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章 研究方法"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究社區大學教師的教學實踐歷程,以了解社區大學教 師如何透過教學去落實教育的信念與理想,以及在教學情境中調適、學 習及反思,勾勒出教師的教學圖像,以彰顯身為「教育工作者」的主體性 的動態過程。而社區大學教師在行動場域中的行為有其複雜性,牽涉到 主觀經驗感受及不同情境下所產生之行為差異等,而這些關於「生活」、

「主觀經驗」、「主觀經驗之社會反映」等層面,正是質性研究所關注的 面相(胡幼慧,1996:19),亦是量化研究所無法充分掌握的訊息。此外,

教學實踐的經驗和思惟是一種持續進行的歷程,而且會隨著不同的環境 和對象而有所改變,而質性研究在了解事件及行為時,傾向將事件放在 發生的場域或網絡去看,因此在探究社區大學教師的教學實踐經驗時,

亦須將資料放在特定的情境和歷史脈絡下,才能得到較全貌的了解。本 研究欲深入了解研究對象的獨特經驗和思惟,並從其實際發生的情境中 加以捕捉,而「個案研究」有助於獲得深入而豐富的資訊,亦較能掌握對 研究對象完整的理解,因此本研究是採取質性取向的個案研究。

第一節 研究對象

壹、研究對象的考量

就質性研究而言,在樣本的選取原則與量化研究有極大的不同,在 質性研究中的選取的樣本,必需是能提供「深度」和「多元社會實狀之廣 度」資料為標準,亦即著重資訊的豐富內涵,而傾向從以往的經驗,和理 論的視角出發(胡幼慧、姚美華,1996:148)。因此,根據此一原則,本 研究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採取「立意取樣」的方式,以能夠針對研究主 題提供豐富資訊,並且願意參與研究的社區大學教師為考量原則。除此 之外,具體的考量條件說明如下:

一、在社區大學有兩學期以上的教學經驗者

由於本研究旨在探究社區大學教師的教學實踐經驗,因此必須累積

(2)

一定的教學經驗始能提供較為充足的訊息。而社區大學教師並非專任,

完全視開課與否來決定,因此不一定每一學期都有進行教學工作,基於 這種變動性,因此以在社區大學至少任教過兩學期的期間為原則。

二、研究進行期間正在社區大學進行教學工作者

人的行動或社會現象的特性,就是人(社會研究的對象)能夠反省地 取用社會知識(有關社會現象或社會過程的知識),以指導其行為(黃瑞 祺,2001:155)。選擇在本研究進行期間正在進行教學工作者,較能呈 現出行動與其意識之間互動的關聯性,其所提供的訊息是正在發生且最 為直接的感受,和實際發生的情形較不會產生太大的偏差,也較有利於 研究者從課堂觀察中了解社區大學教師實際教學的情形。

三、對社區大學有相當的認識與了解者

教師的教學理念內涵相當廣泛且複雜,不同背景和任教科目的教師 所持的教學理念亦會有相當大的歧異。由於本研究的情境是處於社區大 學之中,因此教師對於社區大學的認知在本研究中具有相當程度的重要 性。為了突顯「在社區大學中的教學」的意義及研究對象「身為社區大學 教師」的意識,擬選擇對社區大學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與了解者,了解的情 形包括社區大學創辦者的理念、社區大學與教學相關的校務制度如課 程、教學、招生等。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的參與者最基本的考量條件為在社區大學有 兩學期以上的教學經驗,且目前正在進行教學工作,同時對於社區大學 有充分的認識者。在研究對象人數的考量上,由於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 於「描述」而不在類推至其他對象上,且希望能充份並深入地了解研究對 象的內在世界和具體經驗,因此不擬選取過多的樣本,再進一步考量以 區別性突顯出樣本的個別特質,擬以兩名為限,同時為了呈現出多元性的 教師實踐經驗,擬選取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作為本研究之個案。

貳、研究個案的選定

從 2002 年八月間開始,為了尋找適當的研究對象,便開始著手蒐集 台北縣市各社區大學的開課資訊,主要是來自社區大學網站或是選課手 冊,以了解社區大學開課的情形。而在其中發現了兩位舊識洪老師和李

(3)

老師,都在社區大學開課,而且都符合「在社區大學有兩學期以上的教學 經驗者」的條件,於是開始和他們進一步的接觸。在一開始接觸的過程 中,是界定在初步了解他們在教學上的想法及現況上,以藉此釐清自己 的一些想法。

