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題目:校園空間發展與用後評估之研究 --以彰化師大附工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題目:校園空間發展與用後評估之研究 --以彰化師大附工為例-- "

Copied!
19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校園空間發展與用後評估之研究 --以彰化師大附工為例--

系 所 別:建築與都市計劃研究所 學 號:M08905032

姓 名:林 澤 民

指導教授:郭 永 傑 博士

中華民國 九十二 年 一 月

(2)

目 錄

目錄 Ⅰ 表目錄 Ⅱ Ⅲ 圖目錄 Ⅳ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1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內容 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2

第五節 關鍵名詞定義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8

第一節 前言 8

第二節 技職院校教學品質之提升 15

第三節 技職一貫課程的規劃理念、過程與結果 17

第三章 學校校園規劃及用後評估 27

第一節 學校建築之形成與意義 27

第二節 台灣學校建築的歷史發展 28

第三節 本校校園空間現況 48

第四節 用後評估 53

第四章 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 56

第一節 問卷調查 56

第二節 彰師附工校園空間使用狀況意見調查結果分析 6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結論 127

第二節 學校空間使用建議 131

參考文獻 133

附錄一 134

附錄二 151

(3)

表 目 錄

表 2-1 技職教育體系學制系統 9

表 2-2 技職教育體系各級學校數 10

表 2-3 技職教育各級學校學生數及錄取率(不含進修教育學制) 10

表 2-4 中等以上學校校數及學生數現況 11

表 2-5 就業之技術層次結構 13

表 2-6 各類課程發展中心的責任群(組) 19

表 2-7 高級職業學校預定培育人力所需一般能力 21

表 2-8 高級職業學校所需專業能力 22

表 2-9 高級職業學校土木與建築群核心能力與核心科目 23

表 2-10 土木建築群職校課程結構 23

表 2-11 高級職業學校土木建築群課程架構、核心科目與學分數 25

表 3-1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附屬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舍建築統計表(一) 51

表 3-2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附屬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舍建築統計表(二) 52

表 4-1 我在下課時間會去(很常來) 61

表 4-2 我在下課時間會去(常來) 62

表 4-3 我在下課時間會去(很少來) 63

表 4-4 我在下課時間會去(不曾來) 65

表 4-5 我在中午時間會去(很常來) 66

表 4-6 我在中午時間會去(常來) 67

表 4-7 我在中午時間會去(很少來) 68

表 4-8 我在中午時間會去(不曾來) 69

表 4-9 如果放學後待在校園,我會去(很常來) 71

表 4-10 如果放學後待在校園,我會去(常來) 71

表 4-11 如果放學後待在校園,我會去(很少來) 72

表 4-12 如果放學後待在校園,我會去(不曾來) 73

表 4-13 我喜歡到這個場所,是因為 74

表 4-14 我不喜歡到這些場所,是因為 75

表 4-15 在以下所列舉的場所中,通常我都是從事哪類型的活動?(運動區) 76

表 4-16 在以下所列舉的場所中,通常我都是從事哪類型的活動?(圖書館) 78

表 4-17 在以下所列舉的場所中,通常我都是從事哪類型的活動?(自修室) 79

表 4-18 在以下所列舉的場所中,通常我都是從事哪類型的活動?(電腦教室) 80

表 4-19 在以下所列舉的場所中,通常我都是從事哪類型的活動?(思慧樓旁花園) 81

表 4-20 在以下所列舉的場所中,通常我都是從事哪類型的活動?(後操場涼亭) 83

表 4-21 在以下所列舉的場所中,通常我都是從事哪類型的活動?(後操場榕樹下) 84

表 4-22 通常我到運動區活動是 87

表 4-23 通常我到運動區活動的時間是 88

表 4-24 我選擇這個時間到運動區活動是因為 89

表 4-25 我喜歡在運動區活動,因為 90

(4)

表 4-26 我不喜歡在運動區活動,因為 91

表 4-27 針對運動區的使用,請提出你(妳)的改善建議 92

表 4-28 通常我到思慧樓旁花園活動是 95

表 4-29 通常我到思慧樓旁花園活動的時間是 96

表 4-30 我選擇這個時間到思慧樓旁花園活動是因為 97

表 4-31 我喜歡在思慧樓旁花園活動,因為 98

表 4-32 我不喜歡在思慧樓旁花園活動,因為 98

表 4-33 針對思慧樓旁花園的使用,請提出你(妳)的改善建議 99

表 4-34 通常我到後操場榕樹下活動是 102

表 4-35 通常我到後操場榕樹下活動的時間是 103

表 4-36 我選擇這個時間到後操場榕樹下活動是因為 104

表 4-37 我喜歡在後操場榕樹下活動,因為 105

表 4-38 我不喜歡在後操場榕樹下活動,因為 106

表 4-39 對後操場榕樹下的使用,請提出你(妳)的改善建議 107

表 4-40 通常我到後操場涼亭活動是 109

表 4-41 通常我到後操場涼亭活動的時間是 110

表 4-42 我選擇這個時間到後操場涼亭活動是因為 111

表 4-43 我喜歡在後操場涼亭活動,因為 112

表 4-44 我不喜歡在後操場涼亭活動,因為 113

表 4-45 針對後操場涼亭的使用,請提出你(妳)的改善建議 114

表 4-46 通常我到教室外走廊活動是 116

表 4-47 通常我到教室外走廊活動的時間是 117

表 4-48 我選擇這個時間到教室外走廊活動是因為 118

表 4-49 我喜歡在教室外走廊活動,因為 119

表 4-50 我不喜歡在教室外走廊活動,因為 120

表 4-51 針對教室外走廊的使用,請提出你(妳)的改善建議 120

表 4-52 對學校戶外空間的整體感覺是:(非常滿意) 122

表 4-53 對學校戶外空間的整體感覺是:(滿意) 122

表 4-54 對學校戶外空間的整體感覺是:(尚可) 123

表 4-55 對學校戶外空間的整體感覺是:(不滿意) 124

表 4-56 對學校戶外空間的整體感覺是:(很不滿意) 126

(5)

圖 目 錄

圖 2-1 高級職業學校 土木科 課程核心科目與學分數 24

圖 2-2 高級職業學校 建築科 課程核心科目與學分數 25

圖 3-1 南投縣潭南國小(一) 38

圖 3-2 南投縣潭南國小(一) 38

圖 3-3 南投縣潭南國小(一) 38

圖 3-4 校門口及教學暨行政大樓現況 53

圖 4-1 運動區活動情形(一) 86

圖 4-2 運動區活動情形(二) 86

圖 4-3 思慧樓旁花園活動情形 94

圖 4-4 後操場榕樹下活動情形(一) 101

圖 4-5 後操場榕樹下活動情形(二) 101

圖 4-6 後操場榕樹下活動情形(一) 108

圖 4-7 後操場榕樹下活動情形(二) 108

圖 4-8 教室外走廊活動情形(一) 115

圖 4-9 教室外走廊活動情形(二) 115

(6)

摘 要

技職教育幾十年來的發展,高職其實扮演相當吃重且稱職的角色,從單位行業課程、能 力本位課程到群集教育課程,所培育出的人才對國家經濟建設發展,貢獻出相當多的心力,

也可稱為是數十年來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但整個技職教育體系,一方面受到傳統產業的沒 落或轉型,以及高科技產業的興起,另一方面幾年前的「教育改革」一直延續至今的許多教 育政策的改變,使得技職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本研究擬從技職教育的發展歷程,探討 未來校園空間如何因應此種發展趨勢。

