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的國家認同 的國家認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的國家認同 的國家認同"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第五章 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2001.122001.122001.122001.12----2002.62002.62002.62002.6)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陳水扁時代 陳水扁時代 陳水扁時代 陳水扁時代「 「 「 「中華兒童叢書 中華兒童叢書 中華兒童叢書 中華兒童叢書」 」 」 」中 中 中 中 的國家認同

的國家認同 的國家認同

的國家認同( ( (2001.12 ( 2001.12 2001.12- 2001.12 -- -2002.6 2002.6 2002.6 2002.6) ) ) )

第五章探討「中華兒童叢書」最後一期的國家認同內涵。由於「中華兒童叢 書」在 2002 年停版,第八期的童書是官方出版童書的尾聲,亦或是另一個官方 文教事業的開始,是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因此,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分析第 八期童書的國家認同,了解此期的國家圖像;第二節則是分析「中華兒童叢書」

停刊的爭議,並介紹新發行的「青少年台灣文庫」,將其與「中華兒童叢書」兩 相對照,比較之間的差異。

第一節 第八期(2001.12-2002.6)

只有 22 本童書的第八期中,呈現國家認同意涵的童書列於下表(表 5-1):

表 5-1

書名 作者 繪者/攝影 類別 出版日期

1

台灣文學系列—賴 和和八卦山

康原 龔雲鵬 文學類 2001.12.30 v v v v

2 虎尾溪傳奇 張信吉 張信吉 社會類 2001.12.30 v v v v

3

引水思源—台灣的 水土資源

林意禎 劉素華 科學類 2001.12.30 v

4 城市農場的四季 蔡文居 蔡文居 藝術類 2002.06.30 v v

(2)

5

嘉南平原文明之河- 曾文溪

吳茂成 吳茂成 文學類 2002.06.30 v v v

6 台灣名山 黃伯勳 黃伯勳 文學類 2002.06.30 v v

小計 6 5 3 2

這六本童書皆以台灣為題材,並且透過文學、鄉土、環保、自然景觀等議題,增 加兒童對台灣的認識。

一、 土地認同

首先,本期的童書主要以台灣為題,因此在土地認同上,自然認同的是台灣 這塊土地。譬如《台灣名山》一書,介紹台灣五大山脈,獨特匯聚了火山、惡地 形於一身的台灣島,並以與山對話的方式,讓兒童更加親近台灣的土地;在《嘉 南平原文明之河—曾文溪》書中,以照片取代插畫的方式,讓兒童見到溪流之美,

更重要的是,作者點出灌溉嘉南平原、蘊育這塊土地的生命之河,將台灣經濟基 礎農業的精髓,也就是「人與土地」結合的表現;《台灣文學系列—賴和和八卦 山》這童書,雖然是文學作品的介紹,但是更重視作者與成長環境結合,也就是 鄉土孕育人文情懷的表現,藉以傳達成長環境對一個人的養成重要性。不論從哪 一種議題來介紹台灣的一草一木,都是在為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播下種籽。

二、文化認同

歷史上文明的起源多出現在大河流域,因為河流不僅維繫了人類生命,也是 孕育文化的床。在第八期中出版三本以水源、河流為題材童書,皆是台灣各地的 文化醞釀的基礎。像是《引水思源—台灣的水土資源》一書,讓兒童知道土地與 水源關係密切,是孕育生機的關鍵,進一步引入珍惜水源、環境保護的概念,鼓 勵兒童愛鄉土的情懷。由於台灣的河流流量小,卻是台灣人賴以維生的工具,像

(3)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第五章 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2001.122001.122001.122001.12----2002.62002.62002.62002.6)

是曾文溪灌溉嘉南平原,是台灣糧倉的水庫;虎尾溪也牽繫著雲林人的生活。可 見文化是隨著土地而生,隨著河流而興的,不只在中國是如此,在台灣也是這樣。

透過對台灣土地、水文的介紹,使兒童瞭解台灣獨特的文化孕育自台灣土地、溪 流之中,不再是中國文化的附屬品。

除了河流與文明產生了關係,人類創造的文學作品更毋庸置疑是文化表現的 重要形式。本期的《台灣文學系列—賴和和八卦山》介紹「台灣文學之父」賴和 的故事,可說是這套官方童書首度介紹台灣的「文學家」,讓兒童認識台灣傑出 的文學家,這本童書將賴和體會到人與自然之關係,化為文字呈現,同時展現了 彰化的歷史及文化風貌。兒童藉由閱讀這本童書,除了可向台灣文學之父學習,

