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新資本、創新績效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創新資本、創新績效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創新資本、創新績效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

鄭伶如

聖約翰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

摘要

對於著重技術研發與創新的資訊電子業而言,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 時代下,智慧財產被認為是企業營運的關鍵成功因素。根據摩根史坦 利世界指數的資料顯示,全球各企業在世界股票市場的平均值為帳面 價值的兩倍,造成市場價值的提昇最主要的因素即是智慧資本的運用。

過去針對創新資本對經營績效及對創新績效之研究甚多,但尚未有學 者同時將創新資本、創新績效及經營績效三構念進行實證研究。本研究 以台灣上市上櫃的積體電路業、電腦及周邊設備業、通訊業及光電業等 四種類別的資訊電子業為例,建構出創新資本、創新績效和經營績效 等三構念的關係模式,運用線性結構模式實證其關係。研究結果發現,

知識資料庫和智慧財產對製程創新和產品創新皆具有正向顯著關係,

但知識資料庫對經營績效及智慧財產對經營績效卻呈現正向不顯著影 響,製程創新對經營績效及產品創新對經營績效皆具有正向顯著關係。

而創新資本對創新績效、創新資本對經營績效及創新績效對經營績效 皆具有正向顯著影響。藉由此關係模式,瞭解知識資料庫和智慧財產 需透過製程創新和產品創新作為中介變項,才可間接影響經營績效,

而創新績效構念是創新資本和經營績效的中介變項。

關鍵詞:創新資本、創新績效、經營績效

ABSTRACT

In today’s knowledge economy,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thought to be

key sources of successful factors for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industry

which focusing on technic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ccording to Morgan

(2)

Stanley’s World Index, the average stock price is twice of the book value of enterprises worldwide. The application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is the primary factor of increasing the market value. In the past, there are a lot of relevant studies based on innovation capital to operating performa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o operating performance. But no scholar tries to do a quantitative empirical research by combing innovation capit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This study takes the following corporations as the model: IC industry, Computer and PC peripheral industry, communication industry and photo electricity industries, we construct the following model with three related constructs:

innovation capit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Apply LISR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three construct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database and process innovation, knowledge database and product innov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process innovation, as well 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product innovation, but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 innovation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and product innovation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are not significance. By this relationship model, we conclude that knowledge database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can affect operating performance by using process innovation and product innovation as mediating variable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s a mediating construct between innovation capital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Keywords : innovation capit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perating performance

緒論

對於著重技術研發與創新的資訊電子業而言,以知識為基礎的經

濟時代下,智慧財產受到相當重視。根據摩根史坦利世界指數的資料

顯示,全球各企業在世界股票市場的平均值為帳面價值的兩倍,在美

國 , 企 業 的 市 場 價 值 更 高 達 帳 面 價 值 的 二 至 九 倍 (Edvinsson and

(3)

Malone, 1997)。造成市場價值的提昇,最主要的因素即是智慧資本 (intellectual capital)的運用;亦言智慧資本已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 關鍵成功因素。據此,企業實有必要運用智慧資本以提昇組織的創新 績效和經營績效。

智慧資本觀點源自資源基礎理論,但學者認為其可彌補資源基礎 理論在執行上的不足。Hitt et al.(1997)認為,資源基礎理論可檢視資源 在價值創造程序的特性與品質,確無法提供瞭解資源如何分配過程與 如何創造價值的整體架構。而智慧資本觀點,提供競爭力投入並如何 轉換成產出的價值創造程序的整體架構。另一方面,智慧資本觀點則 是對於傳統管理方法失敗的反應以及強調無形資源的運用,亦即智慧 資本觀點比資源基礎理論更強調企業資源的行動性,集中於創造、展 開與治理企業競爭力以創造企業價值與績效並提昇競爭優勢(Peppard and Rylander, 2001a)。因此,智慧資本的觀點,提供解釋創新與價值創 造程序以連結企業競爭力與公司價值的架構。由過去對智慧資本的相 關研究獲知,智慧資本是提昇競爭優勢的基礎(Stata, 1989;Quinn, 1992 ; Pfeffer, 1994 ) , 亦 是 企 業 維 持 長 期 競 爭 優 勢 的 關 鍵 因 素

(Chen et al., 2004)。

目前最常見的智慧資本類型,是分為人力資本、結構資本與關係資 本三大類(Stewart, 1997;Knight, 1999;Dzinkowski, 2000;Bontis et al., 2000)。但最近研究者將結構資本進一步分為創新資本與組織資本 以形成四大分類,主要強調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的重要性(Bassi and Van Buren, 1999;吳思華等, 2000;Bukh et al., 2001;Hurwitz, 2002;

Chen et al., 2004)。由相關研究獲知,創新資本的投入與建置對經營 績效有正向顯著的影響(Bontis et al., 2000;Chen et al., 2004;Youndt and Snell, 2004 ; Tseng and Goo, 2005 ; 劉 正 田 、 林 修 葳 、 金 成 隆 , 2005)。由此可知,智慧資本觀點提供解釋創新與價值創造程序以連 結企業競爭力與公司價值的架構,而此架構本身亦為創新程序,過去 只著重探討創新資本對經營績效關係,雖然強調智慧資本觀點的創新 程序,但缺乏創新程序的實證研究;換言之,創新資本與創新績效的 關聯性研究付之闕如。準此,本研究認為,除了考量創新資本對經營 績效的關係外,也應同時探究創新資本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此為本研 究動機。

綜觀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欲達成以下之研究目的:(1)探討 創新資本對創新績效的關係。(2)探討創新資本對經營績效的關係。

