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2 空間中的直線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2-2 空間中的直線 "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2 空間中的直線

1. (1)求通過點  2 , 3 , 4與平面 x   y 2 z  垂直的直線參數式﹒ 5 (2)求通過點  3 , 2 , 1與 z 軸平行的直線參數式﹒

(1)因 為 直 線 與 平 面x y 2z 垂直﹐所以平面5 x y 2z 的5 法向量

1 , 1 , 2

即為此直線的一個方向向量﹐又因為直線通 過點

2 , 3 , 4 ﹐所以其參數式為

2 3 4 2

x t

y t

z t

  

  

  

( t 是實數)﹒

(2)因為 z 軸的一個方向向量為

0 , 0 , 1 ﹐所以

 

0 , 0 , 1 是與 z 軸平行直線的一個方向向量﹐

又因為此直線過點

3 , 2 , 1 ﹐所以其參數式為

3 2 1 x y

z t

 

 

  

( t 是實數)﹒

2. 求兩平面 2 x  3 y  2 z  和 6 2 x    之交線 L 的參數式﹒ y z 1

設點P x y z 在交線 L 上﹐即

, ,

2 3 2 2

6 1

x y z x y z

  

   

 ﹒

令 x t ,整理得 3 2 2 2 1 6

y z t

y z t

   

   

﹐ 由 2  ﹐得 5y 10t﹐解得y  ﹐ 2t 再將y  代入  ﹐解得2t z  ﹒ 1 4t

因此 P 點的坐標為

t,2 , 1 4t t

﹐即交線 L 的參數式為

: 2

1 4 x t

L y t

z t

 

  

  

( t 是實數)﹒

3. 判別直線 1 3 4 : 2 3 4

x y z

L      與平面 E : 3 x  2 y   的相交情形﹒ z 1

由題意可知﹕直線 L 的參數式為

1 2 3 3

4 4

x t

y t

z t

  

  

   

( t 是實數)﹐代入

: 3 2 1

E xy  ﹐得 4z t ﹐解得8 t ﹒ 2 故直線 L 與平面 E 交於點

x y z, ,

 

5 , 9 , 4

第 2 章 空間中的平面與直線

(2)

4. 下列哪一個平面包含 z 軸﹖

(1) x  3 (2) z  3 (3) x   (4) y 0 x   z 4 (5) x    ﹒ y z 2

因為 z 軸上的點可表示為

0 , 0 ,t ﹐ t 是實數﹐所以將

 

0 , 0 ,t 代入各方程式﹐得

(1) 0 ﹐ (2)3 t ﹐ (3) 0 03  ﹐ (4)  ﹐ (5)t 4 t ﹒ 2 僅(3)為恆等式﹐因此正確的選項為(3)﹒

5. 判別直線

1

2 1 : 2 3 1

x y z

L     與

2

2 6 3

: 4 6 2

x y z

L      的相交情形﹒

因為L ﹐1 L 的方向向量2

2 , 3 , 1 ﹐

 

4 , 6 , 2 互相平行﹐所以

L ﹐1 L 不是互相平行就是重合﹒2L 的參數式可知2

 2 , 6 , 是3

L 上一 點﹐ 將2

 2 , 6 , 代入3

1

2 1

: 2 3 1

x y z

L     ﹐得 4 6 2

2 3 1

   (成立),可知點

 2 , 6 , 在3

L 上﹐因此直線1 L 與1 L 重合﹒ 2

6. 已知直線

1

2 1 : 2 3 1

x y z

L  

  與

2

1 2

0

: 3 1

x y z z

L c

  

  互相垂直﹐求 z 與

0

c 的值﹒

因為L 與1 L 垂直﹐所以2 L ﹐1 L 的方向向量2

2 , 3 , 1 ﹐

 

3 , 1 ,c 互相垂直﹐

2 , 3 , 1

 

3 , 1 ,c

 ﹐乘開得 6 30    ﹐解得c 0 c  ﹒ 9

又 由L 的 對 稱 比 例 式 可 知2 L 上 的 點 為2

1 3 , 2 tt z, 09t

﹐ 將

1 3 , 2 tt z, 09t

代 入

1

2 1

: 2 3 1

x y z

L     ﹐得3 1 2 0 9 1

2 3 1

t t z  t ﹐解得t ﹐1 z0 ﹒ 9

z0 ﹐9 c  ﹒ 9

(3)

7. 關於直線 2 1

: 2 0

x y z

L x y z

  

    

 ﹐選出正確的選項﹕

(1) L 的方向向量為1 , 1 , 3 (2)點2 , 3 , 7在 L 上

(3) L 與直線 1 1 3

1 1 3

xyz

  平行 (4) L 與平面 x  2 y   平行 z 1 (5) L 落在平面 3 x  3 y  2 z  上﹒ 1

由 L 的兩面式 2 1

2 0

x y z x y z

  

   

得到 L 的參數式為 1

1 3 x t

y t

z t

 

  

  