本校校地狹窄,原先的校園規劃受限於校舍老舊,使得需逐年更新興建新的教學空間,

近二十年來從鑄模館、學生活動中心、機械館、電機館、學生宿舍、到教資館等多項工程的 興建與完成,以至於使得校園環境一直未能有較完善的規劃,此次「教學暨行政大樓」的規 劃興建,可說是學校校園規劃脫胎換骨的契機,因為此棟大樓之規劃興建,整項計畫內容除 了大樓本身之建築設計外,還包括校園整體規劃,對學校校園空間之未來,具有關鍵性的角 色與地位。

本研究針對上述問題,從用後評估角度,來探討校園空間使用情況,進一步探討學生對 校園空間與設施之使用意見,並從

一、硬體設備之充實

二、校園景觀之美化

三、其他設施之改善

等三部份,統整規劃之建議,以做為校方做校園整體規劃時之重要參考依據,本研究所談之 結論與建議,雖是根據本校問卷調查之統計分析資料所提出,但其架構仍足以作為其他學校,

根據各校情況自行發展出,適合各校特色之校園規劃建議,以因應未來技職教育所將面臨極 為嚴苛的挑戰時,能發展出具競爭優勢之學習環境。

關鍵字:技職教育、教育改革、校園規劃、用後評估、競爭優勢

(7)

參考文獻

1.林亭廷,國民小學班群教室空間規劃設計之用後評估,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1 年 6 月

2.黃瓊儀,校園建築規劃報告書應用成效之檢討,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年 6 月

3.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2000 年 12 月 4.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e 世紀的校園新貌,2001 年 12 月

5.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建築計畫與使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995 年

6.日本建築學會著、李政隆編譯,「學校建築設計計畫與實例」,大佳出版社,1982 年 7.古口汎邦編、李政隆譯,「學校建築設施與環境計畫」,大佳出版社,1982 年

8.陳格理,「建築規劃資料之初探(一)」,第六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中華民國建築 學會,p187-190,1993 年 11 月

9.湯志民,「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 年 7 月

10.黃世孟,「論用後評估與建築設計之規劃研究」賀陳詞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p363-376,1990 年

11.黃富祥,以「用後評估」探討國中校園空間之規劃設計— 以台北市百齡國中為例,私立中 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 6 月

12.趙家麟,「校園規畫的時空觀」,田園城市出版社,1998 年 5 月 13.蔡保田「學校建築研究的發展」,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6 年 14.蔡保田「學校建築學」,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年

15.蘇振興,「中華工學院學生活動中心暨體育館建築計畫之研究」,中華工學院建築與都市計 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6 月

16.周秋堯,「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標準廠房用後評估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0 年 6 月

17.林克全,「文化中心演藝廳用後評估— 觀眾使用部分」,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6 月

18.陳格理,「大學圖書館建築用後評估研究— 以中原大學為例」,捷太出版社

19.陳格理,「現階段建築環境用後評估研究工作的檢討」,建築環境用後評估研究之理論與應 用研討會論文集

20.黃世孟,「從建築物用後評估探討學校建築之規劃與設計」,建築師雜誌 21.黃世孟,「彰化員林國小校舍使用用後評估之調查研究」,建築學報 22.南投縣政府,「自然、人文、世紀新校園」,2001 年 12 月

23.陳定宏,「高職土木建築科專業課程與營建業基礎人力供需影響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 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6 月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過去數十年來,技職教育體系在國家經濟建設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教學環境在 求學過程中,亦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台灣近十年來〝教育改革〞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議 題,也成為教育政策的訂定,很重要的思考方向,技職教育體系的未來,在教育部以及多位 專家學者的主導下,已訂定出「技職體系一貫課程」,技職體系一貫課程,預計於九十四年實 施,此課程之實施,絕對會給技職體系中的高職部分,帶來相當大的衝擊,如何因應成為高 職學校未來二、三年,需認真且嚴肅的面對,且須研擬出有效且積極的對策以為因應。

本校是個具有六十四年歷史,且有優良傳統的學校,為因應教育政策改變,導致影響高 職未來發展走向,二年前開始積極規劃教學暨行政大樓之興建,以及全校校園設施之整體規 劃。林清江(民 75)在「教育的未來導向」書中,曾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可讓我們深刻體 會並了解,學校建築的影響和重要性:

學校的建築或者學校各種環境的佈置,本身構成一種「潛在課程」。一所學校的外在環境,

反映那所學校校長和教師人格的特徵,間接又影響學生的行為表現以及學習效果;不去注意 學校環境的美化,不去注意環境的佈置,很多教育的效果會被抵消的。環境--學校的建築 是會說話的,其影響與教師上課講話之影響相比較,它說的話並不小於教師說話的聲音。花 一分時間在環境的佈置上,不一定是錢的問題,而是在運用佈置的問題。我們的學生有喜愛 學校之感受,就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二節 研究動機

(一)技職教育幾十年來的發展,高職其實扮演相當吃重且稱職的角色,從單位行業課程、

能力本位課程到群集教育課程,所培育出的人才對國家經濟建設發展,貢獻出相當多 的心力,也可稱為是數十年來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但整個技職教育體系,一方面受 到傳統產業的沒落或轉型,以及高科技產業的興起,另一方面幾年前的「教育改革」

一直延續至今的許多教育政策的改變,使得技職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本研究擬 從技職教育的發展歷程,探討未來校園空間如何因應此種發展趨勢。

(二)本校校地狹窄,原先的校園規劃受限於校舍老舊,使得需逐年更新興建新的教學空間,

近二十年來從鑄模館、學生活動中心、機械館、電機館、學生宿舍、到教資館等多項 工程的興建與完成,以至於使得校園環境一直未能有較完善的規劃,此次「教學暨行 政大樓」的規劃興建,可說是學校校園規劃脫胎換骨的契機。因為此棟大樓之規劃興 建,整項計畫內容除了大樓本身之建築設計外,還包括校園整體規劃,對學校校園空 間之未來,具有關鍵性的角色與地位。

(9)

「用後評估」之理論與方法適用範圍很廣,可評估空間(Environment)與活動行為

(Behavior)之對應關係間所發生的矛盾現象,本研究嘗試以深入的參與、觀察,藉 由同學們在校園中較常至之場所,用影像紀錄同學之活動歷程,並對全校同學實施問 卷調查,希望透過問卷,瞭解同學對校園空間的使用情況與建議,也藉由用後評估以 瞭解現象、發現問題,並提出建議供現在及未來之管理者、設計者和使用者參考。

(三)以建築專業來協助學校能建構新的校園環境,提供師生更優質的生活與學習空間。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內容

本研究之重點是以「用後評估」調查方法,針對學校從老舊的校園環境及學習設施,到 面臨資訊化教育環境的需求及技職體系一貫課程的即將實施,希望藉由實際觀察學生在校園 中的活動狀況與設施的使用情形,評估校園各項設施之使用績效,瞭解真實的使用情形,並 將學生對校園空間的各項建議反映出來,做為校方規劃時的主要參考依據。

本研究重要研究方向為「校園空間使用情況」,研究方法藉由現有校園設施為實例,作為 本研究觀察研究之主要方向,並藉由相關之研究方法,以觀察使用者在各項設施之使用行為 與感受,來探討目前校園空間之適切性,提出對校內校園空間使用之分析與建議,使能達到 提升空間效益、符合行為需求等,並希望藉由縝密之研究分析方法,對學校及規劃設計單位,

