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背景變項的自行車騎乘者對行為意向影響因素的差異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自行車騎乘者對行為意向影響因素的差異

本節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自行車騎乘者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社 會主觀規範」、「態度」、「重要他人主觀規範」的差異情況,討論背景變項共有十 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家庭組成」、「居住地區」、「騎乘車 齡」、「每周騎乘頻率(平均)」、「每次騎乘時間(平均)」、「騎乘主要目的」,並 依照「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社會主觀規範」、「行為態度」、「重要他人主 觀規範」分別討論,採用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差 異性分析,並將研究結果以量表方式呈現。

72

壹、 不同背景變項的自行車騎乘者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 意向之差異分析

本研究以獨立樣本 t 檢定進行「性別」等背景變項在自行車騎乘者「知覺行 為控制與行為意向」之差異情形,其分析結果如下(表 21):

不同性別的騎乘者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上,達統計顯著性差異(t 值

=7.142,p=.000<.05),平均得分 4.01,顯示自行車騎乘者男性與女性在知覺行 為控制與行為意向上有顯著差異,其中男性騎乘者(3.61)大於女性騎乘者

(2.97),推測由個人想法為主時,男性對於自我能力較易肯定,相信自己能夠 完成自行車騎乘行為,如:「我願意持續騎乘自行車」平均分數 4.14,男性平均 分數 4.31,女性 3.88,可推測男性較女性願意從事自行車活動。

表 21

不同背景變項對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背景變項 項目 平均數 t 值 自由度 p

性別 男性 3.61

7.142 *** 299 .000

女性 2.97

*p < .05, **p < .01, ***p < .001

其次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家庭組成」、「居 住地區」、「騎乘車齡」、「每周騎乘頻率(平均)」、「每次騎乘時間(平均)」、「騎 乘主要目的」等背景變項在自行車騎乘者「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之差異情 形,其分析結果如下(表 4.11):

不同年齡的騎乘者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上,未達統計顯著性差異

(F=1.718,p=.130>.05),顯示自行車騎乘者不同年齡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 向上沒有顯著差異。

不同教育程度的騎乘者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上,達統計顯著性差異

(F=3.461,p=.017<.05),顯示自行車騎乘者不同教育程度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 為意向上有顯著差異,經事後比較「高中/高職」(3.66)群體騎乘者的知覺行 為控制與行為意向顯著地高於「研究所(含)以上」(3.16)群體騎乘者,平均差 異為 0.5。顯示教育程度在高中/高職程度的騎乘者在自我評價與行為上有愈高

73

再去從事自行車活動的意願,若再對比受試者年齡推估,教育程度高中/高職多 為高中/高職學生,因此在體能負荷上也較佳,會願意去從事相關自行車活動。

不同職業的騎乘者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上,達統計顯著性差異

(F=2.359,p=.018<.05),顯示自行車騎乘者職業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 上有顯著差異,經事後比較沒有出現成對組的平均數差異達顯著的情形,表示 此類別未達顯著。

不同家庭組成的騎乘者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上,未達統計顯著性差 異(F=1.973,p=.118>.05),顯示不同家庭組成的騎乘者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 為意向上沒有顯著差異。

不同居住地區的騎乘者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上,未達統計顯著性差 異(F=1.377,p=.233>.05),顯示不同居住地區的騎乘者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 為意向上沒有顯著差異。

不同騎乘車齡的騎乘者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上,達統計顯著性差異

(F=8.518,p=.000<.05),顯示不同騎乘車齡的騎乘者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 意向上有顯著差異,經事後比較「6 個月-1 年」(3.41)及「1 年以上」(3.46)群 體騎乘者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顯著地高於「1 個月以下組」(2.71)群體騎 乘者,平均差異為 0.7 及 0.75。顯示當騎乘車齡較長時,騎乘者對再次從事自行 車活動的意願愈高,也愈容易自我肯定能夠完成騎乘行為,這與一般大眾習慣 相符,在愈熟悉的事物上,愈願意持續性的嘗試。

不同每周騎乘頻率(平均)的騎乘者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上,達統計 顯著性差異(F=23.870,p=.000<.05),顯示不同每周騎乘頻率(平均)的騎乘 者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上有顯著差異,經事後比較「每天」(3.67)、「5-6 天」(3.70)、「3-4 天」(3.81)、「1-2 天」(3.59)群體騎乘者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 為意向顯著地高於「不到 1 次」(2.84)群體騎乘者,平均差異為 0.83、0.86、

0.97、0.75。

不同每次騎乘時間(平均)的騎乘者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上,達統計 顯著性差異(F=23.098,p=.000<.05),顯示不同每次騎乘時間(平均)的騎乘 者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上有顯著差異,經事後比較「30 分鐘-1(含)小時」

74

(3.12)、「1-2(含)小時」(3.64)、「2-3(含)小時」(3.73)、「3-4(含)小時」

(3.93)、「4 小時以上」(4.11)群體騎乘者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顯著地高 於「30 分鐘(含)以下」(2.67)群體騎乘者,平均差異為 0.45、0.97、1.06、1.26、

1.44;「1-2(含)小時」(3.64)、「2-3(含)小時」(3.73)、「3-4(含)小時」

(3.93)、「4 小時以上」(4.11)群體騎乘者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顯著地 高於「30 分鐘-1(含)小時」(3.12)群體騎乘者,平均差異為 0.52、0.61、0.81、

0.99。

75

76

77

表23(續)

研究假設 背景變項 t F p 結果

騎乘車齡 8.518 *** .000

每周騎乘頻率(平均) 23.870 *** .000 每次騎乘時間(平均) 23.098 *** .000 騎乘主要目的 6.381 ** .002 註:結果,表示支持假設