( t 是實數)﹒

(1)

1 , 1 , 3 為

L 的一個方向向量﹒

(2)當t 時﹐可得點2

2 , 3 , 7 ﹐故點

 

2 , 3 , 7 在 L 上﹒

(3)直線 1 1 3

1 1 3

x  y z 和 : 1 1 3 x t

L y t

z t

 

  

  

有相同的方向向量

1 , 1 , 3 ﹐

又因為點

1 , 1 , 3 不在 L 上﹐所以兩直線互相平行﹒

(4)將 L 的參數式

t, 1t, 1 3 t

代入平面x2y  ﹐得1 1z 1  ﹒可知 L 上的點均在平面上,故 L 落在平面x2y  上﹒(或由 L 的二面式可知: L 落在平面z 1 x2y  上﹒) z 1

(5)將L 的參數式

t, 1t, 1 3 t

代入平面 3x3y2z ﹐得1 11  ﹒可知 L 上的點均在平面上﹐故 L 落在平面 3x3y2z 上﹒ 1

由上面的討論可知﹕正確的選項為(1)(2)(3)(5)﹒

◎8. 求點 A2 , 1 , 0 到直線 : 4 3

1 3 2

x y z

L    

 之投影點的坐標﹒

設點 A 到 L 的投影點為 B 點﹒

由 4 3

: 1 3 2

x y z

L    

可設 B 點的坐標為

4t, 3 3 , t 2t

﹐並得

AB

2t, 4 3 , t 2t

因為 AB

與 L 的方向向量

1 , 3 ,2

垂直﹐所以

2t, 4 3 , t 2t

 

1 , 3 ,2

 ﹐ 0

整理得 14t14 ﹐解得0 t  ﹐因此﹐投影點 B 的坐標為1

3 , 0 , 2 ﹒

(4)

9. 已知直線

1

1 2 1 : 1 2 1

x y z

L     

 與

2

1 2 1 : 2 1 2

x y z

L      均落在平面 E 上﹐

求平面 E 的方程式﹒

由直線L ﹐1 L 的方向向量2

1 , 2 , 1 ﹐

 

2 , 1 , 2 ﹐計算

 

1 , 2 , 1 

 

2 , 1 , 2

 

5 ,4 , ﹐ 3

得到

5 ,4 ,3

為 E 的一個法向量﹐並可設 E 的方程式為 5x4y3z ﹒ d

因為直線 1 1 2 1

: 1 2 1

x y z

L     

 上的點

1 ,2 , 1

為 E 上一點﹐

所以將其代入 5x4y3z ﹐得d d10﹐故平面 E 的方程式為 5x4y3z10﹒

◎10. 求兩平行線

1

1 2 : 2 2 1

x y z

L     與

2

1 3 1

: 2 2 1

x y z

L      之間的距離﹒

在直線L 上取一點1 P

1 , 0 ,2

﹐則 P 點到L 的距離就是兩平行線2 L 與1 L 的距離﹒ 2 由 點 P 作 直 線L 的 垂 線 PQ 與2 L 交 於 Q 點 ﹐ 並 由 直 線2 L 的 對 稱 比 例 式 可 令 Q 點 坐 標 為2

1 2 , 3 2 , 1 tt  ﹐ t 是實數﹐且得t

PQ

2 , 3t 2 , 3t t

因 為 PQ

L2 ﹐ 所 以 PQ

L 的 方 向 向 量2

2 , 2 , 1 垂 直 ﹐ 即

2 , 3 2 , 3tt  t

 

2 , 2 , 1

 ﹐ 乘 開 得 90 t  ﹐ 解 得9 0 t  ﹐ 即1

2 , 1 , 2

PQ 

故兩平行線L 與1 L 的距離為2 PQ

 

22 12 22 3

(5)

◎11. 設兩歪斜線

1

0 :

2 1 x

L y t z t

 

  

  

( t 是實數)與 x 軸的公垂線為 L ﹐求 L 的參數式

及公垂線段長﹒

設公垂線 L 與L 相交於 P 點﹐與1 x 軸相交於 Q 點﹒

因為 P 點與 Q 點分別在直線L 與 x 軸上﹐ 1 所以可設 P 點的坐標為

0 , , 2t t ﹐ t 是實數﹐ 1

Q 點的坐標為

s, 0 , 0

﹐ s 是實數﹐

並得PQ

s,  t, 2t 1

因為 PQ

和直線

L 與 x 軸的方向向量1

0 , 1 , 2 ﹐

 

1 , 0 , 0 均垂直﹐

所以

   

   

, , 2 1 0 , 1 , 2 0 , , 2 1 1 , 0 , 0 0 s t t

s t t

     

     

 ﹐整理得 4 2 0

0 t t s

   

 

 ﹐解得

2 5 0 t s

  



 

因此﹐ P 點的坐標為 2 1 0 , ,

5 5

  

 