首先接觸的是教授英語課程的洪老師,和她是大學時代參與校外營 隊活動結識的,在活動期間曾頻繁地接觸,而在活動結束後就沒有再進 一步聯繫,因此為了不顯唐突,先透過其所任教的社區大學的工作人 員,取得她的電子郵件地址,以電子郵件的方式與她取得聯繫,表明自 己的身份以及目前自己正在進行研究的情形,希望能與她進一步詳談。

她也給我肯定的回覆,在約定時間後,有了第一次的會面。在第一次會 面時,除了敘舊、聊彼此的近況之外,主要談到關於研究的部分,她主 動地表明了在研究對象這部份她願意給予協助。就這樣,我正式確定洪 老師成為我的研究個案。至於另一位鎖定的人選李老師,在第一次與他 討論過自己的研究之後,他婉轉地拒絕了。雖然覺得遺憾,基於尊重其 意願決定放棄邀請他一起參與研究的念頭。

在與洪老師聯繫的過程中,我一面尋求其他的可能人選。我將範圍 縮小到洪老師所任教的社區大學,從中去尋求不同領域的另一名個案教 師。我決定先徵詢社區大學工作人員的意見,而在與社區大學工作人員討 論過我的研究計劃之後,幾位社大工作人員極力推薦開設哲學課程的杜 老師,除了在教學方面深受學員推崇之外,對於社大的相關事務也積極 投入,因此他們認為對於我的研究應該會有幫助。於是,我決定在社區 大學正式開課前(當時離開課還有約一週的時間),先與杜老師進行接 觸,我在取得杜老師的電子郵件地址之後,透過電子郵件與杜老師聯 繫,表明我的身份及告知我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計劃,希望能與之進一 步請教,藉由這一學期第一次上課的機會,與他第一次正式見面,在進 一步了解我目前正在進行研究的情形之後,他表示願意協助我進行這個 研究。杜老師不僅符合個案選取的三項條件,同時他所任教的學科與領域 也與洪老師不同,再加上他任教的時間相當長,對於研究能提供充分的資 訊,於是,我正式確定了我的第二位研究個案。

(4)

參、研究個案介紹

一、個案一:杜老師

男性,現年 40 歲,已婚,在社區大學任教已有四年的時間。杜老師 目前在北部地區的兩所社區大學開設哲學方面的課程,同時從事自由寫 作的工作,此外,杜老師也在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班任教。

杜老師大學和研究所都是就讀哲學系,事實上,杜老師從國中開始 就對哲學發生興趣了。杜老師認為自己從小就是個「書呆子」,很喜歡看 書,在國中時逛「國際學舍」時無意間發現了一本「西洋哲學思想史」,

成為他接觸哲學的啟蒙書,從此就結下他和哲學的不解之緣。到高中 時,杜老師經常利用午休時間到學校的圖書館看書,在那段時間,杜老 師讀了黎明出版社的「西洋哲學史」,讓他對西方哲學的發展,有了更全 面性的了解。杜老師開始立定志向想要鑽研更深入的哲學領域,在大學 聯考後也順利考上了某國立大學的哲學系。

進入大學之後,除了學業上的探究,他也參加了愛樂社-以學習鑑賞 西洋古典音樂為旨的社團,聽西洋古典音樂一直是杜老師的嗜好,在高 中時代就曾經參加愛樂社學習古典音樂。直到在大三那一年發生了一件 特別的事件,使杜老師對於哲學和音樂的概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時 他一個人正在哲學系的辦公室聽音樂,正在聽莫札特第 27 號鋼琴協奏 曲,在聽到第二樂章的時候,進入了一種很特殊的狀態,「我當時眼睛張 開的但是什麼都看不到,只看到一片藍色的東西,然後,那個音樂好像 有形象,像透明的蛇一樣在運動,那個很難用言語講清楚、明白」

(2002/10/24 訪談),這個事情的發生對杜老師產生很深刻的影響,也開 始想要去探討這樣的經驗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他開始從一些書去尋找答 案,了解到這種體驗即所謂的「神祕經驗」(mystic experience),與哲學裡 所談的形上學有關,在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或印度教等宗教裡常見 的一種形而上的體驗方式。後來他到一個名為「阿南達瑪珈」的修行團體 學靜坐,而經過了這樣的體驗而開始學了靜坐之後,不僅為杜老師帶來 生活上的改變,也讓他對學校裡老師們所教的哲學產生了質疑,他認為 學校裡學的哲學總是在抽象概念上打轉,沒有得到印證,令他感到這樣 的學習越來越沒有意義,而開始想尋求其他的出路。他後來也參加了另

