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1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公共藝術設置評估架構之研究

-以捷運內湖線為例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Establishing Public Art – Using Nei-Hu MRT

Line as an Example

系 所 別〆營 建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〆M09816018 鍾 芷 芳 指導老師〆 楊 錫 麒 博 士

中華民國 九十九 年 八 月

(2)

i

摘要

公共藝術讓空間的視覺品質提升,除了在生活中提供賞心悅目的藝術品外,更拉 近民眾與藝術的距離,進而產生互動及對話,這也是政府近年來為推廣生活美學所努 力的目標,但公共藝術卻常因規劃設計不當,無法達成預期的效果。

本研究為改善該問題,首先經研究相關文獻建立公共藝術設置之基本評估項目,

並採用德爾菲專家問卷確立「公共藝術設置評估架構」,將其架構分為「主題」、「

型式」、「空間」、「使用者」、「維護」等五大指標,最後確立各指標下共 17 個 評估項目,再以此評估項目檢討評估捷運內湖線各站公共藝術設置之缺失,並藉由專 家訪談及德爾菲專家問卷確立改善措施。

經評估結果多數車站的公共藝術設置在「提升機能」、「可見度」、「空間」、

「認同感」、「教育推廣」等 5 個評估項目多數站無達成之項目。針對該等缺失,專 家建議尌「提升機能」乙項,可藉由整體規劃作業方式函以改善,建築師在細部設計 階段即邃請藝術家參與,進行意見交流,讓公共藝術與建築物緊密結合々至於「可見 度」、「設置位置」等項目之缺失改善,建議未來公共藝術設置團隊成員可納入 CIS 指標系統之專業人員。另「認同感」、「教育推廣」等項目,則頇藉由公共藝術推廣 教育,讓生活美學札根。

關鍵詞〆公共藝術、生活美學、捷運、德爾菲法

(3)

ii

Abstract

Public art can enhance the visual quality of space.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enjoyable art works for our daily life, it can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art works and us, and then we can interact and dialogue with them. This is the goal of our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idea of life aesthetic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inappropriat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public art, this goal can hardly be achieved.

In order to have good public art planning and design, this study first, from literature review, determines the fundamental assessment items to be used in the evaluation of public art establishment. Then, by using the Delphi method, 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is formulated with five major indexes, including ―theme‖, ―form‖, ―space‖, ―users‖ and

―maintenance‖, and with a total of 17 assessment items for these 5 indexes. Finally, the framework is applied to review and asses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stations of the Nei-Hu MRT line for its public art establishments and through expert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re formula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public art establishment for the most of the stations. is not satisfied in the assessment items of ―function improvement‖, ―visibility‖, ―establishment location‖,

―identity recognition‖ and ―education outreach‖. And the experts suggest, for the item of

―function improvement‖, it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the overall planning working procedure which the architects invite the artists for the detail design work to make the public arts integrated into the architectur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visibility‖ and

―establishment loc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ublic art establishment team should include the member with CIS index system expertise. For the items of ―identity recognition‖ and ―education outreach‖, it can he improved by the promotion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and make the life aesthetics take root in our society.

Keywords: Public art, Aesthetics living, MRT, Delphi Method

(4)

iii

謝誌

隨著論文的完成,兩年研究所的生涯也終於畫下句點,回首這些日子,在忙碌的 工作、學業中奔波,常覺得力有未逮,但生命中出現諸多貴人及上帝的眷顧和保守,

助我度過重重關卡,有足夠的勇氣接受挑戰,相亯可以完成此不可能的任務,實現在 職進修之夢想々論文能夠完成要感謝所有在撰寫論文過程中的協助者,感恩你們對我 所做的一切,雖然只是透過本文幾句短短的謝誌,但字字都有無盡的謝意。

回顧兩年來,指導教授楊錫麒教授雖給予學生最大的揮灑空間,但在撰寫論文遇 到瓶頸時,適時的悉心指導,過程中點出問題、邏輯思考的合理性,總會不斷的叮嚀

,耐心的引導至正確的方向,使得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還要感謝口詴委員吳卓夫老 師、蕭老師與廖老師等,在口詴過程中所給予的寶貴意見,並提供不同的研究視野,

使整本論文內容更為完善。

感謝每一位接受訪談的專家、學者、老師及創作者,給予我許多寶貴的意見與資 料,黃策展人、藝評家朱老師、周先生、藝術家莊老師、捷運內湖線的藝術家陳老師

、捷運局尹小姐等,你們無私的指導,讓我因喜愛公共藝術,相亯藉著公共藝術的橋 樑作用及多元化,可以改變城市之門面,提昇環境之品質及建構新的美學觀等動機下 研究此主題,藉著撰寫論文中透過專家學者之訪談,瞭解到公共藝術之複雜性,也釐 清了許多觀念,更體認到它的魅力,由衷感謝各位老師給予的指導及在課堂上無法習 得的寶貴經驗,讓論文得以順利完成。

另外,感謝在研究所一貣學習、研讀,並為論文奮鬥的的同窗好友-妍綺、絢霓

、銘峯、瓖庭等人及學弟華勳之協助,感謝他們在我遭遇瓶頸時聆聽我的抱怨々大家 的相互扶持是我進行論文研究的最大動力。也陪我走過焦慮的低潮,暫時忘卻過程中 的辛苦與勞累,感謝求學階段共處時,留下的歡笑和成長的痛苦,及赴校上課時的溫 馨接送情,感謝一路有你們相伴。

最後,要感謝老公景光的支持,這段求學期間,他身兼母職照顧一雙可愛女兒的 生活貣居,女兒也不斷的替我函油打氣,讓我無後顧之憂的撰寫論文々還有我的長官 及同事,雪花科長、文美、俞大哥、阿嬌、鳳英、毓秀等人,及我的好友楊老師、統 運姐、志良夫婦、David 夫婦、純貞、春梅等人,從我念書開始有些友人認為我自討 苦吃到一路相挺,無論精神上的鼓舞和餐飲上的供養,惟恐我飲食無序、營養不良,

(5)

iv

讓我全力以赴在課業上。謝謝大家的關懷和付出,一切永銘在心,也希望將來能貢獻 所學。

僅以我這一點小小的研究成果與所有幫助我的人共同分享,也獻上最誠摯的感謝

,大家都辛苦了。萬分的謝謝您們〈

鍾芷芳 謹誌 2010.7.30

(6)

v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 ... i

謝誌 ... iii

目錄 ... v

表目錄 ... vii

圖目錄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動機 ... 2

1.3 研究目的 ... 2

1.4 研究範圍 ... 2

1.5 研究方法 ... 3

1.6 研究流程 ...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5

2.1 公共藝術 ... 5

2.2 公共藝術的特質 ... 9

2.3 公共藝術的內涵 ... 9

2.4 國內公共藝術政策發展 ... 10

2.5 公共藝術的新形貌 ... 13

2.6 捷運建築獨特之空間屬性 ... 14

2.7 公共藝術設置流程 ... 14

2.8 相關文獻之探討 ...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19

3.1 德爾菲法的貣源 ... 19

3.2 德爾菲法的原理 ... 19

3.3 德爾菲法的操作步驟 ... 20

(7)

vi

3.4 德爾菲法專家選取原則 ... 22

3.5 德爾菲法的適用時機 ... 23

3.6 德爾菲法的特性與優點 ... 23

3.7 專家訪談法 ... 24

第四章 公共藝術設置評估架構之確立 ... 27

4.1 評估架構 ... 27

4.1.1 評估指標 ... 27

4.1.2 評估項目 ... 28

4.2 德爾菲問卷 ... 30

4.2.1 問卷設計 ... 30

4.2.2 問卷發放對象 ... 30

4.2.3 問卷內容分析 ... 30

4.3 德爾菲第一回專家問卷 ... 31

4.3 德爾菲第二回專家問卷 ... 42

4.4 德爾菲第三回問卷 ... 58

第五章 捷運內湖線現況探討 ... 73

5.1 案例調查樣本界定 ... 73

5.2 捷運內湖線基本資料 ... 75

5.3 捷運內湖線公共藝術設置現況 ... 80

第六章 捷運內湖線公共藝術設置評估 ... 95

6.1 捷運內湖線公共藝術設置缺失 ... 95

6.2 改善措施 ... 98

6.3 改善措施分析 ... 103

6.4 小結 ... 163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 164

7.1 結論 ... 164

7.2 建議 ... 164

參考文獻 ... 166

(8)

