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潛在海沙下的秘密~花蛤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潛在海沙下的秘密~花蛤"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金門地區第 61 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作品說明書

科 別:生物 組 別:國小組

作品名稱:潛在海沙下的秘密 ~花蛤

關 鍵 詞:肥滿度、閉殼肌、潛沙(最多 3 個)

編 號:

製作說明:

1.說明書封面僅寫科別、組別、作品名稱及關鍵詞。

2.編號由金門縣教育處與承辦單位統一編列。

3.封面編排由參展作者自行設計。

(2)

摘要

帶著朋友來體驗金門特有的民俗風情,總不會忘記帶他們來享受一下挖花蛤的樂趣。挖 花蛤有時候可以滿載而歸,有時候卻一顆都挖不到敗興而回….. 花蛤到底有什麼特殊的習性 呢?要在哪個位置挖才能挖到較多的花蛤?要挖多深呢?看到市面受有超大的花蛤要怎麼樣 才能夠也挖到巨無霸的花蛤?花蛤長寬高是不是有一定的比例?從市面上買花蛤回去如何判 斷他是否新鮮,需要如何保存才可以享用到最新鮮的花蛤呢?花蛤小小一顆每一顆花紋都略 有不同,雖然小巧玲瓏要打開他確是難上加難,他的閉殼肌到底有多大的力量?開啟了我們 研究的興趣。

壹、研究動機

帶著從台灣來金門旅遊的朋友們,體驗金門特有的民俗風情,總不會忘記帶他們來體驗 一下挖花蛤的樂趣。在台灣很難享受在海灘上除了可以堆沙堡、玩沙子....還能在沙灘裡邊玩 沙邊享受挖花蛤的樂趣。想到第一次帶台灣的親友在沙灘上挖到花蛤的瞬間,他們驚呼連 連,無法想像只是用雙手就可以挖出一顆一顆造型不同的花蛤,有大有小,甚至用腳去觸摸 也能夠感受到它的存在。讓人挖了一次還想再挖,可是我們發現,同一個地方有時候挖的花 蛤數量很多,有時候卻一顆都挖不到,花蛤到底有什麼特殊的習性呢?還有一次在下雨大雨 出後,本以為可以豐收滿滿,沒想到我們卻挖了半天只挖到幾顆,花蛤會因為潮汐的變化而 分布的位置不同嗎?他們到底喜歡生活在充滿海水的沙灘還是偶爾碰觸到海水的沙灘呢?常 常享受挖花蛤的樂趣,卻不知道哪裡才是花蛤最喜歡的秘密基地,讓我們燃起了想要揭開花 蛤的神秘面紗。到底在什麼時候什麼樣的海水量是花蛤最愛的環境呢?從什麼樣的深度可以 挖到比較多的花蛤,讓我們可以享受豐收的花蛤饗宴呢?料理時,花蛤有沒有什麼特殊的習 性需要我們注意呢?大家開始興致勃勃地討論,可以一邊挖花蛤一邊研究並品嚐美味的佳 餚,讓我們全部都等不及要好好「深入」研究一番。

貳、研究目的 一、花蛤棲息位置

(一)訪談水試所相關專業人員,進行初步了解

(二)實地到海邊探查挖掘研究,比較不同潮位(高潮位、中潮位、低潮位)花蛤數量。

二、花蛤外觀比例重量及肥滿度

(一) 比較不同潮位(中高潮位、中潮位、中低潮位)花蛤殼長、殼寬、殼高及重量差異 (二)比較不同潮位(中高潮位、中潮位、中低潮位)花蛤肥滿度

二、花蛤行為解密 (一)模擬花蛤潛沙運動

(二)觀察冷藏、冷凍花蛤耐受度

(三)觀察不同水量花蛤存活天數及 PH 值變化 四、花蛤新鮮度探索

(一) 使用不同材質敲擊比較花蛤音頻變化 (二)比較靜置海水不同時間花蛤內部構造變化 五、花蛤開合的秘密

(一) 測量花蛤閉殼肌拉力

(二) 煮沸後花蛤閉殼肌斷裂的狀況

(3)

參、文獻探討

花蛤分類階層如下:

花蛤 Gomphina aequilatera

--Phylum Mollusca 軟體動物門

--Bivalvia 雙殼綱 --Veneroida 簾蛤目 --Veneridae 簾蛤科 --Gomphina 花蛤屬 形態

特徵

花蛤殼呈卵圓而約略似三角形,前端圓弧但後端三角形。前端的小月面細狹 長而後端的盾紋面為黑色明顯的卵圓形,在盾面上有外韌帶,殼頂中位。外殼顏 色有灰綠色至白色但斑紋變化較大,殼外表雖然平滑但仍有很細的成長輪彫刻。

殼上有許多不規則而又美麗的花紋,有時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斑紋。殼內面為白色 且具瓷器的光澤,鉸齒發達而堅硬。《臺灣貝類資料庫網站

http://shell.sinica.edu.tw》

價值 及分 布

花蛤肉味鮮美,營養價值高,是台灣及中國沿海重要的經濟貝及食用貝類之 一,在金門地區的居民將花蛤稱之為「沙燧」。在中部地區其交易價格通常比文蛤 高約 30%。(戴仁祥、陳鴻議、何雲達,1997)。根據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委託台灣 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調查潮間帶花蛤生態環境調查表示:金門當地人經常於退 潮時揀拾花蛤,主要撿拾區為金門沿海淺灘的潮間帶間,除了自家食用外也提供 當地餐廳販售及鄉民食用,為地方特色海產,為金門地區重要經濟貝類,也是重 要的海洋資源。有關台灣花蛤的研究極為缺乏,根據楊鴻禧,丁雲源 (1988)的生態 調查顯示 , 花蛤為廣溫、廣鹽的物種,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及暖溫帶海域,主要 棲息在風平浪靜、水流通暢有淡水注入水質肥沃且地勢平坦的中低潮區和內灣沙 洲地帶等河口沿近海域,其中以中潮帶到淺海的沙質海底,花蛤數量分布最多,

大多分佈於離海岸線30 公尺以內區域,棲息的環境與文蛤相似,偏好細砂質的粒 徑。

花蛤棲息在淺海的砂泥底,有利用其強而有力的斧足潛砂的能力。漲潮時伸 出水管進行呼吸、攝食和排泄等活動;退潮後或遇到外界刺激時,則雙殼緊閉,

依靠足的伸縮活動,退回穴底。通常棲息於細砂質,可潛入二至三公分深之砂 中。繁殖於稍有淡水混入之溪口邊地帶,但是溪水量過多的地區,通常無法繼續成 長,必須移至較靠外海鹽度較高地區放養(戴仁祥,1998)。

花蛤 構造

1. 閉殼肌:有前閉殼肌、後閉殼肌兩個,為外套膜分化而成,用來連接左右外套 膜及左右貝殼,後閉殼肌較大,能把貝殼閉合起來。

2. 韌帶:在殼頂後方絞合部背面呈黑色,是一個具彈性的幾丁質韌帶。作用與閉 殼肌相反,有「開殼作用」。

出水管

入水管 釜足

左殼

(4)

3. 出水管及入水管::位於後端各一支 。觸手上具有纖毛叢,入水管口的觸手較 出水管口長且多,因為入水管是外界水流與食物的進入孔道 , 有偵測環境變 化的功能 , 而出水管功能是排泄代謝物及配子(戴仁祥、何雲達、巫丈隆 , 1997)。

4. 釜足:蛤類行進用的器官,因形似斧頭之刄而得名 。

肆、研究架構與過程

一、花蛤棲息位置

【研究構想】挖花蛤時有的人滿載而歸,有的人卻一無所獲,想了解花蛤棲息地帶與海水潮 汐是否有關, 要挖多深的深度才是花蛤喜好的棲息位置。

【實地初探】

本想實地到后湖海灘挖花蛤時測量棲息位置深度,實地挖掘時發現挖花蛤沒有想像中容 易,換了好幾個地方卻只挖到零星甚至一顆都沒有,讓大家心情百感交集,體會到這難道就 是「粒粒」皆辛苦的最佳寫照。所以討論完,我們決定先訪談當地水試所。

研究 1-1 訪談水試所相關專業人員

【實驗步驟】

(一)邀請水試所專家為我們介紹花蛤相關問題,讓我們有基本認識。

花蛤棲息位置 文獻、訪談

考查

 訪談水試所專家

 不同潮位實地測試

花蛤比例重量及 肥滿度

花蛤行為及耐受 度

花蛤新鮮度

花蛤棲息地

 外觀:殼長、殼寬、殼高

 內部:濕重(扣除殼)、乾重(扣除殼)