(5)

外一個社團「大陸問題研究社」,在社團結識一些關心社會改革和投入學 生運動的同學,而透過其中一位同學的引薦,杜老師認識了當時在台大 數學系任教的黃武雄老師,也就是後來倡議社區大學運動的主要推動 者。

大學畢業之後,杜老師考上了同校的哲學系碩士班,留下來繼續深 造,在這段時間,也漸漸發展出自成一格的哲學觀,就是以形而上體驗 為基礎的哲學,然而這樣的理解也是杜老師認為目前學院裡較被忽視的 部份。杜老師取得碩士學位之後,本欲繼續攻讀博士班,最後並未通過 博士班入學考試,於是畢業後就去服役。在服完兵役後,杜老師開始進 入出版社工作,在之後也曾經在網路書店任職。在網路書店工作期間,

透過黃武雄老師的推薦,進入社區大學任教,就此踏入社區大學的大 門。

一開始是在某社區大學開設為期六週的讀書會短期課程,主題為「宗 教與政治」。不久後即在另一所社區大學開辦的第一學期,與另一位老師 合開「哲學、音樂與美術」,為期十二週的時間,但是第二學期便沒有再 續開。杜老師後來開始在現在所任教的社區大學開設為期十八週的正式 課程-「音樂與哲學」,連續開設了四個學期,由於選課學員反應熱烈,

這門課開始在第四個學期起,發展成為學員自主性社團-「哲學視聽 社」,杜老師自然也成為該社團的指導老師,目前杜老師課程的選課學員 大部分即來自該社團的成員。自本學期(九十一年度第一學期)起,杜老 師大膽地嘗試了新課程「《玻璃珠遊戲》導讀」,《玻璃珠遊戲》這部小 說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概念,和他想要在社區大學傳遞的理念極為契合,

於是他藉由這部小說共同研讀,和他的學生更深入地分享自己的理念。

除了教學工作,杜老師也投入社區大學的其他事務,包括擔任校務會議 教師代表,參與社區大學的決策,另一方面也不斷從事寫作,並不定期 撰寫書評發表於《社大開學》1中。

1《社大開學》乃是由社區大學之全國性組織-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所發行之刊物,以全 國各社區大學之經營者、學員、相關工作人員或關心社區大學人士等為對象,每個月 發行,內容包括社區大學之活動報導、政府相關政策動態、社運議題對談或論述等。

(6)

二、個案二:洪老師

女性,現年 33 歲,未婚,在社區大學任教已將近四年的時間。洪老 師目前於北部兩所社區大學教授英語課程,同時也在某知名連鎖美語補 習班任教。

洪老師認為對她後來的發展影響最大的部份,是她的高中時期,特 別是在社團活動的部份。當時洪老師參加了「三民主義研究社」和「學研 社」,前者偏重於政治學和社會學領域,後者則偏重於哲學領域,都具有 相當強的思辨性,有助於蘊釀個人批判反思能力,而演講則是主要的活 動形式,不定期還會舉辦跨校性的營隊。高二那年,洪老師擔任社團的 副社長,負責規劃課程演講的工作,也因此有機會接觸一些他校的學 生,還包括一些當時積極投入學生運動的台大學生以及大學教授,透過 和這些人的互動,使她開始將觸角漸漸延伸到社會和政治議題,促發了 洪老師和社會運動之間的關聯,而這些在高中時期所結識的朋友,也對 她日後所關切的議題上,造成了啟蒙的作用。

高中畢業後,洪老師考上了某國立大學歷史系,但是一段時間後,

覺得歷史系所探討的內容不符合自己的興趣,於是隔年便轉到同校的社 會系。大學時期,洪老師雖然沒有參加固定的社團,但是由於高中時的 社團經驗,再加上身邊朋友不少都是活躍於社運組織中,洪老師對於社 會運動還是保持著相當程度的關注,,例如參與街頭運動或是遊行等。