提出相關的理論與原則,作為學校規劃及設計時之參考,期能創造出提供全校師生優質的生 活與學習空間。

本研究亦深盼能將此一研究成果,提供給與本校校地規模相當,及具強烈意願想提升該 校成為更具競爭優勢的高職,希望這些學校在做校園規劃時,能有參考之依據。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從技職教育發展歷程之相關理論,及技職體系一貫課程研究計畫,以及以環境行為及 用後評估理論、用後評估調查研究方法、校園整體規劃與校園設施使用原則等相關研究文 獻等,作為本研究之文獻回顧與分析之依據。

(二)、資料調查法

收集技職教育之各項發展資料,以及本校教學暨行政大樓規劃報告書及校園規劃之 相關論文,希望藉由資料的調查整理,彙整出本研究之規劃設計構想與理念,以作為學校 校園規劃時的參考依據。

(10)

(三)、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為了更廣泛且深入瞭解,同學對學校目前校園空間之使用經驗與感受,特研擬 出「校園空間使用」問卷,收集學生填完之問卷後,並做分析及結論,強化建立優質學習 環境的理論依據。

二、研究流程

研究動機與目的

擬定研究目的及研究範圍

文獻蒐集與探討 1.技職教育與國家經建發 展之互動

2.技職體系發展現況及未 來走向

3.技職教育一貫課程的規 劃理念過程與結果

學校校園規劃 1.學校建築之形成與 意義

2.台灣學校建築的歷 史發展

3.本校校園空間現況

用後評估 1.用後評估的特性 2.用後評估的目的 3.用後評估的效益 4.學校建築用後評估的 重要性

案例調查分析

校園各項設施之使用時段與行為 1.各項設施之使用情況?使用頻率?

2.對這些設施之使用意見

校園空間使用情形

1.探討同學在在校園空間之活動模式?活動空間?

2.探討同學對校園空間的滿意程度及改善建議

結論與建議

(11)

第五節 關鍵名詞定義

一、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與教育轉型 湯志民)

知識經濟時代或稱為高科技時代,可以從目前流行的網際網路、電子商務、各種高科技 產品之觀察而獲得一些印象。1996 年,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提出了「知識經濟報告」

(Knowledge-Based Economy Report),受到各國的重視,從此知識經濟的內涵與影響,成為 各國政府、業界與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王弓,民 89)。

知識經濟泛指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經濟」運作模式。「知識」需要獲取、累積、

擴散、激盪、應用、修正;「新經濟」是指跨越傳統的思維及運作,以創新、科技、資訊、

全球化、競爭力……為其成長的動力,而這些因素的運作必須依賴「知識」的累積、應用及 轉化(高希均,民 89)。

OECD 將知識經濟定義為:以知識資源的擁有、配置、產生和使用,為最重要生產因素的 經濟形態(朱雲鵬和吳進泰,民 89)。根據 OECD 的定義,知識密集製造業包括:航太、電腦 與辦公室自動化設備、製藥、通訊與半導體、科學儀器、汽車、電機、化學製品、其他運輸 工具、機械等十項產業。知識密集製造業包括:運輸倉儲通信、金融保險不動產、工商服務、

社會及個人服務等四項產業。臺灣 1996 年知識密集產業占國內生產毛額之比例為 40.6﹪(其 中知識密集製造業的成長又大於知識密集服務業),高於南韓的 40﹪,惟低於 OECD 國家的平 均值 50.9﹪(王弓,民 89),其中前 5 名依次為德國 58.6﹪,美國 55.3﹪,日本 53.0﹪,英 國 51.5﹪,加拿大 51.0﹪(孫克難,民 89)。臺灣在知識發展的目標可訂為:普遍提升國民 對於資訊通信科技之應用,以促進對知識之取得、運用、創新的良性循環,甚至超越先進國 家知識經濟廣度與深度之水準(王弓,民 89)。

20 世紀末發生於美國的知識經濟又叫新經濟,它為美國甚至是全世界締造了一個新的經 濟奇蹟。所謂奇蹟,就是指它的現象顛覆了傳統,創造了典範,這主要表現在三方面:(1) 打破了景氣繁榮的持久紀錄;(2)對像美國一般的成熟市場經濟而言,創造了令人驚訝的快速 成長表現;(3)挑戰了傳統經濟理論中的「菲利普曲線」現象,也就是指當經濟成長率持續強 勁,失業率不斷降低的同時,一般物價水準仍可保持穩定。這樣的新經濟現象之所以產生,

建立在四個重要的基礎上:(1)知識,(2)全球化,(3)網路經濟,(4)創業版(石齊平,民 89)。

也由於資訊科技不斷進步且被廣泛使用,使得經濟社會資訊化、電子化和數位化。知識創 造財富、知識創造奇蹟、知識創造未來。

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 (學校本位課程與行動研究 陳惠邦)

學校本位課程與行動研究的關聯不在於兩者在學理上的任何契合之處,而在於學校本位 課程的發展本身就是行動研究。如前所述,學校本位課程有其理想化的一面,也有若干問題

(12)

存在。目前的經驗顯示:由於學校教師原本就缺乏教育實驗的經驗,而現在鑒於試辦時間太 短,所以也連帶缺乏足夠的反省、回饋與再行動之空間。現在我們要做的乃是以「由做中學」

的信念,把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與執行視為完整的行動研究方案,透過閱讀、討論、反省、

分享、溝通、對話等途徑,在思考新課程、付諸協同教學行動、反省與評鑑的過程中,學習 掌握課程精神與教育理想。研發課程、創新教學或協同合作都不是靠參加研習、聽演講就可 獲得。我們亟需在學校中新建反省的文化與行動的文化,而許多實施學校本位課程的困境也 都有賴於在行動研究中加以解決。

此外,我們還要從以下幾個實務方面,來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兩者的表裡 關係:

(一) 教師是學習的主體:國定課程的實施遵循「中央-邊陲」或由上而下模式。課程標準 既定,則教育人員只有接受與完成,並無創新與發展的空間,因此所需要的是「研習-推廣」

的模式,而非「學習-變革」的途徑,學校本位課程則與此相反。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過程,

其實也是所有學校教育相關人員學習-變革的歷程,而此一歷程即教育行動研究。也就是說,

國定課程是規範性與被接受性的課程;學校本位課程則是等待建構與研發的課程。因為這樣 的特性,才讓學校本位課程對於教師研究與教師的變革行動產生密切關係。

(二) 教育理想、教育目標與教育專業是課程發展的基礎,課程發展如忽略此一基礎與方向 則將陷於工具理性的通病。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如要免於任意性、草莽性與工具理性之弊,

則更需遵循實踐行動-批判反省的指南,也就是以行動研究方案來進行。

(三) 學校本位課程的實施,等於建立新的學校文化,因為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不同於「教 師本位」的課程發展(黃顯華,1997),也異於教師孤立的教室工作情境,而必須能使所有 學校教育相關人員,參與實踐行動、交互反省與分享,進而協同專業成長。此種新學校文化 的實質內涵,即教育行動研究所稱知行思合一的概念。

三、學校本位課程的行動研究

學校本位課程要求,教師從課程的接受者、消費者,轉為兼具課程研究者、詮釋 者、建構(生產)者、實踐者以及評鑑者的角色。此一要求指出行動研究的「知、行、

思三者合一」,作為實踐學校本位課程的本質。實踐學校本位課程,解決上述相關問 題的方向,實即行動研究的三大精神特徵:協同合作、反省思考與實踐導向。依據教 育行動研究學者的論點(陳惠邦 1998;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的目的,在於對實 際情境或問題的理解(詮釋),促進實際的變革與進步。行動研究的執行者,為實際教 育工作者 - 教師、教育(學校)行政工作者或其他學校教育有關人員,其對象為教育實 際中的情境和問題 - 特別是教室情境。

