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節 假設與架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節 假設與架構 "

Copied!
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台海兩岸和平整合模式之建構

Formulating the Peaceful Integration Patter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兩岸關係發展 20 多年來,呈現「經濟熱、政治冷」的發展格局,在 整個發展脈絡與未來趨勢,深深影響台灣的前途,做為台灣的一份子責無 旁貸要對這個重大議題,有所掌握與研究,希望能在這個議題上,貢獻棉 薄之力。

兩岸現狀發展,政治、軍事、外交方面僵持對立、寸土不讓,標準敵 對國家的對峙態樣;但在經濟、文化、社會交流卻緊密交往、互動頻繁,

宛如兄弟之邦,世所罕見,如何正確描述此一特殊的兩岸整合1現狀,如何 預測未來兩岸發展動向,建構可理解、可操作的基本運作模式,對營造兩 岸和平發展的互動模式,將帶來助益。

本文關切的焦點在於,兩岸整合在沒有制度化、正常化之前,兩岸整 合 模 式 的 運 作 模 式 為 何 ? 此 運 作 模 式 對 台 灣 政 治 經 濟 發 展 將 帶 來 何 種 後 果?此外,兩岸和平整合深受正常國家間整合與國際建制之影響,如世界 貿易組織、歐盟、以及東亞區域整合等,都將牽動兩岸整合互動,若能發 掘兩岸整合與正常國家整合之異同處,更能深刻洞悉台灣國家發展的挑戰

1 有關「整合」(integration)定義,學者定義各有不同,各有所長。如 Karl W. Deutsch 認為係一群 生活相同地理疆域內的人們獲得一種「社區意識」(Sense of Community),在經過長時間的努力 之後,達到「和平改變」人們彼此可以信賴或期待的一種過程(process)(Deutsch, Karl W.,1957:6),, Ernst Hass 海斯則強調整合是一個過程,是說服不同國家的所有參與者,將他們原先對自己國家的 政治忠誠、期待,以及政治活動移轉至另外一個可以管轄並統治他們自己國家之上的超國家組織權 力中心的一個過程(Hass,1958:13);Machlup 從經濟史角度認為整合「將個別不同的經濟結合在一起 成為大的經濟區域」(combining separate economies into large economic regions)意義的「整合」

(integration)(Machlup,1977:3)。 Joseph S. Nye 認為「整合」乃是導向形成一個政治社區(political community)的過程,在此一個政治社區內各國人民承諾履行相對的義務以及共同利益的概念。(吳 新興,1995:25)。而本文所指「整合」可定義為:「兩個以上的政治經濟體,交流互動發展關係 的過程」。

(2)

與機會。

兩 岸 經 濟 整 合 基 本 格 局 是 屬 於 「 功 能 性 整 合 」 ( functional integration),但由於兩岸的政治對抗與協商僵局,卻呈現「非正常化」

(ab-normalization)、「非制度化」(non-institutionalization)的整 合 關 係 ( 邱 垂 正 , 2005: 19-38) , 此 一 現 象 固 然 有 客 觀 性 的 經 濟 規 律 因 素,但亦有政府間的政治操縱,促使目前兩岸經濟整合現狀具有高度政治 意圖的戰略操作。例如近年來台灣經濟大量依賴中國,台商蜂擁前往中國 投資,從台灣主體性的角度而言如同「慢性政治自殺」,使台灣陷入國家 安全的危機。

近年來隨著兩岸經貿日趨緊密,台灣政府在面對中共對台經濟吸納統 戰與台灣經濟成長考量、以及滿足大陸台商政策需求時,常陷入決策的困 境(Tanner,2007)。簡言之,這種不正常的關係帶來台灣政府陷入政治與 經濟難兩全的決策困境,企業個別利益與全民整體利益難以調和的矛盾,

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必須兼顧發展的難題。

基於以上,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有三:一、兩岸多層次整合現狀基礎 上,探討功能性整合與制度性整合的差距,所引發台灣內部政經矛盾現象 之探討;二、以兩岸三角和平整合理論,建構兩岸和平整合模式的分析架 構;三、建構兩岸和平整合模式的理論性探討。

二、 研究目的

雖然兩岸關係為輿論界與學界高度重視,惟學界對兩岸關係的理論化 研究顯然不足2,無法對兩岸過去整合發展進行模式分析探討,本文的研究 目的就是希望能針對兩岸整合關係,尋找出可歸納事實的思考架構,從建 構可描述事實現狀,以及可預測未來的模式分析,因此本文研究目的包括 以下重點:

第一、在主觀人為政治操作以及客觀經濟規律下,找出兩岸整合的基 本運作模式。

第二、兩岸「經貿互賴」、「制度整合」與「民主價值共享」發展的 落差,對兩岸和平穩定的關聯性如何?對台灣國家安全有何影 響?

第三、如何形成兩岸非正常化、非制度化的整合關係,對台灣如何從

2 過去學界嘗用以西方學界理論套用兩岸關係雖有不少,但這些理論假設的正確性卻少有人加以驗

證。而且建立兩岸關係的一般性理論亦嫌不足,有待學界繼續努力(包宗和、吳玉山,1999:34)。

(3)

兩岸「功能性整合」邁向「制度性整合」,其挑戰與障礙為何?

第四、如何建構具實徵性取向(empirical orientation)兩岸和平整合模 式,可用來分析解釋現狀,找出未來和平發展的關鍵必要條件,

建立分析架構,進而得以預測未來。

第二節 問題與範圍

一、兩岸多層次整合現狀基礎,功能性與制度性整合的 落差

兩岸關係自從開放探親以來,在經濟、社會層次交流快速密切,舉世 稱奇;在國際社會層次的交往,至少在公權力方面出現「共同接受國際規 範但彼此對立」的情形;在政治層次上則處於僵局難解,甚至外界或自稱 兩岸形勢嚴峻,戰爭一觸可及。兩岸面對「官冷民熱」、「經濟熱、政治 冷」或是「上層建築冷、下層建築熱」的情勢,出現兩岸關係非正常化、

非制度化的模式發展,這種模式發展能真正維繫兩岸的繁榮現狀?還是有 可能爆發大規模衝突?

本文跳開過去敵我對抗的現實主義思維,藉由 80 年代以後大為風行 的「新自由制度主義」(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國際關係理論研究途 3,以及 90 年代晚進的「建構理論」(constructivism)的研究途徑4,作為 分析現階段兩岸政經整合。

本文的假設是在二次大戰後,當經濟、社會整合到達某一程度,在客 觀上任何一組敵對狀態的政權,縱然在政治歧異仍很嚴重,甚至在主觀宣 傳上仍堅持不排除以非和平方式解決爭議,但真正發動非和平方式來進行 強制政治整合,相關實例尚未發生過,且代價之重亦難以估計。進入本世

3 新自由制度主義代表性著作主要有,如 Keohane ,1984 ;Krasner ,1983,以及許多研究歐洲整合的 學者,如 Joseph S. Nye,Stanley H.Hoffmann 等,都算新自由制度主義或新制度主義者,並且成為國 際關係理論重要的研究取向。

4 建構主義主要代表人物為亞歷山大.溫特(Wendt,1999).簡單的說,國家是社會活動個體,國際結構

則是個體間所共同認知,知識與期望,強調觀念、文化、認同的重要性,認為國際體系的物質性結構只 有在觀念性結構的框架中才能有意義。例如物質因素如一國」軍事與經濟力量,若要獲得有意義的行動 作用,仍是受到思維所主導。

(4)

