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本章主要依據實驗教學結果,進行統計資料分析。首先就學習成效評 量工具之建置進行分析,後針對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假設,進行實驗 結果分析與討論。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評量工具建置;第二節為動 態化媒體教學學習成效結果分析;第三節為動態化媒體教學學習滿意度結 果分析。

第一節 評量工具之建置

本節之評量工具依「二極體與稽納二極體」及「電源電路」的教材大 綱加以分析,並依教學目標、課程內容及教學節數之比例,作為編製 4 單 元總結性評量之依據,並依教材的比重,透過認知之知識、理解、應用三 個層次進行評量成效工具的編製,做為 4 單元總結性評量高低的指標。本 研究所設計的試題全部為選擇題形式,共 40 題。茲依雙向細目表之擬題、

專家效度、預試分析與正式測驗編製選題及庫李信度分析,分別說明如下:

壹、雙向細目表之擬題

為評量學習是否達到教學目標,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分為知識、理解、

應用三個不同能力層次,依據課程標準及教育部審定本為課程內容,將教 學目標、課程內容製成雙向細目表。茲以協和工商二年級下學期的課程內 容為本研究實驗教學範圍,擬定一 60 題的雙向細目表(如表 3-4)。

貳、專家審查

將「二極體與稽納二極體」與「電源電路」總結性評量之初稿,請指 導教授初步審核後,再經專家審查針對題目之適切性、內容難易度、編排 格式,及題目刪修等提供意見,以確立測驗量表的專家內容效度,且三位 專家都有 15 年以上教學年資,並且具備電子學等相關科目的專業知識,

其中二位是大安高工控制科教師,另外一位為協和工商資訊科教師。於民

國 95 年 5 月 18 日,請該三位專家進行試題審查,並於同年 5 月 22 日依

(2)

據專家提供意見,進行試題修改,以完成該 4 單元之總結性評量,如附錄 四。

參、預試分析與難易度及鑑別度分析

本研究預試的對象為協和工商 2 班 3 年級學生,合計 82 人。測驗實 施完畢並評定答案的總分之後,即進行試題分析的工作,根據總分的高低 依序排列,從最高分部分向下取總人數的 27%為高分組,再由最低分部分 向上取 27%為低分組,各為 22 人,分別計算高分組與低分組在每個試題 答對人數與百分比,PH 為高分組答對某題百分比,PL 為低分組答對某題 百分比,如表 4-1 所示。

本研究評量工具透過范氏項目分析表(Fan’s item analysis table) (吳裕 英、陳英豪,民 80)查出難度與鑑別度,然後以這 60 題的分析結果做為 選題依據,保留題目鑑別度在 0.2 以上及難度指數在 0.4~0.8 之間的題目,

合計 39 題,但為了使配分容易,故將第 34 題最為接近合格的題目予以保 留,因此本研究總結性評量共計 40 題。

表 4-1 總結性評量之難易度、鑑別度分析表

預試 題號

高分組

答對人數

PH

低分組 答對人數

PL

范氏分析

P (難度)

范氏分析

r (鑑別度)

范氏分析 Δ 難度

刪除題 正式 題號

1 20 0.91 8 0.36 0.64 0.59 11.30 1

2 13 0.59 3 0.14 0.36 0.49 14.50 *

3 21 0.95 20 0.91 0.93 0.12 7.00 *

4 18 0.82 10 0.45 0.64 0.40 11.50 2

5 17 0.77 9 0.41 0.59 0.37 12.00 3

6 21 0.95 21 0.95 0.95 0.00 6.40 *

7 17 0.77 8 0.36 0.57 0.42 12.30 4

8 20 0.91 18 0.82 0.86 0.17 8.60 *

9 19 0.86 4 0.18 0.52 0.67 12.70 5

10 18 0.82 7 0.32 0.57 0.51 12.20 6

(3)

表 4-1 總結性評量之難易度、鑑別度分析表(續)

預試 題號

高分組

答對人數

PH

低分組 答對人數

PL

范氏分析

P (難度)

范氏分析

r (鑑別度)

