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自我效能理論與相關研究

自我效能理論自 1977 年 Bandura 提出此概念而受到極大重視,廣為應用於 各領域,如: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教師教學自我效能、生涯自我效能等,為做更 深入探討,以下先探討自我效能:

壹、 自我效能理論基礎與內涵

White 認為效能(effectance)指的是個體有動機是因為覺得有能力改變,藉 由重複行動來熟練技能,從中獲得信心(黃昱仁,2011)。Bandura 提出自我效 能(self-efficacy)即是個體藉由行為表現已得到想要的結果,有助於了解行為的 認知過程及如何改變行為。乃是個人對自己組織與執行行動達成某一目標的能 力判斷,是自我表現的某一行為能力的信念(曾珮媛,2010),所以 Bandura 認 為人是目標導向的(謝偉雄、葉麗琴,2008)。因此,Bandura 認為個體由自我 效能的認知機轉,調整自我動機、思考型態與行為,換言之,自我效能是創造 改變或執行行動的的核心信念,會影響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反應及因應的行 為,在社會學習論認為自我效能可有效的用來預測未來行為,但自我效能不是 依據對結果的預期,而是對自己能力的期待(謝偉雄、葉麗琴,2008)。

延伸研究,在特定情境中,個體主觀評估自身面對困難的能力,並持續規 律地從事行為的把握程度(黃昱仁,2011),如:個體知道騎乘自行車可獲得身 體健康、增加體能,但當他不相信自己有辦法騎乘自行車三十分鐘以上時,則 會選擇不採取行動,此及自我效能任為個體不具此項能力,而無法出現行為。

因此,自我效能理論主要探討個體在情境需求與個人能力評估之間的關係,其 中包含了認知、社會性、行為技巧的統合能力,以達到預期目標。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主要透過誘因、自我效能及結果期待概念來預設和 解釋行為及結果,而大多數相關研究也指出自我效能與參與行為具有高度相 關。

個體行為的持續與改變從圖中可知會受到誘因、自我效能、結果預期影 響:誘因是指個體從事行為受到某些關鍵因素所啟動,進而出現願意從事行為 之「動機」,但在本研究中,並不採用此作比較因素。自我效能或稱為效能預

24

期,指個體對自己完成行為能力的認知,在從事行為前會先進行自我能力評 估,即個體的主觀認知,在評估後影響個體行為的選擇,願意持續從事行為的 意願。自我效能對於個體的影響包含認知、動機與情感(劉博文,2013):

一、 認知:擁有較高自我效能的人便有較高理想抱負,並願意接受挑戰,依據 自我效能而從事行為活動,不會只專注在自己的不足之處。

二、 動機:較高自我效能的人確信自己有能力達成目標,在過程中也較願意付 出。

三、 情感:較高自我效能的人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完成任務的人,面對環境壓力 時,感受到憂慮與苦惱的程度較低,並可適時調整自我想法。

在進行自我效能的評估時,會受到以下四個訊息影響(黃昱仁,2011):

一、 成就表現(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或稱成就經驗、精熟經驗,個 體依照過去成敗經驗做判斷,多次成功經驗會強化自我效能,多次失敗經 驗會降低自我效能。高自我效能者,即使面對失敗,也能肯定「自我能力」, 並將失敗歸因於環境或努力不足等,而不會降低自我效能,成就表現是自 我效能最主要的訊息來源(曾珮媛,2010),也是最容易提升自我效能的因 素。

二、 替代性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透過觀察他人、影片或聽到成功的經 驗,對自己進行能力評估,若感受到自己應該能夠完成,便會提高自我效 能,會影響到部分的自我效能,且有助於提高行為改變的持續性。

三、 他人口說說服(Verbal Persuasion):或稱言語上的勸說,藉由他人的口語指 導或重要他人的鼓勵,而相信自己在能力範圍內可以從事特定行為的信 念,進而提高自我效能。因此,說服者對個體而言,具有專業性與值得信 賴的感受,可獲得認同,讓個體更願意繼續堅持下去。當個人遇到困難時,

受到正向的口說說服,便會提升自我效能,反之,負向的口說說服會使人 放棄(曾珮媛,2010)。

四、 情緒調節與生理狀態(Physiological and Affective States):個體在面臨壓力 時,緊張的感受會影響主觀判斷,而降低自我效能,因此,當個體處於負 向情緒時,易降低自我效能。而生理狀態不佳,感到身體不適時,也會降

25

低個體的自我效能。但每個人對生理和情緒狀態的認知不同,有些人未將 焦慮視為挑戰,而更投入工作,但一般而言,減少壓力、焦慮、沮喪會有 較好的工作表現,進而提升自我效能(曾珮媛,2010)。

以上四種訊息對自我效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力,內在的成就表現影響個 人對自我的能力認知,而外在的環境替代性經驗和他人口說說服,增強個人自 信心,另外對環境的認知會產生的情緒調節與生理狀態改變,以上各影響因素 皆能造成自我效能提升。

圖 5 自我效能理論架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依 Bandura 社會學習理論整理