紀全球化時代,發動非和平方式進行強制整合,成本之高,牽連之廣,超 過以往。 而這項假設要能成立,除比較各已發生非和平衝突政權的交流 整合皆屬於低度之外,尚須進一步考察所謂經濟、社會整合程度發展出何 種互賴形式,有利和平穩定的鞏固。

若這個假設成立,則可推導兩岸關係特殊性,兩岸經濟、社會整合關 係只要不倒退,政治整合之僵局並不會帶來立即性武力衝突危機。但從長 期性的和平安全思考,兩岸「非正常化」、「非制度化」的模式運作下,

台灣國家安全能否架構在全球整合的安全瓣,其實將有很大的爭論,也是 本文探討的重點。亦即在兩岸「非正常化」、「非制度化」的經濟功能性 整合,卻無政府制度性整合加以確保,外部不確定因素帶來台灣內部對經 濟安全極大的爭論。

然而,從全球化看兩岸關係互動,兩岸經濟整合固然出現台灣對中國 的不對稱依賴,但不容否認兩岸已共構全球商品供應鏈5,供應鏈是否運作 無阻,關係全球經濟之榮枯;供應鏈的存在與影響,亦使得「維持台海現 狀」不但是兩岸政府的共同詞彙,亦是全球各國對兩岸一致性期待。本文 亦將從「兩岸共構全球商品供應鏈」角度來定位兩岸的基本現狀,這種現 狀(given situation)假設重新評估其對台灣國家安全的影響。

二、建構和平整合模式的分析架構

建構和平整合模式的分析架構的變數組合包括,一、從「新自由制度 主義」所強調「國際建制」6(international institute)與國際合作的啟發,將 兩岸間制度整合與兩岸在國際組織互動或整合的情形,作為兩岸制度整合 的觀察面向(dimension)與;二、從經濟整合的角度,以兩岸共構「全球 商品供應鏈」(global commodity supply chain)作為兩岸經濟互賴的分析

5 本文有關全球商品供應鏈(global commodity chains)的定義,以美國杜克大學 Gary Gereffi 教授著作 的概念為主,在商品鏈中,商品從設計、製造到銷售的過程與生產網絡,分析的主體是企業或產業,Gereffi 使用「買方驅動力的全球商品鏈」,品牌領導公司運用技術轉移與有效協商,創造高能力的供應部門,

而生產與配銷就是建立在與供應部門的關係佈局上。他分析全球價值鏈企業治理時,提出五種價值鏈的 管理型態,包括市場式(market)、模組式價值鏈(modular value chains)、關係式價值鏈(relational value chains)、受制式價值鏈(captive value chains)、組織科層式(hierarchy),參見 Gereffi, 1999:37-70;

Gereffi et al., 2005:78-104.而且依照 Gereffi 的定義,台灣企業與中國台商的佈局所共構商品供應鏈,大 致是「買方驅動力的的全球商品鏈」,同時以 IT 產業為主的台灣企業在全球價值鏈是屬於模組式。

6 「新自由制度主義」對國際建制(international regime)與制度(institution)有些混用,所謂國際建制

(international regime)克拉斯勒(Stephan D. Krasner)提供了較為廣泛接受的定義,是指在國際關係的 議題領域中形成的「一系列隱含的或明確的原則、規範、規則以及決策程序」(Krasner, 1983:2)。基歐 漢和奈伊(Keohane &Nye)則認為是數套管理安排的組合,一切可以規範行為者並可控制後果的規則、

命令與程序。(Keohane and Nye,1977:19)

(5)

變項。從全球化的角度看兩岸經濟整合的發展,一方面對兩岸在「國際建 制」內較勁互動是採敵對的,另方面「兩岸共構全球商品供應鏈」是互利 互惠,如此既合作又對抗的兩岸互動,其實就是兩岸「政冷經熱」現狀互 動,也體現出兩岸互動在全球化體系的物質性結構。三、為了理解物質性 結構中的觀念性結構,本文以「建構主義」強調觀念、文化與認同重要性,

包括相互理解(mutual Understanding)、共享知識(shared Knowledge)

(鄭端耀,2001:214-215;秦亞青,2001:242-243)作為分析兩岸動態互 動的分析依據,以「民主和平」價值認知,作為第三項分析變項。

特別說明的是,在兩岸「民主和平」的觀察,重點不是放在中國是否 是民主國家的問題,而是以兩岸互動的面向上,雙方政府與人民的善意與 敵意,尤其是作為大國的中國,是否願意尊重民主社會價值(容忍、多元),

尊重「小國」台灣人民的民主決定,亦即是以兩岸「民主價值與實踐」認 知分享,作為觀察與分析的變項。

上述的新自由制度主義的制度和平論、經濟和平論、民主和平論等三 個面向,分別從「國際建制」、「兩岸共構商品供應鏈」、以及「民主和 平」等影響和平最重要面向(詳見第二章),進一步提出影響兩岸和平最 重要三個必要條件作為觀察變項包括,「經濟互賴」、「制度整合」、以 及具建構主義理論特質的「民主價值共享」等三變數,以及三變項兩兩之 間的互動關係,共構出「兩岸三角和平整合模式」的分析架構。

三、兩岸和平整合模式的可能性探討

兩 岸 政 治 軍 事 的 對 抗 敵 對 , 但 經 濟 社 會 互 賴 互 利 緊 密 , 為 歷 史 所 罕 見,「兩岸三角和平互動模式」可作為兩岸關係現狀一般性的分析架構,

並可作為解釋與歸納兩岸發展的現狀,以及作為預測兩岸和平的溫度計,

更可以為建構兩岸永久和平提出政策建議。

第三節 途徑與方法

一、研究途徑

本 文 研 究 途 徑 主 要 是 以 政 治 經 濟 學 的 歷 史 結 構 研 究 途 徑 ( historical structure approach)(龐建國,1994:222-227)為主,針對兩岸經濟交流現

(6)

狀描述,除靜態的結構分析並輔以動態的歷史演進,掌握較具有完整性、

縱深性的結構意涵。

為能鋪陳兩岸和平整合模式,本文利用「新自由制度主義」研究途徑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 approach),從全球化與區域整合趨勢,以彰顯兩岸 整 合 關 係 經 由 功 能 性 整 合 、 制 度 性 整 合 等 角 度 評 估 兩 岸 和 平 整 合 的 可 能 性。

「 民 主 和 平 」 理 論 ( Russet,1993;Smith,1994;Talbatt,1996) 在 西 方 一 直 擁有極高的道德性7,但在東方國家的兩岸關係仍否適用一直仍有爭論,本 文採「建構主義」研究途徑(Constructivism approach ),從「民主和平」概 念下,考察兩岸人民與政府互動的敵意或善意以及價值認同分享,其對兩 岸和平穩定具有長期性影響。

本文兩岸和平整合模式之建構,主要建立在上述的「新自由制度主義」

理論與「民主和平論」的理論假設,並參考「和平三角論」(Triangulating Peace theory)(Russett & Oneal, 2001)分析架構,認為影響和平的主要變 數 主 要 是 「 經 濟 互 賴 」 ( economic interdependent ) 、 「 國 際 組 織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民主」(democracy)三項,亦即任何兩 造國家是否發生衝突與戰爭或者可以確保永久和平,可以透過他們經濟互 賴的程度(how economically interdependent they are);他們在國際組織網 絡 良 好 連 結 程 度 ( how well connected they are a web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以及他們政府的類型(what kinds of government they are)

等三變項,來加以分析與確認。

二、 研究方法

(一)文獻收集及分析

收集各種有關分裂國家,兩岸關係,及統合理論論著及文件加以比較 分析;同時不斷蒐集兩岸互動交流各項數據,包括投資貿易、市場佔有、

國際區域整合兩岸交流量與質的變化與趨向,以及兩岸政府互動情形,以 便 找 出 兩 岸 整 合 的 趨 勢 現 象 , 以 便 驗 證 各 種 之 整 合 模 式 解 釋 與 預 測 之 力 度,並建構理論架構以觀察兩岸互動。

