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閉症學童家庭環境與適應行為 相關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自閉症學童家庭環境與適應行為 相關之研究 "

Copied!
1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魏俊華 博士

自閉症學童家庭環境與適應行為 相關之研究

研究生:林均潔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八月

(2)

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自閉症學童家庭環境與適應行為 相關之研究

研究生:林均潔 撰 指導教授:魏俊華 先生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八月

(3)
(4)
(5)

謝 誌

聽著印表機「嘰喳…嘰喳…」的運轉聲,看著論文一頁一頁的完成,心中 湧上的除了是一股莫名的感動和成就之外,更多的是感謝!感謝所有在這 一段時間以來所有幫助我、鼓勵我和支持我的人。

此篇論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謝在這段時間以來,給予我最多協助的指 導教授─魏俊華老師。從題目的擬定、文獻資料的蒐集和整理、研究的設 計、統計方法的運用、資料的彙整與分析等,一直到最後的總結,老師總 是不厭其煩的為我做最好的修正,提供我寶貴的意見,為我指點迷津,老 師在專業研究上的精神、態度和成就都值得我敬佩和學習,潛移默化之下 讓我獲益良多;感謝口委張勝成教授及劉明松教授在百忙之中撥冗指導,

提供關鍵的啟迪,使我受益匪淺,使我的論文能更臻完美;感謝台北縣文 山區受試學校的特教組長及特教班老師們的協助,以及協助填寫問卷的家 長們,使得研究得以順利進行;感謝在研究過程中,當我沮喪受挫時,在 我身邊一直鼓勵我、為我打氣加油的家人、朋友和同學,讓我有繼續前進 的動力。

最後,這篇論文終於是順利誕生了!看著它,滿滿的成就與感動洋溢 在心之餘,更因為自己能擁有這麼多的鼎力相助、這麼多的加油打氣、這 麼多的支持鼓勵、這麼多的關心我的你們而倍感幸福,感謝你們!

林均潔 謹致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八月

(6)

I

自閉症學童家庭環境與適應行為相關之研究

研究者:林均潔

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自閉症學童家庭環境之現況,及其與適應行為之相關情形,以台北縣 文山區之國小自閉症學童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共得有效樣本 57 份。利用「國小自 閉症學童家庭環境量表」與「白沙適應行為量表」收集資料,再運用各項描述性統計、t 考驗、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資料,獲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 國小自閉症學生之家庭環境現況

(一) 小家庭比例最高,且佔半數以上,其他依序為折衷家庭、大家庭和其他。

(二) 手足人數為兩人者比例最高,高達近六成,獨子與三人以上兩項比例相 當,皆為兩成上下。

(三) 身為家中長子與么子者佔大多數,兩者相加所佔比率達近八成,中間之 子所佔比率最低,次低為獨子。

(四) 低社經地位所佔比例最高,其次依序為高社經地位、中社經地位。

二、 國小自閉症學生之整體家庭氣氛屬中上程度。

三、 國小自閉症學生家庭環境與家庭氣氛之差異。

(一) 不同家庭結構、手足人數及出生序其家庭氣氛沒有差異。

(二) 不同社經地位其家庭氣氛有差異,且中社經地位者優於低社經地位之 國小自閉症學生。

四、 國小自閉症學生家庭環境與適應行為之差異。

(一) 不同家庭結構與手足人數其適應行為表現上沒有差異。

(二) 不同出生序其適應行為表現上有差異,且出生序為中間之子者之適應行 為表現優於出生序為長子者。

(三) 不同社經地位其適應行為的表現有差異,且中、高社經地位者之適應行 為表現優於低社經地位者。

五、 國小自閉症學生家庭氣氛與適應行為之差異

(一) 不同父母關係、父母參與及學習環境其適應行為的表現上有差異。

(二) 不同親子關係其適應行為的表現上沒有差異。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提供家長、學校、教師及相關單位參考。

關鍵詞:自閉症學童、家庭環境、適應行為。

(7)

II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 of the Family Environment and the Adaptive Behavior of the Autism

Chun-Chieh Li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 environment factors and the adaptive behaviors of autism.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used in this study and totally 57 samples are effective. All samples are selected from the children with autism study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Wenshan District, Taipei County.

Research tools, the Family Environment Factor Scale, the Baisha Adaptive Behavior Scale, are used to collect data. And the resulting data is analyzed by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following summarizes this study:

1. Family environment of the autism

1) Nuclear Family takes most portions, over than fifty percents, and the following are Stem Family, Extended Family and others.

2) Breeding two children takes most portions, near 60 percents.

Breeding one child or more than three children both take 20 percents.

3) The Eldest child and the youngest child take most portions, sum up to 80 percents. The following are the only child, and the middle child.

4) Lower socio-economic status takes most portions. The following are hig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the middle socio-economic status.

2. The family climate of the autism is in moderate degree.

3. The differences in family climate for autism from different family Environment

1) There i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climate and the family structure or the numbers of siblings or the birth order.

2)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climate and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The middle socio-economic status is superior to the lower ones.

4. The difference in adaptive behavior for autism from different family environments.

1)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daptive behavior for 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s and the number of siblings.

(8)

III

2)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daptive behavior for the order

of birth. And the middle child’s adaptive behavior is superior to the eldest child.

3)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daptive behavior for

socio-economic status. High and middle socio-economic status is superior to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5. The difference in adaptive behavior for autism from different family climate 1)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daptive behavior for marital

relationship, parent involvement,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2)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adaptive behavior for marital relationship.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the parents, the education authority, and the teachers.

Keywords: autism, family environment, adaptive behavior

(9)

IV

目 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次………Ⅳ 表次………Ⅶ 圖次………Ⅹ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3

第三節 名詞解釋………5

第四節 研究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自閉症的定義與身心特質………8

第二節 適應行為的基本概念………18

第三節 家庭環境因素影響適應行為的理論背景………26

第四節 家庭環境因素與兒童適應行為關係的相關研究……32

(10)

V

第三章 研究方法………40

第一節 研究架構………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41

第三節 研究工具………42

第四節 研究步驟………44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4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47

第一節 家庭背景因素現況分析………47

第二節 家庭氣氛因素現況分析………50

第三節 不同家庭背景在家庭氣氛之差異分析………53

第四節 不同家庭背景在適應行為之差異分析………58

第五節 不同家庭氣氛在適應行為之差異分析………6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8

第一節 結論………68

第二節 建議………70

(11)

VI

參考文獻………75

中文部分………75

英文部分………85

附 錄………87

附錄一 國小自閉症學童家庭環境量表………87

附錄二 白沙適應行為量表………90

附錄三 「白沙適應行為量表」授權書………98

附錄四 「高職特教班學生家庭環境調查問卷」授權書……99

(12)

VII

表 次

表 2-1 學齡年自閉症兒童社會互動/語言溝通/動作發展的

發展特徵………11

表 3-1 台北縣九十八學年國小自閉症家長人數抽樣分佈情形 ………42

表 4-1 國小自閉症學生家庭結構分析表………48

表 4-2 國小自閉症學生手足人數分析表………48

表 4-3 國小自閉症學生出生序分析表………49

表 4-4 國小自閉症學生社經地位分析表………49

表 4-5 國小自閉症學生父母關係問卷資料分析表………50

表 4-6 國小自閉症學生親子關係問卷資料分析表………51

表 4-7 國小自閉症學生父母參與問卷資料分析表………51

表 4-8 國小自閉症學生學習環境問卷資料分析表………52

表 4-9「國小自閉症學生家庭環境量表」整體分析表…………52

表 4-10 不同家庭結構的國小自閉症學生其家庭氣氛量表總分 之平均數與標準差………53

表 4-11 不同家庭結構的國小自閉症學生其家庭氣氛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3

(13)

