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基於計畫行為理論分析自行車騎乘者自我效能 對行為意向之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基於計畫行為理論分析自行車騎乘者自我效能 對行為意向之調查研究"

Copied!
1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鄭承昌 博士

基於計畫行為理論分析自行車騎乘者自我效能 對行為意向之調查研究

研究生:紀芳伶 撰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基於計畫行為理論分析自行車騎乘者自我效能 對行為意向之調查研究

研究生:紀芳伶 撰 指導教授:鄭承昌 博士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4)
(5)
(6)

謝誌

終於得到老師的簽名,也意味著要學生生涯要告一段落了,回想 2013 年,

出國度蜜月前參加了碩士班考試,在國外悠遊兩周後,回國日正是放榜日,收到 了同學的祝賀簡訊,真覺得這是一場夢啊!感謝這一路上陪伴我的你們,沒有 你們的加油鼓勵,我無法走到這一天,我愛你們。

感謝鄭承昌老師相當有耐心的指導,沒在中途放棄資質駑鈍的我,一步一步 地引領著我前進,也不斷的給我鼓勵,不只是指導我論文的完成,更是我教育路 上的榜樣,每個月一次的討論,督促著我必須完成進度,也讓我得以在工作中稍 做喘息,雖然老師常說我是回來玩的,但仍給了我許多建議,讓我可以及時修正 走偏的想法,也扮演著工作上的心靈導師。感謝師母溫暖的鼓勵,總是關心著我 們近況,也餵飽我們。感謝蔡東鐘老師、王明習老師的指導與鼓勵,給了許多論 文修正的建議,讓我更豐富自己的學術知識。

感謝一直在身旁的家人,每個月收留我的老公-老吳先生,三年你換了三個 住所,離台東愈來愈近,也總是在我撞牆時,給我鼓勵,雖然我常在爆走,但你 還是相當有耐心的陪我,協助我論文的完成,接下來就要換你囉!感謝爸媽放心 讓我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感謝老哥、老弟,在前面當兔子,讓我努力地想追上你 們的腳步,我終於成功啦!

感謝 102 閃亮諮商所的同學們,樂於分享、積極鼓勵,不只一起念書,也憶 起玩樂,享受著台東的美好。感謝戰友婉榕、軒萱,每個月的討論,是學術上的 精進,也是心靈上的取暖,我們終於一起走到這步。感謝室友嘉玲,總是給我溫 暖的鼓勵,協助我英摘撰寫。感謝同學瑩如,就像見證著台東的讀書史,從不熟 到過熟,搭著妳的車一起出遊,一起練肖話,一起吃吃喝喝。

感謝七美國中團隊,給我滿滿的鼓勵與支援,讓我暑假可以到台東進修,每 個月也可以回台東找老闆,討論論文進度,至今得以完成。

感謝幫我發放、填寫問卷的每個朋友們,有些雖未曾謀面,但仍熱心協助讓 我得以順利研究,尤其是來自新竹的阿姨們,還幫我印、發問卷,寄到台東給我,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得以見證。感謝一路上的朋友們。

芳伶 謹誌於七美國中 2015.10

(7)

i

基於計畫行為理論分析自行車騎乘者 自我效能對行為意向之調查研究

紀芳伶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自行車騎乘者的自我效能對行為意向之影響,以量化研究方 式,在性別、年齡、學歷、職業、家庭組成、居住地,以及自行車騎乘車齡、每 周騎乘頻率、每次騎乘時間、主要目的為背景變項,探討不同背景的自行車騎乘 者之行為意向,以及自我效能之間的差異,與自我效能對行為意向的影響情形。

研究以「自行車騎乘者的行為意向與自我效能相關研究之調查問卷」為工具,包 含「自行車騎乘者行為意向影響因素量表」、「自行車騎乘自我效能影響因素量 表」,由研究者根據 Ajzen 的計畫行為理論與 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論為基礎自 行編製。針對自行車騎乘者進行問卷調查,蒐集 303 份有效問卷,以 SPSS 19.0 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因子分析,依據預試問卷分析重新編製問卷的影響構面,

行為意向構面:「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社會主觀規範」、「行為態度」、「重 要他人主觀規範」;自我效能構面:「他人口說說服及自我效能」、「技能經驗」、「身 心調節」,再以 AMOS 22.0 統計軟體進行路徑分析,探討變項間的相關情形與影 響效果。研究發現如下:

一、 不同的性別、教育程度、每周騎乘頻率、每周騎乘時間、騎乘主要目的對 行為意向影響因素有顯著差異。

二、 不同的性別、年齡、每周騎乘頻率、每周騎乘時間、騎乘主要目的對自我 效能影響因素有顯著差異。

三、 自我效能對行為意向具有正向影響,表示自行車騎乘者的行為意向會受自 我效能影響。

藉由研究結論,提供未來推動自行車活動時,針對騎乘者的心理影響因素進 行活動規劃,提升騎乘者願意持續從事自行車活動意願。

關鍵詞:自行車騎乘者、行為意向、自我效能

(8)

ii

The research on the bicycle riders' Self-efficacy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Fang-Ling,Chi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how the bicycle riders’ self-efficacy influenced behavioral intentions.

We use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We used genders, ages, academic backgrounds, occupations, the composition of family(the marital status / the number of children), dewellings, the months of riding bicycle, the frequencies of riding bicycle, the single time of riding bicycle, the aim of riding bicycle as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on bicycle riders’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d self-efficacy.

According to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from Icek Ajzen and”Self-Efficacy Theory” from Albert Bandura, a customized questionnaire “for the bicycle riders’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d self-efficacy”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for this study.

The samples included 303 bicycle riders,the data was analyzed with the SPSS 19.0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the data was analyzed with AMOS 22.0 again, to discuss how the bicycle riders’ self-efficacy influenced behavioral intentions.

I. The factors of genders, academic background, the frequency of riding bicycle, the single time of riding bicycle, the aim of riding bicycl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bicycle riders’ behavioral intentions.

II. The factor of gender, ages, the frequency of riding bicycle, the single time of riding bicycle, the aim of riding bicycl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bicycle riders’ self efficacy.

III. Self-efficacy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behavioral intentions, The bicycle riders’

behavioral intentions were affected by their self-efficacy.

The research report supplied the bicycle activities spreads in the future, for the factors of bicycle riders’ psychology planes activities. The bicycle riders want to continue to ride bicycles.

Keywords:Bicycle rider, Behavioral intentions, Self-efficacy

(9)

iii

目 次

摘要... i

Abstract ... ii

目 次... iii

表 次... v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自行車活動與騎乘者 ... 11

第二節 行為意向理論及相關研究 ... 15

第三節 自我效能理論與相關研究 ...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9

第一節 研究實施程序 ... 29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 3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37

第四節 研究對象 ... 37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39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5

第一節 自行車騎乘者現況分析 ... 6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自行車騎乘者對行為意向影響因素的差異 ... 71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自行車騎乘者對自我效能影響因素的差異 ... 91

第四節 自行車騎乘者的自我效能對行為意向影響效果 ...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15

