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今釋澹歸之文藝觀與詩詞創作析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今釋澹歸之文藝觀與詩詞創作析論: "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今釋澹歸之文藝觀與詩詞創作析論:

兼探集外佚文兩篇

廖肇亨 中研院文哲所

一、 前言:

明清鼎革之際,士人出家不計其數,然譽毀交參,莫有過於今釋澹歸(俗名 金堡)者。今釋澹歸生前聲譽既隆,身後痛逢禁燬之令,相關文獻疵謬互見,復 與明清鼎革期之政局、文學、佛教息息相關,未發之覆尚多。澹歸大才,其著作 之宏富,見地之超邁,並世亦唯藥地和尚(方以智)差可比肩,世間知音寡聞,

邇近中山大學古籍所諸先生整理嶺南佛門史料,大有功於法門氣運,兼之別傳寺 方丈頓林大和尚法眼傳燈,澹歸多年雲霧乃得重撥,灰冷三百年,一朝豆爆丹霞,

澹歸再吐氣於今日奚何疑哉。余治明季野史故實有年,於澹歸多所著意,其以蓮 花落做佛事,不求人知,不避骯髒,唯石門覺範本地風光同條共貫,可謂獅子獨 行禪林。今釋澹歸生平大節與歷史評價,筆者曾有專文論析1,本文則從文獻學 考察今釋澹歸的兩篇佚文,並從文藝思想與詩詞創作等面向,就澹歸在明清之際 的文化史上的地位與獨創性力求尋找一個適當的定位。

二、 今釋澹歸集外佚文二篇考詮

今釋澹歸之著作,汪宗衍、冼玉清、吳天任諸先生已從《禁書總目》等處鉤 沈輯佚,考證精詳2。言及澹歸之學,已不容繞過,共計至少可得以下數種:

1. 《遍行堂集》

2. 《遍行堂續集》

3. 《菩薩戒疏隨見録》

4. 《丹霞澹歸解釋禪師語錄》

5. 《丹霞初、二集》 禁書総目 6. 《臨清去來集》 禁書総目

7. 《行都奏議》(疑即《嶺海焚餘》) 禁書総目 8. 《粤中疏草》 禁書総目

9. 《梧州詩》 禁書総目 10. 《金堡時文》 禁書総目 11. 《金堡四書義》 禁書総目

1 參見廖肇亨,〈金堡的節義觀與歷史評價探析〉,《中央研究院文哲所通訊》第 9 卷 4 期(1999 年12 月),頁 95-116。

2 冼玉清〈談澹歸和尚〉、于今(即汪宗衍)〈澹歸和尚補談〉,以上兩文俱收錄於《藝林叢錄》

第9 冊(香港:商務印書館,1973)中。另外冼玉清:《廣東釋道著述考》,《冼玉清文集》

(廣州:中山大學,1995)、吳天任《澹歸禪師年譜》(作者自印,出版年不詳)。

(2)

12. 《遍行堂雑劇》 禁書総目 13. 《夢蝶庵詩》 禁書総目 14. 《明文百家釋》 禁書総目 15. 《嶺海焚餘》

16. 《丹霞日記》

17. 《元功垂範》

觀此,已洋洋灑灑,蔚為大觀。然而筆者就澹歸自身詩文觀之,至少尚有數 種當曾刊刻於世。

(一)《甲辰唱和集》,澹歸與陸世楷、沈皥日於甲辰唱和之作3

(二)《鵝城唱和集》,澹歸與惠陽士人唱和之作4

(三)《遣興詩》,據王夫之曾說:「者是十三年前借山(澹歸)在靈谿所作。

逢彼場中,作彼雜劇。今來又別須改一色目,演《馬丹陽度劉行首》,唱曉風殘 月矣。」5,王夫之此序既作之康熙二年(1663),則金堡原詩作於庚寅(順治七 年,永曆四年,1650)可知,時金堡、方以智俱在桂林瞿式耜幕中。船山意謂澹 歸十三年前別有另一本《遣興詩》,文字與康熙二年船山再寓目者有所出入,船 山再寓目者,較原作多一重出世隱遁之意,當即收入今本《遍行堂集》卷34 之

《遣興詩》6

(四)《丹霞四浙客詩》,澹歸與陸世楷、沈皥日(另一人不詳)唱和之作7

(五)《重遊丹霞詩》,澹歸與陸世楷、沈皥日遊丹霞山之作8

以上所舉諸種著作,其序文率皆收入《遍行堂集》卷七。除此之外,《遍行 堂集》卷十九、廿尚收有《韶州府志》、《曹溪通志》、《曲江縣志》、《仁化縣志》

的相關文字,其書簡中亦不乏討論以上諸部史乘之文字,可見澹歸必然相當程度 參與以上諸部地方志、佛寺的編纂工作。

綜上所述,澹歸的著作已蔚為大觀。澹歸圓寂之後,廖燕曾大聲疾呼儘早收 集澹歸生前著作的文字:「師遺文甚多,雖見有《遍行堂集》,然皆出世以後之作,

非廟堂經世文字,遺稿散在人間,及今收拾,亦未為後。9」足見廖燕已讀到許 多澹歸集外佚文。澹歸出家之初,原本有意棄去筆硯,澹歸曾言自身:「以行腳 棄諸草稿」10,是以越增索補之難。吳天任先生《澹歸禪師年譜》,參考嶺南諸 家詩文,已補遺數篇,可謂澹歸功臣11。筆者留意澹歸遺著有年,然學識未精,

僅得遺珍兩篇。12野人獻曝之譏,在所不避,冀為澹歸研究聊充一臂之功。一為 澹歸出家前所作之書簡,題作〈與辛巳同年〉,下有小注,題曰:「道隱,錢塘人,

3 今釋澹歸:〈甲辰唱和集序〉,《遍行堂集》,卷 7,收於《禪門逸書續編》(台北:漢聲出 版社,1987),冊 4,頁 197。

4 今釋澹歸:〈刻鵝城唱和詩小引序〉,《遍行堂集》,卷 7,頁 197。

5 王夫之:〈讀甘蔗生遣興詩次韻而和之‧序〉,《遣興詩》,《船山全書》,冊 13,頁 587。

6 今釋澹歸:〈遣興詩小引〉,《遍行堂集》,卷 7,頁 196。

7 今釋澹歸:〈刻丹霞四浙客詩小序〉,《遍行堂集》,卷 7,頁 197。

8 今釋澹歸:〈重遊丹霞詩序〉,《遍行堂集》,卷 7,頁 197。

9 廖燕:〈哭澹歸和尚文〉,《二十七松堂集》,卷 8,收於長澤規矩也編:《和刻本漢籍文集》

(東京:汲古書院,1978),輯 17,頁 361-362。

10 今釋澹歸:〈金公贈言〉,收入瞿式耜:《瞿忠宣公集》,卷 8,《續修四庫全書‧集部》,

冊1375,頁 285。

11 不過由於吳先生未及經眼《遍行堂集》正集,多有已收入正集而吳先生未及知者。

12 參見本論文文末之附錄。

(3)

《清淵集》」。二為〈金公贈言〉,收錄於瞿式耜《瞿忠宣公集》卷八「已丑夏六 月吾孫昌文航海而來,抵桂林時,夫人已辭世二十日矣。昌文以哭祖母,抱病月 餘,病小愈,因作《粵行小紀》一篇,余見之為作長歌以志喜,又以志悲也。」