7 冷戰結束後幾十年來,以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一直是以“democratic peace”為主軸,認定民主的 價值具有和平的本質,且民主政權之間部會發生大規模的衝突,因此推廣民主便有助於國際和平的 維護。

(7)

(二)次級資料分析法

藉工作之便,將對從事制定兩岸政策之官員、重要學者、政治人物、

相關利益團體負責人進行有必要的訪談與查證,將訪談所得資料進行分析 比對,期能得到精確的實徵資料以及理論驗證的機會,包括精英們對兩岸 整合的價值認知,與相關官員在兩岸政策推動的過程與態度,以及後來事 件發生結果等,取得完整正確的實徵性驗證的程序,使本研究模式之建構 對兩岸實際發生事件與過程具有實徵性解釋與預測力。

三、研究限制

(一) 由於本研究重點在建構兩岸和平整合的模式,此一模式係建構 在經驗資料與實徵觀察的基礎上,可以作為歸納資料的思考架構,最重要 的是,可以被用來解釋現狀,並發揮預測兩岸未來和平的近程。因此模式 必須建立在廣泛蒐集實際互動與整合發展的實徵資料,這是一大挑戰。

此外,所列分析變數作為觀察重點,能否作為影響兩岸和平的關鍵變 項 , 是 第 二 項 的 重 大 挑 戰 , 雖 然 本 文 接 受 「 和 平 三 角 論 」 ( Triangulating Peace theory)(Russett & Oneal, 2001)分析觀點,認為兩岸「經濟互賴」、

「制度整合」、以及「民主價值分享」等三項變數,是影響兩岸和平最重 要 的 必 要 條 件 。 但 深 信 強 調 軍 事 力 量 、 權 力 運 作 才 能 維 持 和 平 ( peace through strength)的新現實主義者對本文立論,仍會懷疑與批判。

(二)在兩岸精英的訪談上,大陸上的精英意見的收集將比國內精英 們困難,其次對兩岸整合有關的大陸精英的界定與篩選,以及是否有決策 影響力,將構成日後本文收集訪談資料上的另一項挑戰。

第四節 假設與架構

一、研究假設

(一)目前兩岸經濟整合關係為「非正常化、非制度化」的整合關係,

主要係由台灣對中國的三項不對稱經濟依賴所呈現。

從威脅面的角度而言,營造兩岸經濟「非正常化、非制度化」整合是 中共對台統戰的必然結果。此外,中國透過全球與區域整合的力量,讓台 灣處於邊緣化危機,遂行統戰目的。另方面中共為滿足兩岸經濟交流「正

(8)

常化、制度化」的需求,倡議一中原則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持續展 開「以經濟促政治」統戰策略與作為下的產物。若兩岸「非正常化、非制 度化」經貿整合關係不變,台灣對中國三項不對稱經濟依賴將持續加深擴 大,使兩岸敵意難以化解,無法確保兩岸的穩定與和平,若大陸方面條件 不變,則臺灣政府長期陷入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的兩難困境。

(二)兩岸共構全球商品供應鏈對台海安全具有意義,是台灣重要的 防衛機制。

兩岸經濟的「非正常化、非制度化」整合,以機會面角度切入,不能 忽視其經濟全球化因素,亦即台灣對中國三項經貿不對稱依賴,有著順應 全球生產與經貿分工佈局的經濟運作邏輯,本文的重要假設是:台灣企業 與中國台商主導下,透過「台灣接單、中國生產、中國出口」的運作模式,

在 全 球 營 運 與 佈 局 下 形 成 「 兩 岸 共 構 全 球 商 品 供 應 鏈 」 的 經 濟 互 賴 現 狀

(given of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這條全球商品供應鏈是不僅是兩岸 間的經濟命脈,更是全球經濟運行的關鍵動脈,沒有國家不受到其影響,

因此「維持現狀」就成為國際間對兩岸政府的一致性要求8。無疑的,所謂

「維持現狀」,就是維持兩岸共構全球商品供應鏈正常運作的現狀,供應 鏈將是台灣國家安全極為重要的防衛機制。

(三)、建構兩岸三角和平理論,以「新自由制度主義」的經濟和平 論與制度和平論、「建構論」的民主和平論,建構出兩岸三角和平理論,

作為分析兩岸整合關係和平發展的模式架構。

在整理與分析兩岸之間各種紛雜的現象,研究者需要一套理論的解釋 架 構 , 否 則 無 法 用 來 判 斷 與 解 釋 事 件 發 生 的 意 義 , 對 於 未 來 也 就 無 法 預 測。針對兩岸整合現狀與互動發展,以和平作為研究的焦點,本文提出以 兩岸三角和平整合架構,作為觀察現狀的解釋架構,和預測未來的思考架 構。

二、研究架構

8 美國多次重申兩岸政府不得片面改變台海現狀,至於「現狀」(status quo)為何是由美方定義。(自 由時報,2007.4.23:第 6 版)

(9)

在研究架構方面,在「政冷、經熱」兩岸交流格局發展下,對台灣而 言,有威脅也有機會,威脅的是中國對台的軍事武力威脅、外交打壓,以 及對台灣政治朝野的分化等,但另方面,兩岸經濟、文教與社會的交流亦 帶來兩岸和平的機會。亦即長期以來兩岸政治關係的低迷,但對兩岸經貿 的交流與社會互動並未產生重大的壓抑作用,相反地,進入 90 年代以後 兩岸經貿、文教與社會的頻密往來,在貿易投資數量、產業分工運作、以 及人員往來密切程度,幾乎與關係友好的正常國家往來無異,但在相互對 峙的敵對國家歷史經驗上如東西德、南北韓、印度巴基斯坦、或其他長期 敵對國家之間,非常特殊與罕見9。因此在兩岸政治、外交、軍事僵局下,

經濟互賴的現狀(the given)仍是兩岸和平的經會之窗(見圖 1-1)

兩 岸 交 流

威 脅

軍 事 外 交 政 治

機 會

經 貿 文 教

圖 1-1:台灣與中國交流的威脅與機會

作者自行製圖 然 而 兩 岸 經 濟 整 合 的 交 流 過 程 中 也 有 威 脅 與 機 會 , 從 威 脅 的 角 度 而 言,由於中國不承認台灣政治主權,在全球與區域經濟整合刻意打壓封殺 台灣,兩岸制度化協商受到政治框架與政治議題干擾下進展也極為有限,

9 一般而言,南北韓、東西德、印巴等敵對國家之貿易量都偏低,唯獨兩岸貿易額與投資額卻十分龐

大,有關兩岸、南北韓、東西德貿易額之統計,請參見本文第三章表 3-1、第七章表 7-1、表 7-2。

(10)

無法滿足兩岸經濟整合制度化的需求。也使現階段兩岸經濟整合呈現非正 常化、非制度化的關係。

兩岸非正常化、非制度化的整合關係發展脈絡下,台灣經濟出現對大 陸三項不對稱的經濟整合依賴,包括貿易、投資、以國際市場消長等三項 不對稱經濟依賴,已構成台灣經濟安全的嚴重威脅(Tanner,2007)。但從 全 球 化 經 濟 整 合 的 產 業 分 工 的 角 度 對 國 際 和 平 安 全 出 現 深 遠 影 響

(Brooks,2005),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兩岸經貿整合與產業分化,亦出現維 護兩岸和平的機會,亦即兩 岸共構全球商品供應鏈(邱垂正,2007:65-94),