依據筆者對行動研究的認識,教育行動研究不能單純視為一種教育研究法,而係 是一種態度、一種投入工作並追求專業發展的精神與歷程。在此歷程中,教育行動研

(13)

究,成為教師建構教育知識與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途徑。雖然行動研究與一般學術性 的研究方法不同,但仍不失為系統性探究教育的過程,符合教育的科學研究精神。總 括來說,教育行動研究是繼續不斷「知-行-思」的循環歷程,而這正是實踐學校本位 課程的途徑。

有些學者把行動研究分成三個層次,包括:技術層次、實踐層次與解放層次。如 以新課程實施為例作說明,相應於技術、實踐與解放層次的概念如下:

(一) 恪遵新課程綱領及相關規定,以最經濟、最有效的方式執行現有的課程方案,

並能解決相關問題。

(二) 根據課程綱領,正確詮釋其精神與相關概念,如課程統整、協同教學、彈性課 程等,並能落實在日常教學活動中。

(三) 根據新課程的實踐與反省結果,對於新課程能加以批判,回歸教育理想或教育 目的,主動研發課程與創新教學。

在實施學校本位課程時,教師可能觸及上述任何層次的概念,其經驗與知識的累 積,都可以視為教師主動建構教育知識與自我啟蒙的成果。至於要如何以行動研究的 歷程,實踐學校本位課程呢?根據行動研究的方法模式,專業人員應從實務中的不滿、

懷疑、焦慮開始,透過反省、觀察、記錄等把心中的信念、態度、經驗知識描述出來,

與人討論、溝通、澄清或修正,接著要設計出新的解決的策略、信念的實踐方式或可 能的解釋,然後實際嘗試預想的解決方式,或搜集其他資料印證原先的想法,之後再 針對行動結果加以分析、反省、辯證、討論與比較分析,接著下去繼續重複上述的循 環。這是理論上的行動研究歷程。

對學校教師而言,以行動研究的歷程實踐學校本位課程的行動,可以概述如下:

(一) 知識釐清與問題聚焦:教師首先應該從閱讀、觀摩教學、研習等途徑,甚至包括 平常的觀察紀錄反省等,確立現有知識足以理解學校本位課程中的相關概念與基本哲 學。在此過程中,教師也逐漸浮現自己要實施新課程的圖像或策略,並且澄清相關的 迷思與疑問。

(二) 校園內成立(參與)協同的小組。協同小組在形式上可能是非正式的讀書會,或 屬正式的課程發展委員會、領域課程研發小組。但是都要注意共同訂定規則、進度與 目標,並共同熟悉運作與隨時解決溝通困難。

(三) 從經驗分享開始,建立對課程綱領、學校本位課程相關概念或各課程領域的共 識,嘗試共同設計課程活動方案。分享與建立共識都不是件容易之事,教師尤其應學 習新的人際溝通關係。

(14)

(四) 探討並解決問題:實踐之後發現的問題,才真正是教師要解決的問題(如排課、

學生在校時間的安排、彈性課程的實施等)。教師必須要隨時要尋找資源,進行溝通 與化解阻力,並解決這些問題。

(五) 反省:學校本位課程的實踐,不能「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教師維持反省的途 徑有兩方面:撰寫教學札記、蒐集學生學習的回饋資料(如學生作品與意見反映)、

留存教學歷程檔案等,是自己對自己的反省;參觀、觀摩教學與討論、協同團體的經 驗分享、同儕視導等,則是同儕之間交互反省。

(六) 評鑑: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也必須邀請社區或社會賢達人士、專家學者參與設 計與評鑑,共同檢視學校發展景、課程理想或教學目標之達成。

(七) 後設分析:學校本位課程的實施,還應透過後設分析加以檢視。後設分析係由另 一群行動研究者,就教師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研發的歷程與結果,進行整體性的觀察與 反省,藉以發掘協同研究小組成員未能察覺的隱藏性問題。

(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第一節 前言

數十年來,我國技職教育發展快速,成效亦頗為顯著,無論教育容量、學生人數以及教 育品質均有長足進步。對國內經濟建設過程,提供適質、適量之各級技術人才,滿足經濟快 速成長和產業升級之需要,唯技職教育與國家政經情勢發展,社會價值觀念的改變,及產業 結構與技術變遷,均有極密切之關係,因此技職教育必須適時配合各項發展予以調整,以培 育適質、適量的實用技術人才。

就我國產業發展過程之觀察,人力需求結構已有大幅度改變,政府正引導企業朝向高附 加價值及高科技產業發展,以加速產業升級。因此研發、設計、管理、自動化及環保等,技 術人力的需求將大幅增加。另為建立我國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各類人力均須加強應用外語、

資訊等之應用能力,以及國際觀之培養,因此技職教育所開設的課程內涵,需加以調整以為 因應。

技職教育是技術人才培育與職業技能養成之教育,過去數十年來,我國技術職業教育與 國家經濟建設發展之互動,可看出有下列幾個關鍵性的轉變點:

(一)民國 43 年,在美援經費的協助下,加強了我國職業教育設施,並注入新的職業教育 實施方式與觀念,確定了職業教育的明確目標及教學範圍。以工業職業教育目標為例;

主在培養科技基層技術人才,即所謂之技術工,這時國人已開始注意到,技術職業教育 與國家邁向工業化所需科技人才之重要性。但當時之中等教育仍以普通中學教育為主流。

(二)民國 55 年,行政院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第一期人力發展計劃,將高中與高職人數 比例由原有之六比四調整為四比六,更於第四期人力發展計劃中,從民國六十一年到七 十年,由四比六調整為三比七。此一計劃,給我國工業化過程中,帶來大量的基層技術 人才。另一方面,無形中削減了升大學競爭的壓力,其對社會有莫大之貢獻。在此期間,

職業教育本身起了很大的改變,除工業職業學校大量開放外,其他原有之農業、商業職 業學校,由於招生及學生畢業後就業之困難,當時有相當比例之普通中學增設職業類科,

此時,我國中等教育之主流已轉向職業教育。

(三)民國五十一年,專科學校有十一所,到民國六十一年時已增加到七十六所,這種現 象充份顯示我國當時已進步到工業開發階段的中期,技術職業教育培育出國家發展所需 要的大量中級技術人才,即所謂之技術員。在此期間,職業教育與專科學校的在學學生 人數,已逐漸成為我國教育發展上的一個主流。而專科及職業教育主管部門在教育部之 體系中,也脫離高等及中等教育司而獨立成為技術職業教育司。

(16)

(四)民國六十一年,規劃成立技術學院,推展科技教育,並建立完整之技術及職業教育 體系。其目的一方面為配合國家經建需要,培養高級工程及管理技術人才,來提升未來 工業技術層次,另一方面為給予職業學校、專科學校畢業生開闢進修途徑,使工業界年 輕、優秀之基層及中級技術人員,有機會接受較高層次新科技之訓練,來共同促進我國 工業之成長。

(五)民國七十九年計有技術學院一所,專科學校七十五所。至民國八十九年計有十一所 科技大學,五十一所技術學院及二十三所專科學校,共計八十五所。民國九十年有十二 所科技大學,即自七十九年至九十年,共增加十所學校,並自以專科學校為主,轉型為 以技術學院為主之技職體系結構。教育部並自八十五年起辦理技術學院升格科技大學,