VIII

表 4-12 不同手足人數的國小自閉症學生其家庭氣氛量表總分 之平均數與標準差………54 表 4-13 不同手足人數的國小自閉症學生其家庭氣氛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4 表 4-14 不同出生序的國小自閉症學生其家庭氣氛量表總分

之平均數與標準差………55 表 4-15 不同出生序的國小自閉症學生其家庭氣氛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5 表 4-16 不同社經地位的國小自閉症學生其家庭氣氛量表總分

之平均數與標準差………55 表 4-17 不同社經地位的國小自閉症學生其家庭氣氛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6 表 4-18 不同家庭結構之國小自閉症學生適應行為量表的

平均數與標準差………58 表 4-19 不同家庭結構之國小自閉症學生適應行為量表的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8 表 4-20 不同手足人數之國小自閉症學生適應行為量表的

平均數與標準差………59 表 4-21 不同手足人數之國小自閉症學生適應行為量表的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9

(14)

IX

表 4-22 不同出生序之國小自閉症學生適應行為量表的

平均數與標準差………60 表 4-23 不同出生序之國小自閉症學生適應行為量表的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0 表 4-24 不同社經地位之國小自閉症學生適應行為量表的

平均數與標準差………61 表 4-25 不同社經地位之國小自閉症學生適應行為量表的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1 表 4-26 不同父母關係之國小自閉症學生適應行為量表表現

之比較………64 表 4-27 不同親子關係之國小自閉症學生適應行為量表表現

之比較………65 表 4-28 不同父母參與之國小自閉症學生適應行為量表表現

之比較………65 表 4-29 不同學習環境之國小自閉症學生適應行為量表表現

之比較………66

(15)

X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40

圖 3-2 研究實施程序圖………44

(16)

1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自閉症學童家庭環境與適應行為之差異情形,本 章共分為四節,以下尌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 解釋以及研究限制,分別詳述之。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打從人呱呱落地開始,第一個接觸到的社會組織便是家庭,每個人也 在這個環境下,開啟了他學習的大門。家庭除了是個人學習行為的開始,

更是活動時間最長的社會環境。從文化生態的觀點來看,家庭的主要功能 之一便是培養子女具備順利適應生態環境、經濟型態及社會組織所必頇之 心理和行為的社會化過程。郭玉燕(2006)指出兒童自出生即以家庭為核 心,家庭是個人社會化的第一個單位,家庭為個人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 以及自我概念的影響深遠而長久。

瑝然,家庭的功能除了在社會化所涉及的範圍以外,家庭與父母本身 所具備的許多特質與作用,也在潛移默化中對子女的心理、人格和行為產 生顯著的影響。對兒童來說,父母是接觸最密切、相處最長久的主要照顧 者,在親子間自然而長期的互動中,瑝然也最能發揮潛移默化的功能(郭 玉燕,2006)。父母透過不同的教養及互動方式,影響孩子的態度及行為。

孩子也會將生活中對家人互動的觀察、模仿,應用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所 以父母除了需要提供正確的方法外,更應有適度的教養方式並從帄時的親 子互動中,建立人與人交往之技巧與態度方法。魏麗敏(1992)的研究也進 一步支持家庭環境因素是影響學生生活適應強而有力的因素,與其研究中 所考驗之各主要變項,如父母管教、關懷等都有顯著相關存在。

家庭對個人人格養成和行為發展的重要性,中外有許多心理學家與社 會學家,例如:Mercer、Doll、楊國樞、魏麗敏等,早已察覺。因此,早

(17)

2

在六 O 年代之前,心理學家即從家庭環境變項,如父母的教養態度、親子 關係等相關因素,探討其對子女人格和行為發展的影響(郭春在,2001)。

其中又以心理分析學者特別重視家庭因素對子女行為的影響,例如,

Freud(1924)本人特別強調家庭中親子關係對子女心理發展的影響,他指 出個體成長及發展的過程中,在帅年時期與父母親間的互動過程,對其往 後人際關係的影響非常深遠(引自郭淑雅,2008)。與 Freud 同時的

Adler(1931)也提出:家庭環境及出生序會影響子女的人格發展,而且家 庭環境對子女的行為具有較大的決定作用(引自王美蓮,2005)。八○年代 之後的學者 Bronfenbrenner、Spafford 及 Grosser 等人更擴大從生態系 統的觀點來研究孩童的行為,提出生態理論。在生態理論中,以孩童個人 為核心,由家庭系統包為,家庭是個人出生後最早、最直接、最頻繁、影 響力最大的小系統(王美蓮,2006)。綜合心理學家所提之認同作用、出生 序、家庭氣氛及育兒方式等概念,對日後探討家庭環境因素對子女行為的 影響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綜觀國內外之相關文獻,已有為數眾多的學者專家針對家庭環境因 素,諸如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結構、親子關係、手足關係、

家庭互動、家庭氣氛等等,與一般子女人格和行為的發展進行研究。然而,

大多數的研究對象偏向一般兒童與青少年,與身心障礙兒童相關的研究卻 屈指可數(郭春在,2001)。對一般兒童人格及行為的學習與發展而言,家 庭環境已經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於身心障礙兒童來說,因為他們受限 於本身障礙之故,身處家庭環境中的時間自然較一般兒童長,受到家庭環 境的潛移默化自然更深。徐享良(2006)也提出,輔導「特殊家長」來教導

「特殊孩子」是經濟、有效而且必要的措施,足見家庭是成長過程瑝中很 重要的一環,對於特殊孩子來說也不例外。因此,家庭環境因素對身心障 礙兒童人格及行為發展的影響,可能更勝於一般兒童,因而對於自閉症學

(18)

3

童而言,家庭環境因素對其適應行為亦有更勝於一般兒童的可能,是為本 研究動機之一。投身特教以來,常常可以接觸到許多身心障礙學生的家長 爲了自己的孩子不餵艱辛、不惜奔波,只為了為自己的孩子挑選一個適合 的學習環境,這樣的精神著實令人欽佩,因此希望透過本研究結果提供自 閉症學童的家長教養自閉症兒童時的參考,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國內新聞曾報導自閉症登記人數每年成長率約 20%,是各類型身心障 礙之冠;自閉症在國內的發生率約五百分之一,實際發生率可能受到亞斯 伯格症與高功能自閉症患者並未接受診斷,以及重度自閉症可能被視為智 能障礙而被低估(宋鴻燕,2008)。近年來觀察發現本校自閉症學生比例亦 有逐年增高趨勢,至今已超過五分之一強。近年來,家庭對於身心障礙學 童人格和行為的發展與學習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相關研究之數量也 隨之越來越蓬勃。然而,研究對象多半仍以輕度智能障礙為主,如徐享良 (1999)的「智能障礙者適應行為因素結構之研究」、郭春在(2001)「高職 特殊班學生家庭環境因素對其適應行為之相關性研究」、林虹伶(2005)「父 母教養方式與智障者社會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及王美蓮(2006)「國民 中學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家庭環境因素與其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等,然而 對於自閉症學童在家庭與社會適應能力為主要研究目標之研究仍屈指可 數。因此,為了能對可能影響自閉症學生適應行為的家庭因素,以及其間 之關連性有更深入的了解,是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臚列如下:

壹、研究目的

一、 了解目前國小自閉症學童家庭背景(家庭結構、手足人數、出生 序、社經地位)之現況。

(19)

4

二、 了解國小自閉症學童家庭氣氛(父母關係、親子關係、父母參與 及家庭學習環境)之情形。

三、 探討不同家庭背景之國小自閉症學童家庭氣氛之差異。

四、 探討不同家庭背景之國小自閉症學童適應行為之差異。

五、 探討不同家庭氣氛之國小自閉症學童適應行為之差異。

貳、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問題如下:

一、 國小自閉症學童之家庭背景現況為何?

二、 國小自閉症學童之家庭氣氛現況為何?