這對台灣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提供了最佳的無形保障。然而長期以來,

兩岸的政經背離讓兩岸關係有著「機會」與「威脅」不同的認知與爭辯,

他不僅存在兩岸執政當局,也存在台灣內部朝野之間(張五岳,2007:40)。

(如圖 1-2)

經 貿 交 流

威 脅

台 灣 對 中 國 三 項 不 對 稱 經 濟 依 賴

機 會

兩 岸 共 構 全 球 商 品 供 應 鏈

圖 1-2:台灣與中國經濟交流的威脅與機會

作 者自行 製圖

(11)

以兩岸共構全球商品供應鏈形成概 念,來解釋兩岸關係就會趨於穩定 和平,甚至預測將促成兩岸永久和平,則太偏重於自由主義經濟和平論,

對兩岸和平整合雖然有一定的程度的解釋力,但仍屬片面。本文從「新自 由制度主義」所強調制度和平論,以「國際建制」的角度,作為在全球化 與區域化觀察面向,一方面可凸顯兩岸在國際社會角力的現實,另方面又 可彰顯全球化與區域化經貿依存與互賴和平的全球趨勢。另一方面以建構 主義的角度,以和平民主價值認同與接受度,作為衡量兩岸和平的的另一 重 要 面 向 。 結 合 上 述 三 項 發 展 出 本 論 文 所 建 構 的 「 兩 岸 三 角 和 平 整 合 理 論」。(如圖 1-3)

兩岸共構全球商品供應鏈

經濟和平整合論

民主價值共享

民主和平整合論 兩岸或國際建制

制度和平整合論

圖 1-3:兩岸三角和平整合架構圖

作者自行製圖

第五節 文獻分析

一、兩岸和平整合模式的歸納

(12)

學者對台海兩岸互動曾紛紛提出各種模式與建議10,但一般而言,國內 學者從事一般性理論研究較為缺乏,絕大部分建議模式皆是對兩岸整合過 程與解決,直接切入作具體的制度、法律、運作等應然式的建議,對於兩 岸互動的過程之實然性與經驗性深入研究較少。茲將台灣學者與政治人物 的著作與主張歸納如下:

第一類是「國協」、「邦聯」的主張:研究是著重台海兩岸未來整合 架構研究,其中以「國協」、「邦聯」的類型最多。指涉名稱包括「邦聯」

(Confederation)、「中華國協」(Chinese Commonwealth)、「中華聯盟」

(Chinese Union)、「一國兩府」(One State,Two Governments)、多體 系國家(Multi-System Nations)、「中華共同體」(Chinese Community)

(張亞中,1998:126-141),以及「大中華經濟圈」、「中華協作機制」、

「 民 族 內 國 協 」 等 。 吳 瑞 國 提 出 「 一 邦 多 制 」 ( One Union, Multiple Systems),主張用「一個完整的中國」(a complete China)取代有教條性 和強制意味的「一個中國」原則,「台灣與大陸是在完整的中國下,平等、

自 主 、 而 互 不 隸 屬 的 組 合 個 體 」 都 有 類 似 邦 聯 的 影 子 ( Raymond R.Wu, 2000)。

在這方面代表性人物有翁松燃在其「國家主權與統合模式比較分析」

一 文 中 使 用 綜 合 分 析 ( Analytical paradigm) 來 整 理 剖 析 各 種 不 同 整 合 模 式,翁教授以「國家聯盟」、「國家統合」、「複合國家」及「單一國家」

的分類解析「國協」、「獨聯體」、「歐盟」、「邦聯」、「聯邦」、「一 國兩制」之前提、目的、動機、組織、方法、活動、效果,另方面,又以 主權單位的自主性與自主權來分析各種模式的性質與定位,有助吾人對各 種 統 合 模 式 的 國 家 主 權 的 瞭 解 , 對 新 模 式 的 提 出 具 有 啟 發 性 ( 翁 松 燃 , 2001:8)。

第 二 類 是 經 濟 整 合 論 : 從 區 域 主 義 的 形 成 與 區 域 整 合 發 展 談 兩 岸 整 合,雖然兩岸經濟目前已呈現高度互賴程度,符合經濟整合當中整合要素 互補之理論,但若涉及兩岸關係中之「高階政治」,如未來統一體制的思 考,國體與主權的選擇等兩岸差距仍甚大,在五0年代展開歐洲整合的經 驗看,在經濟性或功能性整合條件未臻成熟之下遽爾推動政治整合工程,

不僅不切實際且窒礙難行,強調兩岸要掌握全球化趨勢,積極透過經濟性 與功能性的經貿整合,才能實質改善兩岸關係,例如,蕭萬長先生建議的

10 比較綜合性著作,請參看 Wu, 2000:407-428. ;翁松燃,2001:6-10;張五岳,1992;張亞中,

2000;邵宗海,1998;李家泉,1996;吳新興,1995 等等。

(13)

兩岸共同市場模式(蕭萬長,2002:1-4),鄭竹園教授之「大中華共同市 場」模式(鄭竹園,1996:121-133),朱景鵬的「區域整合論」(朱景鵬,

1999:84-92)亦甚啟發性,均是以經濟整合優先的國家整合主張。

第三類是西方對分裂國家的研究:這方面研究對本文影響最大,對本 文寫作啟發性也最強,主要是對西方學者有關分裂國家整合模式介紹,並 試圖運用這些理論對兩岸關係加以分析。如對西方對歐盟經驗的整合理論

(Integration Theory)的介紹與應用,如張亞中的「兩岸統合論」根據歐 盟經驗提出「第三主體」的概念,以及吳新興的「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 研究」等。另外,張五岳教授的「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分 析」綜合各個分裂國家經驗;吳玉山分析獨立國協模式及其對台海兩岸之 涵意(包宗和、吳玉山等編,1999:155-205),均各有其貢獻。

第四類是台灣朝野政黨的大陸政策主張:兩千年總統大選後,台灣政 治領導人物與主要政黨也紛紛對兩岸互動模式提出主張,如陳水扁總統提 出「四不一沒有」、「統合論」等,並以「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 平」做為政策綱領;2004 年連任就職演說提出「只要台灣人民同意,可與 大陸方面發展任何形式的關係」。至於前國民黨主席連戰曾發表「邦聯」

的構想,以及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亦於該黨兩岸政策說明中提出「多層整合」

構想,均引起各界之矚目與討論。11

2005 年 4 月 29 日國民黨主席連戰與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國共會談,

共同發表「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新聞公報12,兩黨共同體認到「堅持 92 共識,反對台獨,維護兩岸同胞利益,促進兩岸交流的互信」,「促進 在 92 共識基礎下恢復談判,推進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終止敵對狀態、

達成和平協議、建立互信機制」,「促進兩岸經貿交流:加強投資、海空 通航、農業交流、打擊犯罪」及優先討論「兩岸共同市場」,「促進台灣 參與國際活動問題,優先討論參與 WHA」。5 月 12 日親民黨主席與中共 國家主席胡錦濤的舉行會談,並發表會談公報,內容相似,但在所謂「九 二共識」則更進一步表明為「兩岸各自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即九二共

11 有關陳水扁總統「統合論」的看法請參見(顏建發,2001)

台北,九十年十月;國民黨連戰主席的「邦聯論」則參見「中國國民黨政策綱領草案『邦聯』說帖」,

民國九十年七月;親民黨的兩岸主張參見「親民黨對兩岸關係的基本看法」,台北,親民黨中央黨部,

八十九年八月。基本上,親民黨將兩岸界並為「制度與觀念之爭」,主張建立兩岸間的「建立信心與安 全措施」,進而參考歐盟模式,達成兩岸的「多重整合」。

12 見新華社 4 月 29 日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會談新聞公報。

(14)

