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溝通態度、溝通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溝通態度、溝通"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小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溝通態度、溝通 焦慮與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

伍瑞瑜

佛公國小

楊淑蘭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本研究之目的在(1)探討不同背景之口吃兒童在溝通態度、溝通焦慮與學校 適應的差異;並比較不同背景之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在前述三個依變項的差異,

(2)探討教師評定口吃兒童之溝通焦慮與兒童自評之溝通焦慮是否有相關,(3)探 討口吃兒童的口吃嚴重度、溝通態度與溝通焦慮之相關情形及前述三變項對其學 校適應的預測情形。

研究結果如下:口吃兒童不論有無口吃家族史或接受治療與否在前述三個依 變項上並無顯著差異;只有口吃嚴重度會影響口吃兒童的溝通態度與溝通焦慮,

但不影響其學校適應,而重度口吃兒童的溝通態度和溝通焦慮為最差。不同年級 或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在前述三個依變項上也無顯著差 異,只有口吃與否會影響前述三變項,口吃兒童在這三個依變項上較非口吃兒童 為差。教師評定口吃兒童之溝通焦慮與兒童自評之溝通焦慮有顯著低相關。口吃 兒童之口吃嚴重度、溝通態度、溝通焦慮之間皆為正相關,尤其以溝通態度與溝 通焦慮之相關為最高;而同時以口吃嚴重度、溝通態度及溝通焦慮可有效預測口 吃兒童之學校適應,預測力約為 40﹪,但若單以其中任何一項則無法預測學校 適應情形。

關鍵字:口吃兒童、口吃嚴重度、溝通態度、溝通焦慮、學校適應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民 96,32 卷 1 期,93-120 頁

(2)

緒 論

一、口吃之定義

Wingate(1964,引自楊淑蘭,2004)指出 口吃包含三大部份,(一)口語表達的不順暢,

這些不順暢的特徵是不自主的(可聽見或靜 默)的重複或延長,發生在聲音、多音節及單 音節字等短的口語單位上,這些不順暢時常發 生或可被指認出來,而且是說話者難以控制 的;(二)有時這些不順暢是伴隨一些附帶的 動作,在口語機轉上或與身體結構有關(或無 關),或是某種固定的說話方式,這些動作的 出現是和掙扎著說話有關的;(三)而且口吃 者也常會自陳或呈現某種情緒狀態,從一般的 興奮或緊張到較負面特定的情緒反應,如害 怕、困窘、生氣或類似的感受,口吃的直接原 因是控制口語機轉的周圍神經系統的不協 調,但其真正的原因目前並不清楚,口吃的原 因可能是綜合性且是相當複雜的(引自楊淑 蘭,2004)。

根 據 美 國聽 語 協會 ( American Speech- 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ASHA)(2004)

的定義,口吃是一種言語流暢障礙,即說話時 的流暢性受到阻礙。所有個體都會出現言語不 流暢的情形,但口吃者說話時具有下列特徵:

(1)聲音、音節、部份字、完整的字或片語的重 複;(2)聲音或音節的延長或拉長;(3)緊張停 頓、猶豫不決、及/或說不出話來;(4)突然快速 說話,如案主開始一個聲音或為了維持聲音的 連續;(5)相關行為:伴隨口吃的反應,如嘴唇、

下顎及/或頸部肌肉緊繃,說話時嘴唇下顎及/

或舌頭顫抖,輕敲腳底、眨眼、轉頭等等企圖 以這些反應逃避口吃,這些相關行為因人而 異;(6)口吃行為常因說話情境、溝通夥伴或說 話任務而有所變化,如口吃者也許能流暢地唱 歌,但講電話時卻會口吃;(7)失去控制的感

受:口吃者也許會經歷聲音與字詞的害怕、情 境的害怕、口吃的預期、困窘及羞愧感,如口 吃者會逃避某一聲音或字詞,以另一個字詞代 替原來要說的字詞,這些反應大多出現在較嚴 重口吃階段。

楊淑蘭(2001)亦指出口吃是說話結結巴 巴,中斷不連貫,俗稱大舌(臺語),主要的症 狀包括:字的重複(word repetition)、聲音的 重複(part-word repetition)、拉長(prolongation)

或破碎的字(broken word)及片語重複(phrase repetition)、插入字(interjection)、修正和放 棄(revision and abandon)等口語上可以辨認 的特徵;口吃者除了口語上的不流暢外,經常 也表現出許多身體動作,包括眨眼、聳肩、臉 部怪異表情、頓足、擺手等,稱為次要症狀

(secondary syndromes)。此外,楊淑蘭(2003)

指出要完整診斷評估口吃現象,除了外顯的口 語不流暢及生理動作外,還要注意案主的內隱 變項,如溝通焦慮、恐懼和對口吃的預期與逃 避等。

二、口吃者之溝通態度(communication attitude)

溝通乃是個人或團體將觀念或資訊,藉由 口語、書寫、姿勢動作或符號傳遞給他人或其 他團體,歷經回饋而共享意見的動態過程

(Deaux, Dane & Wrighasman, 1993;張春興,

1992)。張春興(1991)說明態度是指個體對 人、事、物及周圍世界,憑其認知及好惡所持 有的一種具一致性與持久性的傾向,此種傾向 可由個體的外顯行為去推測,而態度內涵包括 認知、情感與行為成分。因此溝通態度乃為個 體在溝通歷程中所產生在認知、情感與行為三 方面的反應傾向,在認知上指的是個人對溝通 的看法和觀點;在情感上指的是個人在溝通時 的感受;在行為意義上則強調個人是否願意與 人溝通,此傾向將會影響未來個人在動態的溝

(3)

通歷程上的結果,可能是正向積極的,也可能 是負向消極、逃避的。

過去國外研究發現國小口吃兒童與非口 吃同儕相較,明顯有負面溝通態度,且此差異 會隨年齡增大(De Nil & Brutten, 1986, 1991;

Vanryckeghem, 1995; Vanryckeghem & Brutten, 1997);而溝通態度與口吃嚴重度有關(De Nil

& Brutten, 1991; Vanryckeghem & Brutten, 1996),口吃越嚴重,則溝通態度越差;此外,

兒 童 說 話 的 經 驗 也 會 影 響 其 溝 通 態 度

(Vanryckeghem & Brutten, 1997),而溝通態 度與性別則無顯著差異(Brutten & Dunham, 1989; De Nil & Brutten, 1991)。國內目前並無 學者探討過學齡口吃兒童的溝通態度,因此,

研究者擬進一步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對口吃兒 童與一般兒童溝通態度的影響及二者溝通態 度之差異情形。

三、口吃者之溝通焦慮(communication anxiety)

焦慮乃是個體感到緊張憂慮、恐懼、覺 醒、不安等心理感受交織而成的複雜情緒狀態 (White & Fanell, 2001; 張 春 興 , 1992) 。 Spielberger(1979,引自鄭翠娟,1993)所提 出 的 焦 慮 理 論 , 把 焦 慮 分 為 特 質 性 焦 慮

(trait-anxiety)、情境性焦慮(state-anxiety)

及歷程性焦慮(process- anxiety);特質性焦 慮是指個人學習而得的行為傾向,是個人人格 特質一部分,對於外在環境感受較具威脅性;

情境性焦慮指對特殊情境化覺察程度而產生 的;歷程性焦慮則將焦慮視為一種驅力,具機 動力量,能夠激發行為(引自鄭翠娟,1993)。

研究者認為溝通焦慮為個體在溝通歷程中經 歷內在緊張不安的情緒狀態,且常伴隨著生理 或行為上的反應,是一種個體在溝通情境中主 觀的情緒感受和經驗。

焦慮在口吃理論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

些學者認為焦慮是口吃發生的主要起因,有些 學者認為焦慮是個中介變項,它會加速及加重 口吃的發生,也有學者認為焦慮是口吃附帶產 生的結果(引自 Messenger, Onslow, Packman, &

Menzies, 2004)。另外,有些研究者指出焦慮 是口吃者的一般情緒反應(Craig, 1990; Craig, Hancock, Tran, & Craig, 2003),然而有更多研 究者指出焦慮是一種情境性的緊張情緒反 應 , 與 一 般 溝 通 和 特 定 言 語 溝 通 有 關

(Ezrati-Vinacour & Levin, 2004; Kraaimaat, Vanryckrghem, & Van Dam-Baggen, 2002; Mahr