至九十年止共有十二所科技大學。

(六)技術及職業教育體系下,包括高級職業學校,二、三、五年制專科學校,技術學院 及科技大學。國中畢業生可依其志願,經過多元入學方案,進入高職、專科、技術學院、

科技大學及研究所,接受職業性及專業性高級科技教育及研究,並可獲得學士、碩士及 博士學位。

技職體系學校經過這幾年來陸續改制之後,目前發展之現況及未來之走向略述如下:

一、現況

表 2-1 技職教育體系學制系統

學校層級 正規學制 進修教育學制

科技大學 研究所、二年制、四年制

專科部(五專、二專) 進修學院 技術學院 研究所、二年制、四年制

專科部(五專、二專) 進修學院、進修專校 普通大學

附設技術院系 二年制技術系

專科學校 二年制、五年制 進修專校

職業學校 職業類科、普通類科 職業進修學校 綜合高中 職業學程、學術學程

(17)

表 2-2 技職教育體系各級學校數

學校層級 86 學年度 90 學年度

科技大學 5 12

技術學院 15 55

普通大學

附設技術院系 20 22

專科學校 61 19

(技術學院附設專科部 55 校)

職業學校 204 188

綜合高中 44 149

表 2-3 技職教育各級學校學生數及錄取率(不含進修教育學制)

學校層級 90 學年度學生數 90 學年度錄取率

研究所 3921

二技 33896 58.28﹪

四技 36472

二專 34962

53.36﹪

五專 32475 19.20﹪

職業學校 (89 學年度)129418 綜合高中 約 90000

(18)

表 2-4 中等以上學校校數及學生數現況

校數 正規教育學生數 進修教育學生數

86 90 成長 86 90 成長

(%) 86 90 成長

(%)

高中 228 277

(89 年) +49 111374 132985 +19

高職 204 188

(89 年) -16 167313 129418

(89 年) -22 85065 66692

(89 年) -21 綜合

高中 44 149 +105 17169 90000(約) +424

後期中等教育

合計

五專 39145

(17.15)

32475

(19.20) -17 0 0

二專

51819 (29.39) (總計 31.67)

34962 (33.53) (總計 55.36)

-32

58820 (58.19) (總計 61.35)

40032 (65.66) (總計 98.86)

-31

專科學校

合計 61 (技術

學院 附設 15)

19 (技術學院

附設 55)

90,964 67,437 -25 58,820 40,032 -31

大學 65 74346

(61.18)

77561

(61.44) 4%

四技

3763 (2.28) (合計 31.67)

36472 (37.66) (合計 53.36)

+869

430 (3.16) (合計 61.35)

16350 (33.20) (合計 98.86)

3702

二技 9560(18.92) 33896(58.28) 7315(26.20) 41505(68.24)

學士學位教育

合計 5(科 技大 學)

15(技 術學

院)

20(大 學附 設二 技)

12(科技大 學)

55(技術學 院)

25(大學附

設二技) 87,669 147,929 68 7,745 57,855 6464

大學 24858 2608

技職

學校 1281 3921 0 1454

研究所教育

合計 28779 4062

(一)近年來推動之相關技職教育政策:

(19)

1.輔導專科學校改制技術學院,並附設專科部、技術學院升格為科技大學。

為暢通技職教育體系學生升學、進修管道,導引技職學校正常發展,提升技術學院 改制科技大學計有 12 校,高等技職教育容量大為擴增。

2.因應適性學習與延後分化的教育趨勢,擴大推動綜合高中。自 86 學年度至 90 學年 度,經輔導改制之技術學院達 59 校,今年參與辦理之學校達 149 所,學生人數約 90000 人。

3.增設高中與完全中學,使高中、高職人數的比例趨近,九十學年度兩者招生數已達 五比五。

4.推動「社區學院設置條例」之立法,為增加民眾接受高等教育之機會,滿足成人繼 續進修之需求,增進工作知能,以提高工作品質及效率,增加回流教育機會,落實 終身學習社會的理想,擬具「社區學院設置條例」草案,於八十八年四月函送立法 院審議,九十年五月完成一讀程序,九十年十月十七日於立法院對部份條文完成朝 野協商。

(二)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所提相關改革建議:

1.高職及五專前三年的學生數,和普通高中數的比例宜逐年降低,其適當比例不宜由 政府硬性規定。在長程方面推行以「綜合高中」為主的學區制。高職則成為少數且 精緻的科技高中。

2.高等教育學府類型,宜包括:

(1)大學與學院:在教學與研究方面,各自發展其特色。

(2)技術學院:其功能以專業技術教育為主,技術學院應逐漸發展為多元技術學院型,

容納更多有心接受不同型態高等教育人口。

(3)專科學校:其功能以職業技能的教學為主。部份專科學校可考慮改制為技術學院,

也可以發展為社區學院。

(4)開放大學:其功能以運用遠距學習的方式,進行成人教育為主。其具規模者,得 改為重視實務之技術大學。

(5)社區學院:以新設或改設方式成立,發揮教學、技術職業教育、服務社區等功能,

二、技職體系目前之問題分析

(一)私立高中職校招生不足,其影響因素如下:

1.學齡人口數的降低,國中應屆畢業生人數,由八十七學年度的 36.4 萬人降低至八十 九學年度的的 30 萬人,預估未來將維持在 30 萬人左右。

2.公立高中與完全中學的增設,近五年來,高中校數由八十五學年度的 217 校增至八 十九學年度的 277 校。

3.公立高中職進修學校,吸納了部份國中畢業生。

4.公私立學校之間資源的差距,導致學校招生困難 。 (二)產業結構人力需求的調整

(20)

根據經建會之推估,未來隨著技術層次之提升,高級專業及管理與中級人力之需求,

相對增加,而基層人力則將減少。估計九十三年高級專業及管理人力與中級人力,所占比 例分別增加為 11.1﹪及 44.6﹪,而基層人力則降 44.3﹪。至一百年時,高級專業及管理 人力之比例再增為 11.6﹪,中級人力之比例亦增為 46.5﹪,而基層人力之比例再降至 41.9

﹪。(詳如表 2-5)

表 2-5 就業之技術層次結構

年別 85 年 89 年 93 年 100 年 人數(千人)

總計

高級專業及管理人力 中級人力 基層人力

9068 971 2848 5249

9491 1022 3219 5250

10080 1114 4496 4470

10936 1265 5088 4583 百分比(﹪)

總計

高級專業及管理人力 中級人力 基層人力

100 10.7 31.4 57.9

100 10.8 33.9 55.3

100 11.1 44.6 44.3

100 11.6 46.5 41.9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新世紀人力發展方案) (三)專科學校的萎縮

在輔導專科改制技術學院,技術學院升格科技大學政策的導引下,五專、二專均有逐 漸萎縮之趨勢。

三、中等技職教育因應學制調整之改進策略

(一)「綜合高中試辦成效之檢討及發展改進方案」之規畫:

1.後中等教育學校型態發展,以高中、高職、綜合高中三種型態為主。

2.高職學生數與普通高中及五專前三年學生數,相對比例逐年降低。

3.後期中等教育課程,整合出共同的基礎課程,內含高職、綜合高中、普通高中均共 同適用,另依地區特性、各校特色,發展不同的課程。

(二)高中職社區化

九十年五月七日,教育部公佈「高中職社區化推動方案」暨相關實施要點,期望達到

「全面提升中等教育品質」、「建構學生適性發展的學習環境」及「吸引學生就近入學」。九 十年度積極推動「課程區域合作」,鼓勵學校合作開課,包括跨校選課、跨校開課、網路開

(21)

