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小學課程中的長度、路程和距離 香巧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小學課程中的長度、路程和距離 香巧玲"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緒論

長度和距離,是小學生最早接觸的度量課題,在初小的三年學習裡,

每年都會碰到(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00)。不論從數學或科學的角度看,

長度和距離都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概念,在不少其他課題或領域上都會用 上。單看小學數學課程,就會發現雖然高小課程內再沒有延續初小有關長 度和距離的學習,但是潛在的應用情境,卻俯拾即是:周界、面積、體積、

四邊形的特性、對稱、棒形圖、摺紙圖樣、截面、圓、圓周和速率,全部 涉及長度或距離的應用。由此可知,長度和距離的學習,影響何其深遠。

另一相關的詞語 —「路程」,見於全港性系統評估(見香港考試及評 核局,2007),也曾引發教師的疑惑。由於課程文件並無就「長度」、「距離」

和「路程」作出清楚的定義,要釐清它們的應用範圍及相互關係就變得無 從入手。本文嘗試堵塞這個缺口,介紹一套可用於小學的定義,並指出日 常的教學行為,如何與定義呼應。

正如一般的度量課題的教學一樣,處理長度和距離時,必須區分量度 單位、量度工具和量度方法。為了避免論點分散,下文略去有關這方面的 討論,集中探討與定義相關的教學行為。以下介紹的一套定義,邏輯順序 是這樣的:

(一)一段直線的長度

(二)一段曲線的長度

(三)由一點沿某路徑走到另一點的路程

(四)點與點的距離

(2)

(五)點與直線的距離

此外,也可在一段直線的長度之後加插一段折線的長度,點與直線的 距離之後加插直線與直線的距離、點與平面的距離及平面與平面的距離。

除了一段折線的長度比較簡單之外,其餘的都不是一般學生可以應付,留 待初中學習不遲。

一段直線的長度 定義 1

一段(有起點及終點的)直線的長度,是指此段直線相當於某指定長 度單位直線排起的倍數(小一教學時可用「個數」)。

應用時,必須於長度值之後標明長度單位。要量度一段直線的長度,

方法是把長度單位沿直線累排至與此段直線同長,然後數得單位累排出現 的個數。同理,由若干段直線首尾連起所得的折線,其長度可由組成的各 段直線的長度相加而得。

小一「長度和距離」的其中一個學習重點,是以自訂單位量度物件(例 如:數學課本)的長度。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以某自訂單位(例如:

曲別針) 一個一個地沿直線累排至與數學課本一邊同長(見圖一、二、三), 所得的曲別針數量就是數學課本一邊(以此自訂單位量度)的長度(詳見 馮、董、李,2000)。

圖 1

(摘自馮、董、李,2000,頁 108):當選定的自訂單位只得一件,須以手 指作記號。

(3)

圖 2

(摘自馮、董、李,2000,頁 108):當選定的自訂單位有兩件,便可交替 使用。

圖 3

(摘自馮、董、李,2000,頁 108):當選定的自訂單位有多件,可以一氣 呵成地排成一行。

課題的另一個學習重點,是要學生懂得以厘米為長度單位,量度物件 的長度。 依定義,必須沿直線把 1 厘米長度的紙條,一個一個地累排至與 物件同長(見圖四)。由於這項工作會在日後的量度行為中重複出現,最理 想就是可以只排一次,然後重複引用,厘米尺便是來自這種想法的一種工 具。只要把 1 厘米的長度,一個接一個地沿直線刻在直尺上,再加上方便 讀出量度結果的數字,就能製作一把厘米尺。

圖 4:用多個 1 厘米的公認單位,以直線累排成一行。

(4)

一段曲線的長度

如果一段曲線,像繩子一樣可以拉直,找長度並不困難,可惜一般情 況並非這樣。由於長度單位一般不能被隨意屈曲,一段曲線的長度值,只 能藉長度單位排成折線(若干段直線首尾連起而成)所得的長度值逼近。