另一方面,受到當時另一位非常要好的高中同學的影響,洪老師在大一 時開始大量接觸女性主義,除了和同學組讀書小組閱讀相關文獻之外,

還到其他大學旁聽與女性主義理論相關的課程,於是,性別議題漸漸成 為洪老師最關切的社會議題之一。

完成大學的學業後,洪老師決定要赴美留學,基於興趣和語言等種 現實的考量,她選擇了當時她最有興趣的女性研究以及人文學作為她主 修的領域。在美國的期間,她參與了台灣留學生所組成的社團-「北美洲 台灣學生社」2,在那裡,她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台灣留學生,之後更

2北美洲台灣學生社(Taiwanese Collegian),成立於 1983 年,成立目的為結合關心台灣的 留學生共同思考台灣未來的方向,學成後能夠持續關心、了解台灣的社會變遷,支持 並實踐社會公義。

(7)

和一些學生社裡的女性成員一起發起了一個女留學生組織「台灣查某」,

使性別議題能在留美的台灣學生中被討論與關注,不論是從一開始的籌 備,到後來的組織運作及活動的推動,洪老師一直是組織內部核心的人 物,直到她完成美國的學業返台為止。在美國待了三年的時間,在完成 美國的學業、取得碩士學位之後,便返台謀職。

返台之後,洪老師本來希望能延續過去的經歷,從事婦女運動的相 關工作,然而在當時並無適合自己的位置的情況下,找到了一份市議員 助理的工作。其實這份工作洪老師做得並不順利,由於工作內容十分的 瑣碎,自認為是「辦公室白痴」的洪老師極不適應,和之前在美國所投身 於「台灣查某」的組織工作相較起來,也存在著相當大的落差,讓她在心 理上非常不平衡。兩個月之後,洪老師遭到開除,在感到前所未有的挫 折和走投無路之餘,卻也使她的人生發生了轉折。在朋友的建議下,洪 老師決定試試看教書這份工作,於是她到了一家知名的美語補習班應徵 並且被錄取,就這樣,她開始了她英語教學的生涯。

在開始教書之後,洪老師漸漸發覺教書這份工作真的很適合自己,

「我覺得教書這個工作是學生要聽我講話,所以很合我的個性...」

(2002/10/7 訪談),在先前完全沒有教學經驗的情況下,洪老師完全是

「邊教邊學」,後來洪老師換到了現在任職的補習班,她認為現在任教的 這個補習班,對於講師的訓練是比較多的,一方面是補習班提供相當多 的教材,在教學方法部份,也有很詳細的書面資料可供參考;另一方 面,補習班有教師休息室,洪老師會在休息時間時藉著和其他老師聊天 的機會,了解其他老師教學的情形。

在美語補習班教書後的第二年,透過以前一位在美國熟識朋友的引 介,開始進入社區大學教書。洪老師在社區大學所開設的第一門課,是

「性別與語言」,這個主題正是她在美國求學時所學的內容,當時選修的 人數約有十個人,雖然學員不多,不過洪老師覺得那堂課經營得滿成功 的,課堂氣氛很熱烈,學員的出席率也很高。課程的進行以討論的方式 為主,每週會設定不同的議題做為討論的方向,內容則是探討性別在語 言運用上的差異。不過,到了第二學期時,由於招生困難的緣故,「性別 與語言」這門課就沒有續開,轉而開設英語課程,此後洪老師也一直在社 大教授英語課程。

(8)

表 3-1:研究對象個人基本資料

杜老師 洪老師

性別

年齡 40 33

在社大任教 時間

約 4 年 約 4 年

學歷 國立大學哲學系碩士 美國某大學人文學碩士 現職 社大講師、台北市自主學

習實驗班教師、自由寫作

社大講師、美語補習班英 語講師

經歷 出版社、網路書店翻譯編

台北市議員助理、美語補 習班英文講師

教授課程 音樂與哲學、《玻璃珠遊 戲》導讀

性別與語言、生活英文

肆、研究場域介紹

本研究所選定的個案教師都任教於北部某社區大學,也是本研究所 設定的主要研究場域。該校創立於一九九八年,目前是借用某國中做為 行政運作和上課地點。在課程進行方面,一年分為兩個學期,每學期上 課十八週,每週一次上課進行兩個半小時的時間。排課的時間為每週一 至五晚間七時至九時三十分,週六下午二時至五時,部份課程安排在週 一至週五日間,但是則是運用校外場地做為上課地點。

在學員結構方面,九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學員結構,其學歷分佈情 形為國中以下、高中、專科、大學以上分別為 4.3%、27.1%、20.1%、