范氏分析 Δ 難度

刪除題 正式 題號

11 19 0.86 17 0.77 0.82 0.14 9.40 *

12 16 0.73 8 0.36 0.55 0.38 12.50 7

13 20 0.91 16 0.73 0.82 0.29 9.20 *

14 14 0.64 7 0.32 0.48 0.32 13.20 8

15 19 0.86 18 0.82 0.84 0.07 9.00 *

16 19 0.86 19 0.86 0.86 0.00 8.70 *

17 10 0.45 2 0.09 0.27 0.46 15.70 *

18 9 0.41 4 0.18 0.30 0.27 15.20 *

19 14 0.64 9 0.41 0.52 0.23 12.70 9

20 19 0.86 18 0.82 0.84 0.07 9.00 *

21 12 0.55 6 0.27 0.41 0.29 13.90 10

22 20 0.91 15 0.68 0.80 0.34 9.50 11

23 14 0.64 8 0.36 0.50 0.28 13.00 12

24 12 0.55 6 0.27 0.41 0.29 13.90 13

25 21 0.95 15 0.68 0.82 0.44 9.10 *

26 17 0.77 10 0.45 0.61 0.34 11.80 14

27 19 0.86 18 0.82 0.84 0.07 9.00 *

28 14 0.64 7 0.32 0.48 0.32 13.20 15

29 16 0.73 6 0.27 0.50 0.46 13.00 16

30 20 0.91 14 0.64 0.77 0.38 9.80 17

31 13 0.59 5 0.23 0.41 0.37 14.00 18

32 14 0.64 5 0.23 0.43 0.42 13.70 19

33 18 0.82 14 0.64 0.73 0.22 10.50 20

34 19 0.86 16 0.73 0.80 0.19 9.70 21

35 20 0.91 12 0.55 0.73 0.46 10.30 22

36 17 0.77 7 0.32 0.55 0.45 12.50 23

37 14 0.64 4 0.18 0.41 0.48 14.00 24

38 18 0.82 12 0.55 0.68 0.31 11.00 25

39 21 0.95 13 0.59 0.77 0.52 9.70 26

40 21 0.95 19 0.86 0.91 0.22 7.70 *

41 17 0.77 12 0.55 0.66 0.25 11.30 27

42 19 0.86 15 0.68 0.77 0.25 10.00 28

43 19 0.86 19 0.86 0.86 0.00 8.70 *

(4)

表 4-1 總結性評量之難易度、鑑別度分析表(續)

預試 題號

高分組

答對人數

PH

低分組 答對人數

PL

范氏分析

P (難度)

范氏分析

r (鑑別度)

范氏分析 Δ 難度

刪除題 正式 題號

44 21 0.95 20 0.91 0.93 0.12 7.00 *

45 17 0.77 6 0.27 0.52 0.50 12.80 29

46 19 0.86 10 0.45 0.66 0.45 11.30 30

47 20 0.91 14 0.64 0.77 0.38 9.80 31

48 21 0.95 19 0.86 0.91 0.22 7.70 *

49 17 0.77 7 0.32 0.55 0.45 12.50 32

50 18 0.82 13 0.59 0.70 0.27 10.80 33

51 16 0.73 10 0.45 0.59 0.29 12.10 34

52 13 0.59 5 0.23 0.41 0.37 14.00 35

53 18 0.82 18 0.82 0.82 0.00 9.30 *

54 20 0.91 17 0.77 0.84 0.24 8.90 *

55 19 0.86 9 0.41 0.64 0.49 11.50 36

56 18 0.82 12 0.55 0.68 0.31 11.00 37

57 21 0.95 19 0.86 0.91 0.22 7.70 *

58 20 0.91 15 0.68 0.80 0.34 9.50 38

59 17 0.77 11 0.50 0.64 0.29 11.60 39

60 15 0.68 9 0.41 0.55 0.28 12.50 40

肆、正式測驗編製與選題

經由預試所作之試題分析,共有 39 題符合標準,但為了使配分容易,

故將第 34 題最為接近合格的題目予以保留,因此本研究總結性評量正式 測驗共計 40 題,其試題如附錄五。

伍、庫李信度分析

本測驗試題之信度分析方法,即採庫德和李查遜(Kuder-Richardson Method)的方法,簡稱為「庫李信度」估計,以內部一致性係數 KR-20,

且在教師自編的課堂測驗則大多在 0.60 至 0.80 之間(吳裕英、陳英豪,

民 80),而本研究所求得庫李信度 KR-20 係數之值為 0.62,雖然偏低但

堪稱合適,其庫李信度分析如表 4-2 所示。

(5)

