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認識性別特質、性別認同和性傾向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認識性別特質、性別認同和性傾向"

Copied!
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六單元

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認識性別特質、性別認同和性傾向

本單元重點

1.瞭解多元性別的概念。

2.瞭解及尊重不同性別特質、性別認同及性傾向的孩子。

3.認識性別平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給予孩子正確教育。

 

(2)

一、暖 身 活 動

家長或許知道「兩性教育」,但聽過「多元性別教育」嗎?是否 知道「同志」是什麼意思呢,又對同志了解多少呢?可能也聽過變 性人,但有聽過「跨性別者」嗎?我們先看看以下的句子,測試看 看自己對於性別特質、性別認同與性傾向有哪些理解與想法。

1.男生要有男生的樣子,女生要有女生的樣子,所以當男生表現 出陰柔的特質與舉動,應該要教育他更像男生一點。

2.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人格特質和性別特質,當孩子的性 別特質跟主流價值不同時,應該要好好地支持並鼓勵孩子做自 己。

3.同志是一群穿著裸露的人,跟同志做朋友,也可能變成同志。

4.同志與異性戀一樣,只是在性傾向的認同上有所不同,但都有 愛人、擁有情感、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

5.向孩子進行同志教育,目的在讓孩子認識同志,進而尊重同志,

而不是把孩子變成同志。

上述的說法,不知道爸爸媽媽認同哪幾點呢?或是對於哪 幾點有疑慮或疑問呢?就讓我們帶著疑問、好奇一起來閱讀本 單元,且在問答單元中,會有詳細的解釋與澄清。

 

(3)

二、 每 個 孩 子 都 是 不 同 的:

性 別 特 質

(gender traits)

我們都曉得,無論孩子的生理性別是男或是女,他們都具 備一些共通的行為與特質,例如:兒子和女兒都可能同時擁有 陽剛與陰柔、感性與理性的特質,並隨著不同的情境脈絡、對 象或場域,孩子的特質表現會有不同程度的展現,因此我們不 能單用孩子的生理性別將孩子二分,如鼓勵女孩子讀文科,期 待男孩子讀理科,或是限制孩子的穿著與行為舉止一定要表 現出傳統的性別特質與行為,我們要學習尊重與接納,每個孩 子的性別特質都是獨一無二的。

雖然性別常常被以「生理性別(註)」(Sex)簡化地二分為

「男性」及「女性」,並不表示世界上就只有兩種不同的人。在 不同的文化中,會對個人的生理性別有不同的性別期望,例如 社會性別(Gender)是來自於男性與女性的社會化歷程,社會期 待男性要堅強、勇敢;期待女性要溫柔、文靜,然而社會化過程,

往往存在著性別角色的期待,這等期待往往是二元且刻板的;性 別學者Connell(2009/2011)提醒,若用二分的生理性徵將性 別劃分出男性與女性,二分法會排除女性群體內、男性群體內的 差異,如男性群體的陽剛特質,可能包含有暴力類型與非暴力類 型的陽剛特質,將性別特質二分的結果,亦會忽略性別群體內的 差異。

 

(4)

每個人用來適應生活所發展與表現出來的特質皆有共通與 獨特之處,有一些特質,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身邊的人 對自己生理性別的角色期許,外加上教育與環境的陶冶,塑造出 與生理性別相稱的特質,稱為「性別特質(gender traits)」,亦即 性別特質是一個在社會中的人,自身和其所處的環境對生理性 別的期待,如傳統的社會期待男性應該要陽剛,故男性從小就要 表現出陽剛的特質與行為。

即便環境、文化的制約力很強大,日常在生活中,我們仍會看 見長相斯文、骨架瘦小、說話語氣溫和、對待他人和善的男性,只不 過溫柔特質較不符合傳統文化期待男性的樣子。另一方面,獨立、

有主見在過去被認為是男性應該有的性別特質,而非女性所應具 備的;但隨著觀念演變,許多家長也期許自己所生養的女兒可以不 用溫柔、婉約,但要獨立且有主見,才能在現代社會中自立謀生。

過去我們常聽到「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務分工方式,或認為

「陽剛男」與「陰柔女」有各自適合的工作場域;隨著機器取代人 力,21世紀的就業市場不再像農業社會那麼倚仗體力,而是仰賴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技巧、合作與創新的能力;能在現代適應良好 的男性與女性,皆是具有彈性、能夠調整自己個性去適應環境要 求的人。雖然基於生理性別(註)、社會期望以及教育,我們還是會 在無意間展現出「男孩就應該勇敢」、「女性就應該溫柔」的傳統 性別角色期待,但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性別特質的多元發展,性別 界線再也不像四、五十年前那麼壁壘分明了,許多因為自己無法 勝任傳統性別角色而感到苦惱的青少年,也終於得以放鬆地做 自己。

 

(5)

由於性別特質是個人的選擇,是孩子自己主觀判斷、感受,

依循自己性向發展的。因此我們要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性別特質,

平日裡不妨問問孩子,他比較喜歡陽剛或陰柔特質的打扮,或兩 者他都可以接受。不僅如此,還可以問他,理想中的男性/女性 要有那些特質,例如:有主見、有擔當、認真、負責任、溫柔、可 愛、善解人意等等,然後再問問孩子,在他的特質當中,是陽剛 特質比較多,還是陰柔特質比較多?不論孩子是陽剛或陰柔特 質較多,都還可以進一步詢問:他喜不喜歡這些特質?喜歡與不 喜歡的理由又是什麼?而他又期待自己擁有哪些特質呢?