46%,年齡平均分佈於 25 至 60 歲,占將近八成,女、男性比例 77%、

23%。在課程及教師結構方面,根據九十學年度的分析,在三大類課程的 修課數是學術課程佔全數的 22%(20 門),社區參與課程佔 26.4%(24 門),

生活藝能課程佔 51.6%(47 門)。教師共有 106 名,現職為一般大學專任教 師,具碩士學位以上者佔 35.8%,民間專業人士具碩士學位,且具有在一

(9)

般大學兼任授課經驗者佔 10.5%,具碩士學位而未有在一般大學兼任授課 者佔 24.5%,未具碩士學位者則佔 29.2%。在教學系統部份,有「教學研 究會」、「教材研發中心」、「學員服務中心」及「社區本位教學資源中 心」,由教學研究會統籌師資聘任及課程規畫事項,並有學程制度,各學 程設置一名召集人。以下將進一步介紹兩位教師課堂教學的場域。

一、杜老師的教學場域

本研究所進入的教學場域,是杜老師的「《玻璃珠遊戲》導讀」,這 門課程在社區大學是歸屬於學術課程中的人文領域,是杜老師自九十一 學年度第一學期起的新課程,上課時間為每週六下午二時,上課地點為 社區大學的視聽教室。視聽教室是採用階梯形的座位設計,黑板講台部 份是最低點,越後排的位置高度越高,教室的後方為影音設備的控制 室,黑板上方有電動式的布幕可自由收放,做為觀賞影片時的螢幕。杜 老師經常在上課時播放音樂或影片,因此這些影音設備是杜老師不可或 缺的資源。選課的學員有二十多位,約有半數是以前上過「音樂與哲學」

的學員或是「哲學視聽社」的成員,也有部份是這學期才加入。班級裡有 一位班代,除了為班上同學服務,例如拿簽到簿、影印講義、安排班級 交誼活動等,也是班級與學校之間的聯繫橋樑,協助傳達學校的重要訊 息。

(10)

圖 3-1 杜老師的教學現場

二、洪老師的教學場域

本研究所進入的教學場域,是洪老師的「生活英文第 1 級」B班以及

「生活英文第 4 級」,這兩門課程是歸屬於文山社大「學員服務中心」的 研習課程,不授予學分。「生活英文第 1 級」被定位為初級的英文課程,

適合已經具備英語基礎能力者(包括英文字母、音標、基本會話等)修 習,一共開設了AB兩班,均由洪老師任教,基於時間考量,本研究選擇 的是每週三晚間七時的B班為研究場域。其上課地點是社區大學的普通 教室,該教室日間為木柵國中學生的上課教室,如同傳統學校教室一 般,前方為黑板及講台,課桌椅則是面對著黑板,黑板上經常留有原教 室學生的字跡,抽屜中也有他們的個人物品。教室約可容納三十五個座 位,由於洪老師上課是採取分組活動的方式,因此在上課前,學員必須 先把一排排的課桌椅依組別集中在同一區,共可分成五組,而且每位學 員的座位亦是固定的,到了下課時再將搬動的課桌椅歸回原位。選課學 員有三十餘位,有半數的學生是洪老師前一學期的學生,繼續選修她的 課程,其餘則是新成員。班級裡也有班代的設置,除了拿點名簿、影 印、擦黑板等,也協助處理集體訂購教材、安排班級聯誼活動事宜以及 傳達學校的重要訊息等。

而「生活英文第 4 級」則是定位為中級的會話課程,適合已具有基本

(11)

表達能力者。上課時間為每週四下午二時,由於是日間的時間,無法利 用木柵國中教室,因此是借用位於師大路上之「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會 所的會議室做為上課教室,會議室前方有白板,三張長形的會議桌則是 學員們的座位,會議室的一側為書報架,擺放著各校選課手冊和刊物,

另一側則是茶水間和洗手間。選課學員約有二十餘位,大多數也都是洪 老師以前的學生。

圖 3-2 洪老師的教學現場

「生活英文第 1 級」

圖 3-3 洪老師的教學現場

「生活英文第 4 級」

(12)

第二節 資料收集方法

質的研究注重的是「自然式探究」及現場「參與者的觀點」,因此會 儘可能地貼近研究對象的經驗世界,以獲得其社會生活的第一手資訊,

同時也藉由深入其日常生活世界,從現場了解人們是如何觀看這個世界 的(黃瑞琴,1996:17-19)。因此為求對個案的思惟與表現有更深厚的描 述,本研究直接進入研究個案之教學現場,並採取多元的方式收集資 料,進一步深入掌握研究個案的外在行為與主觀意識,採用的方式包括 訪談法及參與觀察法,另輔以相關之文件資料分析。

