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与抽样分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五章: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与抽样分布"

Copied!
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与抽样分布

张伟平

(2)

第五章: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与抽样分布

4.1 引言

. . . . 1

4.1.1 数理统计学

. . . . 1

4.2 数理统计的若干基本概念

. . . 10

4.2.1 总体和样本

. . . 10

4.2.2 样本的两重性和简单随机样本

. . . 14

4.2.3 统计模型

. . . 18

4.2.4 统计推断

. . . 24

4.3 统计量

. . . 26

4.3.1 统计量的定义

. . . 26

4.3.2 若干常用的统计量

. . . 28

4.3.3 正态总体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的分布

. 30

(3)

4.3.4 几个重要推论

. . . 35

4.4 总结

. . . 40

(4)

4.1 引言

4.1.1 数理统计学

本课程的前四章介绍了概率论的基本内容, 为数理统计学建立了 重要的数学基础. 从本章起, 我们转入本课程的第二部分 —数理统计 学. 下面我们首先说明什么是数理统计学.

统计学的任务是研究怎样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带有随机性影 响的数据, 从而对所考虑的问题作出一定结论的方法和理论. 它是一 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研究 统计学方法的理论基础问题的那一部分构成 “数理统计学” 的内容.

一般地可以认为

数理统计是数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研究如何有效地收集和有效地 使用带有随机性影响的数据的一门学科.

下面通过例子对此加以说明.

1. 有效地收集数据

(5)

收集数据的方法有: 全面观察 (或普查)、抽样调查和安排试验等 方式.

↑Example

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 我国在 2000 年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

如果普查的数据是准确无误的, 无随机性可言, 不需用数理统计方法.

由于人口普查, 调查项目很多, 我国有 13 亿人口, 普查工作量极大, 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缺乏. 因此虽是全面调查, 但数据并不可靠, 农 村超计划生育瞒报、漏报人口的情况时有发生. 针对普查数据不可靠, 国家统计局在人口普查的同时还派出专业人员对全国人口进行抽样调 查, 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 对人口普查的数字进行适当的修正. 抽样调

查在普查不可靠时是一种补充办法. ↓Example

如何安排抽样调查, 这是有效收集数据的重要问题, 这构成数理 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抽样调查方法》.

(6)

↑Example

考察某地区 10000 农户的经济状况. 从中挑选 100 户做抽样调 查. 若该地区分成平原和山区两部分, 平原地区较富, 占该地区农户的 70%, 山区的 30% 农户较穷. 我们的抽样方案规定在抽取的 100 户 中, 从平原地区抽 70 户, 山区抽 30 户, 在各自范围内用随机化方法

抽取. ↓Example

在本例中有效收集数据是通过合理地设计抽样方案来实现的. 在 通过试验收集数据的情形如何做到有效收集数据, 请看下例:

(7)

↑Example

某化工产品的得率与温度、压力和原料配方有关. 为提高得率, 通过试验寻找最佳生产条件. 试验因素和水平如下

PPP因素 PPPPPP

水平 1 2 3 4

温度 800 1000 1200 1400 压力 10 20 30 40

配方 A B C D

3 个因素, 每个因素 4 个水平共要做 43= 64 次试验. 做这么多试验 人力、物力、财力都不可能. 因此, 如何通过尽可能少的试验获得尽

可能多的信息? 比如采用正交表安排试验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Example

如何安排试验方案和分析试验结果, 这构成数理统计的另一分支

(8)

—《试验的设计和分析》. 在本例中有效收集数据是通过科学安排试 验的方法来实现的.

在有效收集数据中一个重要问题是: 数据必须具有随机性.

2. 有效的使用数据

获取数据后, 需要用有效的方法, 去集中和提取数据中的有关信 息, 以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一定的结论, 在统计上称为 “推断”.

为了有效的使用数据进行统计推断, 需要对数据建立一个统计模 型, 并给定某些准则去评判不同统计推断方法的优劣.

(9)

↑Example

为 估 计 一 个 物 体 的 重 量 a, 把 它 在 天 平 上 称 5 次 获 得 数 据 x1, x2,· · · , x5, 它们都受到随机性因素的影响 (天平的精度反映了 影响的大小). 估计 a 的大小有下列三种不同方法: (1) 用 5 个数的算 术平均值 ¯x =15(x1+· · · + x5) 去估计 a; (2) 将 x1, x2,· · · , x5 按大 小排列为 x(1)≤ x(2)≤ · · · ≤ x(5), 取中间一个值 x(3)去估计 a; (3) 用 W =1

2(x(1)+ x(5)) 去估计 a. 你可能认为 ¯x 优于 x(3), 而 x(3)于 W. 这是不是对的? 为什么是这样? 在什么条件下才对? 事实上,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正是数理统计学的任务.