識的基礎上,儘速恢復兩岸平等協商談判,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務實解 決兩岸共同關心的重大議題。」13上述國親兩黨與中國共產黨的兩項公報,

對兩岸關係與台灣前途,影響深遠。

2006 年 3 月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前往美國訪問時,於哈佛大學發表演講 時提出國民黨解決兩岸問題的「五要」(中國時報,2006.3.26:A3 版),

包括在「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14下重啟協商、簽署和平協 議與軍事互信機制、建立兩岸共同市場、增加台灣國際參與,以及強化文 化、教育的交流。因馬英九有可能於 2008 年成為泛藍問鼎總統寶座的最 熱門人選,其發言為各界所關注,與前述兩項公報內容比較,較能呈現中 華民國的主體性,引起中共注意15

第五類是中共政策的主張:中共對台政策基本原則十分具有一貫性,

無論自鄧小平時代的「一國兩制」、江澤民時代的「江八點」,至今胡錦 濤時代的「五一七聲明」、「胡四點」以及「反分裂國家法」的出台,其 對台灣基本原則與方針,就是「一個中國」原則,台灣必須接受一個中國 原則的前提,中共才願意與台灣進行官方協商。至今,一中原則仍是兩岸 之間主要的矛盾,中共並利用「一中」原則設定對台政策的戰略框架(陳 明通等,2005,107-124)。至於大陸學者大多奉行中共「一國兩制」或「一 中」論調,極少有例外,如北大學者賈慶國於二千年一月表示「邦聯」可 作為兩岸統一的過程,但非目的。(中國時報,2000.1.22:二版),大陸 學者幾乎沒有離開過官方基調。16北京對台立場,除了「一國兩制」之外,

任何讓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容共存的建議方案,從邦聯、國協、

一中屋頂、兩德模式、到歐盟模式都為北京所堅決反對(陳明通等,,2005:

112)。

第六類是美國的台海政策主張:美國多次重申台灣政策遵循中美「三 公報」、「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獨,與「台灣關係法」。美國反對 大陸與台灣片面破壞台海現狀,並鼓勵雙方對話17。值得注意的是,過去

13 見新華社 5 月 12 日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會談公報。

14 馬英九在後來的 4 月 3 日扁馬會曾清楚表明「一中各表」,所謂「一中就是中華民國」,與「連胡會」

與「宋胡會」的兩項公報完全不見中華民國,有所差異。

15 中共從 1996 年開始就不斷否認有「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如見文匯報,1996.5.23:A2 版。

16 大陸學者黃嘉樹分析一國兩制、聯邦制、邦聯制、民主統一等主張時指出,一國兩制超越聯邦制;邦

聯制不是「統一的模式」,是不可接受的,「民主統一」是不切實際的。見國家通訊社,民國八十八 年二月三日。

17 2004 年 4 月 21 日美國亞太助卿凱利曾向美國眾院國際關係委員會列舉美國對台海兩岸政策的「核心 原則」,算是美國的兩岸政策最清晰的表述。

(15)

美國學界與柯林頓政府時期,曾提出「中程協議」構想,亦即台海雙方「台 灣不獨」、「大陸不武」,維持和平 一段長時間和平的過渡方案18。目前 布希政府內出現,美國將繼續「不武、不獨」雙重清晰的台海戰略19

二、歐盟整合理論

西方整合理論(Integration Theory)具有相當濃厚的西歐經驗,因為此 一理論與方法大都取材西歐社會,因此西歐社會的整合經驗能否運用於在第三 世界國家或海峽兩岸,仍在試驗階段。海斯(Hass, Ernst B.)在其大作「歐洲整 合」(The Uniting of Europe)中曾說歐洲整合經驗模式運用在西歐以外的歐 洲地區、北美等地較無問題,但適用在拉丁美洲、中東,亞洲以及第三世界其 他區域則有所保留(Hass,1958:36),並將其稱為「非西方」的整合經驗(Hass,

1958:93)。但歐洲整合經驗經過數十年成功發展,其經驗對各地區域整合都 有明顯的影響,不論是賴伊(Joseph S.Nye)與羅素(Bruce M. Russett)曾 將 西 歐 整 合 經 驗 其 運 用 到 非 洲 與 拉 丁 美 洲 的 區 域 整 合 (Nye,1971 : 93)

(Russett,1967),在國內也有許多學者張維邦、張亞中、吳興新、林碧炤、

黃偉峰等人將西歐的整合理論運用在兩岸互動上。

歐洲在二次大戰之後,由「歐洲媒鋼組織」開始,逐漸行程一系列的 組織,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終於形成了歐盟的超主權組織的格局。而之所 以能促成戰後歐洲各國願意釋出部分主權,推動歐洲的逐步整合,主要因 素有二,一是恐懼戰爭帶來的禍害、政治人物對和平的追求及憧憬,二是 科學技術(internet 與媒體)的突飛猛進,使科技得以突破疆界加速國際經 濟的整合,因此,戰後歐洲經濟整合就是要解決數世紀以來德法兩國的宿 敵關係,經濟整合是促進和平的最佳保證(張維邦,2003:154-155)。

西歐經驗的整合理論受到經濟整合理論的影響甚深,主要原因是因為 整合理論的精神和其他涉及主權的統合模式架構之差別在於,強調以和平

18 有關美方學者「中程協議」的說法可參見, Kenneth Lieberthal, 1998,《從中共十五大看鄧後時 期大陸政經發展動向》國際研討會論文,台北圓山,2 月 20 日。可稱為「一中架構」的中程協議。Kenneth Lieberthal &David M.Lampton, “Heading Off the Next War”, Washington Post , 2004/04/12.

可成為「改良式」的一中架構。The Nixon Center hosted a “Political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 in the Taiwan Strait”, 2004,a panel discussion with Kenneth Lieberthal, Michael Swaine and David M. Lamptom. 見

http://www.nixoncenter.org/index.cfm?action=showpage&page=taiwanstrait,可稱為「長期穩定」

的一中架構。

19 2006 年 3 月 7 日美國副國務卿佐力克於哈佛大學演講時,提出美國台海問題將採「不武、不獨」

的雙重戰略清晰,而非雙重戰略模糊,頗有走向「中程協議」的趨勢。

(16)

非暴力的方式,而非零和遊戲的主權爭權,來完成一國之內部不同族群之 融合,或是國與國之間政治與經濟整合的巨大工程。因此瞭解西歐經驗的 整合理論有必要從經濟整合的概念切入。

Machlup 提出有關經濟整合的概念,其發表了『經濟整合思想史』(A History of Thought on Economic Integration)一書,他從經濟思想史切入,

認為國際經濟整合理論於第二次世界戰前,尤其國際聯盟組織的經濟學者 面對各國採取閉關自守的保護貿易政策,世界貿易受到極大的限制,整個 歐洲大陸瀕臨經濟解體(disintegration),亟思解決各國國內的經濟蕭 條 困境,所以戰後積極倡議再重建時得進行各國的經濟緊密合作,這時「整 合」(integration)字眼還未廣泛使用,在 1942 年以前有關關稅聯盟、國 際貿易的學術文獻都沒有出現過「將個別不同的經濟結合在一起成為大的 經濟區域」(combining separate economies into large economic regions)意 義的「整合」(integration)(Machlup,1977:3)。

Jan Tinbergan 是 第 一 位 對 經 濟 整 合 概 念 進 行 分 析 並 下 定 義 的 經 濟 學 者,他提出消極面與積極面的經濟整合概念。所謂消極面的經濟整合概念