& Torosian, 1999; Messenger, Onslow, Packman,

& Menzies, 2004; Miller & Watson, 1992)。遺 憾的是在前述的相關研究中均是以成人為研 究對象,研究者並未發現有關口吃兒童焦慮的 相關研究,而國內既有的研究中也尚未有人探 討過口吃成人或口吃兒童焦慮情形或教師對 口吃兒童溝通焦慮的看法。因此,本研究擬進 一步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對口吃兒童與一般兒 童溝通焦慮的影響及二者在溝通焦慮上的情 形與差異,並探討教師評定口吃兒童溝通焦慮 與口吃兒童自評溝通焦慮的相關情形。

四、口吃者之學校適應(school ad- justment)

Youngman(1979)指出學校適應為學生在 學校環境中,所表現的行為和環境取得均衡和 諧的的相符程度,將學校適應行為分為三個向 度:學習適應、常規適應、師生關係。Bloodstein

(1995)指出口吃者在學校適應上較一般正常 人為差;Guitar(1998)指出口吃者的學業表 現低於全校學生的平均。此外,Bray, Kehle, Lawless 與 Theodore(2003)亦指出口吃兒童 若在學科上需要進行口語表達,他會因害怕說 話而感到焦慮,引起負面的學習態度而影響學 業表現,因而形成不良的學校適應,然而,當 焦慮及口吃嚴重度皆降低時,便能改善口吃兒

(4)

童的學校適應。

過去的文獻資料大多是對口吃兒童學校 適應的一般性描述,並無相關的實證研究,而 國內已有許多學者曾經探討過資優、一般或身 心障礙國小學生的學校適應情形,但尚未有針 對口吃兒童之學校適應進行研究。因此,本研 究擬進一步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對口吃兒童與 一般兒童學校適應的影響及二者在學校適應 的情形與差異。而過去學者根據其研究目的對 學校適應的評量常採用不同的指標,包括有師 生關係、同儕關係、學習適應、常規適應和自 我適應等。研究者綜合學者的看法認為學校適 應為一動態歷程,係指個體在學校的生活中能 與環境產生良好的互動,以維持個人與學校的 和諧平衡關係。並根據研究目的定義學校適應 的內涵,包括學習適應及人際適應(師生關係 及同儕關係)二個要素,作為本研究評定學校 適應的指標。

五、口吃者溝通態度、溝通焦慮與 學校適應之相關

Miller 和 Watson(1992)對成人的研究發 現並非全部的口吃者都比非口吃者更焦慮、緊 張或憂鬱,二組的差異是在溝通態度方面,溝 通態度與口吃嚴重度有相關,但情境焦慮與特 質焦慮及憂鬱和口吃者的口吃嚴重度並無相 關。此外,二組分別在溝通態度與憂鬱上有低 相關,在溝通態度與特質焦慮上皆有高相關,

而只有口吃成人在溝通態度與情境焦慮上呈 現高相關,口吃成人的焦慮主要是受溝通情境 的影響,而導致負面溝通經驗。

Bloodstein(1995)指出口吃者在學校適應 較一般人為差,Silverman(1996)指出許多人 對口吃學生有刻板印象,認為他們是沉默寡 言、個性內向、害怕、焦慮、緊張、優柔寡斷、

具有較多不安全感,而且口吃學生比非口吃學 生更害怕說話,這些負面偏見有些來自學校老

師(Lass et al., 1992; Woods, 1978; Yeakle &

Cooper, 1986)及特殊教育老師(Ruscello, Lass, Schmitt, & Pannbacker, 1994),而這些刻板印象 也會影響口吃學生對溝通的態度、信心及察覺 自我溝通的能力(Blood, Blood, Tellis, & Gabel, 2001)。而有關口吃兒童的研究也發現口吃兒 童的負面溝通態度與口吃嚴重度和負面情緒 皆有顯著正相關(Green, 1998),而且與口吃 兒童說話相關的不當溝通態度及負面情緒會 隨年齡而增加(Vanryckeghem, Hylebos, Brutten

& Peleman, 2001),因此在本研究中兒童的年 級也是我們關注的變項。

但在研究者收集的文獻中並無探討口吃 者溝通態度、溝通焦慮與生活適應關聯性的研 究。目前國內也無針對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之 溝通態度、負面情緒與學校適應之研究,因 此,本研究擬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口吃兒童溝 通態度、溝通焦慮與學校適應的影響,比較口 吃兒童與一般兒童在溝通態度、溝通焦慮與學 校適應之差異,並進一步探討口吃嚴重度、溝 通態度與溝通焦慮是否能有效預測兒童的學 校適應情形。

口吃是一種複雜的溝通障礙,除了口語的 不流暢外,還會附帶身體的怪異動作,口吃者 更可能因為這些困難和易於常人的行為,引起 其面對溝通情境時的負向情緒反應,而形成生 活上的不適應。Guitar(1998)指出口吃會導 致他們的情緒反應增加,特別是顯露出對說話 的挫折、害怕或焦慮。焦慮在口吃發生學扮演 著重要的角色,Van Riper(1982)也指出當口 吃者面對陌生人或多數聽眾或權威人士時,通 常會顯示出較差的溝通狀態,口吃者常會逃避 社交與公開說話情境及在這些情境中顯現出 焦慮。林欣瑜(2005)研究也發現國內成人口 吃者所預期的溝通焦慮比一般人為高,隨說話 的要求增加,因焦慮顯現的生理癥狀也會增 加,因此口吃者有較高的溝通焦慮似乎中外皆

(5)

同。在兒童學習適應學校生活及各項新的知識 過程,口語溝通是為極重要的工具,且兒童的 各項能力均不及成人穩定,Manning (2001)曾 提到為避免口吃惡化為全面性的適應問題,應 在口吃開始時即給予處理。考量口吃兒童每天 面對繁重的課業及需以口語與教師和同儕互 動,口吃嚴重度、溝通態度與溝通焦慮是否會 影響口吃兒童的學校適應是語言治療師、教師 與家長應該關心的課題。根據以上之動機,本 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口吃嚴重度、

口吃家族史、接受治療與否)口吃兒童在溝通 態度、溝通焦慮和學校適應上的差異情形。

(二)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年級、家庭社 經地位)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在溝通態度、溝 通焦慮和學校適應上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教師評定口吃兒童溝通焦慮與 口吃兒童自評溝通焦慮是否有高相關情形。

(四)探討口吃兒童之口吃嚴重度、溝通 態度與溝通焦慮之間的相關情形。

(五)探討口吃兒童之口吃嚴重度、溝通 態度、溝通焦慮對學校適應的預測情形。

研究方法

一、研究設計

研究架構圖(一)為考驗不同背景變項(口 吃嚴重度、口吃家族史、接受治療與否)口吃 兒童在溝通態度、溝通焦慮及學校適應上的差 異及不同背景變項(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口 吃兒童與一般兒童在溝通態度、溝通焦慮及學 校適應上的差異。

研究架構圖(二)則考驗口吃兒童口吃嚴 重度、溝通態度、溝通焦慮與學校適應之相關 情形及口吃兒童口吃嚴重度、溝通態度、溝通 焦慮對學校適應之預測情形。

圖一 研究架構圖(一)

圖二 研究架構圖(二)

口吃 嚴重度

溝通 焦慮 溝通 態度

學校 適應 年級、家庭社經地位

溝通態度 溝通焦慮 (教師評、兒童自評)

一般兒童 口吃兒童

口吃嚴重度 口吃家族史 接受治療與否

學校適應

(6)

兒童背景變項說明:

(一)口吃嚴重度:依 SSI-3 分數分為非 常輕微、輕度、中度、重度,共四組。

(二)口吃家族史:將口吃兒童分為有口 吃家族史與無口吃家族史二組。

(三)接受治療與否:口吃兒童分為曾接 受治療與未曾接受治療二組。

(四)年級:將二年級、三年級與四年級 兒童合併為低中年級組、五年級與六年級兒童 合併為高年級組,共二組。

(五)家庭社經地位:依父母之職業等級 與教育程度,將家庭社經地位分為高、中、低,

共三組。

二、研究對象

(一)量表預試對象

本研究之量表編製先以高高屏地區三所 國小之二、四及六年級之一般兒童為預試對 象,以對抗平衡方式安排量表施測順序,所有 預試工作皆由第一位研究者親自實施,以班級 為單位,共施測 264 位兒童,其中經檢核,剔 除填答不全和固定反應卷(答案完全一樣)23 份,共計有效問卷 241 份,預試量表回收後進 行項目分析與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以為挑選 題項的參考。本研究之正式量表以一所高雄市 立國小二年級至六年級各一班的學生為對 象,以求問卷的重測信度,正式量表也由第一 位研究者親自實施,以班級為單位,共施測 161 位兒童,其中經檢核,剔除填答不全和固定反 應卷 13 份,共計有效問卷 148 份。