↓Example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数据建立一个统计模型和制定评判不 同统计推断方法的准则. 本例中在适当的假定下, 可认为数据服从正 态模型.

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明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也是有效使用数据 的一个重要方面.

(10)

↑Example

某农村有 100 户农户, 要调查此村农民是否脱贫. 脱贫的标准是 每户年均收入超过 1 万元. 经调查此村 90 户农户年收入 5000 元, 10 户农户年收入 10 万元, 问此村农民是否脱贫?

↓Example

(1) 用算术平均值计算该村农户年均收入如下:

¯

x = (90× 0.5 + 10 × 10)/100 = 1.45(万)

按此方法得出结论: 该村农民已脱贫. 但 90% 的农户年均收入只有 5000 元, 事实上并未脱贫.

(2) 用样本中位数计算该村农户年均收入: 即将 100 户的年收 入记为 x1, x2, · · · , x100, 将其按大小排列为 x(1)≤ x(2) ≤ · · · ≤

x(100). 样本中位数定义为排在最中间两户的平均值, 即

(x(50)+ x(51))/2 = 0.5(万)

按此方法得出结论: 该村农民尚未脱贫. 这与实际情况相符.

(11)

3. 数理统计方法的归纳性质

数理统计是数学的一个分支, 但是它的推理方法是不一样的. 统 计方法的本质是归纳式的, 而数学则是演绎式的. 统计方法的归纳性 质, 源于它在作结论时, 是根据所观察到的大量的 “个别” 情况, “归 纳” 起来所得. 而不是从一些假设、命题或已知事实出发按一定的逻 辑推理得出来的 (这后者称为演绎推理) . 举一例子说明: 统计学家 通过大量的观察资料发现, 吸烟与某种呼吸系统的疾病有关. 他得出 这一结论的根据是: 从观察到的大量例子, 看到吸烟者中患此种疾病 的比例远高于不吸烟者. 他不可能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这一点. 试 拿统计学与几何学进行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二者方法的差别所在.

在几何学中要证明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只需从等腰这个前提出 发, 运用几何公理, 一步步地推出这个结论 (这一方法属于演绎推理) . 而一个习惯于统计方法的人, 就可能想出这样的方法: 作很多大小形 状不一的等腰三角形, 实际测量它的底角查看区别如何, 根据所得数 据, 看看可否作出底角相等的结论, 这属于归纳推理的方法.

众所周知,归纳推理是要冒风险的. 事实上归纳推理的不确定性

(12)

的出现, 是一种逻辑的必然. 人们不可能做出十分肯定的结论, 因为归 纳推理所依据的数据具有随机性. 然而, 不确定性的推理是可行的, 所 以推理的不确定性程度是可以计算的. 统计学的作用之一就是提供归 纳推理和计算不确定性程度的方法. 不确定性是用概率计算的. 以后 会见到我们求参数的区间估计, 不但给出区间估计的表达式, 而且给 出这一估计区间包含未知参数的可靠程度的大小.

(13)

4.2 数理统计的若干基本概念

4.2.1 总体和样本

通过下面的例子说明总体、个体和样本的概念.

↑Example

假定一批产品有 10000 件, 其中有正品也有废品, 为估计废品率, 我们往往从中抽取一部分, 如 100 件进行检查. 此时这批 10000 件产 品称为总体, 其中的每件产品称为个体, 而从中抽取的 100 件产品称 为样本. 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的大小, 也称为样本容量. 而抽 取样本的行为称为抽样.

↓Example

从本例我们可对总体和样本作如下直观的定义:

总体是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所有个体组成, 而样本是总体

(14)

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若总体中个体的数目为有限个, 则称为有限总体, 否则称为无限 总体.

在统计研究中, 人们所关心的不是总体内个体的本身, 而是关心 个体上的一项 (或几项) 数量指标, 如日光灯的寿命, 零件的尺寸. 在 例4.2.1中若产品为正品用 0 表示, 若产品为废品用 1 表示, 我们关心 的个体取值是 0 还是 1. 因此我又可获得总体的如下定义:

总体可以看成是由所有个体上的某种数量指标构成的集合, 因此 它是数的集合.

