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 代 所 謂 的 「 教 科 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現 代 所 謂 的 「 教 科 書"

Copied!
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清末民初教科書制度的演變 與歷史教科書出版概況

教 科 書 是 教 師 進 行 教 學 活 動 的 主 要 依 據,也 是 學 生 獲 取 系 統 知 識 的 重 要 來 源。關 於「 教 科 書 」的 定 義 有 許 多,最 簡 單 的 說 法 是 指 「 學 校 或 教 育 當 局 為 學 生 所 設 計 的 書 面 資 料 」1, 或 指 「 以 文 字 或 圖 表 所 編 製 而 成 的 教 材,作 為 引 導 學 生 學 習 及 教 師 教 學 之 內 容 之 用 」2。 簡 單 說 , 教 科 書 就 是 用 以 教 導 特 定 學 科 知 識 的 書 本,這 種 教 學 書 本 也 有 廣、狹 二 義,廣 義 的 教 科 書,可 包 涵 課 本、

習 作 本 、 教 師 手 冊 及 教 學 指 引 等 等 在 內3, 狹 義 的 科 書 單 指 學 生 用 的 課 本,通 常 一 般 人 所 指 的「 教 科 書 」仍 是 以 後 者 為 主。現 代 所 謂 的 「 教 科 書 」, 其 最 大 的 特 徵 是 必 須 按 照 國 家 教 育 法 令 , 及 規 定 的 課 程 設 置、課 程 標 準 (或 教 學 大 綱 ),和 不 同 級 別 學 生 的 認 識 特 徵 來 編 寫 教 學 內 容。由 於 教 科 書 的 內 容 須 以 上 述 的 要 求 為 依 據 , 因 而 衍 生 出 教 科 書 制 度 。

教 科 書 制 度,是 指 有 關 教 科 書 的 編 寫、審 查、出 版 等 一 套 運 作 系 統 的 模 式。以 現 代 各 國 的 教 育 制 度 而 言,教 科 書 的 出 版,可 分 為 「 統 編 制 」、「 審 定 制 」 和 「 自 由 制 」 三 種 。「 統 編 制 」 有 時 又 稱 「 國 定 制 」, 是 由 國 家 所 指 派 的 教 育 行 政 機 關 或 其 所 設 的

1 林寶山,《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 84 年,頁 322。

2 莊懷義等合著,《教育概論》,空中大學印行,民國 83 年,頁 335-336。

3 蔡勇,《改進中小學教科書之印刷與配發芻議》,現代教育 13 期,民國 78 年,頁 48-54。

(2)

編 輯 單 位 統 一 進 行 編 纂 教 科 書 的 工 作。其 制 度 大 致 是 先 由 負 責 的 行 政 部 門 有 計 畫 地 組 織 專 家 學 者,進 行 教 科 書 的 編 寫,再 指 定 專 門 的 出 版 機 構 出 版 發 行,全 國 學 校 統 一 採 用。一 般 稱 這 種 由 政 府 統 一 編 輯 之 教 科 書 為「 統 編 本 」或「 國 定 本 」。「 審 定 制 」是 由 個 人、書 局 或 團 體 依 據 國 家 所 規 定 的 課 程 標 準 所 編 輯 的 教 科 書,經 政 府 審 定 通 過 後,方 可 出 版 發 行,供 學 校 採 用。一 般 將 這 種 由 民 間 編 寫 , 官 方 審 核 後 印 行 的 教 科 書 稱 「 審 定 本 」。 另 有 些 國 家 如 美 國,教 育 屬 地 方 州 權,故 聯 邦 政 府 既 不 頒 布 課 程 標 準 或 課 程 綱 要,也 不 審 核 教 科 書,而 放 任 民 間 自 由 編 輯 出 版,所 以 有 學 者 稱 為 「 自 由 制 」, 又 因 地 方 教 育 行 政 機 關 或 學 校 常 就 所 供 應 的 教 科 書 中 選 用 一 種 , 因 此 又 稱 為 「 認 可 制 」4

上 述 三 種 制 度 中,在 統 編 制 之 下,學 校 所 使 用 的 學 科 教 科 書 一 般 只 有 一 個 版 本,而 在 採 用 審 定 制 和 自 由 制 的 地 區,單 一 學 科 通 常 都 有 數 種 至 十 多 種 教 科 書 可 供 選 擇,故 後 兩 者 的 制 度 顯 較 前 者 寬 鬆 許 多。但,這 並 不 表 示,即 使 在 最 自 由 的 制 度 下,教 科 書 的 編 寫、出 版 就 可 以 不 受 任 何 限 制。甚 至 可 以 說,每 個 國 家 都 在 以 某 種 形 式 統 制 其 內 容 。 如 從 國 家 方 面 來 看 , 學 校 教 科 書 的 編 寫、審 定、出 版、採 用 要 符 合 國 家 法 律、法 規 的 規 定;從 教 育 制 度 來 看,課 程 標 準、教 學 目 標,甚 或 考 試 制 度 都 會 制 約 教 科 書 的 內 容 , 所 以 教 科 書 的 內 容 和 範 圍 不 可 能 是 絕 對 的 隨 性 。5

4 國立編譯館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研究小組編著《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制度研究》,台 北,正中書局,民國 79 年 7 月,頁 3。

5 于友西等著,《歷史學科教育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年,頁 142。

(3)

第一節 清末教科書出版制度的確立 與歷史教科書出版

傳 統 中 國 學 校 教 育 中 使 用 的 教 材,多 屬 於 經 史 典 籍 之 類,或 兒 童 啟 蒙 教 材 如《 三 字 經 》、《 百 家 姓 》、《 千 字 文 》等 等,並 無 所 謂「 教 科 書 」之 名。西 式「 教 科 書 」傳 入 中 國,是 在 晚 清 時 期 隨 著 新 式 教 育 的 創 辦 而 出 現,如 同 治 元 年 (1862 年 )成 立 了 京 師 同 文 館,為 滿 足 外 國 語 言 課 程 和 西 學 課 程 的 需 要,該 館 的 中 外 教 習 和 學 生 先 後 編 譯 了 英 文、法 文、外 國 歷 史、政 治、經 濟、法 律、醫 學、化 學 等 相 關 書 籍 作 為 教 科 書,供 同 文 館 學 生 學 習 之 用。又 如 同 治 七 年 (1868 年 ),江 南 製 造 局 設 立 翻 譯 館,傅 蘭 雅 等 西 方 傳 教 士 和 中 國 翻 譯 人 員 先 後 翻 出 了 格 致、化 學、製 造 等 方 面 書 籍,這 些 譯 書 日 後 多 成 為 各 式 新 式 學 堂 所 使 用 的 教 科 書 。

但 ,「 教 科 書 」 一 詞 在 中 國 正 式 出 現 , 始 於 清 末 西 方 傳 教 士 在 華 興 辦 的 教 會 教 育。光 緒 三 年 (1877)五 月,基 督 教 在 華 各 教 派 在 上 海 聯 合 組 成 了 「 學 校 教 科 書 委 員 會 」, 為 教 會 學 校 從 事 教 科 書 的 編 寫 和 刊 行,其 中 包 括 語 言、數 學、歷 史、地 理、地 質、化 學 等 各 科 目。到 光 緒 十 六 年 (1890 年 )共 自 行 編 輯 出 版 教 科 書 約 五 十 多 種,許 多 非 教 會 學 校 也 紛 紛 採 用,近 代「 教 科 書 」這 一 名 詞 因 此 確 定 。

(4)

一 、 清 末 的 歷 史 教 科 書

清 末 的 教 科 書 , 就 其 來 源 , 可 分 為 翻 譯 外 國 著 作 與 中 國 自 編 ; 而 中 國 自 編 又 可 就 其 編 (譯 )者 , 分 為 民 間 自 編 (譯 )與 官 方 編 譯。就 其 發 展 而 言,初 以 翻 譯 西 書 為 主,至 甲 午 戰 後,各 地 學 堂 與 民 間 書 商 開 始 嘗 試 自 行 編 寫 教 科 用 書,並 大 量 翻 譯 日 本 教 科 書 以 為 新 式 學 堂 應 急 之 用。殆 學 制 頒 訂,清 廷 才 開 始 編 纂 官 方 版 本 的 教 科 書 。

1.翻 譯 的 歷 史 教 科 書

早 期 教 科 書 多 由 教 會 及 傳 教 士 翻 譯 西 洋 書 籍 而 來。在 歷 史 學 方 面 , 較 富 盛 名 的 如 傳 教 士 金 楷 理 (Carl T.Kreyer)等 翻 譯 《 西 國 近 事 匯 編 》, 傅 蘭 雅 (John Fryer,1839-1928)翻 譯 《 俄 國 新 志 》 8 卷、《 法 國 新 志 》4 卷,林 樂 知 翻 譯《 四 裔 編 年 表 》4 卷 等 等 介 紹 近 代 西 方 政 治 外 交 史 的 史 書,皆 是 由 江 南 製 造 局 出 版。光 緒 十 三 年 (1887)廣 學 會 創 立 (原 名 同 文 書 會 , 光 緒 十 八 年 改 名 ), 這 是 清 末 教 會 所 辦 規 模 最 大 的 出 版 機 構。其 出 版 的 眾 多 歷 史 書 籍 中,最 富 盛 名 的 , 莫 過 於 李 提 摩 太 翻 譯 的 《 泰 西 新 史 攬 要 》。