看看國際名設計師吳季剛的故事:吳季剛還小的時候,媽 媽並不瞭解他為何喜歡玩洋娃娃,甚至為此帶他去看醫生。醫生 告訴媽媽孩子的性格沒問題,媽媽對吳季剛從擔心變成理解,

全家人從此協助吳季剛適性發展。有了家人的支持與理解當作 靠山,吳季剛終能發揮所長,成為國際的知名設計師。我們也可 以看看國內的著名歌星蕭敬騰,他在主持金曲獎時,配戴女性 的珠寶飾品及以中性化妝容現身紅毯,引發社會熱議,然而眾多 觀眾與網友,都紛紛表態支持他能以中性,甚至以跨性別的妝 扮完成一場精彩的主持工作。由此可知,家長的職責不是壓抑子 女,而是讓孩子適性發展。如此,孩子才能感到快樂,並發揮專 長、對社會有所貢獻。

註:生理性別是從生物學的角度,去區分兩性之間的生理結構差異,

其差異來自於遺傳和生物的結果,像是人類在出生時,生理結構上會 有所差異。

 

(6)

三、讓 孩 子 自 在 地 做 自 己:

性 別 認 同

(gender identity)

我國《性別平等教育法》對「性別認同」之名詞定義,為「個 人對自我歸屬性別的自我認知與接受。」Fassinger&Arseneau(

2007)對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的定義為個體對於自身性 別的認知、概念、特質及表現的方式(引自趙淑珠、郭麗安、劉安 真,2008)。簡單的說,性別認同指的是個人對於自己性別的認 同程度,並能接受與實踐。除了自己建立認同之外,家長也時時 地教育、形塑孩子的認同。由於生殖科技的進步,大部分的胎兒 在尚未出生時,我們已能在產檢過程中知道孩子的性別,而週遭 的親友肯定也很關心孩子的性別,包括:想替孩子取一個適合男 生或女生的名字;若是男生,可能會預先購買「屬於男孩的」玩具 或用品,如藍色的衣物、玩偶、槍與汽車等;若是女生,則可能購 買粉紅色的衣物、絨毛玩具、洋娃娃等,這是我們憑藉著孩子的 生理性別做出的差異性選擇,且極具性別刻板化(sex stereo- types)之意涵,深怕在孩子出生時,送出不符合其性別特徵的禮 物而感到尷尬,但這樣的善意存在著性別化的區隔與教養對待的 方式。

待孩子出生後,無論是我們、家中長輩或是其他人,都會對 不同性別的孩子,有著相對應的教育或期待,例如:幫男嬰穿上 褲子、剪短髮;女嬰則穿上可愛的小洋裝、裙子,蓄長髮;當然也 包括幫孩子取一個符合其生理性別特徵或反映家族性別期望的 名字。這些都是大人們對尚未接受正式教育的孩子,潛移默化中 所進行的性別教育,也可說是我們對於孩子的性別認同的既定 想像與期待,亦即我們期待孩子的性別表現與生理性別一致。

 

(7)

除此之外,孩子也會根據我們對他/她的性別期待,去慢 慢形塑屬於自己的認同,進而認同他/她自己。這代表孩子的性 別認同除了他自己本身的期待、看法外,也融入了旁人對他的期 待與看法。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性別與他 人展現的異/同,並在文化與社會的潛移默化之下,逐漸地形成 自己的「性別認同」,表現出自己的性別特質。也就是說,性別認 同是個循序漸進、建構、形塑與實踐自我的歷程,且具有時代與 文化上的差異。

由於過去男尊女卑的觀念較為濃厚,女性無法接受教育的 故事時有所聞,有許多女性內心始終對身為女性感受到相當地 委屈,甚至有「恨不能生為男兒身」的感嘆,導致她們對自己的 性別認同較男性來說更為脆弱。幸好,時至今日,社會對性別角 色的期待再也沒有如過往那般封建與保守,這世代的青少年,

都不必再像過去一樣拘束了。

但不可諱言,社會當中仍有少部分人的性別認同與性別表 達和其生理性別明顯不同,如跨性別者(transgender)。這些 跨性別的青少年在校園生活時,要比那些在出生時,即在性別 認同上與自身的生理性別相符的順性別青少年要辛苦多了,跨 性別的青少年需要花更加倍的時間,被看見、理解與肯定,且容 易因自身的不同,引來言語、肢體或情境氛圍的不友善對待。

