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單位圓定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單位圓定理"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Lee-Yang 單位圓定理

林開亮

1. 引言

E. T. Bell的 《大數學家》 在關於 Newton 的一章 (篇名 《在海邊》) 的開頭摘引了 New- ton 本人的一句話:

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對我會怎麼看; 但自認為我不過像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童, 不時為 拾到幾塊異乎尋常地美妙的卵石或貝殼而沾沾自喜, 對於展現在面前的浩瀚的真理 的海洋, 卻全然沒有發現。

本文將介紹李政道、 楊振寧在上個世紀 50 年代發現的一顆小珍珠, 這就是統計力學中的 的單位圓定理。

2. 物理背景簡介

Newton力學的出現是物理學史上一座豐碑, 似乎此後的事情只是確定各種物體間的力和 所關心的力學系統在某一時刻的狀態, 然後解出由 Newton 定律給出的方程, 物理學家們便可 以像法力無邊的巫師一樣精確地預言未來發生的每一件事了。 然而實際的情形並沒有那麼樂觀。

Newton 力學對天體運動作出了近乎完美的解釋, 並預言了海王星的存在, 不過這些成功的背 後都得益於太陽幾乎集太陽系的全部質量於一身的事實, 它是如此的重, 以至於我們可以近似 地認為它是不動的。 假如沒有這樣一個重量級的大塊頭, 我們的星系又將如何呢? 我們並不清 楚。 事實上, 即使只考慮三個天體的相互作用, 一般來說也是非常困難的, 這就是著名的“三體 問題”。 假如我們要處理的對象的數目是個天文數字, 可以想見, 繼續使用牛頓力學將是多麼不 現實的事情。 而這樣的問題我們是很容易遇到的。 比如, 我們知道二氧化碳分子之間的相互作 用, 想預言壓縮一個小容器裏的二氧化碳氣體時氣體的壓力將怎樣變化。 如果用牛頓力學的方 法, 就要對每個二氧化碳分子列出 Newton 運動方程並求解。 假設我們考慮的容器只有 1 毫 升, 通常的壓力和溫度下, 大約有 3 × 1019 個分子, 要解這樣多的二階微分方程是不可想像的 事情。 事實上, 我們也不需要解給出的所有信息, 因為我們真正關心的是這團氣體的整體性質, 例如它的內能, 壓力, 而不是其中某個分子的速度有多大, 向哪個方向跑之類的問題。

48

(2)

統計力學的建立為這類重要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能。 解決問題的方法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 的那樣, 統計的方法被引入力學之中。 我們認為系統的內能、 壓力等物理量是某種統計下的期 望值, 而放棄了知道每個分子運動的精確狀態的奢望。 這樣的放棄顯然是很明智的, 因為我們既 能夠得到諸如內能、 壓力等重要的宏觀物理量, 又不必為那些細枝末節而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 力。1

根據統計力學的理論, 對於具有確定的溫度 T 、 體積 V 和粒子數 N 的系統, 它處於某一 狀態 s 的概率正比於 exp (−βE(s)), 其中 β = kB1T, 而 kB 是一個物理常數, 稱為 Boltz- mann 常數。 設 E(s) 是系統處於狀態 s 時具有的能量, 則系統的配分函數就是對系統所有可 能的狀態的求和

Z(T, V, N ) =

s

exp (−βE(s)) (1) 它是 T, V 和 N 的函數。 只要知道了配分函數, 就可以通過統計力學的理論計算出內能、 壓力 等我們關心的熱力學量。

正如我們前面談到的, 系統的粒子數通常是天文數字, 而系統可能的狀態數就更是難以計 數了, 因此我們總是期望把配分函數 (1) 的求和精確地或近似的做出, 從而得到一個比較簡單 的可操作的形式, 或者得到它的某些重要性質, 後者正是李先生和楊先生的重要貢獻所在。 他們 討論了 Ising (伊辛) 模型和 lattice gas (格點氣體) 的配分函數的性質, 並揭示了兩者在數學 實質上的等價性, 這裏我們將只涉及前者。

