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楊鍾基教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楊鍾基教授"

Copied!
7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課程指定文言經典 聯篇並賞︰辛棄疾詞

楊鍾基教授

2017/1/20

(2)

楊鍾基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蘇辛詞 陶潛詩 文藝創作

•聯合書院通識教育主任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聯合工作小組主席 文本精讀

•課程設計/

2

(3)

「文言經典聯篇並賞」?

「聯篇並賞」→ 語文科+文學科→→ 1+1>2

→→ 1+1=2X2 你信不信?

文學科在語文科之基礎上展開,

語文科通 過文學科深化提升→乘數效應, 相得益彰!

文言經典教學個人體驗一得之見:

語法教學非我所長非我所取。

廣讀精誦, 積蓄語料, 培養語感。

語料來源: 成語、 蒙書。 古文若干篇(10至20?)、

詩詞若干首(20至50?) 《長恨歌》、《琵琶行》

→「因聲求氣」 要訣在滾瓜爛熟!

(4)

文本精讀,經驗之談:

程頤的提示﹕「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

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

。」→含英咀華→咀嚼反芻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

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指出向上一路」

→「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變化氣質。

→「一堂課改變一生」?

「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 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

,有讀了後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者

。」

→ 「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感發興起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

(5)

文學欣賞如何備課?

我的一小時,分成三個段落,名之曰﹕

蘇東坡讀陶潛詩的啟示:「初視若散緩不收,

反覆 不已

,乃識其奇趣。」 →文本精讀就是如此簡單!

至少給我一小時,便可以從無到有。

「通靈率性15分」

「八面受敵15分」

「化學為問30分」

(6)

所謂「通靈率性」是開放右腦, 不求甚解, 不宥成見,

不拘成法, 浮想連翩, 體會零度經驗、 第一印象,

陌生化, 直覺切入, 發掘靈感, 於無疑處生疑……

所謂「八面受敵」,是蘇東坡的學習秘笈,

其實不外

是,八方來敵,每次只應其一。 此15分鐘,是精用左腦,

動用各種分析欣賞之工具,選出最合適的研究策略 和切入方法。 詳見印發「有法之法」

6

(7)

「何所感」「何所憶」……

「化學為問」是備課成敗的關鍵, 不外是設計問題,

引起動機。

嘗試將每一個教學項目,都設計成 為可供學生獨立思考的問題。 試以南鄉子詞為

例,即可設問「何處望」、 「望何處」、

「何所見」、「何所思」、

(8)

「古典精講篇章」備課重點:

除印發之「有法之法」所列者,個人特別重視前 代文獻 對作者之評語、 該篇之總評、專評,

以及箋注、用例。 備試取A秘笈→背總評、背專 評、背作者及前人用例

8

(9)

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

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

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10)

先聽你說,再聽我說:

請問此詞是否精彩? 如何精彩?

學生是否明白 喜歡此詞? →學生

「無惑」、

「無感」,老師何從「解惑」、「無中生感」?

怎麼辦?怎麼辦?

答曰:解惑當從疑惑始! 請問此詞有何難解處?

有何待查待考處?

精讀此詞,教學目標為何? 有何教學重點?

如何為學生準備公開考試?

10

(11)

通識教學、

捕捉關鍵詞與設計切入點乃精讀教學、

辯論教學、 應試教學不二法門!

公開考試應否操練? 能否操練? 如何操練?

熟能生巧,愈操愈熟,愈練愈精 →豈可不操不練?!

(12)

背文本、背總評、背專評、背用例→ 積蓄語料

(「揸拿」所在)。 →自動自覺,各取所需,多多益善。

「死記硬肯,製造填鴨」? 「記憶背誦,毫無趣味」?

「記憶背誦,扼殺獨立思考分析」?

→答之曰:大錯特錯!

背誦美文,滿口芬芳。反覆 不已,識其奇趣。 選擇總評專評用例,研精覃思,

訓練思考。 自認填鴨,自甘墮落,

「揸拿」在手,

進階「操練」!

12

(13)

操答題→ 歷屆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公開試取之不盡

→也是「揸拿」!

操析題→ 抓關鍵詞、定切入點, 析而不答,省時省力!

→培養分析能力,獨立思考。

操設題→ 學問學問,學而能問,學在其中矣!→換個 功利的說法,「捉題目」便是最有效而且有趣的備試 方法!