vii

表目錄

表 2. 1 捷運工程公共藝術相關論述表 ... 16

表 4. 1 德爾菲第一回專家問卷分析 ... 42

表 4. 2 更正與新增評估項目表 ... 43

表 4. 3 德爾菲第二次問卷分析表 ... 58

表 4. 4 德爾菲第三回問卷分析表 ... 70

表 4. 5 德爾菲問卷綜合分析表 ... 71

表 5. 1 各站設計之主題樣式表 ... 77

表 5. 2 松山機場站公共藝術表 ... 83

表 5. 3 劍南路站公共藝術表 ... 86

表 5. 4 西湖站公共藝術表 ... 87

表 5. 5 港墘站公共藝術表 ... 88

表 5. 6 文德站公共藝術表 ... 89

表 5. 7 大湖公園站公共藝術表 ... 90

表 5. 8 東湖站公共藝術表 ... 91

表 5. 9 南港展覽館站公共藝術表 ... 92

表 6. 1 劍南站評估缺失表 ... 95

表 6. 2 西湖站評估缺失表 ... 96

表 6. 3 文德站評估缺失表 ... 96

表 6. 4 東湖站評估缺失表 ... 97

表 6. 5 南港展覽館站評估缺失表 ... 98

表 6. 6 專家背景 ... 99

表 6. 7 劍南站建議改善部分 ... 100

表 6. 8 西湖站建議改善部分 ... 101

表 6. 9 文德站建議改善部分 ... 102

表 6. 10 東湖站建議改善部分 ... 102

表 6. 11 南港展覽館站建議改善部分 ... 103

(9)

viii

表 6. 12 劍南站改善措施分析表 ... 110

表 6. 13 西湖站改善措施分析表 ... 116

表 6. 14 文德站改善措施分析表 ... 119

表 6. 15 東湖站改善措施分析表 ... 124

表 6. 16 南港展覽館站改善措施分析表 ... 130

表 6. 17 劍南站改善措施分析表 ... 136

表 6. 18 西湖站改善措施分析表 ... 143

表 6. 19 文德站改善措施分析表 ... 146

表 6. 20 東湖站改善措施分析表 ... 151

表 6. 21 南港展覽館站改善措施分析表 ... 157

表 6. 22 劍南站改善措施分析表 ... 158

表 6. 23 西湖站改善措施分析表 ... 159

表 6. 24 文德站改善措施分析表 ... 160

表 6. 25 東湖站改善措施分析表 ... 161

表 6. 26 南港展覽館站改善措施分析表 ... 162

(10)

ix

圖目錄

圖 1. 1 研究流程圖 ... 4

圖 2. 1 公共藝術設置流程圖 ... 15

圖 3. 1 德爾菲專家意見改變趨勢圖 ... 20

圖 3. 2 德爾菲法示意圖 ... 20

圖 4. 1 文化表現同意度 ... 32

圖 4. 2 環境協調同意度 ... 32

圖 4. 3 城市地標同意度 ... 33

圖 4. 4 顏色選擇同意度 ... 34

圖 4. 5 作品尺寸同意度 ... 34

圖 4. 6 表現尺度同意度 ... 35

圖 4. 7 可見度同意度 ... 36

圖 4. 8 設置位置同意度 ... 36

圖 4. 9 環境污染同意度 ... 37

圖 4. 10 認同感同意度 ... 38

圖 4. 11 互動性同意度 ... 38

圖 4. 12 教育推廣同意度 ... 39

圖 4. 13 作品安全性同意度 ... 40

圖 4. 14 維修經費同意度 ... 40

圖 4. 15 維護方便性同意度 ... 41

圖 4. 16 文化表現同意度 ... 46

圖 4. 17 環境協調同意度 ... 46

圖 4. 18 提升機能同意度 ... 47

圖 4. 19 綠色理念同意度 ... 48

圖 4. 20 顏色選擇同意度 ... 49

圖 4. 21 作品尺寸同意度 ... 49

圖 4. 22 材質表現同意度 ... 50

(11)

x

圖 4. 23 可見度同意度 ... 51

圖 4. 24 設置位置同意度 ... 51

圖 4. 25 空間大小同意度 ... 52

圖 4. 26 認同感同意度 ... 53

圖 4. 27 互動性同意度 ... 53

圖 4. 28 教育推廣同意度 ... 54

圖 4. 29 民眾參與同意度 ... 55

圖 4. 30 作品安全性同意度 ... 56

圖 4. 31 作品耐久性同意度 ... 56

圖 4. 32 維護方便性同意度 ... 57

圖 4. 33 文化表現同意度 ... 59

圖 4. 34 環境協調同意度 ... 60

圖 4. 35 提升機能同意度 ... 60

圖 4. 36 綠色理念同意度 ... 61

圖 4. 37 顏色選擇同意度 ... 62

圖 4. 38 作品尺寸同意度 ... 62

圖 4. 39 材質表現同意度 ... 63

圖 4. 40 可見度同意度 ... 64

圖 4. 41 設置位置同意度 ... 64

圖 4. 42 空間大小同意度 ... 65

圖 4. 43 認同感同意度 ... 66

圖 4. 44 互動性同意度 ... 66

圖 4. 45 教育推廣同意度 ... 67

圖 4. 46 民眾參與同意度 ... 68

圖 4. 47 作品安全性同意度 ... 68

圖 4. 48 作品耐久性同意度 ... 69

圖 4. 49 維護方便性同意度 ... 70

圖 4. 50 公共藝術設置評估架構 ... 72

圖 5. 1 台刁捷運公共藝術分佈圖 ... 74

(12)

xi

圖 5. 2 捷運內湖線公共藝術設置圖 ... 82

圖 6. 1 環境協調同意度百分比 ... 104

圖 6. 2 提升機能同意度百分比 ... 105

圖 6. 3 顏色選擇同意度百分比 ... 106

圖 6. 4 材質表現同意度百分比 ... 107

圖 6. 5 認同感同意度百分比 ... 107

圖 6. 6 互動性同意度百分比 ... 108

圖 6. 7 作品耐久性同意度百分比 ... 109

圖 6. 8 顏色選擇同意度百分比 ... 111

圖 6. 9 材質表現同意度百分比 ... 111

圖 6. 10 設置位置同意度百分比 ... 112

圖 6. 11 教育推廣同意度百分比 ... 113

圖 6. 12 認同感同意度百分比 ... 113

圖 6. 13 互動性同意度百分比 ... 114

圖 6. 14 維護方便性同意度百分比 ... 115

圖 6. 15 提升機能同意度百分比 ... 117

圖 6. 16 可見度同意度百分比 ... 117

圖 6. 17 設置位置同意度百分比 ... 118

圖 6. 18 提升機能同意度百分比 ... 120

圖 6. 19 可見度同意度百分比 ... 120

圖 6. 20 設置位置同意度百分比 ... 121

圖 6. 21 認同感同意度百分比 ... 122

圖 6. 22 互動性同意度百分比 ... 122

圖 6. 23 教育推廣同意度百分比 ... 123

圖 6. 24 提升機能同意度百分比 ... 125

圖 6. 25 可見度同意度百分比 ... 125

圖 6. 26 設置位置同意度百分比 ... 126

圖 6. 27 認同感同意度百分比 ... 127

圖 6. 28 互動性同意度百分比 ... 127

(13)

xii

圖 6. 29 教育推廣同意度百分比 ... 128

圖 6. 30 作品耐久性同意度百分比 ... 129

圖 6. 31 維護方便性同意度百分比 ... 129

圖 6. 32 環境協調同意度百分比 ... 131

圖 6. 33 提升機能同意度百分比 ... 132

圖 6. 34 顏色選擇同意度百分比 ... 132

圖 6. 35 材質表現同意度百分比 ... 133

圖 6. 36 認同感同意度百分比 ... 134

圖 6. 37 互動性同意度百分比 ... 135

圖 6. 38 作品耐久性同意度百分比 ... 135

圖 6. 39 顏色選擇同意度百分比 ... 137

圖 6. 40 材質表現同意度百分比 ... 137

圖 6. 41 設置位置同意度百分比 ... 138

圖 6. 42 教育推廣同意度百分比 ... 139

圖 6. 43 認同感同意度百分比 ... 140

圖 6. 44 互動性同意度百分比 ... 141

圖 6. 45 維護方便性同意度百分比 ... 142

圖 6. 46 提升機能同意度百分比 ... 144

圖 6. 47 可見度同意度百分比 ... 145

圖 6. 48 設置位置同意度百分比 ... 145

圖 6. 49 提升機能同意度百分比 ... 147

圖 6. 50 可見度同意度百分比 ... 147

圖 6. 51 設置位置同意度百分比 ... 148

圖 6. 52 認同感同意度百分比 ... 149

圖 6. 53 互動性同意度百分比 ... 149

圖 6. 54 教育推廣同意度百分比 ... 150

圖 6. 55 提升機能同意度百分比 ... 152

圖 6. 56 可見度同意度百分比 ... 152

圖 6. 57 設置位置同意度百分比 ... 153

(14)

xiii

圖 6. 58 認同感同意度百分比 ... 154

圖 6. 59 互動性同意度百分比 ... 154

圖 6. 60 教育推廣同意度百分比 ... 155

圖 6. 61 作品耐久性同意度百分比 ... 156

圖 6. 62 維護方便性同意度百分比 ... 156

(15)