 

(8)

說到這,家長或許會想問:什麼是跨性別者呢?跨性別者(註)

是一個統稱,指性別認同與性別表達與出生時的性別不符者,其 中性別認同指的是一個人認同自己身為男性、女性或其他性別的 心理認同;性別表現則是指一個人透過行為、衣著、髮型、聲音或 身體特徵等,來向他人表達自己所認同的性別(美國心理學會,

2011)。以下補充說明兩個專有名詞:順性別者(Cisgender)與 跨性別者(transgender)。

1.順性別者(Cisgender):是指個人的性別認同和出生時的生理 性別相同,例如出生時醫生判斷他是男性,而他也自認為是男性。

2.跨性別者(transgender):是指個人的性別認同與出生時的性 別指定不同,例如出生時醫生判斷某人是男性,而他卻自認為是 女性。

事實上,臺灣有跨性別者的故事,臺灣知名作家朱天心有個 女兒,叫做謝海盟,海盟從小就知道自己是個擁有女性性器官的 女生,心理上卻一直覺得自己是男生,也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女性 身體,時常感到困擾;海盟想要進行跨性別手術前,母親朱天心 也多次擔任反方與海盟辯論,並擔心女兒作為性少數者會被攻擊 與審視,直到海盟跟母親說:「我寧願以一個男兒身死在手術台 上,也不要以一個女兒身長命百歲」等多次且長期的爭論後,最 後母親允諾並陪同海盟去進行手術,並在術後陪伴在海盟身旁。

海盟的母親之所以最後會妥協,無非就是希望海盟能夠健康、平 安地活著(朱天心,2018)。除此之外,中國知名現代舞舞蹈家金 星原本生理性別是男性,後來透過跨性別手術成為女性,並與德 國男子結婚,透過領養孩子的方式組成家庭。

註:有時跨性別者(transgender)被稱為變性人(trans)

 

(9)

四、讓孩子好好認識自己,並尊重他人的

性傾向

(sexual orientation)

性傾向是指一個人受他人吸引的感覺。世界上大多數的人的 性傾向為異性戀(Heterosexuality),但有少數人的性傾向為同性 戀(Homosexuality),也就是我們所聽到、談及的「同志」(註)。

趙淑珠、郭麗安與劉安真(2008)對「同志」提出簡單扼要的定義:

「同志是一種身分認同、自我認同,也是一種族群的認同、文化的 認同。」

小的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可以喜歡一個人而無關乎性別,

但是長大後,我們對愛的人多了親密互動,並開始想要「獨占其 愛」。此時,雙方的性別就成了自己、社會及成人關注的焦點之 一。社會仍視喜歡異性為主流,把喜歡同性的人被視為異端。部 分的青少年,因為觀察到自己來往的對象以及喜歡的人都是同 性而感到不安,光是如此就已經夠慌張了,旁人又常用一個人跟 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跨性別者都會進行跨性別手術,有的跨 性別者只是想要在穿著打扮進行改變而已,如知名網路youtu- ber小A辣為生理男性,經常在觀眾面前呈現陰柔打扮與展現陰 柔的行為,但小A辣並沒有,也不想進行跨性別手術;海盟則是屬 於想要穿著打扮像男生,還期待自己有男性性徵。換言之,跨性者 族群是非常多元的,並非每個跨性別者都想進行跨性別手術。不 管孩子認為自己為男孩或女孩,孩子始終是我們的孩子,我們的 任務便是陪著孩子快樂、幸福地長大。在談了性別認同之後,接 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

 

(10)

註:「同志」一詞是香港劇作家林奕華所提出的概念,在1989年,林奕華 在香港創辦以同性戀為主題的影展,並將該影展訂為「香港同志影展」,

影展名稱的意涵有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此後「同志」一詞 被香港與臺灣用來泛指同性戀。

什麼性別的人交往,去判斷他是同志還是異性戀,使他擔心 自己會被同儕冠上「怪胎」或「不正常」的名號,而家長出自於愛 護的心情,皆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大家都一樣都是異性戀,才不會 在臺灣社會活得太辛苦,也因為如此,免不了去關注孩子來往對 象的性別。在重重的壓力之下,不難想見,青少年同志一方面要 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慌,還要考量父母的關注以及同儕的嘲笑,這 樣的生活確實非常難受。

作為家長,我們最在意的事是孩子的幸福,而孩子對於自己 未來想和什麼樣的伴侶一起生活,最終還是由其認定的。我們要 教導孩子的是:與人來往時應該重視關係中的品質與雙方的契合 度,並且尊重那些與自己有不同選擇的人。比方說,孩子選擇與 異性來往,但同學、鄰居、朋友當中有人可能是同志,那我們就要 教育孩子尊重不同的人。如同孩子的班上有不同種族的人,我們 要遵循相同的道理來教育孩子去理解、尊重和接納與自己出身背 景不同的人。家庭中的愛、包容與接納,是我們做為家長的主要 信仰,教導孩子尊重、包容與自己不一樣的人是首要的事,讓孩 子學會尊重、接納不同性傾向的人,這不僅是一種愛的教育,更 是現代社會中所應具備的「看見多元、尊重差異」之公民素養。