因此,量度一段曲線的長度時,通常只是量得一段與此曲線「接近」的折 線的長度。從微積分得知,只要把逼近的折線之中的各段直線長度不斷縮 短,折線的長度會趨向曲線的實際長度。

定義 2

一段曲線的長度,是指把它分割成很多段非常接近直線的線段之後,

得到的總長度。

依定義,要量度圖 5 一段曲線的長度,只能藉量得 AB、BC、CD、DE 各段直線的長度,加起來作為一個約數。做法可以是分段在紙邊記錄各段 直線的長度,最後量出總長(圖 6 和圖 7)。這種以直線測曲線,由已知測 未知的處理問題的手法,是做數學的慣用技倆(見香港科技大學教育發展 組(編),2000)。能讓學生早一點經歷,對高年級的學習會有莫大的裨益。

然而,這種討論著眼建立一般理論,從而確立計算的方法,與小孩子著眼 特殊問題,喜歡動手操作多於埋首計算的習性,不易完全配合。教師大可 先從以直測曲的取向引入,其後提出如果可以運用繩子,請學生想想可以 怎樣找到一段曲線的長度的約數。這樣結合,既可保留可擴闊視野的以直 測曲想法,又可兼顧學生愛動手操作的訴求。

圖 5

(5)

圖 6 (圖中紙張以透明方式顯示,以方便讀者理解當中的做法)

圖 7 (圖中紙張以透明方式顯示,以方便讀者理解當中的做法)

路程

和兩點的距離 定義 3

由 A 點,沿路徑C(直線、折線或曲線),走到 B 點的路程,即 C 的 長度。

由 A 點走到 B 點,可以沿不同的路徑,衍生不同的路程。這些路程的

(6)

最小值,稱為 A 點與 B 點的距離。

定義 4

由一點走到另一點的最短路程,稱為兩點之間的距離。

在一個平面上,如無附加任何限制,兩點之間的距離即是連接兩點的 一段直線的長度。從定義出發,圖八路徑 Y 的長度就是 A 點與 B 點之間的 距離。

圖 8

然而,在生活環境中,沿直線走不一定可行。例如,從馬鞍山到香港 教育學院(看作兩點),不飛天,不經水路,就不可能沿直線走。附加了只 走陸路的限制,馬鞍山到香港教育學院的距離,就不是連接兩地的一段直 線的長度。如果在球面上考慮距離,就更能突顯生活上應用的距離,不一 定等同一段直線長度的事實。例如,從地球(姑且看作球體)南極走到北 極,走直線要穿過地心。而航天或航海的最短走法,卻是沿經線走,即是 走半圓。

香港小學數學課程(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00)之內,並沒有「路程」

這項學習內容。然而,在數學科全港性系統評估的考題裡,卻可找到「路 程」一詞(見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例如,在 2007 年小學三年級數 學 3MC1 試卷的第 19 題(見圖九)內,就出現有關「路程」的考題。題目 中「路程」的應用,與本文介紹的一套定義完全吻合。(a)部所指的「全 程」即路徑「主題公園—百貨公司—度假營」的總長;(b)部要找的路程,

即路徑「火車站—大學—百貨公司—度假營」的總長,也可稱為火車站與 度假營的距離。

(7)

圖 9(2007, 3MC1-19)

點與直線的距離

有了點與點的距離的認識,要定義點與直線的距離並不困難。最自然 的方法,是借助兩點的距離定義點與直線的距離。

定義 5

由一點走到一條直線上的最短路程,稱為這一點與這一條直線的距離。

換言之,要找 A 點與直線 L 的距離,就要找 A 點與直線 L 上一點的距 離的最小值。這裡要分清「點與一條直線的距離」和「點與一段直線的距 離」。圖 10 中 A 點與直線 L 的距離,即 P 點在直線 L 上移動,線段 AP 的 長度的最小值。通過 A 點畫直線垂直於 L,並與 L 相交於 B,線段 AB 的 長度就是 A 點與一條直線 L 的距離。如果考慮圖 11 中 A 點與線段 PQ 的 距離,應是線段 AQ 的長度,因為這是從 A 點走到線段 PQ 的最短路程。

