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63

Educational Teaching,教育教学,(3)2021,6 ISSN:2705-0912(Print);2705-0866(Online)

日前,教育部组织召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系统总 结《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实施一年来的进展,一 方面肯定各地各校积极努力,通过统筹规划、示范引领等方面 工作的扎实、有效推进,使得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丰硕的阶段性 成果的做法,另一方面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全 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据此,笔者结合自身在“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程)方面探 索课程思政的实践,做以阶段性总结,对前期工作做以客观审 视。不可否认,前期探索取得一定成果,但这种认识和探索很 快随着实践的深化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思考,更多是对“课程 思政”的认识深化,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思考。总 结关于“原理”课程“课程思政”模式新的思考与认识,不 但有益于促进教学改革创新理念的实现,还对当下原理课程教学 指导具有现实意义。

1  关于“原理”课程课程思政的认识

“课程思政”一词,是在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要 求下产生的新理念,是高校教育理念变革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所谓“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 教育,指在所有课程中,充分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挖掘和利 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 同时,适时顺势利用课程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知识传授与 价值引领相结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 教学全过程,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优势,是人才培养 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 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 本观点分析和认识热点问题、理论问题,帮助培养和提高学生运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科思政 类课程中处于基础中的基础。那么,本身作为一门思政课程,是 否要进行课程思政,又是否有空间进行课程思政,存在争议。笔 者理解是,要。这种“肯定”来自于三点:其一,本质不同,不 可等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二者的本质不同,前者强调的是以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教育内容,而后者强调的是理念,是方 法,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层面的突破、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知识传授的过程相比要更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更能满足学生成 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二,内容相近,却不相同。尽管二者在政 治属性、人才培养方向和育人内容上共通,但这并不代表二者无 差异,课程思政它可以是课程内容的延伸,可以是包含“三观”教 育、政治认同以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也可以是结合学院办学特 色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对一种理念与价值的输送与培育;其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 张子菁

新疆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理念变革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 要》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要求,结合前期围绕开展“课程思政”相关工作的实践,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应 突破“课程思政”德育理念表象化的认识和育人元素在课程内容上的简单整合与叠加,而应是深入对“课程思政”运用原则的认识 与把握,深入挖掘百年党史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结合党史讲“理论”,并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 新发展,推动教学创新与“课程思政”工作同步向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创新

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教书育人,在

“三全育人”要求下,不仅要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思政课 堂中,也渗透在其它课程教学过程中,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塑造 价值,在塑造价值中培养能力,是两者的共同点。

在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本质、同思政课程的关系的基 础上,关于“原理”课程课程思政的前期探索途径,就是认真研 究教学内容,努力发掘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坚持有机融合和春风化雨的原则,按照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

价值塑造三方面要求,编订课程思政大纲、教案、完善配套的电 子教学课件,并在进行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有意识的结合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论点进行教育,从而完善课程建设,

更好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2  “原理”课程“课程思政”前期探索及存 在的问题 关于“原理”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前期探索,分为 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将课程思政深入每个教学环节。修订课程大纲、课程教 案,将“课程思政” 融入教师的科研项目是前期“原理”课程课 程思政的首要做法。坚持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将“知识传授、

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方面目标渗透到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课 堂教学等各个环节中去,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修订课程 大纲方面,着重探索专题化教学模式,按照问题导向和理论逻辑 为主线,遵循独立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的基本原则,将教材体系 转化为教学体系和信仰体系,实现创新教学;在编订教案方面,教 案内容尽量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及相关内容,从与思政学科交叉结 合的角度发挥育人能力,凸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听课 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确定学生评教体系中育人评价元素,

设置德育元素成为评价的重要部分,完善教学监督,督促教学中 的课程思政工作。

二是合理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所谓“合理”,旨在 结合专题知识点,根据教学内容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

“原理”课程最大的学科魅力就在于它除了自身有着强大的内在逻 辑,而且这种逻辑基础也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要支撑,帮助学生利用现实理 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 识回归现实理论,让理论被掌握,更具有教育现实性,让教育被 生动,更具有社会生活味道,实现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和教育。

除此,“原理”课程作为一门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课程,具有 显性育人属性,理应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明确 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思想和价值引领。

(2)

64

Educational Teaching,教育教学,(3)2021,6 ISSN:2705-0912(Print);2705-0866(Online)

三是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升 课程思政育人能力。通过线上教学平台,上传经过设计的教学 导入视频,允许学生课前进行线上讨论交流,不仅完善课程线 上教学资源库,还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时空限制,探索出课程 思政“新阵地”。教学导入视频,是以学生为主体,多是结 合课程知识点,围绕学生生活实践、所困惑和关心的话题作为 导入题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持续的问题分析和问题解 决,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然后将问题及讨论带入课堂,以 教师为主导,深化课堂讲授。 例如,在“原理”课程中“商 品经济和价值规律”认识这一知识点中,建设“问题链”教 学视频,主题为“某宝一在线销售商,以呼伦贝尔草原空气装 入罐头进行售卖,请问该行为符合“商品”交换吗?”学生 在评论区展现出来不同的看法和答案,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随着讨论和交流的深入,一部分学生还会主动凭借学习兴趣进入 自主学习,且后续通过课堂上通过教师层层递进分析讲授,学 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深入程度自然加深,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 力也随之受到培养,逐步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立场解 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手段上,推进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有效 衔接,不但提升思政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又能激发学生学 习动力,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来看,前期研究和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 认识和实践不到位之处,总结为以下:一是,课程思政的原则 没有把握好,强行在其中穿插思政理念或拼凑相关内容的做法略 显牵强,致使课堂教学效果收效甚微;二是轻视了红色资源的 宝贵性,未能融入四史教育内容,难以彰显课程价值;三是未 能充分利用线上教辅工具导入教学实践,发挥出隐性育人作用。