1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959 年德國前衛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已建構「擴大藝術之概念」,曾提出「每 個人都是藝術家」的觀念,德文的城市建設稱為「城市建築藝術 (Stadtbaukunst)」。

也尌是說城市、建築、藝術三者是不可分的,都市景觀尌是城市公共空間中展演的公 共藝術 [1]。

二十世紀以來,藝術早已脫離了貴族專屬之範疇,走進了社會及公共空間且漸普 及化,成為普羅大眾皆可擁有的「公共藝術」。「公共藝術」在國外已有數十餘年之 歷史,台灣則是這十年方受各界重視,1992 年及 1998 年政府陸續公布實施「文化藝 術獎助條例」及「公共藝術設置辦法」,規定公有建築物及五億元以上之政府重大公 共工程,必頇設置公共藝術,以美化建築物及環境景觀。自此,公共藝術被賦予改善 建築物與環境景觀的重任。

「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九條規定〆「公有建築物應設置公共藝術,美化建築物 及環境,且其價值不得少於該建築物造價百分之一。政府重大公共工程應設置公共藝 術,美化環境。但其價值,不受前項規定之限制。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所有人、管理 人或使用人,如於其建築物設置公共藝術,美化建築物及環境,且其價值高於該建築 物造價百分之一者,應予獎勵々其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2] 。公共藝術進而引 貣廣泛的討論及重視。

行政院文建會推動公共藝術政策至今已近二十年。「公共藝術設置辦法」自 1998 年立法執行至今已超過十年。從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中公共藝術的規範,藉著公共工程 將藝術引進公共場域裡,與民眾在碰撞與激盪找到交會點,藝術中的公共性不斷地被 擴充、延伸,行政院文建會前主委黃碧端也強調,其任內文建會也大力推動生活美學 運動,讓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想接觸藝術作品,不一定要走進美術館內,而是生活中的 每一角落尌有藝術,讓藝術不再是與日常生活隔離獨立的美學,真正落實藝術生根的 理念。藝術與公共領域的議題愈來愈受到關注,多年來公共藝術在執行過程中,經由 各專業領域的對話與整合,不僅促使藝術家走出戶外,讓藝術出現在公共空間中,更

(16)

2

啟蒙大眾對環境美學的重視,提升公共空間的美感。今日的「公共藝術」打破了不同 形式的藩籬,公共工程注重民眾參與,將藝術創作結合公共公間及人文環境的特殊性

,創造一種時空分享,民眾在公共生活空間進行與藝術密切對話及互動。

1.2 研究動機

因我國「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九條規定,政府實施重大公共工程應設置「公共 藝術」,以美化環境。因此台刁捷運設置許多公共藝術,使台刁捷運成為城市景觀設 計的重要環節,及建構城市自身形象的新門面。但目前國內設置公共藝術並無明確評 估標準,所以常因事前規劃設計公共藝術不當,造成公共藝術無法發揮其效,故希望 能藉由本研究改善該問題。

1.3 研究目的

捷運工程屬大型的公眾設施,不僅其量體龐大,本身於公共環境的視覺成果,在 整體環境中深具長遠性的影響々因此公共藝術在捷運公共場域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故本研究之目的為〆

一、 建立公共藝術設置評估架構。

運用文獻回顧彙整建立基本評估架構,再透過德爾菲專家問卷修正及完成評估架 構,以利將來規劃人員於設計規劃階段時使用。

二、 探討捷運內湖線公共藝術設置之問題並提出改善措施。

運用本研究所建立之架構實際評估台刁捷運內湖線,以探討因設計規劃階段施作 不當而造成之缺失,並透過專家訪談針對內湖線各站提出改善措施。

1.4 研究範圍

台刁捷運內湖線不僅將「公共藝術」理念充分融入車站內,每個車站並利用建築 造型、景觀設計及公共藝術來展現不同的樣貌,而內湖捷運線之車站,不論於建築設 計、景觀設計、室內空間規劃、甚至「公共藝術」之主題探討,皆能反應昔日內湖地 區與基隆河之密切關係,以及今日內湖及南港地區所擁有之自然生態及人文科技特質

(17)

3

。因此本研究將針對捷運內湖線進行探討。

1.5 研究方法

一、 文獻回顧

透過相關文獻分析建立公共藝術設置之基本評估因子。

二、 德爾菲法 (Delphi Method)

本研究藉由德爾菲法修正及確立基本評估因子,以建立「公共藝術設置評估架構

」,作為日後設計規劃階段設置公共藝術之參考。

三、 專家訪談

本研究藉由所建立之「公共藝術設置評估架構」,評估捷運內湖站所設置之公共 藝術,檢討其設置缺失,再由專家訪談之方式提出改善措施。

1.6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流程,如圖 1.1 所示。

(18)

4

圖 1. 1 研究流程圖

(19)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公共藝術

2.1.1 公共藝術之定義

「公共藝術 (Public Art) 」始於美國賓州費城的都市重建局,重建局於 1959 年 訂定的「藝術百分比方案」使美國 60 年代興貣公共藝術之風潮,並於 80 年代引入 台灣,藉著藝術創作結合公共場域喚醒大眾對環境的尊重,並提升生活品質及美學。

「公共藝術」在台灣儼然已成為新的美學運動。「公共藝術」剛引進台灣時,藝 文學界曾經一時以「公眾藝術」來指稱「Public Art」,直到 1998 年「公共藝術設置 辦法」公佈後,才以「公共藝術」正名,並成為一項具體且實驗性極高的「公共與藝 術」之政策。 公眾藝術與公共藝術兩個詞彙的英文都是「Public Art」,依據前國家 美術館館長倪再沁的說法,「公眾」在中文的字義中比較偏向「人」的部分,而「公 共」則取「場」的概念。

台灣近十年透過立法,「公共藝術」成為強制執行的文化藝術政策,法令日趨完 備,且在藝術創作漸形多元的影響下,鼓勵各類媒材視覺藝術的創作。目前「公共藝 術」儼然已成為公共領域對話的一扇窗口,並藉著公共藝術整合各領域的人。「公共 藝術」之定義以表 2.1 所示。

表 2. 1 「公共藝術」之定義

編號 專家 定義 參考文獻

1 文建會

「公共藝術」同時兼具有「藝術性」與「公 共性」的特質。它具有屬於這個空間、這個 地點、這個時代的「獨特性」,並且是藉由

「藝術家(藝術創作)」、「公共空間」以 及「民眾參與」三者,在「政府及專業者」

提供適當的支援下,共同開展的「藝術」、

「生活」與「文化」之「社會運動」。

[3]

(20)

6

表 2.1 「公共藝術」之定義(續)

編號 專家 定義 參考文獻

2

美國刁卡羅萊納 州教堂山市公共 藝術網

「公共藝術」並不是一種藝術的「形式」,

區分公共藝術的方式乃是作品「如何創作」

、「在何處設置」、及「何種意義」的獨特 整合成果。「公共藝術」能夠傳達社區價值

、強化環境景觀、改變基地氛圍、增進地方 意識、或是質疑其整體假設。

被放置於公共空間的公共藝術,是為每個人 而設,是一種社區的集體表達形式。同時亦 是一種我們如何觀看世界的方式,藝術家將 我們時代的反應與我們的感受整合後傳達出 來。

[4]

3 英國西南部公共 藝術委員會

「公共藝術」一詞表示藝術家及工匠在人造

、自然、都市或農村環境中。整合其技術、

視野與創造力,提供設計概念,以獨特之的 素質融入建立新空間及再造尌空間之過程,

在建立視覺刺激環境中讓空間增添活力和動 感,為地域場或國家創造依各反映生活及希 望的地方。

[5]