 以較:蛤重、肥滿度

 潛沙:海水量多寡、潛沙深度、角度 位置

 不同溫度:冷藏及冷凍

 不同水量(PH 值變化)

 不同材質音頻變化:互敲、鐵棒、塑 膠棒

 解剖內部構造變化

 閉殼肌拉力

 閉殼肌煮沸斷裂情形 調查、分析

實驗、分析 觀察

實驗、分析

實驗、分析 觀察

觀察

(5)

【訪談結果 1】訪談水試所課長李佳發先生

訪談照片 訪談內容

我們邀請水試所課長李佳發先生為我們進行 一連串的介紹:

課長表示自己在水試所工作已經三十 年,可以說畢生都在研究水產相關。大家可 以互相討論研究,彼此教學相長,海洋這塊 領域廣博精深,即使到現在,自己也還有許 多還要學習。水試所每個人擅長的領域都不 一樣,你會發現每個領域都有值得探索學 習。花蛤聽說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在金 門當地稱為「沙燧」

水試所曾經也有因鄉民反映花蛤都挖不 到,希望可以多放殖花蛤苗,所以水試所有 禁行相關養殖研究。水試所人員還做了專供 花蛤養殖的養殖區,裡面有海水底層舖海 沙,上面有專門打氣機器提供,全部都模擬 海洋生態,結果這些花蛤不到五天就開始死 亡,養殖場底部沙子全部變墨綠色,整個池 子發臭,沒多久所有花蛤都死光了。後來發 現花蛤需要乾淨的海水,在大自然只要不要 過於人為挖掘,花蛤的數量又趨於穩定。

〔學生問題一〕:花蛤分布地區在哪?上 次挖花蛤時挖很久都挖不到。

---

〔學生問題二〕:哪個季節花蛤的數量比 較多?哪個地點挖花蛤比較容易?

---

〔學生問題三〕:甚麼時候的花蛤最大 顆,長得比較好適合去挖?

---

〔學生問題四〕:花蛤時如何繁殖?生殖

〔專家回答一〕:水試所之前有與台灣檢驗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做一系列調查,針對青 嶼、田埔、料羅灣、 成功、金寧酒廠、尚 義、后湖、古崗及烈嶼鄉等九處海域潮間帶 進行大面積普查。發現花蛤分布在中潮帶到 淺海的沙質海底,大多分布於離海岸線 30 公尺以內區域。

---

〔專家回答二〕:花蛤族群數量以 5 月及 6 月最高。地點則以后湖沙灘及金寧酒廠族群 數量高於其他地區。

---

〔專家回答三〕:6 月份或 7 月份最為肥 滿,8 月份後肥滿度逐漸降低。

---

〔專家回答四〕:花蛤在出水管排卵、排

(6)

季大約是何時?

---

〔學生問題五〕:多大的花蛤可以挖,才 可以永續延續花蛤的生態?

精 , 精子與卵子在水中行體外受精,依據 金門水試所研究指出花蛤生殖季應為 4 月 左右。

---

〔專家回答五〕:金門縣政府持續勸導不採 2.5 公分以下之個體。

【訪談結果 2】訪談水試所陳盈廷技士

水試所陳盈廷技士研究水生動植物已經二十 多年,期間會跟許多台灣的教授進行交流,

互通有無。針對花蛤研究也行之多年,包含 花蛤的數量統計,分布狀況每年其實都有做 相關研究。

〔學生問題一〕花蛤和文蛤怎麼區分?

---

〔學生問題二〕海水潮汐會影響花蛤的分布 嗎?

---

〔學生問題三〕花蛤對沙子顆粒大小是否有 要求?大部分棲息在甚麼樣的沙質環境?

〔專家回答一〕

可以依以下方式:(一)尺寸:花蛤成年後 體型較文蛤小,花蛤最大 4.5 公分左右,你 們去海邊挖到超大蛤蜊通常是文蛤。(二)殼 的厚度:文蛤殼比較厚;花蛤殼比較薄。

(三) 兩個都是前端圓弧後端三角形,但花蛤 殼後端有呈現直線的地方,而文蛤則是圓弧 形。花蛤有一處比較尖,文蛤則偏圓。

---

〔專家回答二〕:花蛤的大小部分,有委託 做調查,發現中、高潮線多發現殼長 2 公 分以下之花蛤,低潮線則較易發現 2 公分 以上之花蛤。

---

〔專家回答三〕:花蛤主要生活環境的要求 以中細沙比例較高的沙灘為主,粒徑太大或 太小皆不適合花蛤生存。主要以 1/8~1/2 mm 的中砂粒及細砂粒為主。

呈直線

(7)

研究 1-2 實地到海邊探查挖掘研究

我們選擇金門后湖海濱公園海灘進行挖掘,分別在漲潮及退潮時找到基準點將沙灘分為高潮 線、中潮線、低潮線。按照基準點分為中高潮位、中潮位和中低潮位約 1/3,用量尺先畫出 長寬各 2m 的正方形區塊進行挖掘並統計數量。

照片

用量尺先畫出長寬各 2m 的正方形區塊 照片

潮位 中高潮位 中潮位 中低潮位

數量 162 顆 51 顆 1 顆 高潮線

中潮線

低潮線

中高潮位 中潮位 中低潮位

(8)

密度 40.5 顆/m2 12.75 顆/m2 0.25 顆/m2 比較 多 中 少

附註 沒發現文蛤 發現少許文蛤有 4 顆 1. 發現較多文蛤有 12 顆 2. 雖只挖到一顆花蛤,但

較其他花蛤大顆許多

【研究結果 1】我們發現在后湖的沙灘,中高潮位花蛤密度為 40.5 顆/m2;中潮位花蛤密度 為 12.75 顆/m2;中低潮位花蛤密度為 0.25 顆/m2,所以想要挖較多的花蛤要在中高潮位挖 掘。另外我們發現中低潮位花蛤數量非常少,但相對大顆,而文蛤數量則相反。花蛤密度中 高潮位>中潮位>中低潮位;文蛤密度中低潮位>中潮位>中高潮位。

【研究結果 2】現場訪談

詢問當地民眾,他們常帶挖蛤器具來挖 蛤,他表示要挖到比較大的花蛤必須要在 靠近海水處,退潮時海水不超過膝蓋的地 方進行挖掘,可以發現比較大的蛤蜊。有 時甚至可以找到超大蛤蜊如手掌般大,我 們發現超大蛤蜊為文蛤非花蛤。

二、花蛤外觀比例重量及肥滿度

研究 2-1 比較不同潮位(中高潮位、中潮位、中低潮位)花蛤殼長、殼寬、殼高及重量及差異

【實驗步驟】

將挖的花蛤分類(文蛤另放) 花蛤稍用衛生紙擦乾

花蛤長 花蛤寬 花蛤高度 秤花蛤重量

文蛤

(9)

用游標尺測量花蛤長寬高 用電子秤秤花蛤重量

表 2-1-1 不同潮位花蛤的變化紀錄表 編號 殼長

(mm)

殼寬 (mm)

殼高 (mm)

殼長/

殼寬

殼寬/

殼高

殼高/

殼長

蛤重 (g)

濕重 (g)

乾重 (g) 中

高 潮 位

H-1 25.48 18.67 7.44 1.36 2.51 3.42 4.02 0.642 0.112 H-2 24.29 18.68 9.76 1.3 1.91 2.49 3.767 0.715 0.124 H-3 25.68 19.39 10.21 1.32 1.9 2.52 4.069 0.699 0.123 H-4 23.26 17.64 9.26 1.32 1.9 2.51 3.502 0.399 0.084 H-5 20.56 15.54 7.99 1.32 1.94 2.57 3.242 0.491 0.095 H-6 25.96 19.37 10.50 1.34 1.84 2.47 4.271 0.962 0.159 H-7 21.29 15.86 8.27 1.34 1.92 2.57 3.331 0.324 0.045 H-8 13.42 9.40 4.95 1.43 1.9 2.71 2.074 0.081 0.016 H-9 22.85 17.08 9.02 1.34 1.89 2.53 2.298 0.492 0.073 H-10 23.86 18.17 9.24 1.31 1.97 2.58 3.751 0.513 0.074 H-11 20.22 15.72 7.93 1.29 1.98 2.55 3.267 0.432 0.075 H-12 23.42 17.92 9.55 1.31 1.88 2.45 4.134 0.761 0.122 H-13 13.33 9.31 4.96 1.43 1.88 2.69 2.052 0.076 0.015 H-14 24.64 18.65 10.13 1.32 1.84 2.43 4.157 0.899 0.126 H-15 18.84 14.59 7.95 1.29 1.84 2.37 4.035 0.398 0.076 H-16 23.16 17.88 9.72 1.3 1.84 2.38 3.651 0.720 0.092 H-17 25.84 19.49 10.39 1.33 1.88 2.49 4.115 0.778 0.114 H-18 24.74 18.83 9.94 1.31 1.89 2.49 3.852 0.616 0.125 H-19 18.31 13.86 7.44 1.32 1.86 2.46 2.961 0.303 0.044 H-20 15.31 11.59 7.52 1.32 1.54 2.04 2.661 0.466 0.092 H-21 23.96 18.36 9.91 1.31 1.85 2.42 3.741 0.581 0.086 H-22 21.22 15.39 7.85 1.38 1.96 2.7 3.342 0.441 0.068 H-23 20.01 15.29 7.94 1.31 1.93 2.52 3.527 0.677 0.181 H-24 24.92 19.51 10.41 1.28 1.87 2.39 3.863 1.464 0.241