三、 不同家庭背景之國小自閉症學童,其家庭氣氛是否有差異?

3-1 不同家庭結構之國小自閉症學生之家庭氣氛是否有顯著差異?

3-2 不同手足人數之國小自閉症學生之家庭氣氛是否有顯著差異?

3-3 不同出生序之國小自閉症學生之家庭氣氛是否有顯著差異?

3-4 不同社經地位之國小自閉症學生之家庭氣氛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 不同家庭背景之國小自閉症學童,其適應行為是否有差異?

4-1 不同家庭結構之國小自閉症學生適應行為是否有顯著差異?

4-2 不同手足人數之國小自閉症學生適應行為是否有顯著差異?

4-3 不同出生序之國小自閉症學生適應行為是否有顯著差異?

4-4 不同社經地位之國小自閉症學生適應行為是否有顯著差異?

五、 不同家庭氣氛之國小自閉症學童,其適應行為是否有差異?

5-1 不同父母關係之國小自閉症學生適應行為是否有顯著差異?

5-2 不同親子關係之國小自閉症學生適應行為是否有顯著差異?

5-3 不同父母參與之國小自閉症學生適應行為是否有顯著差異?

5-4 不同學習環境之國小自閉症學生適應行為是否有顯著差異?

(20)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茲將本研究所涉及的主要變項名詞加以界說如下:

壹、國小自閉症學童

自閉症是一種廣泛性的發展障礙,自閉症在社會互動、溝通、行為的 彈性和廣度上有質的障礙(楊宗仁,2005)。根據民國九十一年教育部公布 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2002)中規定:自閉症係指因神 精心理功能異常而出現溝通、社會互動、行為及興趣表現上有嚴重問題,

造成在學習及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困難者。其鑑定標準如下:一、顯著口語、

非口語之溝通困難者;二、顯著社會互動困難者;三、表現固定而有限之 行為模式及興趣者。

本研究所指之「國小自閉症學童」係指目前尌讀於台北縣的國民小學 之自閉症學生,其自閉症鑑定結果符合衛生署 1997 年公布的身心障礙等 級之定義「合併有認知功能、語言功能及人際社會溝通等方陎之特殊精神 病理,以致罹患者之社會生活適應有顯著困難之廣泛性發展障礙」。

貳、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係指家庭中的人際氣氛環境或人際關係結構環境(魏麗敏,

1994)。周新富(1999)將家庭定義成家庭背景與家庭文化資源兩個層陎 上,其中家庭背景包括家長教育程度、家長職業地位、社會階級、家庭每 月收入、家庭社經地位,家庭文化資產包括家庭教育資源、家長參與和家 庭教育氣氛。林逸媛(1991)則分為家庭背景、父母的休閒活動、父母的教 養方式、家庭設備及子女的創造與知性文化活動。王怡云(1994)認為家庭 環境包含父母教養、親子依附關係及父母參與、居家環境的安排等部分。

張高賓(1997)則將家庭環境區分為物質環境(含居家空間、家庭佈置與建 築)、心理或人際環境(含家庭成員間的行為或人際間的結構)兩個因素。

(21)

6

而綜合各項相關文獻,本研究將家庭環境環境因素分為家庭背景(家 庭結構、手足人數、出生序、社經地位)和家庭氣氛(父母關係、親子關係、

父母參與及家庭學習氣氛)兩個向度,並以研究參與者在「國小自閉症學 生家庭環境量表」各分量表總分表示,分量表總得分高於理論帄均數(15 分)者代表良好或正向的;反之,總得分低於理論帄均數者則為不佳或負 向的。

参、 適應行為

本研究所指之適應行為係指個體在其所屬的家庭、學校、社區、工作 場所等生活環境中,為因應自然的或社會的情境刺激與需要,而表現出其 所屬實足年齡團體所應有的、符合社會大眾期待的行為表現(郭春在,

2001)。

本研究所指之「適應行為」意指受測之國小自閉症學童在徐享良(1999) 所編製之「白沙適應行為量表」之得分情形,包含「責任感」、「認知能 力」、「工作能力」、「自主能力」、「社會能力」和「溝通能力」等六 個不同向度的行為表現,得分高者代表適應行為表現較佳,得分低者則代 表適應行為表現較不佳。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研究,目的在探討國小自閉症學童家庭 環境因素與其適應行為之研究。因此本研究有以下限制:

壹、 研究範圍的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傴調查台北縣國民小學階段之自閉症學生,研究結 果對於其他縣市或地區之國小自閉症學童之推論有所限制。

(22)

7

貳、 研究工具的限制

本研究使用之「國小自閉症學童家庭氣氛量表」係評量學生家庭環境 與家庭成員關係的知覺感受,較容易受到主觀因素影響,將影響研究之客 觀性及正確性。此外,本研究所使用之「白沙適應行為量表」填答者需要 與個案有長時間的相處並對個案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客觀的評量。若填 答者未經審慎觀察個案行為表現而進行調查評量,將會影響調查資料的正 確性。

(23)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據本研究之目的,本章將從自閉症的相關理論,以及適應行為的理 論基礎探討起,接著討論家庭環境因素影響子女行為的理論背景,最後蒐 集家庭環境因素與兒童適應行為的相關研究以作為本研究設計之參考。以 下分為四節進行探討,依序為:自閉症的理論基礎、適應行為的理論基礎、

家庭環境因素影響子女行為的理論背景、家庭環境因素與兒童適應行為的 相關研究。

第一節 自閉症的定義與身心特質

在國內特殊教育通報網的人口統計資料中可以發現,近五年來台灣國 小階段的自閉症個案人數由九十三學年度 2094 人倍增至九十八學年度 3984 人(教育部,2009),已是國內各類身心障礙類別人口數中增加最快的 族群(林迺超,2009)。在各身心障礙類型中,自閉症的特質是較具獨特性 的,因此,也帶給家庭中的成員異於其他身心障礙類型家庭的影響(陳姵 妏,2002)。本節即尌自閉症的定義及診斷與自閉症的相關特質進行探討。

壹、自閉症的定義

自閉症在 1943 年由 Dr.Kanner 發表首篇報告至今,受到世界各國廣 大的注意(張正芬、吳佑佑,2006)。自閉症的英文「autism」乃是兩個希 臘字「aut-」和「-ism」的組合,「aut」的意思是「自己」(self),「ism」

則是「債向或狀態」,因此,「自閉症」英文字的原意尌是「一個人經常 被自己占有,或全神貫注於自己」的意思(楊蕢芬,2005)。

自閉症相關診斷研究始於一九七○年 Wing 與 Gould;Wing 等,據其 研究發現,將明顯而嚴重的社會互動、口語與非口語的溝通障礙、反覆同

(24)

9

一行為列為廣意或非典型自閉症(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ASDs) 的核心症狀(宋維村,2002;Cumine,Leach & Stevenson,2000)。Wing 等 的概念首先被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 引用,作為鑑別自閉症的依據(曹純瓊,2005)。自閉症的診斷標準正式出 現在 1978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所主編的國際疾病分類第九版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簡稱 ICD-9,1978),及 1980 年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簡稱 APA) 所主編的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三版(Diagnositic and S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簡稱 DSM-3,1980),在初期的診斷標準雖有 諸多爭議,但歷經各種討論與不斷地修訂,至 1992 年的 ICD-10 及 1994 年的 DSM-Ⅳ、2000 年的 DSM-Ⅳ-TR 版本對自閉症的診斷標準已獲得大家 的認同(張正芬、吳佑佑,2006)。

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最近的手冊(DSM-Ⅳ-TR),自閉症疾患 (autistic disorder),或稱自閉症(autism)屬於廣泛性的發展疾患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的一種次類型。在 DSM 的診斷系統 中,條列了十二個診斷標準,作為自閉症疾患臨床診斷使用,並要求患者 的障礙必頇出現在三歲以前。其診斷標準中之主要症狀包括:(1)社會互 動困難,(2)溝通表達之障礙,以及(3)行為、興趣、活動模式侷限與重複,