《 泰 西 新 史 攬 要 》 譯 自 英 國 Robert Mackenzle 的 《 十 九 世 紀 史 》, 其 書 內 容 , 據 記 載 為 : 以 國 為 經 , 以 事 為 緯 , 記 十 九 世 紀 英、法、德、奧、義、俄、土、美 諸 國 政 治、軍 事、外 交、財 經、工 商、交 通、教 育、新 聞、社 會 經 濟、民 族 問 題、殖 民 地 等 事,特 詳 於 英 國,法 國 次 之,末 敘 羅 馬 天 主 教 廷 事。附 記 論 會 黨、

歐 洲 新 政 及 學 校。李 提 摩 太 還 自 稱:「 若 欲 博 考 西 學、振 興 中 土 ,

(5)

得 此 入 門 之 秘 鑰,于 以 知 西 學 之 所 以 興,與 夫 利 弊 之 所 在,以 華 事 相 印 証,若 者 宜 法,若 者 宜 戒,則 於 治 國 讀 書 之 道,思 過 半 矣 」

6

此 書 是 早 期 西 方 史 學 譯 書 的 代 表 作,出 版 後 還 連 年 重 印,成 為 當 時『 最 風 行 的 讀 物 』,並 有 學 堂 採 用 作 為 教 科 書7,因 此,對 中 國 知 識 份 子 有 一 定 的 影 響 力 。

自 甲 午 以 後,廢 八 股、改 書 院、興 學 堂 的 風 潮 興 起,教 育 救 國 成 為 許 多 改 革 派 的 共 識,並 鼓 吹 翻 譯 西 書 以 學 習 西 方 長 處。8 上 新 式 教 育 日 漸 發 展,學 堂 日 益 增 多,教 科 書 卻 極 度 匱 乏,雖 然 此 時 已 有 自 編 教 科 書 出 現,作 為 新 式 學 堂 教 學 之 用,但 仍 感 不 敷 使 用 , 因 此 , 許 多 知 識 份 子 及 官 員 提 倡 廣 譯 西 書 來 救 急9, 帶 動 了 一 股 翻 譯 的 風 潮 。

此 時 翻 譯 的 書 籍 以 日 本 為 大 宗,如 康 有 為 在〈 廣 譯 日 本 書 設 立 京 師 譯 書 所 折 〉 中 提 到 :

譯 日 本 之 書 , 為 我 文 字 十 之 九 , 其 成 事 至 少 , 其 費 日 無 多

6 胡逢祥、張文建著《中國近代史學思潮與流派》,華東師範大學,1991 年,頁 159-160。

7 《教科書發刊概況》,收於《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戊編,台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

1981 年,頁 116。

8 如光緒二十二年(1896),清廷改強學書局為官辦,在《官辦局開辦章程》中提到:「擬 設刊書處譯刻各國書籍,舉凡律例、公法、商務、農務、製造、測量之學,及武備、

工程諸書,凡有益於國計民生與交涉事件者,皆譯成中國文字,廣為流布。」見張 靜廬編《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初編》,中華書局,1953 年,頁 48。

9 如張之洞、劉坤一在會奏變法自強的上書中就建議出洋游學人員譯書,以補書籍的 匱乏「限三年之內,每人譯書若干種,每種若干字,回華繳呈」,見張靜廬編,《中 國近代出版史料補篇》,中華書局,1957 年,頁 30。

(6)

也 … … 能 譯 日 本 書 者,皆 大 賚 之,若 童 生 譯 日 本 書 一 種,五 萬 字 以 上 者,若 試 其 學 論 通 者,給 附 生;附 生 增 生 譯 日 本 書 三 萬 字 以 上 試 論 通 者,給 舉 人。舉 人 給 進 士,進 士 給 翰 林 。 庶 官 皆 晉 一 秩 。10

又 如 張 謇 也 持 類 似 建 議 :

今 中 國 為 先 河 後 海 之 謀 , 宜 譯 東 書 , 即 為 同 文 同 種 之 便 , 亦 宜 譯 東 書 。11

羅 振 玉 和 王 國 維 在 上 海 創 辦 《 教 育 世 界 》, 在 首 期 〈 序 例 〉 亦 提 到 :

此 雜 誌 中 所 譯 各 學 教 科 書 多 採 自 日 本。考 各 教 科 書 有 可 通 用 者 (如 動 植 、 理 化 之 類 ), 有 須 特 撰 者 (如 讀 本 、 地 理 、 歷 史 之 類 ), 茲 譯 日 本 教 科 書 為 藍 本 , 海 內 學 人 若 據 此 編 潤 成 中 國 合 用 之 書 , 則 幸 甚 。12

這 股 翻 譯 日 本 書 籍 的 風 氣,一 因 日 本 維 新 的 成 功,激 起 中 國 仿 效 之 決 心 , 使 其 成 為 中 國 取 法 的 目 標 , 二 因 日 本 在 近 代 化 的 過 程 中,已 翻 譯、出 版 許 多 西 書,直 接 從 日 譯 本 著 手,一 方 面 可 免 在 茫 茫 西 文 書 籍 中 檢 選 的 不 便,另 方 面,轉 譯 過 程 又 有 文 字 相 近 之 便,故 為 編 譯 西 洋 書 籍 提 供 了 簡 便 有 效 的 途 逕。在 這 段 期 間,翻 譯 出 版 之 歷 史 教 科 書 種 類 相 當 多,如《 教 科 書 編 輯 概 況 》中 即 提

10 康有為〈廣譯日本書設立京師譯書所折〉,轉引自王建軍著《中國近代教科書發展 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年,頁 66。

11 張靜廬編,《中國近代出版史料補篇》,中華書局,1957 年,頁 32。

12 《教育世界》,第一年第一期卷首,光緒二十七年(1901),此雜誌為羅振玉和王國維 在上海創辦。

(7)

到 :

光 緒 二 十 四 年 (1898),廣 智 書 局 翻 譯 日 文 教 科 書 多 種,銷 路 甚 佳 , 其 中 有 陳 文 譯 《 支 那 史 》, 惟 完 全 按 日 本 語 氣 與 日 本 材 料 。13

又 提 :

光 緒 二 十 七 年 (1901),金 栗 齋 本,日 本 志 賀 重 昂 著,薩 端 譯

《 西 洋 史 要 》 兩 本 。 編 法 與 近 時 教 科 書 大 略 相 同 。14

一 般 以 為,當 時 對 中 國 影 響 較 大 的 日 本 歷 史 教 科 書 是 那 珂 通 世 的 《 支 那 通 史 》, 和 桑 原 騭 藏 的 《 東 洋 史 要 》。《 支 那 通 史 》 是 採 漢 文 編 就 的 中 國 通 史。此 書 共 有 五 冊,前 三 冊 出 於 明 治 二 十 一 年 (光 緒 十 四 年,1888),第 四、五 兩 冊 分 別 在 明 治 二 十 二 年 及 二 十 三 年 出 版。此 書 原 是 學 校 的 教 本,書 出 之 時,東 京 高 等 師 範 學 校 教 授 南 摩 綱 紀 曾 為 此 書 撰 寫 序 文 , 言 :「 初 學 熟 讀 此 書 , 則 不 費 力 而 得 略 知 支 那 四 千 年 之 治 亂、政 刑、地 理、人 種、教 育、制 度 、 風 俗 及 農 工 商 大 體 」15。 不 過 , 光 緒 二 十 五 年 (1899), 翻 印 至 中 國 時,只 出 到 卷 四,宋 代 為 止,共 分 為 上 世、中 世 兩 部。羅 振 玉 在 重 刻《 支 那 通 史 》序 中,稱 讚 此 書「 持 今 日 之 識 以 讀 古 書,

13 〈教科書發刊概況〉,收於《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戊編,台北,宗青圖書出版公 司,1981 年,頁 116。

14 〈教科書發刊概況,收於《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戊編,台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

1981 年,頁 116。

15 轉引自周予同《五十年來中國之新史學》,收於夏麗蓮編輯之《錢塘夏曾佑穗卿先 生紀念文集》,台北,文景書局,民國 87 年,頁 164。

(8)

故 其 所 做 , 提 要 鉤 元 , 而 於 政 治 風 俗 學 科 間 , 尤 鰓 致 意 」16, 並 謂 :

(支 那 通 史 者 )取 精 於 諸 史,而 復 縱 橫 上 下 於 兩 千 餘 年 之 書 , 以 究 吾 國 政 治、風 俗、學 術 之 流 遷。簡 而 賅,質 而 雅,而 後 吾 族 之 盛 衰 與 其 強 弱、智 愚、貧 富 之 所 由 然,可 知 也。此 非 所 謂 良 史 者 歟 ? 所 謂 持 今 日 之 識 以 讀 古 書 者 歟 ?17

由 於《 支 那 通 史 》在 清 末 出 版 時,其 形 式 適 足 以 做 為 新 式 學 堂 教 學 之 用,因 此,書 出 版 未 滿 一 年,就 已 重 印 三 次,由 此 可 見 其 銷 行 之 廣 。18