(二)正式研究對象 1.口吃兒童之招募與選取

(1)先寄發口吃兒童調查表至高高屏地區 之公、私立國民小學,經由學校進行全面調 查,且由兒童之重要他人兩人以上認定其有口 吃問題。研究者整理出各校回報疑似有口吃問 題兒童共計 198 位。

(2)排除因身心障礙所引起的語言障礙及 具認知、情緒、知動、感覺系統和明顯神經障 礙之兒童共 2 位,另有 146 位兒童因家長拒絕 鑑定、新導師認為兒童並無口吃、導師誤判兒 童的構音障礙為口吃及學校只願意協助調查 而拒絕研究者入校等因素,最後計有 50 位家 長同意參加鑑定之兒童。

(3)以 SSI-3 進行評估,結果鑑定為口吃者 計有 39 位,排除兼併構音異常及語言發展遲 緩兒童共 5 位後,最後有二至六年級,來自 27 所公立國民小學之 34 位口吃兒童(男生 32 人,女生 2 人),其中重度口吃者有 8 人,中 度口吃者有 13 人,輕度口吃者有 7 人及非常 輕微口吃者有 6 人,列為本研究對象。

2.一般兒童的選取

委請級任老師協助選取與口吃兒童就讀 同班級、同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相當、年齡差 距在前後六個月內之一般兒童,經由重要他人 兩人以上認定其無口吃問題,且未接受過語言 治療,並排除身心障礙及其他上述所列障礙之 兒童,亦以 SSI-3 進行評估為正常者,共計 34 位(男生 32 人,女生 2 人)一般兒童,作為 配對的控制組。

本研究的口吃與一般兒童中女生僅各有 二位,較一般學齡口吃兒童之男女性別比率為 低,但因過去研究發現性別並未影響溝通態 度,因此未加以控制。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合 計共 68 人為正式研究對象,人數分配見表一。

三、研究工具

(一)修訂中文兒童口吃嚴重度評估工具 1.修訂中文兒童口吃嚴重度評估工具之簡

楊淑蘭、周芳綺(2004)根據 Riley(1994)

發表的口吃嚴重度評估工具第三版有關兒童 部份進行修訂,用以評估說中文口吃兒童之嚴 重度,建立學齡前及學齡口吃兒童的常模,並

(7)

表一 不同背景變項的正式研究對象之人數分配表

高雄市 高雄縣 屏東縣 小計 小計 背景

變項 類 別 口吃 兒童 人數

一般 兒童 人數

合計 口吃 兒童 人數

一般 兒童 人數

合計 口吃 兒童 人數

一般 兒童 人數

合計 口吃 兒童 人數

一般 兒童 人數

合計

低中年級 8 8 16 9 9 18 4 4 8 21 21 42 年級

高年級 3 3 6 3 3 6 7 7 14 13 13 26 高社經地位 3 3 6 5 5 10 1 1 2 9 9 18 中社經地位 7 7 14 4 4 8 3 3 6 14 14 28 家庭

社經 地位

低社經地位 1 1 2 3 3 6 7 7 14 11 11 22 合 計 11 11 22 12 12 14 11 11 22 34 34 68

將口吃區分為非常輕微、輕度、中度、重度和 極重度口吃。本研究之「口吃嚴重度」係指依 SSI-3 所評估得分,總分為 6-10 分者,為非常 輕微口吃者;總分為 11-14 分者,為輕度口吃 者;總分為 15-26 分者,為中度口吃者;總分 為 27 分以上者,為重度口吃者(含極重度口 吃者)。

本工具之信度,在口吃頻率、時長、身體 上伴隨之行為與總分,評定者內之一致性皆 達.998 以上,而評定者間之一致性則達.936 以 上;效度方面,口吃者與非口吃者在三項分測 驗與總分上皆達顯著差異,且單一分測驗的評 量並不足以說明口吃者之嚴重程度。另外,效 標關聯效度顯示本工具與愛荷華口吃嚴重度 量表(Iowa Scale for Rating Severity of Stutter- ing)的相關,學齡前組與學齡組分別達.98 及.95。

(二)兒童基本資料調查表

研究者參考周芳綺(2004)所編製的「口 吃兒童個案基本資料表」修改編製而成「兒童 基本資料調查表」,主要目的在收集兒童的個 人資料,由口吃兒童的家長填寫,內容包括兒 童背景資料、家長及照顧者資料、兒童的口吃 問題及家族病史,一般兒童的家長填寫的兒童

基本資料調查表則無兒童的口吃問題部分。

(三)兒童溝通態度量表

研究者翻譯國外學者 Brutten 和 Dunham

( 1989 ) 所 編 製 之 溝 通 態 度 測 驗

(Communication Attitude Test, CAT),並根據 國內兒童的生活經驗,修改部分不適宜的文 字,編製成「兒童溝通態度量表」(附錄一)。

為避免選項太過複雜,兒童不易做答,故採李 克特氏二點量表的形式作答,共有 35 題,每 題有二個選項(是和不是)由學生依據自己平常 說話的經驗與感受進行勾選,正向題有 16 題,

答「是」者得 1 分,答「不是」者得 2 分,反 向題有 19 題,答「是」者得 2 分,答「不是」

者得 1 分,總分介於 35~70 分,得分愈高,表 示填答者的溝通態度愈差;得分愈低,表示填 答者的溝通態度愈佳。

本量表之效度,主要為內容效度與專家效 度。編製量表初稿時依據文獻探討,研究者將 兒童溝通態度量表分成認知、情感與行為三個 層面編製題項,其中認知層面共有 14 題、情 感層面共有 10 題、行為層面共有 11 題。送請 國內二位任教語言障礙課程的大學教授、二位 語言治療師及二位現職國小語障班教師評定 量表題目之適切性,以建立本量表之專家效

(8)

度。之後,依據專家意見、項目分析和 Cronbach α信度的結果刪修預試量表之題目,根據項目 分析決斷值未達顯著差異、刪除該題後 α 值會 提高以及此題與總分相關偏低等三個標準為 刪題依據。本量表之 Cronbachα信度為.808,

間隔一個月以皮爾遜相關係數測得之重測信 度為.737。

(四)兒童溝通焦慮量表

研究者參考鍾思嘉、龍長風(1984)所修 訂編製之「修訂情境與特質焦慮量表」、鄭翠 娟(1993)所編製之「中國學童焦慮量表」及 陳靜芳(2001)所編製之「英語焦慮量表」而 自行編製成「兒童溝通焦慮量表」(附錄一),

為了避免兒童看到量表標題的字面意義影響 作答,施測時研究者將「兒童溝通焦慮量表」

的標題修改為「兒童說話情況量表」。採李克 特氏二點量表的形式作答,共有 16 題,每題 有二個選項(是和不是)由學生依據自己平常說 話的經驗與感受進行勾選,正向題有 13 題,

答「是」者得 2 分,答「不是」者得 1 分,反 向題有 3 題,答「是」者得 1 分,答「不是」

者得 2 分,總分介於 16~32 分,得分愈高,表 示填答者的溝通焦慮愈高;得分愈低,表示填 答者的溝通焦慮愈低。

本量表之效度,主要採內容效度與專家效 度。編製量表初稿時依據文獻探討,研究者將 兒童溝通焦慮量表分成二部份,包括生理反應 及心理反應,生理反應為第 1 至 8 題,心理反 應為第 9 至 16 題。送請國內 2 位任教語言障 礙課程的大學教授、2 位語言治療師及 2 位現 職國小語障班教師評定量表題目之適切性,以 建立本量表之專家效度。之後,依據專家意 見、項目分析和 Cronbachα信度的結果刪修預 試量表之題目,根據項目分析決斷值未達顯著 差異、刪除該題後 α 值會提高以及此題與總分 相關偏低等三個標準為刪題依據。本量表之 Cronbach α信度為.663,間隔一個月以皮爾遜

相關係數測得之重測信度為.735。

(五)教師評定兒童溝通焦慮量表

研究者編製「兒童溝通焦慮量表」後,再 將此量表各題主詞改為第三人稱「他」(學 生),編製而成「教師評定兒童溝通焦慮量表」

(附錄一),兒童溝通焦慮量表和教師評定兒 童溝通焦慮量表之各題相互對應,以瞭解兒童 自評溝通焦慮與教師評定兒童溝通焦慮是否 具一致性。採李克特氏四點量表的形式作答,

共有 16 題,每題有四個選項(完全符合、大部 分符合、少部分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由教師依 據兒童平常說話的經驗與感受進行勾選,正向 題有 13 題,答「完全符合」者得 4 分,答「大 部分符合」者得 3 分,答「少部分符合」者得 2 分,答「完全不符合」者得 1 分,反向題有 3 題,答「完全符合」者得 1 分,答「大部分 符合」者得 2 分,答「少部分符合」者得 3 分,