(negative integration)就是為了經濟整合國與國著力消除各種限制性的經 濟 措 施 , 使 得 經 濟 交 易 能 夠 暢 通 無 阻 ; 所 謂 積 極 面 的 經 濟 整 合 ( positive integration)是指用強制力(coercive power)協調各國改變既存或制定新 的經濟體制及政策。Tinbergan 強調不同型態的經濟整合之難易程度,要 消除經濟上往來的限制措施比較容易(如消除貿易限額、差別關稅、各種 行政規格的貿易障礙)較容易達成,可是要制訂共同經濟政策就會牽涉到 各國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引發高度的政治爭議(Machlup,1977:21)。

Tinbergen 之後,鑽研國際經濟整合最有影響力的就是 Balassa,他在 1961 年出版的(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一書就開宗明義認為 經濟整合是一個過程(a process)也是一種情勢狀況(a state of affairs),

整 合 過 程 是 一 種 動 態 的 觀 念 , 消 除 國 與 國 之 間 的 任 何 差 別 待 遇 存 在

(discrimination)。經濟整合也是一個靜態的概念,意謂國與國之間已經 沒有各式各樣的差別存在(absence of different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Balassa,1961:1),Balassa 發展出著名五種層次高低不同的「自由貿 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完整經濟聯盟」

的經濟整合觀點。

從歐洲經濟整合開始,既不斷牽動政治、社會文化各層面的衝突與整 合,使得學者研究整合範圍不斷擴大。海斯(Ernst B. Hass)曾將整合理 論 分 成 三 大 學 派 : 聯 邦 主 義 學 派 ( Federalism ) 、 交 流 學 派

(17)

(Communications)、新功能學派(Neo-Functionalism)(吳新興,2001:

41-55)。

1、聯邦主義學派( Federalism):聯邦學派研究的目標非常明確,就 是鎖定在推動成立超國家的國際組織或機構( establish an supra-national organization)。

2、溝通學派(Communications):交流學派則在同形(Isomorphism)

的邏輯基礎研究各國整合情形。通常以各國之間的交流量做為一組變數,

來研究整合者之間關係的過程發展,交流學派假設研究各國交易交流的頻 率乃是評估各國人民對於是否支持整合過程的第一步(Deutsch, 1953)。

3、新功能學派(Neo-Functionalism):新功能學派則採取類推(Analogy)

來詮釋整合現象,強調參與整合者的利益動機,研究參與整合者的認知與 行為模式,以便解釋參與整合國家的性格。海斯只有各國的交流數據並不 足以說明正在整合的工程,除非能用整合者的行動認知來重新詮釋這些交 流數據。因此海斯認為國際整合能否成功係於各主要政治菁英和政要的支 持程度而定(Hass,1958:283-298)。

新功能學派特別強調「擴散」(spill-over)的論點,即在某一合作項 目達成共識展開合作,「擴散性」的效果(effects of ramification)也有助 於在另一個合作項目達成共識。但海斯仍強調「外溢」現象並非是一個自 發的過程,而是一個自覺的過程。只能當行動者願意將其所認識的整合經 驗 應 用 在 另 一 個 新 的 情 境 時 , 「 外 溢 」 才 會 發 現 ( Hass,1964:48) 。 即 使 是「功能聯繫」(functional linkage)與「刻意連繫」(deliberate linkage)

都有賴政治人物、國際官僚和利益團體的推波助瀾才能達成。

值得注意的是,該模式預設了,政治主權以獲得某種程度的解決或諒 解,同時功能性外溢也須在政府間談判才能促成。「新功能主義」是個政 治建構的功能性整合模式,它不是用以去「政治化」。因此歐盟的整合模 式直接套用目前的兩岸關係,而忽略其預設的前提時,將出現謬誤。

儘管西方學派對於整合理論的定義或強調面向不同,但是他們的核心 概念有下列共通看法(吳新興,1995:37-38):

(1)

(2)

(3)

(4)

不同國家之間的整合是漫長而漸進的。

「和平改變」與「自願性合併」乃是國際整合成功的先決要 件。武力介入將違反整合理論非戰(No War)最高原則。

整合是一個「過程」(process),整合理論並不十分在意整 合的最終狀態。

強調菁英份子在整合過程所扮演的角色,因為他們相信菁英

(18)

份子(elites)才是發動整合的要角。

(5)

(6)

(7)

強調「外部因素」(External Factor)對於區域性整合具有相 當重要性。區域外的外部因素,如第三國或外部力量要不是抱持 樂觀其成的態度,就是敵視整合的進行反對到底。

建立整合性機構處理衍生之事務性與功能性問題。

整合理論亦有非整合(disintegration)的內涵

(Schmitter,1969:105)。

基於以上,對國內外學者對於兩岸互動曾提出許多解決模式的分析。

筆者大體歸納可分成三種,

第一種就是屋頂理論,就是在兩岸現行之統治體上,尋找一個共 同的 基礎點,形成共同之認同,如同兩德共同認同「一個德國」一樣,如學者 張亞中、周陽山等人提出「一中兩國」、「一中兩區」、或是陳總統在 2000 年就職演說,表達在民主對等原則下願與大陸領導人共同處理未來「一個 中國」的問題20,或是國民黨主席連戰曾一度公 開倡議的「邦聯制」,都 具有不同程度的「屋頂理論」意涵。

第二種方式就是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的主權虛化,對統治權 給予實質的承認,採取弱化主權的作法,就是承認相對應統治體下之統治 權,但是相對是將彼此之主權涵蓋於對方之領域。例如中共所倡導的「一 國兩制」、以及台灣方面在國統綱領指導下的「一國良制」方案。

第三種就是經濟整合模式,從歐洲經驗的經濟整合模式,尤其是 以新 功能主義觀點,從經濟整合開始,逐步外溢到政治系統,歐盟的整合模式 以及中華經濟共同圈可以算是這類的代表。

三、對整合理論新功能主義適用解釋兩岸關係修正

然而歐盟整合的實際過程,並非如「功能主義」或「新功能主義」預 期 是 一 種 線 性 擴 張 法 則 , 各 會 員 國 會 將 權 力 或 主 權 慢 慢 移 交 給 超 國 家 組 織,功能擴溢仍會有「溢回」(spill back)現象,使整合面臨拉回的現象21

20 2000 年 5 月 20 日,陳總統就職演說全文。見陸委會編著「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民 94 年 5 月,

p83。

21 霍福曼區分「低階政治」(low politics)與「高階政治」,他認為功能性整合較亦在「低階政治」的 相關議題上推動,例如農業、經濟、環保和科技等具有共同利益議題的合作較易進行,可是一旦外溢 到「高層政治」,如主權與安全問題則整合會到阻礙,於是又會有溢回現象。

(19)

(Hoffmann, 1966,862-915)。事實上「功能主義」在 1966 年盧森堡協定 就趨沒落,一直到 1987 年「單一歐洲法」生效後,才見「新功能主義」復 甦,1992 年各國簽訂馬斯垂克條約後,新功能主義的「擴溢效果」才發揮 較大的解釋力,成為主流(黃偉峰,2000:5-6)。但不久與新功能學派抗 衡的莫拉維奇(Andrew Moravcsic,1998),以豐富的第一手經驗資料駁斥

「新功能主義」對歐盟整合過程的詮釋,相對地,提出利益競逐式「自由 政府間主義」(liberal inter-governmentalism)來詮釋歐盟整合過程中的五 大歷史轉折事件,主要重點有三:一、他認為各國國內的產業利益超越技 術官僚與超國家組織的偏好,因此各會員國進行談判時的偏好不是預先設 定的,也不是如「新功能主義」所說是由技術官僚所設定,主要是由各國 國內的產業利益團體需求逐漸形成國家的偏好(Moravcsik ,1998:7),二、