第一節 結論 ... 115

第二節 建議 ... 119

(10)

iv

參考文獻... 123

附錄... 129

附錄一、專家內容效度問卷... 129

附錄二、專家效度問卷修正一覽表... 137

附錄三、預試問卷... 140

附錄四、正式問卷... 144

(11)

v

表 次

表 1 研究自行車活動實際樣本選取摘要 ... 38

表 2 問卷調查方式統計表 ... 39

表 3 預試問卷行為意向影響因素之因素刪除一覽表 ... 42

表 4 預試問卷行為意向影響因素之因素效度分析摘要 ... 44

表 5 預試問卷自我效能影響因素之因素刪除一覽表 ... 44

表 6 預試問卷自我效能影響因素之因素效度分析摘要 ... 46

表 7 行為意向總量表信度摘要表 ... 47

表 8 自我效能總量表信度摘要表 ... 47

表 9 預試問卷信度行為意向分析摘要表 ... 47

表 10 預試問卷信度自我效能分析摘要表 ... 48

表 11 自行車騎乘者背景變項次數分配表 ... 57

表 12 正式問卷行為意向影響因素信度摘要表 ... 60

表 13 正式問卷自我效能信度摘要表 ... 61

表 14 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描述性分析摘要表 ... 66

表 15 社會主觀規範描述性分析摘要表 ... 67

表 16 行為態度描述性分析摘要表 ... 67

表 17 重要他人主觀規範描述性分析摘要表 ... 68

表 18 他人口說說服及自我效能描述性分析摘要表 ... 69

表 19 技能經驗描述性分析摘要表 ... 70

表 20 身心調節描述性分析摘要表 ... 71

表 21 不同背景變項對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T檢定分析摘要表 ... 72

表 22 不同背景變項對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4

表 23 不同背景變項對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之假設驗證表 ... 76

表 24 不同背景變項對社會主觀規範T檢定分析摘要表 ... 78

表 25 不同背景變項對社會主觀規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9

表 26 不同背景變項對社會主觀規範之假設驗證表 ... 81

表 27 不同背景變項對行為態度T檢定分析摘要表 ... 83

表 28 不同背景變項對行為態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4

表 29 不同背景變項對態度之假設驗證表 ... 86

表 30 不同背景變項對重要他人主觀規範T檢定分析摘要表 ... 87

表 31 不同背景變項對重要他人主觀規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8

表 32 不同背景變項對重要他人主觀規範之假設驗證表 ... 90

表 33 不同背景變項對他人口說說服及自我效能T檢定分析摘要表 ... 92

表 34 不同背景變項對他人口說說服及自我效能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4

(12)

vi

表 35 不同背景變項對他人口說說服及自我效能之假設驗證表 ... 96

表 36 不同背景變項對技能經驗T檢定分析摘要表 ... 97

表 37 不同背景變項對技能經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8

表 38 不同背景變項對技能經驗之假設驗證表 ... 101

表 39 不同背景變項對身心調節T檢定分析摘要表 ... 102

表 40 不同背景變項對身心調節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03

表 41 不同背景變項對身心調節之假設驗證表 ... 105

表 42 技能經驗及身心調節路徑關係摘要表 ... 109

表 43 社會主觀規範、態度、重要他人主觀規範路徑關係摘要表 ... 109

表 44 他人口說說服及自我效能影響關係摘要表 ... 110

表 45 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影響效果關係摘要表 ... 110

表 46 他人口說說服及自我效能對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影響關係摘要表 . 111 表 47 各變項對他人口說說服及自我效能的直接、間接、總效果摘要表 ... 112

表 48 各變項對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的直接、間接、總效果摘要表 ... 112

(13)

vii

圖 次

圖 1 計畫行為理論架構圖 ... 16

圖 2 信念、結果評價、態度、行為意向與行為關係圖 ... 18

圖 3 規範信念、依從動機、主觀規範、行為意向與行為關係圖 ... 18

圖 4 控制信念、促進知覺、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向與行為關係圖 ... 19

圖 5 自我效能理論架構圖 ... 25

圖 7 研究架構(一) ... 33

圖 8 研究架構(二) ... 34

圖 9 自行車騎乘者自我效能對行為意向未標準化路徑 ... 107

圖 10 自行車騎乘者自我效能對行為意向標準化路徑 ... 108

(14)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自行車騎乘者在自我效能對行為意向的 影響關係。本章緒論說明研究背景、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重要名詞解釋,研 究的範圍與限制。共分成五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動機,

第三節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四節名詞解釋,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以下究 這五個部分加以論述: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每到假日自行車道總是有滿滿的自行車騎乘者,自行車道蓬勃發展,這樣 的運動休閒方式,為地方帶來了經濟效益,也造成意識形態改變。2007 年電影

「練習曲」中,男主角騎著單車環島,實現夢想與紀錄沿途的風景與事物,「有 些事現在不做,就在也不會做了」,成為了許多人自行車環島的動力,更成了網 路上台灣人一定要做的三件事之一;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現改組為教育部青 年發展署)2011 年為鼓勵青年行遍臺灣、認識鄉土,舉辦「單車啟動,台灣 100」

焦點活動,隔年(2012),推出單車壯遊的廣告,敘述著台灣人、外國人,利用 自行車旅行,雙腳帶領離開城市,緩慢的旅行,認識台灣的人情味,自行車活 動宣傳越來越多元,「單車熱」隨之興起。

另外,許多名人的加持下,也讓自行車活動更加蓬勃,例如:捷安特

(Giant,巨大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金標於 2007 年完成台灣自行車 環島,那時他已經 73 歲了,因為身體病痛開始騎自行車,進而環島,完成後感 動了許多人,也帶起了台灣的自行車環島風氣,80 歲時他又再度環島,在環島 中也有了更多人生體悟,在他的口述書「沒有唯一,哪來第一」中說道:「如果 認為自己的體能就到這裡,就差不多只是這樣而已。」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年齡 並不是騎自行車的限制,「想要做一件對的事情」,才能真正的行動,正向的力 量是無限大的,在騎車環島出發前,當然也曾受到勸阻,但在堅持下,成功完

(15)

2

成 15 天環島,也讓社會大眾更加認識自行車這活動,自行車活動的推廣,讓台 灣每年五月成為「台灣自行車月」。

近年來,因為環境意識抬頭,美國前副總統高爾 2006 年「不願面對的真相」

紀錄片,台灣媒體人陳文茜號 2010 年發表「正負 2 度 C-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

紀錄片,都一再的提醒人們,當我們不斷使用石化燃料時,碳排放量無限制的 上升,大氣溫度每年逐步升高,全球暖化造成冰層融化、海平面上升,將使得 沿海地區海水入侵、國土減少,極端氣候帶來天災頻仍,「大雨大災,無雨旱 災」成為全球氣候變遷下的結果,因此,「節能減碳」也成為了現在選舉上必談 的政見。

除了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工廠碳排放量大增外,很大部分的碳排放量 是來自於汽、機車的排氣,過去旅遊業號稱「無煙囪工業」,但根據世界經濟論 壇報告指出,現今旅遊業碳排放量佔世界總量 5%到 12%,節能減碳風氣也影 響旅遊業發展,減少旅遊的碳足跡(黃詩穆,2013)。透過舉辦「無車日」活動 (每年 9 月 22 日「國際無車日」),鼓勵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如:捷運、公 車等,或是透過步行、騎乘自行車,促使人們注意過度使用車輛造成的汙染問 題,重新思考交通工具帶來的含意。

自行車活動也開啟了慢活、樂活的旅遊方式,用兩腳與雙輪去探尋這個世 界,因為速度慢且可與大自然接觸,成為政府與車商推廣深度休閒的方式,使 自行車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成為健康、生態的休閒生活,行政院體委會(現改組 為教育部體育署)2006 年提倡自行車活動為全民運動(梁榮達,2011),政府 也將每年五月五日訂為全國自行車日,各縣市舉辦相關自行車活動,吸引越來 越多人願意參與自行車活動,騎乘路線不管是有規劃的自行車道或是一般道 路,隨著騎乘時間的增加,從原本的週末休閒活動逐漸延伸到日常生活,通 勤、轉乘交通工具等。全台自行車道目前已超過 3,000 公里(教育部體育署),

分布在全台各縣市,自行車活動網站不論官方或民間設立都有許多參考資訊,

例如:交通部觀光局「台灣騎跡」、中華民國自行車協會等,有些也配合智慧型 手機的普遍,開發手機版程式,方便自行車騎乘者在自行車活動時使用;各縣

(16)

3

市、各風景區自行車道的規劃也越趨完善,提供自行車騎乘者更安全舒適的騎 乘環境。

除了自行車道的建設,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也在台灣陸續設立,提供民眾 更便利的選擇,2008 年台北縣政府(目前已升格為新北市)設立 New Bike,但 當時人為人工租借方式,2013 年起試營運自動化租借服務,2014 年起開始與台 北市 YouBike 微笑單車逐步整合,原有 New Bike 則遷移至雙溪區、坪林區作為 低碳旅遊系統設施;2009 年高雄市率先啟用公共腳踏車自動化租賃系統(2013 年 12 月正式以 CityBike 為名);台北市的 YouBike 微笑單車(UBike)也在同 年開始示範營運,2012 年正式營運時,已有 13 萬會員,累計租賃次數超過 100 萬次;隨著租賃點的擴增,讓民眾有更多租借點選擇,使用人數也不斷增加。