(14)

以上「操練」,教師愈少參與愈少監督愈好。

黃泉路上,獨來獨往, 考場路生涯路何獨不然。

要讓學生之間互助合作,自求多福!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 之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居之安,居之安則取之左 右逢其源。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14

(15)

回到本篇,先陳管見:

大學專科,未選此詞。

同一時期,已有永遇樂「千古江山」珠玉在前,

並無增選必要。

此詞欲說還休之心境,較之永遇樂「千古江山」

更為複雜,表面上易於解說而難於引起共鳴,

遑論感發興起。

講好此詞須輔以大量資料:至少 包括稼軒生平、 寫作此詞之政局及個人處境、

軍政主張、 北固亭之歷史、 北固二字之反諷意味、

稼軒對孫權之評價等等,都是一大挑戰。

(16)

正面而言,此詞涵括多個文化符碼、教學元素,

大有發揮餘裕。 包括:登臨之作、 懷古之作、

憂國情懷、 撫今追昔、 詞體特色、 用典特色、

設問技巧……

迎難而上,如何切入? 個人心得→一個年份 一闋小品、 一個地名、 一條評語。

16

(17)

南鄉子詞易讀而難明難賞,先讀一首易讀易解、青 年人不難共鳴的小品:

一個年份:未答「何處望神州」先問「何時望

神州」? →(有時間有地點才能搭架歷史舞台)

答曰:公元1204年是也。 繼問:此一年份有何重要性?

答曰:對國家:韓侂胄籌劃北伐,期望速戰速決 收復半壁江山。 對作者:65歲暮年重臨43年前經過 的前線。

(教學設計建議:要求一組學生從歷史大 事表及辛棄疾年譜找出上述背景。) →由此引出

64年來作者的經歷,是欣賞此詞的關鍵,暫時按 下不表。

(18)

醜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 樓,為賦新詞彊說愁。 而今識盡愁 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

天涼好箇秋」。

18

(19)

讀此登樓之作,可以推知南鄉子詞暮年登樓有懷,

乃是「欲說還休」也。 然則稼軒如何「識盡愁滋 味」,必須詳說其生平,必須說到遲暮之年再到

「壯歲旌旗擁萬夫」、「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 虎」……之舊地,以至時不再來時不我與的危懼 之情,考驗老師說故事的本領。

接著從一個地名切入,「北固」是也。

此詞既以「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為題,此亭當然 是主角,然而文本只云「滿眼風光」,而此景此 情究為何事,詞中並無答案。

然而求之不難,說 之不難,甚且可窺稼軒之史識史心以至說明繆鉞

「雙重印象」獨得之見。

(20)

考查北固山北固樓北固亭之取名及歷史

(視乎教 學需要,可交學生負責上網考查整理。)

1、北固顧名思義鞏固北邊,如今江山不固,只餘 半壁,頓成反諷。

2、北固又名北顧,《楚辭》:「菀彼青青,泣 如頹兮;留思北顧,涕漸漸兮。」王逸注云「常 北顧而視郢都 。」悽然北望,傷懷舊京,不堪 回首。

3、稼軒永遇樂「京口

北固

亭懷古」云「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贏得倉皇

北顧

。」正點此一極具反諷之 歷史教訓。

緊接曰「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 社鼓。」謂異族氣勢正盛,「可堪回首」云云,正是

「不堪回首/回顧/回望」,慘然北顧,情何以堪?

20

(21)

4、鎮江京口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歷史舞台,正是一 時多少豪傑,各領風騷。單就出現於稼軒詞中者,

已有「悠悠萬世功,……我自思量禹」,「千古江 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斜陽草樹,尋常巷

陌,人道寄奴曾住」大禹、孫權、劉裕等開國之英,

也有輕率失敗「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 顧」的宋文帝。

然而毫不例外,大浪淘沙,「風流

總被,雨打風吹去。」,只餘「不盡長江滾滾流」。

(22)

6、 解讀南鄉子詞最直接有效之途徑乃輔以同期稍 後之名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

,當視學生之程度及課程進度可供使用之時間,決 定精講、略講或交由學生自習此詞。學生倘能引用 永遇樂原句回答公開試之南鄉子問題,則又一取A 秘笈也。

5、題為「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然則「有懷」者 何?或解曰追懷古人,既如前述;

亦可解曰感懷身 世,則正是此地,「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 州路」,而「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寫劉裕、「年少萬兜鍪」寫孫權,何嘗不可作稼軒 自身寫照?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古今同慨矣!

22

(23)

解讀辛棄疾詞最有用的一條評語:

繆鉞《論辛稼軒詞》:

余讀稼軒詞,恆感覺雙重之印象,除表面 所抒發之情思以外,其裏面尚蘊含一種境界,與 其表面之情思相異或相反,而生調劑映襯之作用,

得相反相成之妙,使其作品更躋於渾融深美之境。

此其所以卓也。 [鍾基按:論稼軒其人其政,亦 可作雙重以至多重印象觀之。]

(24)

進探其他教學元素。

一曰登臨之作:

精讀選文,固然宜少不宜多,而 運用之妙,更在舉一反三。自《詩經.陟岵》、

《楚辭.九歌.河伯》、王粲《登樓賦》、陳子 昂《登幽州台歌》以至李白、杜甫均有大量登高 之作,足以構成一文化專題,或可作為堂上或課 外探討之習作。

至於辛稼軒集中登臨之作頗多,其

中《京口北固亭懷古》、《登建康賞心亭》、

《過南劍雙溪樓》等尤可與本篇互相發明。

王國 維「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的「第一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正是登臨境界。

