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研究碩士班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研究碩士班 "

Copied!
15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研究碩士班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梁忠銘 博士

澎湖縣新住民子女家庭管教方式及學習 澎湖縣新住民子女家庭管教方式及學習 澎湖縣新住民子女家庭管教方式及學習 澎湖縣新住民子女家庭管教方式及學習

適應之研究 適應之研究 適應之研究 適應之研究

研究生:鄭維傑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十二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研究碩士班

碩士學位論文

澎湖縣新住民子女家庭管教方式及學習 澎湖縣新住民子女家庭管教方式及學習 澎湖縣新住民子女家庭管教方式及學習 澎湖縣新住民子女家庭管教方式及學習

適應之研究 適應之研究 適應之研究 適應之研究

研究生:鄭維傑 撰 指導教授:梁忠銘 博士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十二月

(4)
(5)
(6)

謝 謝 謝

謝 誌 誌 誌 誌

終於等到提筆寫謝誌的這一刻,此時內心充滿無限感動與喜悅,經過 三年半的努力,現今已開花結果。本論文能夠圓滿完成,得感謝在學期間,

所有指導我、給予鼓勵及支持的家人、師長、同事、好友及同學們,致使 我不管在課業上、工作上甚至日常生活皆能順心如意。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梁忠銘老師,感謝您不辭辛勞指導我撰寫 論文的技巧與寫作時應有的嚴謹態度,並在百忙中仍時時叮嚀、關心我的 論文進度;當在考取澎湖縣國中教師甄試後,突蒙生休學念頭之時,是您 適時激勵我「千萬別放棄」,致使為完成碩士學業,開始展開澎湖─台東 每周往返的求學之路,路途雖遙遠、常感身心疲憊,但沒有當時您的那句 話,哪有現在的我呢?對於您不論在學業上或生活上給予我許多想法與建 議,確實使我受益良多,此刻的我心中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其次感謝鄭耀男教授及師母陳怡靖教授,在論文口考時不藏私給予我 很多寶貴建議及修正方針,方使論文更臻完善。於就讀東大研究所期間,

承蒙恩師黃毅志、熊同鑫、蔡東鐘、溫雅惠、何俊青等諸位教授在學業上 的教導,使我在撰寫論文時能有不同的寫作技巧;感謝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張芳全教授,因緣際會下認識您,雖不為貴校學生,但您卻不吝給予指導 與鼓勵,為幕後推手之一;感謝研究所同學們:瑞毅、子尹、士豪、菱黛、

函雯、采薇、彥學、婷然,與你們為學業同甘共苦、相互勉勵,使我求學 之路不感孤單;感謝澎湖縣立將澳國中仰瓊宜校長與教導處同仁:正聰主 任、怡婷、韻文等教師,有您們相互支援,讓我不為公務煩憂能專心進修;

感謝參與本研究的所有受訪者,沒有您們無私地闡述,哪有本論文的產生 呢?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謝謝您們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安心唸書,其中特 別感謝媽媽時常叮嚀給予關心,以過來人的經驗傳授寫作認知;感謝從寫 論文開始就默默支持我的精神支柱,讓我熬過無數為撰寫論文而頭痛的深 夜,使我克服無數的壓力,謝謝耐心包容與體諒,讓我感動萬分;如今已 順利取的學位,代表我畢業了,無需再當空中飛人了,感謝每個曾經幫助 過我的人,謝謝!

維傑 謹誌 2012/12/20 於澎湖縣立將澳國中/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7)

澎湖縣新住民子女家庭管教方式及學習 澎湖縣新住民子女家庭管教方式及學習 澎湖縣新住民子女家庭管教方式及學習 澎湖縣新住民子女家庭管教方式及學習

適應之研究 適應之研究 適應之研究 適應之研究

作者 作者 作者

作者: : :鄭維傑 : 鄭維傑 鄭維傑 鄭維傑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碩士班

摘 摘 摘

摘 要 要 要 要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透過深度訪談及文獻分析的方式來進行新 住民子女家庭管教及學習適應之資料蒐集與歸納分析。擬達成下列研 究目的;一、分析新住民家庭對子女的管教方式。二、瞭解新住民子 女學習適應情形。三、探究新住民子女導師對新住民學生學習狀況的 認知。四、歸納出新住民家庭管教對子女學習適應之間的困境與提出 解套策略之建議。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 100 學年度澎湖縣某國中為例,研究場 域分別為受訪者之私人居所與受訪者學校。研究對象包括兩組來自印 尼的新住民女性、子女及其學校導師共六位,經由訪談與資料分析結 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新住民母親之教養信念重視禮貌、品德與誠信。

二、新住民家庭採高關懷、低權威的教養方式來關切子女行為及課業。

三、新住民子女礙於城鄉差異、文化刺激少,導致讀書計畫與做筆記 皆被動。

四、新住民家庭社經地位低,其子女喜愛到學校自習與圖書館借閱課

外讀物。

(8)

五、年級齡越長,與本國籍子女成績差異越小,國文與體育學習適應 良好,數學、自然的學習成效屬低落。

六、學校課後輔導與晚自習,助於提升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

七、參與親職教育有助於了解子女學習適應情況。

根據上述結論,提出對國民中學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研究之相關 建議,提供新住民家庭、學校與教育行政機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關鍵詞

關鍵詞關鍵詞::::新住民子女、父母管教方式、學習適應

(9)

A Study on the Discipline Method on and Learning Adjustment of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in Penghu

County

By Wei-Jie Cheng

Abstract

This study adopt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mploy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a literature review to collect and inductively analyze data on the family discipline on and learning adjustment of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An endeavor is made to accomplish the following research objectives: (1) To analyze the discipline methods employed by new-inhabitant families on their children; (2) to determine the learning adjustment conditions of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3) to determine the awareness homeroom teachers have on the learning conditions of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and (4) to summarize the difficulties between the family discipline on and learning adjustment of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and subsequently provide suggestions to facilitate relief strategy development.

To accomplish the proposed objectives, a junior high school located in Penghu County was selected in the 2011 academic year as the research case for this study. The study sites separately comprised the private residences and the school of the respondents. In addition, the study respondents comprised 6 members, including 2 new female inhabitants from Indonesia, their children and the homeroom teachers of their children. 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s and analytical results, the research findings primarily comprise the following:

(10)

1. The education beliefs of the new-inhabitant mothers emphasized courtesy, morality and integrity.

2. The new-inhabitant families adopted a high concern, low authority 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care for the behavior and schoolwork of their children.

3. Because of urban-rural differences and lacking cultural stimuli, the study plans and note-taking behaviors of the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presented passive conditions.

4. The new-inhabitant families exhibited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es, and their children preferred to self-study at school and borrow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material from libraries.

5. With increased grade, the score differences between resident and new-resident children became smaller. The learning efficacy for Mandarin and PE classes exhibited excellent adjustment conditions, while that for Math and Science classes was relatively low.

6. After-school tutoring and night classes offered by the school facilitated the enhancement of learning adjustment conditions of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7. New-inhabitant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parental education facilitated their awareness in the learning adjustment of their children.

According to the study conclusion,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formulated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learning adjustment of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These suggestions can be provided as a valuable reference to new-inhabitant families, schools,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and future related research.