 ﹐ Q 點的坐標為

0 , 0 , 0 ﹐且

2 1 0 , ,

5 5 PQ  

故 L 的參數式為 0

2 5 1 5 x y t

z t

 

 



  



( t 是實數)﹒

而其公垂線段長為

2 2

2 2 1 5

0 5 5 5

PQ         ﹒

(6)

◎12. 已知兩直線

1

4 4 2 : 2 1 2

x y z

L   

  與

2

:

1 2 2

x y z

L  

 為歪斜線,

(1)求包含 L 且和

2

L 平行之平面 E 的方程式﹒

1

(2)求兩直線 L 與

1

L 之間的距離﹒

2

直線 1 4 4 2

: 2 1 2

x y z

L      ﹐ 2:

1 2 2 x y z

L  

 的方向向量分別為

 

1 2 , 1 , 2 v

2 1 , 2 , 2

v  

(1)設平面 E 的法向量為 n

﹐則

  

1 2

// 6 , 6 , 3 3 2 , 2 , 1 n  vv      

  

因此可設

n

2 ,2 , 1

﹐ E 的方程式為 2x2y  ﹒ z d

因為L 上一點2

0 , 0 , 0 在 E 上﹐所以將其代入 2

x2y  ﹐可得z d d ﹐ 0 故平面 E 的方程式為 2x2y  ﹒ z 0

(2)因為直線L 與 E 平行﹐所以直線1 L 與 E 的距離即為兩直線1 L 與1 L 之間的距離﹒ 2 計算L 上一點1

4 ,4 ,2

到 E 的距離為

   

   

2 2

2

2 4 2 4 2 18 3 6

2 2 1

     

 

    ﹐

因此L 與 E 的距離為 6 ﹐即兩直線1 L 與1 L 之間的距離為 6 ﹒ 2

(7)

2-3 三元一次聯立方程式

1. 解下列各三元一次聯立方程式﹕

(1)

2 4

2 3

3 2 2 1

x y z x y z

x y z

  

    

    

﹒ (2)

2 3 0

3 2 2 2

0 x y z

x y z

x y z

  

    

    

(1)先將聯立方程式編號為

2 4

2 3

3 2 2 1 x y z

x y z x y z

  

   

   

﹐然後用加減消去法求解如下﹕

由  2﹐  3消去 x ﹐得

2 4 3 5 5 8 11 x y z y z

y z

  

   

   

由  5消去 y ﹐得

2 4 3 5 7 14 x y z y z

z

  

   

 

由 解得z ﹐代回  解得2 y ﹐再將1 y ﹐1 z 代回  解得2 x ﹒ 1 故聯立方程式的解為x ﹐1 y ﹐1 z ﹒ 2

(2)先將聯立方程式交換位置並編號為

0

2 3 0

3 2 2 2 x y z

x y z x y z

  

   

   

﹐然後用加減消去法求解如下﹕

由  2﹐  3消去 x ﹐得

0 0

2 x y z y z

y z

  

  

  

  消去 y ﹐得

0 0 2 2 x y z y z

z

  

  

 

由 解得z ﹐代回  解得1 y  ﹐再將1 y  ﹐1 z 代回  解得1 x ﹒ 2 故聯立方程式的解為x ﹐2 y  ﹐1 z ﹒ 1

第 2 章 空間中的平面與直線

(8)

2. 解三元一次聯立方程式

2 2

2 1

4 5 4 x y z

x y z

x y z

  

    

    

先將方程組編號為

2 2

2 1

4 5 4 x y z

x y z x y z

  

   

   

﹐然後用加減消去法求解如下﹕

由  2及  消去 x ﹐得

2 2

3 3 3 6 6 2 x y z

y z y z

  

   

  

由  2消去 y ﹐得

2 2

3 3 3 0 8

x y z y z

  

   

 

因為沒有 x ﹐ y ﹐ z 滿足  式﹐所以原聯立方程式無解﹒

3. 若三元一次聯立方程式

3 2 1

2 2

3 2

x y z

x y z x y z a

  

    

    

有無限多組解﹐則 a 的值為何﹖

先將方程組編號為

3 2 1

2 2

3 2 x y z

x y z x y z a

  

   

   

﹐然後用加減消去法求解如下﹕

由  2及  3消去 x ﹐得

3 2 1 7 5 0

7 5 3

x y z y z y z a

  

  

   

由消去 y ﹐得

3 2 1 7 5 0

0 3

x y z y z

a

  

  

  

因為聯立方程式有無限多組解﹐所以由 式可知a ﹒ 3

(9)

4. 已知圓 C 通過  1 , 1 2 , 2 1 , 3三點﹐求圓 C 之圓心的坐標及其半

徑﹒

設圓 C 的方程式為x2y2dxey  ﹒ f 0

因為圓 C 通過

1 , 1 ﹐

 

2 , 2 ﹐

 

1 , 3

三點﹐所以可列出三元一次聯立方程式 2 0

2 2 8 0

3 10 0 d e f

d e f d e f

   

    

    