其他縣市也陸續開辦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目前全台提供公公自行車租借服務 的 縣 市 包 含 台 北 市 、 新 北 市 、 高 雄 市 , 亦 有 桃 園 市 ( WeBike ) 、 新 竹 市

(WindBike)、台中市(iBike 微笑單車)、彰化縣(YouBike 微笑單車)、台 南市(Tainan Tour Bike)、屏東市(P Bike)。在此推廣下,全台自行車使用人 數不斷增加,甚至成為城市旅行的新風潮。

自行車騎持者隨著對自行車性能熟悉度逐漸提升,驅使參與者往更專業方 面去挑戰,在騎乘環境的選擇及自行車裝備,選用程度水準提高,在選擇的質 與量上也會相對地提升,使自行車活動不再是休閒運動,而是專業級的活動。

探討自行車騎乘者專業化程度,發現專業化程度對於騎乘者在選擇騎乘路線時 較為多元,也願意挑戰難度較高了路線,顯示騎乘者專業化程度對於場所依戀 具有相關性(陳心怡,2004)。

低汙染的自行車成為綠色運輸的代表交通工具,因具有省能源、低汙染之 優點,並兼具運動、休閒遊憩功能與短程接駁之特性,且可與大眾運輸系統互 補,如:鐵路、鐵馬的雙鐵旅遊等(廖一上,2010)。自行車旅遊屬於生態旅遊 的型態,透過「慢」遊的步調,帶動地方休閒產業發展,促進環境永續發展,也 造成自行車活動的蓬勃發展。自行車騎乘者休閒、旅遊等相關研究也成為潮 流,也有許多與地方依附感相關的研究,顯示自行車活動對於騎乘者與活動地

(17)

4

點具有認知或情感上的連結,個人的涉入程度會影響到地方的依戀程度(鄧秉 承,2008)。

行為意向來自 Ajzen 的計畫行為理論,提出行為意向即是可由意圖來預測 行為出現,因此對於行為意向的探討多由意圖進行測量,以推測實際行為的出 現情況(林佳蒨,2011),如:對消費者的行為展現:消費知覺影響個人態度,

出現行為意向,最終產生消費行為。行為意向研究經常用於消費行為之相關研 究;在教育研究上,則以研究對象對特定活動行為,例如:棒球訓練、有效教 學等;近年來也有許多與遊客選擇旅遊地、方式的相關研究。在本研究中,將 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自行車騎乘者,是否會受到個人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 為控制、行為意向等因素,對於繼續騎乘自行車的行為造成影響。

自我效能的研究,是由 Baudura 社會學習理論中的概念應用,認為人的行 為是目標導向的,是對自己能力的期待(謝偉雄、葉麗琴,2008),因此,由自 我效能的訊息,包含成功經驗、替代經驗、他人口說說服等,評估行為展現,

將結果廣泛的用以預測健康行為、生涯發展、教育理論等,並檢視該理論在不 同個體、發展階段、文化上的差異(王湘君,2012),由個人信念達成對我行為 成功的判斷,因此自我效能是屬於自我系統中動態的一環,具有統整行動的作 用(饒紋慈,2010)。若產生高自我效能,相信自我能勝任,在行為表現中較易 成功,有好的結果(林世娟,2005),因此自我效能可做為行為出現的預測變 項。在本研究中,假設自我效能會影響個人從事自行車行為的自信程度,自我 效能越高的騎乘者,對自己的再次騎乘行為越有信心,較能做出適合自己行為 的決定,相反的,自我效能低的騎乘者,則無法確定自己有信心能完成再次騎 乘自行車的行為,而個人的自我效能會受到成功經驗、替代性經驗、他人口說 說服、個人生理與心理等影響。

第二節 研究動機

開始使用自行車,大多數人起初可能是為了代步,但隨著時代潮流與文化 變遷,自行車成為時尚,吸引越來越多人的參與,每個人從事的原因不盡相

(18)

5

同,有些人為了健身、有些人為了交友、有些人為了心靈紓壓,因為不同影響 因素而影響再次騎乘自行車的行為,另外,在騎乘者自我效能較低落,則較不易 產生騎乘行為的意願,也較難再次騎乘自行車。

過去對於自行車的研究多就自行車功能的設計,以探索「騎士對於騎乘自行 車的需求與行為」為研究方向,探討自行車騎士人口數、動機與專門化程度以及

「自行車對於國人生活的影響」(梁榮達,2011),或是探討自行車活動與地區 性觀光策略的結合,公共自行車的推行對於地區的自行車活動者是否造成增量 等,或是針對自行車騎乘者在休閒態度,如:認知、情意、行為意向等探討(陳 錫平,2008),但由騎乘者的自我效能方面做研究並不多,自行車活動者從事活 動體驗是否與行為意向、自我效能造成影響?行為意向是否受到騎乘者的自我效 能所影響?

因此,本研究以自行車騎乘者為研究對象,由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自 我效能對行為意向的影響,以及了解自行車騎乘者的騎乘參與現況。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自行車騎乘者 自我效能對行為意向的影響,藉以提供自行車未來活動發展之建議。

壹、 研究目的

根據前述的研究背景動機,擬定本研究之目的,分述如下:

一、了解不同背景變項對自行車騎乘者在行為意向影響因素的差異情形。

二、了解不同背景變項對自行車騎乘者在自我效能影響因素的差異情況。

三、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自行車騎乘者自我效能對行為意向的影響 情形。

貳、 研究問題

基於研究目的,本研究你探討之問題如下:

(19)

6

一、 了解不同背景變項對自行車騎乘者在行為意向影響因素的差異情形。

1-1 不同背景變項的自行車騎乘者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是否有差異?

1-2 不同背景變項的自行車騎乘者的社會主觀規範是否有差異?

1-3 不同背景變項的自行車騎乘者的行為態度是否有差異?

1-4 不同背景變項的自行車騎乘者的重要他人主觀規範是否有差異?

二、 了解不同背景變項對自行車騎乘者在自我效能影響因素的差異情況。

2-1 不同背景之自行車騎乘者在他人口說說服及自我效能是否有差異?

2-2 不同背景之自行車騎乘者的技能經驗是否有差異?

2-3 不同背景之自行車騎乘者的身心調節是否有差異?

三、 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自行車騎乘者自我效能對行為意向的影響 情形。

3-1 探討自行車騎乘者的自我效能對行為意向是否有影響?

3-2 探討自行車騎乘者的自我效能影響因素對他人口說說服及自我效能是否 有影響?

3-3 探討自行車騎乘者的行為意向影響因素對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是否 有影響?

3-4 了解自行車騎乘者行為意向影響因素之間是否有相關?