Keywords: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parental discipline method, learning adjustment

(11)

目 目 目

目 次 次 次 次

摘摘

摘 要要要要………Ⅰ Abstract…………...………Ⅱ 目目

目 次次次次………..………..Ⅲ 圖

圖 圖

圖 次次次次………Ⅴ 表表

表 次次次次………...….Ⅵ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緒論緒論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名詞釋義……….3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5

第一節 父母管教方式理論及相關研究……….5

第二節 學習適應理論及相關研究………18

第三節 父母管教方式與學習適應相關研究………26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設計研究設計研究設計研究設計………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限制………30

第三節 研究方法………33

第四節 信度與效度………35

第五節 研究倫理………36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37

第一節 新住民家庭對子女的管教方式………37

第二節 新住民子女的學習適應………51

第三節 新住民子女導師的教學觀察………62

(12)

第五章第五章

第五章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75

第一節 研究結論………75

第二節 研究建議………80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87

二、英文部分………94

附錄附錄 附錄附錄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95

附錄二 專家效度審查意見彙整表………96

附錄三 訪談大綱………..104

附錄四 訪談逐字稿---小義母親………..107

附錄五 訪談逐字稿---小洋母親………..113

附錄六 訪談逐字稿---小義………..118

附錄七 訪談逐字稿---小洋………..125

附錄八 訪談逐字稿---小義導師………..130

附錄九 訪談逐字稿---小洋導師………..135

(13)

圖 圖 圖

圖 次 次 次 次

圖 2-1:Mccoby 和 Martin 的父母教養方式圖……….15 圖 3-1:研究架構………29 圖 3-2:研究流程圖………34

(14)

表 表 表

表 次 次 次 次

表 2-1:父母管教方式的定義……….6

表 2-2:父母管教方式之意涵分析……….8

表 2-3:Mccoby 和 Martin(1983)不同管教類型之父母行為表現……….14

表 2-4:學習適應定義一覽表………..………..19

表 2-5:學習適應義涵一覽表………..……..23

表 2-6:父母管教態度與學習適應相關研究………27

表 3-1:個案資料……….30

表 3-2:訪談對象資料(一) ……….31

表 3-3:訪談對象資料(二) ……….31

表 3-4:訪談資料代碼意義說明表………32

表 3-5:專家效度名單………35

(15)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澎湖縣新移民國中生父母管教與學習適應之關係,期能從父 母管教方式探討,協助從事國中教育工作的教師,更深入瞭解新住民學生在學習 適應過程中所面臨到的問題,進而促進學生在學校的學習適應。研究者在本章中 首先提出動機與目的,再就重要名詞的解釋等方面分別敘述之。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前教育部長吳清基 (2009) 表示,目前社會上浮現出種種脫序、錯亂現象與 問題,致使品德教育問題日益引起社會的關注,許多人開始理解到「讓學生變好 比變聰明來得重要的多」;此話顯示了教育的核心價值。教育包含學校教育、家 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必須三者同時兼顧,品格教育才能有成效。國內教育學者林 清江 (1980) 研究指出:學生的「學業成就」、「教育程度」、「學校行為」及「抱 負水準」,皆受到父母的教育態度及家庭教育環境之影響。

家庭及父母對子女的影響中,特別是父母態度,更是決定個人學習與發展的 主要刺激因素,我們想要探討兒童及青少年的人格特質,必須知道他們在怎樣的 父母管教下生長,如正確瞭解兒童行為的產生,父母的管教態度是最直接也是最 重要的 (楊自強,1985;張麗梅,1993)。國中生正好進入狂飆期,是個體在生長 與發展的過程當中,面臨身心與社會環境變動最劇烈的一個時期。此時正需要家 庭、學校與社會各方面的支持,方能順利渡過此關鍵時刻,因此,家人的支持就 變得極為重要,其中父母管教方式具有決定性的發展結果。

澎湖縣處於偏遠離島,在經濟發展有限、就業機會缺乏之下,紛紛遠離 家鄉至台灣本島謀職,留在靠海的鄉鎮、漁村或以捕魚為業的男性,大都是 社經地位偏低,相對影響其社會階層。因此,使得某些男性不易覓得婚配對

(16)

象,只好以跨國婚姻來解決困境 (蔡淑玲,1994)。根據澎湖縣民政局 (2010) 公布統計的數據顯示:外籍配偶已高達 1639 人;98 學年度有 848 人就讀國 民小學、有 144 人就讀國民中學,入學人數持續在成長之中,新住民子女所 面臨種種問題,將會考驗父母的管教方式,因此,有必要探討新住民國中生 父母的管教方式。目前在澎湖地區沒有針對國中生父母管方式之相關研究,尤 其是對新住民國中生父母管方式之探討,本研究想瞭解澎湖地區新住民國中生父 母管方式為何視為研究動機之一?

然而會娶外籍配偶的台灣男性,多屬高齡、社經地位低、居住偏遠地區、甚 至有身心殘障問題,而外籍與大陸女子本身有各種適應問題,在未做好準備的情 況下生下孩子,對於子女的教養問題是一項隱憂(劉秀燕,2003),父母各方條 件皆屬不利,根本無法輔導下一代課業,種種的教育問題便油然而生。綜合研究 發現這幾年,基層國教體系已開始接觸為數不少外籍配偶所生的子女學習困難個 案,而且越是偏遠、社經條件越差的鄉鎮越多(林璣萍,2003;莫藜藜、賴珮玲,

2004 ;楊秋蘋,2004)。根據公立托兒所的教師指出,這群孩子進入學校後發現 他們有注意力不集中、語言障礙、因語文發展遲緩而引發的學習能力低落、在團 體中有害羞、內向、沒有自信等人際關係問題(張永吟,2003)。林璣萍 (2003) 研究指出「外籍新娘」子女在學習上存有學習弱勢的情況;盧秀芳 (2004) 的研 究則指出由於「外籍新娘」子女口語表達能力不足,導致其在學校生活產生困難。

教育基本法裡明確指出,家長有輔導子女的責任及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權 利。而家長若能適時地參與子女一切學習活動,將帶來許多正面之影響,而異國 婚姻所組成的家庭或新移民女性在參與學校教育是否會因語言或文化的關係,而 與一般家庭有所差異呢?因此,更進一步瞭解「新住民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互 動為何?是否可以有效參與子女的學習,也就是「新台灣之子」所知覺的父母親 管教對他們的學習適應上是否產生某種助益或阻力?本為研究動機之二。

(17)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觀點,為使國中學生能透過父母管教後,能有效提升學習適應,本 研究擬達成下列目的:

一、 分析新住民家庭對子女的管教方式。

二、 探討新住民子女的學習適應情形。

三、 探究新住民子女導師對新住民學生學習狀況的認知。

四、 瞭解新住民家庭父母管教對子女學習適應的關係。

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未來研究 或研擬輔導策略之參考。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壹 壹 壹

壹、 、 、 、新住民子女 新住民子女 新住民子女 新住民子女

本研究新住民子女是指越南、印尼、菲律賓、柬埔寨、泰國、緬甸及中國 大陸(含港澳)等國家的女性透過各種婚姻管道與本國籍男性結婚所生的子女。在 本研究中均以新住民子女代表就讀澎湖縣 100 學年度國民中學七至九年級之新 住民學生,但不包括台灣籍女性與外籍人士結婚所生的子女。