根據 Bandura 對有意義的自我效能分析評估,包含以下三向度,並會影響 到行為表現(黃昱仁,2011):

一、 水準(Level)或程度(Magnitude):指個人認為自己能達成的任務困難等 級,自我效能高者認為自己可以達成較困難的任的,而自我效能較低者會 偏向選擇較簡單的工作。

二、 類化性(Generality):或稱延伸性(Generalizability),個人經驗類化到其他 不同情境的情況,當類化程度越高時,越容易類推至不同的情境,更願意 去從事特定行為。

三、 強度(Strength):或稱說服力,指能夠被判斷力說服的程度,與自我效能 的持續行為有關,當強度較弱,容易受到失敗經驗而降低自我效能,強度 高者不會因為阻礙或挫折而威嚇。

而透過影響個體自我效能的訊息,會影響個體在選擇、表現及持續的行為 結果(羅雅馨,2011):

一、 選擇(Choices):選擇是否面對問題,個體認為超過能力範圍時,會選擇逃 避,而不願面對,產生焦慮、沒有信心;但高自我效能者會選擇積極面對 問題(曾珮媛,2010)。

二、 表現(Performance):決定應付問題的表現,做出適切評估,個體對特定行

誘因 動機 預期

行為

行為 結果

自我效能 結果預期

26

為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時,面對該行為時表現會較佳,將注意力及努力用在 困難情境面對(莊博雯,2006);但低自我效能者無法做出適切評估,而自 我受限。

三、 持續(Continue):決定面對的持續度,個體自我效能越高,越容易堅持,

更容易達到成功的表現,並投注更多心力以符合環境的需求;但自我效能 低者,容易因挫折放棄而無法堅持到底。高自我效能者是困難為挑戰,更 願意付出努力去面對並熟練技能,為自己設下較高目標並投入去完成,對 他們而言,失敗是可以透過更加努力、提升技巧補救的,因此,在阻礙中 總能快速恢復信心,並致力問題解決;但對低自我效能者而言,缺少志氣,

逃避困難工作,傾向自我懷疑,因此,不願做出自我承諾,面對困境時,

選擇自我責怪,而失去自信,在下一次的困難也較難從挫折中走出。綜合 上述,自我效能是個人對特定行為的能力預測,也是個人對自我效能表現 的信心程度(曾珮媛,2010)。

結果預期指個體在從事行為時會導致對特定結果的期待,而確信結果出現 會更積極去從事行為,但結果期待並不見得會讓個體願意從事行為。結果預期 包含三種形式(陳建台,2006):

一、 生理:個人對特定行為所產生的正面或負面生理反應,包括滿足的愉快感 或不舒服的嫌惡感。

二、 社會:社會對特定行為所產生的正面或負面影響,即社會對此行為是贊成 或反對、獎賞或處罰、接受或拒絕。

三、 自我評價:個體本身對行為保持正面或負面評價。

有些學者認為結果預期是影響行為的關鍵因素,例如:Iewin 行為動機與意 圖理論、Feather 預期價值理論。本研究是以 Bandura 的觀點,認為自我效能是 影響行為的最佳預測因子。

27

貳、 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自我效能研究多在探討不同類群的人對特定事項或是生涯規劃運用,如學 生在課業上、教師在教學上、病患在治療上等,或是採用自我效能與其他因素 做相關分析,如目標導向與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等。

一、 運動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在運動自我效能研究中,自我效能與運動表現成正向相關(謝偉雄、葉麗琴,

2008;黃璟蕙,2005;蕭瑞國、廖焜幅、林素戎、張淑貞,2006),且男生自我 效能表現比女生高(謝偉雄、葉麗琴,2008;黃璟蕙,2005);在青少年健身的 整體自我效能並沒有明顯差異,但在不同自我效能層面中,人際關係、休閒娛樂、

生活技能等三方面,男性顯著高於女性,身體健康、運動適能、情緒壓力,雖未 達顯著,但男生得分仍高於女生(黃昱仁,2011)。高運動參與者的自我效能表 現比低運動參與者高,也就是運動參與程度與運動自我效能呈正相關,且壓力因 應能力與運動自我效能有正向關係,但生活壓力與運動自我效能則無明顯關係

(陳建台,2006),運動參與者獲得越多社會支持時,自我效能越高,活動涉入 程度越深(劉博文,2013)。就女性而言,不同工作難度、目標難度在自我效能 上有顯著差異,即低工作難度在表現上較高工作難度好,自我效能越高,運動表 現越好,且受到認知影響會增進自我肯定,自我效能的廣度和深度與運動表現呈 高度正相關,不斷提升(王澤惠,1998)。

參、 自我效能與行為意向相關研究:

黃璟蕙(2005)探討大台北地區老年人運動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對運 動意圖之影響,並導致運動行為產生改變心理態度,發現不同性別參與者在自

黃璟蕙(2005)探討大台北地區老年人運動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對運 動意圖之影響,並導致運動行為產生改變心理態度,發現不同性別參與者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