為了使讀者不至於一開始就糾纏於物理學的術語, 我們先打一個比較直觀的比方。 考慮一 個圍棋的棋盤, 它有 N = 19 × 19 個交叉點 (會下棋的朋友可能更喜歡稱這些交叉點為“目”), 用自然數標記為 i = 1, 2, . . . , N, 它們的集合記作 X。 在每個交叉點上放一枚棋子, 或黑或白, 不許空缺, 所形成的圖形簡稱構形, 記作 s。 設其中黑子的數目為 Nb(s),白子的數目為 Nw(s)於是, 對每一個構形 s, 按照棋子的顏色不同自然地把集合 X 劃分為兩個子集 Xb(s)與 Xw(s), 分別有 Nb(s), Nw(s)個元素, 顯然有 N = Nb(s) + Nw(s)。 在每一個構形 s 中, 任意黑白兩 子之間用一條線段 Lij(s) 連接, 其中 i ∈ Xb(s), j ∈ Xw(s)。 記 i, j ∈ X 之間的長度為 lij, 則構形 s 中所有如此得到的線段的長度之和為

Ls = ∑

i∈Xb(s)

j∈Xw(s)

lij (2)

如果假定所有可能的構形是等概率的, 那麼 Ls 以平均值 L 作為期望。

下面我們把目光轉向物理世界的 Ising 模型。 考慮 N 個位置固定的原子, 每個原子有兩種 可能的狀態, 分別稱為磁矩向上和磁矩向下。 (對磁矩不瞭解的朋友不妨把每個原子想像成一塊

1註: 似乎可以大致這麼理解: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微分方程的解作某種積分後得到的值, 這樣由微積分的基本定理, 先微分再積分這兩個 相互抵消的過程可以用統計的方法綜合。

(3)

條形磁鐵, 一種狀態是北極朝上, 另一種是北極朝下。) 這 N 個原子的總體狀態就確定了系統的 一個狀態 s。 下面計算這 N 個原子構成的系統處於狀態 s 時的能量。 與前面的 Xb(s), Xw(s)似, 磁矩向上的原子的集合記作 Xu(s),磁矩向下的原子的 集合記作 Xd(s)。 由於能量的零點是 可以任意選取的, 不妨把磁矩相同的兩個原子之間的勢能取為零, 而磁矩相反的兩個原子 i, j 之 間的勢能記為 ϵij。 由於兩個原子只能感受到對方相對於自己的狀態, 交換兩個原子的位置不會 改變它們之間的勢能, 所以一個自然的要求是 ϵij = ϵji。 此外, 我們還假設原子間的相互作用 使他們更傾向於處於磁矩方向相同的狀態 (這正是鐵磁體的情形), 即 ϵij ≥ 0。 於是, 這 N 個 原子在狀態 s 的總能量 E1(s) 就是它們兩兩之間的勢能之和, 即

E1(s) =

i∈Xb(s)

j∈Xw(s)

ϵij

當外界加一個磁場 H 時, 不同磁矩的原子也將對總能量產生相反的貢獻, 系統因為處於磁場中 而附加的能量可取為 E2(s) = EH · (Nd(s)− Nu(s)), 其中 EH 是與外加磁場 H 有關的常 數, 從而在有磁場時系統在狀態 s 時的總能量為

E(s) = E2(s) + E1(s)

= EH · (Nd(s)− Nu(s)) +

i∈Xd(s)

j∈Xu(s)

ϵij (3)

從而系統的配分函數

Z =

s

exp (−βE(s))

=∑

s

exp (

−β[

EH · (Nd(s)− Nu(s)) +

i∈Xd(s)

j∈Xu(s)

ϵij])

=∑

s

exp(

−β[EH · (Nd(s)− Nu(s))]) ∏

i∈Xu(s)

j∈Xd(s)

exp (−βϵij)

z≡ exp (−2βEH) aij ≡ exp (−βϵij)

n≡ Nd(s) 並注意到

Nd(s) + Nu(s) = N

(4)

因此有

Z = exp (βEHN )

s

( ∏

i∈Xu(s)

j∈Xd(s)

aij)zn

李政道和楊振寧 [4] 建議, 系統的物理狀態的相變點與解析函數 ln Z(z) 在正實軸上的奇 點相對應, 從而只需知道多項式

P(z) ≡

N n=0

Pnzn (4)

在正實軸上的零點, 其中係數

Pn

Nd(s)=n s

i∈Xu(s)

j∈Xd(s)

aij (5)

讀者如果注意到多項式 P 的次數 (即總粒子數 N) 是一個天文數字也許會有些失望, 因 為一個次數如此高的多項式的零點一般來說是要星羅棋布於複平面之上的, 然而仿佛造物主喜 歡給我們驚喜一般, 對於 Ising 模型來說, 那些不計其數的零點竟都分布在單位圓周上! 這就 是我們下面要討論的李先生與楊先生的美妙發現。