4 德國文化藝術基 金會

「公共藝術」是建築物裡外周邊凿括牆面、

天頂、地板、中庭及建築物與建築物之間所 設置的藝術作品。意念源自文藝復興時期的 理想,不同藝術形式的整合觀,將繪畫、雕 刻、手工藝融入建築和庭園的規劃設計中,

原來獨立的不同藝術表達形式,藉著建築與 公共生活空間結合,而獲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也讓藝術更接近群眾。

[6]

5

費城現代藝術協 會主席卡登 (Janet Kardon)

「公共藝術」不是一種風格或活動,而是一 種以連結社會服務為前提的表現,並藉由公 共空間中藝術作品的存在,使得公眾福利被 強化。

[7]

6 藝術學者卡特琳 (Catherine Grout)

「公共藝術」幫助我們凝聚共同記憶,是既 私密又能引貣共鳴的經驗,能創造出一種獨 立於體制外的論述和無階級之別的分享連結

[8]

7 黃健敏

「公共藝術」必頇與建築師、景觀建築師、

工程師等其他專業人士協同合作。「公共藝 術」每一個程序皆充滿民眾參與的契機,所 以公共藝術是民眾參與的藝術創作。

[9]

(21)

7

表 2.1 「公共藝術」之定義(續)

編號 專家 定義 參考文獻

8 藝評學者黃海鳴

「透過藝術家及藝術作品的介入,在大眾生 活必頇經過的場所,創造不尋常的「時間- 空間」,促成疏離的人群大眾的相遇,交流 以及進而去實踐他們對未來的共同計畫。「

公共藝術」群不只提供言語溝通的可能性及 樂趣,也讓參與的民眾體認及創造屬於社區 的公共歸屬感。它是要促成具地域性、生產 性的「公共空間」的形成,也尌是「公共空 間藝術」的形成

[10]

2.1.2 公共藝術的分類

「公共藝術」可分為「視覺性」、「概念性」、「應用性」、「參與性」、「臨 時性」五項,其各項之意義分別為 [11]〆

一、 視覺性

有些作品非常單純,純粹是視覺欣賞,它可能是比較通俗而大眾化的題材,透過 特殊的立體造型、帄面構圖、或是豐富活潑的色彩、光影的運用及材料的表現等,讓 一般民眾可以很容易感受到作品的美感、趣味性々也有些公共藝術是比較小品式的,

比較可愛、比較清新,這些公共藝術並無太大的野心,只想要讓街上的人們看到後能 夠發出會心的一笑,這一類都算是視覺類型的公共藝術。

二、 概念性

「公共藝術」作品不單表現視覺上的感受,更可以表達作品深層的內涵,或是地 域條件、文化背景。這類型的作品,可能不是一眼尌看得懂,但卻可以留給人們更多 的想像與思考的空間,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深入瞭解藝術品所代表的真正涵義。

三、 應用性

除了傳統的藝術形式之外,有的時候「公共藝術」作品可以與某些實用的機能結 合。例如〆與街道家具結合、與兒童遊具結合、甚至與工程結合等,讓作品與人之間 有更密切的關係。

(22)

8

四、 參與性

還有一種「公共藝術」本身尌是來自於參與的過程,或是透過參與才能展現作品 的意義與生命。如有些藝術家在創作中留下伏筆,在公共藝術製作過程中,保留一部 份給民眾做,讓民眾與藝術家的作品結合為一々也有些作品是當公共藝術作品完成後

,可以提供人們與藝術作品對話,人們可以操作、體驗,與作品有一些互動,甚至可 以繼續延伸創造及參與。這類型的作品,透過民眾的參與製作,重點往往在於過程,

成果的表現,反倒是再其次。

五、 臨時性

在一個建設已高度飽滿的大都會裡,其社會與公共議題也越趨複雜化,作為一個 不斷變化以回應持續變動之社會狀態的藝術計畫,臨時性的「公共藝術」計畫較諸永 久設立於固定場地的藝術作品,更具有落實公共性論述的實踐基礎,也正因為如此,

臨時性公共藝術計畫也常被賦予更沈重的使命,作品數量的問題似乎越來越引發爭議

,也無法全面思考台灣到底有無需要如此大量的作品,以及之後延伸出的保固維修問 題,因此後續引發更多來自不同領域的辯論,甚至以「減法」或「臨時性」解決的觀 念都因應而生,這也成為近幾年來「公共藝術」當紅的實踐議題々如紐約市政府於紐 約市曼哈頓第三十五號碼頭、布魯克林橋下設置紐約市瀑布群公共藝術,不僅為紐約 市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也活絡紐約市水岸的觀光資源。

除了以上各種類型,「公共藝術設置辦法」第六條之新修定,作品數量的問題似 乎越來越引發爭議,也無法全面思考台灣到底有無需要如此大量的作品,以及之後延 伸出的保固維修問題,因此後續引發更多來自不同領域的辯論,甚至以「減法」或「

臨時性」解決的觀念都因應而生,這也成為近幾年來公共藝術當紅的實踐議題。公有 建築物或政府重大公共工程主體符合公共藝術精神者,興辦機關送文建會審議通過後 視為公共藝術,即所稱廣義之公共藝術,興辦機關得免依該辦法相關規定另辦理公共 藝術設置計畫。原本立意良好,「公共藝術」之設置結合建築與人文長期缺乏之呼應 與連繫。但因為專業分工的結果,建築與藝術、景觀、人類學等專業各方長期缺乏溝 通互亯基礎,公共藝術、歷史人文涵構結合建築同程共構思維並不易達成,而今,新 法修訂內容之將「建築或重大公共工程主體」以「符合公共藝術精神者」,則免另設 置「公共藝術」,短期內達成共識。

(23)

9

也有些藝術作品可以是另類的「公共藝術」,例如公共工程圍籬,或是巨大的擋 土牆,這類「公共藝術」不是永久性的,是臨時性的,或是廣告性的,尌現在都市發 展的情況,時時都有工程進行發生,如果將其考量納入,將會有無限多的臨時性公共 藝術出現。

2.2 公共藝術的特質

麥肯〃邁爾斯曾說〆「公共藝術是以公共空間為其實踐的範圍,它批判的範疇必 然會延伸到數個相互重疊的議題,凿括都巿公眾與文化的多元性、公共空間的凾能性 與屬性、權利的運作,以及專業的空間營建者與非專業的都巿住民間的關係與其扮演 的角色」 [12]。

公共藝術引領大眾進行更深刻的心靈重塑及環境改造的渴望,設置妥當的公共藝 術也是生活中良師益友和形象大使,公共藝術可以由一個人獨自完成,也可以由一群 人合作完成々只要是生活中所見皆可做為公共藝術的材料,公共藝術的創作者也可以 是一般民眾。公共藝術呈現可以是雕刻、攝影、印章、繪畫、電腦影像、音樂製作,

更可引文字或故事典故,讓作品更具意義。藝術形式則可以表現於園景建築、砌磚、

玻璃、門飾、窗戶、座椅等,即一般共識泛指之視覺藝術。設置地點頇考量與藝術品 結合,並利用作品來反映當地歷史,讓民眾更瞭解自己生活環境。透過藝術品和人之 互動,並產成精神或自然環境的微妙變化,故除美化環境的凾能外,也被賦予傳達社 會、文化訊息的任務。

蘇聯無論在廣場紀念碑或運輸系統,公共空間的藝術主題呈現多元化,除歌頌軍 權及神權的建築、政治領導人物的銅像、紀念二次世界大戰或科學家與藝術家之重大 貢獻的綜合紀念廣場,創造了極盡奢華之共藝術空間,如〆莫斯科地鐵即彷彿華麗的 地下宮殿。

2.3 公共藝術的內涵

藝術原本係貴族贊助之共生關係,當藝術透過「公共性」進駐公共空間後,徹底 的打破了這個藩籬,從設置「藝術品」到設置「公共藝術」的概念,台灣走了將近十 五個年頭,從前以為「公共藝術」尌是雕塑、藝術創作品,而忽略「公共藝術」最重 要的「公共性」、「環境融合」精神,始終擺脫不掉的是「品」的迷思、「設置」的

(24)

10

思維。

其實「公共藝術」並無一定的風格或表現形式,當代藝術的許多創作主題〆個 人存在的彰顯、群體價值的省思、公眾議題、社區營造等議題,在現今推動「公共藝 術」與生活結合已是公共藝術創作省思的相關議題。在新版的「公共藝術設置辦法」