(10)

H-25 22.76 17.56 9.15 1.3 1.92 2.49 3.474 0.461 0.067 H-26 15.55 11.66 5.84 1.33 2 2.66 2.401 0.123 0.016 H-27 20.28 15.76 7.96 1.29 1.98 2.55 3.261 0.432 0.073 H-28 23.21 15.73 7.93 1.48 1.98 2.93 3.250 0.424 0.069 H-29 21.68 16.43 8.53 1.32 1.93 2.54 3.286 0.321 0.056 H-30 21.38 16.35 8.07 1.31 2.03 2.65 3.309 0.091 0.065 H-31 23.45 21.83 10.45 1.07 2.09 2.24 3.462 0.691 0.098 H-32 24.57 18.84 9.73 1.3 1.94 2.53 3.924 0.695 0.105 H-33 21.13 15.34 7.81 1.38 1.96 2.71 3.381 0.432 0.067 H-34 22.31 18.26 8.25 1.22 2.21 2.7 3.529 0.515 0.158 H-35 24.51 17.32 8.29 1.42 2.09 2.96 3.562 0.377 0.105 H-36 24.82 18.14 8.36 1.37 2.17 2.97 3.598 0.432 0.141 H-37 17.72 14.58 6.53 1.22 2.23 2.71 1.747 0.257 0.065 H-38 21.13 15.22 7.54 1.39 2.02 2.8 2.364 0.296 0.079 H-39 21.28 16.04 8.12 1.33 1.98 2.62 2.496 0.347 0.041 H-40 19.32 14.26 6.37 1.35 2.24 3.03 1.607 0.172 0.079 H-41 20.34 15.35 7.21 1.33 2.13 2.82 2.082 0.260 0.087 H-42 20.23 15.21 7.18 1.33 2.12 2.82 2.016 0.306 0.043 H-43 19.28 14.31 6.52 1.35 2.19 2.96 1.696 0.223 0.059 H-44 19.37 14.46 7.14 1.34 2.03 2.71 1.769 0.236 0.079 H-45 17.82 12.67 6.45 1.41 1.96 2.76 1.238 0.153 0.059 H-46 18.43 13.54 6.87 1.36 1.97 2.68 1.521 0.165 0.059 H-47 19.56 14.32 6.98 1.37 2.05 2.8 1.898 0.26 0.047 H-48 17.23 15.14 7.32 1.14 2.07 2.35 2.748 0.612 0.081 H-49 25.85 18.64 7.43 1.39 2.51 3.48 3.584 0.401 0.115 H-50 29.15 22.23 11.34 1.31 1.96 2.57 5.635 0.655 0.215 H-51 24.75 17.69 9.47 1.4 1.87 2.61 3.133 0.424 0.146 H-52 30.21 22.38 10.27 1.35 2.18 2.94 6.063 0.623 0.238 H-53 28.43 20.14 10.02 1.41 2.01 2.84 5.006 0.648 0.256 H-54 22.38 16.94 8.59 1.32 1.97 2.61 2.598 0.287 0.084 H-55 17.85 13.27 6.32 1.35 2.1 2.82 1.611 0.225 0.056 H-56 22.19 16.36 7.39 1.36 2.21 3 2.57 0.316 0.083 H-57 25.58 19.57 9.37 1.31 2.09 2.73 4.232 0.412 0.097 H-58 23.48 17.39 8.93 1.35 1.95 2.63 3.106 0.400 0.139 H-59 15.28 13.56 5.68 1.13 2.39 2.69 1.104 0.171 0.101 H-60 22.79 15.85 8.13 1.44 1.95 2.8 2.787 0.376 0.105 H-61 22.68 16.15 7.97 1.4 2.03 2.85 2.632 0.348 0.052 H-62 20.66 15.47 8.59 1.34 1.8 2.41 2.628 0.344 0.089 H-63 22.34 16.39 8.93 1.36 1.84 2.5 2.567 0.263 0.044

(11)

H-64 19.42 14.89 6.83 1.3 2.18 2.84 1.739 0.193 0.098 H-65 22.73 16.51 8.38 1.38 1.97 2.71 2.492 0.357 0.04 H-66 17.23 13.21 6.21 1.3 2.13 2.77 1.831 0.198 0.033 H-67 23.22 17.61 9.26 1.32 1.9 2.51 3.750 0.340 0.095 H-68 19.68 13.89 6.12 1.42 2.27 3.22 2.406 0.235 0.054 H-69 10.52 9.69 5.12 1.09 1.89 2.05 1.429 0.192 0.027 H-70 14.27 9.93 5.15 1.44 1.93 2.77 1.782 0.183 0.022 H-71 16.72 11.79 4.58 1.42 2.57 3.65 1.692 0.234 0.047 H-72 19.36 11.15 5.73 1.74 1.95 3.38 2.211 0.182 0.035 H-73 27.25 20.54 9.62 1.33 2.14 2.83 6.409 0.472 0.145 H-74 24.86 18.79 7.62 1.32 2.47 3.26 4.266 0.332 0.040 H-75 17.36 15.63 4.27 1.11 3.66 4.07 2.013 0.223 0.037 H-76 17.54 12.43 6.86 1.41 1.81 2.56 2.067 0.201 0.029 H-77 14.75 11.39 5.43 1.29 2.1 2.72 1.256 0.169 0.023 H-78 29.57 21.16 10.05 1.4 2.11 2.94 6.688 0.645 0.236 H-79 12.39 8.43 5.37 1.47 1.57 2.31 1.312 0.205 0.015 H-80 16.75 14.43 5.89 1.16 2.45 2.84 1.866 0.198 0.022

編號 H-81~H112 因殼長過小故放生不納入統計,部分做其他實驗

中潮位

編號 殼長 (mm)

殼寬 (mm)

殼高 (mm)

殼長/

殼寬

殼寬/

殼高

殼高/

殼長

蛤重 (g)

濕重 (g)

乾重 (g) M-1 30. 27 22.83 12.05 1.33 1.89 2.51 6.856 1.084 0.071 M-2 27.27 22.24 12.13 1.23 1.83 2.25 5.512 1.197 0.188 M-3 26.45 20.20 10.97 1.31 1.84 2.41 4.875 1.005 0.211 M-4 32.78 29.15 12.34 1.12 2.36 2.66 7.483 0.827 0.354 M-5 28.36 21.83 11.96 1.3 1.83 2.37 5.544 0.881 0.175 M-6 27.97 21.01 10.79 1.33 1.95 2.59 5.191 0.852 0.179 M-7 30.74 23.52 12.37 1.31 1.9 2.49 6.747 1.326 0.237 M-8 28.69 21.75 11.23 1.32 1.94 2.55 5.377 1.043 0.227 M-9 24.11 18.74 10.26 1.29 1.83 2.35 3.944 0.663 0.175 M-10 27.36 21.32 11.12 1.28 1.92 2.46 5.085 0.887 0.141 M-11 29.13 23.10 12.17 1.26 1.9 2.39 5.908 0.951 0.173 M-12 24.54 18.83 9.72 1.3 1.94 2.52 3.902 0.692 0.127 M-13 23.51 18.15 9.35 1.3 1.94 2.51 3.587 0.652 0.108 M-14 29.12 22.04 14.4 1.32 1.53 2.02 5.872 1.512 0.222 M-15 23.32 18.04 9.71 1.29 1.86 2.4 3.801 0.694 0.098 M-16 29.47 22.31 12.09 1.32 1.85 2.44 5.919 0.084 0.132 M-17 29.08 22.01 14.28 1.32 1.54 2.04 5.871 1.472 0.208 M-18 31.58 24.55 13.04 1.29 1.88 2.42 6.492 1.478 0.284 M-19 26.74 19.55 10.41 1.37 1.88 2.57 4.861 0.701 0.098