二 二 二

二、 、 、 、父母管教方式 父母管教方式 父母管教方式 父母管教方式

父母在教養子女過程中,透過訓練或教導子女的方式,將自身內在信念與 外在行為表現,為使子女有所知覺,主要是指孩子學習、家長期望、教養方式上,

父母親有什麼樣的看法,以及父母親實際上的作法如何。本研究主要採用

Maccoby 和 Martin(1983;引自張春興,2001)的理論,以要求和反應兩種向度,

(18)

把父母管教的模式分為專制權威、寬鬆放任、開明權威及忽視冷漠四種不同的類 型。

三 三 三

三、 、 、 、學習適應 學習適應 學習適應 學習適應

學習適應 ( learning adjustment )係指個人在學習歷程與環境互動中,所產生 的適應狀態。本研究所指之學習適應,是參考李坤崇(1996) 所編製的 「學習適 應量表」 中 「學習適應」 上的層面而言,其內容包括: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 習習慣、學習環境等四大主軸,研究者將針對此四項分別探討以取得新住民子女 在校的學習情況。

(19)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針對「父母管教方式的理論與相關研究」進行分析;

第二節闡述「學習適應的理論及相關研究」;第三節探討「管教方式與子女學習 適應相關因素」進行剖析;茲分述如下。

第一 第一 第一

第一節 節 節 節 父母管教方式 父母管教方式 父母管教方式 父母管教方式理論與相關研究 理論與相關研究 理論與相關研究 理論與相關研究

父母管教方式可視為一種父母管教子女的策略,包括對於子女作息以及行為 表現的管教策略(王鍾和,1993),隨著父母內在信念、價值觀、興趣之不同,

逐步外顯成為對於個體的管教要求(黃玉臻,1997),Darling 與 Steinberg(1993)

指出父母管教方式結構所研究的即為子女對於上述父母行為的接納情形,不論內 涵為何,其對於個體日後身心發展與適應形成深遠的影響。

壹 壹

壹 壹、 、 、 、父母管教方式的 父母管教方式的 父母管教方式的 父母管教方式的意義與內 意義與內 意義與內涵 意義與內 涵 涵 涵

由文獻探討綜觀國內外有關父母管教方式的相關研究很多,如管教方式、管 教態度、教養方式、教養態度等等,名稱上不盡相同,其所包含的範圍不一,因 此在意義解釋上亦有所差異。茲將國外較早期及國內近五年研究者對父母管教方 式的定義,彙整如表 2-1 所示。

(20)

表 2-1 父母管教方式的定義

研究者 年份 定義

Baumrind 1991 父母協助他們的子女正常社會化的過程。

楊的祥 2003 父母在教導子女生活作息及行為表現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傾向與行為 策略。

劉 寶 2003 父母在教導或訓練子女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信念、情感、行為和策 略。

黃琪媚 2004 父母在訓練及教導子女時所具有的信念、方法及行為表現,包含了管教 態度,即父母在管束、教養子女時所採取的策略和作法。

彭偉峰 2004 父母親依其認知、價值觀對子女的管教而被其子女知覺到的方式。

莊婉妮 2005 父母在養育子女社會化的過程中,所施予教育、養育及管教等對待方式,

使子女知覺到父母對其日常生活表現所反映的態度、情感、認知和管教 策略等。

張耿義 2005 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與行為模式。

盧彥勳 2006 父母在子女學習社會化的過程中,所採取的行為意圖與實際所顯現的行 動策略和做法,讓子女學到自我建構其本身的情感、價值觀及行為模式 的過程。

洪 巧 2006 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所施予教育及對待的方式,使子女知覺到父 母對其日常生活表現所反映的情感、態度、習慣、認知和行為策略等。

楊筱筠 2006 父母教導子女時,依其情感、價值信念等各層面,對子女的行為與態度 表現,所採取的實際管教態度與作法。

林淑美 2007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與子女互動時所表現之反應態度,以及在教導子女 時,所採用之要求策略。

彭卿雲 2007 兒童所知覺父母教導其生活作息及行為表現時所採取的態度與策略。

盧雅鈴 2007 父母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受本身及子女特質的影響,而表現出來的態 度與方法。

楊騏嘉 2007 父母針對幼兒生活事件在教育和養育上的看法與做法。

那昇華 2007 父母在子女學習社會化的過程中,所採取的行為意圖與實際所顯現的行 動策略和做法,讓子女學到自我建構其本身的情感、價值觀及行為模式 的過程。

黃建彰 2007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與子女互動時,透過訓練或教導子女的方式,將父母 行為、反應、認知、情意、信念、興趣、價值觀等人格特質默默傳達給 子女的一種的教養態度和策略。

黃妙玟 2007 父母親為使達到改變子女之行為,而因其認知、價值、態度、信念之不 同,在管教子女時所表現出的方式及策略。

楊佳穎 2008 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與行為方式。

張家綺 2008 包含了態度和行為的層面,是屬於帶領子女社會化的一種方式,在單方 面管教子女,或是和子女的互動時,會影響到子女日後的表現。

賴建戎 2009 父母會根據所抱持的信念、價值觀、產生教養態度,並將其教養態度轉 換成對子女的教養行為。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父母管教方式乃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方式,在本質上是一種親子間的交互作 用,包括父母的態度、價值、興趣、信念、照顧和訓練等行為。然而父母管教方 式包含了態度和行為的層面,是屬於帶領子女社會化的一種方式,在單方面管教 子女,或是和子女的互動時,會影響到子女日後的表現張家綺(2008)。父母在日

(21)

常生活當中的一種行動,影響子女與家庭其他成員,甚至於影響父母本身,而且 不同的發展階段會為子女與父母親帶來不同的任務(Hoghughi & Long,2004)。黃 建彰(2007) 研究指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與子女互動時,透過訓練或教導子女的方 式,將父母行為、反應、認知、情意、信念、興趣、價值觀等人格特質默默傳達 給子女的一種的教養態度和策略。另外那昇華(2007)表示父母在子女學習社會化 的過程中,所採取的行為意圖與實際所顯現的行動策略和做法,讓子女學到自我 建構其本身的情感、價值觀及行為模式的過程。父母在養育子女社會化的過程 中,所施予教育、養育及管教等對待方式,使子女知覺到父母對其日常生活表現 所反映的態度、情感、認知和管教策略等(莊婉妮,2004)。最新研究父母會根據 所抱持的信念、價值觀、產生教養態度,並將其教養態度轉換成對子女的教養行 為(賴建戎,2009)。

綜合以上各學者對父母管教方式的定義得知,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會 根據所抱持的信念、價值觀、產生教養態度,而採取的實際管教態度與作法,使 子女察覺到父母對日常生活表現所反映的態度、情感、認知和管教策略,並從中 了解父母是協助自身擁有正常的社會化。此外父母教導子女時,依其情感、價值 信念等各層面,對子女的行為與態度表現,所採取的實際管教態度與作法。茲將 表 2-1 父母管教方式的定義,整理歸納分析如表 2-2。

(22)