一詩之附錄部份。此二篇佚文於澹歸研究有其不可磨滅的重要性,茲分述如下。

據前者可知,澹歸出家前著有《清淵集》一書。此書簡係目前所知,除《嶺 海焚餘》之外,澹歸出家前僅存之文字,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澹歸出家前俗名金 堡,本庚辰(1640)榜二甲四十名進士,今稱辛巳同年,或於是年同於館中受業。

此文怨懟憤激,不避怨嗛,「頗剽悍13」、「善罵人」14之氣凜凜猶生。辛巳同年隱 其名,無可考。然觀其文中「拮据錢穀,屈曲鞭朴,即足下以死足下,足下即未 死。亦復魂窘神辱,勝於鼎鑊刀鋸,今令之脫然釋重負,拙也。」一段,似為金 堡出知山東臨清時,因歲計催科不及額所作。趙世安曾就此事言之曰:「(金堡)

授臨清知州,愛士惜民,因催促不及額,坐解職,吏民伏闋上書,訟知州廉惠,

允復官。」15金堡自身復言:「兵荒災疫,誓不催科」16、「憶少年守清源,見徵 令日煩,官方日紊,意悽然傷之,投劾而歸。」17此文或當作於此際者乎?文獻 不足徵,姑存此說以俟他日。

其二為〈金公贈言〉,詩前有小序,敘其創作動機甚詳。其曰:

壽明居士以己丑省大父畱守相公于桂林,人稱至孝,一時縉紳先生皆為歌 詩以道其美,余曩廁俗士,亦有五言一篇,壽明既于患難中失去,余又以 行腳棄諸草稿,頃來東皐,索補前作,瀕行,書此併為敘別18

壽明居士,即瞿式耜之孫瞿昌文。己丑年(永曆三年,順治六年,1949),

跋涉千里至桂林。乃瞿式耜桂林幕中一時盛事,文士大夫盛詠其事19。明清之際,

孝子萬里尋親故事頗為膾炙人口20,此亦當時西南盛傳之故事。澹歸時在肇慶,

未在桂林。觀文意,此詩亦甲午年(永曆八年,順治11 年,1654)澹歸重過東 皋時,與瞿昌文重逢時索補前作而成。其詩又有一小段跋文,曰:「甲午中秋前 五日,借山今釋書於東皐之天香閣。」即記其實也。澹歸別有〈瞿壽明自虞山見 訪〉二首,收錄於《遍行堂續集》卷十四。瞿式耜與澹歸之交誼,盡人能言。乾 隆四十一年禁書令後,澹歸的身影與聲音逐漸從明清史籍淡出,此遺珍二篇亦彌 足珍貴。

三、澹歸詩論旨要

澹歸雖然沒有完整的理論著作,但在他討論文藝的文字中,多具慧眼洞鑒。

13 陳融:《顒園詩話》,轉引自吳天任:《澹歸禪師年譜》,頁 123。

14 這是澹歸政敵朱天麟的評語,見錄於徐鼒:《小腆紀年》《台灣文獻叢刊》(台北:台灣銀 行經濟研究室,1972),冊 302,卷 16,「己丑年(一六四九)」,頁 751。

15 趙世安編:《仁和縣志》(日本內閣文庫藏康熙三十一年刊本,中央圖書館漢學中心有影印 本)卷21 頁 7。

16 金堡(即今釋澹歸):〈再上魯藩啟〉《嶺海焚餘》,《台灣文獻叢刊》(台北:台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1972),冊 302,頁 26。

17 今釋澹歸:〈韶州池儀伯別駕壽序〉,《遍行堂集》(光緒年間釋惟心鈔本,收錄於《禪門 逸書》(臺北:漢聲出版社,1987)第 4 冊)卷 4,頁 125

18今釋澹歸:〈金公贈言〉,收於瞿式耜:《瞿忠宣公集》,卷8,《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 彙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 285。

19 瞿果行編:《瞿式耜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7),頁 128-129。

20 關於明清之際萬里尋親的故事,可以參見呂妙芬:〈明清中國萬里尋親的文化實踐〉,《中 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8 本(2007),頁 359-406。

(4)

仍以詩為主要討論對象,因而我們將焦點集中在他對詩的意見。

(一)神韻

金堡論詩的意見主要散見於《遍行堂集》與續集序跋、尺牘等處,其中〈周 庸夫詩集序〉一文,對詩的構造作了仔細的剖析,澹歸曰:

詩有性、有情;有膚、有骨;有氣、有理;有入門、有出路;有行、有藏;

有自為、有與人合,而成一詩之面目,適以自肖其面目21。

這裡把一首詩視同一個人,包含性、情、膚、骨、氣、理等人格特質以及入 門、出路;行、藏、自為創新、與人相合,等等行為模式,而詩就是作者人格的 具體反映。他並沒有直接定義性、情、膚、骨的指為何?而是經由對這些特質理 想的描述,呈現出來他心目中詩歌的典範。澹歸復云:

先生(周庸夫)之性全於虛靈,其情深以澹;其膚潔於山澤之癯,其骨清剛;

其氣幽渺而歸於至靜,其理一本於純與真;其入門有別徑,如攝器界於一 壺之內,遊之無窮。其出路有曠觀,如陟險峭之峰,絕地摩天,忽攬瀛海 於襟袖。其行也無跡,其藏也如不獲其室22

從這裡可以看出他論詩的宗旨,「虛靈」、「深澹」、「清剛」其實都是一致的,

也就是空靈的意境、悠遠的情致、蘊藉含蓄的氣韻。表現出來的就是「如攝器界 於一壺之中,遊之無窮。」「如陟險峭之峰,絕地摩天,忽攬瀛海於襟袖」一般 令人回味無窮,金堡這兩句話是利用自然景觀的比喻,來形容一首好的詩應該同 時擁有深遠的意境與壯闊的意境。

他的這些話,令人不自覺的想起力主「神韻」之說的王漁洋。事實上,他也 講究「神韻」。澹歸亦云:

詩氣貴和、詩心貴靜、神貴遠、韻貴深23

的確與漁洋論詩大旨若合符節,不知漁洋曾見此否?金堡曾以此自祕,而歎無 人能識。澹歸曰:「嗟夫!予嘗欲持是理以論詩,世特以為荒唐」24。可惜金堡未 見漁洋,否則當亦引為知音。他更把這種標準擴及到古文的領域,其言曰:

詩文之道,奇正濃淡,深淺遲速,各從其所近,然神不可不清,骨不可不 貴,譬如天人身出光明,衣食微妙,飛行自在,視七金山、五色蓮華、香 水圍繞猶在須彌腳下。況於人中穢濁,豈堪著眼。則至貴者必至清也。藉 令充實穩稱,無可瑕疵而相其神骨,僅堪置之旅進旅退間,以其智不浮清,

畢竟不貴。亦有邊幅狹劣,似清而酸;詞指詭刻,似貴而傲。流入偏枯,

便乖正法。跡所自處,已為廢材。由其力不載貴,畢竟不清25。

他雖然肯定創作因人而異,但仍以「神清骨貴」為共通遵守的標準。這兩者 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兩者之間完美的平衡,才能產生優美的篇章。

從他以天人比喻「神清骨貴」的狀態,可知他絕不喜歡俚俗之調,他甚至將 名流才子比為神仙再來。澹歸曰:「天上神仙無不識字者,或來人間,必為名流 才子,其徵多見於詩。詩之為道,如水如鏡,鏡不受垢,水不受塵,仙不受凡,