畫垂直線得到的線段 AB 的長度,並不合用。

圖 10 圖 11

(8)

要引入點與直線的距離,最適合應該是在教授小三「平行和垂直」期 間。教師可以透過一個情境的討論(例如:小黃狗到河邊喝水),讓學生探 索在圖 10 的 A 點走到直線 L 的最短路程,即由 A 點畫一垂直線到直線 L,

從 A 點到交點 B 的距離就是 A 點與直線 L 的距離。一方面既可呼應已學的 垂直線概念和畫法,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巧去建構新的數學知識

(馮,2007),另一方面亦可提供有效的平行線檢測法,令學生有法可循,

不用時時依賴直觀(詳見楊,2007)。

儘管課程文件不提點與直線的距離,它在高小的學習裡還是有它的角 色的。教授小四「對稱」時,點與直線的距離是無法迴避的。當學生要補 回一個軸對稱圖形的缺去部分時,應從圖形中的已知點,畫垂直線穿過對 稱軸,先找已知點與對稱軸的距離(圖 12),然後在對稱軸另一方找到等 距的對應點(圖 13)。

圖 12 圖 13

教授小五「三角形面積」時,點與直線的距離再次出現。學生由三角 形的其中一個頂點 X,畫直線垂直於對邊,並與它或它的延長線相交於 Y

(圖 14)。如果以 X 的對邊為底,XY 就是對應的高,它的長度就是 X 與 它的對邊所在直線的距離。

圖 14

(9)

稱它們是互相平行」,引向具體的檢測法時,會在某一直線上隨意選兩點,

分別找出這兩點走到另一直線的距離,若兩者的距離相同,則這兩直線互 相平行(詳見楊,2007),而這個距離就是兩條平行線的距離。如果延至小 五教授「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才介紹,恐怕又要耗掉一些重溫的課時。

在小五教授「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學生要應用已學的平行線距 離,來找出平行四邊形對應的底和高。學生由平行四邊形的一個頂點 X 或 一邊上的一點 X,畫一垂直線到對邊,並與它或它的延長線相交於 Y(圖 15)。如果以 X 的對邊為底,XY 就是對應的高,它的長度就是 X 與它的對 邊所在直線的距離。

圖 15 (Y 點是由 X 點到直線 L 的垂足)

當平行四邊形內畫了不同長度的線段時(如圖 16),如何有效辨別平 行四邊形的底高對,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關口。教師可令學生先確定各 組平行線,用虛線延長,並加上適當標記(圖 17)。接著找出平行線 AB 和 DC 距離的線段,並與相應的底配對起來(圖 18)。同理可處理平行四邊形 其餘兩組的底高配對,此處從略。

(10)

圖 16

圖 17

圖 18

(只配對一組底高,教室內可用色彩配對其餘兩組。)

(11)

底中心(其實是錐底的旋轉對稱中心,也是所有對稱軸的交點)的距離,

剛好是由錐頂至錐底所在平面的最短路程(即 C 與 F 重疊),角錐的側稜便 會全部同長,這樣的角錐叫正角錐。同理,如果圓錐頂至錐底圓心的距離,

剛好是由錐頂至錐底所在平面的最短路程,圓錐就叫正圓錐(也可叫直立 圓錐,見圖 20)。

圖 19

(C 為錐底中心,VF 為錐頂 V 至錐底所在平面的最短路徑。)

圖 20

(左面的是斜圓錐,右面的是正圓錐,虛線為錐頂至錐底所在平面的最短 路徑。)

(12)