24

(25)

二曰懷古之作:中國文化重要母題→宜作文化專 題/伸延閱讀→杜甫《詠懷古跡》、蘇軾《赤壁懷 古》、稼軒《京口北固亭懷古》……

思古而有 懷,尋根念舊,乃是對歷史深情的反思。 廣宇長宙

→個人有限時空的伸延。 「心事浩茫連廣宇」→亦 可以連長宙。 鑑古知今,鑑往知來。

史蹟史事的追

尋與回味→「溫情與敬意」(錢穆先生《國史大綱》

卷首語)→歷史教育→人文教育

(26)

三曰探討稼軒之愛國情懷:翻盡稼軒全集並無愛國 二字,然而稼軒常被冠上「愛國詞人」之名,是耶 非耶? 稼軒集中屢屢提及「萬里江山」、「千古

江山」,不難體會其對此江山關愛之情。

→由愛生 憂,由愛生怖,對比敵人氣勢日盛,「佛貍祠下一 片神鴉社鼓」,祖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 依舊」,大好江山,「滿眼風光」卻是「遙岑遠目,

獻愁供恨」。再觀朝廷中人,有如南朝當日「夷甫 諸人,神州沉陸,幾曾

回首

?」,自己報國有心,

請纓無路,甚且是其復國大計,既主戰而又強調慎 戰備戰之策略未受重視,詞中乃有所謂「脈脈此情 誰訴」、「無人會登臨意」的慨嘆。

故曰:稼軒之 愛國乃愛祖國河山,志切復國而未必忠心輸誠於朝 中一人一派,「更能消幾番風雨」、「可惜流年,

憂愁風雨」、「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故曰「憂

國」之情,乃其主調。 26

(27)

四曰體會稼軒詞中尤其是登樓懷古詞中每每出現之 今昔對比。 撫今追昔,人面桃花,固屬懷古懷舊題 材之常調,而稼軒表達手法之特色在於並不直接鋪 陳此一對比,「欲說還休」乃構成此南鄉子之未易 直解以至可堪玩味處,故須通過所謂「雙重印象」

發揮說明。

(28)

五曰詞體特色:

所謂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唐詩宋 詞元曲各領風騷,切入欣賞,不可忽略其體裁格 律節奏之特色。東坡稼軒詞之所以被視為異軍別 派,主要在於傳統詞體乃用於歌筵綺席,蘇辛以 詩為詞以文為詞以論為詞,曰「曲子內綁不住」,

則與詞牌原來之曲調難以協調。葉嘉瑩《靈谿詞 說.〈論辛棄疾詞〉》論之甚詳,在此不贅。僅 擬指出饒有趣味的一點:

稼軒在文學史上被稱為 詞人,然而集中收錄不少詩作,粗略讀之,不如 其詞遠甚。何以如此,耐人尋味。

至其論兵論政 之文章,個人認為古今獨步,不可不讀也。

28

(29)

有關詞體特色,南鄉子詞上片可作一實驗。

此詞上 片共28個字與七言絕句相同,只需略為調動或修改,

即可成為四個七言句。

例如:「悠悠何處望神州,

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 流。」(又或於首句加上「為問」而刪去中間「悠 悠」二字亦通)

試讓學生比較,即可突顯原詞「悠 悠」二字句在長短句詞體中之作用。

(30)

教學重點之六曰用典。 前人評語,吳衡照云:辛稼 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 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

《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 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蓮子居詞話》)

用典固屬稼軒功罪於詞壇之所在。而於具體運用 之際,或明用或暗用或似用似不用,乃構成獨特 之文學效果。亦繆鉞所謂雙重印象之所在。 南鄉子 詞有大量例證。

30

(31)

教學重點之七曰論辛詞之設問技巧:

稼軒善於設問,

其寓敘寓議於設問之高超技巧,最佳例子見於王國 維所稱道「以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之「可憐今夕月」

詞。南鄉子詞亦有例證。

(32)

策略既定,進入內文。

仍以開放式問題發端:請問此詞有 何吸引你注意的一字一詞一句?

或曰耐人尋味處, 或曰大惑不解處 或曰可供切入處

→倘有任何反應,

本講可以脫稿全時討論,趣味盎然。

32

(33)

個人愚見,拋磚引玉:

一如前述,自解釋題目京口北固亭切入殆 無疑義, 並可略為討論「有懷」是追懷「千 古興亡」之歷史以及其間之「天下英雄」,

抑或僅以孫仲謀為主,

抑或借此自抒塊壘,

蓋「年少萬兜鍪」云云,則「壯歲旌旗擁萬 夫」之稼軒亦堪相比。

又或末句借引曹孟德 語,而實暗諷「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34)

如何引入懷古之地,首句「何處」二字便見 精彩。 自問自答,突出所擬強調之觀望點。

「何處」引出「何時」,所謂「Somewhere in time」也。

文學欣賞,常輔以作者或前人 例句之聯想,著名例句如柳永「今宵酒醒何 處」、東坡「醒後不知何處」,還有李清照 元夕詞問「人在何處」,而稼軒元夕詞答之 曰:「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34

