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的大學科學教育缺少什麼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的大學科學教育缺少什麼"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榕園記事 發現成大 觀點 合力寫校史 大事記 校長的話 主編的話 臺灣的教育大業培育出來的大學生真的只 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嗎?個人對這種說法持 保留態度。我認為臺灣的基礎科學教育並沒有 太大的問題,也就是說臺灣大學生數學、物 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的程度是高的,而 且應該是名列世界前茅。這從我們的學生屢獲 世界級比賽的大獎可見一斑。那麼為何企業界 屢屢傳出臺灣教育出來的大學生不堪使用?又 為何臺灣的大學生會讓社會冠上草莓族或水蜜 桃族之稱?我想這可能源自於雇主與雇員間認 知的差異。雇主希望新雇員能在越短的時間上 手越好,但是大學生在學校接受的主要是博雅 的通識教育與專業科目的理論與應用,比較適 合的工作應該是提升產業技術與解決問題的高 階工程師,而非作業員。現今臺灣許多工作的 確只需雇用具備某些專業技術的工作人員,比 較適合由技職、專科體系所培養出來的學生, 而大多數的臺灣大學生是被大才小用的。由於 臺灣的教育重大學而輕技職,使得大學生供過

臺灣的大學科學教育

缺少什麼?

解剖學科暨細胞生物與解剖學研究所教授 郭余民 於求,導致許多大學生願意低就於不合適的工 作,而雇主也樂於以較低的薪水雇用大學生。 那麼在雇員這邊有什麼問題呢?臺灣許多 家長對子女的學業成績,都已經到了過份重視 的程度。人人期盼子女能拿到名校的文憑,好 作為未來職場的保證書。其結果是大部分的學 生在大學學測、指考後,首重選學校,其次選 科系,但是很少是針對自己的興趣而選。以至 於從一開始就門不當、戶不對,缺乏學習的熱 忱。以我所在的醫學院為例,如果問剛入學的 新生為什麼要來念醫學系,幾乎所有的學生都 會回答:要救世濟人。標準答案,卻非真實的 答案。事實上極可能是:念醫學系是父母的期 望、或高成就的表徵。等到後來課業越來越 重,壓力越來越大,許多學生才發現自己其實 一點都不喜歡每天面對病人、刀光血影的日 子。少數運氣好的學生與父母幾個來回的溝通 後,終於獲得父母大人恩准,轉系到自己真正 喜愛的科系。運氣不好的學生,經過父母曉以 好友倍昌兄多年來致力於科學與人文的結合,要在一切講求「真」的科學領域中,加入 「美」的元素,不但要讓冰冷的科學更生動、吸引人,也要讓象牙塔中深不可測的研究,更貼近生 民百姓。最近倍昌兄想在校刊中刊登一系列對臺灣大學教育有關的各種看法,要為臺灣高等教育發 點聲音,做些紀錄。大概是我偶而於酒酣耳熱之際,曾對他的作法表達鼓勵與支持,日前他要我將 口惠轉成實至,要我把對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的看法寫下來。沒想到我的酒後隨口幾句,竟轉變成要 為臺灣科學教育做批判的下場。盛情難卻,無法推辭,只好勉力為之。時間有限,無法面面俱到, 看法偏頗之處,敬請不吝指正。 55 NCKU Magazine 239

(2)

