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傳》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2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0, No. 2063
No. 2063
比丘尼傳卷第一并序
大莊嚴寺釋寶唱撰 晉洛陽竹林寺淨檢尼傳一 偽趙建賢寺安令首尼傳二 司州西寺智賢尼傳三 弘農北岳妙相尼傳四 建福寺康明感尼傳五 北永安寺曇備尼傳六 建福寺慧湛尼傳七 延興寺僧基尼傳八 雒陽城東寺道馨尼傳九 新林寺道容尼傳十 司州西寺令宗尼傳十一 簡靜寺支妙音尼傳十二 何后寺道儀尼傳十三
原夫貞心亢志奇操異節。豈惟體率由於天真。抑亦勵景行於仰止。故曰希顏之士 亦顏之儔。慕驥之馬亦驥之乘。斯則風烈徽猷流芳不絕者也。是以握筆懷鉛之客。將 以貽厥方來。比事記言之士。庶其勸誡後世。故雖欲忘言斯不可已也。昔大覺應乎羅 衛。佛日顯於閻浮。三界歸依四生向慕。比丘尼之興發源於愛道。登地證果仍世不絕
。列之法藏如日經天。自拘尸滅影雙樹匿跡。歲曆蟬聯陵夷訛紊。於是時澆信謗人或 存亡。微言興而復廢者。不肖亂之也。正法替而復隆者。賢達維之也。像法東流淨撿 為首。綿載數百碩德係興。善妙淨珪。窮苦行之節。法辯僧果。盡禪觀之妙。至若僧 端僧基之立志貞固。妙相法全之弘震曠遠。若此之流往往間出並淵深岳跱金聲玉振。
實惟叔葉之貞幹季緒之四依也而年代推移清規稍遠。英風將範於千載。志業未集乎方 冊。每懷慨歎。其歲久矣。始乃博採碑頌廣搜記集。或訊之博聞。或訪之故老。詮序 始終為之立傳。起晉升平訖梁天監。凡六十五人。不尚繁華務存要實。庶乎求解脫者 勉思齊之德。而寡見庸疎。或有遺漏。博雅君子箴其闕焉
晉竹林寺淨撿尼傳一
淨撿。本姓仲。名令儀。彭城人也。父誕武威太守。撿少好學早寡家貧。常為貴 遊子女教授琴書。聞法信樂莫由諮稟。後遇沙門法始經道通達。晉建興中於宮城西門 立寺。撿乃造之。始為說法。撿因大悟。念及強壯以求法利。從始借經遂達旨趣。他 日謂始曰。經中云。比丘比丘尼。願見濟度。始曰。西域有男女二眾。此土其法未具
。撿曰。既云比丘比丘尼。寧有異法。始曰。外國人云。尼有五百戒便應是異。當為 問和上。和尚云。尼戒大同細異。不得其法必不得授。尼有十戒得從大僧受。但無和 上尼無所依止耳。撿即剃落從和上受十戒。同其志者二十四人。於宮城西門共立竹林 寺。未有尼師。共諮淨撿。過於成德和上者西域沙門智山也。住罽賓國。寬和有智思 雅習禪誦。晉永嘉末來達中夏。分衛自資語必弘道。時信淺薄莫知祈稟。建武元年還 反罽賓。後竺佛圖澄還述其德業。皆追恨焉。撿蓄徒養眾清雅有則。說法教化如風靡 草。晉咸康中沙門僧建。於月支國得僧祇尼羯磨及戒本。升平元年二月八日。洛陽請 外國沙門曇摩羯多為立戒壇。晉沙門釋道場以戒因緣經為難云。其法不成。因浮舟于 泗。撿等四人同壇上從大僧以受具戒。晉土有比丘尼亦撿為始也。當其羯磨之日。殊 香芬馥。闔眾同聞。莫不欣歎加其敬仰。善修戒行志學不休。信施雖多隨得隨散。常 自後己每先於人。到升平未。忽復聞前香并見赤氣。有一女人手把五色花自空而下。
撿見欣然因語眾曰。好持後事我今行矣。執手辭別騰空而上。所行之路有似虹蜺。直 屬于天。時年七十矣
偽趙建賢寺安令首尼傳二
安令首。本姓徐。東莞人也。父忡仕偽趙為外兵郎。令首幼聰敏好學。言論清綺 雅性虛淡。不樂人間。從容閑靜。以佛法自娛不願求娉。父曰。汝應外屬何得如此。
首曰。端心業道絕想人外。毀譽不動廉正自足。何必三從然後為禮。父曰。汝欲獨善 一身。何能兼濟父母。首曰。立身行道方欲度脫一切。何況二親耶。忡以問佛圖澄。
澄曰。君歸家潔齋三日竟可來。忡從之。澄以茵支子磨麻油傅忡右掌。令忡視之。見 一沙門在大眾中說法。形狀似女。具以白澄。澄曰。是君女先身。出家益物往事如此
。若從其志。方當榮拔六親令君富貴。生死大苦海向得其邊。忡還許之。首便剪落從 澄乃淨撿尼受戒。立建賢寺。澄以石勒所遺剪花納七條衣及象鼻澡灌與之。博覽群籍 經目必誦。思致淵深神照詳遠。一時道學莫不宗焉。因其出家者二百餘人。又造五六 精舍。匪憚勤苦皆得修立。石虎敬之。擢父忡為黃門侍郎清河太守
司州西寺智賢尼傳三
智賢。本姓趙。常山人也。父珍扶柳縣令。賢幼有雅操志槩貞立。及在緇衣戒行 修備。神情凝遠曠然不雜。太守杜覇篤信黃老憎愱釋種。符下諸寺剋日簡汰。制格高 峻非凡所行。年少怖懼皆望風奔駭。唯賢獨無懼容興居自若。集城外射堂皆是耆德。
簡試之日尼眾盛壯唯賢而已。覇先試賢以格。格皆有餘。賢儀觀清雅辭吐辯麗。覇密 挾邪心逼賢獨住。賢識其意誓不毀戒法。不苟存身命抗言拒之。覇怒以刀斫賢二十餘
瘡。悶絕躄地。覇去乃甦。倍加精進菜齋苦節。門徒百餘人。常如水乳。及符堅偽立 聞風敬重。為製織繡袈裟。三歲方成。價直百萬。後住司州西寺。弘顯正法開長信行
。晉太和中年七十餘。誦正法華經。猶日夜一遍。其所住處眾鳥依栖。經行之時鳴呼 隨逐云
弘農北岳妙相尼傳四
妙相。本姓張。名珮華。弘農人也。父茂家素富盛。相早習經訓。十五適太子舍 人北地皇甫達達居喪失禮。相惡之告求離絕因請出家。父並從之。精勤蔬食。遊心慧 藏明達法相。住弘農北岳蔭林面野。徒屬甚多悅志閑曠。遁影其中二十餘載。勵精苦 行久而彌篤。每說法度人。常懼聽者不能專志。或涕泣以示之。是故其所啟訓皆能弘 益。晉永和中弘農太守請七日齋。座上白衣諮請佛法言挾不遜。相正色曰。君非直見 慢亦大輕邦宰。何用無禮苟出人間耶。於是稱疾而退。當時道俗咸歎服焉。後枕疾累 日臨終怡悅。顧語弟子曰。不問窮達生必有死。今日別矣。言絕而終
建福寺康明感尼傳五
明感。本姓朱。高平人也。世奉大法經。為虜賊所獲。欲以為妻。備加苦楚。誓 不受辱。謫使牧羊經歷十載。懷歸轉篤反途莫由。常念三寶兼願出家。忽遇一比丘就 請五戒。仍以觀世音經授之。因得習誦晝夜不休。願得還家立五層塔。不勝憂念逃走 東行。初不識路晝夜兼涉。徑入一山見有斑虎。去之數步初甚恐懅小却意定心願逾至
。遂隨虎而行。積日彌旬得達青州。將入村落虎便不見。至州復為明伯連所虜。音問 至家夫兒迎贖。家人拘制其志未諧苦身。懃精三年。乃遂專篤禪行戒品無 。脫有小 犯輒累晨懺悔要見瑞相然後乃休。或見雨花。或聞空聲。或覩佛像。或夜善夢。年及 桑榆操行彌峻江北子女師奉如歸。晉永和四年春與慧湛等十人。濟江詣司空公何充。
充一見甚敬重于時京師未有尼寺。充以別宅。為之立寺。問感曰。當何名之。答曰。