表 4-2 庫李信度分析表

題號 答題學生合計82人

答對次數

p q pq

1 53 .65 .35 .23

2 30 .37 .63 .23

3 78 .95 .05 .05

4 53 .65 .35 .23

5 49 .60 .40 .24

6 80 .97 .03 .03

7 48 .58 .42 .24

8 72 .88 .12 .11

9 44 .53 .47 .25

10 48 .58 .42 .24

11 68 .83 .17 .14

12 46 .56 .44 .25

13 68 .83 .17 .14

14 40 .49 .51 .25

15 70 .86 .14 .12

16 72 .88 .12 .11

17 23 .28 .72 .20

18 25 .30 .70 .21

19 44 .53 .47 .25

20 70 .86 .14 .12

21 34 .42 .58 .24

22 67 .81 .19 .15

23 42 .51 .49 .25

24 34 .42 .58 .24

25 68 .83 .17 .14

26 51 .63 .37 .23

27 70 .86 .14 .12

28 40 .49 .51 .25

29 42 .51 .49 .25

30 65 .79 .21 .17

31 34 .42 .58 .24

32 36 .44 .56 .25

33 61 .74 .26 .19

34 67 .81 .19 .15

(6)

表 4-2 庫李信度分析表(續)

題號 答題學生合計82人

答對次數

p q pq

35 61 .74 .26 .19

36 46 .56 .44 .25

37 34 .42 .58 .24

38 57 .70 .30 .21

39 65 .79 .21 .17

40 76 .93 .07 .07

41 55 .67 .33 .22

42 65 .79 .21 .17

43 72 .88 .12 .11

44 78 .95 .05 .05

45 44 .53 .47 .25

46 55 .67 .33 .22

47 65 .79 .21 .17

48 76 .93 .07 .07

49 46 .56 .44 .25

50 59 .72 .28 .20

51 49 .60 .40 .24

52 34 .42 .58 .24

53 68 .83 .17 .14

54 70 .86 .14 .12

55 53 .65 .35 .23

56 57 .70 .30 .21

57 76 .93 .07 .07

58 67 .81 .19 .15

59 53 .65 .35 .23

60 46 .56 .44 .25

得分(X)

3317.4  pq  11.21

82

N    X 3317.4  X

2

 136525.7

2 2

(3317.4) 136525.7

82 29

S 81

  

KR-20

60 11.21

( )(1 ) 0.62

59 29

r   

(7)

第二節 動態化媒體教學學習成效結果分析

本研究學習成效分為 3 次學後測驗及 1 次的總結性評量來進行分析,

第一次學後測驗的範圍為二極體;第二次學後測驗的範圍為稽納二極體;

第三次學後測驗範圍為半波整流及全波整流;第四次為總結性評量,其範 圍為濾波電路及倍壓電路,而總結性評量則包含上述單元之綜合評量,其 分析結果如以下列所述。

壹、二極體教學成效分析

本研究第一次實驗教學於民國 96 年 5 月 11 日實施,課程範圍為二極 體相關知識之教授,分實驗組與控制組分別進行,並於每次課後施予學後 測驗,其實驗組與控制組測驗成績經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後,得知結果如 表 4-3 所示。

表 4-3 第一次學後測驗 t 考驗分析一覽表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實驗組 20 88.40 7.44

控制組 20 87.00 7.33 .680 (n.s.)