及(3)探討創新績效對經營績效的關係。

理論背景與相關研究假說推導

本研究針對創新資本、創新績效及經營績效三個構念進行深入探究,

並推論出本研究假說。

1.創新資本

(4)

創新資本是由結構資本細分出來,可分為兩類:一為企業針對系 統、工具,增加知識在組織內流動的速度,以及知識供給與傳播管道 的投資,包括企業內部政策、組織文化、管理哲學與流程運作的程序資 本;另一類則強調革新能力和保護商業權利、智慧財產以及其他用來 開發並加速新產品與新服務上市的無形資產或才能,包括智慧財產、

商業秘密、知識資料庫累積與建立(Bassi and Van Buren, 1999;Bukh et al., 2001;Hurwitz, 2002;Chen et al., 2004),稱之為創新資本。

雖然創新資本和程序資本皆屬於結構資本,但兩者所需要的管理 行動不同,應屬於不同的智慧資本類型;在面臨快速變動的環境和知 識經濟的時代下,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趨動力,取決於創新的高低

(Chen et al., 2004),而資訊電子業想佔有一席之地,必須不斷地創 新與進步。據此,必須將創新資本與程序資本自結構資本中獨立出來

(Chen et al., 2004),並針對創新資本進行深入探究。

創新資本為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Bassi and Van Buren, 1999;吳 思華等, 2000;Bukh et al., 2001;Hurwitz, 2002),且為企業維持長期 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Chen et al., 2004)。前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 也提到,企業要增加營收,必須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加以延展,一端為 售後服務,另一端則是不斷進行研發與創新。由此可知,創新資本對 資訊電子業的重要性。準此,綜合上述學者看法,將其定義為「保護、

建立並累積企業商業權利、智慧財產及其他用來開發並加速新產品上 市的無形資產及訣竅」。

由本研究的創新資本可知,創新資本應包涵(1)公開保護的企業 商 業 權 利 -- 專 利 權 、 ( 2 ) 累 積 企 業 商 業 權 利 -- 營 業 秘 密 及 商 標

(Stewart, 1997;Brooking et al., 1998 ;Bassi and Van Buren, 1999;

Johnson, 1999;Dzinkowski, 2000;Chen et al., 2004)、(3)開發並加 速新產品上市的無形資產及訣竅並加以累積,以建立形成資訊系統的 知 識 資 料 庫 進 行 評 估 ( Bassi and Van Buren, 1999 ; Johnson, 1999, Hurwitz, 2002)。其中,專利權、商標、營業秘密屬於企業的智慧財產

(Brooking et al., 1998;Dzinkowski, 2000)。由於保護、建立並累積企 業商業權利的專利權、營業秘密及商標為廣義的智慧財產,故本研究 以智慧財產作為研究變項一;而開發並加速新產品上市的無形資產及 訣竅並加以累積,以建立並形成資訊系統的知識資料庫作為研究變項 二,亦即以智慧財產和知識資料庫兩者作為創新資本的研究變項。

2.創新績效

關於創新績效的衡量,學者看法不一致,Hollenstein(1996)以投 入導向、產出導向及市場導向衡量創新績效;Utterback(1994)以產 品生命週期區分為產品及製程的改變;吳思華(1998)以專利權准許 數、產品開發與功能設計的技術能力、新產品推出或商品化的速度、對 顧客需求特性或市場潮流的掌握等四項指標進行衡量;Calantone et al.

(2002)以作業系統的創新性、新構思的試驗次數、尋找新方法、提供

新產品與服務的速度、新產品的導入等五項指標進行衡量。但根據不同

(5)

的研究主題與目的,所使用的創新績效指標亦不同。有學者認為,傳 統上以客觀的數據,如:財務報酬來評估創新成果較容易,然而,有 些技術的創新,開始時無法使企業獲利,甚至使企業財務報酬減少,

但長期而言,會增加企業的財務報酬;換言之,創新的成果必須在一 段長時間後才會顯現(Patterson, 1998)且反應在企業的經營績效上。

因此,必須將客觀數據的財務報酬與創新績效加以區別。準此,本研 究以主觀方式進行衡量,並將創新績效定義為「運用創新資本等相關 資源與活動所表現出來的創新成果」,並彙整相關學者( Cordero, 1990;Utterback, 1994;Calantone et al., 2002)所提出的創新績效衡量 指標後,以產品創新和製程創新(Betz, 1993;Nonaka and Takeuchi, 1995)作為創新績效的研究變項。

3.經營績效

Venkatraman and Ramanujam(1986)認為經營績效係指一企業的 經濟目標。然而,企業除著重本身的經營績效外,更肩負更多的社會 責任和期待,因此,經營績效的衡量不再只是單一指標進行衡量

(Steers, 1975;Subramanian and Nilakanta, 1996)。

關於經營績效指標,Venkatraman and Ramanujam(1986)以銷售 額成長率、獲利率、每股盈餘、市場佔有率、產品品質、行銷效能等六項 指標進行衡量;Lynch et al.(2000)包括投資報酬率、淨利潤邊際、資 產報酬率、全面的競爭定位、總體獲利率等五項指標;高誌德(2000)

包括銷售報酬率及營業額成長率兩項指標。

由上述可知,經營績效的衡量,包括比率分析、絕對值及其他不同 的衡量方式。一般而言,大多以資產報酬率、投資報酬率、利潤率等衡 量指標(陳志遠, 1993),且無論在理論界或實務界都相當支持這種 看法。雖然財務性指標眾多且企業有多重目標,但主要目的在於獲利 與成長(張重昭, 1990)。此外,在許多策略管理文獻中,獲利狀況是 常見的衡量指標(De Carolis, 2003)。本研究考量理論界和實務界的 觀點及綜合其他學者看法,強調經營績效係指企業應與競爭者相比較,

運用比率分析的衡量指標,以 Venkatraman and Ramanujam(1986)的 銷售額成長率及 Lynch et al.(2000)的總體獲利率共兩項,作為本研 究衡量經營績效的依據。

4.創新資本、創新績效及經營績效各構念互動關係 (1).