平面與平面的距離

平面與平面的距離,有可能在柱體教學時碰上。在不計算柱體體積的 情況下(目前香港小學的情況),是可以迴避的。若要定義,自然應是「由 一個平面走到另一個平面的最短路程」。當角柱的側稜均與兩底垂直(是直 線與平面的垂直),或連接圓柱兩底的圓心的直線均與兩底垂直(是直線與 平面的垂直)時,就稱它們直立柱(圖 21 第一柱及第三柱)。明顯地,直 立角柱的高(即角柱兩底所在平面的距離)其實就是側稜的長度。一般而 言,角柱的高不超過側稜的長度,斜角柱(非直立角柱)的側稜長度必超 過斜角柱的高(圖 21 第二柱)。同理,連接圓柱兩底圓心的線段如果垂直

(是直線與平面的垂直)於兩底,這線段的長度就是圓柱的高,這圓柱叫 直立圓柱(圖 21 第三柱),其他情況就叫斜圓柱(圖 21 第四柱)。長方體 和正方體都是有三對底的特殊角柱,長、闊、高分別對應三對底的對應高。

由於直線與平面垂直不在課程之內,上述討論即使在課堂出現,也只好點 到即止。

圖 21

(從左至右,第一及第三為直立柱,第二及第四為斜柱,虛線為從一個柱 底所在平面,走到另一柱底所在平面的一個最短路徑。)

距離概念的推廣

一般而言,如果對兩個非空點集 S1與 S2,以下集合存在最小值 d,則 可定義 d 為點集 S1與點集 S2的距離。

{a 與 b 的距離:a  S1、b  S2}

這裡點集 S1與點集 S2可以是只含一點的集,也可以是包含直線或曲線 上的所有點,甚至是包含平面或曲面上的所有點的集。明顯地,如果兩點

(13)

圖 22

結語

很多人認為,長度和距離只是初小階段的數學概念,本文揭示事實並 非如此。長度和距離,在很多高小的課題中也會碰到,有時甚至以更一般 的形式出現。因此,教師值得花點課時和氣力,認真處理它們的教學過程。

本文介紹了一套可用於小學的定義,涵蓋了線段的長度、點與點的距 離和點與直線的距離。當中加插了路程作為概念之間的跳板,令點與直線 的距離的討論,可以更有效地進行,也同時釐清了見於考題的「長度」、「距 離」和「路程」三者的應用範圍和相互關係。在點與直線的距離之後,還 有直線與直線的距離、點與平面的距離和平面與平面的距離,都可能在高 小觸及。除了直線與直線的距離可以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完整地建構之外,

其他的均涉及直線垂直於平面的概念,不容易憑學生的已有知識完全瞭 解。在欠缺足夠的學理基礎之下,這些討論只能點到即止。儘管如此,教 師授課時也應注意用詞,避免引致不必要的混亂。

(14)

註:「路徑」和「路程」通常用於表達陸路的行程,於航天或航海,會 用「航道」和「航程」。

參考資料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2007 年全港性系統評估數學科學生基本能力考卷 3MC1》 於 2010 年 12 月 10 日,下載自

http://www.bca.hkeaa.edu.hk/web/Common/res/2007priPaper/P3Math/2007_TSA_3MC 1.pdf

香港科技大學教育發展組(編)(2000)。《小學數學教育研究工作坊(連講學光碟)》。

香港:作者。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00)。《數學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香港:教育署。

楊思敏(2007)。數學化教學:垂直和平行。載梁志強、黎敏兒、潘建強、梁景信(編)。

《香港數學教育會議 2007 論文集》(頁 173-179)。香港:香港數學教育學會。

董麗紅、李蘊珍、馮振業(2000)。小一長度量度的教學。載梁興強(編)。《香港數學 教育會議 2000 論文集》(頁 102-108)。香港:香港教育學院數學系。(後收入吳丹