 

(11)

五、給家長的建議

(一)跳脫性傾向的分類  

過去我們對於男生喜歡男生、女生喜歡女生會有刻板單一的分 類,學術界也企圖以同性戀(同志)、異性戀來區分人類的性傾向,但 這些名詞其實無法涵蓋所有族群。對於一個人性傾向的判斷,不能 光憑個人是否對異性或同性有無性慾,還必須理解個體對他人的情 感需求。與其將人分類,倒不如教孩子用一個較為開放的態度去看 待一個人的性傾向,別急著把任何一個人放進同志的定義裡。若是 孩子對自己的性傾向感到迷惘,我們要先安定自己心神,才能泰然 地陪伴孩子面對自己的迷惘、協助孩子成長。就像我們年輕時面對 求學或求職也有過迷惘困惑的時刻,若能用這種態度去看待孩子自 我性別認同的發展,我們就能成為孩子成長路途上的助力。

(二)從日常生活中關心孩子的情感關係

我們若好奇青春期孩子的性傾向,可以試著關心孩子近期的 交友情形,並與孩子討論他們喜歡這些人的什麼人格特質,或是這 些人做了什麼而令孩子很喜歡,而孩子又做了什麼讓對方開心。換 句話說,我們要去探問孩子怎麼跟他人互動,互動的情形為何,陪著 孩子一步一步去認識他們的情感所好,促使孩子願意和我們分享自 己的內心世界、讓我們參與他們的自我發展歷程,這樣我們才能探 知孩子的情事,進而發揮協助的功能。千萬不要急著分類孩子,逼迫 孩子在不明就理前就選了邊站,恐怕還會因此弄巧成拙,傷了親情。

 

(12)

更何況,許多與性別相關的事情都因著社會發展的狀況,而有了 180度的轉變,譬如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1900年代初期,粉紅 色被認為是陽剛/男性的顏色,而現在反而被視為是陰柔的顏 色,且往往被視為女性的代表色。

性別這個名詞越來越被學術界視為是一種社會屬性,而不 是一種可以明確區分的本質了。同性戀在1970年代以前,普遍地 被精神醫學界視為一種障礙或疾病,但在那之後,40幾年以來精 神醫學界再也不認為同性戀是一種需要處遇、治療、矯正的疾病 或症狀了(詳閱本章第15頁問題十一)。

 

(13)

六、問答時間

底下我們針對爸爸媽媽較關心的性別議題進行問答:

(一)

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未臻成熟,我們只要和孩子說人分為 男性與女性2種,為何要在這個時期就和孩子討論多元性別的 相關議題?這不會讓孩子性別錯亂嗎?

回答:生理性別(sex)確實是天生的,確實分為男性與女性,只是 現在所談到的多元性別、社會性別(gender),指的是性別特質,性 別特質有天生成份也有後天學習,如有些孩子天生勇敢好奇,有些 孩子天生羞怯內向。越來越多的研究與觀察顯示,性別特質和文化 有密切的關連,例如,不同國家的女性彼此間的性別特質就有明顯 差異,好比日本的女性被認為比其他先進國家的女性要來得「女性 化」,因為該國期待女性要符合傳統角色,因此日本女性較常為家 人準備飲食,花較多時間打扮外表,更直接的說法是,比較溫柔有 女人味。由於跨國間的男女性特質存有明顯差異,許多學術界的人 將性別特質稱為「文化性別」,指明了性別特質,如外表、言語、動作 等各方面的特質都與社會文化有關呢!

 

(14)

跟孩子談論性別特質不會讓孩子在性別上感到錯亂,反而是 讓孩子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美國社會心理學家Bem認為擁有男 性與女性特質的人,更能適應生活,因為越有豐富特質的個體,才 能夠因應不同的環境,因此我們在孩子的行為上,不要以性別偏 見去規範孩子的行為,而是陪同孩子去認識、體驗身上所有的特 質,一起理解、反省社會對個人的性別角色期待,最終,我們的孩 子才能成為一個剛柔並濟完整的人。正因為如此,所以課程教學 中納入多元性別的概念,也就是在課程教學上提供多元性別概念 之正確知識,期待能提升學校師生的性別平等意識,藉此對不同 性別或性傾向者給予尊重與善待,落實「更多認識、不再歧視」、

「看見多元、尊重差異」的性別平等教育目標,保障每個學生的受 教權,我們一定要和學校老師合作,相信學校的性別教育,讓所有 的孩子都可以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15)

(二)發現孩子打扮不符合他的生理性別跟社會觀感

(例如:男孩蓄長髮、戴耳環、買保養品,女孩剪短髮、

不穿裙子等),真擔心孩子的性傾向,我該怎麼辦呢?