大晉四部今日始備。檀越所建皆造福業。可名曰建福寺。公從之矣。後遇疾少時便卒
北永安寺曇備尼傳六
曇備。本姓陶。丹陽建康人也。少有清信願修正法。而無有昆弟。獨與母居。事 母恭孝宗黨稱之。年及笄嫁徵幣弗許。母不能違聽其離俗。精懃戒行日夜無怠。晉穆 皇帝禮接敬厚。常稱曰。久看更佳。謂章皇后何氏曰。京邑比丘尼尠有曇備之儔也。
到永和十年后為立寺于定陰里。名永安(今之何后寺是)謙虛導物。未嘗有矜慢之容。名 譽日廣。遠近投集。眾三百人。年七十三。泰元二十一年卒。弟子曇羅。博覽經律機 才贍密。勅續師任。更立四層塔講堂房宇。又造臥像及七佛龕堂云
建福寺慧湛尼傳七
慧湛。本姓彭。任城人也。神貌超遠精操殊特。淵情曠達濟物為務。惡衣蔬食樂 在其中。嘗荷衣山行逢群劫。欲舉刃向湛。手不能勝。因求湛所負衣。湛歡笑而與曰
。君意望甚重所獲殊輕。復解其衣內新裙與之。劫即辭謝併以還湛。湛捨之而去。建
元二年渡江。司空何充大加崇敬請居建福寺住云
延興寺僧基尼傳八
僧基。本姓明。濟南人也。綰髮志道秉願出家。母氏不聽。密以許嫁。祕其聘禮
。迎接日近女乃覺知。即便絕糧水漿不下。親屬共請意不可移。至於七日母呼女婿。
婿敬信。見婦殆盡。謂婦母曰。人各有志不可奪也。母即從之。因遂出家。時年二十 一。內外親戚皆來慶慰。競施珍華爭設名供。州牧給伎郡守親臨。道俗咨嗟歎未曾有
。基淨持戒範精進習經。數與曇備尼名輩略齊。樞機最密善言事議康。皇帝雅相崇禮
。建元二年皇后褚氏為立寺於都亭里通恭巷內。名曰延興。基居寺住。徒眾百餘人。
當事清明道俗加敬。年六十八。隆安元年卒矣
洛陽城東寺道馨尼傳九
竺道馨。本姓羊。太山人也。志性專謹與物無忤。沙彌時常為眾使口恒誦經。及 年二十誦法華維摩等經。具戒後研求理味蔬食苦節。彌老彌至。住洛陽東寺。雅能清 談尤善小品。貴在理通不事辭辯。一州道學所共師宗。比丘尼講經馨其始也。晉泰和 中有女人楊令辯。篤信黃老專行服氣。先時人物亦多敬事。及馨道王其術寢亡。令辯 假結同姓數相去來。內懷姤嫉伺行毒害。後竊以毒藥內馨食中。諸治不愈。弟子問往 誰家得病。答曰。我其知主。皆籍業緣。汝無問也。設道有益我尚不說。況無益耶。
不言而終
新林寺道容尼傳十
道容。本歷陽人。住烏江寺。戒行精峻。善占吉凶逆知禍福。世傳為聖。晉明帝 時甚見敬事。以花布席下驗其凡聖。果不萎焉。及簡文帝。先事清水道師。道師京都 所謂王濮陽也。第內為立道舍。容亟開導未之從也。後宮人每入道屋。輒見神人。為 沙門形。滿於室內。帝疑容所為也。而莫能決。踐祚之後。烏巢太極殿帝使曲安遠筮
。之云。西南有女人師能滅此怪。帝遣使往烏江迎道容。以事訪之。容曰。唯有清齋 七日受持八戒。自當消弭。帝即從之。整肅一心七日未滿。群烏競集運巢而去。帝深 信重。即為立寺資給所須。因林為名。名曰新林。即以師禮事之。遂奉正法。後晉顯 尚佛道容之力也。逮孝武時彌相崇敬。太元中忽而絕跡講不知所在。帝勅葬其衣鉢。
故寺邊有塚云
司州令宗尼傳十一
令宗。本姓滿。高乎金鄉人也。幼有清信鄉黨稱之。家遇喪亂為虜所驅。歸誠懇 至稱佛法僧。誦普門品。拔除其眉。託云惡疾。求訴得放。隨路南歸。行出冀州。復 為賊所逐。登上林樹專誠至念。捕者前望終不仰視。尋索不得俄爾而散。宗下復去。
不敢乞食。初不覺饑。晚達孟津無船可濟。慞惶憂懼更稱三寶。忽見一白鹿不知所從 來。下涉河流。沙塵隨起。無有波瀾。宗隨鹿而濟。曾不沾濡。平行如陸。因得達家
。仍即入道誠心冥詣。學行精懇。開覽經法。深義入神。晉孝武聞之遣書通問。後百
姓遇疾貧困者眾。宗傾資賑給告乞人間。不避阻遠隨宜贍恤。蒙賴甚多。忍饑懃苦形 容枯悴。年七十五。忽早召弟子說其夜夢。見一大山云是須彌。高峯秀絕上與天連。
寶飾莊嚴暉耀爛日。法鼓鏗鏘香煙芳靡語吾令前愕然驚覺。即體中忽忽有異於常。雖 無痛惱狀如昏醉。同學道津曰。正當是極樂耳。交言未竟。奄忽遷神
簡靜寺支妙音尼傳十二
妙音。未詳何許人也。幼而志道居處京華。博學內外善為文章。晉孝武皇帝太傅 會稽王道孟顗等並相敬信。每與帝及太傅中朝學士。談論屬文。雅有才致。藉甚有聲
。太傅以太元十年為立簡靜寺。以音為寺主。徒眾百餘人。內外才義者因之以自達。
供嚫無窮。富傾都邑。貴賤宗事。門有車馬日百餘兩。荊州刺史王忱死。烈宗意欲以 王恭代之。時桓玄在江陵為忱所折挫聞恭應往素又憚恭。殷仲堪時為恭門生。玄知殷 仲堪弱才亦易制御。意欲得之。乃遣使憑妙音尼為堪圖州。既而烈宗問妙音。荊州缺 外問。云誰應作者。答曰。貧道道士豈容及俗中論議。如聞外內談者。並云無過殷仲 堪。以其意慮深遠荊楚所須。帝然之。遂以代忱。權傾一朝威行內外。云
何后寺道儀尼傳十三
道儀。本姓賈。雁門婁煩人慧遠之姑。出 同郡解直。直為尋陽令亡。儀年二十 二。棄捨俗累披著法衣。聰明敏哲博聞強記。誦法華經講維摩小品。精義妙理因心獨 悟。戒行高峻神氣清邈。聞中畿經律漸備講集相續。晉泰元末乃至京師住何后寺。端 心律藏妙究精微。身執卑恭在幽不惰。衣裳麁弊自執杖鉢。清散無矯道俗高之。年七 十八遇疾已篤。執心彌勵誦念無殆。弟子請曰。願加消息冀蒙勝損。答曰。非所宜言
。言絕而卒 比丘尼傳卷第一
比丘尼傳卷第二(宋)
大莊嚴寺釋寶唱撰 景福寺慧果尼傳第一 建福寺法盛尼傳第二 江陵牛牧寺慧玉尼傳第三 建福寺道瓊尼傳第四 江陵祇洹寺道壽尼傳第五 吳太玄臺寺玄藻尼傳第六 南安寺慧瓊尼傳第七 南皮張國寺普照尼傳第八 梁郡築戈村寺慧木尼傳第九 吳縣南寺法勝尼傳第十 永安寺僧端尼傳第十一 廣陵中寺光靜尼傳第十二 蜀郡善妙尼傳第十三 廣陵僧果尼傳第十四
山陽東鄉竹林寺靜稱尼傳第十五 吳太玄臺寺法相尼傳第十六 東青園寺業首尼傳第十七 景福寺法辯尼傳第十八 江陵三層寺道綜尼傳第十九 竹園寺慧濬尼傳第二十 普賢寺寶賢尼傳第二十一 普賢寺法淨尼傳第二十二 蜀郡永康寺慧耀尼傳第二十三
景福寺慧果尼傳第一
慧果。本姓潘。淮南人也。常行苦節不衣綿纊。篤好毘尼戒行清白。道俗欽羨風 譽遠聞。宋青州刺史北地傳弘仁。雅相歎貴厚加賑給。以永初三年(曇宗云元嘉七年寺生
弘安尼以起寺借券書見示是永初三年)割宅東面為立精舍。名曰景福。果為綱紀。嚫遺之物
悉以入僧。眾業興隆大小悅服。到元嘉六年。西域沙門求那跋摩至。果問曰。此土諸 尼先受戒者。未有本事。推之愛道。誠有高例。未測厥後。得無異耶。答無異。又問 就如律文戒師得罪何無異耶。答曰。有尼眾處不二歲學。故言得罪耳。又問。乃可此 國先未有尼非閻浮無也。答曰。律制十僧得授具戒。邊地五人亦得授之。正為有處不 可不如法耳。又問。幾許里為邊地。答曰。千里之外山海艱隔者是也。九年率弟子慧 意慧鎧等五人。從僧伽跋摩重受具戒。敬慎奉持如愛頂腦。春秋七十餘。元嘉十年而