3. 單位圓定理的證明與討論

李政道和楊振寧 [4] 中發現的單位圓定理的數學表述如下。

定理 (Lee-Yang 單位圓定理): 設 n ≥ 2, aij ∈ [−1, 1], 1 ≤ i, j ≤ n, i ̸= j 且滿 足 aij = aji。 令 Γn ={1, 2, . . . , n}, 對任意的子集 I ⊆ Γn, 以 I 表示它在 Γn 中的補集,

|I| 表示 I 所含元素的個數。 令

PI =∏

i∈I

j∈I

aij 對空集 ∅, 約定 P = 1。 以 PI 為係數構造 z 的多項式

n(z) =

I⊂Γn

PIz|I|, 則 ℘n(z)的零點全部分布在單位圓周 |z| = 1 上。

舉例說明。(由於後面採用的是數學歸納法, 最簡單的例 1 是必須直接考慮的。)

例 1: 對 n = 2, Γ2 = {1, 2} 有 22 = 4 個子集, 分別是 ∅, {1}, {2}, Γ2, 與之對應的係 數 PI 分別是 1, a12, a21, 1。 於是

2(z) = 1 + a12z + a21z + z2 = 1 + 2az + z2

(5)

其中 a = a12= a21 ∈ [−1, 1]。 由於 aij ∈ [−1, 1], 二次函數 ℘2 的判別式 ∆ = 4(a2− 1) ≤ 0, 從而有一對共軛複根 α1, α2, 顯然有 |α1| = |α2| =

1α2| =√ 1 = 1。 例 2: 對 n = 3, 不難寫出

3(z) = 1 + a12a13z + a21a23z + a31a32z + a13a23z2+ a21a31z2+ a12a32z2+ z3

a = a12 = a21, b = a13= a31, c = a23 = a32, d = a12a13+ a21a23+ a31a32 = ab + ac + bc, 則上式可寫成

3(z) = 1 + dz + dz2+ z3 很明顯, ℘3(z)有根 z1 =−1, 另兩個根 z2, z3 滿足二次方程

q(z) = ℘3(z)/(z + 1) = z2+ (d− 1)z + 1

q(z)的判別式為 (d−1)2−4。 像例 1 一樣, 為驗證 q(z) 的兩根的模長都等於 1, 只需證 (d−

1)2−4 ≤ 0, 即 −1 ≤ d ≤ 3。 由於 d = ab+bc+ca 關於各個變量 (當其他變量固定時) 分別 單調, 所以其最值只可能在定義域 [−1, 1]×[−1, 1]×[−1, 1] 的各個端點 (a, b, c 都取 ±1) 處 取得。 簡單的計算表明 −1 和 3 分別是 d = d(a, b, c) 在 [−1, 1] × [−1, 1] × [−1, 1] 的 8 個 端點的取值中的最小者和最大者。 於是 −1 ≤ d ≤ 3。

在上面兩個例子中, 我們對 n = 2, 3 的情況直接驗證了單位圓定理。 但是, 這種樸素的 證明方案對高階的多項式 ℘n(z) 行不通。 不過至少有一些一般的觀察。 例如, 由於 aij 關於指 標 i, j 對稱, 我們得到 PI = PI,從而 ℘n是所謂的互反多項式, 即滿足 znn(z−1) = ℘n(z)由此, ℘n 的零點分布關於單位圓是對稱性的: 若 α 是 ℘n 的一個零點, 則 α−1 也是。 此外, 注意到 ℘n 的係數為實數, 所以虛根成對出現。

為得到關於零點分布的更精確信息, 李政道和楊振寧引入 n 個變量 z1, z2, . . . , zn 的多項 式

Pn(z1, z2, . . . , zn) = ∑

I⊂Γn

PI

i∈I

zi (∗)

注意到當所有的 z1, z2, . . . , zn 取同一個 z 時有

Pn(z, z, . . . , z) = ℘n(z) (†) 正如李政道和楊振寧注意到的, 證明單位圓定理的關鍵是下述引理

引理: 在上述定理的條件下, 進一步假定 aij ∈ (−1, 0) ∪ (0, 1)。 設 (z1, . . . , zn)滿足 Pn(z1, z2,· · · , zn) = 0, 則

(6)

(i) 若對 i = 1, . . . , n − 1, |zi| ≥ 1, 則 |zn| ≤ 1, (ii) 若對 i = 1, . . . , n − 1, |zi| ≤ 1, 則 |zn| ≥ 1.