*p < .05, **p < .01, ***p < .001

由此可知,不同背景對自行車騎乘者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的是有部分 差異存在的,本研究結果支持男性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優於女性,表示男 性在對自我的控制信念優於女性,對於自己的內在能力、外在資源有越好的掌控 程度。高中職的學生在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優於研究所學歷者,表示在學生 階段對於阻礙的預期愈少,控制力則愈強,對行為與有把握。而騎乘者的騎乘車 齡愈長、騎乘頻率愈高、騎乘時間愈多,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影響力也愈顯 著,表示當騎乘者的經驗愈豐富時,對其在自我資源評估上也有較佳的能力,就 愈容易去從事自行車活動。另外,多數騎乘者以運動休閒為主要目的,因此,有 達顯著差異。

在職業類別中,事後比較未達顯著,應與資料蒐集時間有關,暑假期間出遊 人數以軍警公教及學生為主,使得資料多以此二類為主,其他類別的人數相對較 少,造成比較不易,而未能比較組間差異。

貳、 不同背景變項的自行車騎乘者在社會主觀規範之差異 分析

本研究以獨立樣本 t 檢定進行「性別」等背景變項在自行車騎乘者「社會主 觀規範社」之差異情形,其分析結果如下(表 24):

不同性別的騎乘者在社會主觀規範上,達統計顯著性差異(t 值=-4.334,

p=.000<.05),顯示自行車騎乘者男性與女性在社會主觀規範上有顯著差異,其 中女性騎乘者(4.20)大於男性騎乘者(3.88)。

78 表 24

不同背景變項對社會主觀規範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背景變項 項目 平均數 t 值 自由度 p

性別 男性 3.88

-4.334 *** 298 .000 女性 4.20

*p < .05, **p < .01, ***p < .001

其次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家庭組成」、

「居住地區」、「騎乘車齡」、「每周騎乘頻率(平均)」、「每次騎乘時間(平 均)」、「騎乘主要目的」等背景變項在自行車騎乘者「社會主觀規範」之差異 情形,其分析結果如下(表 25):

不同年齡的騎乘者在社會主觀規範上,達統計顯著性差異( F=4.608,

p=.000<.05),顯示自行車騎乘者不同年齡在社會主觀規範上有顯著差異,經事 後比較沒有出現成對組的平均數差異達顯著的情形,表示此類別未達顯著。

不 同 教 育 程 度 的 騎 乘 者 在 社 會 主 觀 規 範 上 , 未 達 統 計 顯 著 性 差 異

(F=1.683,p=.171>.05),顯示自行車騎乘者不同教育程度在社會主觀規範上 沒有顯著差異。

不同職業的騎乘者在社會主觀規範上,達統計顯著性差異( F=2.274,

p=.023<.05),顯示自行車騎乘者職業在社會主觀規範上有顯著差異,經事後比 較沒有出現成對組的平均數差異達顯著的情形,表示此類別未達顯著。

不同家庭組成的騎乘者在社會主觀規範上,達統計顯著性差異(F=5.631,

p=.001<.05),顯示不同家庭組成的騎乘者在社會主觀規範上有顯著差異,經事 後比較「已婚,已有小孩」群體騎乘者(4.18)的社會主觀規範顯著地高於「未 婚」群體騎乘者(3.89),平均差異為 0.29。

不 同 居 住 地 區 的 騎 乘 者 在 社 會 主 觀 規 範 上 , 未 達 統 計 顯 著 性 差 異

(F=1.225,p=.297>.05),顯示不同居住地區的騎乘者在社會主觀規範上沒有 顯著差異。

不 同 騎 乘 車 齡 的 騎 乘 者 在 社 會 主 觀 規 範 上 , 未 達 統 計 顯 著 性 差 異

(F=1.412,p=.239>.05),顯示不同騎乘車齡的騎乘者在社會主觀規範上沒有 顯著差異。

79

80

81

82

表 26(續)

研究假設 背景變項 t F p 結果

騎乘主要目的 .011 .989

註:結果,表示支持假設

*p < .05, **p < .01, ***p < .001

由此可知,不同背景對自行車騎乘者在社會主觀有部分差異存在,女性在社 會主觀規範顯著高於男性,這與台灣社會現象相符,女性較常為了滿足社會期 待,而選擇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當自行車活動成為大眾流行時,女性也較容易 因此進行自行車騎乘活動,而男性相對而言,較不在乎世俗眼光,較偏向擇自己 所好。已婚有小孩的騎乘者對社會主觀規範顯著高於未婚者,這與家長普遍為了 給與小孩正確的觀念有關,而家長認定觀念多來自於社會期待,因為人們是群居 的,為了要融入社會,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會往社會所希望的方向前進,相對而 言未婚者覺已婚有小孩者少了教育的義務,可能因此較不易受到社會規範限制。

騎乘時間較短的騎乘者,因既有經驗較少,會從其他管道來獲取相關的騎乘資 訊,判斷自己是否要去從事自行車騎乘活動,可能因此較易受到社會主觀規範的 影響。

在年齡、職業、騎乘頻率皆在事後比較呈現未顯著,從整體研究來看可能因 分類不佳,出現部分選項人數偏低,造成無法比較的情形,可作為往後研究修正 的評估。

參、 不同背景變項的自行車騎乘者在行為態度之差異分析

本研究以獨立樣本 t 檢定進行「性別」等背景變項在自行車騎乘者「行為態 度」之差異情形,其分析結果如下(表 27):

不同性別的騎乘者在行為態度上,達統計顯著性差異(t 值=2.740,p=.007

不同性別的騎乘者在行為態度上,達統計顯著性差異(t 值=2.740,p=.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