(12)

M-20 25.01 18.95 10.18 1.32 1.86 2.46 4.204 0.931 0.099 M-21 26.57 20.14 10.05 1.32 2 2.64 4.531 0.963 0.105 M-22 34.18 25.93 15.51 1.32 1.67 2.2 7.037 1.154 0.213 M-23 34.12 25.89 15.48 1.32 1.67 2.2 7.018 1.151 0.204 M-24 34.05 25.84 15.42 1.32 1.68 2.21 7.021 1.153 0.214

編號 M-25~M42 因殼長過小故放生不納入統計,部分做其他實驗 低

潮 位

編號 殼長 (mm)

殼寬 (mm)

殼高 (mm)

殼長/

殼寬

殼寬/

殼高

殼高/

殼長

蛤重 (g)

濕重 (g)

乾重 (g) L-1 42.15 29.23 16.45 1.44 1.78 2.56 16.551 2.967 1.252

【研究結果】

我們發現花蛤殼為左右對稱, 前後兩端不等長。花蛤長寬比為 1.33±0.08,寬高比 1.99±0.26,長高比 2.63±0.32。中高潮位花蛤重量平均 3.02g;中潮位 5.53g;中低潮位 16.55g。

表 2-1-2 不同潮位花蛤重量比較表 潮位

重量 中高潮位 中潮位 中低潮位

1.5 以下 5(6.25%) 0 0

1.5~3.0 34(42.5%) 0 0

3.0~4.5 36(45%) 5(20.8%) 0 4.5~6.0 5(6.25%) 12(50%) 0

6.0~7.5 0 7(29.2%) 0

7.5 以上 0 0 1(100%)

總顆數 80 24 1

透過分析表我們發現中高潮位花蛤重量以 3.0~4.5g 占了 45%最多,其次為1.5~3.0g 占了 42.5%;中潮位花蛤重量以 4.5~6.0 g 占了 50%最多,其次為6.0~7.5g 占了 29.2%;中低潮位花 蛤重量為 7.5g 以上。我們發現中高潮位離海較遠,花蛤數量多但較小顆;中低潮位花蛤數 量少,但較大顆。除此之外,我們發現<一>中高潮位:花蛤重量和殼長相關為 r=0.839166;

和殼寬相關為 r=0.82063;和殼高相關為 r=0.79498;和扣除花蛤殼濕重相關為 r=0.668101;和 扣除花蛤殼乾重相關為 r=0.736648。<二>中潮位:花蛤重量和殼長相關為 r=0.973347;和殼 寬相關為 r=0.948806;和殼高相關為 r=0.829905;和扣除花蛤殼濕重相關為 r=0.458618;和扣 除花蛤殼乾重相關為 r=0.620566。中高潮位及中潮位花蛤重量相關係數由大至小分別殼長>殼 寬>殼高>乾重(扣除殼)>濕重(扣除殼)。可以看出除了中潮位花蛤重量和濕重和乾重(扣除花蛤 殼)為中等相關,其他皆為高度相關。

研究 2-2 比較不同潮位(中高潮位、中潮位、中低潮位)花蛤肥滿度

【實驗步驟】我們計算肥滿度(乾肉重/乾殼重×100 %)(常,2007)

【研究結果】我們發現中高潮位肥滿度 0.034,中潮位肥滿度 0.039,中低潮位 0.092。肥滿度 為中低潮位>中潮位>中高潮位。我們發現中高潮位花蛤乾重(扣除殼)和殼長相關為 r=

0.741097;和殼寬相關為 r= 0.737665;和殼高相關為 r= 0.709841,和花蛤重量相關為 r=

0.733833,和扣除花蛤殼濕重相關為 r= 0.726264;中潮位花蛤乾重(扣除殼)和和殼長相關為 r=

(13)

0.773197;和殼寬相關為 r= 0.634229;和殼高相關為 r= 0.557254,和花蛤重量相關為 r=

0.932916,和扣除花蛤殼濕重相關為 r= 0.836316。

三、花蛤行為解密

研究 3-1 模擬花蛤潛沙運動

【實驗步驟】先到后湖海灘進行挖沙抬海水等前置工作。

表 3-1-1 花蛤位置移動紀錄表

挖沙 抬沙 取水 抬海水

照 片

步 驟

將花蛤放置海砂盒,並將殼尖端 朝右(右殼在上),用有刻度透明 墊板標示座標。

倒入海水模擬花蛤潛砂行為 海水超過砂的平面,花 蛤潛砂行為出現

發 現

(當未有海水時,花蛤都靜止不 動)

(剛倒入海水時,花蛤感受到 海水有斧足出現欲進行潛 砂,因海水未達海砂內部,

花蛤伸出斧足後嘗試潛砂後 隨即縮回殼內)

以藍色白板筆紀錄花蛤位置並標 用日曆紙(薄紙)描繪出有移動 用牙籤紀錄花蛤下潛

(14)

利用花蛤長及寬,找出移動前和移動後花蛤中 心點,進行角度測量,了解花蛤移動角度。

圖 3-1-2 花蛤潛砂行為角度記錄圖 表 3-1-3 花潛砂行為紀錄表

示座標,以紅色白板筆標示有一 棟花蛤下潛前的最後位置

花蛤的位置, 的深度和位置,重複步

驟改左殼在上 (考量若海水過多影響觀察部分

花蛤未移動,所以採取個別觀察 紀錄)

有潛砂行為的花蛤朝左前方 前進

右殼 在上

編號 原始座標 (mm)

後來座 標(mm)

位移距離 (mm)

位移角度 移動方位 潛沙深度 (mm) 1 (34,42) (28,45) 6.708 64° 西北 27 2、3、

10、12

未移動

4 (73,42) (64,46) 9.849 47° 西北 11 5 (96,30) (88,32) 8.246 42° 西北 19 6 (90,61) (78,63) 12.165 50° 西北 15 7 (32,43) (30,46) 3.605 43° 西北 14 8 (35,60) (32,63) 4.242 56° 西北 18 9 (73,41) (70,43) 4.242 53° 西北 17 11 (95,29) (91,32) 5 48° 西北 19 左殼

在上

13 (34,24) (38,30) 7.211 47° 東北 11 14 (37,68) (43,74) 6.708 52° 東北 21 15、

16、

20、23

未移動

17 (95,32) (98,35) 4.243 59° 東北 17 18 (93,60) (96,64) 5.657 47° 東北 25 19 (35,44) (37,48) 4.472 44° 東北 23 21 (37,62) (44,66) 8.062 47° 東北 13

(15)

【研究結果】

我們發現花蛤的右殼在上時,有移動進行潛砂活動的花蛤移動方位為西北方,移動角度 為 42°~64°,移動距離3.605~12.165 mm,潛沙深度平均為 17.5mm;左殼在上時,有移動進 行潛砂活動的花蛤移動方位為東北方,移動角度為 44°~59°,移動距離4.243~8.062 mm,潛 沙深度平均為 18.8mm。

【提出疑惑】為什麼有的花蛤沒有進行潛砂活動?是否和海水的高度有關?

照 片

步 驟

將花蛤放置小型透明盒,每個透明盒海水量為最少到最多,(最少->輕微海水,海砂 微濕潤;少->海水量到海沙平面;多->海水量高於海沙面 10mm(未整個覆蓋花蛤);

最多->海水量高於海沙面 50mm) 發

模擬花蛤遇到不同海水位時潛砂行為 海水量越多時潛砂行為越明顯,若海水量 不足,花蛤伸出斧足嘗試潛砂後就緊閉雙 殼未移動

結 果

當海水量高於海沙面 50mm,海水整個覆蓋花蛤,花蛤感測到海水 2 分鐘內就隨即 進行潛砂活動;輕微海水量及海水量到海沙平面的花蛤,放置長時間有嘗試用釜足 潛沙,但海水量不足,沙不夠鬆軟試著潛沙失敗。之後放置一整天都未進行潛沙活 動;海水量高於海沙面 10mm,花蛤約 15 分鐘時進行潛砂活動。

花蛤潛沙過程

將花蛤放在海 水充足的海砂

花蛤伸出斧足進 行潛砂

露出出水管跟入水 管

伸長出水管跟入 水管

隱沒在海砂 中需仔細看

【提出疑惑】為什麼右殼在上時,有移動進行潛砂活動的花蛤移動方位為西北方;左殼在上 時,有移動進行潛砂活動的花蛤移動方位為東北方?