表 2-2 父母管教方式之意涵分析

父母管教態度與管教行為 子女表現

意 涵

研究者

Baumrind(1991) V

楊的祥 (2003) V V V V

劉 寶 (2003) V V V V V

黃琪媚 (2004) V V V V V V V V V V

彭偉峰 (2004) V V V V

莊婉妮 (2005) V V V V V V

張耿義 (2006) V V

盧彥勳 (2006) V V V V V V V V

陳德嫺 (2006) V V V V

洪 巧 (2006) V V V V V V 楊筱筠 (2006) V V V V V V V

張雨子 (2006) V V V V V

林淑美 (2007) V V

彭卿雲 (2007) V V V V

盧雅鈴 (2007) V V V

楊騏嘉 (2007) V V V

那昇華 (2007) V V V V V V V V

黃建彰 (2007) V V V V V V V V V V 黃妙玟 (2007) V V V V V V V

楊佳穎 (2008) V V

張家綺 (2008) V V V

賴建戎 (2009) V V V V V V

合 計 9 9 9 8 6 4 4 3 2 2 2 1 9 7 6 6 5 4 3 2 1 2 2 1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表 2-2 中整理歸納,可發現態度、策略、作法與行為等四大項最為眾多學 者探討,表示父母管教方式能深深影響子女日後對於人、事、物的認知及感觀,

並對其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甚至影響求學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反觀興趣就較少 學者討論之,其中必有原因,研究者認為子女在透過父母管教之後,對往後的事 物必然會產生興趣或無,這皆足以影響往後的認知,人往往針對自己感興的事物 都會全力以赴,其表現出樂觀、積極的作法,學者們對於如此重要的因素探討卻

(23)

如此的少。本研究認為父母管教方式之意涵乃是父母在教養子女過程中,透過訓 練或教導子女的方式,將自身內在信念與外在行為表現,為使子女有所知覺,並 直接影響其行為、價值、情意和態度,所採取的管教態度、策略與作法,是屬於 帶領子女社會化的一種方式,皆足以影響到子女日後的表現,包括對人事物的態 度、價值、興趣、信念、照顧等行為。

貳 貳 貳

貳、 、 、 、父母管教方式的 父母管教方式的 父母管教方式的 父母管教方式的理論基礎 理論基礎 理論基礎 理論基礎

研究者參考文獻發現,解釋父母管教方式對青少年行為影響之相關理論,可 從心理學及社會學兩種不同的角度來詮釋。心理學觀點中有關闡述父母管教方式 之相關理論包括:心理分析論(psychoanalytic approch)、認知發展論、

cognitive-development approach)、發展成熟論(development-maturational approach)、

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存在現象論(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和行為論(behavioral approach)等六大理論;社會學觀點則可從家庭 動態理論(theory of family dynamics)、社會控制理論(social control theory)來論 述父母管教方式對子女行為發展之重要性與影響力;另外,還有互動論,以作為 本研究目的之論述依據。

一一

一一、、、、父母管教方式的心理學觀點父母管教方式的心理學觀點父母管教方式的心理學觀點父母管教方式的心理學觀點 (一)心理分析論

Freud認為「本我」是人格的一部份,本我的驅力是天生所具備、無法改變 的,但可經由外在的教導而修正,正如兒童的行為剛開始由父母控制,最後再由 體內的「自我」學得控制。因此,父母的管教方式會影響子女對父母的認同感,

並對子女的社會化過程產生影響。故父母管教方式適當與否,將會影響其子女日 後的人格發展與行為模式(引自張春興,2001)。

(24)

(二)認知發展論

Piaget (1970)提出的認知發展論,其重點雖然著重在認知發展,而比較無益 於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但仍強調子女的教育為父母的責任,父母應協助子女智 慧的啟發,並提出個體的認知發展須經過四個時期:

1.感覺動作期、2.前運思期、3.具體運思期、4.形式運思期,且這四個時期的發展 是有順序性的。在不同時期中,父母都應肩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重擔,採取適當 的管教方式,才能提供有利子女發展和學習的家庭環境,以培養出子女良好的行 為和能力。

(三)發展成熟論

Amold & Gesell 認為個體的成長是被遺傳所引導的成熟過程,先天的遺傳已 經決定個體的成熟,環境產生的影響並不大,這種觀點異於與社會認知學者或人 類學家的看法(引自李惠加,1997)。所以,父母的管教方式要配合子女的身心 成熟度、尊重子女的個別差異,才能使子女的身心獲得健全地發展,並適時地對 子女行為給予協助與指導,以培養子女良好的行為模式。

(四)社會學習論

Bandura強調「觀察學習」的重要性,個體的學習與成長來自觀察與模仿,

父母為子女行為起源之最重要的角色示範增強者,所以父母本身的行為與態度,

不可避免地成為子女主要的學習內容,因之,為人父母者在管教子女時需謹慎採 取管教方式,以成為子女行為學習的良好典範(引自洪巧,2006)。

(五)在現象論

Rogers強調父母的主觀感受會表現在其外顯行為上,並對子女的行為造成影 響。此理論以自我概念(self-concept)為中心,強調個人對現實的主觀感受,著 重個人的意識。因此,要著重孩子的意識,父母注意聆聽孩子的訊息,當孩子接

(25)

納父母時,親子才有情感交流的機會(引自張春興,2001)。

(六)行為論

此理論主要來自心理實驗室的研究結果,歸納出人類的行為原則。Skinner 認為人的行為不只是遺傳或自然發展的結果,更是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個體 必須對環境刺激有所反應與操作,才能產生行為,新的行為就是這樣學習而來 的,且行為是可塑造的。所以父母在兒童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份,若改變父 母的行為,也會改變兒童的行為。父母教養子女時可適時、適地的運用增強、消 弱及報酬懲罰原理來增強子女好的行為與削弱不良的行為,以建立子女良好的行 為規範(引自張春興,2001)。

二 二 二

二、、、、父母管教方式的社會學觀點父母管教方式的社會學觀點父母管教方式的社會學觀點父母管教方式的社會學觀點

(一)家庭動力理論(theory of family dynamics)

家庭動力理論主張,如果個體處於一個病態的家庭,且父母管教方式不當 時,將會導致不良的社會化,終而促成少年偏差行為的發生(馬傳鎮、黃富源,

1985)。而家庭動力論中之重要論點:如家庭結構缺陷、家庭社會功能不彰、家 庭氣氛不佳、不利家庭特質。

(二)社會控制理論(social control theory)

Hirschi強調關於父母管教方式對子女行為影響之論點如下:

1、父母的直接控制與間接控制,侯崇文(2000)認為父母的管教方式是直接影響 子女行為的外在控制力;而親子互動關係則為影響子女行為的內在控制力。

2、對父母的依附,許金春(2000)指出,父母所採取的管教方式不當時,子女對 父母的依附關係就會降低,不認同或模仿父母,使子女無法建立一套對自己 行為的規範能力。

(26)

三三

三三、、、、父母管教方式的互動論觀點父母管教方式的互動論觀點父母管教方式的互動論觀點父母管教方式的互動論觀點

父母教養方式在 1960 年代,從單方向父母的角度邁入關注個體與家庭的互 動。孩子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反而掌握自己行動的決定權,並在連續互動的歷程 中感受影響,例如Schaffer以互動理論解釋母子互動的行為。後來,強調孩子個 別差異與互動關係,成為互動論在父母教養上很大的貢獻 (引自洪藝真,2006) 。

根據上述父母管教方式的理論,得知心理分析論強調「認同」與「社會化」

的概念;認知發展論主張子女的教育為父母之責任,父母應協助子女智慧的啟 發;發展成熟論認為教養方式要配合子女的身心成熟度、尊重子女個別差異,給 予兒童足夠的準備與時間去發展;社會學習論觀點注重父母本身的行為與態度,