詩不受俗,蓋無所受之也。26」「詩不受俗」即「雅」也。詩雖以雅正為歸,但

21 今釋澹歸:〈周庸夫詩集序〉,《遍行堂集》,卷 8,頁 201。

22 同 前註。

23 今釋澹歸:〈鐵潭詩集序〉,《遍行堂集》,卷 7,頁 187。

24 同 註 20。

25 今釋澹歸:〈曹季子詩序〉,《遍行堂集》,卷 6,頁 173-174。

26 今釋澹歸:〈彭羨門進士南遊草序〉,《遍行堂集》,卷 6,頁 168。

(5)

卻必須不露痕跡,以最自然的方式表現出來。澹歸曰:

詩體尚自然,無一造作,不受一點塵埃。色、聲、香、味無一缺陷,亦不 借一分。增設絢爛之極,正爾平澹27

而這種講究自然,不造作,所謂「神清骨貴」的詩歌,一定會表現出若即若 離的趣味,其曰:

古德云:「似即是,是即不是。」此作詩三昧也,詩人之詩未嘗不是而常 不妙。蓋必有超然於意言之表,無心而獨得者。夫無心而獨得,豈可恆得 哉?28

只能神似,切忌形模。一旦完全落實於器物的描摹,就失去了詩的空靈情味,

而必須要有「超然於言意之表」的神韻,才能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即司空圖 詩品「味在酸鹹之外」或嚴羽「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意也。

(二) 虛靜

金堡論詩,至重虛靜。劉勰曰:「陶均神思,貴在虛靜」29,陸機文賦亦曰:

「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遊萬仞30」。都是強調作者在寫作過程中自 我觀照、反思、組織、創造的心靈能力。於天然含是門下苦修禪定多年的金堡對

「靜」之一字體會特深。澹歸曰:

蓋孔子常有言矣:「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夫是極天下 之至動者也。然而歸於正。出於至性,故非至動者不可與言詩,非至靜者 不可與言動31。

創作活動是最複雜而靈活的,故曰「極天下之至動」。創作必須以「雅正」

為共通的準則,但若要達到完美的境地,則更重要的前提是:「至靜」的心靈修 養,他接著解釋何謂「至靜」。澹歸曰:

以吾觀之,至靜者不與動為對,亦不與靜為類。與動為對,則亦動之類。

與靜為類,則亦靜之對,皆不足以為。主於動靜而動靜得而主之,此雖言 詩不可。況過於詩者乎?杜子美之詩曰:「靜者心多妙。」以其不住於靜,

故妙。以其不住於妙,故靜也。夫不住於靜,并不住於妙,而天下之真詩 出矣。32

「真詩」是明清之際詩論家的至高標準,學者多能言之33。「至靜」是超乎動、

靜兩者,是「主於動靜而動靜得而主之」的。看似玄妙,實則謂個人必為自己的 主宰。「靜」,不是呆板、死寂,而是凝聚精神,仔細觀照個人的行為與內心的活 動,而能在詩中或靜或動,隨時做最恰當的抉擇。一旦心靈的「至靜」功夫能完 全發揮作用,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其曰:「寫境而境空,寫心而心活。夫境空 則境不累其心,心活則心不匿其境。心不匿境,則境不入;境不累心,則心不出。」

27 今釋澹歸:〈姚媒長醒泉詩集序〉,《遍行堂集》,卷 6,頁 169。

28 今釋澹歸:〈見山詩集序〉,《遍行堂續集》,卷 4,《禪門逸書續編》,冊 6,頁 80。

29 劉勰:〈神思〉,《文心雕龍》,收於《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1979),冊 99,

頁31。

30 陸機:〈文賦〉,(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冊 2,頁 763。

31 今釋澹歸:〈鄭素居詩序〉,《遍行堂集》,卷 7,頁 179。

32 同 前註

33 明末清初的詩學,「真」為最重要的命題之一,「真詩」成為明清詩學最重要的論題之一,

見李世英、陳水雲:《清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頁 40。

(6)

34也就是心、境互化,亦即物、我兩冥的境界。如此一來,才算充分發揮詩的作 用。但是徒有平靜的內觀是不足的,還須要有過人的智慧,才能作明快的決斷取 捨。澹歸曰:

古今賢達無不從大般若中來,所云:定能生慧,則其入手,慧復生定,亦 其得力也。慧則明,定則斷。明則無理不徹,斷則有惑皆遣,惑遣則群疑 悉剖,謂之智鋒。理徹則一照無餘,謂之靜鑑。明亦成勇,斷亦成智,於 以行其無緣之慈,同體之悲,謂之至仁。蓋用世、出世之本全握於此,不 獨立言35

他這裡幾乎完全借用佛家的語彙來說明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若能執此以成 文,成就定然過人,就如陸芳洲一般。澹歸復曰:

古之人務治其心,使定慧之體自復,明斷之用俱章。至仁之德被群,有以 為功。而芳洲僅試其智勇於行文。悲夫!雖然,文非小器,所以載道。求 工於詞,擇而後出。如披砂得金耳。選局之勝,鎔液無痕,敘事各協。即 缾盤簪釧、冠珮璽冊,契法宜時,若乃入理之妙,則一切寶隨意而雨,靡 不超軼天人36

真可謂推崇備置,然這一切皆導因於陸芳洲之靜定之功,若要使文章呈現動 人的力量須先自「靜」著手。其曰:

芳洲自少及今,同人稱為靜者,蓋定慧之基固矣。世以沐猴之習,遘旋火 之輪,不能自立,懼將焚焉,未能成器,何由載道?則學芳洲之文者,先 學芳洲之靜。37

可見「靜」之一字在金堡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這種心靈修煉的能力是任何作 者不可或缺的。

(三)說得自家意思

澹歸論詩,一以雅靜為歸,一以各自意思為極則。就明清之際的詩文流派觀 之,實具性靈與神韻雙重特性,具有調和性靈、神韻的傾向。本來神韻派具有強 烈的復古派色彩,是以王漁洋屢被稱為「清秀李于麟」,然澹歸則在此與漁洋分 道揚鑣,其曰:

今釋毎謂作文只説得自家意思明白痛快便休。如今人只管商量左(傳)、 國(語)如何若何,史、漢如何若何,唐宋八大家如何若何,將古人衣冠 作自己面目,亦太不俊氣矣。文之妙者,只似説話,此筆端有舌之註脚也。

但没有幾個得到此田地。38

類此說法,極似金聖嘆。晚明以來,推崇白話蔚然成風,金堡自身創作亦不避 此,俟後詳論。澹歸論詩文反對模擬,極似性靈一路。其曰:

讀古人書,見古人如此作、如彼作,便須自尋出路。若纔拈筆,便思古人 某作如此、當如此作;某作如彼、當如彼作,作作皆效古人,將自置何地?

或又謂此作似古人某作,彼作又似古人某作,作作皆似古人,將置我何地?