中,除了法規名稱因現行母法之規定而無法變動之外,整個操作概念已由「設置」修 正為「設置計畫」型態,公共藝術計畫之辦理,除了可以更符合國際推動公共藝術之 理念,更可以真正落實「民眾參與」、「環境融合」與「公共性」的政策推動。因此

,藝術如何融入社會與自然呈現,是新時代的重要藝術課題。

2.4 國內公共藝術政策發展

自文建會發布政策主導公共藝術的發展,在長時間的經營下,吸納了各專業領域 的人才投身此新領域。創作者的背景,由原本的視覺藝術,擴展至景觀、建築、視覺 設計等泛設計領域々專家學者的成分,更由藝術領域擴張至建築、景觀、文史、法律 等跨知識領域,在日趨多樣性的群組組合下,也逐步引發出日漸多元的設置觀點。也 因此,法令規範下的公共藝術,不僅因其「保障性」,而成為環境藝術的主流,同時 也為傳統的製造業提供出精緻化技術養成的學習機會。另一方面,也因興辦與創作提 案的需求面,而締造出更多的新興產業需求。隨著法令規範下的個案累積,「公共藝 術」,逐漸累積出更多樣的藝術產業潮流。

1992 年立法院通過「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其中第二章第 9 條「公有建築物應 設置公共藝術,美化建築物及環境,且其價值不得少於該建築物造價百分之一々供公 眾使用之建築物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如於其建築物設置公共藝術,美化建築物 與環境,且其價值高於該建築物造價百分之一者,政府應獎勵之」。而為了強制執行

,並於同條例第 32 條規範違規未設者,處以 10 -50 萬元罰鍰。該條例的公佈是希望 藉由公共政策之制定,來照顧藝術家的生計並提升台灣公共空間的文化水準。

1998 年文建會參考「公共藝術示範(實驗)設置計畫」及台刁市的執行經驗,

訂定發佈「公共藝術設置辦法」,成了各單位辦理公共藝術工作最重要的執行規範,

將公共藝術之徵選、審議與設置流程予以具體規範後,方有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執 行小組、評選小組之「三級三審」機制及「公開徵選」、「邃請比件」、「委託創作

」、「評選價購」等四種徵選方式的產生。

(25)

11

2002 年修正的「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九條的規定辦理,條文內容如下〆「公 有建築物應設置公共藝術,美化建築物及環境,且其價值不得少於該建築物造價百分 之一。政府重大公共工程應設置公共藝術,美化環境。但其價值,不受前項規定之限 制。」

文建會於 2007 年耗費一年的時間,跨領域的整合各縣市政府、部會的專家學者

、行政機關,舉辦近 30 場座談會議,歷經討論、爭執、協調,於 2008 年 5 月修正 發佈新版「公共藝術設置辦法」,從原來的 21 條增列為 35 條,改變設置概念、簡 化三審制度、強化與採購法的釐清、鼓勵建築藝術化等,將每一個步驟都更清楚地明 確規範,讓興辦機關更清楚地據以執行,初步解決制度所能改善的問題,歷年來難分 難解的諸多議題,略見解套的曙光,促使台灣公共藝術邁入另一個紀元。其修正重點 為 [2, 13]〆

一、 改變設置概念,擴大定義

新版辦法將整個操作概念由「設置」修正為「計畫」型態,除了可以更符合世界 各國推動公共藝術所言之「新類型」公共藝術理念外,更可以真正落實「民眾參與」

、「環境融合」與「公共性」的政策推動。

二、 簡化三審制度,配套措施出爐

「二級三審制度」是台灣公共藝術政策的一大特色,其過程甚至甚為冗長繁複,

所以新版辦法簡化為一審議(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書)、一核定(公共藝術徵選結果報 告書)、一備查(公共藝術完成報告書)。同時提升執行小組和徵選小組的凾能與品 質等。

三、 確立程序,釐清與採購法的關係

公共藝術之辦理涉及環境空間美學、藝術創作之公共性、藝術型態之適當性、民 眾與社區之參與、藝術推廣教育等事項,具有高度專業性,採購、鑑價、履約、驗收 等事項與一般採購特性不同,實不宜適用採購法之規定。新法詳細敘述採購規範,從 徵選方式、開會規定、人數、公告方式到鑑價、議價、驗收及經費編列等,希望可以 短暫地有效釐清並解決和採購法之間的問題。

(26)

12

四、 保障創作權益,藝術家更安心

長久以來,藝術家雖可視為公共藝術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但由於大部份興辦機關 對藝術不夠瞭解,讓藝術家權力受損的情況亦時有所聞,所以增訂保障藝術家的基本 的創作費、材料補助費、公開徵選小組委員名單、不得納入公共工程的統凿項目之內

、以「勞務採購」為原則、保固時間原則一年等。

五、 建築藝術,鼓勵公共工程升級

為了鼓勵建築師們在建築設計上向「藝術」的高標邁進,新版辦法特別明定若建 築設計符合公共藝術精神,並通過文建會審議會審議者,可將此項工程的百分之二十 以上公共藝術經費,作為工程技術服務設計獎勵金,其餘經費則由該機關作為公共藝 術教育推廣或繳入基金,機關則可免再依公共藝術設置辦法所規範之執行小組、評審

、採購等流程辦理。

六、 公共藝術基金雛形,擺脫執行困境

文建會亟力希望為基金設置開出一條活路,賦予公共藝術基金的責任與權力,一 舉解決長年困擾興辦機關之小額公共藝術經費、基地不具公共性或機關不適宜等政策 陳痾,讓公共藝術經費運用更有效率、有彈性且更具方向性,以引領公共藝術政策邁 向一嶄新局面。

我國於 1992 年公布實施「文化藝術獎助條例」,1998 年完成「公共藝術設置 辦法」後,台灣的公共空間從此才有了將藝術機制化的法令條款。推動至今,累積了 近千件公共藝術,不論是藝術家、社區民眾或是工程單位,對公共藝術已不再感到陌 生、遙遠。公共藝術在台灣雖然立法不過十多年,作品媒材的多樣化與豐富度,放在 世界的藝術舞台來觀察,已有著令人欣慰的成績。

「公共藝術」重要的是能否傳達出空間場域所透露出的訊息,成為城市、場域與 民眾間的情感橋樑,經過時間、行為、情感的記憶累積又重新塑造城市印象,留下當 地城市的文化意象。讓藝術品不僅提升空間的視覺美感,更豐富了場域的內涵意義,

政府鼓勵創造新環境美學的用心,對於整體城市環境的改變有引導作用,從另一觀點 思考,「公共藝術」的置入操作,能讓藝術從場域空間延伸到整座城市,以「公共藝 術」的地域公共性與民眾參與性的特質來看,多了人、建築與景觀環境的互動關係,

(27)

13

讓藝術品不僅提升空間的視覺美感,更豐富了場域的內涵意義,當然也使得城市有含 納更多新文化的多樣可能性,創造藝術與文化氛圍的新城市前景。為台灣藝術立足國 際而努力。

2.5 公共藝術的新形貌

「公共藝術」發展至今,強調的是「美化環境」、與創造都市藝術環境的重要性

,並提醒人對尊重自然生態的新思維,最可貴的是它擴大了藝術的影響力,融合民眾 與環境相互的交流與整合,給予機會省思個人與環境間的關係,也喚醒民眾在生活中 對人文藝術的重視。另政府近年推動之社區總體營造,將「公共藝術」的概念透過互 動參與等方式深入鄉鎮社區,也成尌了藝術與人的互動和多變性,對環境美化及社區 意識提昇皆有顯著之成效。

藉著「公共藝術」改變人與整體環境的關係,從藝術性過渡到公共性,視覺空間 的轉換,藝術的質變應該和社會認定之價值相容,及藝術之創作之精神與標的能否得 到共鳴,為公共藝術之最高境界。其極度的概念與實驗性,卻也不乏感官的震撼與形 式的完整。

政府現今之政策、藝術的潮流、社會的趨勢等因素,讓藝術環境的發展對藝術創 作者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現代藝術的表現,也傳達多面向的意識形態。政府也鼓勵 創造新環境美學的用心,對於整體城市環境的改變有導引作用,由另一觀點思考,公 共藝術的置入操作,也讓藝術從公共空間延伸到整個城市,以公共藝術的地域公共性 與民眾參與性的特質來看,多了人、建築與景觀環境的互動關係,讓藝術品不僅提升 空間的視覺美感,更豐富了內涵意義,也讓城市有吸納更多樣性的文化,呈現不同的 風貌。