創新資本與創新績效關係

創新資本係指保護、建立並累積企業商業權利、智慧財產及其他用

來開發並加速新產品上市的無形資產及訣竅。本研究以智慧財產和知

識資料庫作為創新資本的研究變項。過去研究結果發現,當企業所擁

有的專利權愈多時,愈能提昇產品創新與製程的改善( Lilien and

Yoon, 1989)。此外,當企業瞭解經驗的傳承有賴於建立完善的知識管

理機制,以達成知識蓄積與傳播功能時,企業會將作業流程相關文件

(6)

保存於知識資料庫,並提供完善的系統以供查詢,如此可改善產品品 質與製程方面技術(Howells, 1995;Corso and Paolucci, 2001)。據此,

本研究推論出以下假說:

H 1 :創新資本對創新績效有正向顯著關係。

H 1.1 :當企業建構創新資本中的知識資料庫愈完善時,愈能提昇創 新績效的製程創新。

H 1.2 :當企業建構創新資本中的知識資料庫愈完善時,愈能提昇創 新績效的產品創新。

H 1.3 :當企業累積創新資本中的智慧財產愈多時,愈能提昇創新績 效的製程創新。

H 1.4 :當企業累積創新資本中的智慧財產愈多時,愈能提昇創新績 效的產品創新。

(2).

創新資本與經營績效關係

關於創新資本與經營績效關係,Hall and Bagchi-Sen(2002)以加 拿大 74 家生技產業為研究對象,探討 1994-1997 年間研發密集度、創 新與績效關聯性研究,而研發密集度以專利權進行衡量,研究結果發 現 , 專 利 申 請 案 數 愈 多 , 愈 能 提 昇 企 業 的 獲 利 成 長 狀 況 ; De Carolis(2003)研究發現,專利權數目與被引專利權數目的多寡與經 營績效有正向影響。Pappard and Rylander(2001b)研究結果可知,企 業若整合組織內部的內隱知識以建立知識資料庫,可彌補個人知識的 不足、降低企業風險;此外,知識資料庫的建立是價值創造的關鍵,

並非只是將個人知識轉換至公開的程序系統中以創造價值,而是這種 轉換,最後會反應在財務報酬。基於上述討論,本研究推論出以下假 說:

H 2 :創新資本對經營績效有正向顯著關係。

H 2.1 :當企業建構創新資本中的知識資料庫愈完善時,愈能提昇經 營績效。

H 2.2 :當企業累積創新資本中的智慧財產愈多時,愈能提昇經營績 效。

(3).

創新績效與經營績效關係

Calantone et al.(2002)針對美國 400 位研發副總裁所進行的問卷

研究指出,若企業積極尋找新方法改善作業系統並不斷的將新構思進

行試驗,企業的整體獲利能力和銷售報酬會顯著提昇;此外,Hall

and Bagchi-Sen(2002)以加拿大 74 家生技產業為研究對象,探討研

發密集度、創新與績效關聯性研究,研究結果發現,新產品的發展和

(7)

新製程的導入可提昇企業的總收益成長及產品銷售成長狀況,進而提 高獲利成長;而企業內部任何產品或製造的創新活動是提昇競爭優勢 也是經營績效的基礎(Brown, 1992;Hames, 1998),亦即不論是產 品創新或製程創新,對於企業的營業額、獲利能力有正向顯著的影響。

據此,基於上述討論,本研究推論以下假說:

H 3 :創新績效對經營績效有正向顯著關係。

H 3.1 :當企業所獲得的創新績效的製程創新成果愈多時,愈能提昇 經營績效。

H 3.2 :當企業所獲得的創新績效的產品創新成果愈多時,愈能提昇 經營績效。

研究設計

1.研究架構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理論背景探討,建構出本研究架 構;本研究主要構念有三:(一)創新資本:包括知識資料庫和智慧 財產等兩個研究變項。(二)創新績效:包括製程創新和產品創新等 兩個研究變項。(三)經營績效:以兩個財務性指標作為經營績效變 數,各構念關係如圖 1 所示。

圖 1 研究架構

由相關文獻可知,藉由創新資本的運作,可提昇產品和製程的創 新,而企業的產品或製程創新是增加市場佔有率、營業額、獲利能力的 基礎(Brown, 1992;Hames, 1998;Calantone et al.;Hall and Bagchi- Sen, 2002;Hill and Jones, 2004);創新資本對經營績效有直接影響,

創新資本亦可透過創新績效來間接影響經營績效;換言之,透過本研 究架構,欲探究創新績效的中介效果。

2.研究變項與操作性定義

本研究共有三個構念,採用問卷方式作為資料蒐集方法,研究問 卷共分為四大部分,以 Likert 五點尺度進行衡量:第一部份針對智慧 資本構念進行衡量,共有五個題項;第二部份針對創新績效構念進行 衡量,共有七個題項;第三部份為經營績效構念,共有兩個題項;第 四部份為企業基本資料,共有六個題項,包括行業類別、公司規模、公 司歷史、員工人數、資本額、及營業額等,由企業總經理、事業單位主管、