(35)

遙望「神州」,就其無有寄託而言,神州乃是祖 國河山的美稱,亦有評者謂此一美稱具見稼軒

「熱愛祖國」。 若就或用典故而言,則有《世說 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 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 自有河山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 曰:當共勠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 稼軒於水龍吟「渡江天馬南來」詞中嘗明對!」

用此典,謂「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

可以並參。

(36)

「滿眼風光」是否用典亦可構成「雙重印象」,

一方面江山如畫,既是實寫; 另一方面,倘若用 典,則為前引新亭對泣「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 之異。」也。

「千古興亡……」自是由北固樓此一多重歷史和 反諷帶出來的感想,亦是由「何處」引出之空間,

帶到「千古」的時間長流,時間、空間交疊成為 歷史舞台,舞台上一時豪傑衍變多少事蹟,然而 亦真亦幻,都被滾滾長江淘洗淨盡。 此亦水龍吟

「舉頭西北浮雲」詞所云之「千古興亡,百年悲 笑,一時登覽。」也。

36

(37)

「不盡長江滾滾流」,當然是從「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到李白「大江茫茫去 不還」到杜甫「不盡長江滾滾來」到蘇軾「大 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所累積起來 的文學符碼。稼軒用此雖曰似無新意,卻確實 是此心同也,其中特別值得注意者更在與杜詩 之關係。「不盡長江滾滾流」較之杜詩「不盡 長江滾滾來」只易韻腳一字,倘問有何深意,

則杜公接曰「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 臺」當為稼軒深契者也。

(38)

尚有進者,稼軒在兩個七言句中間,利用詞牌定 格,加入「悠悠」兩字,

二字既書所見,亦抒 所感,若即若離,

連上接下,既是「千古興亡多 少事」之悠悠緬懷,亦是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之描繪。

細讀「悠悠」,疊字一頓,既具節奏之 美,而其詞性,既是形容,亦是動態,進而為時 態情態,大堪賞玩。

除此之外,悠悠二字,更有 著名之用例,亦與登臨、懷古以至千古興亡有所 關連者,則陳子昂《登幽州台歌》是也。 詩云: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 愴然而涕下。」辛詞二字是否與陳詩有所契合,

作者雖或無此想,而讀者未嘗不可有此想也。

38

(39)

下片表面上談論孫仲謀之功業,引用曹操 口語,舉重若輕;自問自答,亦爽朗流暢。

至於是否可以進求深意,一則曰「年少萬 兜鍪」不難使讀者想像,曾經「壯歲旌旗 擁萬夫」之稼軒自亦配此形容,亦由此帶 出對現況之諷刺。

至於末句,亦有論者指 出,曹操之原話,其後尚有「劉景升兒子 若豚犬耳」,因而帶出對在上者的諷刺,

亦可供參酌也。

(40)

青玉案 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 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 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 尋他千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40

(41)

精讀課文教學,成功關鍵之一,在課堂深入賞析之 前,學生先行預習, 熟讀成誦,

此外,可視其自學 能力及積極性,將作者及解題所需資料,交由四人 小組負責準備。

課堂討論亦盡可能由開放性提問 開始,讓學生提出對精讀篇章之初步印象。

例如此篇是否精彩?如何精彩? 有何疑問?

能否指出關鍵詞句?

→仍是上節說過的:黃泉路 上、考場路上、人生路上,誰都是獨來獨往!

還有就是孟子說過的,「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 自得之也。」(〈離婁下〉)

(42)

本篇教學重點,一得之見在四個關鍵詞, 四個辛棄疾,

四個作文題。

重點討論之前,先將本詞略解一次,見無難解處。

關鍵詞之一:「元夕」

「元夕」既是題序, 亦是戲劇性片段的場景,

更是作者重筆刻劃的對象, 重要性不言而喻。

分析作者刻劃元宵佳節熱鬧場面的手法,一則是用

賦筆鋪陳與元宵有關的事物 (可試請學生在課堂上列舉):

東風、夜、花、樹、星、雨(?)、寶馬、雕車、路、鳳簫、

玉壺、魚龍、(下片更不加修飾直陳蛾兒、雪柳、黃金縷 三個名詞)

42

(43)

二則是刻劃動態,可請學生在堂上點出有關動詞。

三則是連繫感官印象,包括視覺、 聽覺、 嗅覺、 觸覺?