壹、訪談法

訪談法主要在於了解研究對象內在世界的觀點與感受,透過研究對 象敘說的過程,以進入隱含其內心深處且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覺的知識,

了解受訪者的認知內涵。此外,訪談也是一種互動的過程,受訪者與訪 員的先前理解在敘說與問答的過程中得到溝通與反省,它不是將在訪談 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客觀事實挖掘出來,而是不斷在互動過程中創造新的 意義(畢恆達,1996:39)。受訪者在接受訪談的過程中,透過自我經驗的 重構與述說,得以對自己的觀點及內在世界重新做一番檢視與省思,進 而對自己過去習而不察的信念及行動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本研究採取之訪談形式屬於 Patton(1990)所提出的「一般性訪談導引 法」(general interview guide approach)(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1990)。根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擬定訪談主題與談話範圍,但是在實 際訪談的情境中,會因應不同的情境和對象,調整問題的敘述及提問的 順序,使訪談得以在自然及流暢的氣氛下進行。在訪談的主題方面,主 要包括受訪者背景資料、教學理念、教學實踐及適應與反思四大部份,

分別擬定訪談的問題(如附錄二),除此之外,訪談的問題會隨著發生中 之現象(如參與觀察所得、非正式的談話等)所透露之訊息而隨時調整;

而訪談是敘事的過程,而非單純的問答,受訪者所提供的不是問題的答

(13)

案,而是經驗及看法的陳述,因此可能會出現不一致的說法或模糊的概 念,則進一步加以澄清與反映。本研究主要是透過訪談法去探究個案教 師的教育認知情形,以事先擬定的問題為大方向,從個案的述說中揭露出 其內隱而不外顯的認知,並獲得其對自身實踐歷程的詮釋及省思。

訪談進行的方式是先與兩位受訪者約定訪談時間,訪談地點方面,

由於社區大學乃是借用國中場地,主要作為行政辦公及上課之用,社區 大學教師並無專屬的空間,也沒有適合進行訪談的場所,故由兩位受訪 者選擇適當之餐飲場所作為訪談進行之地點,每次訪談時間約一個半小 時至兩個小時,視兩位受訪者容許的時間及訪談的氣氛而定,在四個半 月的資料蒐集過程中,分別進行了五次及七次的正式訪談,並徵求他們 的同意進行全程錄音,在訪談進行中隨時記下受訪者的談話內容摘要。

貳、參與觀察法

欲了解社區大學教師的教學實踐經驗,教室觀察是最直接了解其實 際教學情形的方法。參與觀察法透過直接的接觸與觀察,可以更理解研 究對象所處的情境脈絡,並做為訪談資料的參照。

在進入觀察的場域方面,除了取得兩位受訪教師的同意,並對社區 大學的工作人員進行告知,分別在其開課的第一週及第二週課程即進入 觀察場域。就研究者的參與程度和角色而言,我同時扮演著選課學員及 研究者的角色,我一同參與了兩位教師在課堂上安排的活動,但是另一 方面是以研究者的身份在進行觀察與記錄。為了避免因為一面「上課」,

一面「觀察」所造成觀察上的誤差,在徵求兩位教師的同意後,於課堂中 進行全程的錄音,以做為事後觀察記錄之依據。在觀察的重點方面,本 研究著重在觀察課堂進行的各種教學活動以及兩位教師與其學生互動的 對話情形,包括口語互動與非口語的互動,以了解實際教學的情形,掌 握教師的教學風格及特質,並從現象的觀察中發現問題。此外,也包括 在課堂中所發生的各種事件,或是教師與學生私底下互動的情形。

本研究從社區大學九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始至該學期結束,針對 兩位教師在社區大學所開設的課程進行全程的觀察,同時兩位教師和班

(14)

級學員的聚會及師生共同參與社大的全校性活動亦在觀察範圍之內,杜 老師的場域觀察進行了至少十七次(與課程有關的校外活動亦包括在 內),而洪老師因為涵蓋兩門課程,故進行了至少二十二次的觀察。