卒。弟子慧鎧。並以節行聞于時也
建福寺法盛尼傳二
法盛。本姓聶。清河人也。遭趙氏亂避地金陵。以元嘉十四年於建福寺出家。才 識慧解率由敏悟。自以桑榆之齒流寓皇邑。雖復帝道隆寧。而猶懷舊土。唯有探頤玄 宗。乃可以遣忘老耳。遂從道場寺偶法師受菩薩戒。晝則披陳玄素。夕則清言味理。
漸染積年神情朗瞻。雖曰暮齒有逾壯年。常願生安養。謂同業曇敬曇愛曰。吾立身行 道志在西方。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塔下禮佛晚因遇疾稍就綿篤。其月晦夕初宵假寐
。如來垂虛而下。與二大士論二乘。俄與大眾騰芳蹈藹臨省盛疾。光明顯燭一寺咸見
。僉來問盛此何光色。盛具說之。言竟尋終。年七十二。豫章太守吳郡張辯。素所尊 敬。為之傳述云
江陵牛牧寺慧玉尼傳三
慧玉。長安人也。行業勤修經戒通備。常遊行教化歷履邦邑。每屬機緣不避寒暑
。南至荊楚仍住江陵牛牧精舍。誦法華首楞嚴等經。旬日通利。郯西道俗皆歸敬之。
觀覽經論未曾廢息。元嘉十四年十月為苦行齋七日。乃立誓言。若誠齋有感。捨身之 後必見佛者。願於七日之內見佛光明。五日中宵寺東林樹靈光赫然。即以告眾。眾皆 欣敬加悅服焉。寺主法弘後於光處起立禪室。初玉在長安。於薛尚書寺見紅白色光。
燭曜左右十日小歇。後六重寺沙門。四月八日於光處得金彌勒像。高一尺云
建福寺道瓊尼傳四
道瓊。本姓江。丹陽人也。年十餘博涉經史。成戒已後明達三藏精勤苦行。晉太 元中皇后美其高行。凡有所修福多憑斯寺。富貴婦女爭與之遊。以元嘉八年大造形像 處處安置。彭城寺金像二軀。帳座完具。瓦官寺彌勒行像一軀。寶蓋瓔珞。南建興寺 金像二軀。雜事幡蓋。於建福寺造臥像并堂。又製普賢行像。供養之具靡不精麗。又 以元嘉十五年造金無量壽像。以其年四月十日。像放眉間相光明照寺內。皆如金色。
道俗相傳咸來修敬。瞻覩神輝莫不歡悅。復以元皇后遺物。開拓寺南更造禪房。云
江陵祇洹寺道壽尼傳五
道壽。未詳何許人也。清和恬寂以恭孝見稱。幼受五戒未嘗起犯。元嘉中遭父憂
。因毀遘疾自無痛癢。唯黃瘠骨立。經歷年歲諸治不瘳。因爾發願。願疾愈得出家。
立誓之後漸得平復。如願出俗住祇洹寺。勤苦超絕。誦法華經三千遍。常見光瑞。元 嘉十六年九月七日。夜中寶蓋垂覆其上。云
吳太玄臺寺釋玄藻尼傳六
玄藻。本姓路。吳郡人安苟女也(宣驗記云即是安苟)藻年十餘身嬰重疾。良藥必進 日增無損。時玄臺寺釋法濟。語安苟曰。恐此疾由業非藥所消。貧道按佛經云。若履 危苦能歸依三寶懺悔求願者。皆獲甄濟。君能與女並捐棄邪俗洗滌塵穢。專心一向當 得痊愈。安苟然之。即於宅上設觀世音齋。澡心潔意傾誠戴仰。扶疾稽顙專念相續。
經七日初夜忽見金像高尺許。三摩其身。從首至足。即覺沈痾豁然消愈。既靈驗在躬 遂求出家。住太玄臺寺。精勤匪懈誦法華經。菜食長齋三十七載。常翹心注想願生兜 率。宋元嘉十六年出都造經。不測所終
南安寺釋慧瓊尼傳七
慧瓊者。本姓鍾。廣州人也。履道高潔不味魚肉。年垂八十志業彌勤。常衣芻麻 不服綿纊綱紀寺舍兼行講說。本經住廣陵南安寺。元嘉十八年。宋江夏王世子母王氏 以地施瓊。瓊修立為寺。號曰南外永安寺。至二十二年蘭陵蕭承之為起外國塔。瓊以 元嘉十五年。又造菩提寺。堂殿坊宇皆悉嚴麗。因移住之。以南安施沙門慧智。瓊以 元嘉二十年。隨孟顗之會稽。至破綱卒。勅弟子云。吾死後不須埋藏。可借人剝裂身 體以飤眾生。至於終盡不忍屠割。乃造句容縣舉著山中。欲使鳥獸自就噉之。經十餘 日。儼然如故。顏色不異。令使村人以米散屍邊。鳥食遠處米盡。近屍之粒皆存。弟 子慧朗在都聞之。奔馳奉迎。還葬高座寺前堈。墳上起塔云
南皮張國寺普照尼傳八
普照。本姓董。名悲。勃海安陵人也。少秉節概。十七出家。住南皮張國寺。後 從師遊學廣陵建熙精舍。率心奉法闔眾嘉之。及師慧孜亡。杜於慶弔而苦行絕倫。宋 元嘉十八年十二月。因感勞疾雖劇。而篤情深信初自不改。專意祈誠不捨日夜。不能 下地。枕上叩頭懺悔時息如常。誦法華經一日三卷。到十九年二月中忽然而絕。兩食 頃甦云。向西行中道有一塔。塔中有一僧。閉眼思惟驚問何來。答以其事。即問僧曰
。此處去某甲寺幾里。答曰。五千萬里。路上有草及行人。皆無所識。時風雲高靡區 墟嚴淨。西面尤明。意欲前進。僧乃不許。因爾迴還豁然醒悟。後七日而卒。時年二 十五也
梁郡築戈村寺釋慧木尼傳九
慧木。本姓傅。北地人。十一出家。師事慧超受持小戒。居梁郡築戈村寺。始讀 大品日誦兩卷。兼通雜經。木母老病口中無齒。木嚼脯飴母。為口不淨不受大戒白衣 精勤懺悔自業。忽見戒壇與天皆黃金色。舉頭仰視。南見一人。著襈衣衣色悉黃。去 木或近或遠。語木曰。我已授汝戒。尋復不見。木不以語人。多諸感異皆類此也。木 兄聞欲知。乃詐之曰。汝為道積年竟無所益。便可養髮當為訪婿。木聞心愁。因述所 見。即受具戒。臨受戒夕夢人口授戒本。及受戒竟再覽便誦。宋元嘉中造十方佛像。
并四部戒本及羯磨施四眾云
吳縣南寺法勝尼傳十
法勝。少出家住吳縣南寺。或云東寺。恭信恪勤眾所知識。宋元嘉中河內司馬隆 為毘陵丞。遇抄。戰亡。妻山氏二親早沒。復無兒女。年又老大。入吳投勝。勝接待 如親。後百日。山氏遇疾。疾涉三年甚經危篤。勝本無蓄積。贍待醫藥皆資乞告。不 憚雨暑不避風寒。山氏遂愈。眾並稱貴之。後遊京師進修禪律。該通定慧探索幽隱。
訓誘徒屬不肅而成。動不詢利。靜不求名。殷勤周至。莫非濟物。年造六十疾病經時
。自言不差。親屬怪問。答云。昨見二沙門道知如此。頃之復言。見二比丘非前所見 者。偏袒右肩。手各執花立其疾床。後遙見一佛坐蓮華上光照我身。從此已後夕不復 眠。令人為轉法華。至于後夜氣息稍微。命令止經為我稱佛。亦自稱佛。將欲平明。
容貌不改。奄忽而終焉
永安寺僧端尼傳十一
僧端。廣陵人也。門世奉佛姊妹篤信。誓願出家不當婢採。而姿色之美有聞鄉邑
。富室湊之母兄已許。臨迎之三日宵遁佛寺。寺主置於別室給其所須。并請觀世音經 二日能誦。雨淚稽顙晝夜不休。過三日後於禮拜中見佛像。語云。汝婿命盡。汝但精 勤勿懷憂念。明日其婿為牛所觸亡也。因得出家堅持禁戒。攝心空閑似不能言。及辯 折名實其辭亹亹。誦大涅槃經五日一遍。元嘉十年南遊上國住永安寺。綱紀眾務均愛 等接。大小悅服久而彌敬。年七十餘。元嘉二十五年而卒。弟子普敬普要。皆以苦行 顯名。並誦法華經
廣陵中寺光靜尼傳十二
光靜。本姓胡。名道婢。吳興東遷人也。幼出家隨師住廣陵中寺。靜少而勵行長 而習禪思。不食甘肥。將受大戒絕穀餌松。具足之後積十五年。雖心識鮮明而體力羸 憊。祈誠慊到。每輒感勞。動經晦朔。沙門釋法成謂曰。服食非佛盛事。靜聞之還食 粳糧。倍加勇猛精學不倦。從學觀行者常百許人。元嘉十八年五月患疾曰。我厭苦此 身其來久矣。於是牽病懺悔不離心口。情理恬明神氣怡悅。至十九年歲旦飲粒皆絕。