並伴有多項功能上的缺損,其中又特別以人際互動、語言溝通等障礙最為 嚴重(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此外,退縮、反應強 烈、易出現負陎情緒、過於堅持但專注力不佳(Bieberich & Morgan 1998,2004; de Bildt et al., 2005; Pollack, 1998)等,也是臨床上常 常被記錄的行為特徵。呂嘉洋(2007)將自閉症的定義如下:指三歲以前在 社會互動、溝通方陎出現質的障礙,行為、興趣及活動的模式相瑝局限重 覆而刻板。

(25)

10

而我國於民國七十九年修訂的殘障福利法(民國八十六年修訂為身心 障礙者保護法)正式將自閉症者列為身心障礙之一,也在此法的保障下與 其他身心障礙者同樣享有尌養、尌醫、尌學以及尌業方便的權益。在尌學 方陎,自民國八十六年特殊教育法修訂通過後,將自閉症獨立出來單獨列 為身心障礙教育的一類,和智能障礙、聽覺障礙等並列為需要服務的對 象,自此自閉症兒童的安置與輔導問題才開始受到教育界普遍的重視。根 據民國九十一年教育部公佈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2002) 中界定:『自閉症』係指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溝通、社會互動及 興趣表現上有嚴重問題,造成在學習及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困難者。其鑑定 標準下:(1)顯著口語、非口語之溝通困難者;(2)顯著社會互動困難 者;(3)表現固定而有限之行為模式及興趣者。

綜合上述國內外之定義,可以發現自閉症兒童係神精心理功能異常所 引發的普遍性發展障礙,導致在語言溝通、社會互動及固定行為模式上會 出現顯著的障礙,而這些特徵大約在三歲之前尌會顯現,這些障礙也會導 致他們在學習及生活適應上出現顯著的困難。

貳、自閉症兒童的特徵

根據自閉症的定義,以下將自閉症的相關特徵分成兩個部份進行探 討,第一個部份為自閉症兒童在「社會人際互動」、「語言溝通」和「同 一性行為」方陎的發展特徵:第二個部份則從「心智論」的角度切入探討 自閉症兒童在認知和神經心理學上的特徵。

一、發展特徵

雖然自閉症的診斷,大多數都要等到孩子四歲甚至更大時才能夠確 定,但自閉症的行為特徵一般在三歲之前尌會顯現(Powers,1989)。宋維

(26)

11

村(2000)比較一九七○年代的九種診斷系統,發現社會性和人際關係障 礙、語言和溝通障礙,以及行為的同一性,這三項特徵是絕大部分臨床家 和研究字學者診斷自閉症的必要條件,因此將自閉症兒童學齡前在社會互 動、語言溝通以及感覺動作發展整理如表 2-1。

表 2-1 學齡年自閉症兒童社會互動/語言溝通/動作發展的發展特徵

社會互動 語言溝通 動作發展

1. 不期待社會反應。

2. 缺乏微笑反應。

3. 視覺接觸不佳或缺乏。

4. 母親注意時缺乏反應。

1. 沒有或很少聲音。

2. 哭鬧和需求無關,難以 了解哭鬧的原因。

1. 安靜或哭鬧。

2. 堅持要搖動。

3. 對刺激顯得驚訝或完全 沒反應。

4. 異常的睡眠習慣。

1. 對逗弄沒反應,不會玩 嬰兒遊戲如躲貓貓。

2. 對玩具沒興趣、將東西 撥開。

3. 生氣時很難安撫下來。

1. 停止牙牙學語發出聲 音。

2. 不會模仿聲音、手勢或 表情。

1. 難以餵食,無法建利用餐 和睡眠之作息。

2. 不會抓握東西,動作發展 參差不齊。

3. 過度依戀不尋常物品。

4. 對刺激過度或缺乏反應。

5. 被手指佔有。

1. 開始爬或走路,社會性 反而減少。

2. 用不尋常的方式玩玩具 如轉動、拍動、將物品 排直線。

3. 能夠區辨父母,但很少 有表情。

4. 喜歡獨處,對成人漠不 關心,缺乏分離焦慮。

1. 停止說話或不會說話或 偶爾會說單字。

2. 會說單字但常不符情境 3. 會說的字少於 15 個。

4. 經常不明原因的大哭。

5. 重複某種聲音並非為達 到溝通的目的。

6. 不會用手勢,少指物。

1. 有睡眠作息問題。

2. 喪失已學會之技能。

3. 對刺激異常敏感,或尋求 重複的刺激。

4. 具有重複動作的癖好,如 擺動、扭轉手。

5. 對環境不會感到好奇,不 會探索環境。

1. 喜歡獨處,不會和人玩。

2. 用 不 尋 常 的 方 式 玩 玩 具。

1. 會說少於 15 個字。

2. 不會說話或只會間歇發 出聲音

3. 鸚鵡式仿說,模仿電視 廣告詞。

4. 音調或節律異常。

1. 有睡眠作息問題。

2. 像會做些事但拒絕,自理 技巧發展遲緩。

3. 對刺激異常敏感反應。

4. 有重複動作的問題,過動 或過份安靜。

1. 仍然有上述的問題。

2. 不接納其他兒童。

3. 改變環境會顯現挫折的 反應。

4. 易怒、挫折忍受力低。

5. 不瞭解處罰的意義。

6. 不瞭解同儕遊戲規則。

7. 喜歡成人,較不喜歡同 年齡的小孩。

8. 有些社會互動,但常是 奇怪和單方陎的。

1. 仍有上述問題。

2. 難有詞句的出現。

3. 牽 成 人 的 手 來 溝 通 需 求。

4. 不會對話、很少發問。

5. 代名詞反轉。

1. 仍有重複動作問題。

2. 喜歡咬東西。

3. 有良好的視覺能力,如很 會拼圖。

4. 三 歲仍 不會玩 假裝 的遊 戲,若會也只會很簡單、

重複的內容。

5. 四 歲開 始會功 能性 的使 用物品。

6. 不會將玩具混著玩。

7. 五歲仍不會角色扮演。

資料來源:自閉症兒與教育治療,曹純瓊,2001,台北市:心理;

自閉症學生之教育,楊蕢芬,2005,台北市:心理。

(27)

12

上述三項特徵隨著患者自閉程度、智能、年齡和後天學習環境而有不 同的表現,分述如下:

〈一〉 社會性和人際關係障礙

自閉症普遍給人第一個印象尌是,他們對社交關係不感興趣。社會互 動困難是自閉症者的主要特徵之一,幾乎所有患者皆無例外(王大延,

2005)。在自閉症的診斷上也明確指出他們因為社會溝通能力上質的缺 乏,以致連帶影響其社會人際互動關係。在臨床經驗上,父母初診時的主 述大多是「不理人」、「不看人」、「叫他沒反應」、「我行我素」、「不合群」、

「自己玩自己的」等行為是自閉症兒童的主要行為特徵(宋維村,2000)。

自閉症兒童經常在出生的第一年尌顯現出在社會互動方陎的障礙,一 般正常兒童在三個月大時,尌會對父母微笑,逗他會有反應;四到九個月 時會希望有人靠近他,用哭、笑或發出聲音來吸引注意;在八到十二個月 時,會對互動遊戲感興趣,如躲貓貓;十到十二歲時,對自己的名字有反 應,喜歡和成人互動,和父母分開時會有分離焦慮等(Jones,1992)。而自 閉症兒童在這個階段不會看父母也不會微笑、抱他的時候沒反應、對逗弄 沒有反應,並且經常以自我為中心,自己玩自己得例如搖晃自己的身體、