也能進一步瞭解台灣的文學成就。可惜的是,隨著叢書的出版停擺,「台灣文學 系列」僅出版一本,隨即告終,十分可惜。

三 、歷史認同

《城市農場的四季》這本童書,是作者探討城市中的農場,也就是台糖的「試 驗蔗田」,隨著時代的演變、經濟的繁榮,人們生活型態的轉換,台灣從過去特 別倚重農業的時代,幾經轉變後被工、商、服務業所取代,不僅是經濟型態的轉 ,也代表著台灣的發展軌跡,是一種經濟歷史。讓過往鮮少著墨的台灣經濟史,

開始受到重視,也讓歷史閱讀不只有中國的政治、人物和神話。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虎尾溪傳奇》。作者從「虎尾」地名的由來說起,

告訴兒童「虎尾」指的是「河口末端滬魚(撈魚)的地方」或福佬話「撈魚」之 意,從中引入了台灣早期拓墾、開發的歷史。而這樣的說法,近年來許多研究專 家學者提出新解,認為「虎尾」一名,追根究底是平埔族的語言才是。

1

這可能 是因為過去漢人及其政府穿鑿附會,語意再造的結果,政府為求翦除國家認同意 識奠基本土的機會所造成。此外,追本溯源解構以往的傳奇神話,成為這本童書

1 張信吉,《虎尾溪傳奇》,(台北:教育部兒童讀物出版資金管理委員會,2001),頁 10。

(4)

的重要使命。

本文也觀察到從第六期開始,社會類的童書似乎特別熱衷台灣地名的考據探 究,形成各地歷史認同的重要一環。當然,這是因為台灣地名隨著政權的更易,

總有不同的傳說或解釋,而這些說法呈現著強勢政府掌控文化的結果。

此外,《虎尾溪傳奇》全書從虎尾溪的故事開始介紹,交織著虎尾地區的人 文和自然發展。從早期平埔族人的生活,經過漢人在雲林的開發、設鎮,及後來 虎尾成立糖廠的歷程,虎尾空軍基地的今昔,到現代虎尾的發展等,在本書皆可 以瞭解,當然人文宗教方面的介紹也是重點之一。因此,《虎尾溪傳奇》全書可 作為兒童認識虎尾一地的入門讀物。

而該書在歷史介紹上稍有不同。過去其他介紹台灣鄉土的童書,多分為歷史 發展、地理環境、文化風情、宗教信仰等幾個部分,其中歷史發展方面,多以漢 人移墾時代到現代的發展為主,少部分會有日本統治時代的負面紀錄,而國民黨 政府統治台灣初期社會混亂的情形則幾乎不見。但在《虎尾溪傳奇》一書中,紀 錄了一段曾經是台灣人感傷、悲痛的記憶,有關「二二八事件」的歷史:

虎尾埒內鎮公墓有一間「三姓公廟」,廟內祭祀三尊神祇是二二八事件的 受難者,應該是全台灣唯一的一座二二八廟。

根據雲林縣政府文獻資料記載:

民國卅六年發生「二二八事件」後,虎尾機場發生激烈衝突,有三名台中 人,分別是職業西醫的顧尚泰、中醫師李持芳與印刷工人王濟寧,在事件 發生後跑來雲林支援民兵。後來遭人向陳儀的軍隊密報而被逮捕,隨即押 到當時的馬場,也就是現在的虎尾鎮東市場槍決。屍體曝曬街頭很多天,

卻沒有人來認屍,由善心人士出面收埋在埒內公墓內。民國六十四年,地 方人士在公墓附近建了一座小廟祭拜三名受難者,因為受難者分屬不同姓 氏,所以才取名為「三姓公廟」。歷史彷彿重演著台灣兩、三百年來的故 事。人們當時也以「萬應公祠」為眾多的無主亡魂立廟,人類悲憫他人的 情操總是一樣的。「三姓公廟其實也告慰著「二二八事件」中一些不幸的

(5)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第五章 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2001.122001.122001.122001.12----2002.62002.62002.62002.6)

人們。

2

過去國民黨時代的教育,台灣人不可能讀到「二二八」相關的歷史。直至八 O 年代的台灣,歷史的公案終將被公斷,因此 1995 年李登輝代表國民黨向台灣人 民道歉,二月二十八日也成為和平紀念日,許多縣市政府紛紛設立二二八紀念公 ,這些都代表解放國民黨過去對於台灣人思想箝制,讓台灣新的一代了解事實 與真相。可惜的是,遲至第八期童書才再現歷經半個世紀的台灣歷史。