由 表 4-3 中 得 知 , 在 實 驗 組與 控 制組之 平 均 值與 標 準差分 別 為

M  88.4 , SD  7.44 )與( M  87.0 , SD  7.33 ),其 t 值為.680,因 此,由上述各數值得知,二極體之學習成效在 2 組間雖未達顯著水準,但 由平均值得知實驗組成績仍然優於控制組。

貳、稽納二極體教學成效分析

本研究第二次實驗教學於民國 96 年 5 月 18 日實施,課程範圍為稽納

二極體相關知識之教授,分實驗組與控制組分別進行,並於每次課後施予

學後測驗,其實驗組與控制組測驗成績經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後,得知結

果如表 4-4 所示。

(8)

表 4-4 第二次學後測驗 t 考驗分析一覽表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實驗組 20 85.40 10.64

控制組 20 82.20 9.92 .983 (n.s.)

由 表 4-4 中 得 知 , 在 實 驗 組與 控 制組之 平 均 值與 標 準差分 別 為

M  85.4 , SD  10.64 )與( M  82.2 , SD  9.92 ) ,其 t 值為.983,因 此,由上述各數值得知,稽納二極體之學習成效在 2 組間雖未達顯著水準,

但由平均值得知,實驗組成績仍然優於控制組。

表 4-5 第一次與第二次學後測驗 t 考驗分析一覽表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88.40 7.44 實驗組 20

85.40 10.64 -1.86 (n.s.) 87.00 7.33

控制組 20

82.20 9.92 -2.77*

*p<.05

由表 4-5 中得知,實驗組與控制組進行相依樣本 t 考驗後,發現實驗 組組內之成績表現 t 值為 1.86 為達顯著水準,表示實驗組在第 1 次與第 2 次之成績較為相近。而控制組組內成績表現 t 值為 2.77 已達 p<.05 之顯著 水準,表示控制組在未接受動態化媒體教學之下,成績表現與實驗組相較 之下是較為不理想。

參、半波及全波整流教學成效分析

本研究第三次實驗教學於民國 96 年 5 月 25 日實施,課程範圍為半波

整流及全波整流相關知識之教授,分實驗組與控制組分別進行,並於每次

課後施予學後測驗,其實驗組與控制組測驗成績經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

後,得知結果如表 4-6 所示。

(9)

表 4-6 第三次學後測驗 t 考驗分析一覽表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實驗組 20 81.80 9.40

控制組 20 75.00 9.87 2.231*

*p<.05

由 表 4-6 中 得 知 , 在 實 驗 組與 控 制組之 平 均 值與 標 準差分 別 為

M  81.8 , SD  9.40 )與( M  75.0 , SD  9.87 ),其 t 值為 2.231,

因此由上述各數值得知,實驗組教學與控制組教學之學習成效達 p<.05 之 顯著水準。

表 4-7 第二次與第三次學後測驗 t 考驗分析一覽表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85.40 10.64 實驗組 20

81.80 9.40 -2.44*

82.20 9.92 控制組 20

75.00 9.87 -3.72**

*p<.05 **p<.01

由表 4-7 中得知,實驗組與控制組進行相依樣本 t 考驗後,發現實驗

組組內之成績表現 t 值為 2.44 已達 p<.05 顯著水準,表示實驗組在第 2 次

與第 3 次之成績已有明顯差異。而控制組組內成績表現 t 值為 3.72 已達

p<.01 之顯著水準,表示控制組在未接受動態化媒體教學之下,成績表現

與實驗組相較之下是較為不理想。由於本研究之實驗課程單元為循序漸

進、由淺入深,因此,無論在實驗組或控制組之成績表現均有下滑的現象。

(10)

肆、濾波電路與倍壓電路教學成效分析

本研究第 4 次實驗教學於民國 96 年 6 月 1 日實施,課程範圍為濾波 電路及倍壓電路相關知識之教授,分實驗組與控制組分別進行,並於課後 施予總結性評量,其實驗組與控制組測驗成績經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後,

得知結果如表 4-8 所示。

表 4-8 總結性評量 t 考驗分析一覽表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實驗組 20 79.20 9.14