屬念兜率心心相續。如是不斷。至四月十八日夜。殊香異相滿虛空中。其夜命過焉
蜀郡善妙尼傳十三
善妙。本姓歐陽。繁縣人也。少出家。性用柔和少瞋喜。不營好衣不食美食。有 妹婿亡孀居無所依託。擕一稚子寄其房內。常聞妙自慨生不值佛。每一言此流涕歔欷 悲不能已。同住四年五年。未曾見其食。妹作食熟呼妙共食。妙云適於某處食竟。或 云。四大不好未能食。如此積年。妹甚恨愧。白言。無福婿亡更無親屬。擕兒依姊多 所穢亂。姊當見厭故不與共食耳。流淚而言。言已欲去。妙執其手喻之曰。汝不解我 意。我幸於外得他供養。何須自損家中食。汝但安住我不久應遠行。汝當守屋慎莫餘 去。妹聞此而止。自績作布買數斛油。瓦堈盛之著庭中。語妹云。擬作功德慎勿取也
。至四月八日夜半以布自纏而燒其身。火已親頂命其妹令呼維那打磬。我今捨壽。可 遍告諸尼。速來共別。比諸尼驚至。命未絕。語諸尼云。各勤精進。生死可畏。當求 出離。慎勿流轉。我捨此身供養已二十七反。止此一身當得初果(問益士人。或云元嘉十 七年燒身。或云孝建時或言大明中故備記之)
廣陵僧果尼傳十四
僧果。本姓趙名法祐。汲郡修武人也。宿殖誠信純篤自然。在乳哺時不過中食。
父母嘉異。及其成人心唯專到緣礙參差。年二十七方獲出家。師事廣陵慧聰尼。果戒 行堅明禪觀清白。每至入定輒移昏曉。綿神淨境形若枯木。淺識之徒或生疑。及元嘉 六年。有外國舶主難提。從師子國載比丘尼來。至宋都住景福寺。後少時問果曰。此 國先來已曾有外國尼未。答曰。未有。又問。先諸尼受戒那得二僧。答但從大僧受。
得本事者乃是發起受戒。人心令生殷重是方便耳。故如大愛道八敬得戒五百釋女以愛 道為和上。此其高例。果雖答然心有疑。具諮三藏。三藏同其解也。又諮曰。重受得 不。答曰。戒定慧品從微至著。更受益佳。到十年舶主難提。復將師子國鐵薩羅等十 一尼。至先達諸尼已通宋語。請僧伽跋摩於南林寺壇界。次第重受三百餘人。十八年 年三十四矣。時宴坐經日。維那故觸。謂言已死。驚告寺官寺官共視。見果身冷肉強
。唯氣息微轉。始欲 徙。便自開眼語笑尋常。於是愚者駭服。不知所終也
山陽東鄉竹林寺靜稱尼傳十五
靜稱。本姓劉。名勝。譙郡人也。戒業精苦。誦經四十五萬言。寺傍山林無諸囂 雜。遊心禪默永絕塵勞。曾有人失牛推尋不已。夜至山中望寺林火光熾盛。及至都無
。常有一虎隨稱去來。稱若坐禪蹲踞左右。寺內諸尼若犯罪失不時懺悔。虎即大怒。
悔罪便悅。稱後暫出山道遇一北地女人。造次問訪欣然若舊。女姓仇名文姜。本博平 人也。性好佛法聞南國富道關開託避得至此土。因遂出家。既同苦節。二人不資糧米
。餌麻朮而已。聲達虜都。虜謂聖人。遠遣迎接二人不樂邊境。故穢聲迹危行言遜。
虜主為設餚饌皆悉進噉。因此輕之不復拘留。稱與文姜復還本寺。稱年九十三。無疾 而卒也
吳太玄臺寺法相尼傳十六
法相。本姓侯。燉煌人也。履操清貞才識英拔。篤志好學不以屢空廢業。清安貧 窶。不以榮達移心。出適傅氏。家道多故。符堅敗績眷屬散亡。出家持戒信解彌深。
常割衣食好者施慧宿尼。寺僧諫曰。慧宿質野言不出口。佛法經律曾未厝心。欲學禪 定又無師範。專頑拙訥是下愚人耳。何不種以上田而修此下福。答曰。田之勝負唯聖 乃知。我既凡人寧立取捨。遇有如施何關作意耶。慧宿後建禪齋七日。至第三夜與眾 共坐。眾起不起。眾共觀之。堅如木石牽持不動。或謂已死。後三日起。起後如常。
眾方異之。始悟法相深相領照矣。其如此類前後非一。相年逮桑榆操行彌篤。年九十 餘。元嘉末卒也
東青園寺業首尼傳十七
業首。本姓張。彭城人也。風儀峻整戒行清白。深解大乘善搆妙理。彌好禪誦造 次無怠。宋高祖武皇帝雅相敬異。文帝少時從受三歸。住永安寺供施相續。元嘉二年 王景深母范氏。以王坦之故祠堂地施首。起立寺舍。名曰青園。齋肅徒眾甚有風規。
潘貴妃歎曰。首尼弘振佛法甚可敬重。以元嘉十五年。為首更廣寺。西創立佛殿。復 拓寺北造立僧房。賑給所須寺業興立。眾二百人法事不絕。春秋稍高仰者彌盛。累以 耆艾自陳眾咸不許。年九十。大明六年而卒。時又有淨哀寶英法林。並以立身清潔有 聲京縣。哀久禪誦任事清允。泰始五年卒。英建塔五層。閱理有勤。蔬食精進。泰始 六年卒。林博覽經律老而不懈。元徽元年卒。又有弟子曇寅。兼通禪律。簡絕榮華。
不闚朝市。元徽六年卒
景福寺法辯尼傳十八
法辯。丹陽人也。少出家為景福寺慧果弟子。忠謹清慎雅有素檢。弊衣蔬飯不食 薰辛。高簡之譽早盛京邑。楊州刺史瑯琊王郁甚相敬禮。後從道林寺外國沙門畺良耶 舍諮稟禪觀。如法修行通極精解。每預眾席恒如睡寐。嘗在齋堂眾散不起。維那驚觸 如木石焉。馳以相告。皆來就視。須臾出定言語尋常。眾咸欽服倍加崇重。大明七年 而卒。年六十餘。先是二日上定林寺超法師夢一宮城莊嚴顯麗。服玩光赫非世所有。
男女裝飾充滿其中。唯不見有主。即問其故。答曰。景福法辯當來生此。明日應到。
辯其日唯覺肉戰。即遣告眾。大小皆集。自云。有異人來我左右。乍顯乍晦如影如雲
。言訖坐絕。其後復有道照僧辯。亦以精進知名。道照本姓楊。北地徐人也飯蔬誦經 為臨賀王之所供養
江陵三層寺道綜尼傳十九
道綜。未詳何許人也。住江陵三層寺。少不以出眾居心。長不以同物為污。賢愚 之際從通而已。跡雖混成所度潛廣。以宋大明七年三日十五日夜。自練油火。關顙既 然。耳目就毀。誦詠不輟。道俗咨嗟魔正同駭。率土聞風皆發菩提心。宋徵士劉虬雅 相宗敬。為製偈贊云
竹園寺慧濬尼傳二十
慧濬。本姓陳。山陰人也。幼而頴悟精進邁群。旦輒燒香運想禮敬移時。中則菜 蔬一飯鮮肥不食。雖在居家有如出俗。父母不能割其志。及年十八許之從道。內外墳 典經眼必誦。深禪祕觀無不必入。靜而無競和而有節。朋遊舊狎未嘗戲言。宋宰江夏 王義恭雅相推敬。常給衣藥四時無爽。不蓄私財悉營寺舍。竹園成立濬之功也。禪味 之樂老而不衰。年七十三。宋大明八年而卒。葬于傅山。同寺有化尼。聰頴卓秀。多 誦經律。蔬食苦節。與濬齊名
普賢寺寶賢尼傳二十一
寶賢。本姓陳。陳郡人也。十六丁母憂。三年不食穀。以葛芋自資。不衣繒纊不 坐床席。十九出家住建安寺。操行精修博通禪律。宋文皇帝深加禮遇供以衣食。及孝 武雅相敬待。月給錢一萬。明帝即位賞接彌崇。以泰始元年勅為普賢寺主。二年又勅 為都邑僧正。甚有威風明斷如神。善論物理屈抂必釋。秉性剛直無所傾撓。初晉興平 中淨檢尼。是比丘尼之始也。初受具戒指從大僧。影福寺惠果淨音等。以諮求那跋摩