回答:性別特質與性傾向是兩回事,孩子的裝扮風格代表他們擁有 屬於自己對外貌的期待與審美觀。雖然家長難免會希望孩子的衣 著能符合其生理性別與社會期待,但我們不用刻板地用生理性別 來分類一個人的外表,畢竟因孩子穿搭衣服或打扮的事情,造成親 子衝突反而得不償失。孩子的穿著打扮與自己生理性別相異,跟「

服裝認同」與「身體意象」這兩個概念比較有關,跟「性傾向」較無關 聯,譬如許多花美男就喜歡和女生一樣穿著時尚、熱衷肌膚保養或 染髮。同理可證,我們不宜將孩子的裝扮風格與性傾向兩者之間做 過多的聯想。

我們可以和孩子討論不同國家人民的服裝打扮,看看其他 國家的民眾對於男性與女性在服裝上的期許與要求,進而去了 解世界各地對於穿著打扮的期待與要求。透過討論的過程,您可 能會發現,孩子想走較陰柔的風格路線是受到不同文化穿著的 影響,譬如日本、韓國的年輕男性打扮得比臺灣男性中性,他們 有些男裝設計即是亦陰亦陽。所以說,孩子選擇與自己性別相異 的裝扮,可能只是單純出自流行喜愛,如果能開放地與孩子交流 溝通,試著瞭解他們的穿搭風格,反而會讓你對孩子的內心世界 多一層瞭解喔。

 

(16)

(三)有時看到孩子打扮的很陽剛,有時又在房間 看到他在敷臉,在穿著上又亦陰亦柔,孩子的性別 會不會就此錯亂,跑去變性啊?

回答:孩子有時候的性別行為表現,可能不符合他的生理性別,這 是常見的事,尤其孩子在一個能夠經常接觸不同流行文化的世代,

實屬正常。舉個簡單的例子,過去女性經常被要求長髮、著長裙,但 近年來,許多女性長年留短髮、穿長褲,我們也習以為常,並不會認 為這些女性要去變性或是性別錯亂。

當孩子打扮忽陽忽陰,我們或許會聯想到跨性別者,甚至想到 孩子會不會去變性,再次澄清並非所有跨性別者都會去變性,也不 是孩子有不同性別的打扮就是跨性別者,因此不用擔心或猜測孩子 是否為跨性別者或是想變性,但我們倒可以跟孩子討論以下3點:

1.這些衣服是去哪裡買的?曾看過誰穿過類似的衣服?

2.同學朋友之間也會像你這樣打扮嗎?當他們看到你的穿著打 扮有什麼想法或感受呢?

3.你喜歡自己的穿著打扮嗎?喜歡的原因是什麼呢?

每個世代的流行穿著皆不同,就如同1960年代喇叭褲在美國 開始流行,「貓王」的裝扮把它推向了時尚的巔峰,也流傳到臺灣來。

但這幾年,臺灣年輕人則流行在牛仔褲上剪出大小不同的洞、刷出 鬚線,顯現屬於他們的時尚感與審美觀,簡言之,不同的世代,對流 行裝扮有各自的表述,家長毋須將自我的審美觀強加在孩子身上,

重點應該放在因應場合的不同,有不同的裝扮才是合宜的。

 

(17)

(四)我知道男女要平等,只是在家庭教育,又該如 何破除刻板的性別教養呢?

回答:過去常見男性企業家、男性科學家、男性政治家,近年來也能 看見傑出的女性在各個領域嶄露頭角,女性科學家如瑪麗亞·斯克 沃多夫斯卡-居禮(俗稱居里夫人)、女性政治家如德國總理梅克 爾、臺灣知名女性企業家王雪紅,臺灣首位女總統蔡英文,或是臺 灣羽球國手戴資穎,都可以看見女性在各個領域嶄露頭角;也可以 發現部分臺灣男性也開始從事非傳統性別刻板印象的職業,如阿 基師、吳寶春皆在餐飲界上大放異彩,打破過去男人不下廚、不進 廚房的大男人論述。

在教養孩子的原則上,可以從日常的服裝上,打破刻板的要求:

如男孩一定要短髮、女孩盡量留長髮、男孩盡量穿褲子、女孩盡量穿 裙子;男孩動作要大而化之不要扭捏、女孩子動作要輕柔不急躁等;

在孩子的科系選擇,盡量讓孩子適性發展,如女孩子對數理、體育感 興趣,就鼓勵孩子往自己的興趣發展,現今的社會不乏優秀的女數 理學家、女運動家等;男孩若想從事非傳統性別刻板印象的職業,如 服裝設計師、髮型設計師、護士等,亦有學習的楷模。

刻板的教養論述族繁不及備載,而破持性別刻板教養的最大原 則是,男女的標準應該是一致的,好比說門禁,應該男女孩是一樣的;

男孩或女孩都應從事家務勞動;當孩子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時,也應教 育孩子要有平權、對等的關係。我們可以從對男孩與女

孩的標準與要求是否一致檢視起,這是通往平等性別 教養的第一步。

 

(18)

(五) 最近社會各界為了學校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有很大的 紛歧,別人都說如果學校實施「同志教育」,就會把孩子教 成同志,這是真的嗎?