(編)(2007)《小學數學教育文集:理論與教學經歷的凝聚》(頁 237-243)。香港:

香港數學教育學會。)

首作者電郵:gladysheung@yahoo.com.hk

數據

圖  2  (摘自馮、董、李,2000,頁 108):當選定的自訂單位有兩件,便可交替 使用。  圖  3  (摘自馮、董、李,2000,頁 108):當選定的自訂單位有多件,可以一氣 呵成地排成一行。  課題的另一個學習重點,是要學生懂得以厘米為長度單位,量度物件 的長度。  依定義,必須沿直線把 1 厘米長度的紙條,一個一個地累排至與 物件同長(見圖四) 。由於這項工作會在日後的量度行為中重複出現,最理 想就是可以只排一次,然後重複引用,厘米尺便是來自這種想法的一種工 具。只要把 1 厘米的長度,一個接
圖  6  (圖中紙張以透明方式顯示,以方便讀者理解當中的做法)  圖  7  (圖中紙張以透明方式顯示,以方便讀者理解當中的做法)  路程 註 和兩點的距離  定義 3  由 A 點,沿路徑 註 C(直線、折線或曲線) ,走到 B 點的路程,即 C 的 長度。  由 A 點走到 B 點,可以沿不同的路徑,衍生不同的路程。這些路程的
圖  9(2007, 3MC1-19)  點與直線的距離  有了點與點的距離的認識,要定義點與直線的距離並不困難。最自然 的方法,是借助兩點的距離定義點與直線的距離。  定義 5  由一點走到一條直線上的最短路程,稱為這一點與這一條直線的距離。  換言之,要找 A 點與直線 L 的距離,就要找 A 點與直線 L 上一點的距 離的最小值。這裡要分清「點與一條直線的距離」和「點與一段直線的距 離」。圖 10 中 A 點與直線 L 的距離,即 P 點在直線 L 上移動,線段 AP 的 長度的最小值。通過 A 點畫
圖  22  結語  很多人認為,長度和距離只是初小階段的數學概念,本文揭示事實並 非如此。長度和距離,在很多高小的課題中也會碰到,有時甚至以更一般 的形式出現。因此,教師值得花點課時和氣力,認真處理它們的教學過程。  本文介紹了一套可用於小學的定義,涵蓋了線段的長度、點與點的距 離和點與直線的距離。當中加插了路程作為概念之間的跳板,令點與直線 的距離的討論,可以更有效地進行,也同時釐清了見於考題的「長度」 、 「距 離」和「路程」三者的應用範圍和相互關係。在點與直線的距離之後,還 有直線與直線的距離、點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組曲線 F 的垂直軌跡 (orthogonal trajectory) ,是指一條 曲線在與 F 中的曲線相交時,在交點相交的角度為直角。如

萊布尼茲將加總 sum 的符號的 S 拉長成積分符號,而小段 區間的寬度 x 使用 dx

如圖,將一張長方形紙張,對摺再對摺,然後剪下一長為 3 公分、寬為 2 公分的長方形,則剪 下的部分展開後的圖形為. 形,且其周長為

將一條長 56cm 的綠色緞帶和一條長 42cm 的紅色緞帶剪成一樣長 的小段,且沒有剩下,則每小段緞帶最長是幾 cm?.

一個運動場由長方形 PQRS 及兩個半圓組成,如下圖。若長方形 PQRS 的長度 PQ 為 100 m,運動場的周界為 400 m。求長方形 PQRS

階段一 .小數為分數的另一記數方法 階段二 .認識小數部分各數字的數值 階段三 .比較小數的大小.

• 直線化(Straighten)︰在此模式下,如果你畫 出的線條軌跡接近平直,那麼 Flash 會自動把該 線段變成直線; 軌跡若是有弧度的,那就會變成漂 亮的圓弧!...

將繩子折成相等的四小段,已知每一小段都是 x 公分,. 已知繩子的全長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