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性質與重要性

近年來國內及國外青少年自殺的案例,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當我 們為此扼腕嘆息時,也不得不正視這些事件背後發生的原因以及所帶 來的衝擊。在這工商業十分繁忙的社會裡,有許多看不見的壓力,深 植每個人的心中,只是每個人面對壓力時的承受度不同,自然在解決 問題的方法上也會有所不同。以成人的思想價值觀而言,或許會覺得 青少年的自殺動機是一時的衝動,而且認為他們心中的結並沒有那麼 嚴重(都正,民84:13);但是,對於正處人生轉變期的青少年而言,

那個過不去的關口,是大人們無法了解也無法體會的「苦」,當他們面 對無法突破的巨大壓力時,似乎就會開始出現消極逃避的現象,而最 明顯的逃避行為便是「自殺」這條不歸路。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些不如意事,便是煩惱 的來源,因此,人生當中的每個階段都會有每個階段的煩惱存在。然 而比較起來,我們會發現青少年所面臨的煩惱問題是有點棘手的。正 值青春期的青少年,除了要調適因為生理突發快速成長所帶來的壓 力,也必須面對社會壓力與責任所加諸的要求,不管是同儕關係、學 業成就、自我認同…均與兒童期有很大的不同,他們開始尋求獨立自 主、自我決定的權力,但有時又會害怕自己經驗不足而有閃失,種種 矛盾也就造就情緒會因不同處境而改變,著實讓大人們難以捉摸。另 一方面,父母師長看待青少年的價值均以課業為重,社會價值也在潛 移默化中窄化到讓青少年以為學習成就代表了一切,導致他們在壓力 下所出現的情緒問題、自我認同等等,被升學的洪流所淹沒(李慧玟,

(2)

91:37 版)。

張老師基金會於 1999 年底,針對全省 14 個縣市,25 所國、高中,

11653 位中學生進行生活壓力的問卷調查,從研究中發現:超過 94%

的中學生表示在生活中確實有壓力的困擾與感受,而其困擾主要來自 學校的煩惱、對未來前途的擔心、及對人際關係和情感的困擾(莊慧 秋,民89:91)。另外,董氏基金會也在 2002 年 6 至 7 月針對台北縣 28 所國中、高中、高職,13 至 18 歲學生「主觀生活壓力及憂鬱傾 向」進行調查。在有效樣本2924 人當中,我們發現學生們前五大生活 壓力來源依序是:考試 44%、課業表現 37%、金錢 26%、同儕關係 23%、外表 20%;除此之外,董氏基金會的調查也發現,近二成二的 青少年憂鬱情緒偏高,並已達到需請專業人士做進一步評估、處理的 地步(羅碧,民91:43 版);而從此壓力排序當中,我們發覺到現今 青少年的憂鬱層面廣大,不僅愁課業也愁錢,甚至金錢壓力還超越同 儕關係,顯示出青少年對物質生活的看重,值得注意。由此可見,涵 蓋中學生大部分生活層面的困擾問題,實在是其現階段人生發展的一 大負荷,他們急需找到出口。

青少年時期是一生中的關鍵期,也是危機期;從生理急遽的變化 到社會關係範圍的逐漸擴大,他們將面臨升學、就業、友情和愛情等 等影響人生旅程的重大抉擇。而在有關青少年的研究方面,我們發現 到因應策略的好壞能影響青少年面臨壓力時適應的好壞,不論是在學 業、家庭、身心健康或是人際關係等方面(陳皎眉,民79:10)。因 此,如果我們能夠明瞭其困擾之所在,以及了解他們所採取的因應方 式、因應行為是否過於極端,方能給予正確的引導,並提供心理、生 理上之協助,以陪伴其平穩的渡過這段暴風雨時期,因而對於青少年 之行為困擾問題及採取之因應策略的探討是有其必要性的。

(3)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高職學生身心發展正值青年中期,可說是人生全程中變化最大的 時期,因此,如何協助其排除身體發展困擾、增進社會認知及自我發 展能力、並能重建信心獲致良好成長,此乃高職教育的重點。而關於 本研究之動機,將從下列五點作說明:

一、大環境的漠視,「高職教育」淪為「次等教育」

我國有一句俗諺說:「與其送魚給他,不如教他結網捕魚 的技巧與方法」。技職教育即是一種教人結網捕魚的教育,是 一種生產性、建設性的教育,小者可使個人具有一技之長的 謀生技能,大者可以富國裕民(張天津,民72:序 1),因此,

技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然而在升學主義瀰漫的現 實社會裡,技職教育長久以來卻被視為是「次等教育」,導致 技職教育學生缺乏應有的尊嚴與自信(張文雄、何信助、廖 年淼,民89:65)。在大眾的心中,總把就讀職校視為是「退 而求其次」的選擇,高職是高中落榜後才考的,這種情況,