【研究結果】我們觀察到花蛤的尖端因為有出水管和入水管,所以下潛進入海沙時,都會確 保尖端在上,讓入水管和出水管可以露出來。所以下潛時,會朝鈍端方向下潛。

22 (74,45) (78,49) 4.243 51° 東北 16 24 (92,63) (98,67) 7.211 53° 東北 19

海水量最少  海水量最多 海水量最少  海水量最多

(16)

照片

方位 右殼在上 左殼在上

觀察 右殼在上,出水管入水管在右方,而釜 足偏左方

左殼在上,出水管入水管在左方,而釜 足偏右方

發現 釜足移動的方向和出水管、入水管的方向相反 照片

觀察 出水管、入水管伸出海水面

發現 當有海砂海水量充足時,花蛤會用釜足進行潛砂,潛砂時會伸出入水管跟出水管 確保通暢。

【提出疑惑】若下潛時尖端朝上,那是否代表著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花蛤潛入海沙時應該 是尖端在上,鈍端在下立於海沙內?

【實驗步驟】

照 片

步 驟

放置 2 個塑膠盒,一個底部有孔洞方便 海水流出以利觀察

將花蛤放置海沙加入海水

(17)

照 片

步 驟

輕輕用挖杓將海沙挖開 觀察花蛤潛砂後狀況

【研究結果】

我們發現花蛤潛砂後全部都是尖端在上,鈍端在下立於海沙內(幾乎都是垂直)。

【提出疑惑】花蛤會因為海水位不同,所以潛入沙子的深度不同嗎?

【實驗步驟】

先讓海沙濕潤,將花蛤排 列在上

將塑膠透明盒斜置,模擬高 潮位、中潮位、低潮位將海 水倒入海沙。模擬花蛤遇到 海水時會潛入海沙。

用牙籤找出花蛤並標示花蛤 潛入的深度

表 3-1-4 不同海水量花蛤潛沙深度紀錄表

海水深度(mm) 高於海沙 11mm 高於海沙 25mm 高於海沙 40mm

潛砂深度(mm) 3mm 15mm 37mm

5mm 17mm 36mm

4mm 16mm 28mm

5mm 18mm 34mm

6mm 15mm 27mm

5mm 19mm 30mm

平均 4.67mm 16.67mm 32mm

【實驗結果】

我們發現海水越高,花蛤潛沙越深;海水越淺,花蛤潛沙越淺。

研究 3-2 花蛤對冷藏、冷凍耐受度

【實驗步驟】

(18)

將花蛤大小相近的分袋,以夾鏈袋裝好每 袋 10 顆。一半為冰箱冷藏組,一半為冷凍 組別。冷藏組以天數來區分,分為冷藏一 天、二天、三天、四天、五天、六天;冷 凍組以小時來區分,冷凍半小時、一小 時、二小時、三小時、四小時、五小時,

了解花蛤因對溫度的耐受性為何。

一、放入冰箱冷凍

半小時 一小時

二小時 三小時

存活狀況:

在冰箱冷凍三小時以內,花蛤生命力旺 盛,放入海水隨即就伸出斧足及入水管和 出水管;冷凍四小時時,花蛤還有生命 力,但活動力已經偏弱;冷凍五小時花蛤 有一半閉殼肌已無力斷裂,殼呈現開啟狀 況,花蛤超過一半已死亡。

四小時 五小時

二、放入冰箱冷藏

(19)

冷藏一天 冷藏二天 冷藏三天 冷藏四天 存活狀況:

我們發現冷藏一~三 天的花蛤一放入海 水隨即有花蛤伸出 斧足來;冷藏四~五 天花蛤約一小時有 伸出斧足的反應;

冷藏六~七天花蛤約 要在海水半天才開 始有伸出斧足的反 應。而且冷藏七天 內花蛤全數存活。

冷藏五天 冷藏六天 冷藏七天

【實驗結果】

1.我們發現冷凍三小時以內,花蛤生命力旺盛,放入海水隨即就伸出斧足及入水管和出水 管;冷藏的花蛤就只有幾顆會伸出斧足。

表 3-2-1 花蛤冷藏和冷凍存活時間及行為比較表

冷藏 冷凍

存活時間 七天內花蛤全數存活 冷凍五小時花蛤有一半閉殼肌已無力殼呈

現開啟狀況,花蛤一半已死亡

存活表現 有伸出斧足的行為 有伸出斧足的行為,半數花蛤會伸出入水

管和出水管 研究 3-3 不同水量花蛤存活天數及 PH 值變化

【提出疑惑】每次挖花蛤回來,阿嬤總是說要帶些海水讓花蛤吐沙,到底要用多少海水才能 讓花蛤存活較久?花蛤在海水吐沙時,PH 值的變化為何?

【實驗步驟】

(20)

將大小相近的花蛤分裝在小盒塑膠瓶,分 別放入海水將蓋子蓋緊以防海水蒸發影響 結果,並進行觀察。

表 3-3-1 花蛤隨時間改變在不同水量時 PH 值的變化表 水量

PH 值

海水 2.5CC,高 度 8mm

海水 5CC,

海水高 18m 海水

10CC,海水 高 28mm

海水 12.5CC,

海水高 36mm

海水 15CC,海 水高 39mm

海水 20CC,

海水高 54mm 花蛤高度

(mm)

8.23 8.18 8.58 8.68 8.29 8.52

原本海水 PH

8.4

第一天 7.9 7.9 8.0 8.0 8.1 8.2 第二天 7.8 7.8 7.8 7.8 7.9 8.0 第三天 7.8 7.8 7.8 7.8 7.9 8.1 第四天 7.6 7.6 7.6 7.7 7.7 7.7 第五天 7.5 7.5 7.5 7.6 7.6 7.6 第六天 7.5 7.5 7.5 7.6 7.6 7.6 第七天 7.5 7.5 7.5 7.1(死亡) 7.6 7.6 第八天 7.5 7.5 7.0(死亡) 6.9(死亡) 7.6 7.6 第九天 7.5 7.0(死亡) 6.9(死亡) 6.8(死亡) 7.6 7.6 第十天 7.5 6.8(死亡) 6.8(死亡) 6.7(死亡) 7.1(死亡) 7.6 第十一天 7.5 6.7(死亡) 6.7(死亡) 6.7(死亡) 7.0(死亡) 7.6 第十二天 7.5 6.7(死亡) 6.7(死亡) 6.7(死亡) 6.8(死亡) 7.6

(21)

我們觀察到花蛤死亡閉殼肌斷裂,殼會開 啟,海水漸漸呈現白色久了有帶點灰色的物 質。

【研究結果】

我們發現海水量高於花蛤約 6.3 倍的水量,讓花蛤存活最久;而海水量最少 2.5CC 的花蛤幾 乎都沒有看到釜足伸出,所以也沒有進行吐沙行為,無法確定是否生存。研究中發現,海水 原本 ph 值為 8.4,放入花蛤後,ph 值會漸漸趨近 7.5,若花蛤死亡 ph 值會快速下降,趨近 6.7。

【提出疑惑】之前有次花蛤養在海水吐沙,結果放了幾天整桶花蛤發出異味,好幾隻死亡?

是甚麼原因造成花蛤大量死亡?

【實驗觀察】

本來海水清澈花蛤都存活 放入一隻死亡花蛤 海水面漂浮出白色異物,水

面混濁,過二天幾乎全部花 蛤死亡,測 ph 值 7.0。

【研究結果】

我們發現花蛤死亡其內部臟器會腐壞發出惡臭,連帶影響整個水質,海水會浮出白色異 物,放更多天會有灰色物質產生,而只要海水內有一隻花蛤死亡,會加速其他花蛤死亡。

四、花蛤新鮮度探索

【提出疑惑】為什麼市場賣蛤蜊的都要拿蛤蜊去敲蛤蜊,一定要用蛤蜊敲嗎?其他的材質可 否替代?

研究 4-1 比較使用不同方式(花蛤互敲、鐵棒、塑膠棒)花蛤音頻變化

【實驗步驟】

1. 為什麼市場賣蛤蜊的都要拿蛤蜊去敲蛤蜊?