課、預修大專院校課程與社區內大專院校合作開設其認可課程、區域整合教學,聘請社區 企業及技術專家開課、學生至社區職場學習等,並鼓勵進一步進行支援整合及招生整合,

改善教學設施,縮小「城鄉」、「公私立」、「同類科」、「不同學校類型」之資源差距,提供 就近入學獎學金等,以暢通就近就讀社區高中職之管道,落實社區化目標。

(三)五專與高職、綜合高中、普通高中之學生來源相同,且分流較早、修業年限較長,

不易符合快速變化的就業市場需求,學生亦不易轉換學習跑道,加以高中職招生困難,五 專學制建議考慮取消。

(四)未來十二年國民教育之規劃,國民高中包括各類型高中,惟應有共通性課程。

四、高等教育階段因應學制調整之改進策略:

(一)專科學校:繼續維持專科學校型態,或輔導改制為技術學院或社區學院。

(二)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

1.在現階段普通教育與技職教育體系應雙軌並行,且技職教育學生數量仍較多的情 況下,技職教育仍應維持特色,以實務為導向,學校發展、系所設置等決策系統,

宜提供業界參與機制,符合市場需求;教師資格審查、課程設計,均應與普通教 育以教學研究為主的大學有所區隔。

2.配合未來五專的逐漸萎縮,五專學制之可能取消,可輔導學校擴增四技二專學生 容量,高技職教育體系之錄取率,舒緩升學、進修之壓力。

3.高等技職院校體制宜有較大彈性,各學制比例不必強制規定,可由學習市場自然 調節,未來將以提供高職或綜合高中,畢業後進修的四年制技術系較多歡迎,亦 得附設二專,提供學生多元學習機會。

4.積極推動「社區學院設置條例」完成立法程序。五專如逐漸萎縮,專科教育的功 能,除由技術學院附設之二專部提供外,社區學院亦可承擔部份責任。其設置方 式得為新設或由大學附設專科學校改辦、職業學校升格、社會教育機構改制或改 設等。社區學院的學程將兼具專業化、多樣化、生活化、實用化等特色,學程類 型分為二年制學程及短期學程,二年制學程提供相當於大學前二年或專科學校二 年制的教育。

五、進修教育階段,因應學制調整之改進策略:

(一)高職進修教育階段 70﹪為學齡學生,30﹪為在職生,應輔導使回歸常態,提供半工 半讀學生及在職人員進修之需。

(二)社區學院短期學程,可包含人文與通識教育、技術職業訓練、成人教育、社區教育、

休閒教育等,提供適合社區民眾學習的課程。

(三)社區學院應能提供在職人士,隨時返校進修之需,落實終身學習目標。

第二節 技職院校教學品質之提升

(22)

一、現況

過去的技職教育長期居於次級、弱勢的地位,由於受限於資源條件,將技職教育定位為 終結教育及勞力密集產業就業,品質未受到應有重視。近年來技職教育為因應產業升級及終 身學習社會的來臨,致力於學制與體制的改革。在學制上,技術學院升格為科技大學。專科 學校改制為技術學院附設專科部、綜合高中,推動回流教育及規劃社區學院等,已建立具有 多樣、完整及一貫特性的學制。在體制上,進行行政、組織、課程,招生學籍,等事項的鬆 綁與自主,促進技職教育的多元化、專業化、特色化的發展。

現階段學制與體制的改革,除為提升技職教育素質,以奠定未來發展的基礎外,也實質 提升技職教育的水準,但與國人所期望的技職教育水準,仍有若干的差距。面對企業界對高 品質專業人力迫切需求,技職教育如何因應調整,又是另一嚴肅的品質課題。

二、問題分析:

目前技職教育現況如下:

(一)、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技職教育必須快速因應 當前面對第三次工業革命,自動化及資訊化的衝擊,世界經濟競爭體系,轉而以知識 為主,貨品、材料、製程及渫通的競爭優勢,取決於「知識」的力量;在科技上,科 技對於知識經濟體系具有決定性因素;在產業,新興產業不斷產生,高品質的生產與 服務成為主流;在競爭趨勢上,國與國、企業與企業、甚至學校與學校之間的競爭壓 力日益激烈。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要化「知識」為「產值」,則傳統教學模式,

有必要徹底檢討改進,務需培育有創新思考與能力的專業人才,才能滿足職場的需要。

(二)、學校致力擴增規模時,應同時重視教學品質的提升 技專院校為配合國家經建發展與國人進修的需求,積極增設所、系、科、班,致力於 學校規模的擴展,相對地較忽略教學品質的提升。事實上量的擴充與質的提升應是可 兼顧的,技職教育的經營,應從機構導向逐漸朝向顧客導向,揚棄傳統以擴展數量為 主的經營理念,致力於發展學校,成為提供專業教育的場所,培育社會企業所需的高 品質專業人才。

(三)、學生學習特質的差異性逐漸擴大,增加提升教學品質的困難度

技專院校在擴增容量及加強辦理回流教育,學生學習特質的差異性明顯擴大,除所屬 學制、科系不同外,學生的能力、性向、興趣、生涯規劃及需求的差異特質擴大,在此 情勢下,對於教學品質的提升有待進一步提升。

(四)、改制學校的教學品質受到關注,極待建立實質性的品質績效

近年來,績優專校紛紛改制為技術學院附設專科學校,改制作業固然建立了嚴格標準

(23)

審查之篩選,但技術學院的功能、目標及經營運作方式,畢竟有別於專科學校,所以 改制後的教學品質,乃成為社會各界關注之焦點,改制學校唯有持續提升教學品質,

方可符合社會大眾的期望。

(五)、行政鬆綁後,建立教學品質管理機制是重要的配套措施

在政府對學校管制監督的鬆綁後,學校擁有的辦學空間持續擴大,演變成學校本位管 理,學校在課程、教學、人事、經費及一般學校行政運作,皆自行建立機制運作。自 由、自主與責任三者間之關係密不可分,學校自主後,更應擔負起績效責任,尤需研 擬提升教學品質的措施和管理機制作為配套。

(六)、我國加入 WTO 後,對教育環境與品質的衝擊,應即時因應 我國在加入 WTO 後,在教育方面將有四項開放的承諾:

1.開放外國人在我國設立高中職以上的學校與教學機構。

2.同意外國學校,可以針對我國高中以上學生的需求,提供? 距教學課程。

3.外國人能夠依照我國公司法或商業登記法的規定,登記設立短期補習班。

4.開放外國留學服務業,仲介我國高中以上學生到國外留學。

因此加入 WTO 後,對技職學校定然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國內學校為避免遭到淘汰,必須 勵精圖治,藉由提升教學品質來提高競爭力。

三、改進策略;

在體制與學制改革達到既定目標後,要進一步提升技職教育整體品質,首重課程與教 學的檢討改進。在教學方面,教育部九十年推動技專院校「提升教學品質實施方案」專案 補助計畫,其目的主要在於:

(一)輔導技專院校調整辦學經營理念,從「機構導向朝向顧客導向」;強化辦學經營管理的 效率,致力於教學與學習品質的提升,並達成社會的績效責任目標。

(二)輔導技專院校參照本身的修件、資源、校務發展理念,建立適合各校的教學品質指標、

行動方案及管理機制,以提升教育品質,並發展學校的品質特色。

(三)輔導改制(各)學校,提升教育品質,儘速建立品質績效,促進實質性的升級。

第三節 技職一貫課程的規劃理念、過程與結果

教育部主導的職業學校、專科學校(含五專、二專)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含四技、二

(24)