證明: 對 n 用數學歸納法。

對 n = 2,

P2(z1, z2) = 1 + a12z1+ a21z2 + z1z2 = 1 + az1+ az2+ z1z2 從而 P2(z1, z2) = 0 即

1 + az1+ az2+ z1z2 = 0 也就是 (注意到 1 + az1 ̸= 0)

1

z2 = z1+ a 1 + az1 注意到當 a ∈ (−1, 1) 時, 分式線性變換

φ(z) =− z + a 1 + az

作為單位圓內部的全純自同構保持單位圓的內部和單位圓周, 從而將 |z| ≤ 1 映到 |z| ≤ 1。 現 在 |z1| ≤ 1, 從而

1 z2

= z1+ a 1 + az1

= |φ(z1)| ≤ 1 即 |z2| ≥ 1, 從而 (i) 成立, 類似可證 (ii)。

現在假定命題對一切小於 n 的自然數成立。 為證明命題對自然數 n 成立, 首先我們注意 到引理的下述特例是容易證明的。

引理的特例: 設 (β1, β2, . . . , βn) 為 Pn 的零點, 其中 |β1| = . . . = |βn−1| = 1, 則 |βn| = 1。

這是 Pn 滿足的對稱關係 (因為 aij = aji)

z1z2· · · znPn(z1−1, z2−1, . . . , zn−1) = Pn(z1, z2, . . . , zn) 以及 Pn 的係數為實數的推論。 具體說明如下。

現在假定

Pn1, . . . , βn−1, βn) = 0 (6) 從而

Pn1−1, . . . , βn−1−1, βn−1) = 0 在上式中取共軛, 得到 (注意到對單位圓上的複數 z, z−1 = z)

Pn1, . . . , βn−1, βn−1) = 0 (7)

(7)

我們把等式 (6) 與 (7) 解讀成 βn 與 βn

−1 同為關於 z 的一次方程

Pn1, . . . , βn−1, z) = Az + B = 0 (8) 的零點。 於是 βn

−1 = βn, 從而 |βn| = 1。 此處我們只需說明, 方程 (8) 中 z 的係數 A ̸= 0。

容易算出這個係數是2

A =

I⊂{1,2,...,n−1}

j∈I

a1j

i∈I,j∈I

aij

i∈I

βi

= ∑

I⊂{1,2,...,n−1}

j∈I

a1j βj

i∈I,j∈I

aij· (

i∈I

βi

j∈I

βj)

= (

n−1 j=1

βj) Pn−1(a1n

β1 ,a2n

β2 , . . . ,an−1 n

βn−1 ) (9)

現在若 A = 0, 則 (aβ1n1 ,aβ2n

2 ,aβn−1 n

n−1 )是 Pn−1 的零點, 這與歸納假設矛盾。 因此 A ̸= 0。

於是, 我們證明了引理的特例對自然數 n 成立。

現在我們從這個特例出發, 證明引理對自然數 n 成立。 基本的想法是, 將所給定的任意零 點 (α1, α2, . . . , αn) (為不至於混淆, 我們用符號 αi 代替引理中的 zi)轉化成滿足特例中條件 的零點 (β1, β2, . . . , βn),從而得到論證。

我們來證 (i)。 於是條件是 Pn1, α2, . . . , αn) = 0,以及 |αi| ≥ 1, i = 1, . . . , n−1。 我 們將證明 |αn| ≤ 1。 用反證法。 假定 |αn| > 1。 首先, 固定 α1, . . . , αn−2,構造出 βn−1, βn 使 得 (α1, . . . , αn−2, βn−1, βn) 為 Pn 的零點, 且 βn−1, βn 滿足 |βn−1| = 1, |βn| > 1。 我們 考察滿足以 zn−1, zn 為未知量的方程

Pn1, . . . , αn−2, zn−1, zn) = Czn−1zn+ Dzn−1+ Ezn+ F = 0 (10) 的解集

Ω ={(zn, zn−1)∈ C2| Pn1, . . . , αn−2, zn−1, zn) = 0} 此處, 按定義, 係數 C, D, E, F 滿足

n−1+ E = A (11)

n−1+ F = B (12)

