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I II II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I II III"

Copied!
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3)

目  錄

附件一: 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農作物區植物資料 ---  53

附件二: 色卡 ---  55

引言 ---   2

學習活動資源套設計理念 ---   2

大自然與生活之學習目的 ---   3

教學原則與策略 ---   4

活動中教師的角色 ---   5

注意事項 A. 活動安排 ---   6

B. 學習活動資源套的使用---   8

C. 幼兒活動冊的使用 ---   10

漁農自然護理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的特色 ---   11

遊戲活動計劃 A. 農作物區     區域簡介及相關事項 ---   12

    活動(一): 我是小農夫 ---   15

    活動(二): 保護小幼苗 ---   24

B. 標本林林區     區域簡介及相關事項 ---   34

    活動(三): 小小探索家 ---   37

    活動(四): 親親大自然 ---   46

總結 ---   52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4)

學習活動資源套設計理念 引言

為配合上述「計劃」及《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2017)中「大自然與生活」的學習範 疇,此資源套旨在培養和發展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鼓勵他們利用感官觀察 及探索四周環境;讓他們了解大自然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培育他們尊重、欣賞 和珍惜自然環境及天然資源;以及培養他們愛護大自然的價值觀和態度。

此外,進行戶外活動及親近大自然,對幼兒的成長及發展是十分重要。透過自由 探索、與大自然互動、有趣的小實驗和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探索,可加深幼兒對大 自然的認識及對保護大自然的責任感。

政府由2017/18學年起推行幼稚園教育計劃(「計劃」),其中一項中/長期措施 是配合幼稚園需要更多空間進行不同活動,探討設立資源中心的可行性。為了讓 幼稚園學童儘快有更多機會,在較大的空間,進行多元化的學習活動,教育局和 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合作,善用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的資源(特別是 動植物和戶外空間),讓幼兒在戶外環境探索和從遊戲中學習,發揮幼稚園資源 中心的作用。我們委託香港浸會大學發展此學習活動資源套,幫助幼稚園培養學 童愛護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正面價值觀。我們感謝漁護署的支持,以及在善用中 心資源及製作資源套方面提供專業意見,讓幼稚園學童有更大的空間探索和進 行多元化的學習活動。

I

2

(5)

大自然與生活之學習目的

1

II

1 課程發展議會 (2017) 。 《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取自 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

major-level-of-edu/preprimary/KGECG-TC-2017.pdf

根據課程發展議會的《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

(2017),「大自然與生活」之學習目的如下:

1. 對事物產生好奇心,樂於探索四周的事物和 大自然現象。

2. 對事物持客觀而開放的態度,學習觀察、提 問和假設等有關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並發 展解決疑難的能力。

3. 欣賞、尊重和愛護大自然,實踐環保生活。

3

(6)

教學原則與策略 III

• 鼓勵幼兒多留意,通過觀察和討論,加深 認識身邊生活和大自然環境,讓幼兒在 自然環境和真實世界中親身進行探索和 發現知識。

• 讓幼兒利用五官進行探索,並引發他們 的好奇心、勇於自由探索和發問,愛護環 境及欣賞大自然,從而明白人與大自然 之間的密切關係和建立正面態度。

• 營造愉快和喜愛探索的氣氛,鼓勵幼兒 間 的 互 動、互 學,並 給 予 幼 兒 適 時 的 協 助,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及鼓 勵 幼 兒 勇 於 嘗 試,而 無 需 強 調「標 準 答 案」,亦不必急於說出結果。

• 應用科技輔助教學時,所佔用的時間以 不影響整體教學安排為原則,也須以幼 兒的健康為重,不宜濫用。

4

(7)

活動中教師的角色 IV

• 教師應在活動前細讀學習活動資源套,

並向幼兒講解有關活動內容。

• 教師除了是「供應者」,為幼兒提供活動 所需的時間和物料外,更是活動的「促進 者」和「觀察者」,在活動中應適時為幼兒 提供引導和協助。

• 教師應與幼兒共同探索和討論,以增加 活動的趣味性、幫助幼兒發揮想像和投 入活動,例如可善用「六何法」(6W)的提 問技巧作出引導,即:何事(What)、何人

(Who)、何時(When)、何地(Where)、何 解(Why)和如何(How)。

• 教師須透過觀察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表 現,分析他們的學習和發展進度,並作適 當調適。

• 教師宜在總結時邀請幼兒分享經歷和感 受,幫助他們整理和鞏固所得的知識、技 能和態度,亦應給予幼兒適時和正面的 回饋,培養他們愛護環境及懂得欣賞大 自然的情操。