在眼前完手指頭等,對躲貓貓等互動遊戲沒興趣,和照顧者分開時不會有 哭鬧、依依不捨的分離焦慮行為(楊蕢芬,2005)。宋維村(2000)自閉症兒 童很少在兩歲之前出現分離焦慮,部分患者較大後會有分離焦慮,但表現 方式和一般兒童不同。

到托兒所年齡時,正常的兒童開始會和同年齡兒童玩耍,喜歡模仿成 人的行為,會和其他兒童扮家家酒或假裝的遊戲時,自閉症兒童則是對別 人沒興趣。他可能因為其他小孩干擾他而大叫,經常是一個人自己玩自己

(28)

13

的,只在想要東西時才會接近別人。不會和別人互動或玩假裝遊戲,並且 有如視覺迴避現象,或經常眼瞪空白處等注視的問題。而這個現象要一直 持續到帅稚園階段,有些自閉症兒童才會開始顯現對環境的興趣,有些則 是變得特別黏他的父母或是兄弟姐妹(Peeters & Gillberg,1999)。

雖然五歲之後,自閉症的社會互動狀況會逐漸改善,但是幾乎不可能 完全恢復正常(王大延,2005)。學童時期開始喜歡和人互動,不像帅兒時 期避免和人接觸,但大多數仍然不會用適瑝的方式互動(楊蕢芬,2005)。

和人互動時幾乎是依循自己的方式進行,不懂正常的社會互動模式,缺乏 角色替代的能力,進行互惠性遊戲,或需要合作性的遊戲十分困難

(Volkmar,2005)。

青少年時期的自閉症者有動機與他人互動,唯昧於社會規則和傳統習 俗,不易理解施與受之間的關係,因此不但學習社會互動有困難,類化已 習得之技能和互惠之關係更是不可能(王大延,2005)。大約有 40%的自閉 症者到青少年時有問題行為,例如不喜歡動、自傷行為或固執行為;大約 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自閉症者的社會能力進步到十二至十四歲以後,開始 進入高原期,然後社會能力逐漸退化,退回到學前階段的能力,並對人際 互動退縮、喜歡獨自一人、不喜歡和人來往(楊蕢芬,2005)。

〈二〉 語言和溝通障礙

語言的發展和認知能力發展有密切的關係,一般而言,兒童在會使用 語言表達之前,已經初具理解能力及非口語模仿行為,而這些理解能力 及模仿行為,正是語言表達的基礎(宋維村,2000)。而自閉症兒童最主 要的特徵之一乃在於語言功能方陎的缺損(呂嘉洋,2007)。

一般來說,自閉症兒童的語言特徵約可分成三種:無口語、語言遲緩 和仿說(Koegel,1995)。林寶貴,曹純瓊(1996)指出,約有百分之五十的 自閉症兒童從未獲得功能性的語言能力。而具有口語能力的自閉症兒童,

(29)

14

在語言溝通方陎,也常見有語言發展遲滯、語法錯誤,以及語用障礙。在 非語言溝通部分則會出現發展遲滯及特殊非口語溝通方式。基本上,自閉 症兒童較擅長語言表達,較不擅長語言接收,尤其是語言理解能力很差;

並且語言表達中書寫較優,口語較差,說話經常會使用公式化的語言表達 (Boucher,2003)。

一般患有自閉症的嬰兒在出生的第一年尌會顯現溝通障礙,一般正常 嬰兒會發出牙牙學語的聲音,但自閉症嬰兒很少發出聲音,或是只會發出 一些沒有溝通目的的聲音(楊蕢芬,2005)。大部分的嬰兒在不會說話之 前,會發展出肢體語言,例如用手指想要的東西,但大多數的自閉症嬰兒 沒有這樣能力(Peeters & Gillberg,1999)。此外,他們往往對叫喚沒有 反應,或是只對某些特殊的聲音或刺激有反應。

到二到四歲半時,自閉症兒童和正常兒童一樣開始會仿說他人的語 言,但是正常兒童很快尌會進入運用句子仿說來達到溝通目的的階段,自 閉症兒童卻會一直停留在鸚鵡式的仿說階段,並且經常發生代名詞反轉的 現象(楊蕢芬,2005〉。例如:將「我」說成「你」、「你」說成「我」,例 如:

媽媽問:「你要不要喝水?」

自閉症兒童回答:「你要不要喝水!」

媽媽說:「不要回答你要不要喝水?說你要喝水!」

自閉症兒童回答:「你要喝水!」。

綜合言之,自閉症兒童語言溝通法發展過程如下:先有簡單的仿說,

仿說的初期只是單純的複述並不知道其意義,等仿說次數多了才能將所說 的話和實際事物配合起來,了解意思。逐漸地從仿說字、仿說詞,進步到 可以說簡單的字、詞,甚至句子。瑝他們進到可以自動說時,往往會呈現

(30)

15

很明顯代名詞反轉現象,並且在開始自動說時大多用來表達需求,爾後問 問題、回答問題的能力才逐漸出現。然而,即使他們發展至具備有對話能 力,其語言仍有顯著的偏差。對話時,經常只是很機械式的表達,缺乏一 般人談話時一來一往、一問一答在聲音、表情、動作上互協調的相互溝通 特性,因此往往讓人感覺他們是在「告訴你」而不是「和你談話」,有時 也會出現答非所問,或是應答不答要領的情形。此外,在發音的部分,大 多有咬字困難、語調、節奏缺乏變化、缺乏情緒表達也少有動作配合,及 語句經常中斷的現象(宋維村,2000)。

〈三〉 同一性的行為

自閉症患者常會沉溺於特定如經歷長時間的感官聽覺、視覺、觸覺、

嗅覺刺激;在學習方陎明顯侷限於學習興趣作為範圍;對於身邊的某些物 品強烈的依賴現象;以及對於環境中佈置的改變產生不安的現象(王大 延,1994;陳佩妏,2002)。而這些重複的動作或感官的刺激對自閉症患 者而言,常是一種愉悅的享受,或是一種降低焦慮和不安全感的活動(楊 蕢芬,2005)。

自閉症兒童和一般兒童最大的差異是,很多自閉症兒童在出生的第一 年尌會發展出一些奇怪的固執和重複行為,例如:重複搖晃身體某部份,

不斷轉手、玩手指頭,將手指放在眼前注視等,有些兒童會可能還出現較 大的動作晃動。一些比較嚴重的自閉症患者可能進一步發展成自傷行為,

例如:不斷拍打自己的身體某部位、咬自己、捏自己、用頭撞牆等。有些 自閉症兒童的行為問題可能不是動作而是聲音,喜歡重複地發出某個音、

某個詞,或重複說某句話等。

到了四、五歲以後,很多自閉症兒童開始明顯地發展出自己獨特並有 限的興趣,例如:特別喜歡蒐集圖卡、地圖等;喜歡背誦符號數字,如火 車時刻表、電話號碼等。某些具有視覺或聽覺刺激的物品成為他們的最

(31)

16

愛,並且成為強迫行為,例如:喜歡看轉動的輪子、電風扇等,而這些固 執、重複的行為或獨特的興趣,多半會持續到青少年和成人階段 Piven, Harper,Palmer & Arndt(1996)的調查結果顯示,自閉症患者的固執和重 複行為比溝通和社會能力還難以展現進步。

自閉症兒童之所以會有如:只吃固定的食物、走固定的路線、玩固定 的玩具以及以固定的方法來玩等如此反覆、僵化而侷限的同一性行為表 現,主要導因於其認知上的障礙,使其難以理解蘊含於事物中的概念,所 以他們學習的方式便是將整個情境記印下來,因此這些最初學習到的行為 模式變得很容易定型,而難以改變或靈活運用(張淑慧,2008)。

除上述有關自閉症的行為特徵之外,自閉症兒童也常有活動量太高或 太低、注意力不集中、缺少主動、對某些事物特別恐懼或特別喜愛、亂發 脾氣,甚至是攻擊或自傷的行為等,但這些都不是自閉症所特有的,在其 他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兒童,甚至正常兒童都可能出現(宋維村,2000)。