第八期大都是藉由認識台灣的山川、民情和人物,輔助對於台灣文化和傳承 瞭解,彩繪台灣圖像。然而,從第八期的童書出版數量,以及叢書的夭折,可以 看到這套童書早已缺乏需求性和影響力。九 O 年代的台灣兒童在資訊及知識爆 炸的時代,對於童書的形式已經不拘限在紙本上,用以啟發兒童認知功能的管道 也不限於童書,這套童書在兒童讀物市場的轉型洪流裡遭到淘汰。

3

第二節「中華兒童叢書」的結束

省教育廳第四科的兒童讀物編輯小組以及其所編纂的「中華兒童叢書」,相繼 在 2002 年劃下句點,提早結束相關人員的編制。本節擬透過當時的報紙記錄,

及台灣兒童讀物領域的發展情況,歸納分析其原因。

在陳水扁政府時代,第八期僅出版半年的時間,即由教育部宣布停版,同時 裁撤了省政府成立多年的兒童讀物編輯小組。「停版與裁撤」的因素,屢屢被認 為與台灣政黨輪替及政治角力有關,當然「中華兒童叢書」的停版,與官方主導 兒童讀物的走向,確有其影響力。

據報紙資料的記載,從 1997 年開始,便陸續有停版與裁撤的消息傳出,最 為激烈討論的時程是在即將停版的前後半年,然而反對停版裁撤的議論並沒有形

2 張信吉,《虎尾溪傳奇》,(台北:教育部兒童讀物出版資金管理委員會,2001),頁 67。

3 《中華兒童叢書》從第七期開始,由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委託台中縣私立明道中學、高雄縣私立 高英工商及台北縣私立莊敬高中三所學校製作該期電子書。相關內容載於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中華 兒童叢書網站。網址:http://smail.mingdao.edu.tw/kidbooks

(6)

成輿論,影響結果。

曾經參與「中華兒童叢書」各階段的童書創作家,認為這樣的決策,有礙於 台灣的兒童讀物發展歷程,且有違社會文化延續之目標。基於保留讀物與編輯小 組的立場,反對裁撤與停版的人士,陸續在報紙、兒童刊物上,抒發不滿並敘明 反對立場。像是李南衡將其反對意見透過電子郵件傳達給教育部的官員,希望挽 救這場危機,他說「為了社會文化能夠續存應當保留(「中華兒童叢書」),避免 在兒童圖書出版商,以追求經濟效益為前提的情況下,不顧兒童價值觀之扭曲,

放棄掌控歷史與文化的詮釋權利;再者,官方出版的圖書,可以單純為兒童服務、

為教育服務,不以營利為依歸;第三,考量台灣兒童文學或讀物作家的永續問題,

人才的培養,是政府可以協助的。」

4

又如林淑慧於 1997 年投稿至「中國時報」的文章,認為因應教育改革、新 課程展開,面對新的教育體制,應該要善用成果豐碩的「中華兒童叢書」,來充 實教學品質,故不應廢除才是:

已累積三十三年成果、出版「中華兒童叢書」八百多種的台灣省教育廳,

在「凍省」的共識下,前途未卜。這套遍布小學的叢書,其實是一批豐 富的教學資源,足供教師靈活運用,充實教學品質。國小新課程於八十五 學年度實施後,教學上應有更多專業自主權,如此,開放教育的理念才能 落實;然而,面對百家爭鳴般的教科書,有關教材精簡或補充,更需教學 者具備鑑賞力,才得以激發學生的潛能,而課外讀物能否充分運用,正是 其中的主要關鍵。…所以創校越久的小學,應存有越多各類早期書;學校 班級數多的,可有數量上的變化運用,小班小校,更可有創意上的自由彈

4 林文寶、趙秀金,《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的歷史與身影》,頁 177-178。

(7)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第五章 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2001.122001.122001.122001.12----2002.62002.62002.62002.6)

性;偏遠地區的學校除定期分發外,還會另獲庫存書的捐贈。這麼普及的 兒童讀物,實是民間創作者和政府投入許多心血共同經營出來的成果。5

林淑慧希望透過彰顯這套叢書在教學上的價值,能予以保留。然而,其為文 之時,尚是國民黨政府主政的時代,政府組織的改編,歷經精省到凍省的過程,

就連當時的國民黨政府都認為有必要而提出罷了。

當然,這套叢書及兒編小組,並未在當時立即裁廢,尚殘喘四年多的時間。

在當時台灣兒童書市場蓬勃之下,該編輯小組繼續編輯叢書,並持續以這套叢書 之名義,向國小兒童收取費用:

現在民間兒童讀物的出版相當熱絡,然而這套叢書不但流傳的時間長、分 佈也廣,現在小學每學期註冊單上繳交的「兒童讀物費十元」,即為其主 要經費來源,在政府出版品中獨具特色。6

過去,這套叢書剛進行出版時,因為經費來源是外援支助,再加上當時教育 廳採以使用者付費的原則,向兒童收取費用,作為叢書的發行基金。然而,隨著 時代改變,時下兒童出版事業的蓬勃,各種精美、大部頭的童書紛紛佔據市場,

而這套叢書仍是官方出版,並讓國小兒童來分擔叢書的出版經費,必然遭到質 疑。再者,叢書的內涵並沒有相對更加精進,題材的多樣性不足的問題,都是這 套書所要面臨的考驗。雖然,後期叢書開始書寫新的課題,但相較於兒書市場上 題材多元,顯見這套童書的書寫、題材對兒童的吸引力不足,趣味性也不高,時 代性不夠,接連使得這套叢書的成效及編輯小組受到考驗。

此外,另有一位台東國小老師認為教育部裁撤兒童讀物小組,對弱勢家庭孩

5 林淑慧,〈去?留?全國小學生怕挨「凍」〉,《中國時報》(台北)1997 年 10 月 23 日 46 版。

6 林淑慧,〈去?留?全國小學生怕挨「凍」〉,《中國時報》(台北),1997 年 10 月 23 日,

46 版。

(8)

子的影響甚大7。這是從「中華兒童叢書」配送全國,資源共享的立場來論裁廢 的問題,殊不知這樣的教育資源,對於弱勢兒童的幫助是十分有限的。

當然,也有主張兒童書並非營利性質的事業,希望政府慎重考慮保留這套童 書的聲浪:

籲請收回裁撤「兒童讀物編輯部小組」的決定。連署訴求,是以市面上兒 童讀物的書價差距極大,應當保留一個非出版營利機構,還給我們兒孫 有夢最美的希望,貧富兒童求知平等權。

8

質疑、批評當時教育部錯估了童書的市場的人所在多有。

9

認為教育部長的裁撤 舉動是「兒童的心靈殺手」,如「中國時報」寫到作家金玲、林煥彰痛陳教育部 長黃榮村是「兒童心靈殺手」、「沒有教育的教育部長」。

10

而其他如「聯合 報」「東森新聞」等,也多以批判政府的決策,認為是抹煞台灣兒童的成長等言 詞來爭取保留該編輯小組及這套叢書。

當然,教育部也對該政策提出反駁,重申裁廢是必行之道。當時的教育部長 黃榮村認為外界誤解甚深,總將政治立場與「中華兒童叢書」、兒編小組裁撤畫 上等號。黃榮村指出教育部所做出停版及裁撤,有其必要。首先是「中華兒童叢 書」因時應勢,已經不符時代潮流。三十年前的教育環境和兒童讀物的匱乏,造 就官方主導童書出版的結果,但在三十年後的今日,兒童讀物出版事業蓬勃多 元,官方系統應該退出出版前線,轉而定位在各類出版品的檢視、審視工作。

11

其次,停版裁撤非關叢書內容,僅是行政考量。兒童讀物編輯小組,是採約 聘雇員編制,非正式的政府組織,其人事費用在過去三十年,皆未能列入組織人

7 李俊賢,〈兒童讀物小組不宜裁撤〉,《中國時報》(台北),,2002 年 04 月 28,時論廣 場(1-7)

8 陳文芬,〈挽救兒童讀物文化界吶喊〉,《中國時報》(台北),2002.04.27,14 版。

9 羅融,〈教育部錯估當前童書市場〉,《新台灣新聞週刊》,318(台北:2002)。

10 陳文芬,〈遭教育部裁撤 近百位作家辦惜別私茶會〉,《中國時報》(台北),14 版文化藝 術,2002 年 12 月 28。

11 〈自由的心靈才能真正的閱讀〉,《中國時報》(台北),2002 年 5 月 19 日,開卷版。

(9)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第五章 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2001.122001.122001.122001.12----2002.62002.62002.62002.6)

事預算當中,初期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資助支付,而後運用台灣兒童繳納的相 對基金支領,非長久之計,需考量行政運轉為前提。