利用加減消去法﹐由  及   消去 f ﹐得

2 0 3 6 0 2 4 8 0 d e f d e

d e

   

   

   

 由,解得d ﹐0 e  ﹐再代回  ﹐得2 f   ﹒ 4

因此圓 C 的方程式為x2y22y  ﹐將其改寫成4 0 x2

y1

2

 

5 2

可得圓 C 之圓心的坐標為

0 ,1 ﹐半徑為

5 ﹒

5. 已知聯立方程式

2 2 3

3 0

3 2 7

x y z x y z

x y z

  

    

    

恰有一組解 xa ﹐ y b  ﹐ zc ﹐求 a

值﹒

利用加減消去法﹐操作如下﹕

2 2 3 3 0 3 0 3 0

3 0 2 2 3 4 5 3 4 5 3

3 2 7 3 2 7 5 7 5 10

z y

x y z x y z x y z x y z

x y z x y z x y x y

x y z x y z x y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消去 消去

解得x ﹒ 2 或由克拉瑪公式﹕

因為聯立方程式恰有一個解﹐所以ax

 ﹒

計算﹕ 21 13 12 12 3 2

 

2 2 18 25

3 1 2

            

30 13 12 18 7 0

 

3 0 42 50

7 1 2

x

            

可得 50

25 2 ax 

  ﹒

(10)

6. 已知聯立方程式

2 0 0

3 0

x y z x ay z x y z

  

    

    

除了 x  0 ﹐ y  ﹐ 0 z  0 之外﹐還有其他

的解﹐求 a 的值﹒

因為除了x ﹐0 y ﹐0 z 之外﹐還有其他的解﹐所以聯立方程式0

2 0 0

3 0

x y z x ay z x y z

  

   

   

 有

無限多組解﹐

利用加減消去法﹐將  及   3消去 x ﹐得

 

2 0 1 3 0 4 7 0 x y z

a y z

y z

  

   

  

因為聯立方程式有無限多組解﹐所以 ﹐  兩式是兩個相同的方程式﹐

因此 1 3 4 7 a 

 ﹐解得 5

a  ﹒ 7

【另解】因為聯立方程式有無限多組解﹐所以

   

1 1 2

1 1 3 2 1 1 6 0

3 1 1

a a a

          

整理得 7a  ﹐解得5 0 5 a  ﹒ 7

7. 已知上等稻禾 3 捆﹑中等稻禾 2 捆﹑下等稻禾1捆﹐共可打出稻米 34 斗﹔

上等稻禾 2 捆﹑中等稻禾1捆﹑下等稻禾 3 捆﹐共可打出稻米 26 斗﹔上等 稻禾 1捆﹑中等稻禾 3 捆﹑下等稻禾 2 捆﹐共可打出稻米 24 斗﹒問﹕上等 稻禾 1捆﹐中等稻禾1捆﹐下等稻禾1捆﹐各可以打出稻米多少斗﹖

設上等稻禾 1 捆可打出稻米 x 斗﹐中等稻禾 1 捆可打出稻米 y 斗﹐下等稻禾 1 捆可打出稻米

z 斗﹒依題意可列得聯立方程式

3 2 34

2 3 26 3 2 24 x y z x y z x y z

  

   

   

﹐並解得x ﹐8 y ﹐4 z ﹒ 2

因此﹐上等稻禾 1 捆可打出稻米 8 斗﹐中等稻禾 1 捆可打出稻米 4 斗﹐下等稻禾 1 捆可打出 稻米 2 斗﹒

(11)

8. 有一工程,甲乙兩人合作12 天可完成﹐乙丙兩人合作 15 天可完成﹐甲丙 兩人合作 20 天可完成﹒試問甲乙丙三人獨作各需幾天才可完成﹖

設甲獨作 x 天可完成﹐乙獨作 y 天可完成﹐丙獨作 z 天可完成﹒

依題意可得

1 1 1 12 1 1 1

15 1 1 1

20 x y

y z

z x

  



  



  



﹒令 1

u ﹐x 1

v ﹐y 1 w ﹐則有z

1 12

1 15

1 20 u v

v w

w u

  



  



  



由   得  2

 

1

u v w  ﹐即5 1 u  v w 10  ﹒ 由得 1

w60 ﹐  得 1

u30﹐  得 1

v20﹐因此x30﹐y20﹐z60﹒ 故甲獨作 30 天可完成﹐乙獨作 20 天可完成﹐丙獨作 60 天可完成﹒

◎9. 判定三平面 E

1

: x    ﹐ y z 3 E

2

: x  2 y  3 z   ﹐ 4 E

3

: 5 x   y 3 z  的相 1 交情形﹒

因為三平面E ﹐1 E ﹐2 E 的法向量3

n1

1 , 1 , 1

2 1 , 2 , 3

n  

3 5 , 1 , 3

n  

均不互

相平 行 ﹐ 所 以此 三 平 面 的相 交 情 形 只有 3 種﹐我們只需求出三平面的交點個數﹐就可以 判定它們的相交情形是 3 種情形中的哪一種﹒

現在將三平面的方程式聯立起來並編號為

3 2 3 4

5 3 1

x y z x y z

x y z

  