由于每个个体在抽样时的出现是随机的, 所以相应的个体上的数 量指标的出现也带有随机性. 从而可以把此种数量指标看成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的分布就是该数量指标在总体中的分布. 以例4.2.1来说明, 假定 10000 只产品中废品数为 100 件, 其余的为正品, 废品率为 0.01.

我们定义随机变量 X 如下:

X =

{ 1 废品 0 正品,

(15)

其概率分布为 0–1 分布, 且有 P (X = 1) = 0.01. 因此, 特定个体上的 数量指标是随机变量 X 的观察值. 这样一来, 总体可以用一个随机变 量 X 及其分布来描述, 获得如下定义:

一个统计问题所研究的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在数理统计学中

总体可以用一个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来描述. Definition

由于总体的特征由其分布来刻画, 因此统计学上常把总体和总体 分布视为同义语. 由于这个缘故, 常用随机变量的符号或分布的符号 来表示总体. 比如研究某批日光灯寿命时, 人们关心的数量指标是寿 命 X, 那么此总体就可以用随机变量 X 来表示, 或用其分布函数 F 来表示. 若 F 有密度, 记为 f, 则此总体也可用密度函数 f 来表示.

有时也根据总体分布的类型来称呼总体的名称, 如正态总体、二项分 布总体、0–1 分布总体. 若总体分布函数记为 F, 当有一个从该总体

(16)

中抽取的相互独立同分布 (i.i.d.) 的大小为 n 的样本 X1,· · · , Xn, 则 常记为

X1,· · · , Xni.i.d. ∼ F (4.1) 若 F 有密度 f, 可记为

X1,· · · , Xn i.i.d. ∼ f (4.2) 若所考虑的总体用随机变量 X 表示其分布函数为 F, 则样本 X1,· · · , Xn 可视为随机变量 X 的观察值, 亦可记为

X1,· · · , Xni.i.d. ∼ X (4.3) (4.1)、(4.1) 和 (4.3) 表示相同的意思.

当个体上的数量指标不止一项时, 我们用随机向量来表示总体.

例如研究某地区小学生的发育状况时, 人们关心的是其身高 X 和体重 Y 这两个数量指标, 此时总体就可以用二维随机向量 (X, Y ) 或其联 合分布 F (x, y) 表示.

(17)

4.2.2 样本的两重性和简单随机样本

1. 样本空间

我 们 知 道 样 本 是 由 总 体 中 抽 取 的 一 部 分 个 体 组 成. 设 X = (X1,· · · , Xn) 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个样本, 其样本空间如下:

样本 X = (X1,· · · , Xn) 可能取值的全体成为样本空间 , 记

X . Definition

例如在前面称重例中, 样本空间为 X = {(x1,· · · , x5) : 0 <

xi<∞, i = 1, 2, · · · 5}, 也可以写成 X = {(x1,· · · , x5) : − ∞ <

xi<∞, i = 1, 2, · · · 5}. 虽然物重不可以取负数, 但这无关紧要, 因 为在考虑样本分布时, 可令样本取负值的概率为 0. 再看下例:

(18)

↑Example

打靶试验, 每次打三发, 考察中靶的环数. 如样本 X = (5, 1, 9) 表示三次打靶分别中 5 环、1 环和 9 环. 此时样本空间为

X ={(x1, x2, x3) : xi= 0, 1, 2,· · · 10, i = 1, 2, 3}

这个样本空间中样本点数是有限的, 上例称重问题中样本空间中的样 本点数是无限的.

↓Example

1、样本的两重性

当我们从总体中作具体抽样时, 每次抽样的结果都是些具体的 数, 如例 5.2.3 的打靶问题中, 3 维样本 X = (X1, X2, X3), 其中 0≤ Xi≤ 10为整数, i = 1, 2, 3, 它是数字向量. 但若是在相同条件下, 再打三发, 由于种种不可控制的随机因素的影响, 中靶的环数不可能 和上一次完全一样, 具有随机性. 如果无穷次打下去, 每次打三发, 出 现的结果可视为随机向量 (X1, X2, X3) 的观察值.

(19)

样本的两重性是说,样本既可看成具体的数, 又可以看成随机变 量 (或随机向量). 在完成抽样后,它是具体的数;在实施抽样前,它 被看成随机变量. 因为在实施具体抽样之前无法预料抽样的结果, 只 能预料它可能取值的范围, 故可把它看成一个随机变量,因此才有概 率分布可言。为区别起见,今后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随机变量或随 机向量, 用小写字母表示具体的观察值.