其中 A, B 由

Pn1, . . . , αn−1, z) = Az + B (13)

2註: 其實 (9),(14) 以及 (16) 是唯一需要技巧的地方, 然而也很簡單。 這都來自楊振寧的觀察。

(8)

定義, 類似於我們前面對係數 A 的計算, 可以求出 C 為:

C =

I:{n−1,n}⊂ I⊂Γn

i∈I,j∈I

aij

i∈I−{n−1,n}

αi

= ∑

I⊂Γn−2

i∈I,j∈I

aij

j∈I

(an−1 j · anj)∏

i∈I

αi

= ∑

I⊂Γn−2

i∈I,j∈I

aij

j∈I

an−1 j · anj

αj

i∈Γn−2

αi

= Pn−2(an−1 1· an1

α1 , . . . ,an−1 n−2· an n−2

αn−2 )

n−2

i=1

αi (14)

現在 |an−1 jαj· anj| < 1, j = 1, . . . , n − 2, 由於引理對 n − 2 成立, 所以 C ̸= 0。 於是在 一般情況下, (6) 的解集 Ω 包含 C 上分式線性變換

φ(z) =−Ez + F

Cz + D (15)

的圖。 注意到 Cαn + D ̸= 0, 因為它是 Pn1, . . . , αn−2, zn−1, αn) 的 zn−1 項係數, 類 似於 A 關於 zn 所處的地位。 從而 φ(αn) = αn−1, 這就是說, φ 把單位圓外一點 αn 映到 單位圓外 (包括單位圓周) 一點 αn−1。 不妨設 αn−1 在單位圓外。 由於單位圓的外部是連通 的 (去掉可能的一點之後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只要證明, φ 限制在單位圓外的像必定與單位圓 盤 |z| ≤ 1 有交點。 事實上, 我們將證明 φ(∞) = −EC 在單位圓的內部, 從而根據 φ 的連續 性, 推出必定存在某有限值 φ(z) ≈ φ(∞) = −EC 在單位圓內。 令 γ = −EC, 則由定義關係知

Cγ + E = 0 注意到

Cγ + E = Pn−1(an1

α1 , . . . ,an n−2

αn−2 ,an n−1

γ )(

n−2

i=1

αi (16)

這裏可以不妨假定 γ = −EC ̸= 0, 否則 φ(∞) = −EC 已然在單位圓內。 注意到 aαn11, . . . , aαn n−2

n−2模長都小於 1, 由於引理對自然數 n − 1 成立, 所以

an n−1 γ

≥ 1 從而

|γ| ≤ |an n−1| < 1.

於是由 φ (限制在單位圓外) 的像集的連通性可知, 存在 βn, n| > 1, 使得 |φ(βn)| = 1, 從 而有 Pn1, . . . , αn−2, βn−1, βn) = 0, 此處 βn−1 = φ(βn) 的模長等於 1。

(9)

綜上, 我們將給定零點 (α1, α2, . . . , αn) 中的倒數第二個分量 αn−1 調整為一個模長 為 1 的 βn−1, 當然 αn 也有所變動, 但有一點沒有改變: 調整後的 αn (即 βn) 仍然在單位圓 外。 接下來依次調整 αn−2, . . . , α1 的值, 我們最終可以得到一個零點 (β1, β2, . . . , βn), 它滿 足 |β1| = · · · = |βn−1| = 1 且 |βn| > 1, 這就與引理的特例矛盾。 至此, 引理證畢。

單位圓定理的證明

證明: 如果所有 aij ∈ (−1, 0) ∪ (0, 1), 則由引理以及 (†), 定理自動成立。

在一般情形, 我們將利用 Hurwitz 定理 ( [1] p178 定理 2, 明確陳述見下一節)。 如果 某個 aij = 0 或 ±1, 則選取序列 {a(k)ij }k=1 ⊂ (−1, 0) ∪ (0, 1), 使得 lim

k→∞aij(k) = aij顯然, 每組 aij(k) 給出的 ℘(k)(z) 的係數將收斂於 ℘(z) 的對應係數, 自然就有 ℘(k) 在閉單 位圓盤 (從而在開單位圓的每個緊致集) 上一致收斂於 ℘(z)。 現在 ℘(k) 在單位圓內沒有零點, 由 Hurwitz 定理, ℘(z) 在單位圓內沒有零點, 由 ℘ 的零點分布關於單位圓的對稱性, 它在單 位圓外也沒有零點。 於是, ℘(z) 的零點必然在單位圓周上。