予不師於古人,言我所欲言耳,或有似古人,或有不似古人,古人不得以

34今釋澹歸:〈雪耕堂詩序〉,《遍行堂集》,卷7,頁 190。

35 今釋澹歸:〈陸芳洲集序〉,《遍行堂續集》,卷 3,頁 63。

36 同 前註,頁 64。

37 同 前註,頁 64。

38 今釋澹歸:〈與陸筠修方伯〉,《遍行堂續集》,巻 11,頁 202。

(7)

此局我;即以交於今人,亦言我所欲言耳,或有似今人,或有不似今人,

今人又可以此局我耶39

復古派末流不免淪入模擬剽竊一路,澹歸之言不免令人聯想到袁宏道等人的說 法。袁宏道以下的說法極具代表性,屢為學者稱引,其曰:

蓋詩文至近代而卑極矣,文則必欲準于秦、漢,詩則必欲準于盛唐,剿襲 模擬,影響步趨,見人有一語不相肖者,則共指以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 準秦、漢矣,秦、漢人曷嘗字字學六經歟?詩準盛唐矣,盛唐人曷嘗字字 學漢、魏歟?秦、漢而學六經,豈復有秦、漢之文?盛唐而學漢、魏,豈 復有盛唐之詩?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極其變,各窮其趣,所以 可貴,原不可以優劣論也。40

嚴格來說,復古派的理論主張絕非單純模擬,而有一套嚴密的法度格式,且先 置之不論,澹歸論詩論文,率以寫出自心為歸,不拘格套,力斥模擬之非。澹歸 一意寫出自心,不避偏鋒之譏。類此說法俯拾即是。例如「毎見一篇,人爭曰:

此似某人某作,以優孟待人,而人以為重;毎作一篇,己亦曰應仿某人某作,以 優孟自待,而己以為重。」41、「筆有中鋒,詩有正音,予嘗愛之而未能學,故詩 與字皆從偏入。」42、「弟為詩則偏鋒、為人則急性。」43

性靈派最為人詬病之處在於常流入俚俗,澹歸於此當有會心。澹歸自身之 作,亦時有近俗之譏。澹歸論詩,雖主寫出自心,然亦須避入流俗。為此,澹歸 主張從作者的修養根本著手。其曰:

詩之為道:根於性,幹於情,枝於才,葉於學。44

以根、幹、枝、葉輔之性情才學,正是復古派的基本前提,當然,澹歸或以為 此為一切文學的創作。這樣的說法,與傳統的作者修養論並無二致。與復古派尋 求標準風格的範式不同的是:澹歸以為文學作品是作者才識的呈現。是以澹歸曰:

然則為詩,不論識量而論才,不論才而呴濡於事理,詰曲於情詞者,皆逐 末也。45

「詰曲於情詞者」顯係針對復古派而發,值得注意的是:澹歸論詩並不特別強調 學問。以學問為葉,其實處於價值次第的末端。這當然不是說澹歸不重積學工夫,

而是反對置學問為優先,此亦與漁洋的神韻派詩論有所分歧。因此,澹歸論詩,

作者本身如何擴充才識與鍛鍊心智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夫,而澹歸論此,率皆 歸入禪家修證旨要。

(四)詩禪一致

綜上所述,澹歸論詩喜用佛典為喻歷歷可見,此僧家論詩之常則也。澹歸集

39 今釋澹歸:〈遍行堂集緣起〉,《遍行堂集》,頁 7。

40 袁宏道:〈敘小修詩〉,《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卷 4,《錦帆 集》,頁188。

41 今釋澹歸:〈李赤茂集序〉,《遍行堂續集》巻 3,頁 65

42 今釋澹歸:〈種玉堂三體詩序〉《遍行堂集》,卷 7,頁 186

43 今釋澹歸:〈與南雄陸太守孝山〉,《遍行堂集》,卷 26,頁 563。

44 今釋澹歸:〈邵節庵詩敘〉,《遍行堂集》,卷6,頁 171。

45 今釋澹歸:〈吳孟挙詩集序〉,《遍行堂續集》,卷 3,頁 72。

(8)

中「以禪喻詩」的文字俯拾即是,例如其曰:「詩人寫景有入微處,便得禪意。

禪人見解有獨脫處,又得詩機。46」、「世智辯聰與大般若光明果有二乎47」。無庸 諱言,這種詩禪一致說其實並無新意。詩、禪一致論乃明清之際詩論一大特色。

自從嚴羽標舉「以禪喻詩」的說法,便成了文學批評史上聚訟紛紜的題目,值得 注意的是:以禪學作為文學藝術的中心似乎成為晚明的詩人、畫家超乎派別一致 的共識。以禪喻詩其實是貫通晚明清初諸派詩家共通的趨向,特別是「妙悟」成 為詩論家關心的重點,「妙悟」是後期復古派理論家謝榛(1495-1575)最喜談論 的話題之一。例如其曰:

姑借六祖之悟,以示後學。誠以六祖之心為心,而入悟也弗難矣。48 復云:

慈悲西來心,吾亦本初祖。頓悟能為詩,三昧超徐庾。49 以下的說法則是謝榛對於「悟」之一事比較完整的說法。其言曰:

作詩有專用學問而堆垛者,或不用學問而勻淨者。二者悟不悟之間耳。惟 神會以定取捨,自趨乎大道。(中略)予因六祖惠能不識一字,參禪入道 成佛,遂在難處用工,定想頭,鍊心機,乃得無米粥之法。50

「悟」成為一種重新定位的羅盤。從這裡可以看出,批評復古派「優孟衣冠」

的講法是不公允的。從學習、性情到消解形跡,復古派都有一套細密完整的工夫。

事實上,對於復古派來說,「妙悟」既是詩學工夫的成熟階段,也意謂著一種崇 高的境界。胡應麟(1551-1602)便說:「漢唐以後談詩者,吾於宋嚴羽(當作「儀」, 從原文)卿得一悟字,於明李獻吉得一法字,皆千古詞場大關鍵。」51「悟」並 不是「法」的對立面,「悟」成為一個臨界的門扃,悟境如一座機場,是前進下 一個城市的起點。前此積累的努力,至此直接提升到另外一個境界。胡應麟說:

作詩大要不過二端,體格聲調、興象風神而已。體格聲調有則可循,興象 風神無方可執。故作詩者但求體正格高,聲雄調鬯。積習之久,矜持盡化,

形跡俱融。興象風神,自爾超邁。譬則鏡花水月,體格聲調,水與鏡也;

興象風神,月與花也。必水澄鏡朗,然後花月宛然。詎容昏鑑濁流,求覩 二者。故法所當先,而悟不容強也。52

體格聲調代表人為的,努力可及的境界。「興象風神」,似乎不完全指作品風 格而言,而是指非人力所能及的,「形跡俱融」以後,方能超邁不群。因此在復 古派來說,「法/悟」兩者必須連說乃可。但從胡應麟的說法也可以看出:在習學 的過程,「法」成為可以優先學習掌握的技藝,「悟」是「不容強」的,必須「積 習之久,矜持盡化」。如此一來,妙悟仍然成為不可掌握的關鍵。這多少是受了 嚴羽「禪道唯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一語的啟發,錢謙益則說:「似是而非,

誤入箴芒者,莫甚於妙悟之一言」,但綜上所述,悟不僅是境界、也是工夫,更 是法度與技藝的問題。因此談論妙悟,也就是談論詩法,一旦過分注意嚴羽的「妙

46 今釋澹歸:〈答沈尚廬文學〉,《遍行堂續集》,巻 12,頁 225-226。

47 今釋澹歸:〈光宣臺集序〉,《遍行堂續集》,卷 3,頁 57。

48 謝榛:《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卷 3,第 71 條,頁 94。

49 謝榛:〈憶金山寺兼示闍梨諸上人〉,《四溟山人全集》(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