我們搜尋網路相關資料,發現敲擊是為了分辨好或壞掉的蛤蜊,蛤蜊活著的時候會用力 緊閉雙殼,敲了會有清脆的聲音;已死的蛤蜊有些雖然沒打開但力道已經鬆動,敲起來是〞

砶砶〞(台語)的聲音就會發出低沉的聲音。蛤蜊肉如果已經是死掉的,它就沒有黏附在殼 上,這樣子敲起來的聲音就會空空的。相對的,蛤蜊肉如果是活的,殼內保持接近真空的狀 態,敲起來的聲音就沒有死蛤蜊聲音大。

(22)

2. 如果用不同材質敲擊花蛤音頻變化如何?

將花蛤 2 個互敲 將花蛤放置桌片,使用鐵 球敲擊

將花蛤放置桌片,使用塑 膠球敲擊

我們下載 Sonic Tools SVM 進行音頻測試不同材質敲擊花蛤音頻變化,將其音頻畫面截錄。

將花蛤互敲 用鐵球敲擊花蛤 用塑膠球敲擊花蛤

(活)

最高音頻 (HZ)

9093 3563 2336

(死)

最高音頻 4427 1044 832

【實驗結果】

(23)

我們發現敲擊活花蛤會發出較清脆響亮的聲音,音頻較敲擊死花蛤時都要來的高。使用 不同材質敲擊,我們發現花蛤互敲時活花蛤和死花蛤音頻相差較大,更容易讓人辨別。活花 蛤互敲時,音頻甚至可以到 9093 HZ。

研究 4-2 比較靜置海水不同時間花蛤內部構造變化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照 片

發 現

花蛤內部飽滿,內 部肉質有沾黏感,

入水管出水管清楚

花蛤內部飽滿,內部 肉質有沾黏感,入水 管出水管清楚

花蛤內部呈現糊狀 (似乎是解剖時不慎 弄傷),內部肉質有 沾黏感,入水管出 水管清楚

花蛤內部中心稍萎 縮,入水管出水管 分離但清楚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自然死亡

照 片

發 現

花蛤內部飽滿,內 部肉質有沾黏感,

入水管出水管清楚

花蛤內部肉質有沾黏 感,內部輪廓稍模 糊,入水管出水管清 楚

花蛤內部萎縮,部 分內部肉質有沾黏 感,入水管出水管 不清楚

內部中心呈現糊狀 完全看不清楚,入 水管出水管不清楚

【實驗結果】

從解剖中我們發現,有的花蛤內部飽滿,有的花蛤已經萎縮,所以花蛤從健康生病

死亡內部構造變化為:內部飽滿,內部肉質有沾黏感,入水管出水管清楚內部萎縮,部分 內部肉質有沾黏感,入水管出水管清楚內部萎縮,部分內部肉質有沾黏感,入水管出水管 不清楚內部中心呈現糊狀完全看不清楚,入水管出水管不清楚。

五、花蛤開合的秘密

研究 5-1 測量花蛤閉殼肌拉力

【研究構想】由於花蛤殼薄,殼閉緊時新鮮花蛤用解剖刀將其打開可說是困難重重,花蛤靠 的是閉殼肌拉緊雙殼,而這層神祕的組織拉力到底有多大呢?

(24)

【實驗步驟】

強制打開殼相當困難,所以我們挑選進行吐沙的花蛤,殼呈現微開啟的狀況。

照 片

步 驟

先將細鐵絲放進微開啟殼 的花蛤

像釣魚一樣釣花蛤 將鐵絲調整在花蛤上端

照 片

步 驟

用膠帶將彈簧秤和花蛤雙 殼黏緊

使用彈簧秤測量花蛤閉殼 肌的拉力

兩人合作紀錄

表 5-1-1 花蛤閉殼肌承受拉力紀錄表 承受拉力

(gw)

殼長(mm) 殼寬(mm) 殼高(mm) 蛤重(g) 濕重(g) 乾重(g)

150 17.23 13.21 6.21 1.831 0.198 0.033 310 23.22 17.61 9.26 3.750 0.340 0.095 420 19.68 13.89 6.12 2.406 0.235 0.054 180 10.52 9.69 5.12 1.429 0.192 0.027 260 14.27 9.93 5.15 1.782 0.183 0.022 200 16.72 11.79 4.58 1.692 0.234 0.047 240 19.36 11.15 5.73 2.211 0.182 0.035 420 27.25 20.54 9.62 6.409 0.472 0.145 430 24.86 18.79 7.62 4.266 0.332 0.040 230 17.36 15.63 4.27 2.013 0.223 0.037 280 17.54 12.43 6.86 2.067 0.201 0.029 270 14.75 11.39 5.43 1.256 0.169 0.023

(25)

720 29.57 21.16 10.05 6.688 0.645 0.236 280 12.39 8.43 5.37 1.312 0.205 0.015 200 16.75 14.43 5.89 1.866 0.198 0.022

【實驗結果】

1.我們發現殼長與閉殼肌拉力 r= 0.79614 呈現偏高度正相關,也可以說殼長越長,閉殼肌拉 力越大;殼寬與閉殼肌拉力 r=0.709012 呈現高度正相關,也可以說蛤寬越長,閉殼肌拉力越 強。

2.我們發現蛤高與拉力 r= 0.744519 呈現高度正相關,也可以說蛤高越長,閉殼肌拉力越強;

蛤重與拉力 r= 0.834717 呈現高度正相關,也可以說蛤重越重,閉殼肌拉力越強。

3..我們發現蛤肉濕重與拉力 r=0.880745 呈現高度正相關,也可以說花蛤蛤肉濕重越重,閉殼 肌拉力越強;蛤肉乾重與拉力 r=0.843372 呈現高度正相關,也可以說花蛤蛤肉乾重越重,閉 殼肌拉力越強。

y = 21.292x - 93.542 R² = 0.6338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0 10 20 30 40

拉力(gw)

殼長(mm) 花蛤殼長與閉殼肌拉力關係圖

y = 25.645x - 53.151 R² = 0.5027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0 5 10 15 20 25

拉力(gw)

殼寬(mm)

花蛤殼寬與閉殼肌拉力關係圖

y = 58.31x - 72.162 R² = 0.5543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0 5 10 15

拉力(gw)

殼高(mm)

花蛤殼高與閉殼肌拉力關係圖

y = 68.326x + 119.34 R² = 0.6968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0 2 4 6 8

拉力(gw)

蛤重(mg)

花蛤蛤重與閉殼肌拉力關係圖

(26)

從以上實驗數據可以發現花蛤閉殼肌拉力相關性由大到小:蛤肉濕重(扣除

殼)r=0.880745> 蛤肉乾重(扣除殼) r=0.843372> 蛤重 r= 0.834717>殼長 r= 0.79614>殼高 r=

0.744519>殼寬 r=0.709012。

研究 5-2 煮沸後花蛤閉殼肌斷裂的狀況

【研究構想】花蛤煮熟後會打開,若單面加熱花蛤閉殼肌斷裂的狀況為何?

右殼在上 蛤肉在右殼 91.6% 左殼在上 蛤肉在左殼 100%

左右殼混合 蛤肉幾乎在離加熱水

源較遠的那一面

大小做區分 打開的狀況並沒有因

為殼大就較晚開,加 熱後殼打開的狀況不 因花蛤大小有差異

y = 957.37x + 50.128 R² = 0.7757

0 200 400 600 800

0 0.2 0.4 0.6 0.8

拉力(gw)

濕重(mg) 花蛤蛤肉濕重與閉殼肌拉力關係圖

y = 2029.5x + 189.64 R² = 0.7113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0 0.05 0.1 0.15 0.2 0.25

拉力(gw)

乾重(mg)

花蛤蛤肉乾重與閉殼肌拉力關係圖

(27)

【實驗結果】

我們發現花蛤加熱時閉殼肌會遇熱萎縮斷裂,所以花蛤的「肉」會黏附在離加熱源較遠 那面的殼上,加熱殼開啟的時間並沒有因花蛤大而需要加熱較久,有的花蛤小反而開啟速度 慢,殼打開的狀況並沒有因為花蛤大小而有差異。

五、討論

(一)花蛤棲息位置調查

從文獻中得知台灣花蛤在中潮帶數量最多,根據我們實地探求實驗發現金門后湖海灘文 蛤數量最多是中高潮帶,其次中潮帶,低潮帶數量微乎其微,但大小卻大很多。從實地考察 發現,花蛤密度中高潮位>中潮位>中低潮位;文蛤密度卻是相反中低潮位>中潮位>中高潮 位。我們推測花蛤和文蛤在生態環境的需求並不盡相同,文蛤似乎需要更多的海水,而花蛤 在幼年時較偏好海水較少的高潮帶環境,隨著體型變大,會漸漸移到中潮帶,再到低潮帶海 水充足的地方。