大義後,臣服於現在的辛苦是為未來的好日子 付代價的說法,逼著自己走向符合社會期盼的 路上。所以SARS來襲時,大部分的醫師躲得 遠遠的;壓力變大而收入變少時,風險大、而 且比較辛苦的內、外、婦、兒四個專科招收不 到學生,唯獨醫美擠破頭的現象,不但不足為 奇,而是必然的結果。 從醫學系的教學目標與訓練方式看來,醫 學系幾乎可以說是另類的技職、專科體系,所 以情況可能與大部分的科系不盡相同。大部分 科系的大學生,除了缺乏學習熱忱外,還有另 一個常見的問題,那就是:不知道念這(門 課、或科系)有什麼用?不清楚這門課、或科 系未來的實用性,自然提不起興趣,因為這二 者是環環相扣的。雖然,我們可以做「既然選 擇來念這個科、系,代表你必然已經瞭解這個 科、系的教學目標與願景」的假設,但是基於 前所述及的父母大人辛苦代價與社會期盼的教 養下,我認為大部分的學生不但入學時不清楚 所屬科、系的教學目標與願景為何,有可能到 大三、大四時仍惶惶不可終日。因此,如何讓 學生了解本科、系的目標與願景,激發求知的 渴望,應該是目前大學科學教育需要著力之 處。可惜的是,大部份的大學教授事師歐美專 家,學到的是如何以科學方法解決美、歐當地 的問題。回國後在教學、研究、與服務的多重 要求與壓力下,最容易的生存之道是沿續先前 的研究課題,盡速發表論文以求生存。至於教 學部分,往往就把原文教科書、或過去所學的 內容,照本宣科一番。至於教的內容跟臺灣社 會有何關聯,就無暇、也無力顧及了。少數位 居津要的留美大教授,遵照美國系統,制定臺 灣整體的科學走向。至於大學教授所教、所做 的內容,是否是從解決臺灣社會的問題為出發 點,則不但跟升等、評鑑無關,甚至還可能因 研究課題不夠國際化而無法獲得經費補助。如 果大學教授拿臺灣納稅人的錢,卻做一些與臺 灣社會無關、或不痛不癢的研究,所教的學生 自然會有所學何用之嘆。所以別問臺灣的大學 生為何對社會沒有貢獻、為何臺灣的人才很多 在國外為他國服務,因為許多臺灣的大教授正 因此而獲獎連連呢。個人認為培養以服務社會 為人生目標的大學生,不僅是大學教育的目 標,也是養成未來大學教授的目標。 大學教育還要教會學生勇於發問,並且問 正確的問題。現今大學的上課方式,大部分學 生仍是處於被動的角色在學習。當老師詢問學 生有無問題時,或針對專業問題詢問學生們的 意見時,回應往往不太熱烈。有許多原因會導 致無回應的結果,個人認為好奇心不足與拒絕 思考是其大宗。究其根源,主因仍是缺乏學習 熱忱,缺乏那種近乎宗教狂熱、或初戀時的熱 56 臺灣的大學科學教育缺少什麼?

(3)

榕園記事 發現成大 觀點 合力寫校史 大事記 校長的話 主編的話 忱,那種想要知道真相的迫切。所以每門課一 開始的教學目標,應該介紹課程的歷史演變、 現在變化、與未來發展,使學生了解修課的實 質意義,藉此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參與感。 這種火一旦點燃,老師上課時大概只要點個方 向、提示重點,就可以下課了。 另一項臺灣的大學科學教育需要強化的部 分是增強創造力。臺灣標準答案的考試法,衍 生出標準答案的教學法。在父母與老師的殷切 期盼下,背誦答案的能力變成資優學生篩選的 唯一項目。腦袋中充滿光怪陸離、好奇心的學 生,會一再被糾正,直到背誦出正確標準答案 為止,或是被打入劣等生的冷宮。十幾年的調 教下來,學生自然害怕改變,寧願墨守成規也 不願嘗試新作法。到了大學,害怕的心態讓我 們的大學生只能固步自封,以通過考試為最高 學習目標。事實上,大學教授們自己當初也是 如此被教育出來的。所以,君不見國內大學教 授進行的研究也多是遵循他人的腳步,鮮少有 開創新局者。如此,我們又如何能批評現今的 大學生被動、沒有創意。所以,大學的科學教 育應該要能提供一個挑戰現有知識的環境,應 該要鼓勵學生嘗試瘋狂點子,允許學生失敗, 不以成敗作為成績的依據,而是要求從錯誤經 驗中學習與改進。

總結

個人認為現今大學(科學)教育中,應加 入以下幾個課程:尋找人生的目標、燃起學習 的熱忱、強調學習與社會(生命)的連結、允 許學生犯錯和從錯誤經驗中學習與改進。再以 我所在的醫學院為例,個人覺得許多念醫學系 的學生真是走錯行了。相對於成為只能每日看 數十位病人的醫師,這些全臺灣最優秀的資優 生如果從事其他行業,如:政治、經濟、文 學、藝術、外交等等,對國家的貢獻應該是更 大,影響也更深。讓這些優秀學生變成醫生, 實在是浪費國家人才。因此,大學教育應首重 幫助學生找到人生的目標,找到自己熱愛的 事,然後鼓勵其勇於追求。一旦有了夢想,年 輕的活力自然會驅使其前進。臺灣的高等教育 和國科會等機關,近年來已經編列許多經費鼓 勵本土相關的研究,尤其是農業、生態與文化 的保護方面。期待這股力量能流入大學科學教 育,使大學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能與臺灣社會有 實質關連。最後,就以愛因斯坦的話為本文畫 下句點:「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 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 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我相信這也是 臺灣的大學教育的目標。 57 NCKU Magazine 23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撥款 目的/對象 申請辦法 中史科如何用? 運用津貼指引 學校發展津貼. /整合代課教 師津貼/擴大 的營辦開支整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對外發行。 1 1995 年,星雲大師再次有感於編輯一套面向廣大佛教初

為要達成普通話科的整體學習目 標,學校每周安排 2-3 教節是最理 想的。但個別學校可能因為暫時的 困難,只能為普通話科安排 1

主持人 為什麼?..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