4. 對證明的注記

上述證明除了參考了李政道與楊振寧的原文以外, 還參考了 D. Ruelle [6], 這裏我們對上 述證明進一步作出幾點注記。

遵循 [8], 我們稱一個 n 元多項式 Φ(z1, . . . , zn)∈ C[z1, . . . , zn] 為 Lee-Yang 多項式, 如果它滿足

(i) 當 |z1| < 1, . . . , |zn| < 1 時, Φ(z1, . . . , zn)̸= 0, (ii) 當 |z1| > 1, . . . , |zn| > 1 時, Φ(z1, . . . , zn)̸= 0。

注意到這類多項式有一個性質, 如果令

P (z) = Φ(z, . . . , z) 則 P (z) 的零點分布在單位圓周 |z| = 1 上。

事實上, Lee-Yang 單位圓定理的證明歸結為下述

定理: 設 n ≥ 2, 給定 n(n − 1) 個實數 aij, i, j = 1, . . . , n, i̸= j, 且滿足 aij = ajiaij ∈ [−1, 1]

則 n 元多項式

Φn(z1, . . . , zn) = ∑

I⊂[n]

AIZI (17)

(10)

是 Lee-Yang 多項式。 其中

AI =∏

i∈I

j∈I

aij, ZI =∏

i∈ I

zi 對空集 ∅, 約定 A = Z = 1。

可以發現, 上述證明主要有以下三個要點:

第一, 單位圓內部的全純自同構具有形式3 z 7→ γ z− a

1 + az, (其中 |γ| = 1, |a| < 1) 有鑒於此, Hinkkanen [2]將上述定理推廣如下。

定理: 設 n ≥ 2, 給定 n(n − 1) 個複數 aij, i, j = 1, . . . , n, i̸= j, 且滿足 aij = aji|aij| ≤ 1 ∀ i, j

則 (17) 是 Lee-Yang 多項式.

第二, 單位圓內部和外部的連通性以及連續映射保持連通性.

第三, Hurwitz 定理。 這個定理斷言:

定理 (Hurwitz): 設區域 Ω 上的解析函數 fn(z)處處不為零, 且假定 fn(z) 在 Ω 的每一個 緊子集上一致收斂到 f(z), 則 f(z) 或者粧等於零, 或者處處不為零。

5. 歷史評注

楊振寧先生在他的論文選集 [9] 中詳細地評論了他發現單位圓定理的證明的過程 (中譯文 取自 [10], 略有改動):

證明這個猜想的嘗試, 對我們來說是一場苦戰。 我曾在 1969 年 9 月 30 日寫給 M.

Kac (當時他正在編纂 George P´olya 的論文集) 的一封信裏述說過這一點, 茲摘引 該信如下:

隨後,基於耦合強度改變時沒有重根這一點,我們做了一種物理學家式的證明。 我們很快就認識到, 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 至少在六個星期的時間裏, 我們都在為試 圖證明這個猜想的徒勞無功而感到沮喪。 我記得, 我們查閱了Hardy 關於不等式的 書,4 還與von Neumann 和Selberg作了討論。 當然,我還一直與您保持聯繫,

3註: 例如, 見 H. Cartan, 《解析函數論初步》p184, 余家榮譯,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年。

4註: (本文作者注) 這裏楊振寧的回憶可能與事實有點出入, 可能他和李政道查閱的書不是 Hardy-Littlewood-P´olya 的 《不等式》, 而應該是 P´olya-Szeg¨o 的 《分析中的問題和定理》, 因為 [5] 第二卷有一章就是討論複平面的幾何與多項式的零點分布, 而 von Neumann作為 P´olya 的學生對此肯定是非常熟悉的, 如果李政道和楊振寧考慮的是關於多項式的零點分布的問題, 他應該會建 議參考此書。

(11)

愉快地記得,您後來把 Wintner 的工作介紹給我們, 我們在論文中曾對您的幫助致 謝。 我記得在 12 月初, 您把所有耦合強度都相同這種特殊情形下的證明告知我們。

這個證明正是您現在所寫的與 olya 的工作相關的那部分。 您的證明很巧妙, 但是 我們不滿足於這種特殊情形下的結果, 一心想要解決普遍情形下的問題。 爾後, 1220 日左右的一個晚上, 我在家裏工作, 忽然領悟到, 如果使 z1, z2, . . . 成為獨立 變量並研究它們相對於單位圓周的運動, 就可以利用歸納法? 通過類似於您所用的 那種推理得到完整的證明。 一旦有了這個想法,只消幾分鐘就可以把論證的所有細節 寫出來。