    

   

利用加減消去法﹐由  及   5消去 x ﹐得

3 3 4 7 6 8 14 x y z

y z y z

  

   

   

再由  2消去 y ﹐得

3 3 4 7 0 0 x y z

y z

  

   

 

因為兩個不平行的平面交於一直線﹐

所以此三平面交於一直線﹐如右圖所示﹒

(12)

◎10. 右圖(其中 E

1

E

2

平行)可能是下列哪一個聯立方程式的圖形﹖

(1) 1 1 1 x y z

 

  

  

(2)

1 1 1 x y y z z x

  

  

   

(3)

1 2 3 x y y z z x

  

  

   

 (4)

3 4 5 x y z y z x z x y

  

    

    

(5)

3 2 4

2 3 4

4 x y z

y z x

x y z

  

    

    

(1)三個平面均無任二平面平行﹐且交於點

1 , 1 , 1 ﹒

(2)三個平面均無任二平面平行﹒

(3)三個平面均無任二平面平行﹒

(4)將

3 4 5 x y z y z x z x y

  

   

   

改成

3 4 5 x y z x y z x y z

  

    

    

﹐可知 與  是兩個平行平面﹐而且  ﹐  與平

面 均交於一直線﹒

(5)三個平面中無任二平面平行﹒

由上面的討論可知﹕可能的選項為(4)﹒

◎11. 已知三平面 E

1

: 2 x    ﹐ y z 2 E

2

: x  2 y   , z 1 E

3

: x  8 ycz  交於一 d 直線﹐求 cd 的值﹒

因為三平面交於一直線﹐所以聯立方程式

2 2

2 1

8 x y z x y z x y cz d

  

   

   

有無限多組解﹒

先將聯立方程式調整順序並編號為

2 1

2 2

8 x y z

x y z x y cz d

  

   

   

﹐然後用加減消去法求解如下﹕

由  2及  消去 x ﹐得

 

2 1

5 3 0

10 1 1

x y z y z

y c z d

   

  

    

由  2消去 y ﹐得

 

2 1

5 3 0

5 1

x y z y z c z d

   

  

   

因為聯立方程式有無限多組解﹐所以由 式可知c ﹐5 d ﹒ 1

(13)

◎12. 試就實數 a 的值﹐討論聯立方程式

1 1 1 ax y z x ay z x y az

  

    

    

的解﹒

計算 1 1 11 3 3 2

1

 

2 2

1 1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2

1 1 1

1 1 1

1 1

x a a

a

    ﹐ 1 1 11 1

1

2

1 1

y

a

a a

    ﹐ 1 1 11

1

2

1 1 1

z

a

a a

    ﹒

(1) 當  ﹐即0 a 且1 a  時﹐聯立方程式的解為2 1 2 x x

a

 

  ﹐同理可得 1

y z 2

 a

 ﹒

(2) 當a 時﹐聯立方程式為1

1 1 1 x y z x y z x y z

  

   

   

﹐表示三個相同平面﹐其解為平面上的任意點﹒

(3) 當a  時﹐聯立方程式為2

2 1

2 1

2 1 x y z x y z x y z

   

   

   

﹐利用高斯消去法得聯立方程式無解﹒

(14)

3-1 一次聯立方程式與矩陣

1. 已知矩陣 

 

2 4 3

4 3

1 經過列運算﹐得 

 

b a 1 0

0

1 ﹐求 ab 的值﹒

利用矩陣的列運算﹐得 1 3 4

3 4 2

 

 

 

1 3 4 0 5 10

 

     1 3 4 0 1 2

 

  

  1 0 2 0 1 2

  

  

 ﹐ 故a  ﹐2 b ﹒ 2

2. 已知有一個 x ﹐ y ﹐ z 的三元一次聯立方程式的增廣矩陣﹐經矩陣的列運

算得

1 2 3 4 0 1 2 3 0 0 1 2

 

 

 

 

 

﹐求此聯立方程式的解﹒

因為題目中的矩陣表示聯立方程式

2 3 4 2 3 2 x y z y z z

  

  

 

所以聯立方程式的解為x ﹐0 y  ﹐1 z ﹒ 2

3. 利用矩陣的列運算﹐可將矩陣

1 1 0 5 0 1 1 7 1 0 1 8

 

 

 

 

 

化為

1 0 0 0 1 0 0 0 1

a b c

 

 

 

 

 

﹐求 ab

c 的值﹒

利用矩陣的列運算﹐得 1 1 0 5

0 1 1 7 1 0 1 8

 

 

 

 

 

1 1 0 5 0 1 1 7 0 1 1 3

 

 

  

  

 

1 0 1 2 0 1 1 7 0 0 2 10

 

 

 

  

 

 