我們從技職教育體系的基礎∼高職教育,歷年來招生不足的 現象即可明顯的感受到。

再者,近年來大學招生名額及錄取率大幅增加,高中畢 業生升學率到了 90 學年度已高達 70.73%,而高職畢業生卻 仍然只有41.82%(沈溪南、楊豪森,民 92:27),也就是說,

就讀高中有較大的機會進入大學就讀,取得學士文憑,相形 之下,第二條教育國道雖已經完備,四技二專入學機會增加 很多,但其錄取率仍未及 30%,光就四技的比例來看,錄取 率更低,所以高中對國中生的拉力會大於職校的拉力(黃政 傑,民90:15)。以上所述都在在顯示出職校地位的低落。

(4)

二、升學競爭的挫敗,因而失去自信

由於遭受到升學競爭中的挫折,只好淪落職校,讀高職 儼然是他們無奈的選擇,除了容易從此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 疑,高職生進入職校後,如果又發現所唸的科系與本身志趣 不合,很可能就會因此而渾渾噩噩的過了三年,未來在面臨 升學或就業的抉擇時,將會產生困擾。

三、成長中的困惑急需解答

年齡 15 歲至 18 歲的高職學生,正處於青春期末,而此 時期的青少年,雖然生理上發育成長,但心理上卻未能獲得 適當的調適,這種外表成長、而內心的不成熟,常導致個人 及週遭人員在認知上會有不良的反應;再加上錯綜複雜的個 別差異和外界刺激,常使人對此時期的高職男女同學,給予 一些「人生狂飆期」或「情緒不穩定期」的刻板印象(林恭 煌,民84:14)。

此時期青少年發展及改變的四個主要範圍在於認知(或 心理)成長、自我及認同的發展、與家庭的關係、以及與朋 友的關係(王瑋等譯,民77:753)。他們逐漸擁有作抉擇的 能力,重視同儕的友情,抽象思考能力增強。同時,在情緒 上獨立,不願意依賴父母或其他人,能夠發展個人的意識型 態、價值觀念及道德體系。這個年齡層的學生呈現個人獨立 自我的人格特質,與父母的接觸減少,和同儕的接觸增加,

逐漸由家庭中分化,與同儕統整。正因為這些人格的改變、

自我和認同感之間的衝突,友情、親情、課業、學習與前途 的壓力,往往導致青少年的自我迷惑(李文仰,民85:36),

因而產生行為方面的困擾問題。

(5)

四、針對高職學生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不多

由於國內純粹針對高職學生在行為困擾、生活壓力或適 應問題等方面的研究不多(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系,民72;

廖淳婉,民75;林美蓉,民 79;劉中夫,民 83),大多數都 是高中職生一併作研究(周幸,民56;蔡敏光,民 74;呂少 卿,民74;林宏恩,民 79;吳宜寧,民 85;黃盛蘭,民 88),

而且均把重心放在高中生;此外,國內有關高職學生因應策 略、因應方式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歐滄和,民78;吳宜寧,

85),且其研究著重在校園人際壓力以及日常生活壓力之 因應,尚未能涵蓋高職學生之所有層面,因此有擴大研究之 需要。

高中生與高職生雖然屬於同一年齡層,但其入學的意 願、學習的環境、以及教育的體制等等均不同,所產生的行 為困擾問題自然也會有所差異。再加上高職學生需要在此時 期決定其就業方向,完成職業之探索及職業能力之培養,甚 至還要作升學之準備,除了必須面臨一般青少年的適應問題 外,尚須加上其特殊角色之適應問題,重要性實不容忽視。

因此,這也是研究者之所以想要單純針對高職學生作研究的 動機之一。

五、研究者從教學的實際接觸中之感受

研究者在高職服務多年,不僅扮演補校導師、日校專任 教師的角色,同時也參與了學生輔導的工作,和學生接觸的 機會很多。在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處於人生轉 變期當中的高職學生,確實擁有許多不同層面的困擾問題;

而在遭遇問題時,每個學生所採取的因應策略、處理方式也 有所差異,有些學生會面對問題自己解決,或是尋求支持,

有些學生則是逃避問題、藉助情緒發洩或從事調劑類的活動

(6)

以轉移注意力等等。因此,藉由此研究,探討高職學生的行 為困擾問題及其因應策略,除了希望能夠給予高職學生實質 上的幫助及引導,也希望能夠提供高職輔導工作上之參考。

貳、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以單純職校的高職學生為對象,探討 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其採取之因應策略。首先探討高職學生身心 發展特徵,然後再探究行為困擾問題的理論基礎,並瞭解有關高職階 段青少年行為困擾問題之因應策略的分類與內涵,最後歸納調查研究 結果,提出可行建議,以作為高職學生輔導工作之參考。因此,關於 本研究之具體目的臚陳如下:

一、探討高職學生主要的行為困擾問題。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學生之行為困擾問題是否有差異。

三、探究高職學生面臨各類行為困擾問題時之因應策略。

四、探究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學生面臨各類行為困擾問題時,所 採取之因應策略是否有差異。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壹、待答問題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所擬定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高職學生主要的行為困擾問題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學生之行為困擾問題是否有差異?而其 達顯著差異的行為困擾問題之內涵為何?