第二天早上, 我開車同李政道去弄棵聖誕樹, 在車上我把這個證明告訴了他。 稍 晚些時候,我們到了研究所。 我記得, 我在黑板上給您講述了這個方法。

這一切我都記得很清楚, 因為我對這個猜想及其證明感到很得意。 雖然說這算不 上什麼偉大的貢獻, 但是我滿心歡喜地視之為一件小小的傑作。

附錄: 另一個證明

D. Ruelle 在美國數學會 1988年的 Gibbs 講座 [7]的附錄中給出了歸功於 Taro Asano 的一個簡單證明, 這個證明固然簡潔, 但似乎過於巧妙了。 所以根據楊振寧先生“寧拙勿巧、 寧 樸勿華”的建議, 我們只把它作為附錄介紹給讀者。

考慮具有形式 PI(zI) 的多項式的集合 A, 其中 (i) I 是一個有限集。

(ii) zI = (zi)i∈I

(iii) PI(zI)是 zI 的複係數線性組合 (換言之, PI(zI)各單項式中各個變量 zi 的次數為 1)。

(iv) 如果 |zi| < 1, 對 i ∈ I, 則 PI(zI)̸= 0。

注意到下述事實:

I 對任意的 a ∈ [−1, 1], 多項式

P{1,2}(z1, z2) = z1z2+ az1+ az2+ 1

在 A 中。(考慮由 P{1,2}(z1, z2) = 0 定義的射影對合 z1 7→ z2, 其不動點恰在單位圓周 上。)

II 如果 I ∩ J = ∅, 且 PI(zI), PJ(zJ)∈ A, 則乘積 PI∪J(zI∪J) = PI(zI)PJ(zJ)∈ A。

III 設 I ∩ {α, β} = ∅, 記

PI∪{α,β}(zI∪{α,β}) = Azαzβ+ Bzα+ Czβ+ D,

(12)

此處 A, B, C, D 是 zI 的多項式。 設 γ /∈ I, 定義 Asano contracted 多項式 PI∪{γ}(zI∪{γ}) = Azγ+ D

則 PI∪{α,β}(zI∪{α,β}) ∈ A 蘊含 PI∪{γ} ∈ A。( 設 |zi| < 1 對一切 i ∈ I, 則 Az2+ (B + C)z + D 對 |z| < 1 不取零值。 因此它的兩根之積 D/A 滿足 |D/A| > 1, 從 而 Azγ+ D 對 |zγ| < 1 不取零值。)

定理: 設 I 是一個有限集, 取定 a{i,j} ∈ [−1, 1], 對任意的 {i, j} ⊂ I, 則多項式 PI(zI) = ∑

X⊂I

zX

i∈X

j /∈X

a{i,j}

(此處 zX =∏

i∈Xzi) 在 A 中。

證明: 考慮多項式 zizj + a{i,j}(zi + zj) + 1, 由 I, 它們在 A 中。 將這些多項式相繼相乘, 當同一個變量出現兩次時作一次 Asano contraction, 最後我們得到 PI。 由 II, III 知, 它 在 A 中。 證畢。

致謝: 在本文的準備過程中, 筆者曾得到首都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孫宏偉老師的指點和邵紅 亮、 王麗芳、 趙潔同學與清華大學物理系劉雲朋同學的幫助, 特表感謝。

參考資料

1. Lars V. Ahlfors, Complex Analysis,(Third Edition),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4。

2. A. Hinkkanen, Schur product of certain polynomials,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Vol.211 (1997), 285–295.

3. M. Kac, Comments on P´olya’s paper[93], in George P´olya: Collected Papers, Vol. II:

Location of Zeros,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74.

4. T. D. Lee and C. N. Yang, Statistical Theory of Equations of State and Phase transi- tion.II. Lattice Gas and Ising Model, Phys.Rev.87(1952), 410–419.

5. G. P´olya and G. Szeg¨o, Problems and Theorems in Analysis, I and II, Springer, 1978.

6. D. Ruelle, Statistical Mechanics: Rigorous Results, Benjamin, 1969.

7. D. Ruelle, Is our Mathematics natural? The case of equilibrium statistical mechanics, Bull.A.M.S.(New Series)19(1988), 259–268.