(題外話: →善用感官 →聽之以耳 →聽之以心

→聽之以氣 →「於無聲處聽驚雷」。

四則是連繫意象 →意象是感官的內在整合和創造

→「東風」就其作為春天象徵之文化符碼、

「星如雨」

就其為典故 (《左傳莊公七年》「星殞如雨」)、

「寶馬」

就其為誇飾、 「玉壺」就其為借代,皆可歸入此類。

→「詩人感物,連類不窮」(《文心雕龍•物色》),

此之謂也。

(44)

五則是由遠至近,層層推進

→由全景遠景之「花千 樹」「星如雨」至中景之「寶馬雕車」,繼至「蛾 兒、雪柳、黃金縷」之大特寫。

六則是刻劃空間,兼及時間(「一夜」) , 時空連接,

戲劇情節,得以展開。

44

(45)

七則是一個看似題外話的教學重點: 連繫課文的 感官雜用,意象紛陳,喚起學生對周圍事物的觀 察和體驗 →豐盛人生之始 →「物色之動,心亦

搖焉」(《文心雕龍•物色》)

→「眼界始大,

感慨遂深」(王國維《人間詞話》)

→「指出 向上一路」(王灼評東坡詞)

→伸延閱讀舉隅: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小思《承教小記•不 追記那早晨,推窗初見雪》 (請問《承教小記》

的第一篇為什麽不是談承教於唐君毅老師的〈承 教小記〉? 請問小思所承何教?

→試答曰:京都 的風景、風土種種色聲香味觸法,讓小思的眼耳 鼻舌身意開了竅,「彷彿參透了天地的幾微」。

→跑野馬示例:從提到《心經》到略提禪宗。)

(46)

八則是伸延習作:《聖誕節》、《情人節》這些老 套作文題目倘若因精讀本篇而有脫胎換骨的表現,

便是前引程頤讀論語可以變化氣質手之舞之足之蹈 之的最佳驗證。

46

(47)

關鍵詞之二: 「眾裏尋他」

四個字引出元宵故事的兩個角色。

不妨讓學生齊齊 做偵探,從有限的文本(遊戲規則是不得離開原文或 曰離開原文愈少愈好,這是很好的文本精讀示例) 盡量發掘有關尋人者與被尋者的關係和資料。

比較容易推想的是兩人關係相當密切,才會「千百 度」地熱切追尋。

不少學生會注意到兩人的性別。

有人會認為「他」

應是男性,

可是馬上有人指出,辛棄疾的時代「她」

字還未出現,所以「他」是男是女都有可能。

→還有可能有更多匪夷所思的推想,總之是「言之 成理者給分」。 →文學教育的可愛處在此!

(48)

我的推理就是「他」讓跟他關係密切的人以為他應 該在「眾裏」,才會往「眾裏尋他」,

也就是說,

「他」平時是活躍於「眾裏」、喜歡在元宵佳節招 朋引隊趁熱鬧的人。 試舉個學生都會明白的例子:

倘若要找A同學通常要去圖書館,而尋找B君便要 去球場了。

現在何以本來經常出現在球場的人竟然 出現在圖書館,便耐人尋味以至構成戲劇效果了。

至於「他」的性別,從尋人者注意到女性的頭飾,

則「他」是女性的機會較大。 至於「他」的性格 和心情,則留待「燈火闌珊處」詳析。

48

(49)

有待伸延的話題是「尋找」。

前面提過,精讀課文的 教學重點之一,是從人所皆有的經驗著力,則「尋找」

既是人所皆有的經驗,也可以連繫到文學和哲學的母 題。

自淺處引伸,「尋找」是個有趣的作文題目,文 藝腔一點就讓學生作一篇〈眾裏尋他〉, 連繫信仰可

出題〈尋找基督〉、〈尋找佛陀〉, 連繫社會可出 題〈尋找香港〉, 又或讓學生發揮想像,出題〈尋找

XX〉。

自深處引伸,則可由「尋找」此一母題帶到 生涯規劃、信仰歸宿,

例如讀聞一多〈發現〉、〈一 個觀念〉、〈死水〉、〈一句話〉等詩討論「尋找中

國」, 讀徐志摩詩〈他眼裡有你〉討論「尋找上帝」,

討論《聖經》〈路加福音第十一章〉「尋求的就得著,

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的應許。

讀 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讀魯迅〈過客〉……

(50)

分析至此,要介紹兩個辛棄疾。

此詞作者當然是辛棄疾。

在這個元宵尋人故事中,

作者辛棄疾的角色是敘事學上所謂的「全知者」。

他是此一故事或曰戲劇或曰電影的編劇和導演,尤

其是對元宵熱鬧場面的刻劃,更是如搭布景的描述。

直至「眾裏尋他千百度」,讀者才知道有一個尋人 的人,而作者辛棄疾則化身為「限知」的角度,

「眾裏尋他千百度」而不得,然後才發現「那人」

意外地不在「眾裏」,「卻在」「燈火闌珊處。」

有關尋人者在熱鬧的環境卻「熱鬧不起來」的心情 的刻劃,顧隨有細緻的發揮,請參考附件。

50

(51)