《 東 洋 史 要 》是 一 部 以 中 國 史 為 主 的 亞 洲 史。該 書 出 版 於 明 治 三 十 一 年 (光 緒 二 十 四 年,1899),最 初 由 樊 炳 清 譯 成 中 文,受 到 歡 迎 , 各 校 紛 紛 翻 印 ,「 盛 行 殆 遍 於 東 南 諸 省 」19。 後 來 金 匱 周 、 同 愈 將 之 重 譯 , 於 光 緒 二 十 九 年 (1903)由 上 海 作 新 社 印 刷 , 上 海 文 明 書 局 正 式 印 行 。 此 書 深 得 梁 啟 超 的 好 評 , 認 為 :

日 本 現 行 東 洋 史 之 最 良 者 , 推 桑 原 騭 藏 著 《 中 等 東 洋 史 》。

此 書 為 最 晚 出 之 書,頗 能 包 羅 諸 家 之 所 長,專 為 中 學 校 教 科 用,條 理 頗 整。凡 分 全 史 為 四 期:第 一 上 古 期,漢 族 膨 脹 時

16 胡逢祥、張文建著《中國近代史學思潮與流派》,華東師範大學,1991 年 9 月,頁 264。

17 轉引自繆鳳林〈大學叢書本國史兩種〉,收於夏麗蓮編輯之《錢塘夏曾佑穗卿先生 紀念文集》,台北,文景書局,民國 87 年,頁 206。

18 轉引自繆鳳林〈大學叢書本國史兩種〉,收於夏麗蓮編輯之《錢塘夏曾佑穗卿先生 紀念文集》,台北,文景書局,民國 87 年,頁 206。

19 陳慶年《中國歷史教科書》後序。轉引自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教育科學 出版社,1997 年,頁 208。

(9)

代;第 二 中 古 期,漢 族 優 勢 時 代;第 三 近 古 期,蒙 古 族 最 盛 時 代;第 四 近 世 期,歐 人 東 漸 時 代。 繁 簡 得 宜 ,論 斷 有 識 。

20

陳 慶 年 在 《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 序 文 中 , 則 說 :

歷 史 之 學,其 文 不 繁,其 事 不 散,其 義 不 隘,而 後 足 以 為 教 科。… … 余 觀 日 本 所 為 東 洋 諸 史,庶 幾 其 近 之 歟 ! 桑 原 騭 藏 之 書 尤 號 佳 構:所 謂 文 不 繁,事 不 散,義 不 隘 者,蓋 皆 得 之 。

21

這 兩 本 教 科 書 在 清 末 長 期 成 為 學 堂 用 書,並 在 近 代 學 者 的 介 紹 和 傳 播 下,流 傳 於 中 國 各 地,對 日 後 國 人 自 編 歷 史 教 科 書 時 , 不 論 內 容 或 體 例 , 影 響 都 相 當 深 遠 。 例 如 , 就 體 例 而 言 ,《 支 那 通 史 》與《 東 洋 史 要 》引 入 的 章 節 體,從 此 成 為 近 代 國 人 編 寫 歷 史 教 科 書 的 典 範 。 如 周 予 同 即 認 為 , 中 國 史 學 體 裁 上 所 謂 『 通 史 』,在 現 代 含 有 兩 個 意 義:一 種 是 中 國 固 有 的『 通 史 』,即 與 斷 代 史 相 對 的、通 貫 古 今 的 通 史,起 源 於 史 記 ……。另 一 種 是 中 國 與 西 方 接 觸 後 而 輸 入 的『 通 史 』,即 與『 專 史 』相 對 的、『 通 貫 政 治、經 濟、學 術、宗 教 等 等 』的 通 史,將 中 國 史 分 為 若 干 期 而 再 用 分 章 分 節 的 體 裁 寫 作。這 種 體 裁 並 非 中 國 固 有,而 是 自 日 本 間

20 轉引自繆鳳林〈大學叢書本國史兩種〉,收於夏麗蓮編輯之《錢塘夏曾佑穗卿先生 紀念文集》,台北,文景書局,民國 87 年,頁 206。

21 轉引自繆鳳林〈大學叢書本國史兩種〉,收於夏麗蓮編輯之《錢塘夏曾佑穗卿先生 紀念文集》,台北,文景書局,民國 87 年,頁 206。

(10)

接 輸 入 的22。而 所 謂 由 西 方 輸 入 的 統 史 體 裁,可 以 南 摩 綱 紀 在《 支 那 通 史 》 序 言 中 , 提 到 的 「 著 史 之 要 」, 作 為 通 史 體 裁 所 應 羅 括 的 範 圍 :

著 史 之 要 有 十 … … 一 曰 詳 治 亂 之 源 委,國 勢 之 隆 替;二 曰 辨 政 刑 之 美 惡、教 育 之 盛 衰;三 曰 明 地 理 之 形、人 種 之 別;四 曰 審 制 度 之 沿 革;五 曰 記 學 術 之 異 同、工 藝 之 變 遷;六 曰 分 貢 舉、銓 選 之 良 否;七 曰 舉 兵 賦、財 政、貨 幣 之 制;八 曰 析 賢 愚、淑 佞、忠 奸、正 邪 之 蹟;九 曰 載 農 商 之 勤 惰、風 俗 之 醇 漓 ; 十 曰 揭 他 國 交 涉 之 事 。23

爾 後,這 種 劃 分 章、節 以 便 利 教 學,內 容 涵 蓋 範 圍 幾 乎 無 所 不 括 的 教 科 書 體 裁,成 為 國 人 書 寫 歷 史 教 科 書 的 典 範,例 如 夏 曾 佑《 最 新 中 學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 一 書 就 是 明 顯 的 例 子 。

除 了 體 例 的 模 仿 外,部 份 中 國 自 編 的 歷 史 教 科 書,甚 至 就 直 接 根 據 日 人 原 著 改 編 而 成。如 柳 詒 徵 的《 歷 代 史 略 》是 據 那 珂 通 世 的《 支 那 通 史 》改 編;陳 慶 年 的《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是 據 桑 原 騭 藏 的 《 東 洋 史 要 》 為 底 本 改 寫 。

光 緒 二 十 七 年 (1901),清 政 府 宣 布 實 施 新 政,在《 奏 定 學 堂 章 程 》公 布 後,新 式 學 堂 遂 如 雨 後 春 筍 般 大 量 湧 現。為 解 決 教 科 書 嚴 重 缺 乏 的 問 題,《 奏 定 學 堂 章 程•學 務 綱 要 》中 於 是 採 用「 目

22 轉引自周予同《五十年來中國之新史學》,收於夏麗蓮編輯之《錢塘夏曾佑穗卿先 生紀念文集》,台北,文景書局,民國 87 年,頁 164。

23 轉引自周予同《五十年來中國之新史學》,收於《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第三輯,

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 74 年,頁 391-392。

(11)

前 不 得 不 借 用 外 國 成 書 以 資 講 習 」「 選 外 國 教 科 書 實 無 流 弊 者 暫 應 急 用 」的 變 通 方 法,使 新 式 學 堂 採 用 翻 譯 教 科 書 成 為 明 定 的 法 令 規 範。從 一 些 文 獻 記 載 中 可 以 清 楚 看 出,當 時 新 式 學 堂 所 使 用 的 教 科 書,多 半 譯 自 日 本,如 光 緒 二 十 九 年 (1903),京 師 大 學 堂 公 布 《 暫 定 各 學 堂 應 用 書 目 》, 共 分 學 科 為 十 六 門 , 詳 列 各 學 堂 書 目 九 十 一 本,其 中,除 了 屬 於 中 國 傳 統 學 問 的 經 學 門、字 課 作 文 門、詞 章 門、修 身 門 等 四 門 是 採 本 國 編 著 居 多 外,其 餘 十 二 門 中 的 教 科 書 只 有 五 本 屬 於 中 國 人 編 著,而 中 外 史 學 門、中 外 輿 地 門、理 財 學 門、倫 理 門 的 外 譯 書 主 要 亦 來 自 日 本,此 可 以 參 考〈 表 3-1〉 中 , 中 外 史 學 門 的 所 列 書 目 為 例 。

除 此 之 外,翻 譯 日 本 歷 史 教 科 書 的 風 潮,也 可 以 從 此 時 坊 間 出 版 社 如 上 海 商 務 印 書 館、上 海 文 明 書 局 等,所 出 版 的 歷 史 教 科 書 書 目 當 中 觀 察 到 。 茲 將 筆 者 搜 集 所 得 的 書 目 資 料 列 表 於 下 (表 3-2):

這 些 譯 書 在 清 末 流 傳 廣 泛,成 為 許 多 新 式 學 堂 採 用 的 歷 史 教 科 書,部 份 譯 書,如 桑 原 騭 藏 的《 中 學 堂 教 科 書 東 洋 史 要 》與 普 通 學 書 室《 普 通 新 歷 史 》二 書,在 民 國 成 立 後,還 由 商 務 印 書 館 繼 續 出 版 發 行24, 作 為 外 國 史 教 科 書, 由 此 可 見 這 些 日 文 譯 書 的 影 響 。