回答:根據陳珮雯(2018)的「性教育網路大調查」中,發現70%的家 長不清楚性別平等教育在教些什麼。事實上,性別平等教育的核心 概念為:教導學生「瞭解自己、尊重他人」,因為認識、所以理解;因為 理解,不再歧視,實施性別平等教育不但可以減少性霸凌事件,也讓 校園環境更加友善。

我國為何要在教育體制中實施「性別平等教育」呢?聯合國早在 1979年通過「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強調男女 應平等且共同享有經濟、社會、文化、公民與政治權利,「性別平等」

早已是國際的潮流趨勢,教育的目標之一是養成具國際觀的世界公 民,「性別平等」自然是重要的學習課題。

2000 年屏東某國中校園發生了「葉永鋕事件 」,引起社會各界 對建置性別友善校園環境的重視,在專家與民間團體等的努力下,

我國在2004 年公布施行「性別平等教育法」,旨在促進性別地位之 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 育資源與環境。

 

(19)

(六) 基於我們對同志的好奇,也擔心孩子變成同志,因而 想要理解同志是不是基因突變?還是上輩子做錯事被懲 罰?或是因為趕流行而被同儕帶壞?

回答:目前的科學研究中,沒有任何一個研究結果可以完全解釋一 個人喜歡同性或喜歡異性的原因是什麼。只不過,由於大多數人都 是異性戀,所以被視為理所當然且正常的,反過來說,由於同性戀是 社會中的少數,因此常被當成異類或不正常的人。在過去男女因為 生理構造的差異,使得女性多在家中生育及哺育孩子,並認為男人 可以賺錢、養家,具有生產力,在此脈絡下,凸顯男性了價值,進而形 性別平等教育課程活動的內容,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 則第13條規定,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及「同志教育」等課 程,以提升學生之性別平等意識,學習看見差異、認識多元、實踐尊 重。特別要說明的是,「同志教育」並非「同志養成教育」,而是「同志 認識教育」,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尊重不同的性別特質、性別認同及 性傾向。

當我們愈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愈可以降低校園的性霸凌,並破 除對性別的偏見與歧視,因此同志教育是性別平等教育很重要的 環節。總而言之,「性別平等教育」目的在養成學生尊重與善待不同 性別、不同性別特質、不同性傾向者,建置性別友善的教育環境,保 障每位學生在校園的受教權。

 

(20)

註:葉永鋕事件是臺灣關於多元性別議題的校園事件。葉永鋕(1985年-

2000年)生前就讀於屏東縣高樹國中,因其與眾不同的性別特質而遭到同 學霸凌,不敢於下課時間上廁所。2000年4月20日早上,葉永鋕在接近下課 時,提前離開教室去上廁所,事後被發現傷重倒臥血泊中,送醫後不治死 亡。此事件引起臺灣社會對性別教育的討論,使原《兩性平等教育法》在 2004年修訂為《性別平等教育法》,教育政策也從傳統二元的兩性教育延 伸變成更具多元的性別平等教育。相關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_M9ZId2QAY

成男尊女卑的現象,也將男尊女卑的情形視為理所當然,但我們的 觀念會與時俱進,我們接受了現代教育,現代教育強調人人皆為平 等,所以孩子或他們的好友性傾向為何,都不要因為恐懼、嫌惡或慌 張,而急著揣測或批評人家怎麼會是同性戀,應該要抱持著尊重的 態度。

徐志雲(2017)與江河清(2017)皆提到,去探討同性戀的成因 與形成,已預設了同志是有問題、不正常的,就如同我們不會去探 討異性戀是先天還是後天的,若真要發問,則應該問:「性傾向形成 的原因?」,另一方面,目前任何科學研究皆無法完整說明同志的「

成因」,不管是同性戀或異性戀都是性傾向的其中一種!再者,如果 可以選擇,一定沒有人願意生來就被別人另眼相看呀!

有擔當 理性

開朗

善解人意 細膩 正義

 

(21)

(七) 有些時候會聽見孩子說他欣賞同性別的朋友,那他 是不是同志?有時想質問孩子,但又害怕發生衝突,該怎 麼辦呀?

回答:青少年喜歡同性別的朋友,往往只是覺得雙方很聊得來,並 非都在談戀愛。我們自己在青少年時應該也有一些很喜歡的同性 朋友,甚至可以「換帖」(閩語)到終身呢!回過頭來說,就算孩子真 的十分欣賞某位特定同性朋友,家長需要思考的是:「孩子是否因 表達在乎之意卻被對方拒絕而感到難過、失落?」、「該如何協助孩 子學習維繫關係的技巧?」,為此我們可以遵循以下3點,去探問孩 子,他所欣賞的朋友有哪些特質

1.你欣賞朋友的特質有哪些?為什麼你這麼欣賞呢?