3-5 了解自行車騎乘者自我效能影響因素之間是否有相關?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此節針對本研究之主要變相進行概念性定義及操作型定義。概念性定義以 Ajzen(1985)計畫行為理論與 Bandura(1977)社會學習理論中所提之自我效能 之定義作為本研究之概念性定義。操作型定義包括參與自行車騎乘的行為意向,

以及自行車騎乘者的自我效能。各變項定義如下:

(20)

7

一、 自行車騎乘者:

自行車從代步工具,成為假日休閒活動,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透 過自行車活動,體驗人生、挑戰自我、結交朋友,從教育部體育署到各縣市政 府,推動無車日、設置自行車道等,給騎乘者更好的活動環境,網路流通也隨 時更新自行車活動資訊,包括自行車挑戰賽、親子同遊、探索活動等,讓更多 人可以參與,從中獲得成就,更願意花時間在自行車活動,衍生為自行車旅 遊、生態探索等深度休閒。從事以上各類自行車活動之騎乘者,即為本研究之 對象。

二、 行為意向:

依據 1991 年 Ajzen 提出的行為意向理論,行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 BI)

即指任何行為表現的過程,也決定行為顯現。指個人對於採取某項特定行為的 主觀機率判斷,反映了個人對於特定行為採取的意願程度(蕭照陽,2010)。兩 項基本假設:行為表現是在自我的意志控制下,且合乎理性;人們採取行為的 行為意圖,是該行為發生與否立即決定因子(黃芬芬等,2011)。因此,行為意 向是指人們在有時間思考行為表現時,作為預測行為的方法,是受到個人意志 的控制,並決定了事情是否立即發生,個人意志控制會受到態度、主觀規範及 行為控制知覺等因素影響對行為意向的預測。

本研究中,參與自行車的行為意向是指研究參與者對於參與自行車的意願 程度。自行車活動是否能持續進行,會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故本研究分析影 響行為意向的因素,並找出最具影響性的因素,希望可藉此提供自行車騎乘者 參考。行為意向影響因素,包含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社會主觀規範、行為 態度、他人主觀規範等四部分,每題分為 5 個等級,計分方式從 1 分~5 分,總 分愈高,代表自行車騎乘者的意願愈高。

三、 自我效能:

依據 1997 年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人們有能力做自我指導完成行為,

對自我的指導來自個人成就經驗、替代性經驗、他人語言說服、情緒調節與生 理狀態,產生個人對自己所預期的行為結果,並類化至相似情境、範圍也能達

(21)

8

成行為(周文祥,1998),自我效能將影響行為水準與強度。因此,自我效能是 指自己對行為的評估,預測是否能完成行為,所以對自己越有信心的人,越有動 力去完成目標。

在本研究中,自行車騎乘者的自我效能是指騎乘者對自己心理的評估,能夠 持續騎乘自行車。自行車活動是否能持續進行,會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故本 研究分析影響自我效能的因素,並找出最具影響性的因素,希望可藉提供自行 車騎乘者參考。自我效能影響因素,包含他人口說說服及自我效能、技能經驗、

身心調節等三部分,每題分為 5 個等級,計分方式從 1 分~5 分,總分愈高,代 表自行車騎乘者的自我評估愈好。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一、 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對象以台灣地區自行車騎乘者為取樣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因研究時 間有所限制,最後問卷蒐集包括台東森林公園自行車道之正在騎乘自行車之民眾 及網路自行車社團成員等兩種方式。

二、 研究地區方面

本研究詢問自行車出租店,認為發放問卷會增加其工作量且造成生意上的困 擾,不願意協助發放,因此,研究者以台東森林公園自行車道為取樣地點,於台 東森林公園國際地標,詢問騎乘者填答意願後,進行問卷填寫,並當場收回;另 外,設計網路問卷發布於網路自行車社團,確保填答者符合本研究之研究對象。

(22)

9

三、 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主要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自行車騎乘者之行 為意向影響因素、自我效能影響因素之差異情形,以及自我效能影響因素對行為 意向影響因素的影響情形。

四、 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以調查研究法研究,透過「自行車騎乘者的行為意向與自我效能之影 響因素」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包含「行為意向影響因素之量表」、「自我 效能影響因素之量表」、「基本資料」三部分,針對自行車騎乘者進行問卷蒐集 與資料分析。

貳、 研究限制

一、 研究對象限制

本研究樣本的選擇對象為自行車騎乘者,受到自行車團體及參與相同活動 的對象限制,相互推薦進行問卷施測,造成影響因素相似;網路問卷蒐集受到 網路使用者背景因素,容易偏向固定性別、年齡層、職業等影響。故研究的推 論性有其限制。

二、 研究範圍限制

自行車騎乘者來源相當多,受限於抽樣地點、時間等,研究結果未必能推論 至所有騎乘者。

三、 研究變項限制

本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與社會學習理論探討參與者參與行自行車活動之行 為。探討因素在行為意向影響因素包含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社會主觀規 範、行為態度、重要他人主觀規範等四部分,自我效能影響因素包含他人的口說 說服及自我效能、技能經驗經驗、身心調節等三部分,其餘影響自行車騎乘者的 因素不在本研究討論範圍。

(23)

10

四、 研究方法限制

本研究以自陳式問卷量表,採用研究者自編「自行車騎乘者的行為意向與自 我效能之影響因素」調查問卷蒐集資料,利用 SPSS 19.0、AMOS 22.0 等統計軟 體進行資料分析,受試者回答具主觀性或受同儕影響等因素干擾,故對問卷作答 有所保留或與真實情況有所差異。

(24)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近年來,自行車活動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在台灣蔚為風氣,政府也推出自行 車道鼓勵民眾養成運動、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本章內容共分三節,第一節介紹 自行車活動,第二節介紹行為意向,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第三節介紹自我 效能,以社會學習理論為基礎。

第一節 自行車活動與騎乘者

自行車活動為本研究的重點,整理、分析與歸納以下資料:自行車活動內 涵、自行車活動相關研究。

壹、 自行車內涵與活動發展

自行車通常指兩輪的路上車輛,在台灣一般稱為「鐵馬」、「孔明車」、「單 車」、「腳踏車」,過去主要是做為交通工具或運輸工具,現在則成為運動器材,

提供休閒活動,調適心情,強健體魄的工具,也可作為人際關係交流的連結。

世界自行車發展甚早,原始草圖在 1490 年就由達文西繪製,但一直到十八 世紀末才被發明製造並開始改良(范智明,2008),1874 年才有了現代化行事 的自行車,有了帶動前後輪的鏈條,1886 年才由「腳踏車之父」John Starley 設 計出和現在樣式相同的車型(余俊德等,2010)。

而台灣的自行車發展,日治時期由日本傳入,初期並不普遍,以送貨用為 多,直到日治末期,才開始引進自行車做代步工具與運輸載貨、做生意的載 具,平均三戶會有一輛腳踏車,台灣光復後自行車開始自製,且價格較低廉,

約是進口車一半價格,1950 至 1960 年代的台灣,因政府進口替代到出口擴張政 策,開始大量生產,並出口零件至國外,因 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機,造成世界 自行車需求大增,台灣自行車產業成長茁壯。隨著經濟發展,1968 年起,大量 的輕型機車由日本引進,自行車反而成了落後的交通工具(李佩璇,2009),

(25)

12

1980 年代,台灣生產的自行車有 92%出口外銷,此時年外銷數量高達 1023 萬 9473 輛,為 1970 年代 40 倍之多,因而得到「自行車王國」的稱號,僅 8%的自 行車內銷,自行車活動風氣尚未盛行。

初期自行車多扮演交通工具,在歐洲國家持續改良下逐漸盛行,在 1896 年 第一屆奧運時,就已列入比賽項目,因此,自行車運動競技的功能很早就已經 開始,二十世紀末開發中國家仍以自行車做為代步工具,但歐美國家卻早已將 自行車轉換為觀光、休閒、運動與健康的工具(范智明,2008),二十一世紀隨 著環境議題的重視,全球暖化、聖嬰與反聖嬰現象輪替,愛護地球、節能減碳 的風氣盛行,人們開始想要簡單的過生活,樂活風氣興起,而越來越走向休 閒,並與觀光產業結合。

自行車運動與觀光結合在歐洲推行許久,甚至有自行車假期公司的設立,

提供各國遊客觀光選擇,在台灣自行車觀光,在 2002 年行政院推動旅客倍增計 畫,為吸引歐美客源,開始規劃綠色休閒觀光路網,2006 年提出九大特色自行 車道計畫,2007 年國片「練習曲」中的一句話:「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 不會做了」,帶動更多人去從事自行車環島,經濟部更提出自行車環島認證計 畫。

在台灣自行車漸漸成為生活的一部份,買汽車送自行車,鐵路加鐵馬的兩 鐵旅遊方式,健身又環保的工具推行,也使自行車交易量不斷提升,車款、功 能不斷推陳出新,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抬頭,越來越多的自行車環遊故事,