答「完全不符合」者得 4 分,總分介於 16~64 分,得分愈高,表示教師認為兒童的溝通焦慮 愈高;得分愈低,表示教師認為兒童的溝通焦 慮愈低。本量表之內容效度及專家效度,與兒 童溝通焦慮量表相同。本量表之 Cronbach α 信度為.93,間隔一個月後以皮爾遜相關係數測 得之重測信度為.890。

(六)兒童學校適應量表

研究者參考李文欽(1993)所編製的「國 民小學兒童生活適應調查表」、黃玉臻(1997)

所編製的「國小學童適應量表」及許瑞蘭

(2002)所編製的「國中生學校生活適應量 表」,自行編製而成適合本研究目的之「兒童 學校適應量表」(附錄一)。採李克特氏二點 量表的形式作答,共有 20 題,每題有二個選 項(是和不是)由學生依據自己平常在學校的生 活經驗與感受進行勾選,正向題有 15 題,答

「是」者得 2 分,答「不是」者得 1 分,反向 題有 5 題,答「是」者得 1 分,答「不是」者 得 2 分,得分愈高,表示填答者的學校適應愈

(9)

好;得分愈低,表示填答者的學校適應愈差。

本量表之效度,主要採內容效度與專家效 度。編製量表初稿時依據文獻探討,研究者將 兒童學校適應量表分成二部份包括人際適應

(師生關係及同儕關係)及學習適應,人際適 應為第 1 至 10 題,其中師生關係為第 1 至 5 題,同儕關係為第 6 至 10 題;而學習適應為 第 11 至 20 題。送請國內 2 位任教語言障礙課 程的大學教授、2 位語言治療師及 2 位現職國 小語障班教師評定量表題目之適切性,以建立 本量表之專家效度。之後,依據專家意見、項 目分析和 Cronbachα信度的結果刪修預試量 表之題目,根據項目分析決斷值未達顯著差 異、刪除該題後 α 值會提高以及此題與總分相 關偏低等三個標準為刪題依據。本量表之 Cronbach α信度為.771,間隔一個月以皮爾遜 相關係數測得之重測信度為.796。

四、正式施測過程

研究者對家長同意參加研究之口吃兒童與 一般兒童,在學校的安靜教室內,採一對一錄 音方式,以楊淑蘭、周芳綺(2004)之修訂中 文兒童口吃嚴重度評估工具為所有兒童進行評 估,施測時間約為 20 分鐘。最後鑑定為口吃者 計有 39 位,排除構音異常及語言發展遲緩兒童 5 位後,共計有 34 位口吃兒童(男生 32 人,女 2 人)為正式研究對象,並以口吃兒童就讀同班 級、同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相當、年齡差距在 前後六個月內之一般兒童,經鑑定為正常者,

作為配對的控制組。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皆 由研究者以個別施測方式實施兒童溝通態度量 表、兒童溝通焦慮量表及兒童學校適應量表,

先由研究者親自說明指導語,再由受試者自行 依照每一題項的敘述依序作答,唯二年級兒童

之量表加註注音符號,其餘則否。每位兒童共 約需 20 分鐘,之後並請二組兒童的教師填寫教 師評定兒童溝通焦慮量表。

五、資料處理與分析

研究者收集受試兒童的基本資料、兒童溝 通態度量表、兒童溝通焦慮量表、教師評定兒 童溝通焦慮量表及兒童學校適應量表後,進行 評分與編碼,以 SPSS10.0 中文版套裝軟體程式 進行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和二因子變異數 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和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 分析。

研究結果

一、不同背景變項(口吃嚴重度、

口吃家族史、接受治療與否)

口吃兒童在溝通態度、溝通焦 慮與學校適應上的差異

表二、表三和表四為不同背景變項(口吃 嚴重度、口吃家族史、接受治療與否)口吃兒 童在溝通態度、溝通焦慮與學校適應上之平均 數、標準差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 t 考驗之統 計分析摘要表。結果顯示:口吃兒童不論有無 口吃家族史或接受治療與否在溝通態度、溝通 焦慮與學校適應上並無顯著差異;只有口吃嚴 重度會影響口吃兒童的溝通態度與溝通焦 慮,但不影響其學校適應。亦即口吃兒童的溝 通態度與溝通焦慮會因口吃嚴重度的不同而 有所差異,且重度口吃兒童的溝通態度與溝通 焦慮比中度者、輕度者及非常輕微者為差,但 中度、輕度及非常輕微口吃兒童的溝通態度與 溝通焦慮並無顯著差異。因此,重度口吃兒童 的溝通態度和溝通焦慮為四組中最差。

(10)

表二 口吃兒童溝通態度之平均數、標準差與檢定結果摘要表

背景變項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檢定結果 p 值 口吃嚴重度

非常輕微 6 36.33 4.27 F(df=3)=5.516* p=.004

輕度 7 37.86 5.52 Scheffe 法事後比較:重度>中度、輕度、

中度 13 38.15 4.06 非常輕微 重度

口吃家族史 有

無 接受治療 曾 不曾

8

6 28

8 26

45.25

42.67 38.75

40.13 39.23

5.26

6.89 t (df=1)=1.592 p=.121 5.16

.22 t(df=1)=.390 p=.699 6.01

表三 口吃兒童溝通焦慮之平均數、標準差與檢定結果摘要表

背景變項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檢定結果 p 值 口吃嚴重度

非常輕微 6 17.83 2.93 F(df=3)=4.359* p=.012

輕度 7 18.00 2.58 Scheffe 法事後比較:重度>中度、輕度、

中度 13 18.85 2.34 非常輕微 重度

口吃家族史 有

無 接受治療 曾 不曾

8

6 28

8 26

22.38

20.50 19.07

40.13 39.23

3.54

3.89 t(df=1)=.990 p=.330 3.07

2.12 t(df=1)=-.073 p=.942 3.51

表四 口吃兒童學校適應之平均數、標準差與檢定結果摘要表

背景變項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檢定結果 p 值 口吃嚴重度

非常輕微 6 37.00 2.76 F(df=3)=1.134 p=.351 輕度 7 35.50 3.18

中度 13 35.31 4.25 重度

口吃家族史 有

無 接受治療 曾 不曾

8

6 28

8 26

33.38

35.34 34.50

34.13 35.52

3.74

4.14 t(df=1)=-.494 p=.625 3.71

3.72 t(df=1)=-.073 p=.364 3.75

(11)

二、不同背景變項(年級、家庭社 經地位)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 在溝通態度、溝通焦慮與學校 適應上的差異

表五為不同年級/社經地位口吃兒童與一 般兒童在溝通態度、溝通焦慮與學校適應上之

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而表六和表七為二因 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級或不同家 庭社經地位的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在溝通態 度上並無顯著差異,只有口吃與否會影響溝通 態度,口吃兒童在溝通態度較非口吃兒童為 差。

表五 不同年級/社經地位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溝通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背景變項 口吃與否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年級

口吃 21 39.67 5.73 低中年級

一般 21 33.62 3.23 口吃 13 39.08 5.57

高年級 一般 13 31.69 2.46

口吃 34 39.44 5.59

總數 一般 34 32.88 3.07

社經地位

口吃 9 38.22 4.44 高社經地位

一般 9 33.22 3.15 口吃 14 39.43 6.51 中社經地位

一般 14 33.29 3.63 口吃 11 40.45 5.47 低社經地位

一般 11 32.09 2.26 口吃 34 39.44 5.59

總數 一般 34 32.88 3.07

表六 不同年級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溝通態度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年級 25.424 1 25.424 1.241 .269 口吃與否 724.353 1 724.353 35.353** .000

年級*口吃與否 7.177 1 7.177 .350 .556 誤差 1311.311 64 20.489

**p<.01

表七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溝通態度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家庭社經地位 4.817 2 2.409 .114 .892 口吃與否 695.749 1 695.749 32.953** .000

社經地位*口吃與否 30.061 2 15.031 .712 .495 誤差 1309.033 62 21.113

**p<.01

(12)

表八為不同年級/社經地位口吃兒童與一 般兒童在溝通焦慮上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 表,表九和表十為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 示:不同年級或不同家庭社經地位與口吃在溝 通焦慮之交互作用並不顯著;而不同年級或家

庭社經地位的兒童在溝通焦慮的主要效果也 無顯著差異,亦即不同年級或不同家庭社經地 位兒童在溝通焦慮並無顯著差異,只有口吃與 否會影響溝通焦慮,口吃兒童在溝通焦慮上較 非口吃兒童為高。

表八 不同年級/社經地位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溝通焦慮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背景變項 口吃與否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年級