2.當你欣賞朋友時,你有讓朋友知道嗎?你用什麼方式讓對方知道 的呢?

3.朋友欣賞你哪些特質呢?自己與對方的特質中,又有哪些不一樣 的地方呢?

透過開放式的提問我們可以更知道孩子的交友情況,也可以知 道孩子為何喜歡對方的原因,當孩子願意與我們分享私人情感,家 長亦要表明自己有興趣聆聽,除了避免大驚小怪,也要瞭解孩子學 會了哪些維繫關係的技巧。而若友誼關係不對等,則要嘗試主動提 出來和孩子討論關係公平的原則,如此一來,孩子會覺得我們是和 他是同一國的。家長若能陪著孩子走過每一段情感經歷,將會成為 親子間最值得珍藏的共同記憶。記得,如果孩子只是要分享關係困 擾,而不是性傾向問題,家長不能不管孩子的感受,硬是要孩子表明 自己的性傾向喔!

 

(22)

(八) 如果孩子最要好的朋友是同志,而且孩子還被同志 好友告白,孩子會不會因此被同志引誘而成為同志,這該 怎麼辦?

回答: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同志這個身分是會「

傳染」的。可以確認的是沒有人天生就歧視他人或有性別偏見,都 是透過小從大小所見所聞和學習而來。如果孩子的好朋友誠實向 他/她出櫃,那孩子一定是個值得信任的同學或朋友。孩子可以透 過這個機會認識同志族群、瞭解同志的情感,並且學習接納以及理 解各種不同的人。正如我們期待孩子能與不同國籍的人相互往來 為美事,因此鼓勵孩子與同志朋友維持友誼,透過真實的互動、看 見與理解同志族群的處境,對照媒體所傳遞對於同志的描繪,有何 不同與相同之處,都是理解差異的寶貴機會。如果孩子可以認識他 人的生活、文化、習慣等經驗,未來進入職場後的競爭力、適應力,

甚至是人際關係也都能夠隨之提升。

因為同志是一種身分上的認同,所以孩子被同志喜歡、告白,也 不會變成同志,更不可能會被誘發而成為同志。每個孩子都會有自 己的認同,若我們的孩子不喜歡同性,當然就沒有被引誘這件事,當 孩子遇到同性向他告白,但自己卻不喜歡對方時,我們可以教導孩 子如何拒絕別人的追求,並避免在表達拒絕的過程中,因為自身對 同志的主觀感受而產生人身攻擊。

 

(23)

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傾向認同,除了要尊重朋友的 性傾向,也要跟孩子討論如何與朋友保持良好的人際界限與關係,

教導孩子如何善意地拒絕對方,讓孩子向朋友說明,拒絕的理由並 不是因為對對方的性傾向感到厭惡,而是孩子並不喜歡對方。反之 若我們的孩子為同志,向同學告白後,卻被同學霸凌、歧視,我們一 定要為孩子挺身而出,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就要讓孩子們對於同 志有基本的認識與尊重,才能在我們的同志孩子受到覇凌、攻擊或 侵犯事件後,不會因為自己的身份有羞愧感,以及降低不敢跟我們 求救的情況發生,此外,杜絕校園性霸凌的概念與因應方式請參考 第三單元。

 

(24)

(九) 孩子說他想參加同志遊行,我該讓他去嗎? 他去了 會不會被以為是同志?或者變成同志?

回答:同志遊行的目的,是同志希望能被社會大眾看見他們的存在,

而選擇走上街頭。參加遊行的人,除了多元性別族群(又為「LGBT族 群」(註))之外,也不乏對同志表達友善,或想進一步了解同志何以 需要透過遊行來發聲的朋友。近年來,臺灣的同志遊行裡出現不少 對同志友善的異性戀者(一般稱為「直同志」),甚至也有許多異性戀 家長會帶著孩子一起參加遊行。此外,有關同志的講座也多是討論 同志的自我認同、同志的出櫃策略、同志如何面對歧視與偏見,跟同 志養成沒有關係。參加上述的活動,孩子有機會增廣見聞長知識,也 學習如何友善地對待同志,但是並不會因此變成同志。

若孩子想要參加同志遊行,我們可以問孩子參加的目的是什 麼,是學校的作業嗎?還是陪著同學去的?或者想瞭解與自己不同 性別認同或性傾向的人是如何過生活的?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去關 心的面向。假如有意願,我們也可以陪著孩子去參加同志遊行,瞭 解同志上街是要訴求什麼,進而理解孩子想加入遊行行列的想法,

更可以與孩子一同認識與討論全世界各地、各大城市舉辦的同志 遊行與臺灣的有何不同。

註:LGBT是取自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

Bisexual)、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英文名詞字首的縮寫。

 

(25)

(十) 是不是我在教養上有錯,沒有把孩子教好,以至於孩 子是同志?