一旦國家利益偏好設定之後,莫拉維奇則採「新現實主義」的看法,會員 國依其偏好與實力在談判桌上爭取國家之最大利益,並說明歐盟協議是增 加而非減損會員國中央政府的權力(Moravcsik ,1998:29-30),三、最後 莫拉維奇以「制度論」的角度,詮釋各會員國必須授權超國家組織來代為 其所達成的協議(Moravcsik , 1998:485-489)。

莫拉維奇的理論,對目前台灣所流行的偏重「功能主義」與「新功能 主義」或「聯邦主義」與建立超國家組織等詮釋的歐盟整合模式,以及建 議兩岸關係可效法「新功能主義」歐盟經驗,亦即從經貿的整合開始,逐 步往高階政治議題去整合的主流論述與政府政策等22,帶來一些省思。事 實 上 莫 拉 維 奇 指 出 歐 盟 整 合 實 際 歷 史 經 驗 在 於 各 政 府 間 尊 重 彼 此 主 權 前 提 下 , 以 和 平 自 願 方 式 逐 步 整 合 , 莫 拉 維 奇 的 解 釋 與 新 功 能 主 義 差 異 很 大,但其在研究五個歐盟歷史上的五大轉折中,以新現實主義的角度提出 自由主義式政府間的協商,才是歐盟發展的核心動力,而不是靠新功能主 義所說擴溢(spill-over)逐步締造而成。

除 了 , 對 歐 洲 整 合 模 式 詮 釋 有 太 偏 重 「 新 功 能 主 義 」 外 , 最 令 國 人 誤解的是,國內有學者與政治人物過度歌頌歐盟整合「新功能主義」模式,

用來套用兩岸整合關係時,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新功能主義」模式所隱含 的基本政治前提,也就是各會員國在政治主權已獲得某種程度的解決或諒 23,同時功能性外溢也須在政府間談判才能促成(黃偉峰,2001:18-19)。

22 如陳總統在民國 89 年 12 月 31 日的跨世紀談話,「…..從經貿與文化統合開始著手,逐步建立兩岸之 間的信任,進而共同尋找兩岸永久和平、政治統合新架構…..」,見《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陸委 會編印,民國 94 年 5 月,頁 77。

23 國民黨黨主席連戰與親民黨黨主席宋楚瑜於 2005 年 4、5 間,赴中國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分別簽訂

(20)

換言之,「新功能主義」是個有政治主權前提的功能性整合模式,它不是 用來去「政治化」或擱置政治主權爭議的思維,因此歐盟「新功能主義」

的整合模式,勢必無法套用目前的兩岸關係,除非中國自動放棄對台「一 個中國」的堅持,承認台灣政治實體的地位,放棄對台使用武力,否則兩 岸要進入所謂的歐盟功能性整合模式,根本言之過早。

此外,從歐盟發展經驗,各加入歐盟組織的會員國幾乎都是民主國家

24,中國並非民主國家,兩岸如何適用 歐盟模式,國內學者並沒有清楚解 釋。

四、以「新自由制度主義」與「建構論」觀察兩岸關係

(一)兩岸互賴與國際建制對兩岸的影響

至上世紀八0年代起,新自由制度主義(Neoliberal-Institutionalism)

( 鄭 端 耀 , 1997 : 7-8 ; Keohane,1984 ) 與 建 構 主 義 (Constructivism)

(Wendt,1999;秦亞青,2001)逐漸被重視,對於安全研究提出更多的理 論創見,加上蘇聯、東歐瓦解,國際新秩序建立的需要,新現實主義的詮 釋顯然不足,新自由制度主義與建構主義便成為安全研究或和平研究重要 的新方向與理論基礎。

新自由制度主義的基礎來自國際互賴與國際建制,新自由制度主義強 調國際關係中合作的可能性,削弱了無政府狀態下的不確定作用。新自由 制度主義認為在國際體系中,制度能改善國家必須面對被對手國「欺騙」

的疑慮,主要論點有:第一、制度能提供明確資訊,可明確行為者的作為 與意向,使得蓄意欺騙者無法輕易得逞,第二、制度交互作用與功能,使 制度的忠誠參與者獲取利益,讓欺騙者付出沈重代價並被懲罰,第三、制 度化增加國家間的互賴增長,降低交易成本,減少談判與監控對方,使合 作 的 機 會 成 本 會 降 低 但 合 作 獲 利 會 提 高 。 總 之 , 制 度 能 使 各 方 承 諾

(commitment)更有可信賴度,建立協調焦點與方法,減少紛爭,化解對 抗,提供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Keohane and Martin, 1995:39-42)。

「新聞公報」與「會談公報」,國民黨與共產黨將在促進兩岸回復協商優先討論推動「兩岸共同市場」

問題。親民黨與共產黨則致力就建立兩岸貿易便利和自由化(兩岸自由貿易區)等長期、穩定的相關 機制問題進行磋商。借鏡而「兩岸貿易區」與「共同市場」等歐盟經驗不能忽略,必須建立在主權與 政治問題必須已經獲得解決的基礎上。

24 歐盟重要條約如 1992 年馬斯垂克條約、1997 阿姆斯特丹條約以及 2001 年尼斯條約等,均規定歐洲公 民權益與義務,若任何國家侵犯歐盟公民的基本權力,將終止其歐盟會籍,使得東歐新興民主國家快 速穩定地成為民主國家。(Fontaine, 2007:41-42)

(21)

因此,國際建制促使國家合作,國際建制也促成的公益,新自由制度 主義更認為國際建制促成全球化及一個自由化的世界秩序。尤其是面對現 今經濟互賴全球化,區域經濟整合的風潮,新自由制度主義更凸顯了共同 規範(制度)發揮了國家間促進安全功能,提高國家互信及採取和平手段 解決紛爭等問題的重要性(陳欣之,2003:10-11)。

且 目 前 全 球 化 的 經 濟 整 合 特 色 就 是 複 雜 互 賴 ( complex interdependence)(Keohane and Nye,1977:11-19),其所描繪的情境是指 眾多國家之間有多種不同的聯繫管道,讓不同社會彼此緊密連結在一起,

而國家無法獨佔聯繫的管道,彼此互動的相關議題沒有上下階層關係,同 時軍力的使用不再被國家用來實踐國家利益的優先工具,在「複雜互賴」

的 國 際 體 系 , 透 過 國 際 體 系 的 建 立 , 國 與 國 之 間 合 作 的 可 能 性 便 大 為 提 高,個人、企業以及各種跨國性組織的自主性節節升高,至於權力的內涵 也因資訊科技及網路的出現而更加豐富(袁鶴齡,2002:362-376)。

(二)「兩岸共構全球商品供應鏈」

在兩岸經貿的整合關係,本文從兩岸的投資貿易、產業結構與全球分 工的結構分析,其實兩岸已共構出全球商品的供應鏈,至少在全球代工製 造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涉及重要利益不只是兩岸本身,更是美日等 重要國家的共同利益,亦即「兩岸共構全球商品供應鏈」是全球主要工業 國家的「公共財」(public goods),為了維護這條供應鏈的正常運作,維 持台海和平與否,就不僅是兩岸之間單純雙邊問題,而是全球主要國家為 維護「公共財」,乃至於保護美日跨國企業「私有財」或是能源海線安全 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台海「維持現狀」,反對中國或台灣片面改變台海 現狀,幾乎成為國際上一致性對台海情勢的主要期待。