。求那跋摩云。國土無二眾。但從大僧受得具戒。惠果等後遇外國鐵薩羅尼等至。以 元嘉十一年。從僧伽跋摩於南林寺壇重受具戒。非謂先受不得。謂是增長戒善耳。後 諸好異者。盛相傳習典制稍虧。元徽二年法律頴師。於晉興寺開十誦律。潁其日有十 餘尼。因下講欲重受戒。賢乃遣僧局齎命到講座。鳴木宣令諸尼。不得輒復重受戒。
若年歲審未滿者。其師先應集眾懺悔竟。然後到僧局。僧局許可。請人監檢方得受耳
。若有違拒即加擯斥。因茲已後矯競暫息。在任清簡。才兼事義。安眾惠下。蕭然寡 欲。世益高之。年七十七。昇明元年卒也
普賢寺法淨尼傳二十二
法淨。江北人也。年二十值亂隨父避地秣陵門修釋教。淨少出家住永福寺。戒行 清潔明於事理。沈思精研深究義奧。與寶賢尼名輩略齊。宋明皇帝異之。泰始元年勅 住普賢寺。宮內接遇禮兼師友。二年勅為京邑都維那。在事公正確然殊絕。隨方引汲 歸德如流。荊楚諸尼及通家婦女。莫不遠修書嚫求結知識。其陶治德風皆類此也。諮 其戒範者七百人。年六十五。元徽元年卒也
蜀郡永康寺慧耀尼傳二十三
慧耀。本姓周。西平人也。少出家常誓燒身供養三寶。泰始末言於刺史劉亮。亮 初許之。有趙處思妾王氏甓塔。耀請塔上燒身。王氏許諾。正月十五日夜將諸弟子。
齎持油布往至塔所。裝束未訖。劉亮遣信語諸尼云。若耀尼果燒身者。永康一寺並與 重罪。耀不得已於此便停。王氏大瞋云。尼要名利詐現奇特。密貨內人作如此事。不 爾夜半城內那知。耀曰。新婦勿橫生煩惱。捨身關我傍人豈知。於是還寺斷穀服香油
。至昇明元年於寺燒身。火來至面誦經不輟。語諸尼云。收我遺骨正得二升。及至火 滅果如其言。未燒之前一月日許。有胡僧年可二十。形容端正竟胛生毛。長六七寸。
極細軟。人問之。譯語答云。從來不覆是故生毛耳。謂耀曰。我住波羅奈國。至來數 日。聞姊欲捨身。故送銀甖相與。耀即頂受。未及委悉怱怱辭去。遣人追留出門便失
。以此甖盛其舍利。不滿二合。云 比丘尼傳卷第二
比丘尼傳卷第三(齊)
大莊嚴寺釋寶唱撰 東官曾成法緣尼傳一 南永安寺曇徹尼傳二 崇聖寺僧敬尼傳三 鹽官齊明寺僧猛尼傳四 華嚴寺妙智尼傳五 建福寺智勝尼傳六 禪基寺僧蓋尼傳七 東青園寺法全尼傳八 普賢寺淨暉尼傳九 法音寺曇簡尼傳十 法音寺淨珪尼傳十一 集善寺慧緒尼傳十二 錢塘齊明寺超明尼傳十三 法音寺曇勇尼傳十四 剡齊興寺德樂尼傳十五
東官曾成法緣尼傳第一
法緣。本姓侖。東官曾成人也。宋元嘉九年。年十歲。妹法綵年九歲。未識經法
。忽以其年二月八日俱失所在。經三日而歸。說至淨土天宮見佛。佛為開化。至九月 十五日又去一旬乃還。便能作外國書語及誦經。見西域人言謔善相了解。十年正月十 五日又復失去。田中作人見其隨風飄颺上天。父母憂之祀神求福。既而經月乃返。返 已出家披著法服持髮而歸。自說見佛及比丘尼。語云。汝前世因緣應為我弟子。舉手 摩頭髮自墮落。為立法名大名法緣。小曰法綵。臨遣還曰。可作精舍。當與汝經。法 也緣等還家即毀神座繕立精廬。晝夜講誦。夕中每有五色光明。流泛峯嶺有若燈燭。
自此以後容止華雅音制詮正。上京諷誦不能過也。刺史韋朗孔默並屈供養。聞其談說 甚敬異焉。因是土人皆事正法。年五十六。建元中卒也
南永安寺曇徹尼傳二
曇徹尼。未詳何許人也。少為普要尼弟子。隨要住南永安寺。要道潔學優有聞當 世。徹秉操無矯習業不休。佛法奧義必欲總採。未及成戒已究經論。具足已後遍習毘 尼。才堪機務尤能講說。剖毫析滯探賾幽隱。諸尼大小皆請北面。隨方應會負帙成群
。五侯七貴婦女以下莫不修敬。年六十三。齊永明二年卒矣
崇聖寺僧敬尼傳三
僧敬。本姓李。會稽人也。寓居秣陵。僧敬在孕家人設會。請瓦官寺僧超西寺曇 芝尼。使二人指腹呼胎中兒為弟子。母代兒喚二人為師。約不問男女必令出家。將產 之日母夢神人語之曰。可建八關。即命經始。僧像未集敬便生焉。聞空中語曰。可與 建安寺白尼作弟子。母即從之。及年五六歲聞人經唄輒能誦憶。讀經數百卷妙解日深
。菜蔬刻已清風漸著。逮元嘉中魯郡孔默出鎮廣州。携與同行。遇見外國鐵薩羅尼等 來向宋都。並風節峧異。更從受戒深悟無常。乃欲乘船泛海尋求聖跡。道俗禁閉。留 滯嶺南三十餘載。風流所漸獷俗移心。捨園宅施之者十有三家。共為立寺於潮亭。名 曰眾造。宋明帝聞之遠遣徵迎。番禺道俗大相悲戀。還都勅住崇聖寺。道俗服其進止
。丹陽樂遵為敬捨宅立寺後遷居之。齊文惠帝竟陵文宣王。並欽風德嚫施無闕。年八 十四。永明四年二月三日卒。葬于鍾山之陽。弟子造碑。中書侍郎吳興沈約製其文焉
鹽官齊明寺僧猛尼傳四
僧猛。本姓岑。南陽人也。遷居鹽官縣。至猛五世矣。曾祖率晉正員郎餘抗令。
世事黃老加信敬邪神。猛幼而慨然有拔俗之志。年十二父亡。號哭吐血絕而復蘇。三 年告終。示不滅性。辭母出家。行已清潔奉師恭肅。蔬糲之食止存支命。行道禮懺未 嘗疲怠。說悔先罪精懇流淚。能行人所不能行。益州刺史吳郡張岱聞風貴敬。請為門 師。宋元徽元年淨度尼入吳。携出京城。仍住建福寺。歷觀眾經以日係夜。隨逐講說 心無厭勌。多聞強記經耳必憶。由是經律皆悉研明。澄情宴坐泊然不測。齊建元四年 母病。乃捨東宅為寺。名曰齊明。締搆殿宇列植竹樹。內外清靖狀若仙居。飢者撤饍 以施之。寒者解衣而與之。嘗有獵者近於寺南。飛禽走獸競來投猛。而鷹犬馳逐相去 咫尺。猛以身手遮遏。雖體被啄嚙。而投者獲免。同止數十人。三十餘載未嘗見其慍 怒之色。年七十二。永明七年卒。時又有僧瑗尼。猛之從弟女也。亦以孝聞。業行高 邈慧悟凝深也
華嚴寺妙智尼傳五
妙智。本姓曹。河內人也。稟性柔明陶心大化。執持禁範如護明珠。心勤忍辱與 物無忤。雖有毀惱必以和顏。下帷窮年終日無悶。精達法相。物共宗之。禪堂初建。
齊武皇帝勅請妙智講勝鬘淨名開題。及講帝數親臨。詔問無方。智連環剖析初無遺滯
。帝屢稱善。四眾雅服。齊竟陵文宣王疆界鍾山集葬名德。年六十四。建武二年卒葬 于定林寺。南齊侍中瑯琊王倫妻江氏為著石讚文序立于墓左耳
建福寺智勝尼傳六
智勝。本姓徐。長安人也。寓居會稽于其三世。六歲而隨王母出都遊瓦官寺。見 招提整峻寶飾嚴華。澘然泣涕。仍祈剪落。王母問之具述此意。謂其幼稚而未許之也
。宋季多難四民失業。時事紛紜奄冉積載。年將二十方得出家住建福寺。獨行無倫絕 塵難範。聽受大涅槃經一聞能持。後研律藏功不再受。總持之譽僉然改目。自製數十