24 見北京圖書館、人民教育出版社圖書館合編《民國時期總書目─中小學教材篇》 北京,教育文獻出版社,1995 年,頁 222。

(12)

表 3-1:京師大學堂《暫定各學堂應用書目》中,中外史學門書目 書 名 原 作 翻 譯 出 版 社 史鑑節要便讀 鮑東里

讀史鏡古編 潘世恩

普通新歷史 (日本)日本中等學科 教授法研究會

普通學書室 編譯

普通學書室印行

支那史要 (日本)市村瓚治郎著 陳毅譯 廣智書局印行

支那通史 (日本)那珂通世著 東文學社印行

最近支那史 (日本)河野通之 振東室印行

世界近世史 作新社譯

東洋史要 (日本)桑原騭藏著 樊炳清譯 東文學社印行

西洋史要 (日本)小川銀次郎著 樊炳清譯 金栗齋印行 歐羅巴通史 (日本)箕作元八等著 胡景伊等譯 東亞譯書會印行 ※ 資料來源:〈教科書發刊概況〉

※ 空白欄為資料不詳。

表 3-2:清末民間出版社翻譯發行之日本歷史教科書

出版者 書 名 原 作 者 翻譯者 出 版 時 間 商務印

書館

中學堂教科書 萬國史綱25

( 日 ) 元 良 勇 次、家永豐吉著

邵希雍譯 光 緒 二 十 九 年(1903) 中等東洋史教

科書

( 日 ) 桑 原 騭 藏

周同愈譯 光 緒 三 十 年 (1904)

文明書

中等西洋史教

科書

( 日 ) 小 川 銀 次 郎著

沙曾詒譯

光 緒 三 十 年 (1904)

廣智書

中學西洋歷史 教科書

( 日 ) 平 井 久 馬 三著

吳淵明、

仲遙譯述

光 緒 三 十 四 年(1908)

※ 資料來源:〈教科書發刊概況〉。

25 見《民國時期總書目─中小學教材篇》附錄:〈清末中小學教材〉。但《教科書發刊 概況》則記載光緒三十年(1904)出版,書名《萬國史綱》。

(13)

2.中 國 自 編 的 教 科 書 (1). 民 間 自 編 教 科 書

隨 著 傳 教 士 編 譯 教 科 書 日 增,中 國 人 也 自 開 始 自 行 編 輯 教 科 書 。 光 緒 二 十 三 年 (1897), 南 洋 公 學 外 院 創 辦 , 課 程 中 有 國 文 、 算 學、史 學、輿 地、體 育 五 科。師 範 生 陳 懋 治、杜 嗣 程、沈 慶 鴻 等 自 編《 蒙 學 課 本 》,共 三 篇,其 體 裁「 略 仿 外 國 課 本 」,一 般 認 為 這 是 中 國 自 編 學 校 教 科 書 之 始26。 爾 後 , 隨 著 新 式 學 堂 的 增 設,對 教 科 書 需 求 也 日 益 增 加,使 參 與 教 科 書 編 寫 的 文 人 日 多 , 專 職 出 版 教 科 書 的 出 版 社 也 應 運 而 生 。

清 末 自 編 教 科 書 中,名 氣 最 大、出 版 質 量 均 優 的 出 版 商,當 屬 商 務 印 書 館 和 文 明 書 局。故 本 段 主 要 介 紹 這 兩 家 出 版 社 及 其 所 出 之 歷 史 教 科 書 , 再 兼 論 及 其 他 。

Ⅰ .商 務 印 書 館

商 務 印 書 館 是 光 緒 二 十 三 年 (1897),夏 瑞 芳、鮑 咸 恩 與 鮑 咸 昌 兩 兄 弟,及 高 鳳 池 集 資 創 辦。當 時 正 值 甲 午 戰 後,輿 論 多 以 為 應 效 法 日 本 以 求 富 強 救 國 之 際,因 此,大 量 翻 譯 日 本 書 籍 作 為 教 科 書 的 風 氣 甚 盛,商 務 印 書 館 原 先 投 入 翻 譯 日 本 教 科 書 工 作,但 隨 即 發 現 翻 譯 素 質 低 劣,難 以 成 書,於 是 改 編 經 營 策 略。光 緒 二 十 八 年 (1902),商 務 印 書 館 創 辦 編 譯 所,專 門 從 事 編 輯 出 版 教 科 書 和 翻 譯 外 國 著 作,由 蔡 元 培、張 元 濟 和 高 夢 旦 先 後 擔 任 編 譯 所

26 蔣維喬:《編輯小學教科書之回憶》,引自張靜廬主編,《中國近代出版史料補篇》,

中華書局,1957 年,頁 138-139。

(14)

所 長,並 聘 請 多 位 著 名 專 家 學 者 參 與 編 輯。編 譯 所 編 輯 教 科 書 的 方 式 , 據 當 時 參 與 的 人 記 載 :「 當 時 張 元 濟 、 高 夢 旦 、 蔣 維 喬 、 莊 俞、杜 亞 泉 諸 君 圍 坐 一 桌,構 思 屬 筆,每 一 課 成,互 相 研 究 , 互 相 刪 改 , 必 至 多 數 以 為 可 用 而 後 止 」, 並 「 按 照 學 期 制 度 編 輯 修 身、國 文、算 術、歷 史、地 理、格 致 諸 種,每 種 每 學 期 一 冊 , 復 按 課 另 編 教 授 法,定 名 為《 最 新 教 科 書 》」27。可 見,商 務 的 編 輯 群 在 編 寫 時,不 但 是 集 眾 人 之 力 以 收 集 思 廣 益 之 效,編 輯 時 還 能 考 量 到 配 合 教 學 需 求 與 學 校 制 度。由 於 當 時 市 面 上 諸 多 蒙 學 課 本 多 不 按 學 制、不 詳 教 法,相 較 之 下,商 務 的《 最 新 教 科 書 》系 列,形 式 上 既 能 配 合 癸 丑 學 制 下 學 堂 的 需 求,課 文 內 容 復 能 切 合 兒 童 心 理,故 推 出 後 市 場 反 應 相 當 良 好,也 奠 定 了 商 務 印 書 館 在 教 科 書 出 版 業 的 地 位 。

《 最 新 》系 列 包 含 初 等 小 學、高 等 小 學,及 中 學 堂 用 書 三 種。

光 緒 二 十 八 年 (1902)推 出 之 際,初 等 小 學 堂 及 中 學 堂 並 未 有 歷 史 教 科 書,只 有 高 等 小 學 堂 有 莊 俞 編 著 的《 歷 史 》四 冊。光 緒 三 十 一 年 (1905)後 才 陸 續 出 版 《 最 新 中 學 堂 》 系 列 及 其 他 歷 史 教 科 書 。 由 於 輿 論 反 應《 最 新 教 科 書 》系 列 難 度 太 高28, 故 至 宣 統 元

27 莊俞:《三十五年來之商務印書館》,載《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國教育》卷下,《商務 印書館三十五年紀念刊》,商務印書館出版,民國 20 年,頁 1-62。

28 莊俞,〈談談我館編輯教科書的變遷〉中提及:「這套教科書(最新),完全創作,

毫無成例,也無公式,閉門造車,未必進能合轍,試驗經過,覺得材料太深……簡 明教科書,宣統初年陸續出版,凡最新本所認為應行改良的,無不盡力改良」。收 於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中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年,頁 423。

(15)

年 (1910),商 務 印 書 館 為 了 因 應 初 等 小 學 堂 修 業 年 限 改 為 四 年 的 變 革29, 而 設 計 新 版 教 科 書 時 , 即 著 重 教 材 的 簡 化 , 以 符 合 小 學 堂 實 際 教 學 需 要。這 套 新 版 教 科 書 即 為《 簡 明 教 科 書 》系 列,包 括 簡 明 初 小 教 材 五 種、高 小 教 材 一 種 之 時,其 中,歷 史 教 材 部 份,

主 要 為 宣 統 二 年 (1910)所 出 版,由 蔣 維 喬 編 纂 之《 簡 明 初 小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二 冊30。 在 晚 清 最 後 這 十 年 間 , 商 務 印 書 館 的《 最 新 》 與 《 簡 明 》 兩 系 列 的 教 科 書 , 其 市 場 佔 有 率 相 當 高 。

關 於 清 末 商 務 出 版 的 歷 史 教 科 書,筆 者 將 目 前 個 人 所 能 見 到 之 書 目 , 列 表 於 下 (表 3-3), 並 略 為 介 紹 。

首 先,在 這 些 歷 史 教 科 書 之 中,名 氣 最 高、影 響 最 深 的 當 屬 夏 曾 佑 所 著 《 最 新 中 學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 夏 曾 佑 (1863-1924),

浙 江 杭 州 人。光 緒 十 六 年 中 進 士,曾 任 禮 部 主 事,與 梁 啟 超、譚 嗣 同 、 嚴 復 來 往 密 切 , 梁 啟 超 曾 追 憶 :

啟 超 屢 游 京 師,漸 交 當 世 士 大 夫。而 其 講 學 最 契 之 友,曰 夏 曾 佑、譚 嗣 同。曾 佑 方 治 龔、劉 今 文 學,每 發 一 義,則 相 視 莫 逆 … … 而 啟 超 之 學 , 受 譚 、 夏 影 響 亦 至 巨 。31