控制組 20 69.00 11.15 3.163**

**p<.01

由 表 4-8 中 得 知 , 在 實 驗 組與 控 制組之 平 均 值與 標 準差分 別 為

M  79.2 , SD  9.14 )與( M  69.0 , SD  11.15 ),其 t 值為 3.163,

因此由上述各數值得知,實驗組教學與控制組教學之學習成效已達 p<.01 之顯著水準。

陸、學後測驗與總結性評量分析

本研究為瞭解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進行實驗教學後之進步情形,因此,

以前 3 週實驗教學學後測驗成績之平均為本研究前測成績,而第 4 週總結

性評量成績之平均為後測成績,並以相依樣本 t 考驗方法(Paired-Sample t

test)比較相同樣本前測成績與後測成績間之差異情形,其分析結果如表

4-9 所示。

(11)

表 4-9 總結性評量與學後測驗 t 考驗分析一覽表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83.70 8.19 實驗組 20

79.20 9.14 -4.33***

78.30 8.22 控制組 20

69.00 11.15 -7.78***

***p<.001

由表 4-9 得知,實驗組經過相依樣本 t 考驗後,得知 t 值為-4.333,且 p<.001,已達顯著水準,拒絕虛無假設。而控制組經過相依樣本 t 考驗後,

得知 t 值為-7.78,且 p<.001,已達顯著水準,拒絕虛無假設。因此,由表 4-9 中發現,實驗組與控制組之成績表現都有明顯退步的狀況,但實驗組 在接受動態化媒體教學下,成績仍然優於控制組。

第三節 動態化媒體教學學習滿意度結果分析

為瞭解實驗組的學生在接受動態化媒體教學後之學習情況,本研究特 以自編學習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分析探討。學習滿意度調查問卷為 5 等量 表,就 5 等第問卷而言,中間值為 3(無意見) ,因此本研究之 t 考驗測試 值(test value)為 3,若平均值超過 3,則 t 考驗值為正,反之為負,其表 4-10 為滿意度問卷調查統計摘要表。

由表 4-10 之學習滿意度調查問卷統計分析得知,整體平均數達 3.89,

其統計分析摘要如下:

一、實驗組學生在進行動態化媒體教學後,在 13 項調查問卷中計有 9

項已達到顯著水準(A5 為 p<.05;A1~A4, A9~A11, A13 等 8 項為

p<.001) ,且學習滿意度均達到「滿意」程度顯示學生對動態化媒體

教學抱持正面肯定態度。

(12)

二、由統計分析結果得知,動態化媒體教學應用在此一抽象概念上,是 有相當大的幫助,其分述如下:

(一)電子學在非電腦輔助教學上,僅以原本的課本教材及教師板書 的應用來教學,而動態化媒體教學的應用,使學生感覺到教師 的創意教學及現代科技潮流,因此,實驗組學生均對動態化媒 體教學感覺到非常地有趣。

(二)由於使用了動態化媒體教學,有別於非動態化媒體教學,使得 學生更能專注於該科的學習,因此,除了引起學生注意之外,

更提昇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雖然動態化媒體教學有助於學生的學習,但在「了解內容相關 意涵」該項中雖已達顯著水準,但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由 於電子學這個科目多為理解、思考的概念,因此,若要完全以 動態化媒體來呈現所有概念、問題,在製作媒體的過程中,則 必需耗費相當大的人力與金費。

三、由表 4-10 得知,尚有 3 項滿意度問卷調查結果是屬於較不理想

(A6、A8 為 p<.01;A7 為 p<.05),表示學習滿意度為「不滿意」

程度,其分述如下:

(一)雖然大多數學生對動態化媒體教學都有相當程度的肯定,但由

於職學學生的學習成就及學習意願本來就較為低落,因此,在

課後要求學生在家上網觀看媒體教材實屬不易,有待進一步考

量。

(13)

(二)在滿意度問卷調查結果中得知,大多數的學生均認為要以動態 化媒體完全呈現出具體的概念,是比較不足的,且電子學大多 為電路計算,變化是非常地大,因此,動態化媒體教材在加強 學生運算能力上是明顯不足的。