12

教育部在考量時勢與行政 效能之下,決定裁撤該組織、停版這套叢書。

輿論也有支持裁廢的聲音。像是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也 是名作家的「向陽」,認為隨著時代的改變,顯露的是過去青年學子思想言論受 到禁錮,無法接收多元化的啟迪,欠缺獨立判斷的自主人格。而台灣的歷史、人 文和記憶遭到壓抑、扭曲,獨留虛妄的中國想像圖像,被塑造成不可挑戰的神話 傳說,導致真實的台灣成為幻影,虛構的中國成為真實,台灣內部族群的文化、

語言和藝術文學也因此被排拒於邊陲,在所謂「中華文化」的巨大陰影之下,原 住民、客家文化的萎縮,台灣的文藝不被認同及學習,在台灣的不同族群,在這 塊土地上流過的血汗、記憶和創造,也因此隱而不彰。

13

2000 年台灣首度的政黨 輪替,被稱跨越民主的藩籬,進步的政治契機,唯有新的格局開創,才能讓台灣 走出自己的路。

在雙方爭論的過程中,「中華兒童叢書」的裁廢應是必然結果。首先,「中華 兒童叢書」缺乏競爭力。過去這套童書有賴於海外的資金援助,造成這套童書本 身無需顧慮經費,又透過國家教育途徑配送成了獨門事業,反而導致喪失兒童書 市場的競爭力。

台灣民間出版社陸續推出具備精美、豪華、大部頭等特點的童書,且推廣積 極,不少以直銷的方式進行,並走向大量翻譯外國童書,或是改採電子書的閱讀 方式,新穎的童書陸續在兒書市場成為新寵兒,更能吸引兒童讀者的喜愛。

第二,傳播管道窄化。「中華兒童叢書」直接透過國民教育體系的管道傳播,

12 〈自由的心靈才能真正的閱讀〉,《中國時報》(台北),2002 年 5 月 19 日,開卷版。〈教部回 應:不能讓小朋友支付他們薪水〉,《中國時報》(台北),2002 年 12 月 28 日,14 版。

13 〈塗抹、扭曲、詆毀:部分媒體如何看待台灣文史〉,《自由時報》(台北),2006 年 12 月 3 日。

(10)

是為了因應早期兒童缺乏課外讀物的問題,提供兒童閱讀的機會。然而,在台灣 經濟日趨發達、國民所得提高,甚至於人口少子化的結構下,不僅課外童書的來 源豐沛,且父母對於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視,這些大環境的改變,讓兒童可以獲得 閱讀的管道更加多元,不再受限於學校或政府的贈與,也就降低這套童書的需求。

第三,時勢所趨,國民黨政府權威瓦解。思潮自由開放的二十一世紀,挑戰 權威成為自由的表現。官方的讀本,等同權威的代名詞,唯有開放及多元的文教 事業才能符合時代的需要,因此「中華兒童叢書」的書名亦應「正名」。早期台 灣教育在國民黨政府管制下,使「中華兒童叢書」成為政府形塑中國認同的利器,

背離台灣主體意識甚遠,因此即使叢書內容順應時勢改以台灣為主題,也無法改 變其內涵,唯有告終一途。

站在政府的立場上,裁撤叢書的目的,在於認為現在民間出版兒童讀物已非 常蓬勃,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無法呼應市場需求。

14

時空變遷,民間兒童書出版業 蓬勃發展,不論本土創作,國外翻譯的兒童讀物,皆是既豐富且多元,相形之下,

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的功能就不若以往了。

15

當然,不論爭論結果如何,政府仍在 2002 年底正式裁撤了兒書編輯組織,結束了長達三十多年的「中華兒童叢書」的 出版歷史。

政府掌握教育文化的利器和資源,著實左右國民的思想。在民主、開放的時 代裡,政府透過鬆綁教育體制,教科書可以多元化編纂,升學就業途徑得以暢通,

在讓人民擁有自主的同時,台灣的認同意識也是亟待努力的一環。

然而,過去台灣的教育長期與台灣在地人民、土地脫節,使得台灣逐漸缺乏 自我,為了彌補多年來,台灣人喪失的主體意識,教育部長杜正勝催促教育部提

14 李俊賢,〈兒童讀物小組不宜裁撤〉,《中國時報》(台北),2002 年 04 月 28,時論廣場(1-7)。

15 〈日日談」談『兒讀小組』存廢問題〉,《國語日報》(台北),2002 年 4 月 13 日。

(11)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第五章 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2001.122001.122001.122001.12----2002.62002.62002.62002.6)