(7)

三、高職學生面臨各類行為困擾問題所採取之因應策略為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學生面臨各類行為困擾問題時,所採取 之因應策略是否有差異?

貳、研究假設

針對上述待答問題二及問題四,本研究提出考驗的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一: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學生之行為困擾問題有顯著差異。

1-1 不同性別的高職學生之行為困擾問題有顯著差異。

1-2 不同年級的高職學生之行為困擾問題有顯著差異。

1-3 不同學校性質的高職學生之行為困擾問題有顯著差異。

1-4 不同入學原因的高職學生之行為困擾問題有顯著差異。

假設二: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學生面臨各類行為困擾問題時,所採 取之因應策略有顯著差異。

2-1 不同性別的高職學生面臨各類行為困擾問題時,所採取之 因應策略有顯著差異。

2-2 不同年級的高職學生面臨各類行為困擾問題時,所採取之 因應策略有顯著差異。

2-3 不同學校性質的高職學生面臨各類行為困擾問題時,所採 取之因應策略有顯著差異。

2-4 不同入學原因的高職學生面臨各類行為困擾問題時,所採 取之因應策略有顯著差異。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壹、高職學生

本研究所指之高職學生,係指台灣地區(台灣省、台北市、

高雄市),91 學年度公私立高職日間一、二、三年級,年齡介於 15 至 18 歲之間的在學男女學生,且七個類科兼具。

貳、行為困擾問題

個體在某一期間內,由於無法有效解決內在之衝突或滿足內 在之需求,或尋求動機之滿足或所選擇的前進目標受阻礙,個體 因而產生自卑感(inferior complex)、無能(disability or

inadequate)、不安(instability)、受迫害等緊張情緒而使個體行為 遭受困擾(周幸,民56;楊馥綸,民 74;劉永元,民 77;林美 蓉,民79;黃盛蘭,民 88)。

本研究所指的行為困擾問題,係指研究者在閱讀相關文獻、

彙整國內有關的實徵性研究結果以及進行兩階段18 所公私立高 職師生意見調查之後,選定高職學生呈現之較嚴重困擾問題:「學 校課業」「同儕相處」「家庭關係」「自我認同」「感情問題」、

「前途展望」以及「經濟問題」等七大類做為研究項目,予以探 討。

參、行為困擾問題之內涵

本研究所探討的「行為困擾問題之內涵」,是指七大類行為困 擾問題中,各自所包含之細項問題,例如:「學校課業困擾問題」

包含了「有些科目聽不懂老師上課所教的內容、不知如何有效地 學習、不適應某些老師的教學方法、學校作業太多,寫不完、學 業成績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實習課 的實作,覺得有困難、外務過多(ex:社團、打工、出公差..),

(9)

影響課業學習、班上競爭激烈,壓力大、被當掉的科目很多,必 須重修、丙級證照尚未考到」等 11 個問題內涵,以此類推。

肆、因應策略

指個體在遭遇困難時所採取的一些較為積極性的應付手段。

因應策略包括行動與思想,是有目的的意識行為,而非潛意識的 防衛作用。因應策略的目的在減低焦慮並解決困難。在困難情境 下,因應策略可能各不相同(張春興,民 80:161)。

本研究之因應策略,係指研究者在閱讀相關文獻以及進行兩 階段18 所公私立高職師生意見調查之後,將其歸為「自己面對解 決」、「情緒發洩」、「從事調劑類的活動」、「逃避不管」、「尋求支 持」等五大類策略,進行探討。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針對研究動機與目的加以分析,所欲研究之範圍如下:

一、就研究項目言

(一)探討高職學生主要的行為困擾問題。

(二)探究高職學生面對各類行為困擾問題時之因應策略。

二、就研究地區言

僅限於台灣地區(台灣省、台北市、高雄市)之公私立高 級職業學校,高中附設職業類科不在抽樣範圍內。

三、就研究對象言

以上述地區公私立高職之日間一、二、三年級男女學生為

(10)

研究對象,且工科、商科、農科、家事、海事、護校、藝校等 七個類科兼具。

四、就研究工具言

以研究者自編之「行為困擾問題量表」與「因應策略量表」

為工具。

五、就研究方法言

採文獻分析法與調查研究法。

貳、研究限制

針對研究動機與目的加以研析,本研究所受之限制如下:

一、就研究項目言

(一)高職學生面臨的行為困擾問題眾多,但由於研究者時間 之限制,在閱讀相關文獻、彙整國內有關的實徵性研究 結果以及進行兩階段18 所公私立高職師生意見調查之 後,僅就其呈現之較嚴重困擾問題:「學校課業」、「同 儕相處」「家庭關係」「自我認同」「感情問題」「前 途展望」以及「經濟問題」等七大類為研究範圍。

(二)因應策略大致從問題取向、情緒取向及逃避三大範疇予 以分類,研究者從中將其分為五類:自己面對解決、情 緒發洩、從事調劑類的活動、逃避不管、尋求支持。

二、就研究地區言

由於研究者受限於時間,且高職各類科學校的分區位置 不平均,因此本研究採取立意取樣的方式,以選取樣本學校。

三、就研究對象言

因考慮人力、物力、時間等因素,僅就單純的職校學生 作調查,至於高中附設職業類科的高職生則不在抽樣範圍 內,因此在研究結果的解釋與推論上需相當謹慎。

(11)

四、就研究工具言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乃根據相關理論及兩階段的高職師生 意見調查所編製而成,所謂的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亦以 研究工具所涵蓋的範圍為限。

五、就研究方法言

由於本研究受限於研究者的時間,只能以文獻分析法與 調查研究法作初步的探究,無法以質性研究做更深入的探究。

第六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採文獻分析法與調查研究法進行。

有關高職學生身心發展特徵、產生行為困擾之理論、所面臨的行為困 擾問題、因應策略的有關理論以及二者的相關研究,以文獻分析法加 以研究。至於高職學生主要的行為困擾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則採調查 研究法作初步的探究。最後運用統計套裝軟體SPSS for windows 8.0,

就所得之資料加以研究分析,驗證假設,並提出結論。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整體研究步驟如下:

一、擬定研究計劃

閱讀相關的文獻,了解以往在相關研究中的發現,並從中 尋找研究的主題。確定研究主題及架構後,擬定研究計劃,撰 寫研究大綱,送請指導教授斧正。

(12)

本研究的綱要共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份為緒論:首先敘述問題背景與重要性,繼而提出 研究動機與目的,並界定研究問題的定義,且確定研究範圍,

再說明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二部份為文獻探討:首先介紹高職階段青少年的身心發 展特徵、產生行為困擾的相關理論,其次探究因應策略的相關 理論,最後再探討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第三部份為研究設計與實施:分別敘述研究架構、對象、

工具、實施程序及資料處理方式。

第四部份為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分別分析與討論問卷 調查研究所蒐集的資料,並加以解釋。

第五部份為結論與建議:從本研究所得之研究結果中做出 結論,並根據結論提出建議,藉供參考。

二、蒐集有關資料

蒐集、閱覽國內外相關文獻,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依據與 調查研究工具之參考。參考資料來源除相關期刊、論文、書籍 外,研究者尚透過DAO、ERIC 等網際網路服務蒐集資料。

三、閱讀與分析資料

綜覽、評鑑與分析資料,並分別加以系統而客觀地敘述各 類有關資料之內涵。

四、整理與歸納資料

將與本研究相關之各項資料加以有系統地整理與審慎地歸 納,以提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與研究架構。

五、編製調查工具

依據研究架構和理論基礎,並進行兩階段18 所公私立高職 師生意見調查及參閱相關量表加以編製。

六、選取樣本與實施調查

選定調查學校及學生,實施調查並回收問卷。

(13)

七、整理與分析調查資料

經回收調查問卷後,加以統計分析。

八、撰寫研究報告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課程發展議會於 2002 年提出將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 同,以及承擔精神,作為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首要培育的正 面價值觀和態度;並因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要,於

她寫道,當我們在生活中最想做的事情也是我們的義務時,最能 感受到 Ikigai 。關於 Ikigai ,感受就是最誠實的,如果我們知道如何

級別 與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戰爭相關的學習內容 初中級[中三級] 中華民國的建立及面對的困難1.

問題及困難,亦懂得適當地為自己訂定清晰的目標。 學者 Grotberg 曾指 出,擁有抗逆力之小朋友 (9 至 11 歲) 能認識自己的情緒、用語言及不傷

• 人生在世的一個主要課題,便是了解事物間的 因果關係以及行為對周圍造成的影響,從而學

• 在「心房」進行課堂或體驗 式學習活動後,學生能以表 情符號表達自己的情緒,令 學生能以多元化的途徑表達 情緒,以便老師深入了解學

在二零一二至一三學年,共有 82,165 名來自 924 所學校的學生參加了戶 外教育營計劃,當中包括 31,365 名來自 387 所中學的學生及 50,800 名來 自

Tommy 的爸爸因生意失敗,在經濟上遇到極 大困難,導致未能負擔每月的居所租金和其他 家庭生活開支。於是,他帶同 To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