? 1-2 6 說說看你對「文化刻板印象」的看法?試舉例說明。 2-1 7 你知道「文化霸權」的意思嗎?試舉例說明。 2-3 8 面對電視媒體中的影像,我都相信嗎?我的態度為何? 2-4 9 你認為藝術作品能傳達社會各式不同的聲音嗎?試說明之。 3-2 3-3

(9)

(二)題目之設計

「文化認同概念問卷」題目之設計以呼應課程目標原則,題目順序之設定 依淺入深,採開放式做答讓學生可以依據學習狀況回答問題,且因為不是選擇題 選項,答案不會有猜測性行為,可讓填答資料更具可信度。

(三)內容效度之建立

「文化認同概念問卷」於編製過程中與 1 號專家(詳見表 4-1)討論後審定,

以建立其效度。

(四)作答與評分方式

「文化認同概念問卷」為開放性問答,施測時間為課程開始前與課程結束 後,利用前測與後測答案分數,瞭解課程實施後之改變。評分訂定參酌專家意見,

經由討論審慎審定每一題依目的分為 0 至 4 共五個層次評量。(附錄)待問卷結 束,邀請專家分別就「前、後測問卷」撰寫內容進行複評。

二、 學習單

(一)編製目的與內容

學習單目的在於了解學生上課學習狀況,依據不同單元與教學目的,編製 學習單,且分為個人學習單與團體學習單兩種,共計四個單元四份個人學習單、

兩份團體學習單。

(10)

(二)作答與評分方式

學習單評分表準要審慎客觀,參酌專家意見審定,依據不同的題目採開放式 作答與封閉式作答,各題評分方式也依據教學目的有 0 至 4 層次的不同計分。待 課程結束,邀請專家分別究撰寫內容進行抽樣複評。

三、學習意見調查表

(一)編製目的與內容

學生為課程實施主要對象,藉由學生意見的回饋,了解學生對課程之看法 可作為課程改進重要意見,亦讓學生評估自我學習。題目依據課程學習成效、自 我學習成效、整體課程三個方向進行設計。

(二)作答與評分方式

學習意見調查表開放式與封閉式作答,封閉式作答採 Likert 之五點量表填 答,分成「極符合」、「符合」、「普通」、「不符合」、「極不符合」。「極符合」得 5 分、「符合」得 4 分、「普通」得 3 分、「不符合」得 2 分、「極不符合」得 1 分。

待調查結束,評分標準訂定與專家共同審定,邀請專家進行抽樣複評。

(11)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行動研究重視收集資料並有系統的建立檔案,本節說明教學後如何整理與 分析所蒐集的資料。

一、 資料蒐集

本研究搜資資料方式包括研究者教學過程資料、學生學習檔案及影音 資料,以下就這幾點說明:

(一) 教學檔案

(1)課堂教學日誌

紀錄每次上課的教學內容,使用教具教材、教師講述內容、學生反應、

班級特殊事件等,課堂的觀察是質性研究重要的紀錄,課堂中以錄音筆、

DV 錄下課堂情況有助於研究者清晰了解課程實施狀況,並於課後整理成為 字稿詳實紀錄在教學日誌。

(2)教學檢討

每次實施後研究者究學生反應、課程、教學、教學省思等仔細紀錄,

研究期間持續的對話過程有助於研究者加深對問題的了解,也能澄清問 題,有助於作為修正課程與研究方向的啟示。

(二) 學生學習檔案

(1)文化認同概念前、後測問卷

為評估與了解學生在學習前後的差異度,在學習前後將採問卷方式 比較前後學習情況,問卷設計採開放問題方式。

(12)

(2)學習單

每一次課程實施皆有個人學習單,課堂中有團體學習單,學習單的 填寫答案將成為研究重要分析。

(3)學習意見調查表

課程結束後請學生究整體課程回饋,研究工具採 Likert 之五點量表 勾選,了解學生在教學歷程中的反應。

(4)創作歷程觀察紀錄

研究者在學生創作歷程中的指導與創作進度紀錄,並以登第標明 創作進度等級,3 代表良好、2 分代表尚可、1 分代表落後、0 分代表無 進度。

(5)訪談紀錄

依訪談對象為學生與該班導師,訪談分為課程間無結構性訪談與課 程實施後之結構性訪談兩種,利用訪談可深入了解學生學習狀況並可作 為教學改進的參考。

(6)創作作品

最後一個單元的創作活動,文化認同記憶箱內容包括創作與文字 說明並有作品發表的部分,透過此作品了解在實施視覺文化課程後與 藝術創作間的互連性為何,學生創作所表達的想法。

(三) 錄音、照片

每一節課採全程錄音、錄影,照相則是放在學生活動如上台發表、製 作過程、創作作品紀錄。

(13)

二、 資料分析

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資料收集與分析是同時與持續的過程,資料分析是想 使收集的資料意義化,且能客觀呈現結果,本研究將資料的處理分析方式進一步 說明。

(一) 資料處理與編碼 表 3-2 資料處理與編碼

代碼 說 明 T: 研究者代稱 S:

S:

S1

學生統稱

學生發言但不確定是誰時

課程實施中學生座號 1 號之代稱 --- 教師問題無學生回答時

歷一 師生上課歷程錄音紀錄(單元一)

日誌 960101 教學反省日誌及時間 訪 960101 訪談學生紀錄及時間 訪師 960101 訪談老師紀錄及時間 學(1)S 一 1 學習單回應

座號 1 號在單元一的學習心得 - 學生於學習單上無回應

問 S-1 文化認同概念評量前測問卷調查(座號 1 號)

後 S-1 文化認同概念評量後測問卷調查(座號 1 號)

創歷 S-1 創作歷程觀察表(座號 1 號)

創 S-1 創作作品(座號 1 號)

調 S-1 學習意見調查表(單元一座號 1 號學生)

(14)

(二)「前、後測問卷」屬於開放性問卷,質性資料會放在一起做清楚的比對,

為忠於學生原文,錯字或語意皆按照原文登錄。

(三)「訪談」研究者將以錄音筆錄下訪談內容,訪談結束後再整理錄音檔轉成 文字稿,包括與學生的對談、導師的看法。

(四)「創作作品」創作過程中單獨個別指導以錄音筆錄下,並以書面紀錄。作 品發表會則以 DVD 錄下存檔。

數據

圖 3-1 研究架構 發現問題尋找主題 文獻分析與探討 擬定課程行動計畫 試探性教學 選擇工具分析資料 正式研究 提出評鑑報告  計劃 行動 觀察 行動 反思 修正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形成 形成 形成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職業 教師 輔導員 神職人員 社會工作者 記者.

事前事後比較((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後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認為它注重對四大師的研究而忽視支援這些大師布教活動的庶民之信仰的研 究。[13]

研究不同的、新的教學方法/模式 試教行動 Æ 分享經驗 Æ

利用 Web Survey 來蒐集資料有許多的好處。許多研究者利用 Web Survey 進行研究的主要原因在於可以降低成本、即時的回覆。然而,Web Survey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