由 此 可 見 , 夏 曾 佑 的 思 想 是 以 今 文 經 學 為 主 。

29 莊俞,〈談談我館編輯教科書的變遷〉中附錄之〈商務印書館編輯教科書況表〉,收 於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中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年,頁 1902-1931。

30 見《教科書發刊概況》,收錄收於《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戊編,教育雜錄,台北,

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81 年,頁 122。

31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專集第九冊。轉引自陳其泰,《近代中國史學的歷程》,河 南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06。

(16)

表 3-3:清末商務印書館出版之歷史教科書 學 堂

用書

出版時間 書名

光緒二十八年(1902) 莊俞《歷史》四冊。(高等小學堂用) 光緒三十年(1904) 姚祖義編《中等小學中國歷史教科書》32

宣統元年(1909)

《高等小學東洋歷史教科書》

《小學中國歷史讀本》

《初等小學中國歷史教科書》

初 等 高 等 小 學

宣統二年(1910) 蔣維喬編《簡明初小中國歷史教科書》二

光緒三十一年(1905) 夏曾佑《最新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

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輯《最新中學教科書 西洋歷史》33

光緒三十三年(1907) 呂瑞廷,趙澂壁編纂《中學堂教科書:新 體中國歷史》34

中 學 堂 系

光緒三十四年(1909)

汪榮寶編《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本朝史 講義)

陳慶年編《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歷代史)

宣統元年(1909) 世界文明史、希臘史、羅馬史、泰西民族 文明史、俄羅斯史、法蘭西史、日耳曼史、

世界最近世史、簡易歷史課本。35

※ 資料來源:

〈教科書發刊概況〉

《民國時期總書目─中小學教材篇》,附錄:〈清末中小學教材〉

32 見於《民國時期總書目─中小學教材篇》附錄:〈清末中小學教材〉。北京圖書館、

人民教育出版社圖書館合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發行,1995 年,頁 344。

33 見《民國時期總書目─中小學教材篇》附錄:〈清末中小學教材〉。北京圖書館、人 民教育出版社圖書館合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發行,1995 年,頁 344。

34 北京圖書館、人民教育出版社圖書館合編《民國時期總書目─中小學教材篇》,北 京,書目文獻出版社發行,1995 年,頁 344。

35 根據〈教科書發刊概況〉。收於《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戊編,教育雜錄,台北,

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81 年。

(17)

此 外 , 夏 曾 佑 又 曾 與 嚴 復 等 創 辦 《 國 聞 報 》, 主 持 《 國 聞 匯 編 》, 又 協 助 嚴 復 翻 譯 工 作 , 與 其 商 訂 《 天 演 論 》 體 系 , 又 為 嚴 復 所 譯《 社 會 通 詮 》作 序,故 又 深 明 進 化 論 思 想。這 兩 者 對 其 編 寫 《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 一 書 的 理 念 影 響 甚 為 巨 大 。

《 最 新 中 學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是 夏 曾 佑 一 生 當 中,最 重 要 , 但 也 是 唯 一 的 史 學 著 作。全 書 內 容 共 分 三 冊,於 光 緒 三 十 年 到 光 緒 三 十 二 年 間 陸 續 出 版 。 在 序 言 中 , 夏 曾 佑 自 言 :「 智 莫 大 於 知 來,來 何 以 能 知 ? 據 往 事 以 為 推 而 已 矣。故 史 學 者,人 所 不 可 無 之 學 也 」。史 學 的 目 的 在 於 察 往 知 來,但,「 神 州 建 國 既 古,往 事 較 繁,自 秦 以 前,其 記 載,其 記 載 也 多 歧,自 秦 以 後,其 記 載 也 多 仍 」,故 夏 氏 編 寫 之 主 旨 在 於 力 求「 文 簡 於 古 人 而 理 富 於 往 籍,

其 足 以 供 社 為 之 需 求 」。 其 編 寫 原 則 則 在 於 :

(全 書 )總 以 發 明 今 日 社 會 之 原 為 主,文 字 雖 繁,其 綱 只 三 端:

一 關 乎 皇 室 者 。 如 宮 廷 之 變 、 群 雄 之 戰 , 凡 為 一 代 興 亡 之 所 繫 者 , 無 不 詳 之 。 其 一 人 一 家 之 事 , 則 無 不 從 略 , 雖 有 名 人 , 如 與 所 舉 之 事 無 關 者 , 皆 不 見 於 書 。

一 關 乎 外 國 者 。 如 匈 奴 、 西 域 、 西 羌 之 類 , 事 無 大 小 , 凡 有 交 涉 , 皆 舉 其 略 , 所 以 代 表 。

一 關 乎 社 會 者。如 宗 教 風 俗 之 類,每 於 有 大 變 化 時 詳 述 之 , 不 隨 朝 而 舉 也 。36

可 見 夏 曾 佑 在 編 寫 此 書 時 , 其 取 材 大 致 以 政 治 、 民 族 及 對 外 關

36 夏曾佑《中國歷史教科書》第二篇凡例。商務印書館《中國古代史》重印本,民國 83 年 9 月台一版。

(18)

係、社 會 三 者 為 主,在 政 治 方 面,他 強 調 能 收 入 教 科 的,當 為「 一 代 興 亡 之 所 繫 」之 要 事,無 關 的 帝 王 名 人 事 蹟 皆 不 取;另 外 他 也 強 調 社 會、宗 教、風 俗 重 要 性,種 種 看 法 顯 然 已 超 越 了 傳 統 史 學 的 領 域。這 些 見 解 或 許 未 必 是 他 所 創,但 是,他 將 此 種 見 解 寫 入 教 科 書 內 , 使 之 廣 為 流 傳 , 影 響 的 層 面 就 很 廣 泛 。

除 了 夏 曾 佑 的《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外,在 這 些 教 科 書 當 中 , 汪 榮 寶 編《 中 學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本 朝 史 講 義 ),其 實 就 是 清 朝 史 , 本 書 是 汪 氏 在 光 緒 三 十 年 及 三 十 一 年 (1904-1905)教 授 京 師 譯 學 館 時 ,逐 日 講 演 之 作37。 書 凡 三 編 二 十 六 章 , 記 載 起 自 關 外 時 期,以 迄 平 定 太 平 天 國 為 止 的 清 代 史。全 書 共 分 為 三 大 時 期 : 自 本 朝 創 業 之 始 迄 三 藩 臺 灣 平 定 為 開 創 時 期;自 康 熙 中 世 迄 乾 隆 末 年 為 全 盛 時 期; 自 嘉 慶 初 年 迄 於 今 日 為 憂 患 時 期。38宣 統 元 年 (1910),學 部 公 布〈 第 一 次 審 定 中 學 初 級 師 範 學 堂 暫 用 書 目 提 要 〉 當 中 , 曾 對 本 書 有 如 下 評 論 :

鉤 元 提 要,本 末 悉 貫,大 有 裨 於 掌 故 之 學。昔 湘 鄉 曾 公 病 聖 武 記 中,川 湖 陜 靖 寇 始 末,端 緒 紛 繁,難 於 卒 讀,是 編 敘 嘉 慶 間 匪 事,文 簡 事 明,別 具 史 裁,足 補 魏 氏 之 失。洵 近 今 教 科 書 中 僅 見 之 作 。39

除 上 述 二 書 之 外,當 時 較 為 人 稱 道 的 商 務 歷 史 教 科 書 中 尚 有

37 汪榮寶著《清史講義(中國歷史教科書本朝史)》,影印本,書末題記。

38 汪榮寶著《清史講義(中國歷史教科書本朝史)》,影印本,頁 2-3。

39 學部公布〈第一次審定中學初級師範學堂暫用書目提要〉,收錄於《教育雜誌》,第 一卷第一期,宣統元年 1 月,頁 39。

(19)

蔣 維 喬 編 纂 的 《 簡 明 初 小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 本 書 全 二 冊 , 共 八 十 課 。 此 書 被 時 人 評 為 :

取 材 適 當 , 文 句 簡 明 , 其 於 歷 代 事 實 , 但 分 先 後 , 不 及 完 全 系 統 , 期 合 兒 童 心 理 。 注 重 我 國 文 學 、 風 俗 、 農 、 工 、 商 等 之 進 化,深 得 歷 史 教 育 之 本 旨,所 插 有 名 人 物、風 俗 、 藝 術 等 圖 畫,搜 羅 既 富,而 又 悉 有 根 據,… … 遇 割 據 時 代 , 不 易 明 瞭 者 , 則 隨 時 列 表 並 附 簡 明 沿 革 圖 , 古 地 名 下 悉 注 今 地 名 , 記 事 直 至 戊 申 年 為 止 。 實 為 近 今 初 等 歷 史 教 科 書 最 新 之 善 本 。40

可 知 蔣 維 喬 此 書 一 來 能 顧 及 兒 童 興 趣 與 心 理,不 強 求 歷 史 系 統 的 完 整,二 來 能 附 注 圖、文、表 等,使 教 科 書 形 式 更 活 潑 生 動,因 此 在 當 時 評 價 很 高 。