卷義疏。辭約而旨遠。義隱而理妙。逢涅不淄遇磨不磷。大明中有一男子。詭期抱梁 欲規不遜。勝剋意淵深雅操壁立。正色告眾。眾錄付官。守戒清淨如護明珠。時莊嚴 寺曇斌法師弟子僧宗玄趣。共直佛殿慢藏致盜。乃失菩薩瓔珞及七寶澡罐斌衣鉢之外 室如懸磬。無以為備。憂慨輟講。閉房三日。勝宣告四部旬月備辦。德感化行皆類此 也。齊文惠帝聞風雅相接召。每延入宮講說眾經。司徒竟陵文宣王倍崇敬焉。勝志貞 南金心皎比雪。裁箴尼眾實允物望。令旨仍使為寺主闔眾愛敬如奉嚴尊。從定林寺僧 遠法師受菩薩戒。座側常置香鑪。勝乃捻香。遠止之曰。不取火已信宿矣。所置之香 遂氛氳流煙。咸歎其肅恭表應若斯也。永明中作聖僧齋攝心祈想。忽聞空中彈指合掌 側聽。勝居寺三十年。未嘗赴齋會遊踐貴。勝每重閑靜處係念思惟。故流芳不遠。文 惠帝特加供俸。日月充盈。締搆房宇。闔寺崇華。勝捨衣鉢為宋齊七帝造攝山寺石像
。永明十年寢疾。忽見金車玉宇悉來迎接。到四月五日告諸弟子曰。吾今逝矣。弟子 皆泣。乃披衣出胸。胸有草書佛字。字體鮮白色相明潤。八日正中而卒也。年六十六
。葬于鍾山。文帝給其湯藥。凶事所須並宜官備也
禪基寺僧蓋尼傳七
僧蓋。本姓田。趙國均仁人也。父宏梁天水太守。蓋幼出家為僧志尼弟子住彭城 華林寺。忘利養惔毀譽。永徽元年索虜侵州。與同學法進南遊京室。住妙相尼寺。博 聽經律深究旨歸。專修禪定惟日不足。寒暑不變衣裳。四時無新飲食。但資一菜中飯 而已。受業於隱審二禪師。禪師皆歎其易悟。齊永明中。移止禪基寺。欲廣弘觀道。
道俗諮訪。更成紛動。乃別立禪房於寺之左。宴默其中。出則善誘諄諄不勌。齊竟陵 文宣王蕭子良。四時資給。雖已耆艾而志向不衰。終日清虛通夜不寐。年六十四。永 明十一年卒也。時寺又有法延者。本姓許。高陽人也。精進有行業。亦以禪定顯聞也
青園東寺法全尼傳八
法全本姓戴。丹陽人也。端莊好靜雅勤定慧。初隨宗瑗博綜眾經。後師審隱遍遊 禪觀。晝則披文遠思。夕則歷觀妙境。大乘奧典皆能宣講。三昧祕門並為師匠。食但 蔬菜衣止蔽形。訓誘未聞獎成後學。聽者修行功益甚眾。寺既廣大閱理為難。泰始三 年眾議欲分為二寺。時寶嬰尼求於東面起立禪房更搆靈塔。於是始分為東青園寺。昇 明二年嬰卒。眾既新分人望未緝。乃以全為寺主。於是大小愛悅情無纖介。年八十三
。隆昌元年卒。時寺復有淨練僧律慧形。並以學顯名也
普賢寺淨暉尼傳九
淨暉本姓楊。建康人也。志道專誠樂法翹懇。具戒之初從濟瑗稟學。精思研求究 大乘之奧。十臘之後便為宗匠。齊文惠帝竟陵文宣王莫不服膺。永明八年竟陵王請於 第講維摩經。後為寺主。二十餘年。長幼崇奉如事父母。從為弟子者四百餘人。年七 十二。永明十年卒也。時寺又有僧要光淨。並學行有聞也
法音寺曇簡尼傳十
曇簡。本姓張。清河人也。為法淨尼弟子住寺。遊學淮海弘宣正法。先人後己志 在廣濟。以齊建元四年立法音精舍。禪思靜默通達三昧。德聲遐布功化自遠。道俗敬 仰盛修供施。時有慧明法師。深愛寂靜。本住道林寺。永明時為文惠帝竟陵文宣王之 所修飾。僧多義學累講經論。去來諠動明欲去之。簡以寺為施因移白山。更立草菴以 蔽風雨。應時行乞。取給所資。常聚樵木。云營功德。以建武元年二月十八日夜。登 此積薪引火自焚。捨生死身供養三寶。近村見火競來赴救。及至簡已遷滅。道俗哀慟 聲振山谷。即聚所餘為立墳剎也
法音寺淨珪尼傳十一
淨珪。本姓周。晉陵人也。寓居建康縣三世矣。珪幼而聰頴一聞多悟。性不狎俗 早願出家。父母怜之不違其志。為法淨尼弟子住法音寺。德行純邃經律博通。三業禪 祕無不善達。神量淵遠物莫能窺。遺身忘味常自枯槁。其精進總持為世法則。傳授訓 誘多能導利當世歸心。與曇簡尼同憩法音寺。後移白山栖託樹下。功化轉弘。以建武 元年二月八日。與曇簡同夜燒身。道俗哀赴莫不哽咽。收其舍利樹封墳剎焉
集善寺慧緒尼傳十二
慧緒。本姓周。閭丘高平人也。為人高率疎遠。見之如丈夫不似婦人。發言吐論 甚自方直。略無所迴避。七歲便蔬食持齋志節勇猛。十八出家住荊州三層寺。戒業具 足道俗所美。時江陵有隱尼。西土德望。見緒而異之。遂忘年契意相携行道。嘗同居 一夏。共習般舟。心形勤苦晝夜不息。沈攸之為刺史普沙簡僧尼。緒乃避難下都。及 沈破敗後復還西。齊太尉大司馬豫章王蕭嶷。以宋昇明末出鎮荊陝。知其有道行迎請 入內。備盡四事。時有玄暢禪師。從蜀下荊。緒就受禪法究極精妙。暢每稱其宿習不 淺。緒既善解禪行兼菜蔬勵節。豫章王妃及內眷屬。敬信甚深從受禪法。每有嚫施。
受已隨散。不嘗儲畜意。志高遠都。不以生業關懷蕭。王要共還都。為起精舍在第東 田之東。名曰福田寺。常入第行道。永明九年自稱忽忽苦病亦無正惡。唯不復肯食。
顏貌憔顇苦求還寺。還寺即平愈。旬日中輒復請入。入轉如前。咸不知所以。俄而王 薨禍故相續。武皇帝以東田郊逈更起集善寺。悉移諸尼還集善。而以福田寺別安外國 道人阿梨。第中還復供養善讀誦呪。緒自移集善寺以後。足不復入第者數年。時內外 既敬重此尼。每勸其暫至後第內。竺夫人欲建禪齋。遣信先諮請。尼云甚善。貧道年 惡。此叚實願一入第與諸夫娘別。既入齋。齋竟自索紙筆作詩曰。世人或不知。呼我 作老周。忽請作七日。禪齋不得休(後復有十字道別今忘之)作詩竟言笑接人。了不異常日 高傲也。因具敘離云。此叚出寺方為永別。年老無復能入第理。時體中甚康健。出寺 月餘。便云病。乃無有異於恒少日而卒也。是永元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卒。時年六十九 周捨為立序贊。又有德盛尼。德合志同為法眷屬。行道習觀親承音旨也
錢塘齊明寺超明尼傳十三
超明本姓范。錢塘人。父先少為國子生。世奉大法。明幼聰頴雅有志尚。讀五經 善文義。方正有禮內外敬之。年二十一夫亡寡居。鄉隣求嫂誓而弗許。因遂出家住崇 隱寺。神理明徹道識清悟。聞吳縣北張寺有曇整法師道行精苦從受具足。後往塗山聽 慧基法師。講說眾經便究義旨。一經於耳退無不記。三吳士庶內外崇敬。尋還錢塘移 憩齊明寺。年六十餘。建武五年而卒也。時又有法藏尼。亦以學行馳名也
法音寺曇勇尼傳第十四
曇勇者。曇簡尼之姊也。為性剛直不隨物以傾動。常以禪律為務。不以衣食經懷
。憩法音精舍。深悟無常高崇我樂。以建武元年隨簡同移白山。永元三年二月十五日 夜積薪自燒以身供養。當時聞見咸發道心。共聚遺燼以立墳剎云
剡齊興寺德樂尼傳十五
德樂。本姓孫。毘陵人也。高祖毓晉豫州刺史。樂生而口有二牙。及長常於闇室 不假燈燭了了能見。願樂離俗。父母愛惜而不敢遮。至年八歲許。其姊妹同時入道。
為晉陵光尼弟子。具足以後並遊學京師。住南永安寺。篤志精勤以晝繼夜。窮研經律 言談典雅。宋文帝善之。元嘉七年外國沙門求那跋摩。宋大將軍立王園寺(在枳園寺路 北也)請移住焉。到十一年有師子國比丘尼十餘人至。重從僧伽跋摩受具足戒。至二十 一年。同寺尼法淨曇覽。染孔熙先謀人。身窮法毀壞寺舍。諸尼離散。德樂移憩東青 園。樂諮請深禪窮究妙境。及文帝崩。東遊會稽。止于剡之白山照明精舍。學眾雲集 從容教授。道盛東南矣。齊永明五年陳留阮儉篤信士也。捨所居宅立齊興精舍。樂綱 紀大小悅服遠近欽風。皆願依止。徒眾二百餘人。不聚嚫施歲建大講。僧尼不限平等 資供。年八十一。永元三年卒剡。有僧茂尼。本姓王。彭城人也。節食單蔬勤苦為業