參、文件資料分析

文件資料的收集除為了對研究場域更全面性的掌握,也是作為了解 受訪教師個人背景的輔助資訊。收集文件的範圍主要包括兩位教師上課 所使用的教材,例如講義、教科書等與課程內容有關的文本。此外,兩 位教師過去曾經發表過的著作、文章及作品等亦是收集的範圍。

(15)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即是研究的工具,研究者帶著自身的經 驗、信念與思想,親身進入研究現場中,透過與人互動的過程,進行資 料的蒐集工作,因此研究者在研究現場的過程中,有時就像是一段學習 為人處事的人生過程(黃瑞琴,1996:61)。因此,在進行研究的過程,

研究者須不斷地自我反省與澄清,以對所蒐集的資料予以適當地詮釋,

避免因研究者個人的因素,造成研究結果與實際情形過大的偏差。

壹、研究者的背景與角色

由於研究者也是帶有情感的個體,因此對研究的議題的主觀判斷幾 乎是無可避免。然而一個專業的研究者,不論本身原有的主觀或偏見為 何,都應忠實地呈現研究現場的樣貌,以及研究者本身的詮釋觀點。透 過對自我的監視,研究者所扮演的角色會有多種不同的訊息顯現出來,

使自己成為「受過訓練的主觀」(disciplined subjectivity)(蔡敏玲,1994;

引自王鳳仙,2001:72)。

在研究者的個人背景方面,自大學起,經由機構實習的機會,曾經 至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進行約三個月的實習,開始了與社區大學的第一 次接觸,大學畢業後則進入基隆社區大學,擔任課程、學務及資訊管理 等行政工作。在長時間接觸社區大學經營工作的過程中,對於社區大學 成立的經過、制度及發展的過程等,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與熟悉。雖然現 在已經離開社區大學的工作崗位,但是透過目前仍在社區大學工作時的 朋友,對社區大學目前的發展現況持續保持一定的關注。

而在研究方法的訓練上,自一年級上學期起,藉由「社會科學研究 法」的課程,開始接觸質性研究方法的典範,並陸續參加校內外學術單位 所舉辦與質性研究方法相關之工作坊,一年級下學期起亦修習「質的研 究」之專門課程,並陸續閱讀相關之書籍,以充實這方面的專業知能。

基於先前個人在社區大學投入的經歷,我對於社區大學內部充沛的 活力感到印象十分深刻,也對於社區大學所秉持打造公民社會的理念感

(16)

到認同,這對於我在研究場域的進入與與研究對象的接觸上有相當大的 助益,同時也是我興起想要進行此一研究的動力來源。但我也必須隨時 提醒自己,避免對於研究現場所發生的不尋常現象視之為理所當然,或 是進行主觀而沒有根據的解釋。因此除了以過去經驗為基礎,保持對觀 察場域的敏銳之外,藉由不斷地對過去經驗的檢視,進行研究者的自我 批判,除了對各種現象做徹底的檢驗及適切的解釋,同時避免將先入為 主或不適當的解釋架構強加在被研究者身上。除了來自論文指導老師的 意見對這部份加以釐清,同時也透過與社區大學相關人員如行政人員、

教師、學員等,以及研究所的同儕或其他師長的討論,不斷地對自己的 認知進行反省與澄清,適時地予以調整,以對蒐集的資料作合理及適當 的詮釋。

貳、研究倫理的考量

由於質性研究的性質是與研究對象進行深入且密集的互動,因此研 究倫理是相當重要的課題。本研究在倫理上的考量秉持著「尊重對方」和

「真誠」的前提進行資料的蒐集,包括在進入研究場域前及尋求研究對象 時,充分告知所在社區大學的行政單位,包括研究的目的及可能的資料 收集方法,並提供書面的研究計畫,同時在提供充分的訊息下,徵求研 究對象協助進行研究的同意。而在研究進行的過程中,與研究對象建立 和諧的關係,儘量尊重其意願,避免對其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困擾。同時 基於「保密」的原則,對於報告中可能透露出受訪者的真實身份的訊息,

在不影響結果的解釋與呈現之下,儘可能予以隱匿,以確保受訪者的隱 私不會外洩。由於質性研究須不斷探究研究對象的內心深處,因此我以 同理心的態度與我的受訪者進行互動,建立彼此信賴的關係,必要時也 給予我對於其表現的看法與回饋。除了我的受訪者之外,在進行參與式 觀察的同時,和班級中的同學的接觸是最頻繁的,在充分告知我的研究 者身份之餘,我將自己視為是「他們的同學」,保持自然而坦誠的態度和 他們互動,一起參與課程活動,分享彼此對於課程內容的心得,無形中 也幫助我從「學生」的觀點去了解我的研究對象。