(二)花蛤潛沙行為模式

花蛤的右殼在上時潛砂移動方位為西北方;左殼在上時移動方位為東北方。觀察花蛤潛 沙的方式發現花蛤潛砂時露出釜足外也會伸出短短的入水管及出水管,似乎是在確保入水孔 及出水孔的通暢,然後就進行潛砂行為。花蛤潛沙海水量越多時潛砂行為越明顯,若海水量 不足,花蛤伸出斧足嘗試潛砂後就緊閉雙殼未移動。我們討論在海水量不足的環境,花蛤會 緊閉雙殼維持內部原本的濕潤,避免因為嘗試潛沙多次而讓內部水分流失。當海水量覆蓋整 個花蛤時,花蛤伸出斧足有感應到海水的湧入,便會迅速地進行潛砂行為。

花蛤下潛時尖端朝上,鈍端在下立,但我們在挖花蛤時從沒有發現到有這種狀況,我們 推測海水漲潮退潮有一定的衝擊力,會將花蛤下潛的位置改變。挖花蛤時,我們大部分只注 意到挖到花蛤,從沒注意過花蛤下潛時的方位。

從實驗我們發現海水越高,花蛤潛沙越深;海水越淺,花蛤潛沙越淺。海水量多時,海 沙較鬆軟,所以花蛤能潛入的深度更深。但在大自然中,因為海水的衝擊及漲潮退潮的更 替,再加上人為挖花蛤就難以判斷是中高潮、中潮或中低潮線的花蛤潛入深度的差異,所以 無法推論低潮線的花蛤是否潛沙潛入的更深。

(三)花蛤外觀比例及肥滿度

我們發現不管是在中高潮或中潮的花蛤重量和殼長、殼寬、殼高都有高度相關。其中又 以殼長的相關係數最大,所以想要挖到較重的花蛤,可以找殼長較長的花蛤。但是肥滿度中 低潮位(0.092)>中潮位(0.039)>中高潮位(0.034),所以想要挖到較肥滿的花蛤,要在中低潮靠 海較近的地方。但若以效益而言,中低潮的花蛤雖大,但是數量極少,挖了半天可能只挖到 寥寥可數的幾顆,所以建議要使用特殊工具,像我們訪談當地居民所使用的挖蛤神器,就可 以省時的找出較大的花蛤。

(28)

繩子可掛在腰側,手握上端像耕耘一 樣,當移動時聽到「鏗」一聲,代表 有花蛤或文蛤。

(四)花蛤冷藏及冷凍存活狀態

我們發現冷凍三小時以內,花蛤生命力旺盛,放入海水隨即就伸出斧足及入水管和出水 管;冷藏七天內花蛤全數存活,只不過冷藏六~七天花蛤約要在海水半天才開始有伸出斧足 的反應,推測花蛤冷藏較多天,花蛤呈現半休眠的狀況,在海水裡浸泡半天,機能會漸漸恢 復。而且冷藏的花蛤,比起全數浸泡在海水的花蛤,似乎生命力更強,所以將花蛤吐沙後,

放入冰箱冷藏,是保鮮的重要方法。一般市售花蛤在新鮮狀態下,冷藏一個星期還是能夠保 持鮮度。

為什麼冷藏花蛤是伸出斧足,而冷凍花蛤幾乎都會伸出入水管、出水管和釜足呢?我們 推測急速冷凍花蛤在三個小時內還存活,所有的臟器功能都還是正常,所以放入海水時,在 適宜的海水環境就會伸出入水管、出水管及釜足,求生意志強烈;冷凍四小時的花蛤似乎呈 現休眠的狀態,即使放入海水過半天才有稍許反映,但內部臟器可能有部分還未有反應或受 損;冷凍五小時的超過一半花蛤閉殼肌已斷裂,花蛤死亡。

另外冷凍的花蛤,在三小時內生命力非常旺盛,一放入海水隨即伸出入水管、出水管及 釜足,活動力旺盛,小朋友表示煮熟後比其他花蛤味道更鮮甜可口,大家可以嘗試看看。

花蛤冷藏到底可以放多久,我們詢問當地賣菜跟花蛤超過三十年的婆婆,婆婆跟我們分 享他賣花蛤的相關經驗:

婆婆表示花蛤生命力旺盛,放在冰箱至少可以放七天都是新鮮,最多甚至可以到十 天,十天內加入海水他還可以存活。花蛤冷藏時可以不用海水也可以用海水冰,都可以存 活。放入冷藏要保存久的秘訣就是不要讓花蛤先吐沙,如果吐太乾淨放入冰箱容易死,所 以我們一般進貨都希望對方挖的花蛤是未吐沙的,這樣可以放較久。

(29)

一般民眾挖花蛤我建議可以挖回來先冷藏,要煮之前再吐沙,這時花蛤很「口渴」就 會開始拼命吐沙,這樣吐沙反而更快。如果吐沙不要超過半天,吐一天的花蛤很容易就死 亡。如果挖回來想吐沙可以先吐半天,放進冰箱冷藏,要吃前再吐沙這樣也可以。一般賣 花蛤我們擺在外面只能放四小時,四小時候一定要換一批去賣,把放在外面這一批花蛤拿 去冰箱冷藏,不然當天就會壞掉。這樣冷藏、退冰、冷藏、退冰….這一批花蛤最多可以用 三天,如果沒有賣出去就報廢掉了。所以我們一般店家都要自行吸收成本。

(五)花蛤存活適宜環境

挖到花蛤放入海水讓花蛤吐沙,到底要用多少海水才能讓花蛤存活較久?我們研究發現 高於花蛤約 6.33 倍的水量,可以讓花蛤存活最久,而和花蛤高度差不多的水量雖然也存 活,但都沒有進行吐沙行為,較不適合一般民眾的需求。而且我們發現死掉後的花蛤會腐 壞,發出惡臭,也讓海水 ph 值下降,有一隻花蛤死亡,會加速其他花蛤死亡,就像俗話說 的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的道理,我們推測適合花蛤存活的環境 ph 值應該為 7.5~8.4 之間。

我們研究也發現,如果要養花蛤不能單純只放海水,花蛤會因為缺乏食物來源吐沙過度 而海水都為排泄物汙染水源讓花蛤容易死亡。若在海水中放入海沙,模擬花蛤在海邊生長的 環境,可以延緩花蛤死的速度。養花蛤時,更要注意若有花蛤死亡須及時移除,其他花蛤可 以存活更多天。

(六)花蛤新鮮度判斷

敲花蛤可以知道花蛤是否新鮮嗎?我們下載Sonic Tools SVM進行測試,發現活花蛤互 敲聲音清脆響亮,敲死花蛤有空心低沉的聲音,判斷兩者差別相當容易辨別。使用金屬敲擊 活花蛤聲音清脆,但伴隨這金屬的聲音比較尖銳,所以敲擊死花蛤時雖用儀器測試音頻上有 差異,但需要相當仔細聆聽才能辨別,再加上金屬球硬度高,容易因為施力過大把花蛤的殼 敲破;使用塑膠球聲音較低沉,敲擊活花蛤跟死花蛤更不容易從耳朵判斷。所以我們討論使 用花蛤互敲的方法最好,但是如果是一顆是活花蛤,一顆是死花蛤該如何辨別?我們實地測 試發現聲音清脆度不如(活/活),最高音頻為 7020HZ。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實驗不同天數敲擊花蛤其音頻的變化,本來預期會隨著時間增加,音 頻逐漸下降,後來發現並非如此,如果花蛤仍然存活的狀況下,其音頻變化前幾天不大,當 花蛤因為長時間被觸摸及實驗而生病或死亡時,才有逐漸下滑的現象。所以後來討論就不探 討浸泡海水不同天數音頻的變化,而是著重活花蛤和死花蛤之間音頻的差別。

從解剖中我們發現即便花蛤緊閉雙殼,其內部構造也有不同,所以有的花蛤雖然緊閉雙 殼,但內部器官已有損壞而逐步走向死亡,那我們該如何判斷?我們討論使用冷藏跟冷凍 法,冷藏一~三天內及冷凍三小時內,花蛤泡入海水都會快速的伸出斧足,這樣就可以確定 花蛤是否存活,如果都沒有反應,就是已經生病或死亡。

(七) 花蛤閉殼肌拉力

我們研究發現花蛤閉殼肌拉力相關性和蛤肉濕重(扣除殼)r=0.880745、

蛤肉乾重(扣除殼) r=0.843372、 蛤重 r= 0.834717、殼長 r= 0.79614、殼高 r= 0.744519、殼寬 r=0.709012 都有高度相關。但加熱時花蛤打開的速度卻沒有因為花蛤大小而有差異,加熱後