3  原理课程“课程思政”的再思考

随着“原理”课程“课程思政”的深入思考与研究,结 合教育部 6 月在江西召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最新要 求,认为无论从课程建设还是课程创新角度来说,“课程思 政”的认识都不能停留在前一阶段的成果,而应结合课程深入 推进,持续完善课程建设。

3 . 1 深入“课程思政”的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要打破思政课程德育理念深入 化、“课程思政”德育理念表象化的困境。“课程思政”不是每堂 课都要机械、教条地安排思政教育内容,而是结合学生专业特 点、教授课程知识点,寻找德育元素,进行非体系化、系统化的 教育,其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一 方面结合学生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找寻同对象学生专业特 色的“契合点”,有所取舍,选择重点,走出“思政课程”的范 式,进而融入到各个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 功效。除此,还要根据学校本身的情况,如学生接受水平、师资 队伍力量、课程成熟度等具体情况制定“课程思政”模式,不能 盲从跟风。另一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各学科之间存在 很大差异,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不同课程之间也是存在 差异,同是“原理”课程,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是不同,因此在 教学过程中的实事求是施教者务必清晰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价 值,要抓住课程特点,发挥课程优势。除此还要明白不可能每节 课都要有、都能有思政元素融入,而是在适合有机联系、需要视 角提升的适合,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才有成效,方可提高课堂教学 质量和“育人”效果。

3.2 深挖党史教育元素,结合讲解“原理”教学内容 深入挖掘百年党史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探索结合

“原 理 ”学党 史 、结合 党 史讲“原 理 ”,充分 发 挥课 程 思 政

示范项目的引领辐射作用,打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

“最后一公里”,是下一阶段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工作。

近期,教育部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强调当前课程思 政应着重在深入挖掘百年党史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探索 结合专业学党史、结合党史讲专业,不断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 能力。可见,将党史教育融入“原理”课程教学教案是做好 课程思政的必要之举,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在要求。

“课程思政”要推动向前,需要深挖党史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教 育资源,充分认识党史的“宝贵”之处,用生动的党史故事 让理论通向广大学生,帮助青年增强底气、骨气、正气,更 好满足教学要求、达到教学目标的教育资源,也是学生提升理 论素养的根本依据和内生动力。“原理”课程要在讲明白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实践、党史教育内容,引 导学生客观认识历史,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把对

“原理”的理解结合到对党的实践的认识,化抽象的知识为鲜 活的事例。再科学的以党史教育的红色力量来感染、激发学生 的思想,深刻认识“三个来之不易”、深刻认识共产主义一定 能够实现,激励广大青少年坚定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

3.3 充分利用线上教学手段,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充分利用线上教学手段,扩大教学空间,实现线上线下混 合式教学,已是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必然趋势。“原理”课程进 行课程思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理应根据学生对象已逐步是

“科技裹挟”成长一代人的事实,推动实施教学的创新,充分 发挥线上教学优势,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几个阶段,一是课前导入阶段,要让课前 的线上导入设计和线下教学实践有效衔接,就要设计出高质量的 课程导入视频,既符合学生兴趣又满足教学内容的切入。二是 课中讨论阶段,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线上平台发送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讨论问题,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 知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三是课后总结阶段,应注意 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设计思辨问题,让学生发挥“主人翁”意 识,自觉将抽象的理解变为具体的掌握,知识的理解转为能力 的提升。最后,做好课后评价工作,教师可根据学生自己总结 出的课程小结作出相应教学评价,也可根据线上讨论和互动情 况,作为学生学情分析的依据。

充分利用线上教学手段,推动“原理”课程实现线上线下 混合式教学,线上部分不是照搬课程的概念或代替授课,而是 结合课程,设计引导问题,做好育人启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和 “ 育 人 ” 效 果 。

总之,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需思考 从 “ 由 ‘ 教 ’ 到 ‘ 育 ’” 的 育 人 重 心 转 型 , 在 教 学 实 践 中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深挖党史元素,利用线上教学优势到

“引”的育人过程上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程思政的实 践创新与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 [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2]王燕.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探析[J].宁波 教育学院学报,2020(22):38-41.

[3]王君松.深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应[J].中国 教育报,2021-06-21.

作者简介:张子菁(1990.08-),女,汉族,哲学硕士,研 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文、通识教 育、生物、化 学、物理、健 康管理与社会 关怀、资讯及 通讯科技、中 史、历史、地 理、经济、德 育、公民及国

教育局 课程发展处 数学教育组.

为鼓励及赞赏本计划「辅助课程」的小五及小六学生积极参与服务学校 /社区,延

为鼓励及赞赏本计划「辅助课程」的小五及小六学生积极参与服务学校 /社区,延

参与直接录取计划的大学亦可能要求获推荐的学生将所选取的直接录取计 划指定课程包括在其 JUPAS 申请的组别 A(Band

2 傅偉勳: 〈後馬克思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收氏著《 「文化中國」與中國文化──「哲學與宗 教」三集》。另 Martin Jay, The Dialectical Imagination: A History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and the

在中國考試思想發展過程中,考試始終為歷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所 重視,所涉及的考試問題具有延續性和時代性的特點及超前性和滯後性并存

亦可举办与学习领域 /学科相关,或促进学生全人发展 的专业发展课程 /活动,并可占选修培训课程的合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