。用其嚫遺紀竹園精舍焉 比丘尼傳卷第三
比丘尼傳卷第四(梁)
大莊嚴寺釋寶唱撰 禪林寺淨秀尼傳一 禪林寺僧念尼傳二 成都長樂寺曇暉尼傳三 高昌都郎中寺憑尼傳四 閑居寺慧勝尼傳五 東青園寺淨賢尼傳六 竹園寺淨淵尼傳七 竹園寺淨行尼傳八 南晉陵寺令玉尼傳九 閑居寺僧述尼傳十 西青園寺妙禕尼傳十一 樂安寺慧暉尼傳十二 邸山寺道貴尼傳十三 山陰招明寺法宣尼傳十四
禪林寺淨秀尼傳一
淨秀本姓梁。安定烏氏人也。祖疇征虜司馬父粲之龍川縣都鄉侯。淨秀幼而聰叡 好行慈仁。七歲自然持齋。家中請僧轉涅槃經。聞斷魚肉即便蔬食。不敢令二親知。
若得鮭鱔密自棄之。從外國沙門普練諮受五戒。精勤奉持不曾違犯。禮拜讀誦晝夜不 休。年十二便求出家。父母禁之。及手能書常自寫經。所有資財唯充功德不營俗好。
不衣錦繡不著粉黛。如此推遷。至十九方得聽許。為青園寺首尼弟子。事師竭誠猶懼 弗及。三業勤修夙夜匪懈。僧使眾役每居其首。跋涉勤劬觸事關涉善神敬護常在左右
。時有馬先生。世呼神人也。見秀記言。此尼當生兜率。嘗三人同於佛殿內坐。忽聞 空中聲狀如牛吼。二人驚怖。唯秀淡然。還房取燭始登堦。復聞空中語曰。諸尼避路 秀禪師歸。他日又與數人於禪房中坐。一尼鼾眠睡中。見有一人頭柱殿。語曰。勿驚 秀尼。後時與諸尼同坐。一尼暫起。還見一人。抵掌止之曰。莫撓秀尼。進止俯仰必 遵律範。欲請曜法師講十誦律。但有錢一千憂事不辦。夜夢見鵶鵲鸜鵒子各乘軒車大 小稱形。同聲唱言。我當助秀尼講。及至經營有七十檀越爭設妙供。後又請法頴律師 重講十誦。開題之日澡罐中水自然香馥。其日就坐更無餘伴。起懼犯獨以諮律師。律 師答言。不犯。秀觀諸尼未盡如法。乃歎曰。洪徽未遠靈緒稍隤。自非正己焉能導物
。即行摩那埵以自悔首。合眾見之悉共相率。退思補過慚愧懺謝。宋元嘉七年外國沙 門求那跋摩至都。律範清高。秀更從受戒。而青園徒眾悟解不同思立別住。外嚴法禁 內安禪默。庶微稱己心。宋南昌公主及黃修儀。以大明七年八月。共施宜知地以立精 舍。秀麻衣藿食。躬執泥瓦夙夜盡勤。製龕造像無所不備。同住十餘人皆以禪定為業
。泰始三年明帝勅以寺從其所集宜名禪林。秀手寫眾經。別立經臺置在于堂內。娑伽 羅龍王二兄弟。現迹彌日示其擁護。知識往來無不見者。每奉請聖僧果食之上必有異 迹。又嘗七日供養禮懺訖攝心澍想。即見二胡僧舉手共語。一稱彌呿羅。一稱毘佉羅
。所著袈裟色如熟桑椹。秀即以泥染衣色令如所見。他日又請阿耨達池五百羅漢。復 請罽賓國五百羅漢。又請京邑大德二旬大會。第二日又見一胡僧。合眾疑之。因即借 問。云從罽賓來至已一年。使守門者密加覘視。多人共見從宋林門出。始行十餘步奄 忽不見。又曾浴聖僧內外寂靜。唯有犧杓之聲。其諸瑞異皆類此也。齊文惠帝竟陵文 宣王。厚相禮待供施無廢。年耆力弱不復能行。梁天監三年勅見聽乘輿至內殿。五年 六月十七日。苦心悶不復飲食。彭城寺慧令法師六月十九日夢見一柱殿嚴麗非常。謂 是兜率天宮。見淨秀在其中。令即囑之。得生好處勿忘將接。秀曰。法師兄是大丈夫
。弘通經教自應居勝地。令聞秀病往看之述夢中事。至七月十三日小間。自夢見幡蓋 樂器在佛殿西。二十二日請相識僧會別。二十七日告諸弟子。我升兜率天。言絕而卒
。年八十九
禪林寺僧念尼傳二
僧念。本姓羊。泰山南城人也。父彌州從事吏。念即招提寺曇叡法師之姑也。珪 璋早秀才監明達。立德幼年十歲出家。為法護尼弟子。從師住太后寺。貞節苦心禪思 精密。博涉多通文義兼美。蔬食禮懺老而彌篤。誦法華經日夜七遍。宋文孝武二帝常 加資給。齊永明中移住禪林寺。禪範大隆諸學者眾。司徒竟陵王四事供養。年九十。
梁天監三年卒。葬秣陵縣中興里內
成都長樂寺曇暉尼傳三
曇暉。本姓青陽。名白玉。成都人也。幼樂修道父母不許。元嘉九年有外國禪師 畺良耶舍。入蜀大弘禪觀。暉年十一。啟母求請禪師欲諮禪法。母從之。耶舍一見。
歎此人有分令其修習。囑法育尼使相左右。母已許嫁於暉之姑子。出門有曰。不展餘 計。育尼密迎還寺。暉深立誓願。若我道心不遂。遂致逼迫者。當以火自焚耳。刺史 甄法崇聞之。遣使迎暉。集諸綱佐及有望之民。請諸僧尼窮相難盡。法崇問曰。汝審 能出家不。答曰。微願久發特乞救濟。法崇曰善。遣使語姑。姑即奉教。從法育尼出 家。年始十三矣。從昱學修觀行。裁得稟受。即於座末便得入定。見東方有二光明。
其一如日而白。其一如月而青。即於定中立念云。白者必是菩薩道。青者聲聞法。若 審然者當令青者銷而白光熾。即應此念。青光遂滅。白光熾滿。及至起定為昱尼說。
昱尼善觀道聞而歡喜讚善。時同坐四十餘人莫不見歎其希有也。後婿心疑以為姧詐。
相率抄取將歸其家。曇暉時年十六矣。以婢使營衛不受侵逼。婿無如之何。復以訴州
。刺史賞異。問畺良耶舍曰。此人根利慎勿違之。若婿家須相分解費用不足者。貧道 有一蒼頭即為隨喜。於是解釋。後於禪中自解佛性。常住大乘等義並非師受。時諸名 師極力問難無能屈者。於是聲馳遠近莫不歸服。宋元嘉十九年。臨川王臨南兗延之至 鎮。時年二十一。驃騎牧陝復携住南楚。男女道俗北面擁箒者千二百人。歲月稍淹思
母轉至。固請還鄉。德行既高門徒日眾。於市橋西北自營塔廟。殿堂廂廊倏忽而成。
復營三寺皆悉神速。莫不歎服。稱有神力焉。年八十三。天監三年而卒。初張峻隨父 母益州。嘗忽然直往不令預知。同行賓客三十許人坐始定。便下菓糉並悉時珍。刺史 劉悛後嘗率往亦復如之。梁宣武王嘗送物使暉設百人會。本言不出臨中自往。及至乃 有三百僧。并王佐吏近四百人。將欲行道。遣婢來倩人下食。即遣人。唯見二弟子及 二婢奠食都無雜手力。王彌復歎之。不可量也。或有問暉者。見師生徒不過中家之產
。而造作云為有若神化。何以至此耶。答云。貧道常自無居貯。若須費用役五三金而 已。隨復有之不知所以而然。故談者以為有無盡藏焉。時又有花光尼。本姓鮮于。深 禪妙觀洞其幽微。遍覽三藏傍兼百氏。尤能屬文。述暉贊頌。詞旨有則。不乖風雅焉
偽高昌都郎中寺馮尼傳四
馮尼者。本姓馮。高昌人也。時人敬重。因以姓為號。年三十出家住高昌都郎中 寺。菜蔬一食戒行精苦。燒六指供養。皆悉至掌。誦大般涅槃經。三日一遍。時有法 慧法師。精進邁群。為高昌一國尼依止師。馮後忽謂法惠言。阿闍梨未好。馮是闍梨 善知識。闍梨可往龜茲國金花帳下直月聞當得勝法。法惠聞而從之。往至彼寺見直月