(17)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壹、資料處理

本研究所要處理的資料包括觀察記錄以及課堂與訪談錄音帶等,再 輔以田野筆記和其他相關的文件資料,處理的工作如下:

(一)觀察記錄

在課堂觀察部份,是在上課時依照課程活動的時間序列,將事件以 簡便的文字逐一記下,例如教師言談的關鍵句子、學生的發問、突發事 件、教師在教室中的移動情形等,空白處則旁邊註記自己的想像和疑 問,此外,配合課程的進度,則於該堂課的教材上記錄教師的相關說明。

在離開田野之後,根據先前的記錄,輔以課堂講義和教材,將每一次課程 進行內容的主軸和重要活動依日期整理成表格(見附錄三),以掌握教師 教學活動的具體情形。

(二)錄音帶

訪談部份的錄音帶,先將錄音帶內容謄錄成逐字稿,在謄錄過程儘 量保留受訪者言談的特色,如語氣、笑聲、停頓、遲疑等,以掌握受訪 者談話之情境脈絡。課堂觀察部份的錄音帶,則是參考觀察記錄,據以 作為節錄課堂對話逐字稿的參考。

貳、資料分析

針對處理過的資料,開始逐一詳細閱讀,在訪談逐字稿部份,將每 一段受訪者的談話所呈現出的主題與意義加以概念化,形成無數個主 題,反覆檢閱之後,將多種相類似的主題歸納成為同一個類別,將這些 類別及其所指向的話語製成表格,便於進行資料的呈現,並找出類別之 間的關聯性。在觀察記錄部份,則將課程進行過程的事件與活動加以歸 納,淬取出課程教學的數個特徵,輔以文獻中的理論、田野筆記和自己 的想法,將教學實踐的部份劃分出初步的架構,依據此架構將歸納出的 教學特徵分別納入,再從不同特徵的情境脈絡中加以組織,逐步去勾勒

(18)

出兩位教師的教學圖像。最後分別針對教育理念、教育實踐以及自我省 思三大架構,將適當的類別和主題置入,以文字敘述串聯,穿插訪談和 課堂對話的摘錄做為敘述及解釋的引證,構成撰寫論文的基礎。

數據

表 3-1:研究對象個人基本資料 杜老師 洪老師 性別 男 女 年齡 40 33 在社大任教 時間 約 4 年 約 4 年 學歷 國立大學哲學系碩士 美國某大學人文學碩士 現職 社大講師、台北市自主學 習實驗班教師、自由寫作 社大講師、美語補習班英語講師 經歷 出版社、網路書店翻譯編 輯 台北市議員助理、美語補習班英文講師 教授課程 音樂與哲學、《玻璃珠遊 戲》導讀 性別與語言、生活英文 肆、研究場域介紹  本研究所選定的個案教師都任教於北部某社區大學,也是本研究所 設定的主要研究場域。該校創立於一九九八年
圖 3-1   杜老師的教學現場 二、洪老師的教學場域  本研究所進入的教學場域,是洪老師的「生活英文第 1 級」B班以及 「生活英文第 4 級」,這兩門課程是歸屬於文山社大「學員服務中心」的 研習課程,不授予學分。「生活英文第 1 級」被定位為初級的英文課程, 適合已經具備英語基礎能力者(包括英文字母、音標、基本會話等)修 習,一共開設了AB兩班,均由洪老師任教,基於時間考量,本研究選擇 的是每週三晚間七時的B班為研究場域。其上課地點是社區大學的普通 教室,該教室日間為木柵國中學生的上課教室,如同傳統學校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陳佳萍老師: 一分鐘的撕紙之後發表分享個人的策略,很精彩的學

師一趟,後來他也想把我帶去台南,一開始我還覺得是不是又是哪個江湖術士在 騙人,但我哥說在 程老師 程老師

那個老闆娘,從來沒有請過像我這麼高薪的人,而且他的理念跟我們不一

在第一章我們已瞭解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意義與解法,而在本章當中,我們將介紹

第四章 直角座標與二元一次方程式.

第四章 直角座標與二元一次方程式.

利用 determinant 我 們可以判斷一個 square matrix 是否為 invertible, 也可幫助我們找到一個 invertible matrix 的 inverse, 甚至將聯立方成組的解寫下.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