更帶動台灣的自行車活動,政府設立自行車道、鐵馬驛站等,讓自行車活動成 為「樂活」的代表,2014 年行政院提出「鐵馬全台好行,樂活健康臺灣」,透 過自行車道的延伸,從 2008 年 900 公里到 2014 年增加至 4016 公里,增加 4.5 倍,並預計 2015 年底前完成全臺自行車路網,透過自行車活動,促進觀光在地 產業、創造地方就業機會、達到節能減碳與運動休閒的功能。因此,政府透過 自行車專用道吸引大量遊客,形成一種休閒產業(黃冠詒,2010)。

台灣的自行車專用道發展最初於台北市敦化北路(賴允荃,2008),當時僅 為設置於道路兩側之專用車道,方便自行車活動者使用,之後,因應行政院體 委會、經建會、教育部在硬體與軟體上推廣,硬體上持續建設自行車專用道,

(26)

13

除在原有道路劃設專用車道,也開始設計自行車專用道路,與車道分隔以增加 安全性與舒適度(廖佾晨,2008),例如:設於河堤邊、公園內、重新利用舊鐵 道等方式,創造更適合的休閒空間,軟體上進行校園推廣,鼓勵學生騎自行車 或走路上學,從小養成觀念,而不在依賴電動交通工具,不只可以強健身體,

也可進行環境教育、愛護地球。

在自行車活動的發展越來越蓬勃下,越來越多活動參與者出現,依照遊憩 專門化的劃分可以了解活動參與者涉入程度的改變,隨著參與活動頻率與知識 技能等活動逐漸累積,轉為生活重心,因此可依照生活方式、過去經驗、經濟 投入來衡量(陳梅君,2008)。若用於自行車騎乘者身上,依其擁有車輛的程度 與使用頻率區分為:非經常性騎乘者、偶發性騎乘者、經常性騎乘者、自行車 愛好者,不同程度的活動參與者,可能受到背景、經驗、態度和動機的不同有 所影響(廖佾晨,2008)。

自行車騎乘者從政府到企業、學生,紛紛響應,打造運動島的活動在每個 鄉鎮推行,自行車網站、BBS 社團,大家互相揪團騎乘,從學生成年禮到各式 挑戰賽、三鐵,公、私營企業紛紛打出自行車活動,台灣自行車活動越來越蓬 勃發展。經建會 2008 年統計資料,台灣地區自行車族有 80%以休閒為目標,,

而自行車騎乘人口由 2006 年 5.7%到 2008 年提升至 8.3%,成長率高達 45.6%,

可見自行車活動已成為台灣民眾休閒運動新趨勢(林伶怡,2012)。

貳、 自行車活動相關研究

國內大多數對於自行車的探討多以探討自行車性能,如剎車系統、變速設 計等,或是產業行銷模式、自行車道設計等,自行車騎乘者多以休閒滿意度或 社會資本連結為目的,較少探討個人心理動機連結。與本研究較相關部分做整 理,以自行車騎乘者類型、影響自行車活動的因素等。

一、 自行車騎乘者:

東英格蘭旅遊局依參加自行車活動頻率與自行車擁有情況區分(行政院體委 會,2002):

(27)

14

(一) 休閒騎乘者屬一般型騎乘者,多偏好較短距離且低速的自行車活動,且 多與親朋好友同行。

1. 非經常性休閒騎乘者:騎乘者可能只有少數騎乘經驗,大部分沒有 自己的自行車,或有自行車也幾乎沒有騎乘。

2. 偶發性休閒騎乘者:在天氣良好時會騎乘外出遊玩,但冬季很少騎 乘,大多擁有自己的自行車。

3. 經常性休閒騎乘者:較不受天候季節限制,即使冬季仍會偶爾使 用,幾乎都有自己的自行車。

(二) 自行車愛好者:又稱進階型騎乘者,無論任何季節都會騎乘外出遊玩,

必定擁有自己的自行車且配有安全帽、水壺、車燈、簡易維修工具等設 備,喜愛長距離騎乘且習慣在不同環境中使用自行車(林佳璇,2011)。

二、 影響參與自行車活動的因素

(一) 個人特性差異:不同的騎乘者性別、教育程度、職業、年齡、婚姻狀 況、收入水準、資訊來源等皆會影響。以性別而言,男性明顯高於女 性,但近年來女性騎乘者有增加趨勢;年齡而言,21~40 歲比例較 高,但加入自行車隊則以 41~50 隨為多;收入水準多數研究落在 2~5 萬元(余瑋舲,2009)。不同的騎乘經驗,參與活動頻率高低,不同路 線的體驗等,經驗越豐富越願意從事較高難度的自行車活動;而有同伴 一起參與活動也較易提高騎乘機會。不同的騎乘設備,自行車類型、相 關配備的準備,一般騎乘者多以變速車、淑女車、公路車等,進階騎乘 者多以登山越野車為主,並願意投資相關設備購置,如:水壺、馬鞍袋 等。

(二) 自行車道騎乘環境滿意度:自行車道的設置,提供騎車者多樣化的選 擇,一般騎乘者主要考量安全性、舒適性,以休閒健身為目標;進階騎 乘者考量冒險性、挑戰性。

(三) 自行車騎乘者場所依戀:場地依戀指人對自然或特殊地點的依戀,包含 場所依賴、場所認同、場所偏好(陳心怡,2004)。場所依賴表示騎乘 者對這個環境或自行車道可以獲得滿足,且喜歡這路線,認為是最好

(28)

15

的。場所認同表示騎乘者認為這個環境或自行車道具有意義性,且有深 入瞭解,並具有認同感與感情。場所偏好表示騎乘者段環境的喜好程 度,例如:喜歡騎乘自行車道、距離住家近的、坡度變化小的、沿線風 景佳的、荒野自然性高的路線。

(四) 自行車旅遊:一種新型態的觀光模式,在台灣自行車商、旅行社紛紛推 出自行車旅遊活動。在旅遊過程中,自行車是主要的運輸工具,並提供 遊憩體驗,時間並不限長短,因自行車的機動性、方便性,並帶有運動 體能之功能(周佳容、王月鶯、陳國勝,2012)。參與方式可分為團體 騎乘,如車隊、旅行社發起之旅遊活動,及個體騎乘,如個人發起的家 庭騎乘活動。

第二節 行為意向理論及相關研究

行為意向指個人對特定行為的態度,抱持肯定或否定的行為傾向或意圖,

包含個人對特定行為的主觀機率判定,因此行為意向與從事行為存在高度相關 性,可利用行為意向來預測個人行為。行為意向的研究範圍廣泛,包含商業上 的消費行為選擇、滿意度,教育上的知識、態度探討,個人從事特定行為的動 機等,本節整理過去相關研究。

壹、 行為意向理論與內涵

行為意向又稱行為意圖,以下因參考資料不同,同時將出現兩種說法,係 指同一現象。計畫行為理論在解釋不同的行為意向時,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因 此廣為在各類行為研究中使用,包含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分析、業者的經營策略 態度等(「計畫行為理論」,2014)。故本研究使用之行為意向主要根據「計畫行 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與「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

計 畫 行 為 理 論 ( TPB ) 是 Ajzen 於 1985 年 所 提 出 , 依 據 1975 年 Fishbein&Ajzen 提出的理性行為理論(TRA)演變而來,理性行為理論可用以預

(29)

16

測和了解人類行為,特定行為出現是受個行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BI,

又稱行為意向)影響,行為意向取決於個人對行為的態度(Attitude,AT)與社 會造成對特定行為的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SN),兩因素也互相影響;但 在實際情境中,個人行為又受到許多其他因素影響,而非全因個人意志,故 1989 年 Ajzen 加入第三個影響因素:認知行為控制(perceived brhavioral control,

PBC),代表其他非理性因素的影響,此即計畫行為理論,藉此增加行為意向的 預測程度和解釋力(「計畫行為理論」,2014)。

行為決定個人的行為意向;行為意向決定於對行為的態度、行為主觀規範 與認知行為控制等三者交互影響;對行為的態度、行為主觀規範與認知行為控 制受外在變數影響(黃詩穆,2013)。