技),三級五類技職學校一貫課程,自民國八十七年起開始規劃,預定九十年底完成課程綱要

(相當於課程標準),其目的在促進技職學校課程的銜接性、統整性和適切性,培育新世紀的 技術與管理人才。

壹、規劃理念

民國八十六年,教育部吳京前部長,在廣納各界教改意見中,重視了國民教育和技職教 育的學校層級之間,需改善課程上下銜接的問題。因此,分別推動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及 技職教育體系一貫課程的規劃。

其中技職一貫課程方面,主要著眼於技職教育體系的建立以臻完備,需透過課程改革提 升技職教育品質,又著眼於我國學生在各級技職學校所修習的許多課程,有未能連貫(過度 重疊、不當跳脫或不合邏輯)的現象,這些現象對學生生活、就業及進修,都將造成不利的 影響。

優質的技職課程,應能經濟有效地培養學生生活適應、就業發展和繼續進修的能力,使 其在學校---社會、學校---職場、學校---學校和年級---年級等介面間,做無縫地轉銜。但 是,以往技職學校有部定課程,細分學校層級由不同委員會,在不同年度修訂,學校本位課 程發展機制不夠健全、科系設置和課程設計太過偏於供應者取向等原因,導致我國技職學校 課程的連貫性、統整性和適切性有待改善。

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九年發表《技職教育白皮書》,書中揭櫫十項當前技職教育的政策,其 中第四項政策是「改進技職教育課程,因應未來人才需求」。

新世紀的技職教育至少有下列三大任務,上下連貫、左右統整和適切合宜的課程,才能 達成以下三大任務:

一、培育世界級人力

我國經貿要維持和提升外銷優勢,必須靠高能力、高薪酬人力,是接受過良好教育和具 有良好知能的人員,這種人員能配合產業發展,發揮高產能而獲得高薪酬。

二、預防產業人力短缺

各級、各類人力的數量,需適切的增補,使不致因人力短缺而影響產業發展。此外,我 國人口結構正逐漸走向高齡化,勞動力與非勞動力的比例在降低中,有賴一面提高勞動參與 率,一面提升勞動力的產能。

三、提升產業競爭力

高品質的人力,才能生產品質符合全國或國際標準的產品和服務,使產品具有競爭力。

我國中小企業的比重非常高,尤須較具統籌性的教育訓練,培育高品質的人力。

(25)

換句話說,我國新世紀的技職教育,應確保所有學生具備以下特質:

(一)具有在全球市場競爭,所需的基礎、職業、就業和科技知能。

(二)取得業界認定及廣為接受的能力證明。

(三)備妥在當前和未來職場中,就業和發展所需能力。

(四)擁有終身學習所需的知能。

依現行法規,職業學校的<課程標準>和專科學校的<必修科目表及教材大綱>,都由 教育部制定,所以有部定課程,科技大學(含技術學院)的課程,都是由各校自訂。

進行中的技職教育一貫課程規劃,目的在完成職校、五專、二專、四技和二技之課程綱 要(四技、二技部分只供學校參考,屬建議型),再由學校根據課程綱要,發展學校課程計畫,

(內容包含各科系組及學程的課程計畫)。亦即課程綱要之規劃,除各群通用的實施通則之 外,以分群方式連貫職校(含綜合高中職業學程)、專校和科技大學等三級五類學校的課程規 劃。「群」是當前和未來屬性相近之科、系、組或學程的群聚,共分 17 群,其劃分時已盡可 能對應職場的職群。

技職一貫課程之規劃,包括「課程綱要」、「課程計畫」和「教學計畫」,其界定與權責劃 分如表 2-6 所列。群核心課程是各該群、各科系、組或學程的部定共同必修課程(就技術學 院及科技大學階段而言,只供學校參考),群核心課程級外圍之科系、組或學程的個別課程,

則由學校自行設計。

貳、規劃過程

教育部於八十六年部務會報中,由吳京前部長交議規劃技職教育體系一貫課程,以配合 已漸暢通之技職教育升學管道,建立有系統且健全之技職教育升學管道,並建立有系統且健 全之技職教育體系。教育部隨後在八十七年元月九日召開「我國跨世紀技職體系一貫課程專 案第一次委員會議」之後,開始推動技職教育課程的規劃工作。

教育部技職司黃政傑前司長提出技職一貫課程規劃的原則如下:

一、科系設置需和課程規劃一併改進。

二、課程需兼顧社會、學生和知識基礎。

三、課程規劃需有研究發展支應。

四、課程規劃應由技職教育目標引領。

五、課程需配合各層及技術人力的能力要求,協助學生從學校到職場的轉銜。

六、技職學校應落實能力本位教育,並進行全人教育。

七、課程與教學,需因應學習者的經驗、能力和興趣,力求適性。

八、課程規劃需統整學術和專業課程,重視生涯發展基礎。

九、課程規劃需加強副修、分組或興趣選修,提供科技整合和適性發展機會。

(26)

十、課程規劃需兼顧現在和未來的需要,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變遷的能力。

十一、課程規劃需重視各層級、各學制的課程銜接,提供學生無縫課程的經驗。

十二、課程規劃需兼顧部定規劃的基準和學校發展的彈性。

十三、課程需落實實施的相關配合措施,進行課程評鑑及盡一步的課程改革。

根據前述課程專案委員會的決議,教育部在八十七年和八十八年兩年內,委託(或委辦)

了 34 個專案計畫,就技職教育體系類科、課程及其配合措施,提出了改革方案。隨後,教育 部又責成附設於技專或大專院校的工業、商業、農業家政、海事水產、醫護等六類技職課程 發展中心,從八十七會計年度起,以一貫課程為工作計劃重點,就各類科及課程配合措施之 改革,和前述 34 個專案計畫做好互動,並逐步落實。以上許多計畫的並行,至少符合爭取時 效和擴大參與的需求。但是,計畫之間的協調合作非常重要,因此除了前述各項計畫之外,

另由教育部委託綜合規劃組(簡稱綜規組),協助教育部進行統整規劃、協調和彙整的工作。

八十七年至九十年四月間,技職一貫課程規劃的重點工作如下:

一、第一年(八十七年一月至十二月):規劃及推動有關主題,如研訂課程改革方案架構。

二、第二年(八十八年一月至十二月):統整及增補各主題規劃結果,完成課程與類科改革 方案。

三、第三年(八十九年一月至十二月):根據先前研究結果,分群發展群核心課程、核心科 目大要、教學綱要、基本設備草案、科系調整方向和協調各群共同架構等。

四、第四年(九十年一月至十二月):彙整、審查及修訂各群課程綱要,完成可公佈之課程 綱要。

亦即,八十九年及九十年度兩年間,技職一貫課程,係由教育部六類技職教育課程發展 中心、17 群和一般科目課程發展委員會,以及一個綜規組的團隊所建立,進行課程綱要草案 的研擬。並由各類課程發展中心就表 2-6 所列責任群,進行諮詢、溝通、協調、聯繫等工作。

綜規組則協助教育部做綜合規劃、協調和彙整工作。

表 2-6 各類課程發展中心的責任群(組)

課程中心 群(組)別

工業類 機械、動力機械、電機與電子、土木與建築、化工 商業類 商業與管理、外語、設計

農業類 農業、食品

家事類 家政、餐旅

醫護類 護理與保育、醫事與藥理

海水類 海事、水產

一般科目 一般科目、藝術

依表 2-6 之構想,前述技職一貫課程規劃團隊的工作,聚焦在部定課程的研訂及校本課 程發展程序等配合措施的規劃。部定課程的屬性是必修(含選科必修)的群核心課程(含一 般、專業與活動課程);科、系和學程課程,將改採學校本位發展,未來職校及專校學生的基