「兩岸共構全球商品供應鏈」主要以台灣的資訊電子科技產品構成,

而「矽」又是電子科技的重要元素,Craig Addison 認為「矽屏障」已成為 台灣最堅實的國防(Addison,2001);Thomas Friedman 則認為「戴爾衝突 防制理論」指出,隸屬某一個全球供應鏈的任何兩國,只要還在相同的供 應鏈裡,就不會真的開戰(Thomas Friedman,2005)。

從全球化生產模式對安全問題的影響,柏克(Stephen G. Brooks)將 近 年 來 全 球 化 生 產 模 式 做 了 有 系 統 的 證 實 研 究 , 凸 顯 現 今 跨 國 公 司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在全球化下的生產(globalization of production),已不再是過去單純的「貿易」(trade)而已,而是對外更大

(22)

規模地從事跨境生產模式,特別是大量地提高企業內海外生產據點的國際 分工,並透過國際外包(international subcontracting)與國際公司間的策略 聯盟(international inter-firm alliances),建立起與國外供應商與合作夥伴 更緊密的關係(Brooks, 2005:3-5),這種新的全球化生產關係對國際安 全帶來深刻的影響與意義。

Brooks 研究 90 年代後的全球化經濟整合的生產模式對和平安全的影 響,歸納出兩項結論:第一、生產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 of production),

如跨國公司生產模式(MNC production strategies),已改變大多數經濟強 權國家的經濟運行結構,不再需要以非和平方式征服他國領土才能獲取所 需經濟資源,現代的全球跨國公司生產模式已能有效率汲取經濟資源,這 種 全 球 化 生 產 模 式 會 防 止 並 降 低 的 強 權 領 導 者 或 野 心 政 客 以 發 動 戰 爭 方 式,搶奪經濟資源的誘因(Brooks,2005:48-50)。

地 二 、 全 球 性 的 區 域 經 濟 整 合 ( regionalism) 成 長 快 速 主 要 誘 因 , 有 助於本國對外吸引外資直接投資(FDI),尤其是跨國公司資金。各國基 於害怕被 FDI 孤立(isolation from FDI)的龐大壓力,甚至與鄰近長期關 係 安 全 緊 張 的 敵 對 國 家 盡 棄 前 嫌 , 進 行 經 濟 合 作 與 整 合

(Brooks,2005:53-54)。

另外,從國際合作的理論來看,華府與東京為了確保台海的和平穩定 必 須 共 同 合 作 , 並 展 開 「 交 換 的 關 係 」 ( quid pro quo relationship )

( Frey,1984:126-127),使得台海問題國際化與複雜化,例如美日兩國 為保護台海周邊的商品供應鏈,就聯手透過美日安保條約將台海周邊有事 納入安保範圍內,日本同意周邊有事時協助美國以及力挺美國嚇阻中國武 力攻台,美國則支持日本增加軍事預算,擴充軍力,以及取得重要的戰略 島嶼,如釣魚台等。

(三)兩岸社會價值差異影響和平整合

另外本文也引用建構主義觀點,建構主義認為(Wendt,1999;秦亞青,

2001:231-263),價值認定影響的國家認同,不同的認同造成不同國家界 定與不同的國家利益與安全取向;建構主義認為文化結構影響了國家生存 的展望,同時文化結構可能造成國家特徵的改變,例如日本與德國就從一 個軍國主義國家轉變為經貿取向的經濟大國。

建構主義與新現實主義最大不同在於認定國際間「無政府主義」,不 必然帶來國家間的暴力相向以及求取生存的最低需求,而國家間可以透國

(23)

不同的建構互動作用,形塑不同的國際知識與價值的共享,建立不同的規 範與文化,而各自決策自身國家的利益與政策。建構主義認為不同文化建 構 了 不 同 的 合 作 與 衝 突 面 貌 , 在 宏 觀 層 次 上 , Wendt 提 出 三 種 結 構 文 化

(Wendt,1999:246-312),屬於哪一種結構取決於何種「角色」在體系中 的主導地位,包括「敵人、競爭者與朋友」,而這三種結構取名為:霍布 斯文化結構、洛克文化結構,以及康德文化結構,亦即霍布斯文化結構的 主體是「敵人」,洛克文化結構的主體是「競爭者」,康德文化結構的主 體是「朋友」。從安全研究角度而言,霍布斯的文化結構,國家係以自助 或競爭性途徑促進安全;洛克的文化是以既競爭又合作的途徑提升安全,

康德的文化,則是國際間的價值與利益具普遍共識,會以集體安全或共同 體方式追求安全。例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家的安全團隊發展到經濟社會 共榮的歐盟模式,以及美國、加拿大的政經合作關係等等,都是康德式的 文化結構(張登及,2003:158-161)。

本文藉用「新自由制度主義」與「建構論」的角度,來探討兩岸複雜 微妙的互動關係,並以「民主」與「和平」作為關切的核心價值,進而找 尋台灣對中國關係發展的可能途徑。

首先本文的假設,是就「新自由制度主義」詮釋兩岸經濟整合方面,

兩岸的產業依存與投資貿易已十分龐大與緊密,但就雙方是否已建立起正 常化的整合制度而言,事實上雙方並沒有建立正常化的整合制度,兩岸很 難簡化以詮釋歐盟模式之一的「新功能主義論」,天真地認為兩岸將走向 和平雙贏的坦途,而無安全危機的顧慮。另方面,兩岸在全球化的產業分 工架構下,已形塑成「兩岸共構全球商品供應鏈」,涉及全球主要國家的 重要利益,也促使國際社會將竭盡努力維繫台海安全。

此外,以「建構論」角度來看,我民眾過去對中共對我政府與人民的 敵意一直居高不下25,因此就「認知」中共對台的「角色」定位方面,現階 段兩岸的「文化結構」很難放在「康德式」的相互結盟或是共同體模式的 思維中,作為解決中共對台的安全威脅。因此要從「霍布斯」思維,發展 到「洛克」式,進而「康德式」的和平雙贏,還需要兩岸共同的努力還很 多,而不能一相情願。兩岸關係從過去敵對狀態,是處於標準的霍布斯文

25 根據陸委會例行性民調,有關「民眾認知大陸政府對我敵意態度」,從 1998 到 2005 年,其中認 為對我政府有敵意,維持在六、七成上下擺盪,對我民眾有敵意約在四成多,顯示對大陸敵意頗高。

但今年因國親兩黨主席接連訪問中國,引發大陸熱,2005 年 5 月所進行民調顯示,對我政府有敵意降 至四成五,民眾部分則降至三成七,創下新低紀錄,惟在中共干擾我加入 WHO,對我敵意又有上生趨 勢。詳見陸委會,2005:121-1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兒院門口,A 一直是孤單的 一個人生活著,直到上小學 的時候認識 BC 這兩位好朋 友,ABC 之間的關係就像家 人一樣,之間一點秘密也沒

香光莊嚴門第七十二期〕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 wv 一一三.. 行動。所以,說社區的要旨即要在無組織的地理社區內 9

教育成為一種具有政治的 文化行動,這種文化行動 意圖讓那些身處文化邊陲 與經濟不利地位的學生都

而此時,對於相對成長率為 k 的族群,其滿足族群成長模型 的解為指數函數 Ce kt ,此時的 k 便是指數中時間 t

18   狐狸說:「假如你馴服我,我的生活將如充滿了陽光般。我

• 我們自2017年7月試行邀請學 生家中的長者及社區耆英與學 生一同做早操(八段錦),由活

在不影響主流課程結構下,接納和 認識學生的不同文化背境,有效地 把不同學生族群的文化元素(如節

這個開放的課程架構,可讓學校以不同 進程組織學習經歷、調節學習內容的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