口吃 21 19.67 3.29 低中年級

一般 21 17.67 2.01 口吃 13 18.77 3.11

高年級 一般 13 17.08 2.10

口吃 34 19.32 3.21

總數 一般 34 17.44 2.03

社經地位

口吃 9 19.00 2.96 高社經地位

一般 9 17.22 1.79 口吃 14 19.07 3.25 中社經地位

一般 14 17.29 2.20 口吃 11 19.91 3.56 低社經地位

一般 11 17.82 2.14 口吃 34 19.32 3.21

總數 一般 34 17.44 2.03

表九 不同年級的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溝通焦慮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年級 8.879 1 8.879 1.218 .274 口吃與否 54.733 1 54.733 7.508** .008

年級*口吃與否 .380 1 .380 .052 .820 誤差 466.564 64 7.290

**p<.01

表十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溝通焦慮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家庭社經地位 7.583 2 3.791 .502 .608 口吃與否 58.461 1 58.461 7.747** .007 社經地位*口吃與否 .354 2 .177 .023 .977 誤差 467.887 62 7.547

**p<.01

(13)

表十一為不同年級/社經地位口吃兒童與 一般兒童在學校適應上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 要表,表十二和表十三為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 果,顯示:不同年級或不同家庭社經地位與口 吃在學校適應之交互作用並不顯著;而不同年

級或家庭社經地位的兒童在學校適應的主要 效果也無顯著差異,亦即年級或家庭社經地位 並不影響兒童之學校適應,只有口吃與否會影 響學校適應,口吃兒童在學校適應較非口吃兒 童為差。

表十一 不同年級/社經地位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學校適應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背景變項 口吃與否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年級

口吃 21 35.55 3.90 低中年級

一般 21 36.67 2.61 口吃 13 34.62 3.52

高年級 一般 13 37.38 2.10

口吃 34 35.19 3.73

總數 一般 34 36.94 2.42

社經地位

口吃 9 35.44 4.42 高社經地位

一般 9 36.56 2.24 口吃 14 35.89 3.16 中社經地位

一般 14 36.21 2.97 口吃 11 34.09 3.91 低社經地位

一般 11 38.18 1.17 口吃 34 35.19 3.73

總數 一般 34 36.94 2.42

表十二 不同年級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學校適應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年級 .184 1 .184 .018 .893 口吃與否 60.697 1 60.697 6.044* .017

年級*口吃與否 10.932 1 10.932 1.089 .301 誤差 642.773 64 10.043

*p<.05

表十三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學校適應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家庭社經地位 .192 2 9.583E-02 .010 .990 口吃與否 55.785 1 55.785 5.694* .020

社經地位*口吃與否 46.262 2 23.131 2.361 .103 誤差 607.436 62 9.797

*p<.05

(14)

綜合上述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級或不同 家庭社經地位的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在溝通 態度、溝通焦慮與學校適應上並無顯著差異,

只有口吃與否會影響前述三變項,亦即口吃兒 童在這三個依變項上表現較非口吃兒童為差。

三、教師評定與口吃兒童自評溝通 焦慮的相關情形

表十四為教師評定口吃兒童溝通焦慮與

口吃兒童自評溝通焦慮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 要表,教師評定口吃兒童之溝通焦慮較兒童自 評者高出甚多,教師評定口吃兒童溝通焦慮得 分與口吃兒童自評溝通焦慮得分之 Pearson 積 差 相 關 在 統 計 上 達 正 相 關 ( r = .210*, p

<.001),此顯示教師評定口吃兒童溝通焦慮 與口吃兒童自評溝通焦慮有顯著低度的正相 關。

表十四 教師評定口吃兒童溝通焦慮與口吃兒童自評溝通焦慮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教師評定口吃兒童溝通焦慮 34 32.559 7.906 口吃兒童自評溝通焦慮 34 19.32 3.21

四、口吃兒童之口吃嚴重度、溝通 態度與溝通焦慮之相關及前述 三變項對學校適應之預測情形

研究者以 Pearson 積差相關進行分析,探 討口吃嚴重度、溝通態度、溝通焦慮與學校適 應各量表之間的相關情形,表十五顯示口吃嚴 重 度 與 溝 通 態 度 具 有 顯 著 低 度 的 正 相 關

(r=.431*, p<.05),口吃嚴重度與溝通焦慮具有 顯著低度的正相關(r=.418*, p<.05),溝通態度 與溝通焦慮具有顯著高度的正相關(r=.821**, p<.01),因此,口吃嚴重度與溝通態度、口吃 嚴重度與溝通焦慮和溝通態度與溝通焦慮皆 為正相關,尤其以溝通態度與溝通焦慮為最 高,高達.821。

表十五 口吃兒童口吃嚴重度、溝通態度、溝通焦慮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矩陣

口吃嚴重度 溝通態度 溝通焦慮 口吃嚴重度 1.000** -.431* -.418* 溝通態度 -.431** 1.000 -.821**

溝通焦慮 .418* -.821** 1.000

*p<.05,**p<.01

之後,以口吃嚴重度、溝通態度及溝通焦 慮為預測變項,學校適應為依變項,進行同時 進入法的多元迴歸分析驗證研究架構圖(二),

而徑路係數圖如圖三所示。表十六為口吃嚴重 度、溝通態度及溝通焦慮對學校適應的變異數 分析表,表十七為口吃嚴重度、溝通態度及溝 通焦慮對學校適應的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由 表十七得知,決定係數是.398,殘差係數為.776

(殘差係數是指效標變項中,預測變項無法解 釋的部分),口吃嚴重度、溝通態度及溝通焦 慮對學校適應的聯合預測達顯著水準,可解釋 變異量為 39.8 ﹪,標準化迴歸係數分別為 -.208,-.124 和-.405,均未達顯著水準。根據研 究結果,可列出標準化的迴歸方程式為 Z學校適應=Z口吃嚴重度×(-.208)+Z溝通態度×(-.124)

+Z溝通焦慮×(-.405)。

(15)

圖三 徑路係數圖

表十六 口吃嚴重度、溝通態度及溝通焦慮對學校適應的變異數分析表

模式 SS df MS F p 迴歸 183.012 3 61.004 6.607** .001 殘差 276.996 30 9.223

總和 460.007 33

**p<.01

表十七 口吃嚴重度、溝通態度及溝通焦慮對學校適應的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投入變項順序 多元相關係

數(R)

決定係數

(R2

增加解釋量

R2 F

標準化迴歸係 數(β)

口吃嚴重度 -.208

溝通態度 -.124

溝通焦慮

.631 .398 .398 6.607**

-.405

**p<.01 殘差係數=.776 說明:殘差係數= 1 R2

口吃嚴重度、溝通態度及溝通焦慮對學校 適應的預測達顯著水準,但是以口吃嚴重度、

溝通態度與溝通焦慮個別做預測變項,則三者 之標準化迴歸係數均未達顯著水準。口吃嚴重 度的標準化β係數值為(-.208),得知口吃嚴 重度對學校適應的影響是負向的,口吃嚴重度 愈重,學校適應愈差;溝通態度的標準化β係 數值為(-.124),得知溝通態度對學校適應的

影響是負向的,溝通態度愈差,學校適應愈 差;且溝通焦慮的標準化β係數值為(-.405),

得知溝通焦慮對學校適應的影響是負向的,溝 通焦慮愈高,學校適應愈低。因此,對於口吃 兒童而言,若單以口吃嚴重度或溝通態度或溝 通焦慮無法預測學校適應的情形,需同時以三 者做為預測變項,可解釋約 40﹪的變異量,而 其中以溝通焦慮影響較大。

口吃嚴 重度

溝通 焦慮 溝通 態度

學校 適應 .431*

.821**

.418* -.124

-.405 -.208

.776(殘差係數)

(16)

綜合討論

一、不同背景變項口吃兒童在溝通 態度、溝通焦慮與學校適應上 的差異

(一)溝通態度

1.重度口吃兒童在溝通態度較中度及輕度 口吃兒童為差

口吃兒童的溝通態度會因口吃嚴重度的 不同而有所差異,且重度口吃兒童的溝通態度 比中度者、輕度者及非常輕微者差,而中度 者、輕度者及非常輕微者的溝通態度沒有顯著 差異,此發現和大部分國外學者研究(DeNil &

Brutten, 1991; Green, 1998; Miller & Watson, 1992; Vanryckeghem & Brutten, 1996; Vanry- ckeghem, Hylebos, Brutten, & Peleman, 2001)發 現口吃兒童的說話負面態度與口吃嚴重度有 顯著相關,嚴重口吃的兒童具有最多負面的說 話態度,而輕度及中度口吃的兒童則顯現出較 多正面的說話態度之結果相同,顯示口吃嚴重 度是影響口吃兒童溝通態度的重要因素。