对理论工作者, 更重视样本是随机变量这一点, 而对应用工作者 虽则将样本看成具体的数字, 但仍不可忽视样本是随机变量 (或随机 向量) 这一背景. 否则, 样本就是一堆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言的数字, 无法进行任何统计处理. 样本既然是随机变量 (或随机向量), 就有分 布而言, 这样才存在统计推断问题.

2、简单随机样本

抽样是指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样本的行为. 抽样的目的是通 过取得的样本对总体分布中的某些未知因素做出推断, 为了使抽取的 样本能很好的反映总体的信息, 必须考虑抽样方法. 最常用的一种抽 样方法叫作 “简单随机抽样”, 它要求满足下列两条:

(20)

(1) 代表性. 总体中的每一个体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入样本, 这意味 着样本中每个个体与所考察的总体具有相同分布. 因此, 任一样本中 的个体都具有代表性.

(2) 独立性. 样本中每一个体取什么值并不影响其它个体取什么 值. 这意味着, 样本中各个体 X1, X2,· · · , Xn 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 量.

由简单随机抽样获得的样本 (X1,· · · , Xn) 称为简单随机样本.

用数学语言将这一定义叙述如下:

设有一总体 F, X1,· · · , Xn 为从 F 中抽取的容量为 n 的样 本, 若

(i) X1,· · · , Xn 相互独立,

(ii) X1,· · · , Xn 相同分布, 即同有分布 F,

则称 (X1,· · · , Xn) 为简单随机样本, 有时简称简单样本或随 机样本.

Definition

(21)

设总体为 F, (X1,· · · , Xn) 为从此总体中抽取的简单样本, 则 X1,· · · , Xn的联合分布为:

F (x1)· F (x2)· · · · F (xn) =

n i=1

F (xi) 若 F 有密度 f, 则其联合密度为

f (x1)· f(x2)· · · · f(xn) =

n i=1

f (xi)

显然,有放回抽样获得的样本是简单样本. 当总体中个体数较大 或所抽样本在总体中所占比例较小时, 无放回抽样获得的样本可以近 似认为是简单样本.

4.2.3 统计模型

样本既然是随机变量, 就有一定的概率分布, 这个概率分布就叫 作样本分布. 样本分布是样本所受随机性影响的最完整的描述.

(22)

要决定样本分布, 就要根据观察值的具体指标的性质 (这往往涉 及有关的专业知识), 以及对抽样方式和对试验进行的方式的了解, 此 外常常还必须加一些人为的假定. 下面看一些例子:

↑Example

一大批产品共有 N 个, 其中废品 M 个, N 已知, 而 M 未知. 现 在从中抽出 n 个加以检验, 用以估计 M 或废品率 p = M /N.

(1) 有放回抽样, 即每次抽样后记下结果, 然后将其放回去, 再抽 第二个, 直到抽完 n 个为止. 求样本分布.

(2) 不放回抽样, 即一次抽一个, 依次抽取, 直到抽完 n 个为止.

求样本分布.

↓Example

解: (1) 在有放回抽样情形, 每次抽样时, N 个产品中的每一个皆 以 1/N 的概率被抽出, 此时 P (Xi = 1) = M /N, P (Xi = 0) =

(23)

(N− M)/N, 故有

P (X1= x1,· · · , Xn= xn) = (M

N )a(

N− M N

)n−a

, (4.4)

当 x1,· · · xn都为 0或 1, 且

n i=1

xi= a 时为上述结果 (其余情形为 0).

(2) 若采取不放回抽样, 则计算要复杂的多, 读者可作为练习, 现 将结果给出如下: 记∑n

i=1xi= a, 利用概率乘法公式易求 P (X1= x1, X2= x2,· · · , Xn= xn)

=M

N ·M− 1

N− 1· · ·M− a + 1

N− a + 1 ·N− M

N− a · · ·N− M − n + a + 1 N− n + 1 ,(4.5) 当 x1,· · · xn都为 0, 1, 且

n i=1

xi= a 时为上述结果 (其余情形为 0) .

上述计算之所以复杂, 是因为在不放回情形, 样本 X1,· · · , Xn不 是相互独立的, 样本分布是利用乘法公式, 通过条件概率计算出来的.