上冊,卷1,頁 213-214。

50 謝榛:《四溟詩話》,卷 3,第 71 條,頁 94。

51 胡應麟:《詩藪‧內篇》(北京:中華書局,1958),卷 5,頁 96。

52 同前註,頁 97。

(9)

悟」,而忽略詩法的問題,於此一問題終究不能得其情實53。就歷史層面而言,

明代詩論的開展係以復古派為中心,就復古派的理論體系展開贊否雙面的論爭,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嚴羽也就重新成為四方審視的焦點。

著名的詩僧擔當普荷有(1593-1673)〈詩禪篇〉一詩,對於詩禪關係有不 同的體會,其曰:

太白子美皆俗子,知有神仙佛不齒。千古詩中若無禪,雅頌無顏國風死。

惟我創知風即禪,今為絕代剖其傳。禪而無禪便是詩,詩而無詩禪儼然。

從此作詩莫草草,老僧要把詩魔掃,哪怕眼枯須(同「鬚」)皓皓。一生 操觚壯而老,不知活句非至寶。籲嗟至寶聲韻長,洪鐘扣罷獨泱泱。君不 見,嚴滄浪54

擔當普荷所謂「禪而無禪便是詩,詩而無詩禪儼然」即同於憨山德清「詩,

真禪也」的說法。擔當普荷強調世俗所謂的「活句」,並不是一個優劣絕對的判 準,普荷強調判別詩作的優劣判準仍在於「聲韻長」—壯闊動人的音節,才能餘 韻無窮(「洪鐘扣罷獨泱泱」)。音律的抑揚有致,不僅有審美的功能,更重要 的是:這是逼近真理的特殊門徑,聲音之道也體現出理想的社會秩序。

而力主「神韻」之說的王漁洋深契嚴羽之說,幾無人不知,亦明言:「捨筏登 岸,禪家以為悟境,詩家以為化境,詩禪一致,等無差別55」。宋琬曾言:「數十 年來,詩教與禪宗並行」56,「以禪喻詩」既是一時風尚所趨,澹歸力持此論一 方面自是時代風氣使然,但另一方面他在天然含是門下苦修禪定多年,對禪學的 造詣之深刻,自非一般徒以知解情識揣度禪法者可相提並論。澹歸論詩禪關係,

亦有前人未發之蘊,其曰:

濟家用剛,洞家用柔,用柔之妙,蘊藉於吞吐之半,不盡不犯,出而為詩,

與風人之微旨得水乳合,有不期然而然者。詩非道所貴,然道所散見也。

譬之已是鳳鸞,舉體錯見五色六章,求北山鴟不潔之翼,了不可得。57 就筆者見聞所及,鬯言曹洞禪法即詩法者,莫有過於澹歸此說者。對澹歸而 言,詩雖不是「道」的本體,卻是藉以見道的重要依據,通過詩的表現,才能見 無形無相的道。對澹歸而言,詩與禪的同質性既貫乎工夫,也通於境界。是以澹 歸言曰:

若雪庵,真火宅蓮華也。其為詩卻有僧氣,走生不走熟,走清不走濁,走 自己不走他人。宿習靜慧,從蒲團上捏聚者一時,從筆墨下放開,有透有 不透,透處是禪,不透處是詩。使世之詩人觀之,亦謂有似有不似,似處

53 關於妙悟的研究多矣,參見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學生書局,1993),第四 章〈論妙悟〉,頁137-256;亦可參見王達津:〈再論嚴羽妙悟說〉、吳觀瀾:〈嚴羽「妙悟說」

的理論內涵及意義〉、劉健芬:〈嚴羽「妙悟」說的審美特徵〉、張晶:〈詩與禪:似與不似 之間〉、宋士杰:〈嚴羽的「妙悟」說辨析〉等論著,俱收錄於《嚴羽學術研究論文選》(廈 門:鷺江出版社,1987)一書當中。

54 擔當普荷:〈詩禪篇〉,《擔當詩文全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雲南美術出版社,2003),

頁175。

55 王士禎:《香祖筆記》,卷 8,《王士禎全集》(濟南:齊魯書社,2007),冊 6,頁 4626。

56 宋琬:〈題筠上人詩〉,《安雅堂未刻稿》,卷 6,收於辛鴻義、趙家斌點校:《宋琬全集》

(濟南:齊魯書社,2003),頁 634。

57 今釋澹歸:〈直林堂詩序〉,《遍行堂集》,卷 7,頁 194-195。

(10)

是詩,不似處卻是禪58。

詩法與禪法兩者成為相互觀看與通貫的窗口。詩,不僅是禪法的呈現,也是 一種修煉心智的方法。在這個意義上,澹歸與擔當的說法頗有相通之處。明清之 際的僧家論詩,亦多走此一路。

這裡還有一個附帶的問題值得一談,金堡乃曹洞宗下門徒,因而能道出曹洞 宗修煉方式與詩學契合之處,在他的眼裡,臨濟宗與曹洞宗的並沒有高下之分。

只不過一用剛,一用柔,但嚴羽《滄浪詩話》曾說:

禪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學者須從最上乘,具正法眼,

悟第一義。……學漢魏晉與盛唐詩者,臨濟下也;學大曆以還之詩者,曹 洞宗下也59。

在嚴羽眼中,曹洞宗顯然是略下於臨濟宗的。而這也是馮班攻擊嚴羽最力之 處,馮班曰:

臨濟、曹洞機用不同,俱是最上一乘。今滄浪云:大曆已還之詩,小乘禪 也。又云:學大曆已還之詩,曹洞下也,則以曹洞為小乘60。

在馮班的<嚴氏糾繆>中往往以嚴羽的禪學知識淺薄作為攻擊的重點,但我們 如果稍涉禪學發展的歷史,就知道嚴羽並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在宋朝時,曹洞宗 確實一度衰微,而臨濟宗的圓悟克勤、大慧宗杲的聲勢在當時如日中天,連朱子 都免不了受其影響。而大慧宗杲更嚴厲批評曹洞宗宏智正覺所暢導的「默照 禪」,大慧宗杲曰:

近年以來有一種邪師,說默照禪,教人十二時中世事莫管,休去歇去,不 得做聲,恐落今時。往往士大夫為聰明利根所使者,多是厭惡鬧處,乍被 邪師輩指令靜坐,卻見省力,便以為是,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然為極則。

某不惜口業,力救此弊61。

北宋中期,曹洞宗一度式微,幾連宗脈的傳承都不能確定,其在社會中的地 位,較臨濟宗相去甚遠。日本學者阿部肇一寫作《中國禪宗史___南宗禪成立以 後的政治社會史的考證》62,當中關於宋代佛教,臨濟宗的部份佔了十一章的篇 幅,而曹洞宗只有聊備一格的一章,足見當時曹洞宗流傳至今資料十分貧乏,其 門庭決不若臨濟宗喧騰繁華。

馮班與金堡所處的時代則不然。彼時洞、濟兩家衰而復振,同時在知識份子 與庶民階層之間都擁有相當多的信徒63,因而在明末清初時爆發了大規模的論

58 今釋澹歸:〈姚雪庵詩敘〉,《遍行堂集》,卷 7,頁 183。

59 嚴羽:《滄浪詩話》,嚴羽著,陳定玉輯校:《嚴羽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頁4。

60 馮班:〈嚴氏糾謬〉,《鈍吟雜錄》(台北:廣文書局,1969),卷 5,頁 161。

61 大慧宗杲:〈答陳少卿季任〉,《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26,《大正藏》,冊 47,頁 922。