研發或專案主管依實際情形勾選填答。關於研究變項、操作性定義、問 卷題數及引用文獻彙總如表 1 所示。

創新資本 知識資料庫

智慧財產 經營績效

創新績效

製程創新

產品創新

(8)

3.研究對象及問卷回收

本研究探討創新資本、創新績效及經營績效三構念的關聯性研究。

由於創新資本是近年來才發展出來的新觀點,根據國外發展成功的案 例,均以大企業為主(Guthrie, 2001)。基於上述之因,本研究以上市 上櫃的資訊電子業為研究母體,行業類別包括積體電路業、電腦及週 邊設備業、光電業、及通訊業共四類 474 家廠商。其中,積體電路業有 92 家、電腦及週邊設備業共 271 家、光電業有 73 家、通訊業有 38 家廠 商。由於家數甚少,本研究採取普查方式,針對 474 家廠商寄發問卷。

為使得問卷回收率提昇,在寄發問卷時,先以電話進行聯繫,並輔以 電子問卷及傳真方式收集問卷,經過電話三次催收,總計共回收 155 份問卷,扣除 3 份無效問卷,共回收 152 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 32.07%。

表 1 本研究構念及操作性定義彙總表

構念 研究變項 操作性定義 問卷題數 引用文獻

創新 資本

資料庫 知識 開發並加速新產品上市的無形資產及訣

竅並加以累積,以建立並形成資訊系統 3 Johnson ( 1999 ) ; Dzinkowski(2000)

;Hurwitz(2002)

智慧

財產 保護、建立並累積企業商業權利的專利

權、營業秘密及商標 2

創新 績效

製程 創新

運用創新資本等相關資源與活動所表現 出來的產品製程或工作流程改善的有效

程度 4 Cordero ( 1990 ) ;

Utterback(1994);

Calantone et al.

(2002)

產品 創新

運用創新資本等相關資源與活動所表現 出來的產品品質或產品功能改善的有效

程度 3

經營績效 一企業的經濟目標 2

Venkatraman and Ramanujam (1986 )

; Lynch et al.

(2000)

實證結果

1.樣本結構

在回收的 152 份樣本中,在行業類別方面,電腦及週邊設備業為 資訊電子業的主要行業,佔 48%,其次是積體電路業,回收 20.4%,

回收份數最少的是通訊業,只有 11.2%;在公司規模方面,有 104 家 為上市公司,佔 68.4%;若以成立歷史進行探討,5 年以下的企業有 6 家佔 3.9%,6-9 年的企業佔 19.1%,10-13 年的企業佔 16.4%,14-17 年佔 17.8%,18-21 年的企業佔 13.8%,22 年以上佔 28.9%。至於員工 人數方面,200 人以下的企業佔 16.4%,201-500 人的企業佔 23.7%,

而超過 3001 人以上的大型企業佔 17.8%;資本額方面,投資金額低於 3 億元以下的企業只有 5 家佔 3.3%,有 106 家佔 69.7%的企業投入 3- 50 億的資本經營企業,至於投資超過 501 億以上的企業共有 7 家;而 在營業額方面,營收界於 3-50 億的企業為最多數,共佔 53.3%,其次 是營業額界於 51-100 億,佔 18.4%,而營業額超過 501 億以上的企業 有 11 家,佔 7.2%,至於營業額低於 3 億以下企業有 4 家佔 2.6%。

2.因素分析及信度分析

本研究針對創新資本、創新績效三構念進行因素分析,運用因素

(9)

分析中的主成份分析法。此外,為使得因素結構更容易解釋,本研究 採 用 斜 交 法 ( promax ) 進 行 因 素 矩 陣 旋 轉 , 並 同 時 運 用 特 徵 值

(eigenvalue)大於 1 及 Cattell(1966)所提出的陡坡圖(scree test)

萃取因素及進行因素命名。接著以 Cronbach’s α 係數針對各因素進行 信度分析。本研究共萃取五個因素,創新資本、創新績效及經營績效的 累積解釋變異量皆高於 74%,而本研究變項的 Cronbach’sα 皆大於 0.8 以上,顯示各因素具有一定的信度水準。詳細結果彙總如表 2 所示。

表 2 因素分析及信度分析彙總表

構念 問卷題項

(變數)

研究變項

(因素命 名)

解釋

變異量 累積解釋變異量 Cronbach’sα 創新資本 IC3、IC4、IC5 知識資料庫 62.556 62.556 0.8765

IC1、IC2 智慧財產 19.785 82.342 0.8104 創新績效 IP4、IP5、IP6、IP7 製程創新 62.294 62.294 0.8722 IP1、IP2、IP3 產品創新 11.785 74.078 0.8250

經營績效 FP1、FP2 經營績效 87.321 87.321 0.8548

3.相關分析

本研究的創新資本萃取出知識資料庫及智慧財產兩研究變項,其 中知識資料庫共有 3 個變數,智慧財產有 2 個變數。創新績效共萃取 出製程創新和產品創新兩研究變項,製程創新包含 4 個變數,產品創 新有 3 個變數,經營績效則有 2 個變數。本研究運用 14 個變數進行相 關分析,在 0.01 的顯著水準下,各變數皆具有顯著正相關,符合本研 究的假說預期。分析結果彙總如表 3 所示。