出「深化土地認同,塑造台灣新公民」的施政計畫,以作為重新建構台灣人的在 地認同,當然也配合教育改革後,對於台灣歷史、地理及文學的重視。16

從2004年計畫開始,教育部即委由國立編譯館,籌備規劃文學和歷史兩類叢 書優先編纂,由台灣作家李敏勇擔任編審委員會文學類的召集人,依據「青年 性」、「台灣性」、「文學性」三項要點,網羅了向陽、路寒袖(王志誠)、吳 晟、陳芳明、陳明台、楊翠、范銘如、梅家玲等學者專家共同擔任編審工作,收 錄台灣文學作品,以新詩、散文、小說三個文學類型進行編纂和分類。17

此項編纂計畫的歷史讀本召集人李永熾,他也提到台灣走過威權時代,政府 為了便於統治,並不重視土地與人之間的關係,總是透過教育媒介與台灣生活並 不相干的文化成就和歷史發展,反而使得斯土之民,對於祖先如何促成台灣獨有 的歷史和文化一概不知,這是多令人感到無奈的事。18

因此出版這套讀本的基本訴求對象為國中、高中學生,也適合社會大眾閱 讀,其推廣性強。此外,為達到更加的閱讀效果,收錄百年來的台灣文學作品精 華,這些作品皆為台灣作家的在地創作,在精細挑選後重新編審,使其更適合台 灣青少年閱讀,適讀性增加,青少年才能引起共鳴。

參與計畫的作家李敏勇先生表示,這套叢書的編選重點,便明白的凸顯出這 套叢書的價值。由編選作品的文學條件、形式和內容,又兼具避免因為文學艱澀 難懂,而影響青少年親近文學,因此這套讀本是符合「青少年」的作品,適合青 少年閱讀19

「青少年台灣文庫」目前已經出版文學類及歷史類讀本。在文學類方面,「青

16 李筱峰,《青少年台灣文(歷史讀本 5)》,(台北:日創社文化事業,2006),部長序。

17 何思瞇、朱美珍、游惠婷,〈介紹一套為青少年編選的台灣文學讀本—《青少年台灣文庫—文 學讀本》〉〉,,頁 100。

18 李筱峰,《青少年台灣文學(歷史讀本 5)》,(台北:日創社文化事業,2006),召集人序。

19 何思瞇、朱美珍、游惠婷,〈介紹一套為青少年編選的台灣文學讀本—《青少年台灣文庫—文 學讀本》〉〉,頁 99-100。

(12)

少年台灣文庫」首批推出 12 冊的文學讀本,包括新詩、散文、小說等三類各 4 冊,蒐集了日治時期至 1970 年代文學作家的作品,共有 56 首詩、140 篇散文及 40 篇小說。

20

從新詩部分的四本文本中,可發現依據不同時代背景的寫詩人,將台灣人的 生活及精神,表達的淋漓盡致,當然台灣精神也展露無疑。不論任何時代,透過 詩這樣的作品,展現無限的張力,也讓青少年可以瞭解到台灣在各個時期傑出的 詩人,也能從作品中感受到台灣人在不同階段對台灣的熱愛。四本散文讀本的編 排方式,同樣以作家出生年月為先後安排、每位作家選入二篇作品,從檢視政治 環境,到以親情為題的內容,使青少年能接觸更廣泛、豐富的文學作品,品嚐文 學的多元樣貌的滋味。

不論從新詩、散文亦或是小說的任一種形式來表現台灣,都可以反映出台灣 在各階段的時代性,也同時見證了台灣歷史在不同政權下的人民生活,有苦有 樂、有悲有喜,這是唐詩、宋詞、元曲等中國文學,無法達到的境界,因為這些

20由作家陳明台先生負責編著的新詩讀本一《美麗的世界》,選編數位日治時期出生的作家作品,

道出日治時期所看到的社會百態,及時人不屈服於命運的勇氣。李敏勇先生則負責編著讀本二《花 與果實》,選入台灣戰後十多年間發表的新詩作品。彰顯出台灣的民眾愛鄉愛土的情懷,並點出 作家們看到的台灣土地和人民迎向民主的精神。讀本三《致島嶼》及讀本四《航向福爾摩沙》,

皆由向陽(林淇瀁)先生編著,選入作者多為終戰後台灣之新生代,他們刻畫台灣從百廢待舉到 成長茁莊的社會,時值台灣跨越戒嚴到解嚴的年代,寫出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情感。第二類為散 文讀本分為四冊,選出日治時期至1970年代初期的白話散文創作。讀本一名為《吃豬皮的日子》