(24)

而在有放回的情形, 样本 X1,· · · , Xn是独立同分布的, 因此要简单得 多.

当 n/N 很小时, (4.5) 和 (4.4) 差别很小. 因而当 n/N 很小时可 把上例中的无放回抽样近似当作有放回抽样来处理.

所谓一个问题的统计模型, 就是指研究该问题时所抽样本的样本 分布, 也常称为概率模型或数学模型.

由于模型只取决于样本的分布, 故常把分布的名称作为模型的名 称. 如下列例4.2.3中样本分布为正态,可称其为正态模型。因此把模 型和样本紧密联系起来是必要的. 统计分析的依据是样本, 从统计上 说, 只有规定了样本的分布, 问题才算真正明确了.

下例告诉我们是怎样由一个具体问题建立统计模型的.

↑Example

为估计一物件的重量 a, 用一架天平将它重复称 n 次, 结果记为

X1,· · · , Xn, 求样本 X1,· · · , Xn的联合分布. ↓Example

(25)

解: 要定出 X1,· · · , Xn 的分布, 就没有前面例子那种简单的算法, 需 作一些假定: (1) 假定各次称重是独立进行的, 即某次称重结果不受其 它次称重结果的影响. 这样 X1,· · · , Xn 就可以认为是相互独立的随 机变量. (2) 假定各次称重是在 “相同条件” 下进行的, 可理解为每次 用同一天平, 每次称重由同一人操作, 且周围环境 (如温度、湿度等) 都相同. 在这个假定下, 可认为 X1,· · · , Xn是同分布的. 在上述两个 假定下, X1,· · · , Xn是 n 个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 即为简单随机样 本.

为确定 X1,· · · , Xn 的联合分布, 在以上假定之下求出 X1 的分 布即可. 在此考虑称重误差的特性: 这种误差一般由大量的、彼此独 立起作用的随机误差迭加而成, 而每一个起的作用都很小. 由概率论 中的中心极限定理可知这种误差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再假定天平没 有系统误差, 则可进一步假定此误差为均值为 0 的正态分布. 可以把 X1 (它可视为物重 a 加上称量误差之和) 的概率分布为 N (a, σ2). 因

(26)

此简单随机样本 X1,· · · , Xn的联合分布为

f (x1,· · · , xn) = (

2πσ)−nexp{− 1 2

n i=1

(xi− a)2} (4.6)

本例中求样本分布, 引入两种假定: (i) 导出样本 X1,· · · , Xni.i.d.

的假定, (ii) 正态假定, 这一点依据问题的性质、概率论的极限理论和 以往经验.

在有了研究统计模型后, 很多性质不一样的问题, 可以归入到同 一模型下. 例如涉及到测量误差的问题, 只要例4.2.3中叙述的假定误 差服从正态分布的理由成立, 则都可以用正态模型 (4.6). 只要把这个 模型中的统计问题研究清楚了, 就可以解决许多不同专业部门中的这 样一类问题.

另 一 方 面, 同 一 模 型 下 可 以 提 出 很 多 不 同 的 统 计 问 题. 如 例4.2.3的 N (a, σ2) 模型中, 有了样本 X1,· · · , Xn, 并规定分布 (4.6) 后就有了一个统计模型. 在这个模型下可提出一些统计问题, 如在 例4.2.3中, 我们的问题是估计物重 a. 为了考察天平的精度我们可以

(27)

提出估计 σ2 的问题, 当然我们还可以对 a 和 σ2 提出假设检验和区 间估计问题等等.

4.2.4 统计推断

从总体中抽取一定大小的样本去推断总体的概率分布的方法称 为统计推断.

数理统计是着手于样本, 着眼于总体, 其任务是用样本去推断总 体. 当样本分布完全已知时是不存在任何统计推断问题.

当样本的分布形式已知, 但含有未知参数时, 有关其参数的推断, 称为参数统计推断.

在另一些问题中, 情况就要复杂一些. 这类问题中样本分布的形 式完全未知, 有关其分布的统计推断问题称为非参数统计推断问题.

参数统计推断有种种不同的形式: 主要有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问 题. 如例4.2.3中样本分布 (亦即总体分布) N (a, σ2) 中, 当 a 和 σ2知时, 从总体中抽取大小为 n 的样本 X1,· · · , Xn, 对 a 和 σ2 的取值

(28)

作出估计, 或对断言 “a≤ 1” 作出接受或拒绝这一假设的结论.

非参数问题中, 统计推断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样本对总体分布的形 式作出推断.