表 4-10 滿意度問卷調查 t 考驗摘要表

代號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A1

我覺得 Flash 製作的動畫教材非常地有趣

4.9000 .30779 27.606***

A2

我覺得應用動畫教材上課的方式很容易了解理

論的內容

4.5000 .51299 13.077***

A3

我覺得動畫教材對我的學習很有幫助

3.9000 .78807 5.107***

A4

每次上課我都很認真觀看老師的動畫教材

4.9500 .22361 39.000***

A5

我覺得動畫教材引發我了解內容相關的意涵

3.4000 .75394 2.373*

A6

我覺得看過動畫教材後對電路運算變得很簡單

2.5000 .68825 -3.249**

A7

我會在課後再上網觀看 Flash 動畫教材

2.4000 1.04630 -2.565*

A8

我覺得電子學的概念以 Flash 動畫呈現,要理解

不是很難

2.3000 1.08094 -2.896**

A9

我覺得老師應用 Flash 動畫教材上課的方式,能

夠吸引我的注意

4.8000 .41039 19.615***

A10

我覺得老師應用 Flash 動畫教材上課的方式能

增加我的學習興趣

4.8500 .36635 22.584***

A11

我都很認真的完成課後的學後考試

4.9500 .22361 39.000***

A12

我很滿意電子學的小考成績

3.1000 .78807 .567 A13

我很滿意電子學這 4 個單元的教學

4.0500 .60481 7.764***

*p<.05 **p<.01 ***p<.001

綜合以上各節分析,研究者簡單扼要摘述本章小結如下:

一、評量工具之建置

總結性評量測驗試題經過三位專家審查建構成專家內容效

度,並施予預試,經過范氏項目分析以初擬 60 題的分析結果做為

選題依據,保留題目鑑別度在 0.2 以上及難度指數在 0.4~0.8 之間的

題目,合計 39 題,但為了使配分容易,故將第 34 題最為接近合格

的題目予以保留,因此本研究學習成效評量測驗共計 40 題。且本

測驗量表之信度分析方法,以內部一致性係數 KR-20 為本研究計算

公式求得庫李信度 KR-20 係數之值為 0.62,雖然偏低,但堪稱合適。

(14)

二、學習成效結果分析

(一)本研究經由 4 週實驗教學,並於每次教學後施予學後測驗,得 知實驗組與控制組測驗成績於第 3 週開始已達顯著水準,如表 4-11 所示。得知,平均成績隨著單元的前進而一次一次的下降,

但實驗組與控制組進行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後,實驗組的表現 仍然優於控制組,因此,應用動態化媒體教學方法得確可增加 學生學習成效。

表 4-11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後測驗成績分析一覽表

實驗組 控制組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第一次 88.40 7.44 87.00 7.33 .68 (n.s.) 第二次 85.40 10.64 82.20 9.92 .98 (n.s.) 第三次 81.80 9.40 75.00 9.87 2.23*

*p<.05 **p<.01

(二)本研究第 4 週進行總結性評量,並於課堂上進行課程複習,最 後施予總結性評量測驗,發現實驗組在動態化媒體教學下之成 績有明顯的進步,但實驗組與控制組相較,實驗組仍然優於控 制組的表現,其 t 值為 3.16,p<.05,如表 4-12 所示。

表 4-12 實驗組與控制組總結性評量成績分析一覽表

實驗組 控制組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總結性

評量 79.20 9.14 69.00 11.15 3.16*

*p<.05

(三)經由前述之學後測驗及總結性評量後,研究者將前 3 週學後測

驗 3 次的成績予以平均,並與第 4 週學後測驗及總結性評量平

均進行相依樣本 t 考驗(Paired-Sample t test)的分析。得知無

(15)

論是在實驗組或是控制組均達 p<.001 之顯著水準,如表 4-13 所示。

表 4-13 實驗組與控制組前、後測成績分析一覽表

實驗組 控制組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前測 83.70 8.19 78.30 8.22