會成為子女觀察、認同與學習的主要內容;存在現象論強調父母要能接受自己和 他人、也必須學會聆聽孩子的話,並能營造親子間良好的關係或氣氛;行為論主 張改變父母的行為,就能改變兒童的行為;家庭動力理論主張父母管教方式不當 時,會造成少年偏差行為的發生;社會控制理論強調父母的管教方式是直接影響 子女外在行為、並會降低子女對父母的依附關係。故當我們在探討父母問題時,

必須綜合各理論,不能只是單面向的考慮父母管教方式,更要考慮父母和子女之 間雙向的互動關係。

参 参 参

参、 、 、 、父母管教方式的 父母管教方式的 父母管教方式的 父母管教方式的類型 類型 類型 類型

綜合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父母管教方式可分為以下三項加以探討:單向度

(singledimention)、雙向度(two-dimention)與多向度(multi-dimention),

茲將各類型分述如下:

一、單向度

單向度主要是採行截然劃分的分類方式,張春興(2001)將父母管教方式分 為以下四種:寵愛、放任、嚴格、民主;Baumrind以父母的權威傾向為指標,將 父母管教方式分為民主權威型、權威專制型與放任溺愛型三種(引自李宗文,

(27)

2002);Hurlock(1978)將父母管教方式分為保護、民主、放縱、拒絕、接納、

權威、順從、偏愛、期待九種類型;Pulkkinen(1982)則將父母管教方式分為父 母中心取向以及子女中心取向兩大類 (引自張春興,2001) 。

二、雙向度

有別於單向度父母管教方式分類過於狹隘,無法符合父母管教內涵的多面 性,故而有學者提出雙向度的父母管教方式。Maccoby 與Martin(1983)以 Baumrind(1971)的研究為基礎,延伸出要求與反應兩向度,交互組成開明權威

(authoritative,高反應高要求)、寬鬆放任(indulgent,高反應低要求)、專制 權威(authoritatian,低反應高要求)與忽視冷漠(neglectful,低反應低要求)四 種父母管教方式(引自李宗文,2002)。本研究參考Maccoby 與Martin(1983)的 分類方式,將父母管教方式分為開明、放任、專制、忽視四種類型。

三、多向度

為了更完整地呈現父母管教方式,有學者提出多向度父母管教方式,由數個 向度發展更多元的類型。將父母管教方式分為三向度、八類型者,以Becker

(1964,引自吳美玲,2001)為代表,主張父母管教方式表現於三向度:限制-

溺愛(restrictiveness-permissiveness)、溫暖-敵意(warmth -hostility)以及焦慮 情緒的涉入-冷靜的分離(anxious emotional involvement-calm detachment);

Hetherington 與Frankie(1967)則是在關於父母管教方式對子女模仿行為產生之 影響研究中,將父母管教方式分為溫暖、支配、衝突三個向度(引自陳明利,2005)。

上述三向度可再細分為八類管教方式,分別為縱容、民主、神經質的焦慮、忽視、

嚴格控制、權威、有效的組織與過度保護。綜上所述,單向度的劃分方式在解釋 上略嫌不足,不符時代潮流;三向度的劃分方式又因為太過龐雜而可行性低,故 而較廣為使用的是折衷的雙向度劃分方式(如:要求、反應兩向度),能夠克服 單向度與三向度劃分法之限制,亦為今日較為可行的父母管教方式分類趨勢,使

(28)

用率較高,本研究亦採行雙向度的父母管教方式分類,抽取反應與要求兩向度。

綜上 所述,雖然對 父母 管教 方式的分類不同,以單一向度來分類無法完整的 表達現實的狀況,多向度的解釋又比較少學者採用,研究者採 用雙向度的 Maccoby & Martin(1983) 之 分 母 管 教 分 式 分 類 ,分為開明權威、專制威 權、寬鬆放任、忽視冷漠四種類型,茲將其內涵說明下如表 2-3。

表 2-3 Mccoby 和 Martin(1983)不同管教類型之父母行為表現

類型 行為表現

1.父母比子女擁有更大的權力,且有更多的智能與技巧去控制某些資源,以防止子女 形成或持續不良的行為。

2.父母重視子女的需要與要求,但決定權在父母身上。

3.父母期望子女有成熟的行為表現,並向子女建立清楚的行為準則。

4.堅定要求子女依準則行事,必要時會施以命令或懲罰。

5鼓勵子女發展個別性及獨立性。

6.親子之間採開放式的溝通。

7.親子雙方皆能肯定並認知彼此的需求、觀點與權利。

1.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是嚴苛的。

2.嚴格控制子女提出或表達自己的需求。

3.父母以命令子女服從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

4.父母所訂的規則,從未事先與子女討論過。

5.父母十分重視維持自己的權威,不准子女有所異議或挑戰行為。

6 子女違反父母要求時,會受到父母嚴厲的懲罰(通常是體罰)。.

1.父母容忍子女所表現出的衝動行為。

2.父母很少用懲罰或控制來突顯自己的權威。

3.父母很少對子女的態度或工作做要求。

4.父母盡可能由子女自行規範或決定自己的行為標準。

1.父母十分忙碌於自己的事,很少有時間陪伴或注意子女的行為。

2.不必花太多時間或精神與子女互動, 父母對於子女的任何需求,都很願意去做。

3.父母希望與子女保持一定的距離。

4.對子女的需求,父母會很快給予滿足,以免子女再去煩他們。

5.父母對子女很少表現出支持情感或堅定要求。

資料來源:王鍾和(1993)

(29)

茲將Mccoby 和 Martin(1983)所分類的教養態度以座標軸呈現如圖2-1:

圖 2-1Mccoby 和 Martin 的父母教養方式圖(引自楊瑛慧 2006)

從上述表示,父母管教類型可分為四大種類、數種情形,所謂「家家有本難 念的經」在在表示每個家庭對子女的管教、教養態度皆不一樣,相對地女子所呈 現出來的外顯行為也不盡相同,古云:「一種米養百樣人」,即表示不同個體對 社會的認知、文化都有著不同的認同感,故本研究將針對父母管教方式來探討子 女在學習適應上是否有著不同的影響情形,是否會因自身角色轉換而有所不同,

以瞭解父母在子女的學習適應上佔有多大的重要性,進而影響到學業上的成就。

肆 肆 肆

肆、 、 、 、影響父母管教方式的相關研究 影響父母管教方式的相關研究 影響父母管教方式的相關研究 影響父母管教方式的相關研究

本節旨在蒐集「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研究,發現影響父母管教方式的因 素很多,各層面也不盡相同。本研究只針對新住民子女的性別、母親國籍、父 母年齡、中文能力,以及社經地位(包括教育程度、職業、收入)等進行探討,

茲分述如下。

一、性別

許多學者認為性別會影響父母的管教方式。黃玉臻(1997)認為,因台灣具有 要求

專制權威 (authoritarian)

拒絕 忽視冷漠

(neglecting) 寬鬆放任

(indulgent) 開明權威 (authoritative)

不要求 接納

(30)

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因此子女的不同性別可能造成父母管教方式的不同。如 徐綺櫻(1993)研究發現,父母親對男、女學童的管教態度有顯著差異。McCarthy

(1995)認為,不論是非裔美人或白人兒童,其所知覺到的父母教養方式皆會因 性別而有所差異。Peterson(1977)研究發現,父母對子女活動上的關心及控制,

對女孩有較多的控制(引自黃玉臻,1997)。林淑燕(2004)指出,青少年之性 別在父親與母親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異。吳美玲(2000)與許怡珮(2003)研究 顯示,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所知覺的父親或母親教養方式有顯著差異,且是女生 高於男生。Schwarz(1996)研究發現,父母管教方式在「要求」向度上,對男生的 要求高於女生(引自 Darling,1999)。李雪禎(1996)、黃拓榮(1997)、沈珮文(2001)