關鍵詞之三: 「驀然回首」

四字千古名句,不勞「甚解」亦不宜「甚解」,要在 個人體會。

不解還得勉強解,「驀然」,《說文》:「上馬也。」

段注:「上馬必捷。故引伸爲猝乍之偁。」是一個猛然 的動作。 我的個人體會則是一個停頓、 一個休止、

一個靜默、 一刻空白、 一個引發靈感的過程、過渡。

「回首」是一個身體動作,帶出或沉思、 或反思、或 反照、 或靈光乍現、或靈感油然而生,

既可以是一戲 劇性的轉折、一種文學經驗,

亦可以是一種宗教上哲 學上的頓悟境界。

(52)

回首一詞不乏前人用例,如李後主《虞美人》「故國 不堪回首,月明中」,東坡「回首暮雲遠」、「回首 斷雲斜日暮」

至於稼軒自身,用例更多,林淑華編著

《辛棄疾全詞索引及校勘》所見,不少於15次使用

「回首」

(書中不知何故在「回」字項下未收「驀然

回首」), 而「回頭」亦達9處之多,大可深入研究。

→伸延閱讀,開枝散葉,

精讀教學趣味所在,死活 所在 !

52

(53)

關鍵詞之四: 「燈火闌珊處」

「燈火闌珊處」當然是「那人卻在」的地點,然而 此地點卻兼有對「那人」的行為、性格和心情的提 示,此堪玩味處之一也。

此人在佳節熱鬧的時刻卻選擇留在燈火的暗角,何 以如此,作者卻沒有明示,此堪玩味處之二也。

此人之身份、樣貌、以至性別,全無明示,此堪玩 味處之三也。

所謂可堪玩味,在於作者在此留下大量可容想像之 空間,引人入勝,正是此五字的精彩之處。

(54)

首先,「闌珊」自是相對於前文輝煌熱鬧的對比,

零落黯淡是也。

此燈火零落黯淡的處所,自元宵佳節以至趁熱鬧 的人群而言,是被忽視被遺忘的角落。

在盛筵之外,

繁華過後,便是悽涼。

以背景作為佳人儀容以至性格的象徵,是從《楚辭

•九歌》以至杜甫《佳人》建立起來的傳統,此句

「燈火闌珊處」所引起讀者對「那人」的聯想,可 以包括多種解讀, 例如孤芳自賞, 例如恬澹自安,

例如自慚形穢, 例如憤懣不平,

甚至開個玩笑,以 為其人身體不適, 以至有意與尋人者捉迷藏等等,

言之成理者皆可開放接納,不宜遽爾否定。

→精讀

教學、文學欣賞教學、通識教學死活成敗關鍵所在!

54

(55)

又,朱自清《荷塘月色》有句曰:「熱鬧是它們的

,我什麽也沒有。」個人以為頗適合借用為無心投 個人的思考,不妨從前人評語以至稼軒用例中找尋 靈感。 例如李清照《永遇樂》「落日鎔金」詞「而 今憔悴,風鬟霧鬢,怕向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 下,聽人笑語。」,其中的「簾兒底下」,正是

「燈火闌珊處」的寫照;

而對比於「中州盛日」,

「而今憔悴」,正是「謝他酒朋詩侶」,寧在燈火 闌珊的「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的原因。

又例如梁啟超的評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 抱。」 竊以為亦能切中經歷南遷之變的李清照以及 辛棄疾之心事。

(56)

稼軒閑居於農村多年,但卻不能投入,對於農村中人 和平恬淡的生活以至樂事,都出之以旁觀者的口脗,

例如:〈鵲橋仙〉「松岡避暑」一詞(全詞見附件)

在「避暑」「避雨」「閑去閑來」的生活中,對於

「東家」、「西家」、「娶婦」、「歸女」,農村中 的人生大事,淡淡著筆描繪辦喜事者「燈火門前笑 語」,不難體會,辛稼軒只是在「燈火闌珊處」的觀 察者,熱鬧是屬於他們而非自己的!

→聞一多《靜夜》、

沈從文《箱子岩》的心境可供參照。

56

(57)

而「茅簷低小」的觀 察角度,聽農人的吳音笑語,亦有如「向簾兒底下 聽人笑語」,熱鬧終是屬於「他們的」。

另一首常被欣賞為農村閑適詞的〈清平樂〉「茅簷 低小」(全詞見附件),個人的體會仍是在閑適之 外所得的「雙重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吳音/

蠻音」對稼軒而言是客居之地的方言,所以無論

「醉裏」的人是指稼軒還是「白髮誰家翁媼」,作 者都是用了旁觀的筆觸,偶然的投入,亦如「『醉』

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58)

再換一個角度,「燈火闌珊處」的心情,證之於稼 軒南歸尤其是久處貶謫時的心境,正是「偏將萬字 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欄干拍遍,無人會 登臨意」, 而「醉裏挑燈看劍」之處,也不妨理解

為「燈火闌珊處」也。

循此思路,或可引出所謂

「第三個辛棄疾」,亦即梁啟超所謂「自憐幽獨,

傷心人別有懷抱」,而此中懷抱乃投射於詞中角色,

亦即無心投入元宵熱鬧獨處於「燈火闌珊處」之傷 心人。

58

(59)

