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常見問題 常見問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常見問題 常見問題"

Copied!
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常見問題 常見問題

• 既然是 標準參照,為何不能事先公告各等 級所對應之答對題數?

• 基礎 (B) 等級範圍太大,沒有鑑別度,讓 學生沒有努力的動力、學習動機。且基礎 (B) 等級的範圍太大,依據同分比序制度

,答對題數多可能輸給答對題數較少者。

一分耕耘

一分收穫

(3)

會考具體目的 會考具體目的

• 降低考試壓力,活化學生學習

• 檢視學生學力,確保學習品質

• 回饋學習成果,強化適性輔導

• 提供學力資訊,俾利因材施教

(4)

標準參照與常模參照有何不同?

• 「標準參照」 著重在瞭解個人的測驗表現 是否達到事先所設定的標準。如:國中教 育會考

• 「常模參照」 則是注重個人與團體內其他

成員的比較,藉由與其他人相比,來瞭解

個人表現的優劣程度。如:國中基測

(5)

為何採用標準參照?

• 測驗目的與基測與特招考試不同 - 非升學 考試

• 作為學力監控機制以 協助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順利達成

• 協助「降低壓力以活化學習」和「確保品

質以維持競爭力」兩個目標之間的平衡。

(6)

教育會考測驗難度

• 會考主要是要將學生能力與事先訂定的成 績等級標準作比較,以瞭解學生學習程度

• 為提升測驗信度及適當地將學生分為「精

熟」、「基礎」及「待加強」 3 等級,各

科測驗難度規劃為「難易適中」,各科平

均通過率為五成至六成

(7)

國中基測、教育會考比較 ( 一 )

項目 國中基測 教育會考

法源

依據 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招生辦法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

測驗 目的

評量國民中學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

後,所獲得的基本知識與能力 檢測國中畢業生的學力表現水準

功能

作為國民中學學生申請入學高中

(職)或五專、參加推薦甄試或分 發的參考資訊之一

1. 提供學生升學選擇之建議,輔導學生適 性入學的參考。

2. 作為高中、高職及五專新生學習輔導參 據。

3. 教育主管機關可透過教育會考的評量結 果,了解國民的學力水準,並進行適當 地補強,以確保學生學力品質。

測驗

難度 中等偏易 難易適中

施測

對象 全體國三學生 全體國三學生

(8)

國中基測、教育會考比較 ( 二 )

項目 國中基測 教育會考

計分方式 常模參照 標準參照

科目 國文、英語、數學、

社會、自然、寫作測驗

國文、英語(含聽力試題)、

數學(含非選擇題型)、

社會、自然、寫作測驗

結果呈現

除寫作測驗為六級分制外,其餘均以量尺 分數計算(各科最高分為 80 分,平均分數 為 50 ,寫作測驗 12 分,總分為 412 分)

國文、英語、數學、社會及自然 評量結果分為精熟、基礎及待加 強 3 個等級;寫作測驗分為一至 六級分。

命題依據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能力指標

(9)
(10)

各科標準(切點)設定結果分析

• 103 年計分結果顯示各科「精熟」等級的學生答 對題數比例約為 81 %~ 85 %,「基礎」等級的 學生平均答對題數比例至少約佔整份測驗的 32 %

~ 39 %。以國文科為例,總題數為 48 題,計分 結果顯示考生答對 41 題可達到「精熟」等級,答 對題數比例約為 85.42 %;答對 19 題就能達到「

基礎」等級,答對題數比例約為 39.58 %。

• 依照此次計分結果各科精熟的人數比例為 14.37

~ 16.96 %、基礎的人數比例為 49.31 ~ 66.23

%,而待加強的人數比例為 17.34 ~ 33.73 %。

(11)

會考作為學力品質監控之機制

• 提供學生個人成績單回饋學習成果。

• 提供國中端畢業生學力資訊,作為課程教學規劃 與調整參考。

• 提供高中、高職、及五專新生學力資訊,俾利因 材施教。

• 提供各縣市教育局處轄區各國中畢業生學力資訊

,作為教育資源分配參考。

• 提供教育部全國國中畢業生學力資訊,作為政策 規劃與資源分配參考。

• 提供社會大眾應屆國中畢業生學力表現資訊。

(12)
(13)
(14)
(15)

提供各科各能力等級更具體表現描述

-1

• 國文閱讀能力達到「精熟」等級者在 103 年試辦國 中教育會考題本的表現整體而言,「精熟」能力等 級者能應用多項語文知識,並能理解及分析複雜或 隱晦的文本,在該題本中的能力表現,條列如下:

• 1. 能理解或應用常用國字與詞語。

• 2. 能理解或應用與教材相關的文化先備知識。

• 3. 能自略微複雜的文本中提取訊息。

• 4. 能理解複雜或隱晦文本的涵義、主旨、觀點。

• 5. 能判斷文句在略微複雜文本中的適切性。

• 6. 能分析複雜文本的寫作手法。

(16)