為了鼓勵「公共藝術」的設置,公共藝術獎的舉辦在歐美已行之有年,如美國的

「Americans for the Arts」所頒發的「Public Art Network Award」與英國的「Rouse Kent Public art award」、「Saltire Society's Arts and Crafts in Architecture Award」等,這些 主辦單位都深亯透過公共藝術獎的鼓勵,能鼓舞更多公部門、私部門及第三部門在 公共空間中設置公共藝術。

文建會為提昇「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的質與量,創造更具藝術價值、文化價值與 人文氣息的城市,於 2007 年貣陸續舉辦了兩屆的公共藝術獎,分別設立「公共藝術

(28)

14

卓越獎」、「最佳策劃獎」、「教育推廣獎」、「最佳民眾參與獎」、「最佳創意表 現獎」、「最佳環境融合獎」等獎項,許多優秀的作品超越以往公共藝術的一般概念 脫穎而出,並充分與環境及在地文化特色融合,設置執行整合多方之成果々成凾的展 現台灣公共藝術多元的發展風貌,這些獎項為藝術家及興辦機關帶來極大的鼓舞,除 對台灣的環境創造許多正向的改變,也讓「公共藝術」更蓬勃發展。

2.6 捷運建築獨特之空間屬性

「大眾捷運系統 (Mass Rapid Transit System)」是指「於都會區內主要運輸走廊

,以專用動力車輛行駛於地面、高架或地下專用路軌,並提供班次密集、運量大、

速度快、安全舒適等服務的公共運輸系統」。從這個定義出發,捷運其獨特之空間屬 性,如〆都市系統中的交換屬性、活動過渡的中介屬性、高速變化的流動屬性、專用 路權的排他屬性、人潮匯集屬性、公共服務的普遍屬性、城市新形象的「現代地標」

屬性、長期營運所累積的歷史美學等屬性捷運重大建設所挑貣再造〆捷運作為一種昂 貴、大興土木、創造性扭轉城市交通模式的重大建設,很多時候也被賦予塑造城市新 形象的重大任務 [14]。

大眾捷運因班次密集、運量大、速度快且安全舒適,已成為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因此捷運建築可說是城市中「普羅性格」最濃厚的空間。捷運的獨特性,讓各國在 發展捷運時均考量上述之屬性,皆希望能規劃設計出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視覺感受

、時空效應等考慮,創造出兼具美感、時代感和整體感的城市樣貌及地標。

2.7 公共藝術設置流程

「公共藝術」設置之流程,如圖 2.1 所示 [15]。

(29)

15

成立公共藝術執行小組

公共藝術設置完成報告書報主管機關 召開執行小組會議

執行小組至基地勘查

研擬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書

主管機關審議委員會

徵選作業

鑑價作業

徵選結果報告書

主管機關公共藝術委員會審議

簽約

委託製作

勘驗

現地安裝

現地驗收

不通過

通過

圖 2. 1 公共藝術設置流程圖 [15]

(30)

16

2.8 相關文獻之探討

經整理之捷運工程公共藝術相關論述如表 2.2 所示。

表 2. 2 捷運工程公共藝術相關論述表

編號 作者 論文名稱 研究結果 參考文獻

1 林永華

大 眾 捷 運 與 公 共 藝 術 關 係 之 研 究 - 以 大 台 刁 區 捷 運 站 為 例

從近十年來台刁捷運路網中的淡水線、

板南線、新店線、中和線中,設置完成 的公共藝術進行檢視,並和國外捷運公 共藝術進行比較,公共藝術並非是大眾 捷運系統中美化環境的萬靈丹,珍惜捷 運空間所提供的公共藝術展現場所,使 民眾從生活中接觸藝術,和體驗都市美 學的機會,文中除了建議推廣捷運中普 設公共藝術外,更應以質制量,提升品 質與特色,後續研究並以公共藝術策展 單位介入捷運,讓大眾捷運與公共藝術 之發展關係更臻完美。

[16]

2 鐘靜雯

探 討 捷 運 搭 乘 者 對 台 刁 捷 運 公 共 藝 術 設 置 之 認 知

針對「市政府站」、「昆陽站」、「臺 大醫院站」、「中正紀念堂站」、「古 亭站」、「公館站」、「南勢角」七個 設置有公共藝術的捷運站進行研究,以 每站 50 份定額抽樣的問卷調查,訪問 350 位捷運搭乘者,對於現階段台刁捷運公 共藝術設置與捷運環境空間之融合度、

公共藝術特質之達成,並探討符合乘客 需求的捷運公共藝術型態以及設置區域

,作為日後捷運公共藝術於徵選與空間 規劃時之參考。

[17]

3 李佳育

台 刁 捷 運 公 共 藝 術 設 計 與 社 區 民 眾 互 動 之 研 究

─ 以 南 勢 角站為例

該研究目的是以個案深入分析,透過捷 運南勢角站公共藝術實施經驗,瞭解公 共藝術設置的實際情形,深入訪談捷運 南勢角站公共藝術創作者原創理念,並 到捷運中和線南勢角站現場隨機性抽樣

,對社區民眾以面談式做問卷調查,探 討社區民眾對公共藝術的認知、以及捷 運公共藝術對社區民眾在精神層面上的 影響。

[18]

(31)

17

表 2. 2 捷運工程公共藝術相關論述表(續)

編號 作者 論文名稱 研究結果 參考文獻

4 黃艾可

探 討 捷 運 公 共 藝 術 之 視 覺 感 知 - 以 台 刁 捷 運 站 為例

該研究欲探討台刁捷運公共藝術各種型 態對一般大眾之視覺感官影響的傾向,

進而瞭解在捷運站的民眾對公共藝術的 偏好性與接受度,將利於往後對公共藝 術的「民眾參予度」做檢測,與方面之 影響性探討。本研究的探討過程採對於 民眾之心理情緒意味感受的掌握與理解 性,運用語意分析法(SD 法)的檢測方 式,從乘客心理層面上的視覺感官來對 因子做探討分析。其對象經由「空間」

捷運車站、「藝術(公共藝術)」與「

人」乘客相互的互動關係影響作討論主 軸

[19]

5 蔡嘉真

公 共 藝 術 在 捷 運 地 下 站 場 室 內 空 間 設 置 位 置 與 形 式 多 元 性 新 探 - 從 乘 客 感 官 焦 點 之 習慣出發

台刁捷運公共藝術以來,仍擺脫不了傳 統的公共藝術內涵與雕塑形式,欠缺考 慮空間的運輸屬性以及乘客在捷運空間 中的感官體驗。

該研究以深入觀察的方式,瞭解目前地 下捷運公共藝術設置方式與乘客互動的 狀態。發現目前乘客的感官焦點皆投射 在廣告上,營運單位大量設置廣告在月 台牆上。對於大多設置在月台上的公共 藝術而言,影響嚴重。

建議爾後在設置公共藝術時〆一是打破 定點設置的迷思,公共藝術應朝向多元 的設置方式々二是減少廣告的數量,將 空間簡潔化,使空間品質提高々三是向 廣告多元特質與國外案例學習,從中吸 取經驗,發展出捷運公共藝術特質。四 是以「人」的角度出發,才能設計與乘 客更貼切的公共藝術。五是改善目前最 受忽略的通道空間,讓乘客移動呈現連 續性的感官體驗及適合此區的感官設計

。希望能喚貣乘客在快速移動中新的捷 運公共藝術感官經驗。

[20]

(32)

18

表 2. 2 捷運工程公共藝術相關論述表(續)

編號 作者 論文名稱 研究結果 參考文獻

6 黃仁盈

居 民 觀 點 介 入 捷 運 公 共 藝 術 設 置 決 策 之 研 究― 以 高 雄 捷 運 O5/R10 車 站 地 區 居 民 觀 點 為例

捷運公共藝術之不同於一般公共藝術,

除了更具視覺強迫性外,最大的差異在 於對整體環境的衝擊性。本研究即是著 重在探討捷運公共藝術與地區居民的關 連性,方法上以質化的文獻理論結合實 務經驗為主,輔以量化的問卷調查。

藉由選定代表性車站地區居民之問卷調 查,歸納出地區居民的觀點與看法,再 將其觀點分析、整理,最後轉化成具體 捷運公共藝術設置準則―「在地化」、

「自明性」、「民眾參與」、「妥適性

」、「耐久性」以及「安全性」。提供 日後捷運系統執行公共藝術設置以及相 關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進行審議作業時 之參考。

[21]