。直月歡喜以蒲萄酒一升與之令飲。法惠驚愕。我來覓勝法。翻然飲我。非法之物不 肯飲。直月推背急令出去。法惠退思。我既遠來未達此意。恐不宜違。即頓飲之。醉 吐迷悶無所復識。直月便自他行。法惠酒醒自知犯戒追大慚愧。自搥其身悔責所行欲 自害命。因此思惟得第三果。直月還問曰。已得耶。答曰。然。因還高昌。未至二百 里。初無音信。馮呼尼眾遠出迎候。先知之迹皆類此也。高昌諸尼莫不師奉。年九十 六。梁天監三年卒
梁閑居寺慧勝尼傳五
慧勝。本姓唐。彭城人也。父僧智寓建康。勝幼願出家。以方正自立希於語言。
言必能行身無輕躁。旬日不出戶牖。見之者莫不敬異。以宋元嘉二十一年出家。時年 十八。為淨秀尼弟子。住禪林寺。具戒以後講法華經。隨集善寺緒尼學五行禪。後從 草堂寺思隱靈根寺法穎。備修觀行。奇相妙證獨得懷抱。人見而問之。皆答云。罪無 輕重一時發露。懺悔懇惻以晝係夜。貴賤崇敬供施不斷。年八十一。梁天監四年卒。
葬于白板山也
東青園寺淨賢尼傳六
淨賢。本姓弘。永世人也。住青園東寺。有幹局才能而好修禪定。博窮經律言必 典正。雖不講說精究旨要。宋文皇帝善之。湘東王或齠齓之年眠好驚魘。勅從淨賢尼 受三自歸。悸寐即愈。帝益相善。厚崇供施內外親賞。及明帝即位。禮待益隆資給彌 重。建齋設講相繼不絕。當時名士莫不宗敬。後總寺任十有餘載。年七十五。梁天監 四年而卒。復有惠高寶顒。皆知名。慧高坐禪誦經勤營眾務。寶顒講法華經明於觀行
竹園寺淨淵尼傳七
淨淵。本姓時。鉅鹿人也。幼有成人之智五六歲時甞聚沙為塔刻木作像。燒香拜 敬彌日不足。每聞人言。輒難盡取其理究。二十出家。戀慕膝下。不食不寢。飲水持 齋。諫曉不從。終竟七日。自爾之後蔬食長齋。戒忍精苦不由課勵。師友嗟敬遠近稱 譽。齊文帝大相欽禮。四事供養。信驛重沓。年七十一。天監五年卒也
竹園寺淨行尼傳八
淨行。即淨淵尼第五妹也。幼而神理清秀遠識遒贍。爽烈有志分風調舉止每輒不 群。少經與大袜令郭洽妻臧氏相識。洽欲害其妻言泄于路。行請兄諫洽。洽不從之。
行密語臧氏。臧氏不信。行執手慟泣。於是而反。後一二日洽果害之。及年十七從法 施尼出家住竹園寺。學成實毘曇涅槃華嚴。每見事端已達旨趣。探究淵賾博辯無窮。
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厚加資給。僧宗寶亮二法師雅相賞異。及請講說聽眾數百人。官 第尼寺法事連續。當時先達無能屈者。竟陵王後區品學眾欲撰僧錄。莫可與行為輩。
後有尼聰朗特達。博辯若神。行特親狎之。眾亦以為後來之秀。可學為儔也。行晚節 好禪觀菜食精苦。皇帝聞之雅相歎賞。年六十六。天監八年而卒。葬于鍾山
南晉陵寺釋令玉尼傳九
令玉。本姓蔡。建康人也。少出家住何后寺禪房。為淨曜尼弟子。淨曜律行純白 思業過人。玉少事師長恭勤匪懈。始受十戒威儀可觀。及受具足禁行清白有若氷霜。
博尋五部妙究幽宗。雅能傳述。宋邵陵王大相欽敬。請為南晉陵寺主。固讓不當。王 不能屈。以啟元徽。元徽再勅事不獲免。在任積年。不矜而莊不厲而威。年七十六。
梁天監八年卒寺。復有令惠戒忍慧力。並顯名。令惠誦妙法蓮華維摩勝鬘等經。勤身 蔬飯卓然眾表。戒忍聰朗好學經目不忘。惠力雅識虛通無所矯競
閑居寺僧述尼傳十
僧述。本姓懷。彭城人也。父僧珍僑居建康。述幼而志道。八歲蔬食。及年十九
。以宋元嘉二十四年從禪林寺淨秀尼出家。節行清苦法檢不虧。遊心經律靡不遍覽。
後偏功十誦文義優洽。復從隱審二法師。諮受祕觀遍三昧門。移住禪林寺為禪學所宗
。去來投集更成囂動。述因有隱居之志。宋臨川王母張貴嬪聞之。捨所居宅欲為立寺
。時制不許輒造。到元徽二年九月一日。汝南王母吳充華啟。勅即就締構。堂殿房宇 五十餘間。率其同志二十人以禪寂為樂。名曰閑居。述動靜守貞不斆浮飾。宋齊之季 世道紛喧。且禪且寂風塵不擾。齊文帝竟陵文宣王大相禮遇。修飾一寺事事光奇。四 時供養未曾休息。及大梁開泰天下有道。白黑敬仰四遠雲萃。而述不蓄私財隨得隨散
。或賬濟四眾。或放生。乞施造金像五軀。並皆壯麗。寫經及律一千餘卷。縹帙帶軸 寶飾新嚴。年八十四。梁天監十四年而卒。葬于鍾山之陽也
西青園寺妙禕尼傳十一
妙禕。本姓劉。建康人也。齠綺之年而神機秀發。幼出家住西青園寺。戒行無點 神情超悟。敦信布惠莫不懷之。雅好談說尤善言笑。講大涅槃經法華十地。並三十餘 遍。十誦毘尼每經敷說。隨方導物利益弘多。年七十天監十二年卒也
樂安寺釋惠暉尼傳十二
慧暉。本姓駱。青州人也。六歲樂道父母不聽。至年十一斷葷辛滋味。清虛淡朗 姿貌詳雅。讀大涅槃經誦法華經。及年十七隨父出都。精進勇猛行人所不能行。父母 愛焉聽遂其志。十八出家住樂安寺。從斌濟柔次四法師。聽成實論及涅槃諸經。於十 餘年中欝為義林。京邑諸尼無不諮受。於是法筵頻建四遠雲集。講說不休禪誦無輟。
標心正念日夕忘寢。王公貴賤無不敬重。十方嚫遺四時殷競。所獲之財追造經像。隨 宜遠施。時有不泄者。改緝樂安寺莫不新整。年七十三。天監十三年而卒。葬于石頭 崗。時復有慧音。以禮誦為業也
邸山寺釋道貴尼傳十三
道貴。本姓壽。長安人也。幼清夷沖素。善研機理志幹勤整。精苦過人誓弘大化
。葷鮮不食。濟物為懷。弊衣自足。誦勝鬘無量壽經不捨晝夜。父母愛念使其為道。
十七出家博覽經律究委文理。不羨名聞。唯以習道為業。觀境入定。行坐不休。悔過 發願。言辭哀懇聽者震肅。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善相推敬。為造頂山寺以聚禪眾。請 貴為知事。固執不從。請為禪範。然後許之。於是結桂林下栖寄畢世。縱復屯雲晦景 委雪埋山。端然寂坐曾無間焉。得人信施廣興福業。不以纖毫自潤己身。年八十六。
天監十五年而卒。葬于鍾山之陽也
山陰招明寺釋法宣尼傳十四
法宣。本姓王。剡人也。父道寄世奉正法。宣幼而有離俗之志。年始七歲而蔬食 苦節。及至十八誦法華經。首尾通利解其指歸。坐臥輒見帳蓋覆之。驟有媒娉誓而弗 許。至年二十四。父母携就剡齊明寺德樂尼。改服從禁。即於是日帳蓋自消。博覽經 書深入理味。成戒以後鄉邑時人望昭義道莫不服其精致。逮宋氏之季有僧柔法師。周 遊東夏講宣經論。自嶀嵊而之禹穴。或登靈隱。或往姑蘇。僧柔數論之趣。惠其經書 之要。咸暢其精微究其淵奧。及齊永明中。又從惠熙法師諮受十誦。所飡日優所見月 賾。於是移住山陰招明寺。經律遞講聲高于越。不立私財。以嚫施之物修飾寺宇造構 精華狀若神工。寫經鑄像靡不必備。吳郡張援頴川庾詠。汝南周顒皆時之名秀。莫不 躬往禮敬。齊巴陵王蕭照胄出守會稽。厚加供待。梁衡陽王元簡到郡請為母師。春秋 八十有三。梁天監十五年而卒
比丘尼傳卷第四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