辛棄疾作為全詞之「全知」作者,又或化身為「眾 裏尋他」的尋人者以至「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那 人」,解讀已如前述。

除此之外,在此謹提個人心 得之解讀方式,試將此詞與李清照《永遇樂》「落 日鎔金」一詞參照並觀,或可提供一個敘事學上所 謂「外敘述」的解讀,即辛棄疾作為本詞之「真實 作者」,乃有藉此詞演繹或呼應李清照原作之意。

詳見附件。

(60)

至於前述教學重點所謂「四條作文題」,措意所 在即是前述「四個關鍵詞」正好用為作文題目。

呼應精讀篇章或文學欣賞教學,除發揮前人評語 及伸延閱讀之外,更重要是讓學生自由發揮個人 見解,又或能近取譬,從生活經驗之中求證,以 利深化課文的認知,作文就是最有效的媒介。

→〈元夕〉〈眾裏尋他〉〈驀然回首〉〈燈火闌 珊處〉都是現成的題目。

60

(61)

本詞三個教學重點闡述既竟,而有兩大項目尚待 提示。 其一是辛棄疾其人的詳介,已見上午講述,

在此不贅。

其二是與文本解說無直接關係的王國 維的一段評語,將另行詳說。

在此先補述與詞牌 及章法有關的幾點。

(62)

其一是本詞詞牌「青玉案」的讀音,也連及一句成 語「舉案齊眉」的「案」字,應讀作「按」還是

「碗」? 查「案」的粵音,古今字書並無異議,都 唸作「按」。異議的由來是「案」的字義,古之几 案,近於今之桌子,有人認為,無論是「舉案齊眉」

還是「青玉案」所據張衡〈四愁詩〉之「美人贈我 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所提到的「案」,都 不太可能是桌子,以為可能是「椀」的誤傳,所以 應該唸作「碗」。個人並非此中專家,愚見以為不 改字而改音,反為讓「案」的本音橫生枝節,故

「案」唸作「碗」,聊備一說,未必可取。

62

(63)

兩種解說,各自言之成理,當知不囿成見,

如切如磋始是文學教育之精神所在。

其二是「詞」作為一種廣義的詩體,在文學欣賞 時實有必要略申其體要。此詞句式的長短參差,

押仄聲韻,所産生的節奏,不妨讓學生在朗誦中 體會。 又〈青玉案〉詞分為上下兩片,在章法上 有自然分段的作用,在講授時宜指出,稼軒處理 此詞略有破格,即將元宵熱鬧場面的刻劃,跨過 分片段落,直至「黃金縷」始接入「笑語盈盈暗 香去」的過渡。 另一方面,當然也未嘗不可視上

片為元宵場面客觀全面的描述,進入下片,「蛾 兒」等等則已轉入尋人的主題以至尋人者目光所 聚。

(64)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 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 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 處。」此第三境也。此 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

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其三略作題外點題:燈火是元宵主角,稼軒卻安排 到末句才出現! 「花千樹」「星如雨」以至「玉壺光 轉」均可視為「燈火」之借代也。

一個與本詞解說無直接關係的教學重點,是王國 維《人間詞話》以下的一段:

64

(65)

從教中學到教大學,我都喜歡在課業開始時引述此段,

在於其能深入文學欣賞之堂奧,感發意志,且能容納 不同角度以至人生不同階段之解讀。

首先,單就三段 原屬之文本而言,或談情、或說事,均與所謂「成大 事業大學問」無關; 其次,亦如附件顧隨所言,此

未必就是「參禪工夫」「一是發心,二是行腳,三 是頓悟」; 循此思路,「三種境界」亦不必盡就事

業學問之大者發揮,以至最終是否有所成就論之,

是以顧隨在文末提示:「此是文心中一種最高境界,

千古秘密,……學人且自家會去。」

反覆申論,所 擬印證者,在於文本精讀,如人飲水,無人可以代 勞,無人可以代感冷暖, →「學人且自家會去」!

(66)

意欲掃去「參禪工夫」,還是得要從「參禪工夫」

說起, 大凡事業、學問以至所謂「人生在世」的 存在和認知,都有一個發端。

此一發端,因人因 境而異,而相同者在於有所感觸,有所思考。

→「我思故我在」 →我感故我在?

王國維借用晏 殊《蝶戀花》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以「接受美學」(Receptional

Aesthetic)的角度闡述「大事業大學問」的發端,

可能是一種對美好事物的失落凋殘的驚覺,是登 高臨遠自感的孤高和孤寂,乃至覓路行道的決志 和願心。

此一境界,或如孔子臨川,感嘆「逝者如 斯」「不舍晝夜」,

或如陳子昂登幽州台歌,感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 然而涕下。」

66

(67)

或如魯迅〈自題小像〉所云「靈台無計逃神矢,風 雨如磐黯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 轅。」以及〈無題〉所云「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

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芒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又或可請學生各抒所感,分享第一次體會生、老、

病、死、苦、哭泣、流血的經驗。

登山登樓是否若 有所感? 何謂「望盡天涯路」?