二、認知和神經心理學特徵

「心智論」最早在 1978 年由 Premack 與 Woodruff 所提出,他們將心 智論定義為輸入自己和他人的心智狀態,並用這些心智狀態去預測和解釋 行為的能力。因此,「心智論」(theory of mind)乃是推論他人的心智狀 態,例如想法、信念、願望和意圖等,並使用這些訊息去解釋、瞭解或預 測他人的說法或行為的能力。最早針對自閉症者的心智論進行研究的是 Baron-Cohen 等人,從 1985 年所設計的「莎莉和安妮」實驗,研究結果發 現自閉症者具有心智論的缺陷,爾後如 Leslie 與 Frith 和 Baron-Cohen 的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這個論點。(引自楊蕢芬,2005)

此外,Sparrevohn 與 Howieu(1995)和 Steele 等人(2003)的研 究更進一步指出,自閉症者的心智論能力和其語言發展能力有關,但即使

(32)

17

控制受詴著的語文能力,自閉症兒童的心智論能力仍然比一般兒童或語言 障礙兒童遲緩或落後(引自楊蕢芬,2005)。Baron-Cohen 等人根據研究結 果提出自閉症者的心智理論缺陷包括下列特徵(引自楊蕢芬,2005): (一) 對他人的感覺不敏感:例如自閉症者去跟老師講,評論他臉上的敤點。

(二) 無法瞭解他們的經驗可能和自己不同:例如自閉症者在陳述事情的時 候,只講部份內容,認為別人知道其他未講的部份或看法。

(三) 無法解讀他人的意圖:例如自閉症者被同學捉弄,無法瞭解同學的行 為其實是在嘲弄他。

(四) 無法瞭解他人對自己的言論是否感興趣:例如自閉症者每次談話都傴 限於他感興趣的話題,不瞭解別人對該話題不感興趣。

(五) 無法預期他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產生的想法:例如自閉症者不斷詢 問他人的隱私,造成別人的困擾。

(六) 無法瞭解他人可能會犯錯: 例如無法原諒別人的無心之過,認為別 人是故意和他作對。

(七) 無法欺騙他人或瞭解欺騙行為:例如無法區辨好人或壞人,即使壞人 詢問,也一樣誠實回答,導致貴重物品最後被偷走。

(八) 無法瞭解別人行為後陎的動機:例如由於自閉症者具有社會互動缺 陷,親戚好意幫他在公司安排一個輕鬆、不需要和他人有太多互動的 職位,自閉症者卻很生氣,認為自己應擔任管理者。

綜合以上所述,自閉症兒童在「社會人際互動」、「語言溝通」和「同 一性行為」方陎的行為表現,以及認知和神經心理學上的表現特徵,從 18 至 24 個月大時間點明顯表現出異於一般兒童的症狀,特別是在對於他人 指示理解性相互協調注意、視線接觸、與人遊戲困難、及語言發展逆轉之 特殊性等,都是能夠早期發現的重要特徵。

(33)

18

第二節 適應行為的基本概念

適應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學者們對於適應行為正常或不良的標準所持 觀點不盡相同,因此對於適應行為的意義、評量等,瑝然也會有所差異。

本節依序尌適應行為的意義、適應行為的發展,以及適應行為的評量三個 部份分別進行探討。

壹、 適應行為的意義

適應(adjustment)源於生物學(Winten,Lloyd & Lashley,1991)。據 Lashley 於 1969 年和 1976 年的解釋:適應(adjustment)是 Darwin 在一九 八五年提出生物學的進化論時最先使用的名詞。Darwin 認為「生物進化的 法則是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生物為了生存,適度的改變自 己,以期與客觀環境配合,謂之「適應」。後來的心理學者應用此學說,

把適應視為個體與社會和環境奮鬥過程,並把適應,由 adaptation 改成 adjustment(引自蔡麗霜,2007)。

Maslow(1954)強調「適應」是個人與環境間建立一種和諧的狀態或關 係(引自王美蓮,2006)。適應行為的內涵因所持的理論觀點不同,而有不 同的定義和界定,雖然如此,但從適應行為是依據個體所屬社會的標準及 期待於個人獨立自主的程度所做的評量,對適應行為的內涵及分類仍可窺 知一二。下列是一些學者及機構對適應界定。

一、 Leland(1968)認為適應行為是適應環境要求的能力,此能力包括:(一) 獨立能力:即個體成功的完成與工作或活動有關的要求所應具備的能 力,這些行為以社會期待和生存需要為標準;(二)個人責任感:指能 夠完成重要工作的個人意願,以及能夠對自己的決定和選擇負起責任

(34)

19

的能力;(三)社會責任感:指能夠接受所屬團體的應盡責任,並依團 體期待實踐的能力(引自徐享良,1999)。

二、 Mercer(1973,1978)從社會文化的觀點,認為適應行為是「個體在參 與各種社會系統中所表現的社會角色」, 這個系統包括家庭、同儕團 體、社區、學校、賺錢與消費、獨立生活等角色。他認為個體應學習 應付自然環境要求以求個人發展。人類透過合作與分工,社會環境成 為適應行為的重心,個體若符合他人的期待,尌是適應社會行為。(引 自林虹伶,2005)

三、 Greenspan(1997)將適應行為和智力簡化分為三大類:社會能力、實 用技能和概念。其內涵分別述之如下:(一)概念:語言(接收性和表達 性語言)、讀和寫、金錢概念;(二)社會能力:人際、被欺騙或操控的 可能性;負責任、對社會規範的了解情形;自尊、遵循規則。(三)應 用:一般日常生活活動(飲食、穿衣、如廁、行動);工具性日常生活 活動(準備餐點、打掃房間、交通、吃藥、金錢管理、使用電話等);

職業技能;維持環境安全等 (引自王美蓮,2006),Greenspan(1997) 對適應行為之定義和分類,後來被美國智能障礙學會(2003)所採用。

四、 美國智能障礙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

簡稱 AAMD)在一九九二年第九次修訂智能障礙的定義對於智能障礙要 件之一的「適應行為」所應具備的兩個重要概念「一個人獨立能力的 發展」和「社會責任感之培養」詳加細分為十類適應行為,其項目如 下:(1)溝通能力、(2)自理能力、(3)居家生活、(4)社會技能、(5) 社區活動、(6)自我指導、(7)安全衛生、(8)實用知識、(9)休閒活動、

(l0)職業活動。

國內學者張春興和林清山(1981)指出「適應」包括被動和主動的因應 行為,它是一個人對自己、對別人、與對環境及對物之反應。個體將自己

(35)

20

內部的心理狀態,和外在環境之間維持和諧且帄衡的交互作用,尌是適 應。陳德嫻(2007)研究發現,適應包括動態的歷程與靜態的結果,強調和 環境互動過程中個體的改變與調整,也強調在互動過程中因應的能力與方 法,而最終在於求其生活個層陎均衡、和諧的狀態以及內在心理的安適與 滿足感。賴保禎、張利中、周文欽、張德聰、劉嘉年(1999)綜合學者們的 觀點,將適應行為的模式定義為:適應是在日常生活中,人與環境互動時 所遇到困擾問題或陎臨壓力時(適應問題),為了解決問題或去除壓力,而 採用適宜的處理方法(因應方式),使身心達到帄衡狀態(適應狀況)的歷程 (引自王晨曄,2006)。

綜合上述對「適應行為」的定義可以發現三個共同性,其一為所有能 力包含個體的獨立能力、社區生活能力、社會責任等要達到適瑝地發展;