研究指出,國中男女生知覺關懷取向父母教養方式沒有差異,但在權威取向則有 顯著差異,且是男生高於女生。然而,陳美珠(2005)研究指出,母親對子女的 管教態度並不因子女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父母管教方式是否會因子女性 別不同而有所差異,是應再提出研究的。

二、母親國籍

蔡玲雪(2004)研究認為,國籍對親子關係有顯著差異。吳碧娥(2005)

研究提出,子女學習表現與家庭關係、家長之教養方式有關,但國籍並不 是主要影響要素。由於國內研究父母管教方式的研究者極少將母親國籍做 為相關探討,故本研究新住民母親管教方式是否存有差異性,將以兩位同 來自印尼女性為研究對象。

三、父母年齡

每一個年代所面對的思潮與想法概念均不相同,都有可能影響到其教 養的信念 (李秀華,2002)。Weingarten (1982) 研究指出,年齡愈大的父母對 其子女的教養態度將有較多的疼惜與愛護。 Zuckerman (1958)研究指出,母 親的年齡愈大其教養態度越嚴格 。Solis Camara和 Fox (1996)研究發現,年

(31)

輕媽媽比年長媽媽較常使用處罰的教養方式,也較少管教自己的子女。

Dallaire 和 Weinraub (2005)研究指出,母親隨年齡增長,對幼兒的教養方式 有所不同。可見年齡對父母管教的影響尚未有一致的看法,故本研究在探討 此問題時,會將母親年齡列入分析。

四、中文能力

Lim(2002)研究發現,移居到美國的中國家庭兩代間,受母親教養方式 與語文熟練度的影響甚過母親文化移入之和諧與否。王光宗(2004)研究發現,

新移民女性當子女入學後,會開始思考子女的需求,特別是子女在學校碰到的 問題,逐漸形成母親的壓力。黃琬玲(2004)研究指出,國語表達能力會影響 其子女語言發展。林振隆(2004)研究發現,新移民女性常使用語言聽懂的程 度不同、常使用語言會說的程度不同與教養子女的勝任感達顯著差異。本研究 藉由深入訪談以瞭解是否存在其差異性。

五、社經地位

許多學者都曾以家長的教育程度及職業類別來代表家庭的社經地位高低,

如:馬信行(1985)、陳建州(1990)、林義男(1988)等,也有學者將加入家 庭每月收入(周新富,1999)。Bowles(1972)認為家庭社經地位之評量標準應 括:父母受教育的程度、父母之職業地位及家庭收入。父母的管教方式與家庭社 經地位有關 (吳明燁,1999)。顏綵思(2004)研究顯示,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國 中小學生在母親教養方式有顯著差異。李雪禎(1996)與劉修全(1997)研究指 出,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因其社經地位之不同而產生顯著差異,其中高、中社經地 位的父母偏向採用高權威、高關懷的教養方式;低社經地位的父母偏向採用低權 威、低關懷的教養方式。孫碧蓮(2002)研究發現,高社經地位的父親,較常採 用「寬鬆放任」或「開明權威」的教養方式;「低社經地位」的父親,則較常採 用「忽視冷漠」的教養方式。Flouri(2007)社經地位愈高的家庭,父母較少採 取專制威權的教養方式。社經地位包括教育程度、職業、收入,教育程度低、

(32)

職業屬低層以及收入少者,是為低社經地位,反之,為高社經地位。而本研究 場域為偏鄉離島,值得探討新住民家庭支社經地位對管教方式是否有所差異性。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學習適應 學習適應 學習適應 學習適應理論及相關研究 理論及相關研究 理論及相關研究 理論及相關研究

壹 壹 壹

壹、 、 、 、學習適應的定義 學習適應的定義 學習適應的定義 學習適應的定義

對學生來說學校生活佔全部生活的大部份,在學校所學到的經驗對日後有深 遠的影響,而學校乃由一個人與團體所組成的組織,勢必要與環境相互調適以答 平均的狀態,反觀若產生失衡的現象,即表示有適應不良的傾向。

學習是一種適應的歷程,是個人為了要滿足內在的需求以適應環境或克服因 難的過程(黃萬益,1975)。張景媛 (1998) 認為學生在課堂上了解教師教學內容,

知覺教師的期望及適應教師的教學方法即為學習適應的具體表現。李坤崇、邱美 華(1991)認為學習適應是指個人在學習歷程中與環境互動所產生的調適狀態,指 個體在教育情境中,為滿足求知需求和外在壓力,而持續採取因應策略,以提高 學業成就和促進人格發展的歷程。林進材(1992)則定義學習適應是學生的學習情 形,學習適應可評定學生在學校適應情形。賴玉粉(1995)認為學習適應乃是取決 於個人和環境的關係,學習適應良好的學生,能夠善用各種資源來解決所遭受的 問題,並達到學習環境的要求,克服學習的困難。林榮俊(1998)定義學習適應為 個體在進行學習行為時,為克服學習困難而改變自己的各種方法,使能與環境協 調一致。

對於現處國中階段的學生而言,適應的面向主要包含學校適應及學習適應。

國內專家學者們所探討學習適應的研究甚多,探討面向皆不相似,茲將這些定義 綜合整理於表2-4:

(33)

表2-4 學習適應定義一覽表

學者 年代 學習適應的定義

黃萬益 1975 學習適應為個體在學習歷程中所遭遇的適應問題,為滿足內在需求以適應 環境或克服種種困難的過程。

張景媛 1988 學習適應即學生在教師教學過程中的適應情形。

李坤崇、

邱美華

1991 個人在學習歷程中,與環境互動所產生的調適狀態,即為學習適應。

林進材 1992 學生與學校環境的交互作用歷程,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此過程的因應行為 有助於增進學生學習能力和自我實現,並保持和同學與教師間良好的人際 關係,及學校與學生間的諧和狀態。