圖 1 計畫行為理論架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依 Ajzen 計畫行為理論整理

在此架構假設下,可見個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皆會影響行為 意向,而行為意向決定行為出現與否,在個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 又受到個人的社會、經濟背景影響。行為是一種預設為達成某目標情境中可被 觀察的回應,Ajzen 指出行為包括行動;目標、背景脈絡、時間四個條件,條件 改變也會導致行無改變(蕭照陽,2010)。

行為意向是個人對採取某特定行為的主觀機率判定,反映個人對特定行為 採取意願,當行為意向越強列代表採取特定行為的可能性越高(蕭照陽,

2010),行為意向就是行動的立即決定因子,又會受到人類的天性與反應社會的 社經變項

個人態度

主觀規範

知覺行為 控制

行為意向

(圖) 行為

(30)

17

影響,即態度與主觀規範,當形成意圖的決定因子相互衝突,出現相對性權衡 決定行為,但相對性權衡因事而異,也因人而異(黃璟蕙,2005)。

以下根據 Ajzen 的先後研究整理影響行為意向的因素,理性行為理論基本 假設有三:第一,性別、年齡、職業等人口統計變項對行為沒有直接影響,行 為的發生乃是經過態度、主觀規範產生行為意向而間接影響。第二,行為意向 在產生行為前不會改變。第三,行為完全受 個人的意志力控制(詹文忠,

2013),對個人行為進行預測與解釋,因應實際狀況,計畫行為理論又加入了知 覺行為控制變項(張新立、沈依潔,2005)。以下依各行為意向影響因素介紹:

一、 行為態度(attitude of behavior,AB):

指個人對特定行為所持有的正面或負面心理感受與評價,抱持積極、正向 的態度,他們會產生更高的行為意向。所以個人態度是由個人對特定行為的評 價經過概念化而形成(蕭照陽,2010)。個人態度包括認知要素、情感要素、意 向要素,其中認知要素、情感要素被認為是決定因子,而行為意向由態度決 定,態度可能受先前經驗影響(Engel 等,1995,引自柳婉郁、汪俞靜、蕭靖 宇,2014)。

行為態度可由個人的行為信念(behavioral belief)與結果評價(outcome evaluation)做預測,行為信念指個人認為執行特定行為會產生某種結果的信 念;結果評估指個人對結果所預期會得到的價值回應,事先評估會得到正向或 負向的結果(洪子涵,2013)。例如:「運動有益身體健康」是行為信念,而個 人「是否在意身體健康」是個人對結果的評價,所以當個人認為「運動有益身體 健康」又希望「身體健康」的結果,那麼便會具有正向看法,而實行運動行為。

主要受個人內在因素影響,當缺乏完成特定行為所需的資訊、技術、能力,導 致行為無法實現;當個人處於壓力的情緒下,對行為控制能力會下降;個人對 控制行為的能力本來就存在個別差異;行為的達成需要相當程度的意志力,有 時行為無法達成是因為個人的遺忘(黃麗津,2014);因此,個人的態度亦受到 許多因素影響,進而影響行為意向,故 Ajzen 後續又提出知覺行為控制解釋非 理性因素。

(31)

18

圖 2 信念、結果評價、態度、行為意向與行為關係圖 資料來源:Engel(1995)引自柳婉郁、汪俞靜、蕭靖宇(2014)

二、 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SN):

指個人對特定行為知覺到社會壓力,對特定行為使否該從事的信念,受到 他人對特定行為的評價影響。社會壓力來自重要他人或所屬團體,如:父母、

配偶、朋友、主管或其他團體等(余宗樺,2010)。

主觀規範是由規範信念(normative belief)及依從動機(motivation to comoly)

交互作用的結果(洪子涵,2013),規範信念指社會環境對個人特定行為意向的 影響,及個人從事行為時感受到重要他人或團體給予的正面或負面感受;而依 從動機是指個人從事特定行為時,參考他人意見的依從程度(黃麗津,2014),

例如:「感受到親友認為運動有益身體健康」即是規範信念,而「是否願意順從 親友的想法」則是依從動機,如果「感受到親友希望運動」,而個人又「願意聽 從親友的想法」,就會較願意從事運動行為。

這些外在因素通常導致行為意向暫時性的變化,也能受個體依賴他人的因 素或缺乏時間及機會而不出現行為;因此,主觀規範越高,行為意向越高,實 際行為機率出現越高;也就是當個體採取的行為是他們的重要他人所希望他們 採取的行為,便會產生更高的行為意向,而去執行行為(蕭照陽,2010)。

圖 3 規範信念、依從動機、主觀規範、行為意向與行為關係圖 資料來源:Engel(1991),本研究整理自林家輝(2012)

三、 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PBC): 信念

結果評價

行為態度 行為意向 行為

規範信念

依從動機

主觀規範 行為意向 行為

(32)

19

指個人在執行特定行為時,本身認為容易或困難的程度,由自我能力及環境 狀態因素構成,自我能力是個人對自己是否能完成特定行為的自我認知(黃麗 津,2014)。知覺行為控制反映個人過去經驗和預期的阻礙(蕭照陽,2010)。

Ajzen 與 Madden(1986)將影響個人意志控制的非理性因素分為內在因素,例 如;資訊、技術、能力、情緒等,及外在因素,例如:時間、機會、金錢、倚賴 他人等(林家輝,2012)。

知覺行為控制由控制信念(control beliefs)與促進知覺(perceived facilitation)

所構成。控制信念指個人對自己擁有多少特定行為所需資源、機會或阻礙的認 知,促進知覺則是對資源、機會或阻礙對個人展現特定行為的影響程度(林家 輝,2012)。

因此,非理性因素雖非個人能完全控制,但當個人可以掌握或擁有的資源 與機會越多,且預期阻礙越少,知覺行為控制力越強,對行為展現越有把握,

則行為意向越強,越易影響特定行為。此外,Ajzen 表示知覺行為控制也能直接 影響行為,但要在所預測的行為完全不在意志的控制之下,與知覺行為控制反 映出某種程度的實際控制前提下,不需經由行為意向即可產生行為(蕭照陽,

2010)。例如:「自認為有足夠時間從事運動行為」即是控制信念,而「時間對 個人從事運動的影響程度」及促進知覺,如果個人認為「擁有足夠運動時間」,

而「有時間便可以運動」,則會產生願意運動的動機,或是個人可以運動。

圖 4 控制信念、促進知覺、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向與行為關係圖 資料來源:Engel(1986),本研究整理自林家輝(2012)

綜合上述,可知當個人對特定行為抱有正向的行為態度、有強烈的主觀規 範與對知覺行為控制能力越高時,則採取行為的行為意向越高,也越容易出現 行為。若有正向態度、也獲得重要他人支持,但知覺自身無資源或機會,則為

控制信念

促進知覺

知覺行為

控制 行為意向 行為

(33)

20

降低行為意向程度,故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三因素也會互相牽制、

影響,並非對特定行為皆同時具正向影響。

貳、 行為意向相關研究

由探討行為意向的相關文獻可知,大多使用 Ajzen 計畫行為理論解釋,並 廣泛使用在各個不同領域的研究,探討個人對特定行為之行為意向影響因素,

將行為意向與自行車活動相關研究整理分類為綠色消費與低碳生活、社會與學 習行為、運動行為、休閒活動行為,分別討論:

一、 綠色消費與低碳生活行為研究:

根據過去研究,綠色消費行為模式中,消費者的個人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 行為控制影響行為意向,並導致行為出現,消費者行為意向直接影響行為意向。

黃詩穆(2013)在南部大學生對生活環保的行為意向研究中,探討電池回收及茶 飲料兩議題,發現大學生將電池回收之行為意向,在於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 為控制皆為正向影響,又以態度比例最高,但在茶飲料的消費行為分析中,主觀 規範才是主要影響行為意向的因素,顯示不同的特定行為會受到不同因素影響。