後測 79.20 9.14 -4.33***

69.00 11.15 -7.78***

***p<.001

三、學習滿意度問卷調查

實驗組學生在進行動態化媒體教學後,在 13 項調查問卷中計 有 9 項已達到顯著水準(A5 為 p<.05;A1~A4, A9~A11, A13 等 8 項為 p<.001),表示學習滿意度達「滿意」程度;另有 3 項雖然已 達顯水準(A6, A8 為 p<.01;A7 為 p<.05) ,表示學習滿意度為「不 滿意」程度,但 t 值為負值,表示大多數學生填答在 3 以下的選項,

係屬表現較差的項目;另有 1 項 A12 為達顯著水準,表示學生對自

己的成績並不理想,但整體看來顯示學生對動態化媒體教學抱持正

面肯定的態度。

數據

表 4-1 總結性評量之難易度、鑑別度分析表(續) 預試 題號 高分組 答對人數 PH 低分組 答對人數 PL 范氏分析P (難度) 范氏分析r(鑑別度) 范氏分析Δ難度 刪除題 正式題號 11 19 0.86 17 0.77 0.82 0.14 9.40 * 12 16 0.73 8 0.36 0.55 0.38 12.50 7 13 20 0.91 16 0.73 0.82 0.29 9.20 * 14 14 0.64 7 0.32 0.48 0.32 13.20 8 15 19 0.86 18 0.8
表 4-1 總結性評量之難易度、鑑別度分析表(續) 預試 題號 高分組 答對人數 PH 低分組 答對人數 PL 范氏分析P (難度) 范氏分析r(鑑別度) 范氏分析Δ難度 刪除題 正式題號 44 21 0.95 20 0.91 0.93 0.12 7.00 * 45 17 0.77 6 0.27 0.52 0.50 12.80 29 46 19 0.86 10 0.45 0.66 0.45 11.30 30 47 20 0.91 14 0.64 0.77 0.38 9.80 31 48 21 0.95 19
表 4-2 庫李信度分析表 題號 答題學生合計82人 答對次數 p q pq 1 53 .65 .35 .23 2 30 .37 .63 .23 3 78 .95 .05 .05 4 53 .65 .35 .23 5 49 .60 .40 .24 6 80 .97 .03 .03 7 48 .58 .42 .24 8 72 .88 .12 .11 9 44 .53 .47 .25 10 48 .58 .42 .24 11 68 .83 .17 .14 12 46 .56 .44 .25 13 68 .83
表 4-2 庫李信度分析表(續) 題號 答題學生合計82人 答對次數 p q pq 35 61 .74 .26 .19 36 46 .56 .44 .25 37 34 .42 .58 .24 38 57 .70 .30 .21 39 65 .79 .21 .17 40 76 .93 .07 .07 41 55 .67 .33 .22 42 65 .79 .21 .17 43 72 .88 .12 .11 44 78 .95 .05 .05 45 44 .53 .47 .25 46 55 .67 .33 .2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 履約標的或履約標的內涉及於平面、廣播、網路及電視等媒體辦理政策 宣導部分,應切實依預算法第 62 條之

以及高三數學甲Ⅰ、Ⅱ,與數學乙Ⅰ、Ⅱ的選修課程,其中數學 IV 分為 A、B 兩版,B 版 擴充了 A 版的內容,所增加的題材在課程綱要中以◎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編訂本資源是為教師提供分層課業例子以作參考,資源的內容並不包括所有

一、學校應力求充實教學設備及教學媒體,教師教學應充分利用教材、教具及其他教學資源。

第二章是介紹 MEMS 加工製程,包括體型微加工、面型微加工、LIGA、微 放電加工(Micro-EDM)、積體電路相容製造技術 CMOS MEMS 製程等。製作微 加速度感測器。本研究是選用台積電 0.35μm

表 4-4-5 彙整了不同教育程度的民眾對祭品用品電子化的接受度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統計結果。由表 4-4-5 的整體量表的 F

為完成上述研究目的,本文將於第二章依序說明 IPTV 的介紹與現況,以及詳述 e-SERVA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