林素妃 1992 學習適應為學生在課業上的行為表現及和環境互動的歷程。

賴玉粉 1995 學習適應為能善用各種資源的個體,解決所遭遇的問題,以達到學習適應 的要求,以克服學習困境。

李坤崇 1996 指個人在學習歷程中,與環境互動所產生的調適狀態。

林榮俊 1998 個體在進行學習行為時,為解決環境所產生的困境,而改變自己、調整需 求、善用各種解決方法,以克服學習困難,使能與環境協調一致。

王振宇 2000 學習適應是一種連續的歷程,此歷程中包含學習者與情境的交互作用及彼 此滿意的結果。

王姿文 2003 學生在學習環境中,與環境中的其他人、事、物產生互動,在此互動歷程 後所產生之結果。

林忠信 2004 在學習歷程中,採取不同策略及方法與環境取得和諧與適應。

柯乃文 2005 學生在學習歷程中,與周遭的人事物相互適應的過程,使個體與環境達到 和諧的狀態。

蔡清中 2005 個人在學習歷程中,所採用的方式與環境調適的狀態。

黃立婷 2006 學生處於學校環境裡,因察覺內外情境變化與需求,為在學習歷程中,能 持續與學校、教師和同學保持和諧的互動關係,而產生自我學習與適應的 行為。

黃弘彰 2006 個體在學習過程中,與環境互動所產生的調適狀態。

盧雅鈴 2007 個體在學習環境中,為滿足求知及消除外在壓力,所持續採取的因應策 略,以提升個體的學業成就及促進人格發展的過程。

賴建戎 2008 個人在學習的歷程中與環境互動,所表現的反應狀態,以滿足需求及對抗 外在壓力,所產生的適應情況。

周坤潭 2009 學習適應是連續的動態改變歷程,學生在與所處的環境交互作用中,一方 面為滿足自己的求知需求,一方面為克服外在環境的壓力,而採取適當的 方法、技能及策略,以維持或達到學習環境間的良好人際關係與狀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上表可知,各研究者所定義的「學習適應」層面不盡相同,有些強調學習 歷程,學習適應為個體在學習歷程中所遭遇的適應問題,為滿足內在需求以適應 環境或克服種種困難的過程(黃萬益,1975);李坤崇、邱美華(1991) 個人在學習 歷程中,與環境互動所產生的調適狀態,即為學習適應;王振宇(2004)學習適應 是一種連續的歷程,此歷程中包含學習者與情境的交互作用及彼此滿意的結果;

學生在學習歷程中,與周遭的人事物相互適應的過程,使個體與環境達到和諧的

(34)

狀態(柯乃文,2005)。周坤潭(2009)研究指出學習適應是連續的動態改變歷程,學 生在與所處的環境交互作用中,一方面為滿足自己的求知需求,一方面為克服外 在環境的壓力,而採取適當的方法、技能及策略,以維持或達到學習環境間的良 好人際關係與狀態。有些則強調學習的結果,學習適應為能善用各種資源的個 體,解決所遭遇的問題,以達到學習適應的要求,以克服學習困境(賴玉粉,1995);

林榮俊(1998)研究發現個體在進行學習行為時,為解決環境所產生的困境,而改 變自己、調整需求、善用各種解決方法,以克服學習困難,使能與環境協調一致;

則黃立婷(2006)表示學生處於學校環境裡,因察覺內外情境變化與需求,為在學 習歷程中,能持續與學校、教師和同學保持和諧的互動關係,而產生自我學習與 適應的行為;個體在學習環境中,為滿足求知及消除外在壓力,所持續採取的因 應策略,以提升個體的學業成就及促進人格發展的過程(盧雅鈴,2007)。

整體而言學習適應的差異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形,可說是個體在學習歷 程中,與環境間的一種交互作用,善用資源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及策略,以達到和 諧的調適狀態。本研究為透過父母管教方式以探討新住民子女之學習適情形,為 此,研究者將新住民子女的學習適應界定於學校情境中,本研究將學習適應定義 為:學習適應是一種連續的歷程,個人在學習歷程中,為能解決所遭遇的問題,

不斷地與環境互動產生適應狀態,以克服學習困難,使能與環境和諧一致。

貳 貳 貳

貳、 、 、 、學習適應的內涵 學習適應的內涵 學習適應的內涵 學習適應的內涵

有關學習適應在量化上的層面涉及頗廣,會因研究對象及地區的差異而有所 不同,國內現今主要有十種不同探討面向,茲就收集的相關文獻說明學習適應各 面向如下:

一、黃萬益(1975)編製「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卷」以探討我國國小學生在 目前的學習環境所形成的學習適應問題, 其中包括學習態度、學習、

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技術、課程教學、學習興趣、學習環境、身心適 應等八項。

(35)

二、盧美貴 (1980) 以國小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國校教師教導方式 與學生行為間關係,其把學習行為問卷分為: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學 習困擾等三類。

三、張新仁(1982)編製「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問卷」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研 究其學習行為,以探討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差異之因素以及學習行為對學 業成績之影響力,其內容分述如下:

(一)學習方法:包含時間支配、學習技巧、考試技巧。

(二)學習習慣:包含注意力集中、讀書習慣、課業習作。

(三)學習態度:包含對課業學習態度、對學校學習環境態度、主動學習。

四、李坤崇 (1985) 研究中部地區國一學生學童適應問題,把學習適應問卷 分為學習技能、學校適應、身心適應及家庭社會適應等四類。

五、張景媛(1988)所編製的「學習適應量表」內涵包括認知學習、學習態 度、師生關係三向度,用以測量學生這三方面的適應情形,並探討比較 學生在學習適應上的差異。

六、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9)在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評量研究 中,把國小學生學習適應量表分為五大層面:

(一)學習方法:包括學習技巧、學習計畫、時間和學習內容分配、閱讀和做 筆記、考試技巧等五類。

(二)學習習慣:包括讀書習慣、學習注意力、課業習作等三類。

(三)學習態度:包括學習興趣、對課業學習的態度、對學校教學環境的態度 等三類。

(四)學習環境:包括家庭的物質和心理環境、學校建築設備、課程教學與師

(36)

生關係、同儕關係等四類。

(五)身心適應:包括自我概念、自制能力、情緒穩定、身體健康四個細類。

七、吳新華(1990)編擬「學習方法效率量表」, 以瞭解國小學童學習方 法的效率,共分為四大領域:

(一)計畫與實行:包括學習的計畫、學習的方式、計畫的實行、學習意欲等 三類。

(二)習慣與環境:包括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學習環境等三類。

(三)上課的學習行為:包括上課前的準備、筆記的方法、發問的方法、上課 的態度等四類。

(四)應試技巧:包括應試的方法、答案的利用等兩類。

八、黃玉枝(1993) 測量同儕關係、勤學適應、師生關係,以瞭解學生的 適應行為和情緒發展。

九、林進財 (1992)編擬問卷包括學業成績、課業學習、學習態度與方法、

課程適應方面,其目的在於比較城市和郊區學生的學習適應,內容分述 如下:

(一)學業成績: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自我滿足,就可稱之為良好的學 習適應。

(二)課業學習:學生在學校生活中,透過課業學習,學習到各種知識,並且 達到有效的學習。

(三)課程適應:學生滿意學校課程內容與安排,學習所產生的困擾少,對於 學習態度抱持積極的態度。

(37)

十、李坤崇(1994)重新驗證「學習適應量表」的信效度,使量表更適用於 國中小學生,並於民85年出版,也因為此量表信效度佳,國內研究多 採用此量表進行研究或改編(王彩鳳,2004;林榮俊,1998;楊淑英,

2001;鄭秀真,1998;鄭燿男,2002)。

茲將上述所呈現之學習適應意涵統整表2-5如下:

表 2-5 學習適應內涵一覽表

學者(年代) 學習適應的意涵

黃萬益(1975) 將學習適應分為: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技術、課程教學、

學習興趣、學習環境、身心適應等八項。

盧美貴 (1980) 將學習適應分為: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學習困擾等三類 張新仁(1982) 將學習適應分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等三種。

李坤崇 (1985) 把學習適應分為:學習技能、學校適應、身心適應及家庭社會適應等四類。

張景媛(1988) 將「學習適應量表」區分認知學習、學習態度、師生關係三向度。

陳英豪、林正文、

李坤崇(1989)