1 0 1 2 0 1 1 7 0 0 1 5

 

 

 

  

 

 

1 0 0 3 0 1 0 2 0 0 1 5

 

 

  

 

 

第 3 章 矩 陣

1

2

 

1

  1

 3

 

1 5

 

 3

 

 1

    1

1

(15)

 1

 

1 3

 

 2

 

6

a ﹐3 b ﹐2 c ﹒ 5

4. 利用矩陣的列運算﹐解聯立方程式

2 10 2 3 3 1

4 13 x y z

x y z

x y z

  

    

    

1 2 1 10 2 3 3 1 1 1 4 13

  

 

 

  

 

1 2 1 10 0 1 5 19 0 3 5 3

  

 

   

  

 

1 2 1 10 0 1 5 19 0 3 5 3

  

 

  

  

 

1 0 9 28 0 1 5 19 0 0 10 60

  

 

  

  

 

1 0 9 28 0 1 5 19 0 0 1 6

  

 

  

  

 

1 0 0 26 0 1 0 11 0 0 1 6

 

 

  

  

 

x26﹐y  ﹐11 z  ﹒ 6

5. 利用矩陣的列運算﹐解聯立方程式

2 5

2 7

7 8 31 x y z x y z x y z

  

    

    

利用矩陣的列運算﹐得 2 1 1 5 1 2 1 7 1 2 1 7 2 1 1 5 7 8 1 31 7 8 1 31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1 7 0 3 3 9 0 6 6 18

 

 

    

    

 

1 2 1 7 0 1 1 3 0 6 6 18

 

 

  

    

 

1 0 1 1 0 1 1 3 0 0 0 0

  

 

  

 

 

即原聯立方程式與聯立方程式 1

3 x z y z

  

  

 同解﹒

若令 z t ﹐則原聯立方程式的解為 1

3

x t

y t

z t

  

  

 

( t 為任意實數)﹒

 2

    7

 2

    1

1 10

 

 2

 

3

5   9

(16)

6. 利用矩陣的列運算﹐解聯立方程式

2 3

3 2 1 7 4 5 4 x y z

x y z

x y z

  

    

    

利用矩陣的列運算﹐得 1 2 1 3

3 1 2 1 7 4 5 4

  

  

 

  

 

1 2 1 3 0 5 1 8 0 10 2 17

  

 

   

   

 

1 2 1 3 0 5 1 8 0 0 0 1

  

 

   

  

 

由矩陣的第三列得知﹐原聯立方程式無解﹒

7. 已知 k 為實數﹐且聯立方程式

 

 

k z y x

z y x

z y x

2 3

1 2

1 3 2

有解﹐求 k 的值﹒

將聯立方程式的增廣矩陣作列運算﹕

1 2 3 1 1 2 1 1 3 2 1 k

 

 

  

 

  

 

1 2 3 1 0 4 4 2 0 8 8 k 3

 

 

 

  

  

 

1 2 3 1 0 4 4 2 0 0 0 k 1

 

 

 

  

  

 

由矩陣的第三列推得﹐若聯立方程式有解﹐則k  ﹐解得1 0 k  ﹒ 1

8. 已知 x  1 ﹐ y   ﹐ 1 z  為聯立方程式 2

6 0

2 2 1 0

2 3 1 0

ax by cz ax by cz ax by cz

   

     

     

的一組解﹐

abc 的值﹒

因為x ﹐1 y  ﹐1 z 為原聯立方程式的一組解﹐所以 2 2 6 0

2 4 1 0

2 6 1 0

a b c a b c a b c

   

    

    

 由  得 a6c 7 0 

由  得 4 a2c 2 0 

再由 解得a ﹐1 c  ﹒代入  得1 b ﹒ 5 故a ﹐1 b ﹐5 c  ﹒ 1

 

1

   

 

3

 3

    7   2

 2

 

(17)

3-2 矩陣的運算

1. 已 知 A ﹐ B 都 是 3 2  階 矩 陣 ﹐ 且 A    ﹐   a

i j

B    ﹐其中   b

i j

a

i j

  ﹐ i j

i j

2

b   ﹐求矩陣 A B i j  ﹒

由題意,得

11 12

21 22

31 32

2 3 3 4 4 5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

   

 

11 12 21 22 31 32

1 0 3 2 5 4 b b

B b b b b

   

   

   

   

 

3 3 6 6 9 9 A B

 

 

   

 

 

2. 已知 6 5 1 0 1 0 0 1 0 1 7 2 a 0 1 b 0 1 c 1 0 d 1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求 abcd 的值﹒

因為 6 5 0 0 0 0

7 2 0 0 0 0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c d a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6

2 a b a b

  

  

 且 5

7 c d c d

  

  

 .