吳岱壎(2013)雲林縣國小教師環保旅館的接受度與綠色消費行為意向及綠 色行銷認知研究中,綠色消費行為意向受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所影 響,分析結果顯示人口變項在綠色消費行為意向有顯著差異,綠色消費行為意 向、綠色行銷認知及環保旅館的接受度均呈正向的顯著相關,又以知覺行為控 制是最重要影響行為意向,當中選購環保標章商品、樂於購買成本較貴的綠色 產品等因素最具影響力。

蘇亭如(2013)雲林縣國中小教師的低碳飲食行為意向研究,發現教師在整 體低碳飲食行為意向是積極、正向的,但受不同背景變相仍有顯著差異,全球 暖化與低碳飲食知識和行為意向呈正相關。

松靖杰(2012)嘉義縣太平社區低碳社區認知與行為意向研究,低碳知識影 響態度,態度影響行為發生,但低碳知識並直接影響行為產生,因此低碳知識 推廣有助於社區節能減碳推動,可藉由宣導、綠建築概念等方式進行。

(34)

21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行為意向在綠色消費與低碳生活行為中,態度、主觀 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綠色消費與低碳生活行為意向有顯著影響,也影響行為 出現,但並非對每個行為都具正相關或具顯著影響。

二、 社會與學習行為研究:

余宗樺(2010)探討彰化縣國小教師使用自由軟體研究的態度、主觀規範、

知覺行為控制是否藉由行為意向影響行為,分析不同背景會變項影響到三因素 與行為意向的關係,而影響教師行為三因素皆呈正相關,其中以主觀規範最 高,態度次之,知覺行為控制最少,但知覺行為控制會直接影響行為發生,未 必經過行為意向。

詹文忠(2013)對教師網路社群使用行為意向的研究中,以行為意向為結果 變項,態度與自我效能具正向影響,自我效能、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 制與皆會影響行為意向,教師自我效能對於參與網路社群行為意向有顯著影 響,自我效能越高,在使用網路社群,有越高的動機與想法;但主觀規範雖有 正向看法但相對較不顯著。

黃麗津(2014)雲林縣某高中青少年參與藝文活動的行為意向研究,受到不 同背景變項在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向有所差異,青少年參 與的態度、主觀規範對藝文活動的行為意向有顯著影響,但知覺行為控制對藝 文活動的行為意向影響,研究者指出可能因地域:藝文活動資源較少、交通不 便等因素,造成知覺行為控制無顯著影響。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對社會與學習行為意 向皆具影響力,但受到研究對象不同與地域性,在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有所 差異。

三、 運動行為研究:

張新立、沈依潔(2005)對台北市民步行行為意向研究,採取理性行為理論 探討態度與主觀規範影響,提高正向休閒態度與環境滿意度有助於提高步行行 為意向,但在不同人格背景仍有不同影響因素。

蕭照陽(2010)對屏東縣國小學童參與棒球訓練行為進行計畫行為理論模式 研究,在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向,受到不同背景因素影

(35)

22

響,而有程度上差異,整體而言,以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向影響最大,其次 為態度,且三因素之間皆有顯著相關,其中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具有直接影 響,而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則是藉由行為意向間接影響行為。

林伶怡(2012)針對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程度、休閒運動滿意度及 節能減碳行為意向研究,發現國小教師休閒活動最喜歡騎乘自行車,休閒運動 滿意度與節能減碳行為意向呈正相關,在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節 能減碳行為意向之預測呈高度相關,其中以知覺行為控制最為重要。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向大多呈正相 關,但仍受背景因素影響,有所差異。

四、 休閒活動行為研究:

黃啟明(2002)運用計畫行為理論模式探討台北縣國中男性高關懷學生在休 閒活動意圖的預測與解釋,發現行為態度、知覺行為控制與休閒活動行為意向 呈正向影響,主觀規範則呈現負向影響力,顯示對重要他人的意見會產生反抗 意念。

潘英琴(2012)針對小琉球風景特定區遊客生態旅遊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不 同社經背景對旅遊動機、生態態旅遊體驗及行為意向有顯著差異,動機與體驗 對行為意向具正向相關與顯著影響,生態旅遊涉入則不具顯著影響,但具有間 接效果,動機越強在體驗後滿意度越高,重遊意願也越高,但在生態旅遊涉入 對行為意向卻不具顯著相關,雖為正相干但未達顯著,表示生態旅遊涉入並不 是影響行為意向的主因,但仍具間接效果。

李之維(2013)研究遊客對低碳旅遊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 為意向,可知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於低碳旅遊皆具影響力,其中主 觀規範對重要他人的想法的依從度非常高,但在知覺行為控制個變相差異性較 大。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在休閒活動行方面,受研究對象不同,而在態度、主 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向的預測利相互增減,而有差異性在。

(36)

23

第三節 自我效能理論與相關研究

自我效能理論自 1977 年 Bandura 提出此概念而受到極大重視,廣為應用於 各領域,如: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教師教學自我效能、生涯自我效能等,為做更 深入探討,以下先探討自我效能:

壹、 自我效能理論基礎與內涵

White 認為效能(effectance)指的是個體有動機是因為覺得有能力改變,藉 由重複行動來熟練技能,從中獲得信心(黃昱仁,2011)。Bandura 提出自我效 能(self-efficacy)即是個體藉由行為表現已得到想要的結果,有助於了解行為的 認知過程及如何改變行為。乃是個人對自己組織與執行行動達成某一目標的能 力判斷,是自我表現的某一行為能力的信念(曾珮媛,2010),所以 Bandura 認 為人是目標導向的(謝偉雄、葉麗琴,2008)。因此,Bandura 認為個體由自我 效能的認知機轉,調整自我動機、思考型態與行為,換言之,自我效能是創造 改變或執行行動的的核心信念,會影響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反應及因應的行 為,在社會學習論認為自我效能可有效的用來預測未來行為,但自我效能不是 依據對結果的預期,而是對自己能力的期待(謝偉雄、葉麗琴,2008)。

延伸研究,在特定情境中,個體主觀評估自身面對困難的能力,並持續規 律地從事行為的把握程度(黃昱仁,2011),如:個體知道騎乘自行車可獲得身 體健康、增加體能,但當他不相信自己有辦法騎乘自行車三十分鐘以上時,則 會選擇不採取行動,此及自我效能任為個體不具此項能力,而無法出現行為。

因此,自我效能理論主要探討個體在情境需求與個人能力評估之間的關係,其 中包含了認知、社會性、行為技巧的統合能力,以達到預期目標。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主要透過誘因、自我效能及結果期待概念來預設和 解釋行為及結果,而大多數相關研究也指出自我效能與參與行為具有高度相 關。

個體行為的持續與改變從圖中可知會受到誘因、自我效能、結果預期影 響:誘因是指個體從事行為受到某些關鍵因素所啟動,進而出現願意從事行為 之「動機」,但在本研究中,並不採用此作比較因素。自我效能或稱為效能預

(37)

24

期,指個體對自己完成行為能力的認知,在從事行為前會先進行自我能力評 估,即個體的主觀認知,在評估後影響個體行為的選擇,願意持續從事行為的 意願。自我效能對於個體的影響包含認知、動機與情感(劉博文,2013):

一、 認知:擁有較高自我效能的人便有較高理想抱負,並願意接受挑戰,依據 自我效能而從事行為活動,不會只專注在自己的不足之處。

二、 動機:較高自我效能的人確信自己有能力達成目標,在過程中也較願意付 出。

三、 情感:較高自我效能的人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完成任務的人,面對環境壓力 時,感受到憂慮與苦惱的程度較低,並可適時調整自我想法。

在進行自我效能的評估時,會受到以下四個訊息影響(黃昱仁,2011):

一、 成就表現(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或稱成就經驗、精熟經驗,個 體依照過去成敗經驗做判斷,多次成功經驗會強化自我效能,多次失敗經 驗會降低自我效能。高自我效能者,即使面對失敗,也能肯定「自我能力」, 並將失敗歸因於環境或努力不足等,而不會降低自我效能,成就表現是自 我效能最主要的訊息來源(曾珮媛,2010),也是最容易提升自我效能的因 素。