表 3 相關係數矩陣表

研究 變項 變

數 Y

1

Y

2

Y

3

Y

4

Y

5

Y

6

Y

7

Y

8

Y

9

X

1

X

2

X

3

X

4

X

5

製程 創新

(η1

IP4 1.000 IP5 0.686 1.000 IP6 0.704 0.652 1.000 IP7 0.555 0.536 0.669 1.000 產品

創新

(η2

IP1 0.595 0.522 0.658 0.511 1.000 IP2 0.511 0.439 0.471 0.412 0.548 1.000 IP3 0.500 0.430 0.538 0.502 0.614 0.670 1.000 經營 績效

(η3

FP1 0.386 0.374 0.305 0.482 0.392 0.331 0.376 1.000 FP2 0.442 0.493 0.459 0.507 0.401 0.464 0.405 0.357 1.000 知識 資料

(ξ

1

IC3 0.419 0.495 0.449 0.355 0.459 0.345 0.338 0.100 0.382 1.000 IC4 0.408 0.506 0.496 0.358 0.456 0.332 0.268 0.236 0.394 0.658 1.000 IC5 0.388 0.401 0.339 0.318 0.473 0.275 0.316 0.132 0.351 0.716 0.734 1.000 智慧

財產

(ξ2

IC1 0.434 0.397 0.492 312 0.413 0.479 0.406 0.136 0.442 0.489 0.456 0.424 1.000 IC2 0.415 0.389 0.446 0.263 0.357 0.441 0.372 0.200 0.415 0.370 0.448 0.301 0.691 1.000

4.線性結構關係模式

(1).LISREL 模式配適度分析

進行假說驗證前,首先針對本研究模式進行整體配適度檢定,其 中 χ 2 =139.30、p 值=0.00、GFI=0.88、AGFI=0.82、RMR=0.055,已符合 Byrne(1989)及 Joreskog & Sorbom(1984)所認為的 GFI、AGFI 值 界於 0.8 至 0.9 之間已達可接受的配適水準。表示理論模式與觀察資料 可以配適,整體模式的配適程度相當良好;換言之,本研究依據理論 所推演出的創新資本、創新績效、及經營績效之 LISREL 因果關係路徑 圖,與本研究所蒐集上市上櫃資訊電子業實際結果相符合。

(2).

研究假說驗證

(10)

本研究運用最大概度估計法所估計出來的 γ 和 β 值,可檢定子研 究假說是否達到顯著水準。本研究經由 LISREL 分析,實證結果如圖 2 所示。詳細內容如下所述。

由圖 2 可知,知識資料庫對製程創新(γ=0.38, p<0.01)及知識資 料庫對產品創新(γ=0.27, p<0.05)皆有正向顯著關係,支持本研究假 說 H 1.1 和 H 1.2 。而智慧財產對製程創新(γ=0.37, p<0.01)和智慧財產對 產品創新(γ=0.46, p<0.01)亦皆有正向顯著關係,本研究假說 H 1.3 和 H 1.4 成立。若探究創新資本與經營績效關係,知識資料庫對經營績效

(γ=0.01)和智慧財產對經營績效(γ=0.12)皆有正向關係但不顯著,

無法支持本研究所推導的 H 2.1 和 H 2.2 。

至於創新績效與經營績效的因果關係,由 LISREL 的 β 值可知,

製程創新對經營績效有正向顯著影響(β=0.53, p<0.05),支持本研究 假 說 H 3.1 ; 而 產 品 創 新 對 經 營 績 效 亦 有 正 向 顯 著 影 響 ( β=0.31, p<0.1),本研究假說 H 3.2 成立。

註:***p<0.01;**p<0.05;*p<0.1

圖 2 本研究假說因果路徑圖

本研究接著運用線性結構關係模式所得的因素分數,進行主研究 假說 H 1 、H 2 及 H 3 之驗證。在進行研究假說驗證前,本研究首先進行模 式的整體配適度檢定。由於此模式為飽和模式,χ 2 =0、p 值=1.00,整體 模式的配適程度良好。

0.78***

知識資料 庫 ξ

1

X

1

X

3

X

2

0.82***

0.84***

0.86***

0.33

0.29

0.27

智慧財 產 ξ X

5 2

X

4

0.88***

0.22

0.39

0.27** 0.01

0.37***

0.12 0.38***

0.73***

製程創新 η

1

Y

1

Y

2

Y

3

Y

4

0.82*** 0.78*** 0.86***

0.32 0.39 0.27 0.46

0.53**

經營績效 η

3

0.52***

0.69** Y

9

Y

8

0.73

0.52

產品創新 η

2

0.38

0.80***

Y

6

Y

7

Y

5

0.79*** 0.76***

0.42 0.37

0.46***

0.31*

0.46

0.44

0.78

創新資本 X

1

創新績效 Y

1

經營績效 Y

2

γ

11

=0.73***

γ

21

=0.08**

β

21

=0.91***

(11)

註:***p<0.01;**p<0.05;*p<0.1

圖 3 創新資本、創新績效與經營績效因果路徑圖

本研究接著運用最大概度估計法所估計出來的 γ 和 β 值,以檢定 創新資本、創新績效與經營績效 3 個主研究假說是否達到顯著水準。本 研究實證結果如圖 3 所示。詳細內容如下所述。