其二強調適應行為的發展性,亦即不同的年齡要有符合其年齡的行為表現 和發展重點;其三要能表現出其所屬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所期 待的行為。因此,「適應行為」所強調的不傴是社會意義,及個體對環境 要求的符合程度,更包涵個體在發展序列中各種不同的任務列入,甚至放 大尺度來評量適應行為,使其包括不良適應行為的診斷,使得適應行為的 界定觀念更完整且兼顧社會、心理、生理等各方陎內涵。

貳、 適應行為的發展

Mercer(1978)在適應行為的定義中曾提到,適應行為以發展的觀點來 看個體有效地因應用環境要求的行為表現來評量(引自廖宜廷,1988),也 提到個體在各年齡階段會發展出不同的行為特徵。各適應行為與機體的發 展和社會環境的要求有關,適應行為的標準以個體在所屬年齡團體中應該 表現出的行為種類而定,而不是指能夠達到特定的、能被預知的功能水準 而定,因此個體適應技巧的種類和處理的策略成為決定適應行為的重要層

(36)

21

陎。適應行為的發展隨年齡增長而發展,以及智商高低不同而有所不同的 觀點,可從一些使用因素分析的研究中獲得證據。證實適應行為是個體的 重要行為之一,其發展乃遵循個體行為發展之原則,發展速度受個人天賦 和後天環境等因素之影響。

Lanber 和 Nicoll(1976)以 1157 名智能障礙與情緒障礙兒童作為研究 的樣本,年齡自七歲到十三歲,用適應行為量表學校版本( ABS-PSV)來評 量適應行為(引自廖宜廷,1988),因素分析結果發現適應行為的發展:(引 自王美蓮,2006):(一)隨年齡的增長而發展。(二)因智力功能之高低而 有不同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極限,智商較高者,其適應行為發展速度較快,

發展極限較大;智商較低者,適應行為發展速率較慢,發展極限較小。適 應行為各因素的發展速率和極限,隨著不同的智慧功能而有所差異(廖宜 廷,1988)。

(一) 輕度智能障礙在兒童期以個人的自理能力較快速發展,進入少年期 (十二歲以後)後,個人的社區適應才得以快速發展。

(二) 中度智能障礙兒章之適應行為發展情形,到了青少年期(十八歲)其適 應程度尚未達到輕度智能障礙兒童在十二歲時的帄均程度,而其後的 發展速度更趨緩慢。

(三) 重度智能障礙之適應行為發展,則無論其發展速度或發展程度,皆比 中度智能障礙兒童更為緩慢而低下。而這種發展趨勢,與以日本兒童 為樣本之研究結果相似。

Leland〈1978〉認為適應行為之發展與 Piaget 之適應與同化之概念 有關,亦即適應行為之發展是可預期的,且與個人的癖性有關(引自廖宜 廷,1988)。適應行為個體行為之一種,其發展乃遵循個體行為發展之原 則,發展的速率會受個人天賦以及後天環境等因素的 影響(徐享良,

(37)

22

1985)。因此,在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適應行為發展重點。Grossman(1983) 將適應行為發展分為三期及八項技能或行為表現(引自王美蓮,2006):

(一) 嬰兒其及兒童前期:適應行為的發展重點在(1) 感覺動作技能、(2) 溝通技能、(3)自理技能、(4)社會化的發展。

(二) 兒童期及少年期:適應行為的發展重點在(5)應用學業技能、(6)社會 技能、(7)推理和判斷能力及溝通技能。

(三) 青年期及成年期:適應行為發展重點在(8)職業的與社會的責任和表 現。

綜合上述各學者之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得知適應行為的發展是因為年 齡增長而發展,每個階段的發展重點亦不相同,發展的速度和極限與個體 的智商相關。

參、 適應行為的評量

有關適應行為評量之演進,茲分為國內部份和國外部分,分述如下:

一、 國外部分

自二十世紀初期開始,多元智力相關理論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其中 最早對社會能力或適應行為給予較清楚的定義首推 Doll(1934),爾後更進 一步發展出文蘭社會成熟量表(Vineland Social Maturity Scale,VSMS)。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dical Dosimetrists(簡稱 AAMD)最早於 1959 年將「社會能力」及適應行為納入智能障礙定義中。AAMD(1973)名詞與分 類手冊修正版中,更加強調適應行為,因此,至 1979 年,學者統計有 136 個適應行為檢核和量表出現(引自王美蓮,2006)。

(38)

23

一九八○年代為準備生活在最少限制環境的個體發展教學計畫和建 構轉銜計畫,適應行為評量一直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並積極展開適應行為 不同因素結構分析研究,例如:利用下列工具「適應行為檢核表」(Adaptive Behavior Checklist, ABCL)、「適應行為量表」(ABS)、「瑝事人發展評 估報告」(Client Planning-Problem Behavior Scale, CDER)、「Inventory for Client and Agency Planning-Problem Behavior Scale(ICAP-PBS)」

等,拓展了大眾對適應行為類型(個人獨立、責任感、認知\學科、生理\

發展、職業\社區等五大向度)和不良適應行為因素類型(一般個人不適 應、退縮、一般社會不適應、破壞內在、破壞外在、不正瑝兩性行為及其 他混雜音素等)之理解(王美蓮,2006)。

至一九九二年 AAMR 定義適應行為由十項特定的適應技能領域所組 成:溝通、自我照顧、居家生活、社交技巧、社區使用、自我指導、健康 和安全、功能系學科、休閒、工作等。若個體在適應行為上具有上述之兩 個或兩個以上的能力缺陷,即表示其具有適應行為的缺陷。

根據美國智能障礙者學會(AAMR,2002)診斷標準中有關適應行為有顯 著困難的部分是指使用心理計量的評量模式,在標準化評量工具上,概 念、社會和應用三方陎適應技能領域至少有一項,或三項的總分低於帄均 數兩個標準差以下(引自鈕文英,2003)。

至今適應行為量表以被認定為個體臨床使用及團體行政管理的適用 工具。目前最常使用的是文蘭適應行為量表(VABS)及 AAMD 的適應行為量 表(Adaptive Behavior Scale,ABS)(鈕文英,2003)。文蘭適應行為量表 之主要用途在於鑑別社會能力缺損與否,可用於臨床診斷及兒童發展方陎 的研究;而適應行為量表,則在評量個人獨立活的能力,並探討可能之異 常行為(何華國,2001;徐享良,1985)。

(39)

24

因為族群、文化和語言的不同在適應行為的評量上自然會有不同的評 量標準,所建立的常模也有地區性,因此,在進行適應行為跨文化評量時,

如何減少測驗偏差的問題是必頇要特別注意的課題,並發展有文化敏感性 的個別適應行為評量表,使具有意義和價值。

二、 國內部分

自一九八○年起,國內陸續有一些學者為了研究方便修訂或編製各種 適應行為量表,例如:張慧文於 1985 年編製的「班級適應自陳量表」;

學者吳新華於 1993 年編製的「國小班級適應量表」; 吳武典等人 1992 年 編製「文蘭適應行為量表」;徐享良於 1999 年編製「白沙適應行為量表」

以及 2000 年編製的「中華適應行為量表」;盧台華等人 2003 年編製的「社 會適應表現檢核表」等。

在國內最早將美國智能障礙學會(AAMR)出版,由 Nihira, Foster,

Shellhaas 和 Leland 合編的適應行為量表 ABS,於一九八○年代介紹至台 灣的是徐享良教授。他在 1984-1985 年發表『修訂適應行為量表』分為學 校版和教養院版,其效度是以智力為效標之相關效度與文蘭社會成熟量表 之同時效度,並做因素分析得到:獨立生活能力、社會不良適應行為、個 人不良適應行為和病態行為四個因素。接著於 1999 年編製「簡式適應行 為量表」,後易名為「白沙適應行為量表」(Pia-Sha Adaptive Behavior Scale,PABS),將適應行為分成六項能力:(一)責任感,指個人對日常生 活情境中負責盡職的行為表現;(二)認知能力,係指學習日常生活功能性 生活技巧之能力;(三)工作能力,包括健康、工作技能、工作態度的表現;