另 外,呂 瑞 廷,趙 澂 壁 編 纂《 中 學 堂 教 科 書:新 體 中 國 歷 史 》 其 結 構 特 點 被 概 括 為 :「 是 編 體 例 仿 東 西 洋 歷 史 中 最 新 之 式 , 夾 敘 夾 議,斷 制 謹 嚴,且 於 每 卷 末 詳 舉 制 度、學 術、宗 教、風 俗 、 技 藝、產 業 諸 門,以 見 文 明 進 化 之 序,全 書 凡 六 卷,各 分 章 節 , 井 井 有 條、取 舍 合 度,繁 簡 適 宜,實 為 中 學 校 教 科 書 之 善 本 」41 吳 曾 祺 編 纂 的 《 初 等 小 學 中 國 歷 史 讀 本 》 與 《 高 等 小 學 中 國 歷 史 讀 本 》二 書,時 人 亦 有 評 論。關 於《 初 等 小 學 中 國 歷 史 讀 本 》:

40 見《教育雜誌》,第一卷第二期之〈紹介批評〉,宣統元年 2 月,頁 6。

41 陳慶年編輯,趙玉森增訂《(增訂)中國歷史教科書》宣統二年三月版封底。轉引自 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年,頁 209。

(20)

吳 君 此 書 , 專 為 初 等 小 學 後 二 年 之 用 , 秩 序 了 然 , 取 捨 得 當,文 字 亦 尚 明 顯。惟 全 書 兩 百 餘 篇,篇 凡 兩 百 餘 字,以 定 章 之 時 間 核 之,足 供 五 年 而 有 餘。是 其 程 度 份 量 不 能 與 初 等 小 學 相 稱 , 若 定 為 高 等 小 學 用 書 , 庶 幾 其 可 乎 。42

關 於 《 高 等 小 學 中 國 歷 史 讀 本 》:

全 書 優 點 與 《 初 等 小 學 歷 史 讀 本 》 略 同 , 而 內 容 詳 至 一 倍 有 奇 … … 初 等 讀 本 已 謂 可 供 高 等 小 學 之 用 矣 , 今 於 此 書 , 又 謂 可 供 中 學 堂 、 師 範 學 堂 之 用 。43

並 指 出 其 書 中 的 缺 誤 :

惟 本 朝 國 史 中 , 如 戊 戌 、 新 政 、 日 俄 戰 事 諸 篇 記 載 , 頗 有 疏 誤 。44

由 這 些 評 語 中,可 見 當 時 教 科 書 除 內 容 疏 誤 外,其 一 大 通 病 為 程 度 太 高、太 難,不 適 合 初 等 小 學 學 生 心 智 的 認 知 發 展,也 不 符 合 小 學 堂 的 實 際 教 學 程 度。關 於 這 一 點,同 一 文 中 亦 提 到 了 坊 刻 出 版 的 初 等 小 學 歷 史 教 科 書 , 其 誤 有 二 :

奏 定 章 程 初 等 小 學 第 三 、 四 年 歷 史 科 講 歷 朝 年 代 、 國 號 , 及 聖 主 賢 君 之 大 事 , 本 朝 開 國 大 略 及 列 聖 仁 政 , 是 其 事 實 之 不 能 完 全 , 亦 以 其 為 初 等 小 學 宗 旨 , 固 宜 如 是 。 今 之 編 歷 史 教 科 書 , 不 啻 以 私 家 著 作 為 學 堂 用 書 , 其 誤 一 。 奏 定 章 程 初 等 小 學 … … (歷 史 )每 星 期 僅 一 點 鐘,每 年 … … 約

42 見《教育雜誌》,第一卷第三期之〈紹介批評〉,宣統元年 3 月,頁 11。

43 《教育雜誌》,第一卷第三期之〈紹介批評〉,宣統元年 3 月,頁 12。

44 《教育雜誌》,第一卷第三期之〈紹介批評〉,宣統元年 3 月,頁 12。

(21)

得 三 十 八 點 鐘 , 以 兩 年 間 之 七 八 十 小 時 , 講 授 數 千 年 之 歷 史,其 程 度 之 淺,份 量 之 少,更 待 何 言。今 之 編 歷 史 教 科 書 者,動 輒 數 冊,冊 數 十 課,不 啻 以 少 壯 通 人 目 十 齡 左 右 之 童 子 , 其 誤 二 也 。45

因 此,以 致 於 一 般 時 人 皆 認 為「 坊 刻 初 等 小 學 歷 史 教 科 書 幾 無 一 適 用 之 本 , 非 記 者 苛 論 也 , 教 育 中 人 , 競 唱 是 說 矣 」。 故 類 似 吳 曾 祺 所 編 的 初 小 歷 史 課 本,被 視 為 較 符 合 高 小 用,高 小 歷 史 課 本 被 視 為 符 合 中 學 堂 用 的 現 象 , 恐 相 當 普 遍 。

Ⅱ .文 明 書 局

光 緒 二 十 八 年 (1902), 文 明 書 局 創 於 上 海 。 創 辦 人 如 俞 復 、 丁 寶 書 等 皆 曾 任 無 錫 三 等 學 公 堂 教 員,對 實 際 教 學 多 有 豐 富 的 經 驗 , 所 以 編 寫 出 來 的 教 科 書 相 當 符 合 學 堂 實 際 教 學 的 需 要 。 因 此,文 明 書 局 甫 創 辦,其 推 出 的《 蒙 學 科 學 全 書 》系 列 教 科 書 即 廣 受 好 評。在 商 務 的《 最 新 》教 科 書 未 推 出 前,文 明 書 局 的《 蒙 學 》 系 列 是 當 時 最 風 行 的 初 小 教 科 書 ,《 教 科 書 發 刊 概 況 中 》 曾 譽 為 :「 在 當 時 教 科 書 中 以 該 局 最 完 備 」。

《 蒙 學 》教 科 書 系 列 中 的 歷 史 課 本,是 由 丁 寶 書 所 編 寫 的《 蒙 學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 這 是 中 國 近 代 較 早 的 一 本 歷 史 教 科 書 , 內 容 從 上 古 時 期 開 始 , 一 直 寫 到 光 緒 二 十 五 年 (1899)『 俄 德 英 法 的 借 地 』為 止。在 本 書 的 編 輯 大 意 中 特 別 提 及 該 書 意 圖「 以 促 進 文

45 《教育雜誌》,第一卷第三期之〈紹介批評〉,宣統元年 3 月,頁 12。

(22)

化 改 良 社 會 為 主 、 以 衛 種 族 長 國 威 為 主 」, 期 望 透 過 學 習 歷 史 能 達 到「 識 古 并 合 之 由,以 起 近 今 喪 亡 之 痛,長 學 識,雪 國 恥 」的 目 的46, 具 有 強 烈 的 愛 國 主 義 情 感 及 時 代 色 彩 。

除 了 丁 寶 書 的《 蒙 學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外,文 明 書 局 還 編 譯 發 行 其 他 歷 史 科 教 科 書 , 現 將 所 有 能 見 得 的 書 目 列 表 如 〈 表 3-4〉。以 表 列 書 目 來 看,清 末 文 明 書 局 所 出 版 之 歷 史 教 科 書 中 , 翻 譯 書 的 比 例 較 高 。

表 3-4:清末文明書局編譯之歷史教科書 時 間 書 名

初小 用書

秦瑞玠編《西洋歷史》兩本(該書譯名 前後不一,後經學部批示為高小用)。

秦瑞玠編《東洋歷史》一冊。

光緒二十八年

高小 用書

陳懋治編之《中國歷史》二冊。

秦瑞玠編之《西洋歷史》二冊。

吳啟祥譯之《萬國通史教科書》二冊。

光緒二十九年(1903) 竇士鏞《皇朝掌故讀本》二冊。

光緒三十年(1904) (日)桑原騭藏著,周同愈譯《中等東洋

史教科書》二冊。

光緒三十一年(1905) 吳葆誠編譯東西洋歷史教科書。

光緒三十四年(1908) 中學 用書

章嵌編著《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三 冊。

※ 資料來源:

〈教科書發刊概況〉,收錄於《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戊編。

《民國時期總書目─中小學教材篇》,附錄:〈清末中小學教材〉

46 丁寶書《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編輯大意。轉引自王建軍著《中國近代教科書發展 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頁 129。

(23)

Ⅲ .其 他

除 商 務 印 書 館 與 文 明 書 局 外,清 末 較 重 要 的 教 科 書 出 版 商 還 有 光 緒 三 十 二 年 (1906)成 立 於 上 海 的 中 國 圖 書 公 司。此 公 司 是 由 席 裕 福 組 建,聘 請 張 謇 所 組 成。成 立 後 所 出 各 種 教 科 書 中,以 趙 鉦 鐸 編 輯 的《 高 小 歷 史 課 本 》五 冊 最 為 出 名 。47除 此 之 外 , 中 國 圖 書 公 司 還 於 光 緒 三 十 四 年 (1908)出 版 了 沈 恩 膏 編 輯 的《 歷 史 教 科 書 本 國 史 》。