2.有/無家族史之口吃兒童在溝通態度上 並無不同

雖然 Leith(1984,引自楊淑蘭,1999)

曾特別強調治療師應注意那些本身也是口 吃者的父母,因為他們時常抗拒接受孩子有 口吃問題,他們會認為孩子從他們身上學到 口吃(引自楊淑蘭,1999),而本研究卻未 發現口吃兒童的溝通態度會因有/無口吃家 族史而有所不同,但因研究者並未找到口吃 家族史對溝通態度影響的實證資料佐證,推 測原因可能是國內口吃兒童的父母或照顧 者,對口吃兒童的口吃問題可能持有正向的 認知,表達的關心是適度的,而且能了解孩 子的感受且支持孩子的言語反應,因而未影 響孩子的溝通態度;另一原因可能是本研究 中有口吃家族史的兒童僅有 6 人,無法在統

計上顯出差異,有關口吃家族史的影響仍須 進一步探討。

3.接受治療與否之口吃兒童在溝通態度上 並無不同

Andrews 與 Cutler(1974)指出改善溝通 態度與口吃治療的有效性相輔相成,然而本研 究發現口吃兒童的溝通態度不會因接受治療 與否而有所不同,原因可能是接受治療的口吃 兒童也許減少了口吃嚴重度,但未必能改善其 溝通態度,如同曾鳳菊(2004)探討以整合性 治療模式對口吃成人在言語行為、溝通態度和 自評嚴重度立即性和追蹤的效果,研究結果發 現實驗組(11 位口吃成人)接受治療後,除閱 讀時的不順暢無追蹤效果外,在口語的表現上 有立即和追蹤的效果,但在內外控、溝通態 度、溝通生活品質、自評當天和一般日子的嚴 重度沒有立即和追蹤的治療效果。而且本研究 中曾經接受治療的兒童人數不多(8 人),平均 接受治療時間為三個月(每週一次,每次 40 分鐘),可能統計力不足。另外,也有可能是 國內有關語言治療師的口吃治療訓練仍嫌不 足,因此,即使接受治療也未能改善口吃兒童 的溝通態度。

(二)溝通焦慮

1.重度口吃兒童在溝通焦慮較中度及輕度 口吃兒童為差

口吃兒童的溝通焦慮會因口吃嚴重度的 不同而有所差異,且重度口吃兒童的溝通焦慮 比中度者、輕度者及非常輕微者差,而中度 者、輕度者及非常輕微者的溝通焦慮沒有顯著 差異,顯示口吃嚴重度是影響口吃兒童溝通焦 慮的重要因素。此發現和 Ezrati-Vinacour 與 Levin(2004)研究發現口吃嚴重度與情境焦慮 及在完成說話任務後的焦慮有顯著正相關,即 嚴重口吃成人在社交溝通的情境焦慮比輕度 口吃成人和一般成人較高之結果相似;和 Miller 與 Watson(1992)研究發現口吃者的嚴

(17)

重度及特質焦慮與情境焦慮並無相關之結果 不同;也和 Craig, Hancock, Tran 與 Craig(2003)

的研究將口吃組分為輕微組和嚴重組,兩組間 之特質焦慮並無顯著差異,此與本研究之結果 不同。雖然如此,Craig 等人(2003)指出口吃 嚴重度在特質焦慮的程度上扮演著重要的角 色,但是其實越來越高的焦慮程度是許多因素 經複雜的交互作用而產生的結果。因此,研究 者認為特質焦慮與本研究的溝通焦慮是有所 不同的,因為溝通焦慮是個體在溝通情境中主 觀的情緒感受和經驗(如緊張及害怕),是一 種情境性的焦慮,而非個體的特質焦慮,雖然 二者可能相關,但卻不宜等同視之。

2.有/無口吃家族史之口吃兒童在溝通焦 慮上並無不同

口吃兒童的溝通焦慮不會因有/無口吃家 族史而有所不同,目前研究者尚未發現口吃家 族史對溝通焦慮影響的實證資料佐證,推測其 原因可能是無論有無口吃問題的父母或照顧 者,對兒童的口吃問題表達的關心是適度的,

並未促使孩子產生溝通焦慮;另一原因可能是 本研究中有口吃家族史的兒童僅有 6 人,無法 在統計上達顯著差異,有關口吃家族史的影響 仍須進一步探討。Mahr 和 Torosian(1999)指 出大多數的口吃者主要的焦慮是來自與說話 有關的害怕,口吃者也許沒有社交恐懼的困 擾,但是他們通常會逃避社交與公開說話情境 且在這些情境中產生焦慮。除此之外,口吃兒 童在小組討論及人際交談中的溝通焦慮與害 怕,也許是許多言語不流暢的負面經驗所致,

研究者從口吃兒童的家長填寫兒童基本資料 調查表中發現,約有 59﹪的家長認為其子女的 口吃現象容易在急於表達和緊張的情境下發 生。口吃兒童的溝通焦慮在社會環境的言語互 動比有/無口吃家族史的家庭環境更易顯現,所 以在本研究中看不出口吃家族史的影響。

3.接受治療與否之口吃兒童在溝通焦慮上

並無不同

口吃兒童的溝通焦慮不會因接受治療與 否而有所不同,此發現與 Craig, Hancock, Tran 和 Craig(2003);DiLollo, Manning 和 Neimeyer

(2003)研究發現接受治療與否的口吃成人在 焦慮上沒有顯著差異之結果相似,但是與 Craig

(1990)研究發現沒接受治療的口吃成人明顯 比先前接受過治療的口吃者在溝通時產生較 多焦慮之結果相反。究其原因包括:接受治療 的口吃兒童也許可減少其口吃嚴重度,但在治 療過程中,溝通焦慮未必會獲得改善;或是本 研究中的口吃兒童雖經治療,但療效並不顯 著,故在本研究中仍是被診斷為有口吃問題,

因此,其溝通焦慮與未接受治療者相同。

(三)學校適應

1.有/無口吃家族史之口吃兒童在學校適 應上並無不同

口吃兒童的學校適應不會因口吃嚴重度 而有所差異,研究者根據在施測過程中的觀 察,發現大部分口吃兒童,尤其是高年級兒 童,大都能覺察自己有口吃問題,而在心理上 有所調整,且能承認自己接受過治療的事實,

而低年級兒童則似乎對自己的口吃問題並未 覺察,因此,口吃兒童並沒有因口吃嚴重度而 影響其在校的表現及人際關係;其次有可能是 即使一個嚴重口吃兒童,可能並無很大的溝通 焦慮或負向的溝通態度,因此,對學校適應影 響不大,另外,也有可能我們的學校環境對口 吃兒童仍是相當包容接納的,而且影響學校適 應的原因可能還包括其他因素,如學業表現、

人際關係等,因而未突顯口吃嚴重度的影響。

2.有/無口吃家族史之口吃兒童在學校適 應並無不同

本研究發現口吃兒童的學校適應不會因 有/無口吃家族史而有所差異,其原因可能是無 論有無口吃問題的父母或照顧者都持有正向 的認知,能覺察兒童的口吃問題,且對兒童的

(18)

口吃問題表達的關心是適度的,而口吃家族史 並未影響口吃兒童的溝通態度和溝通焦慮,因 此,並未進一步影響到孩子的學校適應。

3.接受治療與否之口吃兒童在學校適應上 皆沒有顯著差異

口吃兒童的學校適應並未因接受治療與 否而有所差異,因為既然不論曾經接受治療與 否,口吃兒童其溝通態度與溝通焦慮並無差 異,因此治療與否可能就比較不會影響其學校 適應。

二、不同背景變項口吃兒童與一般 兒童在溝通態度、溝通焦慮與 學校適應上的差異

(一)溝通態度

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的溝通態度不會因 年級或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只會 因口吃與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不論年級 高低或家庭社經地位背景高低,口吃兒童在溝 通態度上較非口吃兒童為差,此發現和大部分 研究(DeNil & Brutten, 1990, 1991; Vanry- ckeghem & Brutten, 1997)發現口吃兒童比一般 兒童有較多負面的說話態度之結果是一致 的;然而 DeNil 與 Brutten(1991);Vanryckeghem 與 Brutten(1997)研究皆發現以年齡分組的 55 位口吃兒童其說話相關態度是有所差異 的,口吃兒童的說話相關態度會隨著年齡增長 而顯現出更多負面態度,而非口吃兒童則趨於 正向。但是本研究卻沒有相同的發現,是否因 為國內的教師、父母和同儕對口吃兒童的態度 是較為正向,或者是教師、父母和同儕都忽視 了口吃兒童的問題,或者在學齡階段口吃兒童 即使年齡增長也不覺得口吃是個問題,可能在 年齡更大的時候(青少年以後)才會顯現出 來,這都仍須進一步探討。