由于样本的随机性, 统计推断的结论不可能 100% 的正确, 但 我们可以给出衡量推断正确程度的指标. 如在例4.2.3中, 若用 ¯X =

1 n

n i=1

Xi 估计 a, 可以算出 ¯X 与 a 的偏差大于 c 的概率, 即 P (| ¯X− a| > c), 作为用 ¯X 推断 a 的正确性的合理指标.

统计推断包括下列三方面内容: (1) 提出种种的统计推断的方法.

(2) 计算有关统计推断方法性能的数量指标, 如前述例子中用 ¯X 估计 N (a, σ2) 中的 a, 用 P (| ¯X− a| > c) 表示推断性能的数量指标. (3) 在一定的条件和优良性准则下寻找最优的统计推断方法, 或证明某种 统计推断方法是最优的.

(29)

4.3 统计量

4.3.1 统计量的定义

数理统计的任务是通过样本去推断总体. 而样本自身是一些杂乱 无章的数字, 要对这些数字进行加工整理, 计算出一些有用的量. 可以 这样理解: 这种由样本算出来的量, 把样本中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关 的信息集中起来了. 我们把这种量称为统计量, 其定义如下:

由样本算出的量是统计量, 或曰,统计量是样本的函数. Definition

对这一定义我们作如下几点说明:

(1) 统计量只与样本有关, 不能与未知参数有关. 例如 X

(30)

N (a, σ2), X1,· · · , Xn 是从总体 X 中抽取的 i.i.d. 样本, 则n

i=1

Xi

和 ∑n

i=1

Xi2 都是统计量, 当 a 和 σ2 皆为未知参数时, ∑n

i=1

(Xi− a) 和

n i=1

Xi22 都不是统计量.

(2) 由于样本具有两重性, 即样本既可以看成具体的数, 又可以 看成随机变量; 统计量是样本的函数, 因此统计量也具有两重性. 正因 为统计量可视为随机变量 (或随机向量), 因此才有概率分布可言, 这 是我们利用统计量进行统计推断的依据.

(3) 在什么问题中选用什么统计量, 要看问题的性质. 一般说来, 所提出的统计量应是最好的集中了样本中与所讨论问题有关的信息, 这不是容易做到的.

(31)

4.3.2 若干常用的统计量

1. 样本均值: 设 X1,· · · , Xn 是从某总体 X 中抽取的样本, 则

X =¯ 1 n

n i=1

Xi.

为样本均值. 它分别反映了总体均值的信息.

2. 样本方差: 设 X1,· · · , Xn 是从某总体 X 中抽取的样本, 则

S2= 1 n− 1

n i=1

(Xi− ¯X)2

为样本方差, 它分别反映总体方差的信息. 而 S 称为样本标准差, 它 反映了总体标准差的信息.

3. 样本矩: 设 X1,· · · , Xn 为从总体 F 中抽取的样本, 则称

ak= 1 n

n i=1

Xik, k = 1, 2,· · ·

(32)

为样本 k 阶原点矩, 特别 k = 1 时, a1= ¯X 即样本均值. 称 mk= 1

n

n i=1

(Xi− ¯X)k, k = 2, 3,· · · 为样本 k 阶中心矩.

4. 次序统计量及其有关统计量: 设 X1,· · · , Xn 为从总体 F 中抽取的样本, 把其按大小排列为 X(1) ≤ X(2) ≤ · · · ≤ X(n), 则称 (X(1), X(2),· · · , X(n)) 为次序统计量, (X(1),· · · , X(n)) 的任一部分 也称为次序统计量.

利用次序统计量可以定义下列统计量:

(1) 样本中位数:

m1 2 =

{ X(n+1

2 ) 当 n 为奇数

1

2[X(n2)+ X(n2+1)] 当 n 为偶数 (4.7) 样本中位数反映总体中位数的信息. 当总体分布关于某点对称时, 对 称中心既是总体中位数又是总体均值, 故此时 m1/2 也反映总体均值 的信息.

(33)

(2) 极值: X(1) 和 X(n)称为样本的极小值和极大值. 极值统计 量在关于灾害问题和材料试验的统计分析中是常用的统计量.

5. 经验分布函数: 假设总体分布 F 有矩, 由于不知道 F , 也就不 知道矩, 现从该总体中抽出样本 X1,· · · , Xn, 我们可以使用如下函数 估计 F :

Fn(x) ={X1,· · · , Xn≤ x的个数}/n 它称为样本 X1,· · · , Xn的经验分布函数.