解得a ﹐4 b ﹐2 c ﹐6 d  ﹒ 1

3. 已知 2 1 A  3 5 

        ﹐ 1 4 4 0

B  

      ﹐且 3X   A 2 B X A ﹐求矩陣 X ﹒

因為3

X A 2B

X ﹐所以 A

3X3A6BX  2A X 2A6B

故 2 1 3 12 1 11

3 3 5 12 0 9 5

X A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3 章 矩 陣

(18)

4. 已知矩陣 1 4 A x y

 

  

  ﹐ 1 1 B x

y

 

  

  ﹐ 1 0 0 1

I  

  

  ﹐且 A  2 BtI ﹐求 (1)實數 t ﹐ x ﹐ y 的值﹒ (2)矩陣 3 A  2 B

(1)因為A2B ﹐所以 tI

1 4 2 2 0

2 2 0

x t

x y y t

     

     

       3 4 2 0

2 3 0

x t

x y t

    

    

   ﹒

因此 3 4 2 0

2 0 3

t x x

y t

 

  

  

 

﹐解得t ﹐3 x  ﹐2 y ﹒ 1

(2)因為 1 4 2 1

A  

  ﹐ 1 2 1 1 B   

  

 ﹐所以

3 12 2 4 1 16 3 2

6 3 2 2 8 1

AB           ﹒

5. 已知 0 1 2 2 1 0

A  

  

  ﹐ 3 2 1 1 2 3

B  

  

  ﹐且 X  2 Y  5 A ﹐ 2 X   Y 5 B ﹐求矩 陣 X ﹐ Y ﹒

令 2 5

2 5

X Y A

X Y B

 

  

由  2﹐得 5X5A10B﹐即 6 5 4 2 4 5 6 X  A B  

 ﹒ 由 2  ﹐得 5Y10A5B﹐即 3 0 3

2 3 0 3

YA  B   ﹒

6. 已知 1 2 3 4

A  

  

  ﹐ 2

3 1 Bk

  

  ﹐且 ABBA ﹐求 k 的值﹒

因為 ABBA﹐所以 1 2 2 2 1 2 3 4 3 1 3 1 3 4

k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即 6 4 6 2 8 3 12 10 6 10

k k k

k

  

   

    

   ﹒

因此 2 8 4 3 12 6

k k

  

  

 ﹐解得k  ﹒ 2

(19)

7. 已知矩陣 2 1 2 1 0 3

A  

  

  ﹐ 1 1 0 1 2 2

B   

      ﹐

1 1 1 2 0 1

0 1 1

C

  

 

  

  

 

﹐求下列各

矩陣﹕

(1)  A B C (2) AC BC

(1)由矩陣的加法與乘法定義﹐得

 

1 1 1 2 1 2 1 1 0

2 0 1 1 0 3 1 2 2

0 1 1 A B C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2 2 5 1 1

2 0 1

2 2 1 6 1 3

0 1 1

  

    

     

(2)因為

AB C

ACBC﹐所以 5 1 1 6 1 3 ACBC   ﹒

8. 已知

1 2 0 1 1 0 1 4 0 A

 

 

  

  

 

1 2 3 1 1 1 1 1 1 B

 

 

   

 

 

1 2 3 1 1 1 2 2 2 C

 

 

   

 

 

﹐求矩陣 ABAC

ABAC A B

C

11 21 00 00 00 00

1 4 0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0 0 0 0 0 0 0 0

 

 

  

 

 

(20)

9. 已知矩陣 1 1 1 1 A   

      ﹐ 1 0 I  0 1 

  

  ﹐求下列各矩陣﹕

(1) A ﹒ (2)

2

A ﹒ (3)

3

I A

3

(1) 2 1 1 1 1 2 2

1 1 1 1 2 2

A              ﹒

(2) 3 2 2 2 1 1 4 4

2 2 1 1 4 4

AA A             ﹒ (3)因為 IAAI ﹐所以 A

IA

3I33I A2 3IA2A3 I 3A3A2A3

1 0 1 1 2 2 4 4

3 3

1 1 2 2 4 4

0 1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3 3 6 6 4 4 14 13

3 3 6 6 4 4 13 14

0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已知矩陣 

 

  4 3

2

A 1 ﹐ 

 

 

1 0

0

B 2 ﹐ 3

C   4

  

  ﹒選出正確的選項﹕

(1)若矩陣 DCA ﹐則 D 為 2 1  矩陣 (2)矩陣 BC 為 2 1  矩陣

(3)矩陣 ABC 為 2 1  矩陣 (4) AB BA  (5)  A B

2

A

2

2 AB B

2

(1)因為 C 的行數 1 不等於 A 的列數 2 ﹐所以 CA 不存在﹒

(2)因為 B 是 2 2 矩陣﹐ C 是 2 1 矩陣﹐所以 BC 是 2 1 矩陣﹒

(3)因為 A 是 2 2 矩陣﹐ B 是 2 2 矩陣﹐所以 AB 是 2 2 矩陣﹒

又因為 C 是 2 1 矩陣﹐所以 ABC 是 2 1 矩陣﹒

(4)因為 2 2 AB 6 4

  ﹐ 2 4 3 4 BA   

  