由圖 3 可知,創新資本對創新績效有正向顯著關係( γ 11 =0.73, p<0.01),亦即運用知識資料庫和智慧財產衡量創新資本,其對運用 製程創新和產品創新作為創新績效研究變項具有正向顯著關係,支持 本研究假說 H 1 。而創新資本與經營績效的因果關係,由 LISREL γ 值可 知,亦呈現正向顯著關係(γ 21 =0.08, p<0.05),亦即表示當企業不斷 投入資訊系統與專利權申請時,可提昇企業的獲利能力,支持本研究 假說 H 2 。至於創新績效與經營績效的因果關係,由 LISREL 的 β 值可 知,製程創新對經營績效有正向顯著影響(β 21 =0.91, p<0.01),支持 本研究假說 H 3 。

5.研究發現與討論

本研究欲進一步探討各研究變項及構念間關係,主要探究其直接 效果與間接效果,彙總如表 4 所示。

由表 4 可知,知識資料庫和智慧財產對經營績效皆具有正向關係 但不顯著,然而,知識資料庫對經營績效(0.29, p<0.05)及智慧財產 對經營的間接效果(0.34, p<0.05)皆達顯著,表示雖然智慧財產的累 積與知識資料庫的建立在短期只能有限提昇企業的獲利能力,但是藉 由製程與產品技術成果的創新,即可提昇企業的經營狀況。因此,國 內上市上櫃資訊電子業,不應該只是一昧花錢建置知識資料庫和不斷 的申請專利,而是應該循序漸進,在知識經濟時代下,首先應建置企 業的知識資料庫作為知識管理的平台,並致力於關鍵技術的專利申請 與累積,接下來應善用所累積的創新資本,針對企業的產品品質、功 能和作業流程不斷創新,以加速產品商品化速度和良率的提昇,如此 一來,才能以先進者(first mover)角色,提供低成本和差異化產品 進入市場(time to market),藉此提昇資訊電子業的銷售成長和總體 獲利狀況。此外,若探究創新績效是否具有中介效果,由表 4 亦可知,

創新資本對經營績效(0.08, p<0.05)具有正向顯著影響,而其間接效 果(0.66, p<0.01)亦具有正向顯著影響,顯示創新資本具有中介效果。

表 4 本研究假說檢定結果彙總表

研究假說 檢測

結果 假說檢

定結果 總效果 直接效果 間接效果 H

1

:創新資本對創新績效有正向顯著關係 + 成立 0.73*** 0.73*** -- H

1.1

:當企業建構創新資本中的知識資料庫愈完

善時,愈能提昇創新績效的製程創新 + 成立 0.38*** 0.38*** -- H

1.2

:當企業建構創新資本中的知識資料庫愈完

善時,愈能提昇創新績效的產品創新 + 成立 0.27** 0.27** -- H

1.3

:當企業累積創新資本中的智慧財產愈多

時,愈能提昇創新績效的製程創新 + 成立 0.37*** 0.37*** -- H

1.4

:當企業累積創新資本中的智慧財產愈多

時,愈能提昇創新績效的產品創新 + 成立 0.46*** 0.46*** -- H

2

:創新資本對經營績效有正向顯著關係 + 成立 0.74*** 0.08** 0.66***

H

2.1

:當企業建構創新資本中的知識資料庫愈完

善時,愈能提昇經營績效 + 不成立 0.3** 0.01 0.29**

(12)

研究假說 檢測

結果 假說檢

定結果 總效果 直接效果 間接效果 H

2.2

:當企業累積創新資本中的智慧財產愈多

時,愈能提昇經營績效 + 不成立 0.46** 0.12 0.34**

H

3

:創新績效對經營績效有正向顯著關係 + 成立 0.91*** 0.91*** -- H

3.1

:當企業所獲得的創新績效的製程創新成果

愈多時,愈能提昇經營績效 + 成立 0.53** 0.53** -- H

3.2

:當企業所獲得的創新績效的產品創新成果

愈多時,愈能提昇經營績效 + 成立 0.31* 0.31* --

註:***p<0.01;**p<0.05;*p<0.1

結論與建議

1.研究結論

本研究主要探究創新資本、創新績效及經營績效三構念及其研究 變項的關聯性。根據過去相關文獻為基礎,推導出本研究架構及衡量 量表,以台灣上市上櫃的資訊電子業,包括積體電路業、電腦及週邊 設備業、通訊業、及光電業共 474 家作為研究母體,共回收 152 份有效 問卷,運用因素分析萃取出創新資本中的知識資料庫與智慧財產兩個 研究變項,創新績效構念的製程創新與產品創新兩個研究變項,而經 營績效構念則是由銷售額成長率和總體獲利率兩個變數萃取而成。最 後,運用線性結構關係模式,進行子研究假說驗證。研究結論如下所 述。

知識資料庫和智慧財產對於產品創新和製程創新皆具有正向顯著 關係,表示企業為加速產品商品化速度及提昇作業效率,應致力於建 立良好的智慧財產制度和進行專利權申請。而研究結果顯示,創新資 本中知識資料庫和智慧財產對經營績效呈現正向不顯著影響,表示知 識資料庫和智慧財產對經營績效不具有直接影響。由於知識資料庫的 建置與知識管理機制的建立,需經過長期的溝通與分享才可能對財務 狀況產生明顯改善。探究其原因可能在於即使企業積極申請專利權,

然國內資訊電子業只會被動運用智慧財產保護自身技術,亦或是避免 侵權產生法律訴訟,尚未藉由所申請的專利權,進行技術授權以賺取 權利金;此外,雖然申請專利權的數目很多,但並非是主流技術,因 而造成徒有專利權而無法有效提昇企業的獲利狀況。