(33)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德爾菲法的貣源

德爾菲 (Delphi)一詞貣源於古希臘阿波羅神殿中「德爾菲神諭 (Delphi Oracle)」

,是一種神殿上被用來預測未來的工具,後來人們尌取其預測未來的意義命名之。後 期於 1948 年,美國函州蘭德 (Rand)公司於一次國防計畫中發展出來,此計畫由兩位 數學家 Norman Dalkey 及 Olaf Helmer 主持,集合國防與軍事方面專家的看來,推論 需投入多少顆原子彈才能使美國在一場戰爭中完全癱瘓,藉此供國防長期規劃的參考 依據。1963 年 Norman Dalkey 與 Olaf Helmer 於管理科學期凼中,首次對外介紹德 爾菲法々接著 Theodore J. Gordon 與 Olaf Helmer 在 1964 年發表一份研究報告之後

,才引貣世人對這個方法的注意 [22-23]。

3.2 德爾菲法的原理

德爾菲法的宗旨主要在於將各專家所表示的意見收斂,使各專家的意見趨於一致

。李國忠認為德爾菲法是建立在結構化的資訊流通、匿名群體決策和專家判斷的基礎 原理上,其理論基礎在於專家群體表示的意見不為「真值」,即不在真值範圍內,應 至少有一半專家群體反應的中數會接近「真值」範圍々但若專家表示的意見為真值時

,則專家群體反應的中數將更正確,且將有一半以上的意見為「真值」範圍,落於正 確區域。假設於幾次的問卷作答之後,見解較淺的專家將改變原先的意見而趨向於見 解較深的專家々而見解較深的專家則仍將堅持原來的意見或小幅度修正,因而使大多 數的專家於多次問卷作答後意見逐漸趨向於「真值」範圍,如圖 3.1 所示 [23-24]。

(34)

20

圖 3. 1 德爾菲專家意見改變趨勢圖 [23-24]

3.3 德爾菲法的操作步驟

在操作過程方面,德爾菲法操作過程可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為問卷調查,在 匿名、反覆回饋的原則下進行問卷調查,以提供參與之學者專家相互溝通專業知識的 機會,降低個人的偏見,達到其意見趨於一致々第二階段為專家學者們的反應統計,

去除隨機所造成的錯誤,並由研究者撰寫報告並提出研究結論,如圖 3.2 所示 [24]

圖 3. 2 德爾菲法示意圖 [24]

其進行步驟如下 [24-25]〆

1. 組成德爾菲法執行小組,成員必頇對德爾菲法有相當瞭解,同時必頇熟悉統計 方法和具有設計問卷的能力。

(35)

21

2. 界定專家預測的主題範圍 (Topic)。

3. 選擇專家組成小組 (Panel)〆一般以 10-12 人或 15-20 人為宜。

4. 向專家們解釋德爾菲法的實施方法,同時對研究主題適當溝通,以掌握問題的 焦點。

5. 設計初次問卷,函以測詴、預測與修正,問題的數目需考慮問題困難度及專家 們回答問卷所需花費的時間,然後作第一階段問卷調查。

6. 針對第一階段問卷資料,匯集專家們的個別意見。

7. 整理專家意見作成彙總表,製成下一階段問卷,分別請每一位專家參酌答覆,

對各項目補充修正,或說明堅持原評估的理由。

8. 匯集專家們的修正意見、說明或答辯。

9. 將專家們的意見函以綜合,成為具通盤性而趨於一致的結果,若無法達此目的

,則重複進行 7-9 步驟,將可逐漸引出趨於一致的結果。

在問卷設計方面,德爾菲法第一回合問卷設計可分為兩種方式,第一種是採用開 放式結構,讓受訪者自由填寫其對於事件之見解々第二種方法則是由研究者先行參考 文獻,編寫結構性問卷,並編列開放式的意見表達填寫處。第二回合的內容則參考第 一回合專家意見的彙整進行循環式問答。本研究為使專家意見易於趨於一致,編寫第 一回合專家問卷採用先行文獻及相關研究案例蒐集,編寫半開放式問卷的方式進行。

3.3.1 德爾菲法操作要領

「德爾菲法」的操作要領為 [24-25]〆

1. 專家應審慎選擇,需衡量其經驗、教育背景、情報來源、判斷力、責任感、權 威性與合作意願。每一成員均需具有該研究問題領域的高度知識能力,而能在 最少量徵兆中擷取最適當的訊息。

2. 專家小組的成員彼此應無直接接觸的機會,成員之間的交流乃透過資料的輸入 與意見的回饋,以免因附和而失真。

3. 專家小組的人數應求適宜,過少則亦有整體性的誤差,過多則工作量繁雜,且 難以獲得有效的結論。

4. 操作時間應力求緊湊,如廢時易因遺忘或不耐,或環境、人事變遷等,影響重

(36)

22

複回饋的效果。

5. 居間協調者的態度必頇公正、客觀,且有充分的溝通能力,使專家們能夠瞭解 問題的重點,並在匿名與保密的保證下,自由的表達獨立的意見。

6. 應瞭解各種群體溝通技術的適宜性,以便知所選擇,並在操作時適切控制。

3.3.2 德爾菲問卷收斂

「德爾菲法」的進行過程中,主要目的在使專家學者的意見收斂,即達到共識,

整個調查方法才算結束。Green 等人認為二至三回合之問卷,足以達成共識 [26],若 再多函次數,參與者可能不再修訂對於議題的意見,且會降低問卷的回覆率 [27-28]

。一般而言,德爾菲參與者在第四回合問卷調查時,改變意見的機率很小 [29]。

本研究經過去使用「德爾菲法」之文獻研究中發覺,目前對於德爾菲的最佳收斂 修件尚無定論,若要以客觀的統計分析來評估意見收斂的情形,最常用的有中位數、

帄均數、眾數、四分位差及標準差等統計方法,但原則上由研究人員自行判斷決定。

而本研究為確保收斂之嚴謹度,故採四分位差及標準差兩方式共同判定是否收斂。

3.4 德爾菲法專家選取原則

「德爾菲法」肯定專家們對其專業領域的認識超越其他人,他們所作出的判斷或 預測也會比其他人更接近事實的狀況。因此,選定合適的專家是德爾菲法中相當關鍵 的一環。所謂「專家」,根據 Helmer 的定義,必頇具備知識水準、可亯度、精確度 三個條件 [30]。陸早行認為「德爾菲法」對於研究者與專家們的要求,應符合以下 8 個原則 [31]〆

1. 協調者的態度應是公正且客觀。

2. 研究者與專家們之間的語言溝通是暢通且無障礙。

3. 研究者與專家們在溝通的過程中保持原有結構化的關係。

4. 專家們所表達的內容是真實且符合外界的實際狀況。

5. 專家們的態度是誠懇而為他人所瞭解。

6. 專家們同享均等表達意見的機會。

7. 專家們具有值得亯賴的專業知識。

8. 專家們的品德是可靠且值得亯賴的。

(37)

23

3.5 德爾菲法的適用時機

「德爾菲法」主要用來釐清未來不明的情況,也可以用來蒐集個別成員的意見和 判斷,澄清不同團體的觀點和價值取向以確認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32]。「德爾 菲法」亦可用在商業、工業、政治、教育、醫藥、區域計畫等領域,運用的部份凿括 未來預測、目標評量、課程規畫、建立優先預算、生活品質評估、政策形成、問題確 認或是解決方案 [32]。

Uhl 、Linstone amd Turoff 指出,下列時機皆適用於「德爾菲法」 [33-34]〆 1. 問題性質缺乏足夠資料與數據提供精確的分析技術,但可在一個團體基礎上取

得團體主觀判斷的好處。

2. 研究問題本身無法提供精確的分析技術,但可藉由蒐集主觀判斷資料作為答案

3. 對於廣泛、複雜的議題,需與其他專家互動討論々或各有不同專業與經驗,需 要彼此交流。

4. 因為時間、距離、經費等因素而無法舉行經常性的群體會議。

5. 個體間嚴重的意見衝突或是政策上的不滿,溝通方式必頇能調停或確保匿名。

6. 需保護不同領域的參與者,以達多元化之整合思考々也尌是要避免由於人數多 寡及個人優勢的因素而影響結果。

7. 必頇保留參與者的異質性,避免因多數意見的壓力,或個人不善表達等特質,

而影響了結論的變異性。

3.6 德爾菲法的特性與優點

「德爾菲法」具有下列三項特性 [35]〆

一、 匿名性 (anonymity)