二、 替代性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透過觀察他人、影片或聽到成功的經 驗,對自己進行能力評估,若感受到自己應該能夠完成,便會提高自我效 能,會影響到部分的自我效能,且有助於提高行為改變的持續性。

三、 他人口說說服(Verbal Persuasion):或稱言語上的勸說,藉由他人的口語指 導或重要他人的鼓勵,而相信自己在能力範圍內可以從事特定行為的信 念,進而提高自我效能。因此,說服者對個體而言,具有專業性與值得信 賴的感受,可獲得認同,讓個體更願意繼續堅持下去。當個人遇到困難時,

受到正向的口說說服,便會提升自我效能,反之,負向的口說說服會使人 放棄(曾珮媛,2010)。

四、 情緒調節與生理狀態(Physiological and Affective States):個體在面臨壓力 時,緊張的感受會影響主觀判斷,而降低自我效能,因此,當個體處於負 向情緒時,易降低自我效能。而生理狀態不佳,感到身體不適時,也會降

(38)

25

低個體的自我效能。但每個人對生理和情緒狀態的認知不同,有些人未將 焦慮視為挑戰,而更投入工作,但一般而言,減少壓力、焦慮、沮喪會有 較好的工作表現,進而提升自我效能(曾珮媛,2010)。

以上四種訊息對自我效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力,內在的成就表現影響個 人對自我的能力認知,而外在的環境替代性經驗和他人口說說服,增強個人自 信心,另外對環境的認知會產生的情緒調節與生理狀態改變,以上各影響因素 皆能造成自我效能提升。

圖 5 自我效能理論架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依 Bandura 社會學習理論整理

根據 Bandura 對有意義的自我效能分析評估,包含以下三向度,並會影響 到行為表現(黃昱仁,2011):

一、 水準(Level)或程度(Magnitude):指個人認為自己能達成的任務困難等 級,自我效能高者認為自己可以達成較困難的任的,而自我效能較低者會 偏向選擇較簡單的工作。

二、 類化性(Generality):或稱延伸性(Generalizability),個人經驗類化到其他 不同情境的情況,當類化程度越高時,越容易類推至不同的情境,更願意 去從事特定行為。

三、 強度(Strength):或稱說服力,指能夠被判斷力說服的程度,與自我效能 的持續行為有關,當強度較弱,容易受到失敗經驗而降低自我效能,強度 高者不會因為阻礙或挫折而威嚇。

而透過影響個體自我效能的訊息,會影響個體在選擇、表現及持續的行為 結果(羅雅馨,2011):

一、 選擇(Choices):選擇是否面對問題,個體認為超過能力範圍時,會選擇逃 避,而不願面對,產生焦慮、沒有信心;但高自我效能者會選擇積極面對 問題(曾珮媛,2010)。

二、 表現(Performance):決定應付問題的表現,做出適切評估,個體對特定行

誘因 動機 預期

行為

行為 結果

自我效能 結果預期

(39)

26

為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時,面對該行為時表現會較佳,將注意力及努力用在 困難情境面對(莊博雯,2006);但低自我效能者無法做出適切評估,而自 我受限。

三、 持續(Continue):決定面對的持續度,個體自我效能越高,越容易堅持,

更容易達到成功的表現,並投注更多心力以符合環境的需求;但自我效能 低者,容易因挫折放棄而無法堅持到底。高自我效能者是困難為挑戰,更 願意付出努力去面對並熟練技能,為自己設下較高目標並投入去完成,對 他們而言,失敗是可以透過更加努力、提升技巧補救的,因此,在阻礙中 總能快速恢復信心,並致力問題解決;但對低自我效能者而言,缺少志氣,

逃避困難工作,傾向自我懷疑,因此,不願做出自我承諾,面對困境時,

選擇自我責怪,而失去自信,在下一次的困難也較難從挫折中走出。綜合 上述,自我效能是個人對特定行為的能力預測,也是個人對自我效能表現 的信心程度(曾珮媛,2010)。

結果預期指個體在從事行為時會導致對特定結果的期待,而確信結果出現 會更積極去從事行為,但結果期待並不見得會讓個體願意從事行為。結果預期 包含三種形式(陳建台,2006):

一、 生理:個人對特定行為所產生的正面或負面生理反應,包括滿足的愉快感 或不舒服的嫌惡感。

二、 社會:社會對特定行為所產生的正面或負面影響,即社會對此行為是贊成 或反對、獎賞或處罰、接受或拒絕。

三、 自我評價:個體本身對行為保持正面或負面評價。

有些學者認為結果預期是影響行為的關鍵因素,例如:Iewin 行為動機與意 圖理論、Feather 預期價值理論。本研究是以 Bandura 的觀點,認為自我效能是 影響行為的最佳預測因子。

(40)

27

貳、 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自我效能研究多在探討不同類群的人對特定事項或是生涯規劃運用,如學 生在課業上、教師在教學上、病患在治療上等,或是採用自我效能與其他因素 做相關分析,如目標導向與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等。

一、 運動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在運動自我效能研究中,自我效能與運動表現成正向相關(謝偉雄、葉麗琴,

2008;黃璟蕙,2005;蕭瑞國、廖焜幅、林素戎、張淑貞,2006),且男生自我 效能表現比女生高(謝偉雄、葉麗琴,2008;黃璟蕙,2005);在青少年健身的 整體自我效能並沒有明顯差異,但在不同自我效能層面中,人際關係、休閒娛樂、

生活技能等三方面,男性顯著高於女性,身體健康、運動適能、情緒壓力,雖未 達顯著,但男生得分仍高於女生(黃昱仁,2011)。高運動參與者的自我效能表 現比低運動參與者高,也就是運動參與程度與運動自我效能呈正相關,且壓力因 應能力與運動自我效能有正向關係,但生活壓力與運動自我效能則無明顯關係

(陳建台,2006),運動參與者獲得越多社會支持時,自我效能越高,活動涉入 程度越深(劉博文,2013)。就女性而言,不同工作難度、目標難度在自我效能 上有顯著差異,即低工作難度在表現上較高工作難度好,自我效能越高,運動表 現越好,且受到認知影響會增進自我肯定,自我效能的廣度和深度與運動表現呈 高度正相關,不斷提升(王澤惠,1998)。

參、 自我效能與行為意向相關研究:

黃璟蕙(2005)探討大台北地區老年人運動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對運 動意圖之影響,並導致運動行為產生改變心理態度,發現不同性別參與者在自 我效能及運動行為存在顯著差異,男性自我效能、運動行為高於女性;運動態 度與主觀規範、自我效能、運動意圖呈正相關,顯示運動參與者行為態度越正 向,自我效能、從事規律運動意圖也越高;自我效能與運動意圖、運動行為呈 正相關,顯示越相信自己能從事規律運動者,參與運動的意圖及規律運動行為 越能顯現。

(41)

28

莊博雯(2006)探討國小肥胖學童體重控制行為意向與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之 研究,發現受試者對健康信念愈高,控制行為意向愈強;節制飲食自我效能愈強,

控制體重的行為意向愈高;且不同背景因素對於健康信念、自我效能與行為意向 有顯著差異。

蕭立易(2009)探討肥胖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向與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之研 究,發現受試者在不同性別、體重控制經驗及自覺肥胖在運動行為意向及飲食節 制至自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體重控制行為意向與節制飲食及運動自我效能呈正 相關。

數據

圖 9 自行車騎乘者自我效能對行為意向未標準化路徑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書婷與芸樺分別在長度為55公里筆直自行車道的兩端相向而行,已知

Radiograph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s 廖振焜 林大弘 吳長晉 戴 瀚成 傅楸善 楊榮森 侯勝茂 2005 骨科醫學會 聯合學術研討會. • Automatic Digital PE

To complete the “plumbing” of associating our vertex data with variables in our shader programs, you need to tell WebGL where in our buffer object to find the vertex data, and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For the data sets used in this thesis we find that F-score performs well when the number of features is large, and for small data the two methods using the gradient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