62 阿部肇一著,關世謙譯:《中國禪宗史—南宗禪成立以後的政治社會史的考證》(台北:東 大圖書公司,1988)

63 明末以來,無明慧經號稱中興曹洞,門下出無異元來和永覺元賢,分為博山、鼓山二系。博 山系元來傳長慶宗寶道獨。道獨傳丹霞天然函是,剩人函可,前者是廣東曹洞宗最重要的開創 者,後者則因文字獄流放盛京,清初東北流人多依止函可。另外覺浪道盛嗣法晦台元鏡,路數 亦近博山一系,門下最多頭角崢嶸之士,如方以智(無可弘智)、倪嘉慶(笑峰大然)、髡殘石谿等 人。鼓山系元賢傳為霖道霈,續福建曹洞慧命。由於這兩系師資的大力宣傳,使曹洞宗風在明 末清初的江西、福建、廣東三省呈現蓬勃的生機,此外浙江一帶還有湛然圓澄(雲門系),與 陶望齡、祁彪佳等人交誼甚厚,影響亦大,曹洞宗可謂盛極一時。

(11)

戰,陳援庵《清初僧諍記》論之已詳。經由對這個公案的回顧,說明嚴羽與馮班 等人的知識其實都受到客觀環境發展的制約,嚴羽、馮班、錢謙益、王漁洋莫不 如是。有超脫,亦有其局限。此是論澹歸文藝觀時不可忽略的時代背景。

四、金堡的詩詞創作

澹歸傳世之作,自以詞較為人所知,龍榆生先生《近三百年名家詞選》頗有 推衍之功。然澹歸於當世,頗以詩人著稱,船山稱其詩「銛刻高舉」、64「亭亭 獨立,分作者一席」65,黃宗羲雖對金堡晚年極不以為然,然其早年喜讀澹歸詩,

曾言:「余於近日釋氏之詩,極喜澹歸;及《遍行集》出,粉墨黓雜矣。」66、「澹 歸初如琵琶妓邂逅樂天,及《遍行堂集》出,便似村僧沿門弄鈸矣。」67對澹歸 未出家前的詩作,船山、梨洲青眼有加。「琵琶妓邂逅樂天」大抵指肆意揮灑,

刻露顯揚的風格。梨洲對《遍行堂集》至為嫌惡,一部份原因在於《遍行堂集》

的價值觀念不與儒家嚴格的節義道德程式合拍,梨洲墨守儒佛畛域,徑言:「諸 公皆以忠義垂名天壤。夫宗門無善無不善,事理雙遣,有無不著,故萬事瓦裂。

惡名埋沒之夫,一入其中,逍遙而便無愧怍。諸公之忠義,總是血心,未能融化 宗風,未許謂之知性。」68,梨洲所謂「惡名埋沒之夫」即暗指澹歸69,梨洲論澹 歸之偏,恐多自朱天麟來,筆者曾有專文考證,梨洲論澹歸多失偏頗,影響所及,

全謝山、陳援庵等大家率皆習而不察。荒木見悟先生與筆者皆曾力闢梨洲之非

70,先且不論。由船山、梨洲諸家的評語不難看出:澹歸實為士林注目之焦點,

一時詩僧冠冕殆無疑義。

澹歸嘗自言其學詩歷程曰:

弟少年為韻語,都無師法。今老病潦倒,益不復厝意於此。然細自揣摩,

於詩文一道,皆非正宗。71

前已言之,澹歸對於復古一派深惡痛絕,就明清之際的詩壇觀之,氣勢最盛 者為王、李(復古)鍾、譚(竟陵)兩路。澹歸於此二者皆不甚喜,然前已言之,

澹歸論詩亦以雅趣為尚,是以澹歸「皆非正宗」的說法幾乎可說是澹歸對於於個 人理論與創作之間存在巨大差距一事具有清楚的自覺。黃宗羲謂澹歸《遍行堂集》

中「似村僧沿門弄鈸」,當指《遍行堂集》中存在大量的募緣疏一事。嚴格來說,

募緣疏、募緣文在佛教文學中自成品類,幾類〈上梁文〉、〈山居詩〉、〈十二時歌〉

之類同時兼具相當程度的實用功能。澹歸入天然門下,充化主,此等作品不過紀 實而已,是以澹歸自言:「弟出家後,祇是習麤行,作乞兒,偶有筆墨,皆以蓮

64 王夫之:《永曆實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 21,頁 179-180。

65 同 前註。

66 黃宗羲:〈天嶽禪師詩集序〉,《南雷詩文集》,《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冊 10,頁 68。

67 黃宗羲:〈謝莘野詩序〉,《南雷詩文集》,《黃宗羲全集》,冊 10,頁 97。

68 黃宗羲:〈諸儒學案下五‧輔臣朱震青先生天麟〉,《明儒學案》,《黃宗羲全集》,冊 8,

頁718-719。

69 參見拙著:〈金堡的節義觀與歷史評價探析〉,《中央研究院文哲所通訊》,第9 卷 4 期(1999:12), 頁95-116。

70 荒木見悟:〈金正希と熊魚山〉,《明清思想論考》(東京:研文出版,1992),頁 129-186。

71 今釋澹歸:〈與鍾士雅文學〉,《遍行堂集》,卷 29,頁 618。

(12)

華落而作佛事,於世教綱維,已付與落影推波。72」、「作當家化主,不說錢糧,

便是失心,既要錢糧,又以不說錢糧為清高,便是欺心。73」觀今本《遍行堂集》

中,備言住持事繁情狀不知凡幾74,梨洲於此率皆未曾寓目?或言此而意在彼?

梨洲於澹歸,斷非知音。關於募緣文字之多,澹歸曾言:

及開丹霞,穿州撞府,積稿漸多,門人編録,迄於甲寅,凡四十八巻,目 曰:《遍行堂集》。閲之自笑,登歌清廟,與街頭市尾唱蓮華落並行千古,

若一派化主梆鈴聲喧天聒地。則昔賢集中所未有者,不妨澹歸獨擅也。75 觀此,幾乎可以說「化主梆鈴聲」是澹歸刻意開創的主題。事實上,募緣疏 文斷非澹歸獨創,至少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已為募緣疏文自開一卷。然而澹歸 刻意結合「登歌清廟」(雅正)與「街頭市尾唱蓮華落」(白話)兩種看似截然對 反的風格。然以今視昔,「登歌清廟」決不若「街頭市尾唱蓮華落」之引人入勝。

茲引〈衡見之佛山募千僧鍋示此〉,絕無「登歌清廟」的風格,卻趣味盎然。詩 云:

叢林不怕着人多,大黑神今變鐵鍋。五百一千都發脱,肚皮爭奈肚皮何?76 此詩後有小注,曰:「煮飯的肚皮奈何不得喫飯的肚皮,喫飯的肚皮奈何不得煮 飯的肚皮。許多肚皮奈何不得一箇肚皮,只是大耳。77」此詩與小注充滿諧趣,

於募緣詩文又別開一境。姜伯勤先生十分推崇澹歸在白話寫作的歷史地位,以為 澹歸「始作俑者的地位」78、「表現了明清之際嶺南禪僧俗世化傾向中的人文主 義精神79」。但筆者管見,澹歸的作品帶有強烈口語化的傾向實是禪宗語錄體的 體現80,諧謔遊戲之風又是晚明以來一時風尚所趨,澹歸成功結合二者,屢屢應 之於自我解嘲,別有一種趣味,亦見乎澹歸之詞。