本研究實證結果得知,製程創新和產品創新對經營績效皆有正向 顯著影響;換言之,企業作業流程或產品品質的改善可提昇企業獲利 與銷售狀況。此外,雖然知識資料庫對經營績效及智慧財產對經營績 效皆具有正向不顯著影響,然探究其間接效果得知,知識資料庫和智 慧財產,必須藉由產品品質或製程改善方可提昇企業的營收狀況。此 外,若探究各構念間的關係可知,創新資本對創新績效、創新資本對 經營績效、及創新績效對經營績效皆具有正向顯著關係,而創新資本 對經營績效的間接效果亦具有顯著影響;換言之,本研究運用智慧資 本觀點所建立創新資本、創新績效和經營績效三構念的關係模式,發 現創新資本對於經營績效有顯著的直接影響外,亦透過創新績效的中 介效果,可間接顯著影響經營績效。

2.管理意涵

創新資本中的知識資料庫和智慧財產對經營績效不具直接影響,

反應台灣資訊電子業,近年來雖致力於智慧財產制度建立和申請專利

(13)

權且成效卓著,然而,企業只知消極地運用法律進行專利權保護,卻 無法運用專利權為企業賺取利潤。然而在國外,如:柯達公司與拍立 得的專利權訴訟,法院最後判決柯達應賠償近 9 億美元。德州儀器(TI) 公司在 1988 至 1994 年,光是專利權的權利金收入高達 20 億美元,其 中半導體專利權,預計未來每年可向日本 IC 廠商收取 1~7 億美元的權 利金;此外,美國的王安公司也因擁有數以百計的專利權,由破產陰 影中走出來。由此可知,智慧財產儼然已成為現代企業成敗與否的關 鍵因素。

在知識經濟時代下,由於天然原料容易購得,資本亦可由世界各 地的金融市場募集,唯有技術與知識,才能確保企業長期的競爭優勢;

換言之,在現今微利時代下,唯有建立自有品牌(OBM)累積品牌價 值,才可在詭譎多變的競爭環境下佔有一席之地。由全球百大品牌企 業 排行榜中得知,亞洲地區只有日本如:本田和韓國企業如;樂 金等知名企業擠入全球百大品牌之列。昔日和台灣並稱亞洲四小龍的 韓國,其國民所得和資訊電子業的快速發展已不可同日而語。台灣資 訊電子業者應審慎省思,不應滿足於全球製造代工龍頭的地位,應更 致力於研發創新;換言之,必須跳脫淪為代工產業的宿命,由過去製 造代工、設計代工,致力於產品研發創新以建立自有品牌,並縮短時 間,加速商品化速度,使其快速導入市場,如此才可在競爭激烈的環 境及微利時代下以創新致勝獲取利潤。

3.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智慧資本觀點是近十多年來新興的研究課題,然而並無針對創新 資本設計一專門量表。因此,本研究所設計的衡量量表,因相關的實 證文獻有限,造成本研究的量表與所觀察資料達到最低限度的可接受 配適範圍;此為本研究限制之一。

本研究以上市上櫃的資訊電子業為研究母體,未將中小型的資訊 電子業納入考量,然此類型廠商創造台灣經濟奇蹟,能夠生存必定具 備有其技術競爭力,因此本研究結果僅能代表台灣的大型資訊電子業 狀況,較難以推論至中小企業;此為本研究限制之二。

本問卷有效回收問卷為 152 份,雖已達 LISREL 分析的合理樣本 範圍。然問卷回收率仍偏低,而本研究係以 474 家廠商為實證對象,

將研究結果推論至整個母體仍有待商確;此為本研究限制之三。

至於在未來研究方向,在創新資本的衡量上,本研究係由受測企 業,針對智慧財產和知識資料庫兩個研究變項所設計的題項進行主觀 衡量,後續研究者可針對專利權權數目、專利權的被引證次數、權利金 收入等公開資料進行探討。

在經營績效的衡量上,本研究係由受測企業與主要競爭者相比較 之主觀認知衡量指標,後續研究者可增加企業財務報表上的客觀資料 使用,一併納入經營績效進行探討。此外,本研究屬橫斷面研究,因 此在經營績效的衡量上並未考慮遞延效果,後續研究者可採用縱斷面 研究進行探討。

參考文獻

1.吳思華(1998),知識流通對產業創新的影響,第七屆產業管理研

討會。

(14)

2.吳思華,賴鈺晶(2000),我國網際網路智慧資本衡量及發展措施 研究,經濟部工業局軟體五年計畫工作室委託計畫。

3.高誌德(2000),開放型物流中心服務傳送系統與經營績效關係之 研究,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4.張重昭(1990),技術密集企業之競爭策略技術發展政策與管理制 度,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出版。

5.陳志遠(1993),製造策略、產品策略之配合與績效關係之研究—

以台灣電子零組件業為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 文。

6.劉正田、林修葳、金成隆(2005),創新價值鏈之路徑分析:企業研 發投資成效之實證研究,管理評論,第二十四卷. 第四期,29-56 頁。

7. Bassi, L. J. and Van Buren, M. E. ( 1999 ) , “Valuing investment in intellectual capit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18, No. 5/6/7/8, pp.414-432.

8. Betz, F., ( 1993 ) Strategy Technology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9. Bontis, N., Keow, W.C.C. and Richardson, S. ( 2000 ) ,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Malaysian industrie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Vol.1, No.1, pp.85-100.

10. Brooking, A., Board, P. and Jones, S. ( 1998 ) , “The predictive potenti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16, No.1/2/3, pp.115-125.

11. Brown, R.(1992), “Managing the “S” curves of innovation,”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Vol.9, No.1, Winter, pp.61-72.