(30)

開啟速度不一,我們查詢資料根據台灣網路科教館的資料指出,雙殼貝被烹煮後,蛤肌肉煮 熟變性失去彈性,當閉殼肌無法再發揮緊閉指令與作用,韌帶跟閉殼肌相連的外套膜和閉殼 肌會和其中任一面殼相互分離,而韌帶會把殼拉開,產生外殼彈開的情況。我們參考據台灣 網路科教館開合之間的奧秘,發現蛤類加熱打開雙殼必須有幾個要素:閉殼肌受熱收縮,超 過端點拉力極限、肌與殼分離、韌帶發揮彈性將殼彈開。所以並非閉殼肌力道較強(較大的 花蛤)就會較晚打開,還需要考量其他要素。

六、結果:

(一) 在后湖的沙灘我們發現中高潮位花蛤密度為 40.5 顆/m2;中潮位花蛤密度為 12.75 顆 /m2;中低潮位花蛤密度為 0.25 顆/m2。中高潮位離海較遠,花蛤數量多但較小顆;中低潮 位花蛤數量少,但較大顆。花蛤密度中高潮位>中潮位>中低潮位;文蛤密度中低潮位>中潮 位>中高潮位。

(二)

1.花蛤長寬比為 1.33±0.08,寬高比 1.99±0.26,長高比 2.63±0.32。中高潮位花蛤重量以 3.0~4.5g 占了 45%最多;中潮位花蛤重量以 4.5~6.0 g 占了 50%最多;中低潮位花蛤重量為 7.5g 以上。中高潮位花蛤重量平均 3.02g;中潮位 5.53g;中低潮位 16.55g。中高潮位及中潮 位花蛤重量相關係數由大至小分別殼長>殼寬>殼高>乾重(扣除殼)>濕重(扣除殼)。

2.花蛤肥滿度為中低潮位(0.092)>中潮位(0.039)>中高潮位(0.034)。

花蛤乾重(扣除殼)和其 他相關性

中高潮位 中潮位

殼長 r= 0.741097 r= 0.773197 殼寬 r= 0.737665 r= 0.634229 殼高 r= 0.709841 r= 0.557254 花蛤重量 r=0.733833 r= 0.932916 花蛤濕重(扣除殼) r= 0.726264 r= 0.836316

中潮位較中低潮位的花蛤較大顆,兩者比較發現越大顆蛤乾重(扣除殼)和其花蛤重量相關性 越高。

(三)

1.花蛤右殼在上潛砂活動的方位為西北方,移動角度為 42°~64°,移動距離3.605~12.165 mm,潛沙深度平均為 17.5mm;左殼在上時,潛砂活動的花蛤移動方位為東北方,移動角 度為 44°~59°,移動距離4.243~8.062 mm,潛沙深度平均為 18.8mm。海水量越多時潛砂行 為越明顯,若海水量不足,花蛤伸出斧足嘗試潛砂後就緊閉雙殼未移動。花蛤的尖端因為有 出水管和入水管,所以下潛進入海沙時,都會確保尖端在上,讓入水管和出水管可以露出 來。所以下潛時,會朝鈍端方向下潛。潛砂後花蛤全部都是尖端在上,鈍端在下立於海沙內 (幾乎都是垂直)。海水越高,花蛤潛沙越深;海水越淺,花蛤潛沙越淺。

2. 花蛤在冷凍存活狀況:冷凍三小時以內,花蛤生命力旺盛,放入海水隨即就伸出斧足及 入水管和出水管;冷凍四小時時,活動力偏弱;冷凍五小時花蛤有一半閉殼肌已斷裂,殼呈 現開啟狀況,超過一半已死亡。冷藏一~三天的花蛤一放入海水隨即有花蛤伸出斧足來;冷 藏四~五天花蛤約一小時有伸出斧足的反應;冷藏六~七天花蛤約要在海水半天才開始有伸出

(31)

斧足的反應。而且冷藏七天內花蛤全數存活。

3.海水原本 ph 值為 8.4,放入花蛤後,ph 值會漸漸趨近 7.5,若花蛤死亡 ph 值會快速下 降,趨近 6.7。花蛤死亡會腐敗酸化,連同讓水質變酸,只要海水內有一隻花蛤死亡,需快 速移除,否則會加速其他花蛤死亡。

(四)

1. 要辨別是否新鮮,我們發現花蛤互敲時敲活花蛤和敲死花蛤音頻相差較大,更容易讓人 辨別。敲擊活花蛤會發出較清脆響亮的聲音,音頻較敲擊死花蛤時都要來的高,活花蛤互敲 時,音頻甚至可以到 9093 HZ。不同材質敲擊花蛤音頻變化(活~死)花蛤互敲:9093~4427 HZ,優於金屬棒敲擊音頻變化(活~死)3563~1044 HZ,其次才是塑膠棒音頻變化(活~

死)2336~832 HZ。

2.從解剖中我們發現花蛤從健康生病死亡內部構造變化為內部飽滿,內部肉質有沾黏 感,入水管出水管清楚內部萎縮,部分內部肉質有沾黏感,入水管出水管清楚內部萎 縮,部分內部肉質有沾黏感,入水管出水管不清楚內部中心呈現糊狀完全看不清楚,入水 管出水管不清楚。

(五)

1.花蛤閉殼肌拉力相關性由大到小:蛤肉濕重(扣除殼)r=0.880745> 蛤肉乾重(扣除殼) r=0.843372> 蛤重 r= 0.834717>殼長 r= 0.79614>殼高 r= 0.744519>殼寬 r=0.709012。

閉殼肌拉力和其他相關性

殼長 r= 0.79614 殼寬 r=0.709012 殼高 r= 0.744519 花蛤重量 r= 0.834717 花蛤濕重 r=0.880745 花蛤乾重 r=0.843372

2. 花蛤加熱時閉殼肌會遇熱萎縮斷裂,所以花蛤的「肉」會黏附在離加熱源較遠那面的殼 上,加熱殼開啟的時間並沒有因花蛤大而需要加熱較久,有的花蛤小反而開啟速度慢,殼打 開的狀況並沒有因為花蛤大小而有差異。

七、參考資料

(一)金門縣水產試驗所(2012)。金門花蛤生態永續經營保護宣導活動暨花蛤育苗研究計畫。

(二) 常亞青(2007)。貝類增養殖學。中國農業出版社,中國北京。

(三) 楊鴻禧、丁雲源 (1988)。台灣西海岸中要雙殼貝生活史及漁場環境之調查Bull Taiwan.Fish. Res. Inst.,45:67-81。

(四) 戴仁祥(1998)。花蛤人工繁殖–漁業推廣叢書48(19):147-161。

(五) 戴仁祥、何雲達、巫丈隆 (1997)。花蛤之解剖學研究. 貝類學報,20:15-24. 5.

(六) 戴仁祥、陳鴻議、何雲達 (1997)。花蛤人工繁殖之初步研究–水產研究, 5(1):31-40

(32)

評語

組別:國小組 科別:生物

作品名稱:潛在海沙下的秘密~花蛤 名次:2

編號:Ab-4 優點:

實驗探討問題層面廣,記錄詳實。

建議:

訪問的部分應整理成整段文字敘述當作背景知識,不適合用採訪稿

模式放入科學報告中。取樣地點可以再多幾各地點比較。結果除了

記錄表外應還要有統計圖表。另外在簡報呈現上,一定要以圖表呈

現為主,不能直接以書面報告內容複製貼上。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按繳納物業轉移印花稅及實用面積統計的住宅單位每平方米平均成交價(不包括中間移轉及尚待重估價值的樓

按區域統計之繳納物業轉移印花稅的住宅單位每平方米平均成交價(不包括中間移轉及尚待重估價值的樓宇單

按區域及樓宇建成年份統計之住宅單位平均成交價(不包括中間移轉及尚待重估價值的樓宇

Thanks for your

二、 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與在中華 民國設有戶籍之國民結婚且獲准居 留之外國人或大陸地區人民,提供有 效之居留證明文件及配偶戶口名簿

‧ 效能:雞肉中含豐富的蛋 白質,搭配香菇的清香鮮 美,能增進食慾。香菇的 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 維生素及礦物質,並能幫

黑木耳 (Auricularia polytricha) 是台灣普遍的食用 菌之一,為一種低熱量的食品,亦是一種富含食用纖維及

威遠炮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古戰場,也是虎門海口防務的主要陣地。炮臺平 面呈月牙形,全長 360 米,高 6.2 米,寬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