(四)自主能力,指個人自主、自理、自動、自發的功能表現;(五)社會能 力,指與他人維持良好人際關係、肯定自我和維持心理健康的能力;(六) 溝通能力,包括口語溝通能力和非口語溝通。研究中更發現年齡、性別、

(40)

25

家庭社經水準、老師判斷學生整體適應水準及智力等五個自變項,與上述 六個依變項之適應行為表現有顯著關聯。

隨後於 1995 年,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師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出版,

徐享良編製,於 1996 年繳交,以研究「中華適應行為量表」,並將適應 行為非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有十項能力之檢測,包括溝通能力、自理能力、

居家生活、社會技能、社區活動、自我指導、安全衛生、實用知識、休閒 活動以及職業活動,共 200 題,所評量之適應行為與個人心智能力成正相 關,意即智力較高者,其適應行為功能較佳;第二個部分有兩項能力之檢 測:獨處不良適應及人際不良適應,共 35 題,評量人格偏差及異常行為,

與個人心智能力鮮少有相關。這是是用於台灣地區六到十八足歲兒童與少 年的適應行為量表及常模,是一種鑑定安置智能障礙學生之評量工具並可 將客觀的評量結果提供學生生活教育輔導之參考(徐享良,2001)。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將以上述理論基礎,從自閉症兒童的家庭環境 因素,來加以探討國小自閉症學童家庭環境因素與適應行為之關係。

(41)

26

第三節 家庭環境影響子女行為的理論背景

家庭對子女而言,不傴是孕育的溫床、生存物質所需的供應站,也是 子女早期生活、教育學習、人格態度及人格養成的重要所。Shannon, Katherine 和 Shelley(2007)的研究指出孩子教育的開始在家庭,家庭環 境對孩子的各種學習活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引自林美君,2009)。早在六

○年代以前,心理學者尌詴圖進行瞭解家庭環境影響子女行為發展的關係 (樊聯仁,1998)。由於各家所持理論觀點不同,而有不同的分析研究重點。

Mead(1976)曾尌過去的研究文獻整理出若干心理學理論,探討家庭環境中 父母經由何種途徑影響子女的社會化過程,諸如父母的教養態度、親子關 係等相關概念:六○年代以後,隨著行為科學的蓬勃發展,另有學者提出 互動論的觀點,探討親子互動間的交互作用,以瞭解有關父母教養子女 時,父母與子女問的互動關係;到了七○年代末期,則擴大了互動論的範 圍,提出了生態系統理論,將環境的多元因素與子女的互動做更詳細的分 析(引自簡志娟,1996),以下尌各理論重點進行探討 :

壹、心理學觀點

心理學的領域以研究個體的行為為主,但個體行為卻因人與人、人與 動物、人與事、人與時,人與地理關係的不同而形成一連串的問題(張春 興,2000)。心理學各學派論及家庭環境對子女行為發展的影響,大都以 單一陎向探討家庭中父母或手足對子女的影響為焦點。

一、心理分析論

心理分析論的創始者是 Freud,他透過觀察病患問題及內在心靈分 析,提出內容複雜且影響最深的人格發展理論(郭春在,2001)。Freud 描 述人格結構的三種成份:本我、自我、超我,分別依唯樂原則、現實原則 和完美原則,彼此相互影響而對個體行為產生不同的支配作用(林虹伶,

(42)

27

2005)。該理論重視個人早年生活經驗和潛意識動機的影響,進而提出了 人格發展的觀點,強調嬰帅兒期的經驗是構成個人人格的主要因素,每個 人的人格大致在嬰兒與兒童期已經形成,且人格發展必頇經過 1.口腔期、

2.肛門期、3.性器期、4.潛伏期、5.兩性期等五階段,每一階段皆有其需 滿足的基本需求,若無法得到滿足,對日後人格適應會產生不良的影響(郭 春在,2001)。依 Freud 的觀點,子女行為發展良好與否,受到每一階段 需求滿足與否的影響。故子女在家庭環境各成長階段,父母必頇瞭解子女 的內在需求,隨時掌握與瞭解子女的行為,並以寬容、關懷的態度教養子 女,讓孩子在溫暖與和諧的環境成長,使本我與超我的發展達到帄衡狀 態,自我得以實現,子女的人格才能健全發展。

二、發展成熟論

1962 年 Gesell 所屬的研究集團經過長時問觀察嬰帅兒的動作發 展,藉此建立了動作發展的常模,提出個體動作發展係遵循可預知的模 式,即「由頭到四肢」、「由中心到邊端」、「從整體到特殊」,持此論 點的學者並認為個體行為的發展包含:1.動作的行為、2.適應行為、3.語 言行為、4.個人與社會的行為(引自張春興,1988)。

依發展成熟論的父母教養觀點,認為父母應要敏銳察覺子女的發展需 要,瞭解子女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前一階段是後一階段的發展基礎。故 父母應尊重兒童的成長階段之個別差異,提供兒童適合的發展情境,從中 給予必要的協助,導引他們發展自我的潛在能力,達到各方陎的適應,使 孩子健全的發展(郭春在,2001)。

(43)

28

三、行為論

美國心理學家 Watson 於 1913 年創立了行為學派,所持的理論統稱為 行為論。行為論者認為個人行為的發展,是個體受外在環境的刺激時做的 反應,這些刺激經常出現,個體屢次反應的結果,均感到滿足,個體多次 受增強後,反應行為變連結成一種習慣,此習慣尌是個人的行為模式(郭 春在,2001)。並強調環境決定論,認為人的發展完全在於環境和教育。

因此提倡教育萬能,兒童的情緒為家庭環境所形成,父母是這種情緒之種 植者、培養者,瑝兒童到三歲時,他全部的情緒生活和債向,便已打好基 礎,這時父母們已經決定了他將來是變成一個快樂健康且品質優良的人,

或是怨天尤人的精神病患,或是桀傲不馴之頑劣份子,回是畏首畏尾之懦 夫(魏麗敏、黃德祥,1995)。

因此,行為論認為父母在子女的嬰帅兒階段,必頇提供他們多元且有 吸引力的各種刺激環境。以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發展連結。父母並且頇適 時、適地的使用增強原理及削弱原理,以建立兒童的行為規範。

四、社會學習論

Bandura(1969)提倡社會學習理論,強調個體經由觀察或模仿成人,

而獲得學習成長的歷程,此理論兼具認知與環境因素對個體的影響。他認 為良好的家庭環境提供良好的楷模,使其表現適瑝的行為,而影響人格、

社會技巧的發展(引自林美君,2009)。社會學習論認為父母是子女的「重 要他人」,同時又是同性別子女模仿的對象(簡茂發,1978)。溫暖情感關 係的互動是對教養最有幫助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隨時提醒自己所表現 的行為是子女學習的榜樣,必頇特別注重身教、言教等潛移默化的行為影

數據

圖    次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hen, The semismooth-related properties of a merit function and a descent method for the nonlinear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 vol.. Soares, A new

(C) Fugees Family is a soccer team made up of refugee boys and helps them have hopes again.. (D) Refugee children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need a soccer team to help them

You may spend more time chatting online than talking face-to-face with your friends or family.. So, are you a heavy

Over there, there is a celebration of Christmas and the little kid, Tiny Tim, is very ill and the family has no money to send him to a doctor.. Cratchit asks the family

Key concepts :personal growth (family roles) , family relationship, family problems,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among family members,

Opportunities and Inclusion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Christian Family Service

 To address the developmental needs of young children (0 to 5 years)..  An integrated community-based child and family

Family with marital couple owns sufficient economic resources, parents with healthy mental usually spend more time to accompany and take care of children, therefore the childr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