12. Bukh, P. N., Larsen, H.T. and Mouritsen, J.(2001), “Construc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statement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17, pp.87-108.

13. Calantone, R. J., Cavusgil, S. T. and Yushan, Z.(2002), “Learning orientation, firm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Vol. 31, pp.515-524.

14. Cattell, R. B.(1966), “The scree test for the number of factors,”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Vol.1, pp.245-276, April. 1966.

15. Chen, J., Zhu, Z. and Xie, H. Y.(2004), “Measur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A new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Vol.5, No.1, pp.195-212.

16. Cordero, R.(1990), “The measurement of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strategy in the 1990s,” Research Policy, Vol.19, No.2, pp.185-193.

17. Corso, M. and Paloucci, E. ( 2001 ) , “Fostering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transfer in product development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22, No.1/2/3, pp.126-148.

18. De Carolis, D. M. D.(2003), “Competences and limitability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 analysis of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firm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29, No.1, pp.27-50.

(15)

19. Dzinkowski, R. ( 2000 ) , “The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An introduction,” Management Accounting, Vol.78, No.2, pp.32-36.

20. Edvinsson, L. and Malone, M.S., ( 1997 ) Intellectual Capital, London: Piatkus.

21. Guthrie, J. ( 2001 ) , “The management, measurement and the reporting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Vol.2, No.l, pp.27-36.

22. Hall, L. A. and Bagchi-Sen, S. ( 2002 ) , “A study of R&D,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the Canadian biotechnology industry,” Technovation, Vol.22, pp.231-244, 2002.

23. Hames, M.(1998), “Balance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Electronic Business, May, p.8.

24. Hill, C. W. L. and Jones, G. R.,(2004)Strategic Management: An Integrated Approach, 6th.,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5. Hitt, M. A., Ireland, R. D. and Hoskisson, R. E.,(1997) Strategic manage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 2nd ed, New York:

West Public Company.

26. Hollenstein, H. ( 1996 ) , “A composite indicator of a firm’s innovativeness: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urvey data for Swiss manufacturing,” Research Policy, Vol.25, pp.633-645.

27. Howell, J. R.(1995), “Going global: The use of ICT network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Policy, Vol.24, No.2, pp.169-184.

28. Hurwitz, J.(2002), “The linkage between management practices, intangible performances and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Vol.3, No.1, pp.51-61.

29. Johnson, W. H. A.(1999), “An integrative taxonomy intellectual capital : Measuring the stock and flow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components in the fir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Vol.18, No.5/6/7/8, pp.562-575.

30. Joreskog, K. G. and Sorbom, D.,(1984) LISREL VI: Analaysis of 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by the Method of Maximum Likelihood, Chicago, IL: Nation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31. Knight, D. J. ( 1999 ) , “Performance measures for increas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Strategy & Leadership, Vol.27, No.2, pp.22-27.

32. Lilien, G. L. and Yoon, E. ( 1989 ) , “Determinants of new industrial product performance: A strategic reexamination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Vol.36, No.1, pp.3-10.

33. Lynch, D. F., Scott, K. B. and Ozment, J. (2000), “The effect of logistics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y on firm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Vol.21, No.2, pp.47-68.

34. Nonaka, I. and Takuchi, H., ( 1995 )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6)

35. Patterson, M. L. ( 1998 ) , “Firm experience: Linking product innovation to business growth,”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15, No.5, pp.390-402.

36. Pappard, J. and Rylander, A. ( 2001a ) , “Using an intellectual capital perspectiv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 growth strategy: The case of ApiON,”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19, No.5, pp.510-525.

37. Peppard, J. and Rylander, A. ( 2001b ) , “Lever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at ApiON,”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Vol.2, No.3, pp.225- 235.

38. Pfeffer, J., ( 1994 )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People:

Unleashing the Power of the Workforce, Boston, MA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39. Quinn, J. B.(1992), “The intelligent enterprise: A new paradigm,”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Vol.6, No.4, pp.48-63.

40. Stata, R. ( 1989 ) ,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key to management innovation,”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pring, pp.63-74.

41. Steers, R. M. ( 1972 ) , “Problems in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20, pp.546-548.

42. Stewart, T. A., ( 1997 )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 New York: 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Inc.

43. Subramanian, A. and Nilakanta, S. ( 1996 ) ,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nes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types of innovations, and measures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mega, International Journal Management Science, Vol.24, No.6, pp.631-647.

44. Tseng, C. Y. and Goo, Y. J. J. ( 2005 ) ,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corporate value in an emerging economy,” R&D Management, Vol.35, No.2, pp.187-201.

45. Utterback, J. M., ( 1994 )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Evolution Master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46. Venkatraman, V. and Ramanujam, N. ( 1986 ) , “Measurement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on strategy research: A comparison of approach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11, No.4, pp.801- 814.

47. Youndt, M. A. and Snell, S. A. ( 2004 ) , “Human resource configurations,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Fall, pp.337-36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y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A and the associated indexes as well a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A and the business operating performance, the proposed CICEM

The New Knowledge-Infrastructure: The Role of Technology-Based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Services and the Knowledge-Based

Muller, Emmanuel and Andrea Zenker , 2001, Business services as 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the role of KIBS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 Research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forwards innovative production networks of conventional industries that could be based on th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key factor from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and Involve Theory to explore the

Keywords : Project Time Management, Project Schedule Performance Index, Resource Leveling...

譚志忠 (1999)利用 DEA 模式研究投資組合效率指數-應用

The methodology involved in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novation adoption, including the fact proposed by Holak (1988) that product attributes, consumer characteris- 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