提供各科各能力等級更具體表現描述

-2

• 國文閱讀能力達到「基礎」等級者在 103 年試辦國中 教育會考題本的表現整體而言,「基礎」能力等級者 能具備基本語文知識,並能理解、分析略微複雜或略 微隱晦的文本,在該題本中的能力表現,條列如下:

• 1. 能理解或應用常用國字與詞語。

• 2. 能理解或應用與教材相關的文化先備知識。

• 3. 能自略微複雜的文本中提取訊息。

• 4. 能理解略微複雜或略微隱晦文本的涵義、主旨、

觀點。

• 5. 能判斷文句在略微複雜文本中的適切性。

• 6. 能分析略微複雜文本的寫作手法。

(17)

提供各科各能力等級更具體表現描述

-3

• 國文閱讀能力為「待加強」等級者在 103 年試辦國中教育會考題本的表現整體而言

,「待加強」能力等級者僅能理解部分常

用字詞與語文知識,並僅能理解簡單的文

本。

(18)

學力品質監控機制成績應用之相關事項

• 提供成績資訊使用的相關說明

• 提供各單位成績資訊的適當時間點

• 如果各校需更細緻個別分析,例如逐一試 題全國與該校通過率比較,或逐一試題「

質性」參數 ( 如 : 所欲評量的能力層次、

涉及的學科知識內容、文本類型或文本複

雜度等 ) ,建議申請學校負擔個別分析人

力成本。

(19)

104 年的調整(一)

• 英語聽力與數學非選擇題加入計分。

• 評估各科增加基礎題。

(20)

會考作為免試入學超額比序使用

• 可採用教育會考成績,作為十二年國教推 動初期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之一,比重 不超過三分之一。

• 應配合其他表現,搭配充分的生涯輔導措

施,讓學生擁有適性選校的主動性,學校

擁有適性選才的空間。

(21)

三能力等級加註標示

• 為解決升學競爭較激烈區域免試超額時可能抽籤 的困境

• 在維持三等級的計分標準原則下 :

 精熟( A )等級前 50% ,分別標示 A++ (精熟 等級前 25% )及 A+ (精熟等級前 26% ~

50% ),

 基礎( B )等級前 50% ,分別標示 B ++

(基礎等級前 25% )及 B+ (基礎等級前 26%

~ 50% )

(22)

能力等級加註標示的使用

• 為達 103 年免試入學免抽籤目標,由以下 三個策略達成

會考成績標示

招生名額配套措施(含各入學管道名額流用)

志願選填輔導平台

• 三個策略必須同時並進,缺一不可

(23)

104 年的調整(二)

• 為確保免試入學免抽籤,另外提供量尺給競

爭較激烈之就學區免試超額「比無可比」時

備用(志願序積分調整、全面免試)。

(24)

十級分量尺的設計

• 增加的十級分量尺計分設計與過去基測有所不 同

• 將平均答對題數的量尺分數設定為 3 分,高於 平均數者依其相對表現計以 4~10 分,答對題 數低於平均數者,依其相對表現計以 1~2 分。

• 僅針對各科約基礎能力等級以上考生區分,預

設免試超額比序使用量尺分數的條件是在所有

可用於鑑別學生之項目皆無效時才列入。

(25)

等級標示與量尺分數是不同的計分系統

• 會考等級採標準參照,量尺分數採常模參照。

• 量尺計分設計與過去基測有所不同,主要是針對 基礎級以上之考生進行區分,以避免流於題題計 較的情形。

• 兩種計分方法是完全不同的計分系統,無需也不 可比較。

(26)

我們希望新改革帶來何種成效?

• 高一點的社會正義

• 低一點的考試壓力

• 活一點的教學方式

• 大一點的學習彈性

(27)

結論 結論

教育改革須在前瞻發展和平衡需求間,奮 力前行。

會考等級的設計,可以作為學力監控的有 效工具,並提供入學改革過度時期的初略 鑑別功能。

持續推動以標準為依據之教學評量改革。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整數數量乘以分數, 理解為將整數(例如: 9個) 數量按分母(例如: 3)均分, 並按分子(例如: 1) 取多少份,

推理論證 批判思辨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3 分析文本、數據等資料以解決問題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4

逸中、玟靜兩個人數學小考的平均分數為80分,若昊星的小考成績比逸

初中考核心篇章 額外字體分數 額外寫作大綱分數

題目設計 ( 總分:26 分 ) 初階提問(18 分)、進階提問 (8

[r]

分佈域 平均數 眾數 中位數 上四分位數

將基本學力測驗的各科量尺分數加總的分數即為該考生在該次基測的總 分。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自民國九十年至九十五年止基測的總分為 300 分,國文科滿分為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