我已名飯袋,汝復稱米嚢。兩家相視而笑, 同道好商量。只我塵中蹭蹬,

看汝風前嫵媚,相似不相當。巧没兩張口,拙也一條腸。

枉分別,撿題目,做文章。侏儒絶叫,九尺四寸漫昂藏。遮莫千人自廢,

大抵半旬不食,立地到烏江,喫了須更喫,此樂未渠央。衲僧名飯袋子,罌粟 名米嚢子81

此等詞作虛實交融,且充滿諧趣,在詞史上應屬珍稀之作。此闋詞作其實遊

72 今釋澹歸:〈與鄭牧仲隱君〉,《遍行堂集》,卷 29,頁 621。

73 今釋澹歸:〈緣起〉,《遍行堂集》,頁 8。

74 茲舉一例,以見其端。澹歸曾言:「惟丹霞僧不肯出坡,不肯坐香,不肯睡長連單,不肯奉 行堂頭約束,其最可恨者,只要善知識出門化緣,自己安坐喫用,且乘正經人不在,便以私滅 公,驅除異己,為做房頭,散十方張本,此皆今釋起手引壞,後来稍欲掃除,争奈老病,掙紮 不来,所以負疚法門,退謝師席。」今釋澹歸:〈與丹霞樂說辯和尚〉,《遍行堂續集》,巻 10,頁 190。

75 今釋澹歸:〈遍行堂集緣起〉,《遍行堂集》,頁 7。

76 今釋澹歸:〈衡見之佛山募千僧鍋示此〉,《遍行堂集》,卷 41,冊 5,頁 841。

77 同 前註。

78 姜伯勤:《石濂大汕與澳門禪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頁 585。

79 同 前註,頁 587。

80 李舜臣先生亦持此論。見李舜臣:〈釋澹歸及其詩文〉,《悲智傳響—海雲寺與別傳寺歷史文 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7),頁 174-175。

81 今釋澹歸:〈水調歌頭〉,《遍行堂集》,卷 43,頁 878。

(13)

戲味十足,近乎打油,恐是澹歸以白話填詞的一種遊戲筆墨82。然遊戲神通亦禪 門修證旨歸。澹歸的文字說理時析微精深,抒情既能雅正,復能遊戲,實一代大 作手,無怪乎朱彝尊無視浙東諸家對澹歸的偏見,一再深致崇仰之思。筆者一再 重申:出家後的澹歸(特別是於丹霞別傳寺主其事後),已是一代高僧,絕非世 俗意義下的遺民。一味側重於遺民心思的故國血淚,實乃錯會澹歸,澹歸所思所 為,格局與關懷遠過乎遺民。是以其法門昆仲阿字今無曰:「人毎以道隱求澹歸、

而不知澹歸非道隱也83」澹歸的詞作當然也有故國之思,也有不堪回首的前塵往 事,但若綜觀明清之際,即使降清諸人,若龔鼎孳、陳之遴,其作品又何嘗無故 國之思乎?乃可持此遽謂諸人為遺民詩人乎?澹歸在清詞的地位十分特殊,嚴迪 昌先生曾謂澹歸詞作「無不蒼勁悲涼,極痛切淒厲」84。對於澹歸詞作的解釋,

其遺民傾向更加強烈,遂置梨洲、謝山之評語若無物。澹歸最為膾炙人口之作,

或當推以下此闋〈滿江紅大風泊黃巢磯下〉,屢見收於各種選本當中。其云:

激浪輸風,偏絶分。乗風破浪,灘聲戰,氷霜競冷。雷霆失壯,鹿角狼頭 休地險,龍蟠虎踞無天相。問何人,喚汝作黃巢。真還謗?

雨欲退,雲不放。海欲進,江不讓。早堆垝一笑,萬機倶喪。老去己忘行 止計,病來莫算安危帳。是鉄衣著盡著僧衣,堪相傍85

此作確乎佳什,無怪乎各方選家於此青眼有加。此作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

千愁萬緒若雨雲江河,時進時退,今則老矣病矣,且一切放下,精勤修行,此闋 雖走豪放一路,但卻情景互見,動人至深。嚴迪昌先生謂此作寫李自成,不知準 據何在86?此詩最值得注意的乃是其寫黃巢敗戰出家為雪竇翠微禪師之傳說一 事87。黃宗羲曾就此說道:「黃巢再現而為雪竇,亡國之大夫,更欲求名於出世,

則盜賊之歸而己矣。」88梨洲此語實乃暗諷澹歸,筆者曾有專文考證,茲不贅及

89。以遺民而詠黃巢之事,前此幾未之見也。王漁洋曾就黃巢出家一事加以考證,

其曰:

黃巢自長安遁歸,奔於太山狼虎谷,為其甥林言斬首,送徐州,其死明甚。

乃小説杜撰,稱其遁去為僧,依張全義於洛陽,曽繪己像題詩云:「記得 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闌干看落暉」按此 詩乃元微之贈智度師絶句,特改首句「三陷思明三突圍」為云云耳。此宋 陶穀、劉定之説,《癸辛雜志》又云:即雪竇禅師。《賔退錄》亦已辨之。

為此言者,真亂臣賊子之尤也。90

漁洋此言雖非針對澹歸而發,但若持之旴衡澹歸之作,想亦貫通無礙矣。多 數選家都讀出澹歸此作當中對於當權者的不滿,然澹歸的反應仍與一般的遺民有

82 陳永正先生亦見及澹歸詞作中的白話傾向。見陳永正:〈澹歸詞略論〉,《悲智傳響—海雲寺 與別傳寺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 132。

83 阿字今無:《遍行堂集》序,《遍行堂集》,頁 3。

84 嚴迪昌:《清詞史》(淮揚: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頁 91。

85 今釋澹歸:〈滿江紅大風泊黃巢磯下〉,《遍行堂集》,卷 43,頁 875。

86 嚴迪昌:《清詞史》,頁 92。

87 關於黃巢出家為雪竇禪師傳說一事的相關史料,可以參見周勛初主編:《唐人軼事匯編》(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 1515。

88 黃宗羲:〈七怪〉,《南雷詩文集》,《黃宗羲全集》,冊 10,頁 650。

89 參見拙著:〈金堡之節義觀與歷史評價探析〉一文。

90 王士禎:〈黃巢〉,《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2006),卷 24,頁 574。

(14)

一徑之隔。黃巢傳說之真偽先且不論,明清之際,亦有武人出家,陳援庵敘之已 詳,無須詞費,僧家亦多有披戰甲者91。筆者管見以為,澹歸用黃巢典,還是在 說明:「豈不英雄,到這裡,全身放下」92的心情,然亦可見澹歸絕非一般意義下 的遺民。筆者以為:澹歸作品中的感懷憂時,未必盡帶有故國之思,況澹歸且自 言「且非忠節人」93,過分強調其作品的故國憂思,往往容易忽略澹歸卓越的才 能與超邁的識見,晚近姜伯勤、李舜臣諸先生與筆者皆標舉澹歸作品中的白話傾 向,且詩文中往往諧趣橫溢,澹歸的作品當然也有孤憤,也有痛切寄託,然決非 局限於此,澹歸的作品中風格豐富多元,制題新穎,往往有發前人所未到者94, 僅此數端,文學史便當更「分作者一席」,明清之際的文學史,澹歸缺席已久,