回答:家長聽到孩子是同志時,可能會出現自責、羞愧、憤怒的情緒,

並質疑是不是沒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或是在教養上有所偏差,而 怪罪自己是個不好的爸媽,誤以為自己沒教好孩子。孩子是不是同 志跟我們的教養方式無關,根據國內外許多研究都指出,同志的父 母,不乏是優秀的爸媽,所以家長毋須自責。外界確實對同志的家長 有一些汙名說法,但我們千萬要有過濾錯誤資訊的能力。假設家長 真的難以接受孩子是同志,且總是感受到負面情緒,這樣的負面情 緒可能來自家長生養孩子的自責與愧疚,也可能來自於身邊的人總 是把同志視為有問題、汙名的連結。外在的社會壓力影響的確存在,

更大的壓力是擔心孩子的未來。因此我們可以試著尋求社會資源,

如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社會資源除了能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痛 苦、解除自己的焦慮與不安,也能引領我們瞭解孩子的處境,進而陪 伴他們健康地發展、享有身心健康的生活。

 

(26)

(十一) 當孩子是同志時,需要帶孩子去治療、矯正嗎?

回答: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在1973年發表了正式決議,把同志從精 神疾病診斷手冊中剔除,並聲明:「同志身分並不會損害一個人的 判斷力、穩定性以及可靠性」,公開呼籲各界停止對同志的歧視。一 直以來,科學家也不斷地探究同志在心理健康或人格健全上是否 與異性戀有異,而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同志與異性戀在上述表現 上並沒有差別。雖然目前仍有少數特定宗教團體宣稱「同志是可以 被治療的」,但這已經違反了心理專業倫理。在臺灣,社團法人中華 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簡稱TCPU)通過《諮商心理師專 業倫理守則》(2012.1)第七條明確提到,諮商心理師提供諮商服 務時,必須尊重案主的文化背景與個別差異,不能因案主的年齡、

性別、種族、國籍、出生地、宗教信仰、政治立場、性傾向、身心障礙、

語言、社經地位等因素而有歧視之態度或行為。TCPU並於2017年 時發表明確的聲明:同性戀是一種人類性傾向的展現,並非疾病或 不正常,並表明任何以醫療或其他方式去轉變性傾向都是不被允 許的。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於 2018年2月以函釋方式,禁 止醫療界從事「轉性治療(註)」;衛福部表示:無論是世界精神醫學 會、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或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性組織 都一致地認為性傾向、同性戀並不是疾病,因此任何宣稱可以扭轉 性傾向的治療,皆不是被科學與醫學所認可的行為,未來以治療、

扭轉同志性傾向為名義的醫療行為皆已違法,如有任何機構或人 員執行「性傾向扭轉(迴轉)治療」,則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 保障法或刑法第304 條「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 行使權利」,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27)

如果我們對於孩子性傾向有所疑慮,可以尋求具有性別平等素 養的心理師或醫師幫忙,而且最好能以親子諮商的方式共同會談,

如此一來,孩子可以理解家長的想法與顧慮,家長也可以知道孩子 的認同發展情況,並能在專家的協助下維繫親子關係,這對雙方都 是重要的。

七、結語

孩子有幸生長在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時代,孩子可以展現自 己的性別特質、性別認同及性傾向之外,也學習尊重與自己不同的 人,我們該慶幸自己能與孩子一起學習、共同成長,去看見這世界 原來有各式各樣的人,在和與不同的人相處、互動下,更理解多元 性別族群,藉此拓展視野,讓自己與孩子成為更棒、更友善的人。

註:也就是所謂的「性傾向扭轉治療」,目的在改變同志的性傾向。

 

(28)

友善連結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

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國教署性別平等教育資源中心

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同志諮商專業人員網

 

(29)

家庭教育資源

→全國家庭教育網(https://moe.familyedu.moe.gov.tw/)

→各直轄市及縣市家庭教育中心(如附錄1)

→全國家庭教育諮詢專線 412-8185(手機請加撥02)

臺灣心理諮商資訊網

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http://www.etmh.org/

心理諮商資源

→張老師中心(1980專線)

→生命線協會(1995專線)

→各直轄市及縣市心理衛生中心(如附錄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 「唯以分別安立」 ,表示對對象觀察透過分別心找出「性質」 「定

• 家長表示欣賞子女的作品及創作 過程,並認同藝術發展對子女成

(三) 「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

在成年期,大多數人都想尋求穩定和 滿足的關係。為了得到愛、安全感和 一個伴侶,有些人會選擇結婚。生兒 育女令 一 些人更 懂 得愛護

文章末段說:「這注定了你給與別人的有限

「老師知道了在討論一、二的兩件事後,要求 班中有份「 嘲笑別人的男生」 和「 杯葛別人的 女生」

尊重不同的價值 :我們需要體諒別人的處境,重視別人

互相交流是改善作品的好方 法。不同人對同一題材有不 同的處理,聽過別人的看法 (新輸入)後會豐富自己的想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