→你的學生當然 未必都會成就大事業大學問, 但也未必沒有,

說不 定有一天,有人在天涯海角,記起在課堂上的一番 話。 →那就是小思說的:一堂課可能改變學生的一 生!

(68)

王國維所說的第二種境界,借用柳永《蝶戀花·佇倚 危樓風細細》所云「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 憔悴。」 此言在追尋大事業大學問以至自認為有價 值之目標,全力以赴。 此亦有契於《離騷》所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 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至於王國維所謂「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之「第三 種境界」,正是借用本篇「眾裏尋他千百度,回頭 驀見(應作驀然回首),那人正(應作卻)在,燈 火闌珊處」。

由於辛詞本身留下頗大之解說空間,

而王氏之借辛詞以寄意,或深用或淺用,均可帶出 多種分歧的解說。

68

(69)

有學者認為,大事業大學問永無止境,「燈火闌珊 處」便是永遠「可望而不可即」。

個人不取此說,

因王國維已明言「成」而非「求」,況且,「燈 火闌珊處」亦實非「不可即」也。

倘就「眾裏尋他而不得,而在意想不到處得之」

處著眼,則此第三境頗有似於秦觀《秋日》詩所 云:「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以 及陸游〈游山西村〉詩所云:「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說就一般尋覓過程以及因 有所得而喜悅之心情觀之,可謂言之成理。

然而 不無所惑者,在「燈火闌珊處」不無晦暗零落之 感,未必契於「柳暗花明」之樂觀也。

(70)

陸游《小飲梅花下作》自云「六十年間萬首詩」,集 中不少談及其學詩經歷,其中兩首值得注意。

一則為

〈夜吟〉:「數十年來強學詩,工夫深淺自家知。夜 來一笑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其中所謂「寒燈 之下」,正近於「燈火闌珊處」也。

二則為其名作〈劍門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塵雜酒 痕,遠游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 劍門。」所道學詩之用功用力,工夫技巧俱全,可謂

「眾裏尋他」不遺餘力, 然而發現真正成就大詩人之 境界竟然是在寒燈一笑,甚且是在劍門險道細雨濛濛,

才真可切合稼軒所謂「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

猶有進者,個人以為陸游學詩最合王國維引述稼軒之 意,蓋王氏《坐致》詩云:「坐致虞唐亦太痴,許身 稷契更奚為?誰能妄把平成業,换却平生萬首詩。」

可為旁證。 70

(71)

詩人事業竟成於寒燈之下細雨之中固如上述,

在此 之外,竊以為聖人事業之成就,或亦可與「燈火闌 珊處」相契。 試讀《論語》首章,在言學習之悅朋 友之樂,接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蓋君子修業成德,未必見用於廟堂之上,甚或可能 老死寒燈之下, 所能貴者,不求人知而不慍怨,正

所以彰其德, 而此亦可有會於王氏所稱之第三境也。

→循此推想,所謂「古來聖賢皆寂寞」,孔子之嘆

「吾衰」、 蘇格拉底之臨刑, 釋迦牟尼之入寂、

耶穌基督之曰「成了」, 或殉道、或悟道、或踐道,

都或可體會為一非眾人所能共鳴共曉的燈火闌珊之 境界。

(72)

又是題外話:

總結高中語文新課程的教學,我擬提出四大 重點,各給一個好玩的名目﹕

開卷有益 →大量閱讀

(積蓄語料,考核常識。)

漱玉含珠 →適量背誦 (含英咀華,滿口芬芳。)

左右互搏 →開放討論

(讓學生分別從正反的角 度討論問題,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尾巴搖狗 →精講細賞

(讓金字塔的頂層帶動底 下兩層的積極建構。)

7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基於經濟效益考量,對於外籍勞工的語言能力以及年齡更為重 視,並重新審定計分制度等。事實上, OECD 會員國對於語言能力 以及薪資條件有愈趨嚴格。如在 2012

語言的意義在於使用 ,而使用又是 因應著不同遊戲情境而定,因此語 言意義具有 豐富性、多變性、..

候用校長、候用主任、教師 甄選業務、考卷業務及試 務、教師介聘、外籍英語教 師及協同教學人員招募、推

(A)《論語》 :由孔子群弟子編纂,詳記孔子周遊列國的言行事蹟 (B)《史記》 :司馬遷奉武帝之命修撰,以事為綱,推論歷代興亡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金陵石頭菴學無學僧江夏如愚譔

1918 年爆發的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在美國共造成 67.5 萬人死亡,經過一個世紀 之後,儘管醫學科技已經相當進步,截至 20 日止,在美國因新冠肺炎而死的人數 仍然達到 67 萬

有關於 Java 程式語言,下列何者敘述不正確?(A)Java 程式語言透過 extends 提供多重繼承 (Multi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