(27)

本能力測驗,也被主張需對應群核心能力。依此取向,技職一貫課程訴求「宏觀思考,草根 行動」(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全國課程綱要規劃-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 與評鑑-學生在業界職場和上級學校表現」,像是一條環環相扣的價值鏈,技職學校居於技職 一貫課程成功與否的樞鈕地位。

亦即,技職一貫課程的規劃,必須調和考慮許多因素,並講求相互之間的協調。技職體 系一貫課程 17 個職群,核心課程的具體規劃程序如下:

i. 確認群培育人力與教育目標

分析及確認群內現有及未來應有科、系、組或學程,預定培育人力工作或 職務,並擬定群三層級的教育目標。

ii. 分析預定培育人力所需能力

就所確認的各種人力,逐一分析各種人力職涯成功所需的能力(competency 知識、技能、態度等之統合),能力須兼顧眼前和未來,例如需考量學生能順利 就業,也須重視就業厚植能發展所需。

iii. 彙整群核心能力及規劃群科調整方向

就各級學校預定培育人力的能力,分析結果求交集,再加上學生日常生活、

終身學習、繼續進修等所需能力和添加,使成為群核心能力。並著眼預定培育 人力現有群科系組之間的差距或缺口,規劃群科系調整(整併、新設)等方 向。

iv. 擬定核心科目

根據核心能力,規劃出可培育學生核心能力的一般和專業科目。需檢核各 科目及能力關聯情形。

v. 訂定群課程架構及闡明規劃理念

將經由培育人力和核心能力分析等需求導向、程序,所得的群核心一般及 專業科目數量,填具在課程結構表當中,非群核心課程即技術課程。世界教育 潮流講求學術和職業教育的統整,未必依學生學習與發展,一般與專業科目 之間須有密切關聯。訂定群課程架構,須以文字闡明課程規劃理念,以說服自 己和別人。

vi. 發展群核心科目表、科目大要、教學綱要及實施通則

群核心科目表所列科目、學分數及開設流程。科目大要之撰寫內容應包括:

該科之建議學分數、建議開課年級及學期、以及學生的先備條件、該科教學目 標、教材大綱、教學要點及參考教材。

vii. 發展群核心科目及基本設備表

各項設備的訂定,應以該科綱要之教學目標與教材大綱為依據,各項設備 標準的訂定應採最低標準,並力求資源共享和兼顧職場本位學習。

依前述程序,技職一貫課程規劃,係採「能力取向」或學習結果取向。能力取向和學 習結果取向,都著重知識的應用,但後者較強調能力的統整。

(28)

參 、 群 核 心 能 力 與 核 心 科 目

技職體系土木建築群所培育出之各級人才,包括職業學校、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及科技 大學,教育培育之能力,可分為一般能力與專業能力,說明如後。技職教育土木與建築群依 學校層級分為職校、專校(含五專與二專)、技大(含四技與二技),其中依照專業訓練分野,

可分為土木、營建、與建築三大科系;然而,在一般能力的養成是一樣的(統一由一般課程 中心規劃)。

一、高級職業學校

(一)一般能力

高級職業學校預定培育人力所需一般能力包括(1)主動學習、(2)團隊合作、(3)良好 工作習慣、(4)使用科技等四類。

表 2-7 高級職業學校預定培育人力所需一般能力

能力 備註 1. 主動學習

1.1 養成閱讀能力,積極充實專業知識。

1.2 有效管理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2. 團隊合作

2.1 學習認真、工作負責。養成良好職業道德。

2.2 能溝通協調,營造良好學習環境。

3. 良好工作習慣

3.1 正確使用及保養儀器、設備。

3.2 能避免實習危險事故發生。

3.3 能對工程物料進行良好之管理。

3.4 能維護施工現場之整潔與安全。

4. 使用科技

4.1 能有一般文書處理的能力。

4.2 能操作 AutoCAD 或其他建築繪圖套裝軟體。

4.3 具網際網路操作能力。

(二)專業能力

高級職業學校預定培育人力所需專業能力包括(1)工程測量、(2)識圖及繪圖、(3)材 料與施工技術、(4)基本力學與結構觀念、(5)相關法規、(6)估價等六類。

(29)

表 2-8 高級職業學校所需專業能力

能力 備註 1. 工程測量

1.1 能瞭解各種測量儀器之功能與用途。

1.2 能正確操作測量儀器(如:經緯儀、水準儀、平板儀等)。

1.3 能紀錄相關資料,再依測量結果製表、計算面積、繪成平面圖或等高線圖、計 算土方。

2. 識圖及繪圖

2.1 能閱讀及繪製土木、建築之施工圖說,瞭解工程之體積與容量。

2.2 能瞭解構造物之形狀、大小、使用材料及施工法。

2.3 能操作 AutoCAD 或其他建築繪圖套裝軟體,繪製工程圖說。

3. 材料與施工技術

3.1 能瞭解土木、建築材料之成分、性質、規格、優缺點及工程上之運用。

3.2 能瞭解一般土木工程常用之施工法及限制。

3.3 能瞭解基本機電設施。

4. 基本力學與結構觀念

4.1 能計算判斷構件受力情形。

4.2 能瞭解各種材料之力學性質。

4.3 能簡單判斷構造之穩定性。

5. 相關法規

5.1 能瞭解土木工程之相關法規之意義及適用範圍。

5.3 能瞭解基本機電設施。

6. 估價

6.1 能瞭解估價的種類及意義。

6.2 能編製材料清單,分項估算工程所需之材料與數量。

6.3 能作簡單之單價分析及建築工程造價之概算。

表 2-9 高級職業學校土木與建築群核心能力與核心科目

專業能力 專業科目與學分數

(30)

Ι

Ι

Ι Π

Ι

4 6 4 8 8 30

1.工程測量 ○ ○ ●

2.識圖及繪圖 ○ ● ○

3.材料與施工技術 ● ● ○ 4.基本力學與結構觀念 ○ ● ○ ○ 5.相關法規 ○ ○ ○ ○ ○

6.估價 ○ ○ ○

註:●表高關連,○表關連,空白表低關連。

肆、群課程結構、核心科目與學分數

一、課程結構

(一)高級職業學校

表 2-10 土木建築群職校課程結構

部訂必修 校訂(必修、選修)

類 別

學分 ﹪ 學分 ﹪

一般 61 40

專業(含實習) 30 20

30~42(必修)

19-31(選修)

18.7~26.3 16.9~24.4

合 計 91 60 61 40

總 計 152(100﹪)

二、核心科目與學分數

規劃小組普遍參考各校所開之課程,依專業能力予以分類整理。

由課程架構圖,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依照學歷層級不同,所開的科目不同以及內涵深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3.8.2 學校自評多以教師和學生的觀感作為成效 指標,流於主觀,學校及科組仍未能完全掌握運

 學校在安排學生參加交流 活動時,參觀古代中國建 築遺存,瞭解建築中展現 的各種特色,認識背後的

常識科的長遠目標是幫助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勇於面對未來的新挑 戰。學校和教師將會繼續推展上述短期與中期發展階段的工作

結合夥伴協作學校,與大專院校、出版社及電 子學習平台機構組成專業協作社群,以資訊素

本校目前已完工啟用的建築物為行政、理工、教學、宿舍、設

 學校選用「對學校的態度」量表,以了解學生對 學校的觀感及學生朋輩之間的關係,探討學生的 發展及成長需要。學校再於 下學年

香港歷史 建築的特 色 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