今後應該有更多不同進路的討論,言及明清之際的文學或佛教,澹歸都有不容忽 視的重要意義。

一、 結語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不論文藝觀或文學創作,澹歸都不拘格套,自由揮灑,

嚴格來說,澹歸晚年生命的認同與歸屬,都在佛法。澹歸出家的機緣固然與其在 永曆朝廷的政爭失勢有關,然其精勤刻苦修習禪法,於逃禪之說,最不以為然。

曾曰:「蓋絕塵逃世,在儒教已非正宗,况佛法尤乖大乘也。」95對澹歸而言,

其自我定位為如同宋代的明教契嵩、慧洪覺範一般會通儒釋,且專擅詩文的詩僧 一路。是以其曰:

因見宗門知識有文集者,惟明教契嵩、覺範慧洪,此外寂寂。師友相許,

謂此集頗足為後学資糧,當照藏經板刊布,使叢林中得以流通,如嵩公《鐔 津集》、洪公《石門文字禪》。96

對於明教契嵩融和儒釋的教法,澹歸始終心嚮往之,其註釋《梵網經》,便 於此極力宣說稱揚97。至於慧洪覺範,在明末清初時廣受叢林推重98,臨濟宗的木 陳道忞甚且說:「師之時時教育我儕而為百世之師,我儕亦朝夕承師提命而為終 身模範者也。」無論如何,澹歸以詩僧自處明矣。嚴格來說,不論是文藝觀或實 際的文學創作,對澹歸而言,佛教(特別是禪法)始終扮演著無可取代的角色。

通過對佛法的修習體證,也表現在澹歸對文學的體認與表現。從某個角度來說,

91 參見拙著:〈獨往性幽與《蟄聲詩集》:兼探黃檗宗的復明運動〉一文。《中央研究院文哲 所通訊》。第17 卷 4 期(2007:12)。頁 143-154。

92 今釋澹歸:〈滿江紅〉,《遍行堂集》,卷 43 頁 876。

93 今釋澹歸:〈朱山立有詩見贈,喜其不落世諦,走筆奉詶〉,《遍行堂續集》卷 13,頁 256。

94 澹歸尚有〈沁園春題骷髏圖〉一組七首,亦十分膾炙人口,嚴迪昌、張宏生諸先生亦曾題識。

陳永正先生謂「有詞史以來無此奇作」。此組詞係澹歸化用吳鎮原題之作而來,骷髏詞雖然不 習見,但骷髏詩是傳統宗教文學(尤其是全真教)一個重要的主題,參見衣若芬:〈骷髏幻戲-- 中國文學與圖象中的生命意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6 期,頁 73-125。雖然如此,澹歸製 題的新奇仍然可見一般,尤其是從禪法獲得的啟示,特別值得留意。

95 今釋澹歸:〈與蘇商卿憲副〉,《遍行堂集》,卷 24,頁 522。

96 今釋澹歸:〈與南雄陸太守孝山〉,《遍行堂集》,卷 26,頁 562。

97 關於這點,參見徐聖心:〈晚明佛教「孝道觀」探析〉,《思與言》第 45 卷第四期(2007:12),

頁1-52。

98 關於慧洪覺範在明清叢林地位的評價,參見拙著:〈惠洪覺範在明代:宋代禪學在晚明的書 寫、衍異與反響〉一文,收錄於《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

頁105-150 。

(15)

這也是明清之際文學文化一個重要的趨勢99,澹歸一方面體認了這個潮流,又賦 予它新的認識與意涵。本文集中討論澹歸的文藝觀與詩詞創作,澹歸雖然絕非傳 統定義下的遺民,但卻是明清之際最為特出的詩僧之一,既是江南與嶺南兩大文 化場域溝通的橋樑,同時也體現了雅正與俗化相互交滲的特徵。既是越界書寫

(boundary-crossing)的絕佳範例,更彰顯了「神聖/世俗」、「忠誠/反逆」等亙古 恆新的課題。

附錄

金堡道隱錢塘人《清淵集》

〈辛巳與同年生〉

吾有所深怨者,欲得而甘心焉;則將與天下之人共譽之,使出入將相,將相非報 怨之具也。然而為將相者,其近於生也寡矣,則不俟吾十年淬劍矣。足下為卑官,

而亦為人所欲甘心。以吾論之,吾欲與足下修怨,則當列上治狀。俾足下久任傴 僂達官、奔走過客、拮据錢殼、屈曲鞭朴,即足下以死足下,足下即未死。亦復 魂窘神辱,勝於鼎鑊刀具,今令之脫然釋重負,拙也。驅麋鹿於長林豐草間,麋 鹿既幸矣。孔多之言,不勝其多而無所損。乃足下猶有戒心,何也。

周亮功輯:《賴古堂尺牘新鈔》(臺灣中華書局,1967 年),頁 104 〈金公贈言〉

壽明居士以己丑省大父畱守相公于桂林,人稱至孝,一時縉紳先生皆為歌 詩以道其美,余曩廁俗士,亦有五言一篇,壽明既于患難中失去,余又以

行腳棄諸草稿,頃來東皐,索補前作,瀕行,書此併為敘別。

我行天下,未見逸格之人才,猶記桂林畱守有公孫,芒鞵萬里兵中來,出門不與 父母訣,仗劍能使豺狼開,天子召對大獎嘆,特為史館儲鹽梅,一朝東西粵俱陷,

辭君覓祖不可見。手扶旅櫬返家山,歸見高堂淚如霰,人生大事孝與忠,祖孫父 子非同同,孑身所遇寧小故,膽橫骨縱疑追風,我來東皐作佛護,秋風颯起思歸 宗。三峽橋頭應迴首,意氣昔年今在否,昔年筆墨常怒號,于今語默憑松濤。黑 風一陣遺稿盡,似卷老杜三重茅,我自亡書不解憶,補瘡剜肉難相饒,嗚呼,翰 林門第世清貴,那堪薄俗驅兒曹,南天未易豆子熟,手勾不著欃槍高,八月八九 雙進酒,伏波盛事何蕭條八日畱守相公生辰,九日壽明生辰,時會于東日堂,山僧有舌無可 鼓,慚惶前路貽绨袍,燈影圓光徑一尺,欲寫不可長太息,去年死卻趙延年,扇 上歌行如昨日,萬事傷心較亦多,眼明眉暗終奈何,不如歸臥棲賢谷,石上安草 挂綠蘿。

甲午中秋前五日,借山今釋書於東皐之天香閣。

瞿式耜:《瞿忠宣公集》,卷8《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彙編:《續修四庫全書》,

冊1375,頁 285。

99 關於這點,詳參拙著:《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一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四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五

Dan-Gui finished Savoring the Mountains from a Boat in Yangshuo in middle age and therefore, the collection was not incorporated in his other two publications called

整理、歸納課文內容 同儕互評 教師提問 四

一 寫作評講(詩歌) 運用三至五個評講重點賞析同儕創作的詩歌 二 寫作評講(短文) 運用寫作評量表評鑑同儕創作的文章. 三

的詩,今曲譜已失傳,歌詞則傳至今。「春江花月夜」屬於「清商曲.吳聲歌

[r]

and Makdisi, F.I.(2001), “Simulation of Earthquake Performance of a Waterfront Slope Using Fully Coupled Effective Stress Approach,” FLAC and Numerical Modeling in Geomechan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