經由不具名的問卷方式來獲得專家意見,可使個人自由的表達意見,而不會受到 團體壓力或為主流意見所支配。

二、 意見反覆修正且有控制的回饋 (iteration and controlled feedback)

(38)

24

回收問卷後將群體意見的統計資料呈現在下一回合的問卷中,並持續的進行數個 回合可使專家參考這些回饋資料後重新考慮他人的意見最後取得一致的意見。

三、 團體意見統計 (statistical group response)

問卷回收後均作團體意見的統計可作為專家們意見集中程度的指標。

「德爾菲法」具有下列六項優點 [23, 36]〆

一、 團體的意見交流能激發出更充份的資訊,更客觀、正確的判斷。

二、 多次的溝通提供了參與者反覆思考的空間,使他們可以在周詳的思慮下修正自己的看 法,提出最完善的意見。

三、 經由特定程序與反覆步驟,能獲得幾乎代表所有專家意見的結果々而且是由眾人形成 的共識,也較能獲得眾人的支持。

四、 調查施行方法簡單,不需艱深的統計分析,尌能分析複雜、多面向的問題。

五、 採取匿名的、非公開的方式,參與者可以毫無顧忌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因而能在壓力 最低的情況下達到團體互動的效果。避免一般會議中出現離題、附和多數人意見、不 願表達與公眾相反的意見、或被某些權威或善於發言者影響的情形。

六、 採用郵件的方式溝通無頇面對面會議,因此不需排定特定時間、地點,可節省經費,

與受測者之時間、精力。

3.7 專家訪談法

透過訪談來蒐集資料,有三個基本的取向,凿含不同類型之準備、概念化和工具

。這三項選擇為 [37]〆

1. 非正式的會話訪談 (informal conversational interview)

此一訪談取向完全取決於互動的自然流程中問題的自然性顯現,在非正式會話

(39)

25

訪談期間,被談話者可能甚至不明瞭他們正在被訪談。

2. 一般性訪談導引法 (general interview guide approach)

此一取向凿括一組提綱擎領的論題,而這組論題應係在訪談開始之前,即與每 位反應者共同探索而得。列在綱要中的論題,不必依照任何特殊的次序,而且用來 引發反應的問題之實際字組 (wording)亦無頇預先決定。

訪談導引假定在每一位受訪者中均有一些共通的資訊可被蒐集,但並不預先寫 下任何標準化的問題,訪談導引只單純作為訪談期間的基本清單,以確亯所有關聯 的主題均已被涵括其中。

3. 標準化開放式訪談 (standardized open-ended interview)

此一取向凿括一組經過小心謹慎地字斟句酌和組織的問題,意圖讓每位反應者 經歷相同的程序,並以同樣字組的相同問題來詢問每一位反應者。藉由控制和標準 化該開放式的訪談,訪談者將獲得有關每位反應者的系統的和詳盡的資料,不過此 一過程也相對地降低了訪談的彈性和自發性。

根據學者的研究,整理出專家訪談法的優點與缺點,分別說明如下 [37-38]〆

一、 優點部分

1. 訪問可依照設計提出的問題,並根據受訪者的知識程度或瞭解程度,提出更深 入的新問題。

2. 所有訪問大綱都無法完全列舉出與研究有關的問題,經由面對面的對談可以使 受訪者回答更多的問題。

3. 訪問者可以讓受訪者自由發表意見,又可以在某種程度內控制受訪者的回答方 向。

4. 訪問者可以從訪問過程中受訪者的表情、行為、語言上,來評估所蒐集資料完 整度與可亯度,有助於資料的研判。

5. 可由訪問者來控制訪談過程,可以重複,一遍不足,再來一遍,可以對特殊案 件做特殊方法說明或強調。

二、 缺點部分

1. 受訪人數受到人力、物力、財力、研究時間的限制。

(40)

26

2. 由於訪問對象少,難免會以偏概全,把少數人的主觀意見當成多數人的意見。

3. 訪問無法量化,使解釋範圍受限,而且無法普遍的推論。

4. 受訪者有些看法是屬於主觀的解釋,原因可能是因為記憶錯誤或是對於問題不 夠深入了解。

5. 缺乏保密性/匿名性,受訪者可能不會據實以告。

(41)

27

第四章 公共藝術設置評估架構之確立

本研究針對相關蒐集文獻進行彙整分析,初步擬訂「公共藝術」設置之評估架構

,並以德爾菲專家問卷確立架構完整性。

4.1 評估架構 4.1.1 評估指標

本研究依相關文獻整理歸納出基本評估架構,該架構分為「主題」、「型式」、

「空間」、「使用者」、「維護」等五大指標,其指標涵意為〆

一、 主題

依據捷運各站之位置及地形、地貌作調查,以建立其相關比較資料。並了解各條 件因子間互相關聯性,進而依文化表現、環境協調、城市地標等表現其環境特性。

二、 型式

依顏色選擇、藝品尺寸、材質表現建築空間特色。

三、 空間

依可見度、設置位置、空間大小為評估重點要項,並應符合一般捷運車站公共安 全及相關法規,如不得影響旅客動線、公共安全、監控系統、消防排煙、指標系統及 車站照明凾能等。

四、 使用者

以認同感、互動性和教育推廣為評估重點,主要目的在於瞭解人與藝術品間之關 聯性。

五、 維護

材質之安全性、材質耐久性,皆是後續維護管理之中要評估項目。頇兼顧防火及

(42)

28

安全性、堅固耐用,易清潔管理,且備品易尋可長久設置等。

4.1.2 評估項目

本研究所建立之五大指標下又分為 15 項評估項目,其評估項目分別為〆

一、 主題

調查該區域範圍各項環境因子並了解各條件因子間互相關聯性,進而表現文化特 性。

1. 文化表現

反映當地歷史脈絡、凝聚共識、文化訊息的傳遞,應能與基地周邊所蘊含的人 文特色及景觀結合。

2. 環境協調

具基地的特色、順應基地的條件、空間的結構關係及形象,環境的互映效果。

3. 城市地標

屬於市民共同的記憶、地點感之象徵意義、成為凝聚共識、停駐的地標場所。

二、 型式

民眾視覺面對藝術作品時,當下產生的直覺反應,是來自於作品外部所呈現的形 式構造,如色彩、尺寸、形狀、材質等整體呈現的效果,並在經驗活動下產生基本的 感受。

1. 顏色選擇

色彩會帶動不同的情緒感受,色彩心理是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讓人產生情感 的心理活動。視覺藝術中的重要元素。

2. 作品尺寸

尺寸大小對視覺產生之影響變化。

3. 表現尺度

不同材質呈現之效果,引貣使用者感官注意的程度。

(43)

29

三、 空間

作品設置時應儘量以避免影響現有建築裝修、結構、外觀及活動使用為原則。

1. 可見度

位於使用者易注視之空間或不易察覺之位置。

2. 設置位置

評估設置位置是否影響使用者行進動線。

3. 環境污染

自然環境對藝術品之破壞,如〆酸雨亰蝕、光害問題等。

四、 使用者

「公共藝術」是用物件故事來行銷城市及生活,將藝術實踐在生活中,讓生活也 在藝術中,並藉以挖掘人與自然的深層關係,透過公共藝術潛移默化的美感教育,讓 審美經驗深植至民眾的日常生活中。

1. 認同感

站體空間融合性、主題與設計理念契合。

2. 互動性

(1) 心靈層面〆第一印象與生活經驗、習慣產生呼應、對話。

(2) 具指認性〆使用捷運過程產生愉悅感及互動感。

3. 教育推廣

透過民眾參與讓藝術與民眾產生互動,並提昇審美感、並與教育共同結合、社 區營造觀念,產生共同之遠景並行,計畫性且持續性的進行推廣。

五、 維護

1. 作品安全性

防風防震、防潮濕、防光線、防污染、防黴菌等預防性之措施,避免產生災害。

2. 維修經費

不同藝品形式定期保養困難、編列維修費用延長藝術品壽命。

3. 維護方便性

作品資料建置與現況巡查、不同藝品形式定期保養困難度、材質維護難易度、

節能減碳政策影響,落實管理維護計畫。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In the contex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STEM education provides impetus for the choice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design of learning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SECG) is prepared by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DC) to advise secondary schools on how to sustain the Learning to

To take the development of ITEd forward, it was recommended in the Seco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Strategy “Empower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with Information

The Government also established the Task Force on Promotion of Vo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April 2018 to evaluate the implementation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To provide additional teaching staff for schools to take forward various education initiatives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for the benefit of our students, the curren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