一書中,從中可以認識作家面對威權時代的省思。楊翠編著《斜眼的女孩》一書,選錄了17位作 家的34篇文章,全書紀錄了以親情及記憶為題,選入多位女性作家作品。散文讀本三《春花朵朵 開》是由路寒袖所編,所選錄之作品深具內省與反思性格,並強調出歷史記憶與鄉土認同。作家 吳晟所編著的散文讀本四《在黎明的鳥聲中醒來》,則選錄了18位1950年代出生的作家36篇作品,

選文重心仍以童年記憶、親情書寫、成長經驗為主。第三部為小說系列,依據不同世代的作品做 編排,表達出時代與人與土之間的密切關係。首先為陳芳明編著的小說讀本一 《穿紅襯衫的男 孩》一書,選文作家有從日治時期到戰後,內容也多以日文寫成,作品具強烈的抗議精神。范銘 如編著的小說讀本二《大頭崁仔的布袋戲》,選錄了以台灣1970年代社會經濟結構與文化樣態快 速變遷下新舊交替為背景的8篇作品,描繪台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其堅強不屈不畏困境,

勇敢的面對生命挑戰的生命觀。由梅家玲編著的小說讀本三《彈子王》,隨著八O年代社會開放 與多元,不少女性作家展現更具批判性與自主性的風格,而也成為這本書的特色。選輯主題涵蓋 了政治、都市、家庭、教育、女性、海外生活等不同議題文章。陳芳明又編著的小說讀本四《飛 魚的呼喚》,內容從原住民、同性戀、眷村到女性等議題皆有之,無形中見證了台灣是個民主社 會自由開放的寫作空間。摘自何思瞇、朱美珍、游惠婷,〈介紹一套為青少年編選的台灣文學讀 本—《青少年台灣文庫—文學讀本》〉〉,頁100-105。

(13)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第五章 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2001.122001.122001.122001.12----2002.62002.62002.62002.6)

作品寫的是台灣、說的是台灣,台灣人看了心中油然而生的是認同,這是我的故 鄉、我的家。同時,也讓過去國民黨外來政權標榜中國文化的優越,鄙夷貶抑台 灣的文化怪象得到糾正,讓青少年體認台灣文學的優美與富含感情,從而肯定台 灣自我文化的優秀。

歷史讀本方面,也讓台灣的歷史透過另一種樣貌呈現,也是台灣真正的原味 歷史。像是教授戴寶村編著的《藍布衫油紙傘-台灣客家歷史文化》,寫出客家 歷史文化及客家運動,彰顯客家的硬頸、打拚精神。21研究荷蘭教會活動和馬偕 在台行醫的林昌華編寫《來自遙遠的福爾摩沙》,提供讀者有關馬偕比較完整的 宣教、行醫、濟世圖像外,也重現了 19 世紀下半葉的台灣。22陳君愷所著的《狂 飆的年代-1920 年代台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描繪了 1920 年代,台灣 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為了爭取台灣人的尊嚴與權利,及其他組織對台灣社 會的深遠影響。

23

由蔡錦堂負責的《戰爭體制下的台灣》,解析台灣在 1937 年至 1945年戰爭歲月裡,在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民眾生活等等方面的情況。24 五本由教授李筱峰著作的《唐山看台灣》,書中透過來自中國大陸的知識份子的 言論,告訴我們戰後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各種現象以及存在的癥結,並進一 步述說二二八事件的爆發與經過。25最後,薛化元的《自由化民主化-台灣通往 民主憲政的道路》,回顧戰後的強人威權體制長期的壓制台灣,到威權體制漸次 鬆動,2000 年的政黨輪替,是民主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26

這六本書中,最受社會爭議的是李筱峰著作的《唐山看台灣》一書,以 228

21 戴寶村,《藍布衫油紙傘-台灣客家歷史文化》,(台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簡介。

22 林昌華,《來自遙遠的福爾摩沙》,(台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簡介。

23 陳君愷,《狂飆的年代-1920 年代台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台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2006),簡介。

24 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簡介

25 李筱峰,《唐山看台灣》,(台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簡介

26 薛化元,《自由化民主化-台灣通往民主憲政的道路》(台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6),簡介

(14)