 ﹐所以 ABBA

(5)因為

AB

 

2 AB



AB

A2ABBAB2﹐且 ABBA

所以

AB

2A22ABB2

故選項(2)(3)正確﹒

(21)

3-3 矩陣的應用

1. 已知 1 3 2 5

a b

A  

  

  是轉移矩陣,求 ab 的値﹒

因為 5 5

3 2 5 5 a b A

 

 

  

 

 

 

﹐所以由轉移矩陣的定義﹐得

3 1 5 5

2 1 5 5 a

b

  



  



解得a ﹐2 b . 3

2. 資料顯示﹐某城市在晴天之後隔天下雨的機率為 1

5 ﹐而在雨天之後隔天 也是雨天的機率為 1

3 ﹒  (1)寫出此天氣的轉移矩陣﹒

(2)若此城市星期日下雨﹐求星期二下雨的機率﹒

(1)此天氣的轉移矩陣為

4 2 5 3 1 1 5 3 A

 

 

  

 

 

 

(2)因為星期日下雨﹐所以 0 0 X  1

  

 ﹐於是

1 0

4 2 2

5 3 0 3 1 1 1 1

5 3 3

X A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4 2 2 34 5 3 3 45 1 1 1 11 5 3 3 45 X A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故星期二下雨的機率為11 45﹒

第 3 章 矩 陣

(22)

3. 小明從家裡到學校有甲﹑乙兩條路線可以走﹐他每天依下述方法決定上 學的路線﹕若某一天走乙路線上學﹐則次日一定走甲路線﹔若某一天走 甲路線上學﹐則次日丟一枚公正硬幣﹐出現正面就走甲路線﹐反面就走 乙路線上學﹒

(1)寫出小明選擇上學路線的轉移矩陣﹒

(2)若星期一小明以丟硬幣決定上學路線﹐則他在星期三走甲路線上學的 機率為何﹖

(1)轉移矩陣

1 1 2 1 0 2 A

 

 

  

 

 

 

(2)因為星期一用丟硬幣決定上學路線﹐所以 0 1 2 1 2 X

  

  

  

 

﹐於是

1 0

1 1 3

2 1 2 4

1 1 1

2 0 2 4 X A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5

1 3

1 8

2 4

1 1 3

2 0 4 8 X A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故小明在星期三走甲路線上學的機率為5 8﹒

4. 已知 4 5 7 9

A  

  

  ﹐ 4 3 B  5 1 

  

  ﹐求

(1) A 的反方陣 A

1

﹒ (2)滿足 AX  的二階方陣 X ﹒ B

(1)由反方陣公式﹐得 1 1 9 5 9 5

7 4 7 4

A 1        ﹒ (2)因為 AX ,所以B A1

AX

A B1 XA B1

故 9 5 4 3 11 22 7 4 5 1 8 17 X            ﹒

(23)

5. 已知 5 2 2 1 A   

      ﹐求滿足 1 2 1 6 2 5

AX  

      的矩陣 X ﹒

由反方陣公式﹐得 1 1 1 2 1 2 2 5 2 5 A 1    

       ﹒

因為 1 2 1

6 2 5

AX  

  

 - ﹐所以

1 1 2 1 1 2 1 2 1 11 6 9

6 2 5 2 5 6 2 5 28 14 23 X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已知方陣 3 1

2 2 A a

a

 

 

       的反方陣不存在﹐求 a 的值﹒

因為 A 的反方陣不存在﹐所以det

 

A  ﹐即0 3 1 2

5 4 0

2 2

a a a

a

 

   

  ﹐

解得a 或 4 ﹒ 1

7. 已知 1 2 3 4

A  

  

  ﹐ 2 1 1 1 B   

      ﹐ 2 1 1 3

C  

  

  ﹐求滿足 AX  3 BC 的矩陣 X ﹒

因為AX3B ﹐所以C AX  C 3BXA1

C3B

即 1 4 2 2 1 2 1

3 1 1 3 3 1 1 X 2          

4 2 4 4 1

3 1 2 6 2

 

   

     

12 4 6 2 1

10 6 5 3 2

 

   

       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凡是有空格的地方,皆需要填寫 或選擇裡面的選項。若沒有,直接 寫上或選取「無」。.

在上 一節中給出了有單位元的交換環 R 上的模的定義以及它的一些性質。 當環 R 為 體時, 模就是向量空間, 至於向量空間中的部分基本概念與定理, 有些可以移植到模上來。 例如 子

一組曲線 F 的垂直軌跡 (orthogonal trajectory) ,是指一條 曲線在與 F 中的曲線相交時,在交點相交的角度為直角。如

[r]

Quality kindergarten education should be aligned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laying a firm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learning and growth of

[r]

如圖,空間中所有平行的直線,投影在 image 上面,必會相交於一點(圖中的 v 點),此點即為 Vanishing Point。由同一個平面上的兩組平行線會得到兩個

除了新聞報導,可以查看網路 評價(如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