8. D. Ruelle, Characterization of Lee-Yang polynomials, Annals of Mathematics 171(2010), 589–603.

9. C. N. Yang, Selected Papers, 1945–1980, with Commentary, San Francisco: Freeman

& Co, 1983.

10. 張奠宙, 《楊振寧文集》,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年。

—本文作者為中國首都師範大學數學科學院研究生

(13)

中研院數學所102年度暑期研習生甄選簡章

資格: 大學部在學學生 (系、 所不限), 但具備各課程所要求之預備知識者。

研習日期和地點:

民國102年7月8日至8月16日。 每週一至週四上午授課, 下午進行討論、 演練或電 腦上機等研習活動; 每週五安排客座講員演講或其它活動。

課程:

課程一: 組合數學與圖論專題

指導教授: 薛昭雄 (內華達大學數學系)、 張鎮華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預備知識: 微積分、 線性代數。

內容綱要: 介紹計數組合 (三週)、 圖論特別是圖的著色 (二週) 及代數組合 (一週) 的理論、 應用和最近發展, 以綜論 (Survey) 的方式由淺入深, 瞭解其背景與進展。

每階段課程介紹後, 有問題探討及參考文獻研讀及指定 project。 期末繳交報告。

課程二: 數學、 音樂與動畫

指導教授: 李華倫 (中華大學應用統計系)。

預備知識: 微積分。

內容綱要: 運用電腦可以將音樂旋律變成單變數函數, 圖像變成二維函數, 動畫也成 為多變數函數。 本課程嘗試應用數學到音樂與動畫, 讓學生發揮想像力實驗各種可 能, 每週經由網路展示作品。 學員不需任何程式方面經驗, 但要熟悉數學函數觀念、

邏輯思考並對製作音樂, 動畫有興趣。

課程三: 數理金融

指導教授: 顏如儀 (辛辛那提大學數學系)、 彭 堅 (靜宜大學財務與計算數學系)、

吳慶堂 (國立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 韓傳祥 (國立清華大學計量財務金融學系)。

預備知識: 微積分、 線性代數, 機率論 (或數理統計學)。

內容綱要: 介紹現代金融學中所使用之一系列的數學與數量方法, 以瞭解數理金融的 背景與進展。 課程內容涵蓋了金融風險的機率模型, 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定價與避險理 論, 量化估計的一些統計與數值計算方法, 以及數理金融的專題研究等。 學員們將在 此跨領域的教學環境中學習並完成專案計畫 (project)。 課程期間將安排金融實務人 員的專業講座或金融機構參訪。

甄選方式等其他資訊詳見中研院數學所網頁 http://www.math.sinica.edu.tw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有了公式 (13) 後, 如同第五節那樣, 我們可進一步應用它來求出四面體的高與體積。 要提 醒讀者的是, 遇到像問題 1 這類的問題時, 只要是在 (5) 的稜長設定條件下, 我們總是可以運 用公式 (13)

答:我們要知道,情緒是因為無明而有的,我們修空性、觀空的目的,就是要去

實感深獲我心, 中學生在利用數學歸納法時, 高中教師體會的十分清楚, 不會作時就 「數學 歸納」 也就是 「不會胡扯法」。 這一題自然組 的學生呈現兩極化的反應, 會的只是寫的時 間,

從有限到無限, 我們研究的對象已經不 能一個個地窮舉出來。 要把問題看得清楚, 只 能靠嚴格的邏輯推理。 這恰恰是對一個人數 學才能的最大考驗。 從出生那天開始, 生活在 眼睛

無論是華林問題或是華林-哥德巴赫問 題都是屬於圓法的處理模式, 也就是討論單 位圓上或單位圓內相關的指數和問題。 在本 節中, 我們要探討一種非歐基里德線上的圓

心中常存「我是佛」三個字,在待人處事上也可以產生很大的 提示作用。每當和別人說話的時候,我想到是佛在說話,所以我要

其實這個實習和專業上的相比是非常簡單的,主要的目的只是為了看 UA741 的 反應而已,但也因為很單純,所以接電路之前,請先將所有儀器設備包含

不 過人類是聰明的, 如果原來我們只知道有理數, 但卻發現了一個有理數講不通的現象, 那 就接受現象, 用現象描述一個嶄新的事情。 就好像牛頓發現蘋果從樹上往下掉落在地面, 他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