4.3.3 正态总体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的分布

为方便讨论正态总体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的分布, 我们先给出正 态随机变量的线性函数的分布.

1. 正态变量线性函数的分布

设随机变量 X1,· · · , Xn i.i.d. ∼ N(a, σ2), c1, c2,· · · , cn 为常

(34)

数, 则有

T =

n k=1

ckXk ∼ N (

a

n k=1

ck, σ2

n k=1

c2k

)

特别, 当 c1=· · · = cn= 1/n, 即 T = n1

n i=1

Xi= ¯X 时, 有 X¯∼ N(a, σ2/

n).

2. 正态变量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的分布

下述定理给出了正态变量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的分布和它们的独 立性.

定理 1. 设 X1, X2,· · · , Xni.i.d.∼ N(a, σ2), ¯X = n1

n i=1

Xi和 S2=

1 n−1

n i=1

(Xi− ¯X)2 分别为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 则有 (1) X¯ ∼ N(a,1nσ2);

(35)

(2) (n− 1)S22∼ χ2n−1; (3) X 和 S¯ 2 独立.

证: (1) 由推论 5.5.2 立得.

(2) 设

A =







1n

1n · · · 1n

a21 a22 · · · a2n

... ... ... an1 an2 · · · ann







为一正交阵 (这一正交阵的存在性由 Schmidt 正交化方法保证), 作正 交变换 Y = AX, 故有

Y1= 1

√n

n i=1

Xi= n ¯X,

(36)

由正交变换保持向量长度不变可知

Y12+· · · + Yn2= X12+· · · + Xn2. 所以

(n−1)S2=

n i=1

(Xi− ¯X)2=

n i=1

Xi2−n ¯X2=

n i=1

Yi2−Y12=

n i=2

Yi2. (4.8) 由定理?? 可知 Yi∼ N(µi, σ2), i = 2,· · · , n. 再由 A 的行向量正交 性可知

µi= a

n k=1

aik= na·

n k=1

1

n · aik= 0. (4.9)

(37)

以及

Cov(Yi, Yj) = E[(Yi− EYi)(Yj− EYj)] = E [ n

k=1

aik(Xk− a) ·

n l=1

ajl(Xl− a) ]

=

n k=1

n l=1

aikajlE[(Xk− a)(Xl− a)] =

n k=1

n l=1

aikajlδklσ2

= σ2

n k=1

aikajk=

{ σ2 当 i = j, 0 当 i̸= j.

此处 δkl= 1, 当 k = l; 否则为 0. 因此 Y2,· · · , Yn i.i.d.∼ N(0, σ2).

故 Yi/σ∼ N(0, 1), i = 2, · · · , n, 因此由 (4.8) 得 (n− 1)S2

σ2 =

n i=2

(Yi/σ)2∼ χ2n−1.

(3) 由上述 (2) 的证明中可知 Y1, Y2,· · · , Yn 相互独立, S2 只和 Y2,· · · , Yn 有关, ¯X 只和 Y1 有关, 因此 ¯X 和 S2 独立定理的证明超 出我们的要求, 只要求记住这一结论.

(38)

4.3.4 几个重要推论

下面几个推论在正态总体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问题中有着重要应 用.

推论 1. 设 X1, X2,· · · , Xn 相互独立相同分布 (i.i.d.) ∼ N(a, σ2),

T =

√n( ¯X− a)

S ∼ tn−1.

证: 由注 5.4.3 可知 ¯X ∼ N(a, σ2/n), 将其标准化得√

n( ¯X− a)/σ ∼ N (0, 1). 又 (n− 1)S22∼ χ2n−1, 即 S22∼ χ2n−1/(n− 1), 且 ¯X 和 S2 独立, 按定义有

T =

√n( ¯X− a)/σ S22 =

√n( ¯X− a) S ∼ tn−1.

(39)

推论 2. 设 X1, X2,· · · , Xmi.i.d.∼ N(a1, σ21), Y1, Y2,· · · , Yni.i.d.∼ N (a2, σ22), 且假定 σ12= σ22= σ2, 样本 X1, X2,· · · , Xm与 Y1, Y2,· · · , Yn 独立, 则

T =( ¯X− ¯Y )− (a1− a2)

Sw ·

mn

n + m∼ tn+m−2, 此处 (n + m− 2)Sw2 = (m− 1)S12+ (n− 1)S22, 其中

S12= 1 m− 1

m i=1

(Xi− ¯X)2, S22= 1 n− 1

n j=1

(Yj− ¯Y )2.