事件前後中國知識份子的見證,給予 228 時期的台灣社會狀況,有別於國民黨政 府所形容的台灣人民叛亂的暴徒行徑,提供更多的史料,讓台灣的過去能夠更為 真實清晰的呈現。 由於以 228 為題,與國民黨政府時代的解釋對立。雖然 1995 年時,李登輝總統代表國民黨向台灣人民道歉,但事件的敏感性極高,因此每每 搬上臺面,便引發不同的說法、論辯,導致給予立場不同的媒體大做文章的機會。

當然,李筱峰教授認為依據史料來書寫,僅是提供更多的文獻、資料,讓歷史明 證。

長期以來,台灣受到過黨國威權統治的思想言論宰制,導致教育的僵化、死 板,以灌輸意識形態和鞏固威權統治為目的,這是走過戒嚴年代的台灣人,各群 親身體會的慘痛記憶。即便,歷年來與台灣相關的歷史、文學等讀本陸續出版,

然今日這套由政府主導,國立編譯館編輯的文本出版,卻有著宣示台灣意識的重 建歷史意義。

兩套叢書在出版上皆是由官方主導,然兩相比較之下,「中華兒童叢書」與

「青少年台灣文庫」相異之處仍不少。諸如,在編排方面,「中華兒童叢書」分 為五大類,包括文學、科學、健康、藝術、社會;「青少年台灣文庫」目前僅分 為文學和歷史兩類,且出版計畫目前又停滯不前,是否成為台灣意識的絕響,仍 有待觀察。「中華兒童叢書」的稿件來源多為當時的國校教師,或隨著國民黨來 台人士所撰寫,第四期之後才陸續有台灣本土作家的參與;「青少年台灣文庫」

則是全部收錄台灣作家在地創作之作品。

發行的管道方面,「中華兒童叢書」從初期直接配發全國各小學,到後來授 權台灣書店印售;「青少年台灣文庫」則採取在自由市場上銷售為主。另外,兩 者在內容取向也有不同,像是「中華兒童叢書」在內容上重視中國的文學、歷史、

人物、意識的塑造,呈現出中國本位觀點。即使從第四期開始收錄台灣鄉土作品,

仍會顯露政治顧慮,與國民黨政府主事者的心態。僅以「中華兒童叢書」第八期 而論,唯有《虎尾溪傳奇》一書稍有突破,將「二二八事件」編輯其中。相較於

(15)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第五章 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陳水扁時代「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叢書」」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中的國家認同((2001.122001.122001.122001.12----2002.62002.62002.62002.6)

「青少年台灣文庫」的內容以台灣為主,重視台灣文學、台灣土著文化,期程從 日治至國民黨統治時代,將台灣人的努力和奮鬥,民主社會開化的歷程,皆收錄 在內,絲毫無政治立場的禁忌和限制,呈現出完全以台灣為主體的精神,可見台 灣主體意識的發揚。

想當然爾,這套讀本的出現,有著具體明確的意識和立場,再度引起台灣各 大媒體的關注和重視。媒體的重視,來自於國家認同與省籍意識被混淆的結果,

由於部分媒體有著鮮明的政治立場,將這套讀本的出版,視為具有高度「台灣意 識」「獨派意識」濃厚,過於政治化的不良品。然而,媒體有著強烈的政治意識 型態及批判性,缺乏中立的態度,反而扭曲、矮化叢書的推行用意,正也彰顯出 台灣國家認同的建構之路崎嶇難行,要讓台灣的歷史、文化能在地化、本土化,

以與政治民主化的發展相配合,仍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未來台灣學校教育上的輔助教材,若能擺脫政治(官方)力量的介入,或是 政策搖擺不定的問題,必然能朝著自由、多元的管道發展。注重在地化的特色,

協助台灣學生認識台灣、瞭解這塊土地的珍貴和價值才是最重要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

保護因素(protective factors) :可降低兒童受傷害/虐待

學校收到有非華語幼兒的在家進 行這個活動的片段分享。學校適 時提供個別支援,從中以多範疇

中華民國 98 年 5 月 6 日台內童字第 0980840014 號令 中華民國 99 年 11 月 3 日台內童字第 0990840323 號令 中華民國 101 年 12 月 7 日台內童字第 10108405542 號令 中華民國 102 年

「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每兩年舉辦一次,旨在表彰作家、畫家創作優質華文兒童圖

兒童戲劇本來便屬於兒童文學的一環,從 兒童文學的故事著手,更容易貼近孩子的生活

社會福利署 家庭及兒童福利科 高級社會工作主任 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兒童管養) 伍麗珍女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章 總綱 第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