(二)溝通焦慮

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的溝通焦慮不會因 年級或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只會

因口吃與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不論年級 不同或家庭社經地位背景高低,口吃兒童的溝 通焦慮較一般兒童為高,此發現和大部分學者 的研究(Craig, 1990; Craig, Hancock, Tran, &

Craig, 2003; DiLollo, Manning, & Neimeyer, 2003; Ezrati-Vinacour & Levin, 2004; Mahr &

Torosian, 1999)發現口吃成人明顯比非口吃成 人有較多的焦慮之結果相似。以上的研究都是 以成人為對象,本研究以學齡兒童為對象,而 且是測量特定的溝通焦慮,其結果似乎是一樣 的。研究者認為口吃兒童也許覺得自己沒有充 分的說話運動技能來完成溝通目的,他們也察 覺到流暢溝通中的不確定性及在溝通互動中 的無助感與失去控制,因而產生較多溝通焦 慮,而有關年級和社經背景卻不會影響口吃兒 童與一般兒童在溝通焦慮上的不同,原因可能 跟前述有關溝通態度的討論是相似的。

(三)學校適應

Bloodstein(1995)指出口吃者在學校適應 上總是比一般正常人為差,Guitar(1998)也 指出口吃者的學業表現低於全校學生的平 均。本研究發現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的學校適 應不會因年級或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所 差異,只會因口吃與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 此不論年級高低或家庭社經地位背景高低,口 吃兒童在學校適應上較非口吃兒童為差。

Bloodstein(1995)與 Conture(1996)認為口 語不流暢會影響國小口吃兒童的學校表現,使 口吃兒童的學校適應比一般兒童差,口吃兒童 的學業表現平均比一般兒童落後半個至一個 學年,本研究支持有關口吃兒童在學校適應較 差的部份。Bloodstein(1995)也曾指出如果口 吃兒童能及時接受適當的口吃治療則可改善 其學校適應,但本研究中有關治療與否的發現 並未支持此看法。

(19)

三、教師評定口吃兒童溝通焦慮與 口吃兒童自評溝通焦慮有低度 的正相關

教師評定口吃兒童溝通焦慮得分與口吃 兒童自評溝通焦慮得分在統計上達正相關(r

=.210,p<.001),顯示教師評定口吃兒童溝 通焦慮與口吃兒童自評溝通焦慮有顯著低度 相關,表示口吃兒童的級任教師對口吃兒童的 溝通焦慮仍是有所覺察,但與兒童本身的感受 相似度還不是很高,教師評定較兒童自評高出 甚多。原因之一可能是在本研究中有 8 位老師 剛接新班級(約二個月),對口吃兒童的說話 經驗與感受可能還不甚瞭解,或有些老師誤以 為兒童發生口吃事件時,就會產生高焦慮,或 者如 Lass 等人(1992)、Woods(1978)、Yeakle 與 Cooper(1986)皆指出有些老師對口吃學生 有刻板印象,認為他們是沉默寡言、個性內 向、害怕、焦慮、緊張、優柔寡斷、具有較多 的不安全感及比非口吃學生更害怕說話。國內 教師對口吃者的態度或看法仍有待設計更精 細的研究加以探討。

四、口吃嚴重度、溝通態度與溝通 焦慮之相關情形

口吃兒童口吃嚴重度與溝通態度(r=.431, p<.05)、口吃嚴重度與溝通焦慮(r=.418, p<.05)

和溝通態度與溝通焦慮(r=.821, p<.01)皆為顯 著正相關。前述三變項的相關情形中,尤其以 溝 通 態 度 與 溝 通 焦 慮 之 相 關 為 最 高 , 高 達.821,顯示口吃兒童的溝通態度與溝通焦慮 有緊密的關係,溝通態度愈佳,則溝通焦慮愈 低,此發現和 Miller 與 Watson(1992);

Vanryckeghem, Hylebos, Brutten 與 Peleman

(2001)研究發現口吃者之不當溝通態度與負 面情緒或情境焦慮之間有正相關存在之結果 相似,因此口吃治療中除應以減少不順暢為主 要目標,建立正向溝通態度也不容忽視。

五、口吃嚴重度、溝通態度與溝通 焦慮對口吃兒童學校適應之預 測情形

口吃兒童之口吃嚴重度、溝通態度及溝通 焦 慮 對 學 校 適 應 的 聯 合 預 測 達 顯 著 水 準

(r=.631, p<.05),可解釋變異量約為 40﹪,

但是若單以口吃嚴重度或溝通態度或溝通焦 慮則無法預測學校適應的情形。口吃嚴重度的 標準化β係數值為(-.208),口吃嚴重度愈重,

學校適應愈差;溝通態度的標準化β係數值為

(-.124),溝通態度愈差,學校適應愈差;且 溝通焦慮的標準化β係數值為(-.405),溝通 焦慮愈高,學校適應愈低,由此可知,口吃兒 童的溝通焦慮比口吃嚴重度更可能影響學校 適應。因此,研究者認為在觀察口吃兒童之學 校適應,不宜單由口吃嚴重度或任何單一變項

(如溝通態度、溝通焦慮)來預測,而是以整 體考量此三變項對兒童的影響,即使該兒童口 吃嚴重,但如有良好的溝通態度,溝通焦慮則 會減少,就不至於影響學校適應了。

綜上所述,不同背景變項(口吃家族史、

接受治療與否)口吃兒童在溝通態度、溝通焦 慮與學校適應上並無顯著差異,只有口吃嚴重 度會影響口吃兒童的溝通態度與溝通焦慮,但 不影響學校適應,重度口吃兒童的溝通態度和 溝通焦慮為最差;而不同背景變項(年級、家 庭社經地位)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在溝通態 度、溝通焦慮與學校適應上並無顯著差異,只 有口吃與否會影響前述三變項;教師評定口吃 兒童溝通焦慮與口吃兒童自評溝通焦慮有顯 著低度的正相關;口吃嚴重度與溝通態度、口 吃嚴重度與溝通焦慮和溝通態度與溝通焦慮 皆為顯著正相關,尤其以溝通態度與溝通焦慮 的相關為最高,而口吃兒童之口吃嚴重度、溝 通態度及溝通焦慮對學校適應的聯合預測達 顯著水準,可解釋變異量約為 40﹪,但是若單

(20)

以口吃嚴重度或溝通態度或溝通焦慮則無法 預測學校適應的情形,其中以溝通焦慮的影響 較大。

本研究的限制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僅以高高屏地區國小二至六年級 口吃兒童及與其在年級、性別、社經背景相配 對的一般兒童各 34 位為研究對象,由於研究 對象人數較少,故在研究的推論上有其限制,

研究結果與解釋也只限於該地區的口吃兒 童,將來宜擴大調查地區和將對象擴展至國 中、高中、甚至大學階段,增加樣本的周延性,

使研究更具推論性與代表性。

由於國外有關溝通態度及溝通焦慮的研 究大多聚焦在口吃成人的反應,而有關口吃兒 童部分,也僅限於探討溝通態度,缺少溝通焦 慮與學校適應的實證研究。目前國內探討學齡 口吃兒童之相關文獻更是屈指可數,由於文獻 的不足對本研究結果的討論頗多限制,研究者 僅能以與本研究相關的少量文獻作為探討依 據,並以個人研究過程中的實務經驗加以補 充,但這樣仍是不夠的,期待將來有更多探討 學齡口吃兒童的溝通情形的研究出版,更建議 可擴大探討父母評定口吃兒童溝通態度或溝 通焦慮,與口吃兒童自評溝通態度或溝通焦慮 的相關情形。

本研究係以量化研究方式進行,只能比較 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的整體平均差異,無法得 知口吃兒童的個別經驗,將來有必要以質性方 式深入訪談口吃兒童在溝通情境的表現及溝 通態度或焦慮,更能深入了解口吃兒童本身的 溝通經驗和看法,或對口吃兒童進行縱貫式的 長期觀察,以便了解年齡成長對口吃兒童溝通 態度或焦慮的影響。

本研究之工具除教師評定兒童溝通焦慮 量表之外,其餘三項工具的信度係數約在中等 程度,因此量表的信度水準仍有待提升。建議

將來根據本土研究結果編製更適切的研究工 具,並與醫護人員合作,使用心跳、血壓、膚 電反應等生理反應工具,以便更精確測量出溝 通焦慮指數。

參考文獻

李文欽(199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 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周芳綺(2004):修訂中文兒童口吃嚴重度評 估工具。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欣瑜(2005):口吃與焦慮之間的關係:口 吃者在不同說話情境下的焦慮程度。國立 台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 局。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詞典。台北:東 華書局。