清 末 中 國 自 編 的 學 堂 歷 史 教 科 書 中,最 富 盛 名 的,除 了 夏 曾 佑 的《 中 學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外,還 有 劉 師 培 編 著 的《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和 曾 鯤 化 的《 中 國 歷 史 》。現 將 後 兩 本 書 簡 略 介 紹 於 下:

劉 師 培 (1884-1919), 江 蘇 儀 征 人 , 出 身 經 學 世 家 。 早 年 受 革 命 思 想 影 響,傾 向 排 滿 復 漢,後 來 轉 趨 保 守。劉 師 培 在《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 凡 例 》 中 自 言 於 治 史 實 踐 時 有 感 於 :

讀 中 國 史 書 有 二 難,上 古 之 史 多 荒 渺,而 記 事 互 相 歧;後 世 之 史 感 浩 繁,而 記 事 多 相 襲。中 國 二 十 四 史 既 不 合 於 教 科 ,

《 通 鑑 》、《 通 典 》、《 通 考 》亦 卷 帙 繁 多,而 近 日 所 出 各 教 科 書,復 簡 略 而 不 適 於 用。欲 治 中 史,非 編 一 繁 簡 適 當 之 中 國 歷 史 莫 由 。48

47 陸費逵《論中國教科書史》,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上冊,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年,頁 635。

48 劉師培《中國歷史教科書•凡例》,收於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卷四,台北,

大新書局,1965 年。

(24)

因 而 有《 中 國 歷 史 教 科 書 》的 寫 作。但 此 書 僅 寫 至 西 周 末,共 分 成 二 冊49,於 光 緒 三 十 一 年 (1905)至 光 緒 三 十 二 年 (1906)間 由 國學 保 存 會 出 版。其 中 第 一 冊 共 三 十 六 課,記 載 自 太 古 以 至 商 代 的 歷 史,第 二 冊 又 分 上、下 冊,上 冊 為 一 至 十 九 課,下 冊 為 二 十 至 三 十 六 課,記 載 西 周 一 代 的 歷 史。依 劉 師 培 自 述,第 二 冊 三 十 六 課 為 「 供 高 等 小 學 及 中 學 校 第 二 學 期 之 用 」50

這 本 教 科 書 最 大 的 特 點 在 於 打 破 舊 史 偏 重 政 治 的 傳 統,轉 而 注 重 社 會、生 活、文 化 各 層 面 的 發 展,如 階 級、宗 法 制 度、倫 理 、 宗 教、文 學、藝 術、風 俗,及 禮 制、官 制、田 制 等 種 種 制 度。劉 師 培 說 :

中 國 史 書 之 敘 事 詳 於 君 臣 而 略 於 人 民 , 詳 於 事 跡 而 略 於 典 制,詳 於 後 代 而 略 於 古 代,今 所 編 各 課,其 用 意 則 與 舊 史 稍 殊,其 注 意 之 處 約 有 數 端,試 敘 之 如 左:一、歷 代 政 體 之 異 同; 二、 種 族 分 合 之 始 末;三、制 度 改 革 之 大 綱; 四、 社 會 進 化 之 階 級 ; 五 、 學 術 進 退 之 大 勢 。51

可 以 看 出,劉 氏 所 著 意 的 是 人 民 之 事、典 制 之 敘,尤 其 注 重 從 古 代 禮 俗 及 典 章 制 度 中 考 察 社 會 變 化 狀 態,同 時 也 重 視 民 族 分 合 與

49 一般皆註明為三冊,但在第三冊末旁有附註,說明第三冊實為第二冊(下)之誤。見 劉師培《中國歷史教科書》第三冊末頁,收於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卷四,

台北,大新書局,1965 年。

50 劉師培《中國歷史教科書•第二冊序例》,收於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卷四,

台北,大新書局,1965 年。

51 劉師培《中國歷史教科書•凡例》,收於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卷四,台北,

大新書局,1965 年。

(25)

學 術 思 想 史 的 探 討。在 第 一 冊 共 計 三 十 六 課 中,論 及 禮 俗 及 生 活 者 共 十 一 課 (包 括 倫 理、宗 教、文 字、風 俗、禮 制、宮 室、衣 服 、 飲 食 ),論 及 典 章 制 度 者 共 十 一 課 (包 括 政 治、刑 法、兵 制、田 制 、 官 制、封 建、階 級 制 度、學 校 ),兩 者 幾 乎 各 佔 三 分 之 一 的 篇 幅 , 由 此 可 見 劉 氏 對 於 禮 俗 、 典 制 , 與 社 會 生 活 的 強 調 。

此 外,在 解 釋 上 古 政 治 部 份,劉 師 培 特 意 強 調 君、臣、民 間 的 權 利、義 務 關 係,並 說 明 中 國 君 主 制 度 的 起 源。劉 氏 認 為,上 古 的 君 主 起 源 於 人 民 的 推 戴 :「 蓋 古 代 君 權 雖 重 , 然 君 由 民 立 之 義,實 為 古 人 所 盡 知,故 古 代 稱 君 主 也,與 國 家 團 體 無 異。」52 即 使 在 君 主 制 確 立 後,君 權 的 大 小 仍 不 斷 變 化,因 此,在 論 及 政 治 時,也 就 特 別 著 重 君、臣、民 之 間 權 利 與 義 務。不 過,在 民 主 、 民 本 方 面,劉 師 培 於 本 書 中 發 揮 空 間 有 限,他 在 這 方 面 的 言 論 主 要 見 於 《 攘 書 》 與 《 中 國 民 約 精 義 》 二 書 。

劉 師 培 的 史 學 思 想 中,亦 帶 有 濃 厚 的 民 族 主 義 色 彩,反 映 在 歷 史 教 科 書 上,則 是 對 民 族 起 源 與 種 族 分 合 問 題 的 重 視。故 本 書 一 開 頭 , 劉 師 培 即 論 述 了 中 國 民 族 的 來 源 , 在 課 文 中 也 專 闢 數 課,以 說 明 上 古 及 西 周 時,漢 與 異 族 間 的 關 係。然 而,如 同 民 主 思 想 般,劉 師 培 的 民 族 主 義 觀 念 能 於 本 書 中 闡 述 的 空 間 有 限,一 般 論 及 劉 師 培 的 民 族 思 想,主 要 以《 攘 書 》與《 中 國 民 族 志 》等 論 著 為 主。在《 中 國 民 族 志 》中,劉 師 培 說 明 了 漢 民 族 形 成 和 發 展 的 歷 史。在《 攘 書•胡 史 篇 》中,劉 師 培 更 首 倡「 宜 仿 西 國 紀

52 劉師培《中國歷史教科書》第一冊第十二課〈古代之政治(上)〉,收於劉師培《劉申 叔先生遺書》,卷四,台北,大新書局,1965 年。

(26)

年 之 例,以 黃 帝 降 生 為 紀 年 」的 黃 帝 紀 年 之 說,並 撰 寫《 黃 帝 紀 年 說 》一 文,試 圖 從 民 族、政 體、文 化 三 方 面,說 明 自 黃 帝 以 後 , 中 國 歷 史 的 發 展 歷 程。此 一 學 說 在 清 末 曾 引 起 重 視,連 當 時 的 民 報 亦 採 用 此 說 。 錢 玄 同 即 言 :「 故 黃 帝 紀 年 者 , 實 建 國 以 前 民 黨 正 式 應 用 之 紀 年 , 為 民 國 開 國 史 上 之 重 要 文 獻 。 」53

劉 師 培 對 古 文 獻 史 料 的 解 釋 雖 多 遵 守 古 文 經 學 之 義,但 劉 氏 自 云 編 寫 此 書 時 :「 於 徵 引 中 國 典 籍 外 , 復 參 考 西 籍 兼 及 宗 教 社 會 之 書 , 庶 人 群 進 化 之 理 可 以 稍 明 」54。 由 其 強 調 「 社 會 進 化 之 階 級 」, 及 書 中 諸 多 論 點 來 看 , 劉 氏 的 思 想 不 但 深 受 進 化 論 的 影 響 , 其 取 材 也 由 中 國 史 料 延 伸 至 西 方 相 關 的 歷 史 與 社 會 科 學 著 作 。 這 種 較 為 開 闊 的 著 史 視 野 , 在 當 時 亦 屬 難 得 。

曾 鯤 化 是 湖 南 新 化 人,早 年 留 學 日 本,並 加 入 同 盟 會。辛 亥 革 命 後 , 先 任 孫 中 山 秘 書 , 後 曾 任 交 通 總 長 。《 中 國 歷 史 》 是 他 留 日 期 間 參 考 東 西 洋 及 中 國 史 籍 所 編 成 的 歷 史 教 科 書。此 書 於 光 緒 二 十 九 年 (1903)由 東 新 譯 社 編 輯 出 版,署 名 為 橫 陽 翼 天 氏。其 內 容 :「 首 編 四 章 , 總 論 歷 史 之 要 質 、 地 勢 說 、 人 種 和 歷 代 興 亡 盛 衰。甲 編 太 古 記 七 章,乙 編 上 古 記 十 章,敘 三 皇 五 帝 至 春 秋 戰 國 時 期 政 治 沿 革 、 文 化 、 經 濟 及 社 會 諸 情 況 。 作 者 聲 稱 :『 今 欲 振 發 國 民 精 神,則 必 先 破 壞 有 史 以 來 之 萬 種 腐 敗 範 圍,別 樹 光 華