证: 由注 5.4.3 可知 ¯X ∼ N(a, σ2/m), ¯Y ∼ N(a2, σ2/n), 故有 ¯X− Y¯ ∼ N(

a1− a2, (m1 +n12)

= N(

a1− a2,n+mmn σ2)

. 将其标准化得 X¯− ¯Y − (a1− a2)

σ

mn

m + n∼ N(0, 1). (4.10) 又 (m− 1)S212∼ χ2m−1, (n− 1)S222∼ χ2n−1, 再利用 χ2 分布的 性质可知

(m− 1)S12+ (n− 1)S22

σ2 ∼ χ2n+m−2. (4.11)

(40)

再由 (4.10) 和 (4.11) 中 ( ¯X, ¯Y ) 与 (S12, S22) 相互独立, 由定义可知

T =( ¯X− ¯Y )− (a1− a2) σ

mn n + m

/√(m− 1)S12+ (n− 1)S22

σ2(n + m− 2)

= ( ¯X− ¯Y )− (a1− a2) Sw

nm

n + m ∼ tn+m−2.

推论 3. 设 X1, X2,· · · , Xmi.i.d.∼ N(a1, σ21), Y1, Y2,· · · , Yni.i.d.∼ N (a2, σ22), 且合样本 X1, X2,· · · , Xm和 Y1, Y2,· · · , Yn相互独立, 则

F = S21 S22 ·σ22

σ12 ∼ Fm−1,n−1, 此处 S12 和 S22 定义如推论2所述.

证: 由注 5.4.3 可知 (m− 1)SX221 ∼ χ2m−1, (n− 1)SY222∼ χ2n−1,

(41)

且二者独立, 由 F 分布的定义可知

F =

(m−1)S2X σ21

/(m− 1)

(n−1)S2Y σ22

/(n− 1) =S2X SY2 ·σ22

σ21 ∼ Fm−1,n−1.

证毕.

下列这一推论给出了服从指数分布随机变量的线性函数的分布与 χ2 分布的关系. 这在指数分布总体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问题中有 重要应用.

推论 4. 设 X1, X2,· · · , Xni.i.d. 服从指数分布: f (x, λ) = λe−λxI[x>0], 则有

2λn ¯X = 2λ

n i=1

Xi∼ χ22n.

(42)

证: 首先证明 2λX1∼ χ22. 因为

F (y) = P (2λX1 < y) = P (

X1< y

)

=

y

0

λe−λxdx,

所以

f (y) = F(y) = { 1

2ey2 当 y > 0 0 当y≤ 0.

因此 f (y) 即为自由度为 2 的 χ2 密度, 即 2λX1∼ χ22.

再利用 χ2 分布的性质 (3), 2λXi∼ χ22, i = 1, 2,· · · , n; 又它们 相互独立, 故有 2λn

i=1

Xi∼ χ22n.

(43)

4.4 总结

获得有效数据后, 统计推断问题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

1. 确定用于统计推断的合适统计量;

2. 寻求统计量的精确分布; 在统计量的精确分布难以求出的情形, 可考虑利用中心极限定理或其它极限定理找出统计量的极限分 布.

3. 基于该统计量的精确分布或极限分布, 求出统计推断问题的精 确解或近似解.

4. 根据统计推断结果对问题作出解释.

其中第二步是最重要, 但也是最困难的一步. 正态总体下样本均 值和样本方差的分布, 在寻求与正态变量有关的统计量精确分布时, 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尤其在后面两章中求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问题时 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央主管機關依規定辦理前項第一次查核後,第二

样条插值的算例 三次样条的概念.

分拆課題為不同部份 通常2至4堂可教完一課 幾乎1至2天要交一次家課 每次家課的題型較少.

鼓勵家長一同參與,每天與孩子互相分 享感恩和快樂的事,建立正面積極的生

避免不一致 的行為處理方法, 包括…. 不同人/同一人在不同時間對同樣行為

,希望邀請同學每天做適量體能活動。同學可以把 每天做運動的時間記錄於第7

量化 將振幅的高度切割成相等的間距,再將 相同間距內的樣本歸類為相同的數值。.

The primary strategy of operations on the left-hand side of equal sign is the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the main strategy of an unknown quantity on the right-hand side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