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 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靜芳(2001):國中生英語學習經驗、英語 焦慮與英語文理解能力之關係。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

曾鳳菊(2004):整合性治療模式對成人口吃 者療效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聽語障 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 A 型行為、父母管 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淑蘭(1999):幼兒口吃與父母參與,載於

(21)

曾進興(編)語言病理學第三卷,150-204。

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淑蘭(2001):口吃發生學。屏師特殊教育,

2,2-15。

楊淑蘭(2003):口吃的診斷與評估。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文集(五),111-161。

楊淑蘭(2004):口吃定義。臺灣口吃研究室。

2004 年 9 月 6 日,取自 http://cclearn.npttc.

edu.tw/stuttering

楊淑蘭、周芳綺(2004):修訂中文兒童口吃 嚴重度評估工具。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翠娟(1993):高、低焦慮兒童認知與適應 行為之評估研究。嘉義師院學報,7,

19-76。

鍾思嘉、龍長風(1984):修訂情境與特質焦 慮量表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年刊,31,

27-36。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2004). What is stuttering. Retrieved March 5, 2004, from http://www.asha.org/public/

speech/disorders/stuttering.htm

Andrews, G., & Cutler, J. (1974). Stuttering therapy: The relation between changes in symptom level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Disorders, 39, 312-319.

Blood, G., Blood, I., Tellis, G., & Gabel, R.

(2001).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and self- perceived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adolescents who stutter. Journal of Flu- ency Disorders, 26, 161-178.

Bloodstein, O. (1995). A Handbook on Stuttering.

San Diego: Singular Publishing Group.

Bray, M. A., Kehle, T. J., Lawless, K. A., &

Theodore, L. A. (2003).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Efficacy and depression to Stuttering.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

thology, 12(4), 425-431.

Brutten, G., & Dunham, S. (1989). The commu- nication attitude test: A normative study of grade 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Fluency Disorders, 14, 371-377.

Conture, E. G. (1996). Treatment efficacy: stut- tering.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Re- search, 39, 18-26.

Craig, A. (1990).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 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stuttering.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Disorders, 55, 290-294.

Craig, A., Hancock, K., Tran, Y., & Craig, M.

(2003). Anxiety levels in people who stutter:

A randomized population study.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46, 1197-1206.

De Nil, L., & Brutten, G.(1986). Stutterers and nonstutterers: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children's speech-associated attitudes.

Tijfdschrift voor Logopedie en Audiologie, 16, 85-92.

De Nil, L., & Brutten, G. (1990).

Speech-associated attitudes: Stuttering, voice disordered, articulation disordered and normal speaking children. Journal of Flu- ency Disorders, 15, 127-134.

De Nil, L., & Brutten, G. (1991).

Speech-associated attitude of stuttering and nonstuttering children.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Research, 34, 60-66.

Deaux, K, Dane, F. C., & Wrightsman, L. S.

(1993). Social psychology in the '90s. Calli- fornia: Brooks Publishing Company.

DiLollo, A., Manning, W. H., & Neimeyer, R. A.

(2003). Cognitive anxiety as a function of speaker role for fluent speakers and persons

(22)

who stutter. Journal of Fluency Disorders, 28(3), 167-186.

Ezrati-Vinacour, R., & Levin, I. (2004). The rela- 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stuttering: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Journal of Flu- ency Disorders, 29, 135-148.

Green, T. (1998). The react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who stutter to social speech interactions. Logopedics Phoniatrics Vo- cology, 23, 3-10.

Guitar, B. (1998). Stuttering: An integrated ap- proach to its nature and treatment. Balti- more: Williams & Wilkins.

Kraaimaat, D. W., Vanryckrghem, M., & Van Dam-Baggen, R. (2002). Stuttering and so- cial anxiety. Journal of Fluency Disorders, 27(2), 319-331.

Lass, N. J., Ruscello, D. M., Schmitt, J. F., Pannbacker, M. D., Orlando, M. B., Dean, K.

A., Ruziska,J. C., & Bradshaw, K. H. (1992).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stutterers. Lan- 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the Schools, 23(1), 78-81.

Manning, W. H. (2001). Clinical Deci- sion-making in Fluency Disorders. San Diego: Singular Thomson Learning.

Mahr, G. C., & Torosian, T. (1999). Anxiety and social phobia in stuttering. Journal of Flu- ency Disorders, 24, 119-126.

Messenger, M., Onslow, M., Packman, A., &

Menzies, R. (2004). Social anxiety in stut- tering: measuring negative social expectan- cies. Journal of Fluency Disorders, 29, 201-212.

Miller, S., & Watson, B. C. (1992). The relation- 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attitude, anxi- ety and depression in stutterers and nonstut-

terers.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Re- search, 35, 789-798.

Riley, G. D. (1994). Stuttering Severity Instru- ment for Children and Adult (3th ed.). Austin:

PRO-ED.

Ruscello, D. M., Lass, N. J., Schmitt, J. F., &

Pannbacker, M. D. (1994). Special educa- tors' perceptions of stutterers. Journal of Fluency Disorders, 19, 125-132.

Silverman, F. H. (1996). Stuttering and Other Fluency Disorder (2nd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Van Riper, C. (1982). The Nature of Stuttering (2nd ed.). Prospect Heights, Illinois: Wave- land Press.

Vanryckeghem, M. (1995). The Communication Attitude Test: A concordancy investigation of stuttering and nonstuttering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Journal of Fluency Disorders, 20, 191-203.

Vanryckeghem, M., & Brutten, G. (199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atti- tude and fluency failure of stuttering and nonstuttering children. Journal of Fluency Disorders, 21, 109-118.

Vanryckeghem, M., & Brutten, G. (1997). The speech-associated attitude of children who do and do not stutter and the differential ef- fect of age.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6, 67-73.

Vanryckeghem, M., Hylebos, C., Brutten, G. J., &

Peleman, M.(2001). 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communication attitude and emotion of children who stutter. Journal of Fluency Disorders, 26, 1-15.

White, K. S., & Fanell, A. D. (2001). Structure of anxiety symptoms in urban children: Com-

(23)

peting factor modes of the revised children's manifest anxiety scale. Journal of Consult- 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9(2), 333-337.

Woods, C. L. (1978). Teachers' predictions of the social position and speaking competence of stuttering students.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the Schools, 6, 177-182.

Yeakle, M. K., & Cooper, E. B. (1986). Teacher perceptions of stuttering. Journal of Fluency Disorders, 11, 345-359.

Youngman, M. B. (1979). Assessing Behavioural Adjustment to School.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9(3), 258-64.

(24)

附錄一 正式量表

一、兒童溝通態度量表

是 不是

□ □ 1.我講話講得不好。

□ □ 2.對我來說,在教室上課時問老師問題是容易的事。

□ □ 3.當我在說話時,有些話會卡在我的嘴巴裡,說不出來。

□ □ 4.其他人會擔心我說話的方式。

□ □ 5.比起大多數的小朋友,要在教室中上台報告,對我來說比較困難。

□ □ 6.同學認為我說話很無聊。

□ □ 7.我喜歡我說話的方式。

□ □ 8.我的父母喜歡我說話的方式。

□ □ 9.我覺得與大部份的人說話是容易的事。

□ □ 10.大部份時間我說話說得很好。

□ □ 11.對我來說,和別人說話是一件困難的事。

□ □ 12.我不會擔心我說話的方式。

□ □ 13.我覺得說話是困難的。

□ □ 14.我想說的話很容易就說出來。

□ □ 15.我和陌生人說話是一件困難的事。

□ □ 16.有些同學取笑我說話的方式。

□ □ 17.說話對我來說很容易。

□ □ 18.告訴別人我的名字是一件困難的事。

□ □ 19.我很難說出某些話,例如:恐龍。

□ □ 20.和大部份的人說話,我可以說得很好。

□ □ 21.有時候我說話會有困難。

□ □ 22.我喜歡說話。

□ □ 23.我說話說得不好。

□ □ 24.我害怕當我說話時,沒有辦法把話說出來。

□ □ 25.我不擔心講電話,因為我可以說得很好。

□ □ 26.其他人好像不喜歡我說話的方式。

□ □ 27.我讓其他人代替我說話。

□ □ 28.在教室中自己大聲唸課文,我覺得是件容易的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fifth grade children in diagnostic teaching and their changes in scores on fraction word problems test.. Through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voluntary soldiers in each air base for example to know how the working attitude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in their work..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This study aims to find out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pinions regarding to the zero corporeal punishment policy and also discusses how the policy aff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