將「學習適應量表」分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環境、身心 適應等五大層面。

吳新華(1990) 將「學習方法效率量表」分為計畫與實行、習慣與環境、上課的學習行為、

應試技巧等四大領域。

林進財 (1992) 由學生的學習情形來評定學生於學校適應情況。包涵學業成績、課業學習、

學習態度與方法、課程適應等四方面。

黃玉枝(1993) 測量同儕關係、勤學適應、師生關係,以瞭解學生的適應行為和情緒發展。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依據上述各學者對學習適應的意函得知,學習適應乃強調學習過程中如何取 得動態、靜態間的平衡,以滿足最佳的適應情境,以達到調適及和諧的歷程。學 習適應亦可分為內在和外在因素兩大類 (何星輝,2003),外在因素以學生所處 的環境為主,如班級、學校等;內在因素則為學生的態度、習慣、興趣及身心適 應為主,若能掌握內、外在因素,在學習方面的困境將會減少,學業成就也會有 所進步。(趙曉婷、潘淑芳,2003) 學習適應良好的學生能採取不同因應策略來 解決各式的問題,以達到學習環境的要求;(王鍾合等人,1980)研究指出要衡量 學校適應最常使用方式以學業成就做為比較標準,有效的適應是在學業方面及社 會關係上,皆能最滿意的表現;而周秀潔 (2005) 發現學生實際適應情形主要影

(38)

響師生間互動頻率與關係的原因。因此本研究所進行之學習適應觀察的內容包含 下列三個層面:

一、學習方法:包括新住民子女的預複習課業、做筆記畫重點、讀書計畫 與不同領域學習技巧。

二、學習習慣:包括新住民子女難題解惑方法、課外讀物養成與讀書環境。

三、學習態度:包括新住民子女對課業學習態度、作業繳交情形、對主科學 習興趣與未來學業成就期望。

参 参 参

参、 、 、 、影響子女學習適應相關因素 影響子女學習適應相關因素 影響子女學習適應相關因素 影響子女學習適應相關因素

學習的歷程可說是變化無窮且複雜的,對新住民子女所面臨到的困境可能會 更多,舉凡家庭、學校、社會等皆是影響的重要因素,會因為家庭社經地位較於 低落,所接觸到的文化刺激相對減少,造成學習適應上的不協調。本研究為瞭解 新住民子女的學習適應情形,茲將對性別、年級、及社經地位等方面來進行探討。

(一)性別

歷年來國內外關於學習適應在性別上的差異研究中,不少研究皆顯示女生的 適應能力較男生佳(王振宇,2000;李坤崇,1992,1994;余宗勳,2005;林進財,

1992;林榮俊,1998;林麗琳,1995;林璣萍,2003;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

1993;張恕鳳,2006;黃立婷,2006;楊淑瑛,2001;鄭翠娟,1997;鄭耀男,

2002;鍾文悌,2004)。張新仁(1982)在國中學生學習行為的研究中,顯示女生 的學習行為較男生優異;黃朝凱(2003)在研究國小學童中,指出女生在學習態度 中的學習方法、動機、環境及上課態度等四個面向,表現優於男生;賴玉粉(1995) 研究發現國小女學童的學習方法、習慣及態度比男學童佳。然而在部分研究領域 上,亦有男生的學習適應高於女生的情形,吳新華(1994)在研究國小學童學習方 法的效率上,顯示男生的學習方法之效率高於女生;曾陽聰(1995)在實際整合模 式團體實驗輔導課程中,發展男生在學習習慣及學習適應上優於女生。反觀也有 研究指出男女生之間在學習適應上是沒有差異,黃萬益(1975)在研究國小學童學

(39)

習適應問題的出現率中,發現男女生在學習適應問題上並無差異;陳淑娟(1999) 研究不同性別與學習潛能在學習適應上,不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別;吳昆壽(1999) 研究國小跳級資優生的學習適應中,不因性別不同有差異。

綜合上述可知,在性別與學習適應的研究中,其研究結果較都多顯示女生在 學習適應、學習態度較男生良好,但仍有研究抱持著無明顯的差異性。正反結果 皆有學者支持,本研究為質性訪談,為瞭解其深入地問題源頭,是必將此項列入 訪談大綱中,以明瞭性別是否對學習適應上有所影響。

(二)年級

個體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發展速率不同而有所差異,舉凡學習能力、認 知、語文、智力、因應人事物行為及創造力等方面,皆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相異。

根據研究顯示國中小學生的學習適應能力會隨著年級、年齡增加而日漸退步(李 坤崇,1992,1994;林忠信,2003;林進財,1992;林璣萍,2003;陳英豪、汪 榮才、李坤崇,1993;黃立婷,2006;楊淑瑛,2001;錢宗析,2004;羅婉麗,

2001)。根據王振宇(2000)研究發現國中一、二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適應上並無差 異;而原住民地區的國中學生也不因年級的不同,在學習適應上有明顯的差異性 (林華中,2003)。

由上述得知,年級在學習適應上並沒有一致的說法,又因新住民子女必須適 應跨國文化的差異,所面臨到的問題可能更多,故訪談研究對象時會將年級列入 篩選條件中,以不同年齡學生來探索年級對學習適應是否有其差異性。

(三)社經地位

家庭社經地位通常用教育程度、職業類別、家庭收入來作為指標,以比較不 同的社會階層差異,並研究與子女的學習適應是否相互影響。張新仁(1982)指出 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在學習方法方面,高社經地位學生優於低社經學生;不同社經 地位的國小學生在學習適應上有明顯的差異,高社經地位學生會優於低社經地位

數據

表 2-1  父母管教方式的定義  研究者  年份  定義  Baumrind  1991  父母協助他們的子女正常社會化的過程。  楊的祥  2003  父母在教導子女生活作息及行為表現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傾向與行為 策略。  劉    寶  2003  父母在教導或訓練子女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信念、情感、行為和策 略。  黃琪媚  2004  父母在訓練及教導子女時所具有的信念、方法及行為表現,包含了管教 態度,即父母在管束、教養子女時所採取的策略和作法。  彭偉峰  2004  父母親依其認知、價值
表 2-2  父母管教方式之意涵分析  父母管教態度與管教行為  子女表現 意  涵  研究者  態  度  策 略  作 法  行 為  信 念  行 動  價 值  方 法  認 知  情 感  興 趣  看 法  行 為  價 值  知 覺  情 意  態 度  認 知  信 念  興 趣  作 息  社 會 化  人 格  反 應  Baumrind(1991)  V  楊的祥  (2003)  V  V  V  V  劉  寶    (2003)  V  V  V  V  V  黃琪媚  (200
圖 3-2 研究流程圖  貳貳貳 貳、、、 、文件分析文件分析文件分析 文件分析     研究者一方面蒐集政府部門相關統計資料,如澎湖縣教育局針對國中新主 民子女就學人數的調查;另一方面蒐集新住民子女在校的學習資料,包括各學習 領域的學習成績、家庭作業、上課筆記等資料,以瞭解其學習適應的面向。且可 從家庭聯絡簿與學校行政資料中,尋找家長管教方式對子女學習適應的相關性, 並不斷吸收跨國婚姻相關文獻,以求對新住民的管教方式有更深入的瞭解並與其 他研究結果做相互印證。  發展研究動機 決定研究目的 分析相關文獻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目的 ^ 材料 ^ 步驟 ^ 結果/結論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岑紹基博士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岑紹基博士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d investig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ynamic geometry software GeoGebra (GGB) into eleven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of geometric concep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is study discusses third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growth in mathematics ability through a mathematics curric ulum integrated with problem posing.. By applying

After pairing mentors to students, peer mentors exercised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in mathematical remedial teaching to target students who need remedial teaching,

The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grade three number and operation problem-posing curriculum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