53 轉引自方光華著《劉師培評傳》,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 年,頁 191。

54 劉師培《中國歷史教科書•凡例》,收於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卷四,台北,

大新書局,1965 年。

(27)

雄 美 之 新 歷 史 旗 幟 , 以 為 我 國 民 族 主 義 之 先 鋒 』。 該 書 體 裁 , 受 到 當 時 東 西 方 文 明 史 的 影 響,,所 謂『 以 國 民 精 神 為 經,以 社 會 狀 態 為 緯,以 關 系 最 緊 切 之 事 實 為 系 統 』,內 容 廣 涉 各 時 代 教 育、

藝 術、政 治、外 交、武 備、地 理、宗 教、風 俗、實 業、財 政、交 通 、 美 術 等 人 類 社 會 生 活 的 各 方 面 , 目 的 在 :「 調 查 歷 代 國 家 全 部 運 動 進 化 之 大 勢,撮 錄 其 原 因 結 果 之 密 切 關 係,以 實 國 民 發 達 史 價 值,而 激 發 現 代 社 會 之 國 魂 」55。此 書 出 版 後,《 浙 江 潮 》第 七 期 〈 紹 介 新 書 〉 專 欄 稱 其 :「 體 裁 新 辟 , 材 料 豐 多 , 而 又 以 民 族 主 義 為 其 宗 旨,誠 我 國 歷 史 界 開 創 之 大 作,而 普 通 學 教 科 書 中 稀 有 之 善 本 也 。 國 民 國 民 , 不 可 不 急 讀 」。56

出 版 《 中 國 歷 史 》 一 書 的 東 新 譯 社 , 是 由 一 群 中 國 留 學 日 本 東 京 的 青 年 知 識 份 子 所 組 成,他 們 出 版 教 科 書 的 目 的 在 於 宣 揚 愛 國 主 義 與 革 命 思 想 :

本 社 同 人 痛 國 家 之 宰 割 , 憤 種 族 之 犬 羊 , 毅 然 創 辦 東 新 譯 社,就 我 國 之 性 質 上 習 慣 上 編 輯 中 學 校 各 種 教 科 書,熔 鑄 他 人 之 材 料,而 發 揮 自 己 之 理 想,以 激 勵 愛 國 精 神,孕 育 種 族 主 義 , 為 堅 定 不 拔 之 宗 旨 。57

由 此 可 知,帶 有 強 烈 革 命 色 彩 是 曾 鯤 化《 中 國 歷 史 》的 一 大 特 色。

55 曾鯤化《中國歷史》,轉引自胡逢祥、張文建著《中國近代史學思潮與流派》,華東 師範大學出版,1991 年,頁 268。

56 胡逢祥、張文建著《中國近代史學思潮與流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91 年,頁 266。

57 曾鯤化《中國歷史》(上),書後附頁〈東新譯社開辦之原因及其特質〉。轉引自《歷 史教育學新論》,廣東教育出版社,1993 年,頁 173。

(28)

(2).清 末 的 官 編 教 科 書

清 政 府 頒 布 新 學 制 時,亦 開 始 重 視 教 科 書 的 編 寫 工 作。其 所 組 織 的 教 科 書 編 寫 機 構 主 要 有 二:一 是《 欽 定 學 堂 章 程 》頒 布 時,

計 劃 成 立「 京 師 大 學 堂 編 書 處 」專 職 編 輯 中 小 學 堂 中,屬 於 中 國 學 門 的 教 科 書。二 是《 奏 定 學 堂 章 程 》公 布 後,清 廷 成 立 學 部 , 於 其 下 設 編 譯 圖 書 局 主 管 教 科 書 的 編 輯。以 下 即 分 別 敘 述 這 兩 個 編 輯 機 構 概 要 。

Ⅰ .京 師 大 學 堂 編 書 處

光 緒 二 十 七 年 (1901),張 百 熙 奏 請 辦 理 京 師 大 學 堂 時,即 主 張 由 國 家 編 訂 教 科 書 , 作 為 學 堂 教 學 之 用 :

學 堂 又 以 編 輯 課 本 為 第 一 要 事。現 在 各 處 學 堂,皆 亟 待 國 家 編 定,方 有 教 法。上 海 南 洋 公 學,江、鄂 新 設 學 堂,即 自 編 課 本 以 教 生 徒,亦 不 得 已 之 舉 也 … … (應 )慎 選 學 問 淹 通、心 術 純 正 之 才,從 事 編 輯 , 假 以 歲 月,俾 得 成 書 ;書 成 之 後 , 再 請 頒 發 各 省 學 堂 應 用58

此 議 獲 得 清 政 府 的 認 同。故 至 光 緒 二 十 八 年 (1902),清 廷 公 布 由 張 百 熙 一 手 制 定 的《 欽 定 學 堂 章 程 》後,即 著 手 設 立「 京 師 大 學 堂 編 書 處 」。 在 《 京 師 大 學 堂 編 書 處 章 程 》 中 提 及 編 書 處 設 立 為 :

普 通 學 課 本 之 用,應 取 中 國 學 問 為 學 堂 所 必 須 肄 習 者,分 門

58 《光緒政要》,卷 28 ,轉引自王建軍著《中國近代教科書發展研究》,廣東教育出 版社,1996 年,頁 161。

數據

表 3-1:京師大學堂《暫定各學堂應用書目》中,中外史學門書目  書      名  原      作  翻      譯  出  版  社  史鑑節要便讀  鮑東里  讀史鏡古編  潘世恩  普通新歷史  (日本)日本中等學科 教授法研究會  普通學書室編譯  普通學書室印行  支那史要  (日本)市村瓚治郎著  陳毅譯  廣智書局印行  支那通史  (日本)那珂通世著  東文學社印行  最近支那史  (日本)河野通之  振東室印行  世界近世史  作新社譯  東洋史要  (日本)桑原騭藏著  樊炳清譯
表 3-7:宣統元年(1910),學部第一次審定中學初級師範學堂暫用書目: 歷史科。  書名  冊數  用者 印刷/發行 作者/譯者  歷代史略  八  學生 中新書局  據(日)那珂通世所編《支那 通史》而改寫  中國歷史  六  學生 兩 湖 文 高 等學堂  陳慶年據(日)桑原騭藏所著《東洋史要》而改寫  本 朝 史 講 義  二  學生 譯學館  汪榮寶  東洋歷史  二  學生 商務館  日本中等學科教授法研究 會編著  萬國歷史  學生 作 新 社 編 譯  (日)長澤氏原著,作新社編譯  西洋
表 3-8:學部第一次審定中學初級師範學堂歷史科暫用書目提要(一):  書 名  提   要  歷代史略  據那珂通世所編《支那通史》而稍加刪改……  其用併合始末之法,乃無從前目錄年表及東人年契年鑑之枯燥。惟能省目入綱,故取材尚豐潤,而無斷爛朝報之譏。有此二善。…… 惟其編次有失倫序處,如上世史凡關乎典制之事,既全彙歸上世一篇之末。而中世、近世分為上下、上中下成冊,又將典制事項錯入於上下冊,又有全彙於後而不錯入者。凡此類者,悉予釐正,以歸畫一。 其總論中又云,仿紀事本末之體,今按紀事本末體,如 馬氏繹史,
表 3-8:學部第一次審定中學初級師範學堂歷史科暫用書目提要(二):  書 名  提   要  本朝史講義  書分三大時期,自本朝創業之始迄三藩臺灣平定為開創時期;自康熙中世迄乾隆末年為全盛時期;自嘉慶初年迄於今日為憂患時期。鉤元提要,本末悉 貫,大有裨於掌故之學。昔湘鄉曾公病聖武記中, 川湖陜靖寇始末,端緒紛繁,難於卒讀,是編敘嘉 慶間匪事,文簡事明,別具史裁,足補魏氏之失。 洵近今教科書中僅見之作。  東洋歷史  是書敘事簡明,體裁亦合,惟原書謂編供高等小學堂之用。查奏定章程,高等小學堂只有中國歷史一科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從小到大都在台中唸書,大學就讀 ○○ 大學國貿系,學習國際貿易方面的專業知識。後

49 參看氏著“Two problems in the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the layman/monk distinction and the doctrines of the transference of merit.”(1985) Bones, Stones, and Buddhist Monks:

本書之撰寫,始於公元 2003 年 8 月。當時,筆者申請了一年的教授休假,希望可以 寫一本書留作紀念。沒想到到了 2004 年 7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幼稚園需要根據學券兌現組所發出的函件,於其指定日期前下載「學生兌現學券資格 紀錄」(即以下以粗體字顯示的報表) [圖

• 中文科、常識科及圖書科協 作,以「活在資訊中」為主 題,進行本科、跨學科讀書 會,增加閱讀量,培養閱讀 興趣..

新加坡於 2001 年頒布新綱要,數學教材從統一版本開放至六種版本,本研究據 以考察的國小數學教科書是 2003 年 Times Media 出版國小一至五年級 My Pals are here!Maths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教學任務: 學生對整本書閱讀 (從教學到匯報)有整 全而概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