5

(8)

V 注意事項

A. 活動安排

• 不同的活動需要不同的人手,這些人手 包 括 職 員、教 師 或 義 工。學 校 舉 辦 活 動 時,應確保具備足夠人手負責督導及管 理工作。學校須考慮活動性質、所涉及的 範圍及地理環境、幼兒的能力、年齡、安 全等因素,作出合適的人手安排。

• 教師須提醒幼兒愛護大自然和公物,並 鼓勵幼兒保持環境清潔,切勿亂拋垃圾。

• 出發前及活動期間應留意天文台在電台 或電視台公布的最新天氣消息,有關詳 細指引,請參閱教育局就「熱帶氣旋及持 續大雨幼稚園及日校適用的安排」發出 的最新通告。如預計天氣會變壞,應及早 改變計劃或取消活動。

• 進行戶外活動時,教師須注意/提醒幼 兒以下事項2 :

 Ů 教 師 在 活 動 時 須 時 刻 注 意 幼 兒 的 安 全,確保幼兒在指定範圍內進行活動,

不可擅自離開;幼兒如需前往洗手間,

須通知教師及由成人陪同前往。

 Ů 事前提醒家長,幼兒須在活動當日穿 著合適的淺色長袖衣服和長褲、可遮 蓋整個足部的鞋,及準備合適的帽。

 Ů 在炎夏日子,須提醒幼兒補充足夠水 份,以防脫水或中暑。

 Ů 於衣服或外露的皮膚上塗抹驅蚊劑或 貼上驅蚊貼,以防被蚊子叮咬。

 Ů 確 保 同 行 者 中 有 具 備 急 救 知 識 的 人 士。

6

(9)

 Ů 使用行人徑,避免穿過樹叢或草叢。

 Ů 避免在草叢或樹叢,或潮濕陰暗的地 方歇息。

 Ů 保持環境安靜,請勿喧嘩、奔跑。

 Ů 小心照顧兒童,切勿攀越圍欄。

 Ů 不要採摘或損毀植物,不要騷擾或捕 捉動物。

 Ů 不要觸摸野生動物、雀鳥羽毛或其排 泄物,活動後請立即洗手。

2 漁農自然護理署郊野公園遠足安全指引。

取自漁農自然護理署網頁:

7

(10)

B. 學習活動資源套的使用

• 此學習活動資源套的活動重點在於培養 幼兒的探究精神,每個學習活動按幼兒 的發展特徵設計,分為三個年級。教師可 依據建議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進行活 動;然而,於探索過程中,教師應觀察幼 兒的反應和表現,按幼兒的能力、興趣及 實際情況作出調適。

• 教師可以配合校本課程的主題,亦可善 用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內的其他 設施和資源,靈活推行此學習活動資源 套中的活動。

• 學習活動資源套與校本課程配合:

 Ů 教 師 掌 握 學 習 活 動 資 源 套 的 活 動 理 念、學習目標及活動內容後,可以選擇 與校本課程互相配合的活動和學習目 標。幼稚園可按個別年級、學習環境及 幼兒發展需要,讓教師靈活調配學習 活動資源套的活動內容。

 Ů 學 習 活 動 資 源 套 可 按 幼 兒 能 力 及 活 動的實際情況作出調適及彈性安排,

例如教師可以把同在農作物區進行的 活動一「我是小農夫」及活動二「保護 小幼苗」一併進行;同樣地,教師也可 以 把 同 在 標 本 林 林 區 進 行 的 活 動 三 

「 小 小 探 索 家 」及 活 動 四「 親 親 大 自 然」一併進行。此外,教師不一定需要 於同一天完成四個活動。

• 按學習活動所需,教師可向漁護署獅子 會自然教育中心預先登記使用場地、免 費領取幼兒活動冊及借用所需的教具/

教材,並於活動當天領取及歸還。

活動區域 可借用的教具/教材 農作物區 • 耕 作 用 具(如 不 同 大 小 

的耙和鏟)

• 澆 水 用 具(如 不 同 種 類 的 盛 水 器 皿、不 同 物 料 的水瓶、水杯、勺子和水 桶)

• 築 網 用 具(如 長 短 不 同 的竹枝、網、夾子和繩)

標本林林區 • 放大鏡   

• A4畫板  

• 已切割的樹幹

• 請教師參考遊戲活動計劃以自備其他所 需教具。

• 教師應教導幼兒正確使用放大鏡及其他 輔助工具(如有)。

 Ů 教師應示範正確使用放大鏡的方法:

先將放大鏡貼近物件的表面,再將放 大鏡往眼睛方向移動,直至放大清楚 為止。教師應在幼兒停下來時才派發 放大鏡,並提醒幼兒放大鏡能聚焦生 火,故 此 不 可 以 用 來 觀 察 強 光(如 太 陽)。

 Ů 教師須妥善保管放大鏡及其他輔助工 具。

8

(11)

遊戲活動計劃註釋

建議級別 教師可按幼兒能力調節內容,在配合幼兒的學習情況下,可適切地 選用其他年級的內容

區域名稱 進行活動的地點

建議活動人數 可按幼兒人數編排人手。每組幼兒人數越少,越能提高互動質素及 照顧幼兒個別差異

活動時間 此為建議活動時間,可按實際需要調節。教師可按幼兒興趣而調整 活動內容,以不影響幼兒自由探索為主要考慮因素

教具/教材 可向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預先登記免費借用:

• 耕作用具、澆水用具、築網用具、放大鏡、A4畫板和已切割的樹幹 可向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預先登記免費領取:

• 幼兒活動冊

幼稚園可按需要自備的物品:

• 顏色筆/鉛筆、A4紙或畫紙、鉛筆刨、彩虹傘、沙灘球、網球、農作 物區植物資料(附件一)和色卡(附件二)

幼兒發展特徵 可作為活動調適的參考

建議學習目標 整全/均衡的學習應涵蓋知識、技能及態度,教師可作為規劃活動 的參考。教師可根據幼兒能力及配合校本課程,調節學習目標 活動重點 概括活動內容的學習重點

建議活動計劃 活動流程,可按幼兒能力及實際表現作彈性安排 可調適的地方 可按幼兒實際表現及個別差異作調適的建議

教師參考問題 自由探索中,教師的角色是協助幼兒在環境發現有趣的事物,引發 學習興趣,成為一位主動的學習者。教師可參考問題,按實際情況,

引導及激發幼兒學習動機

延展活動 可按實際情況決定在幼稚園或在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進行 延展活動

9

(12)

C. 幼兒活動冊的使用

教師應在完成活動後,與幼兒回校才使用 此活動冊作活動重溫及討論,並進行相關 之延展活動,以鞏固幼兒的學習。

10

(13)

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位於西貢,內設有展覽館及戶外特色展區,展出 各類農作物和植物標本、岩石及其他趣味盎然的景點。中心佔地約16公頃,

昔日是政府實驗農場,於1987年劃為蕉坑特別地區,其後於1991年成立自然 教育中心。

漁農自然護理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的特色 VI

11

(14)

遊戲活動計劃 VII

A. 農作物區

可在此區進行兩項活動:「我是小農夫」和「保護小幼苗」。

活動(一):我是小農夫 活動地區: A.農作物區

活動(二):保護小幼苗

安全注意事項

• 教師須留意幼兒的使用工具的狀況和提 醒幼兒注意安全。

• 幼兒使用工具時,教師須提醒幼兒小心 擺放工具,以防幼兒不慎踏在其上,引致 絆倒。

• 幼兒使用長短竹枝築網時,教師須提醒 幼兒不要將竹枝指向自己或別人。

• 小心凹凸不平的地面。

區域簡介

• 農作物區位於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 心的低谷,田內種植了合時的農作物,包 括豆類、水作生物、瓜類、蘿蔔、蒜及韭菜 類、根莖類、茄果類和短期葉菜(生長期 約30至40天)。中心的工作人員會按季節 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幼兒可觀察和比較 不同品種的農作物,例如:蕃薯(根莖類)、

生菜(葉類)和蕃茄(茄果類),也可以透 過親身操作,體驗農夫的工作,從而認識 農作物的生長條件和耕種方法。

12

(15)

13

(16)

活動理念及設計構思

• 香港的幼兒較少機會接觸鄉郊田野,未 必知道耕種方法和食物的來源。在農作 物區,幼兒能認識農作物(或植物)的生 長條件;體驗耕種的過程;以及了解到大 自然和人類生活是息息相關,藉此帶出 愛護大自然和珍惜食物的態度。

• 在活動一「我是小農夫」中,幼兒透過翻 土和澆水初步認識農作物(或植物)的生 長條件。幼兒科學活動可讓幼兒自由探 索,發現問題,並嘗試作預測、假設和試 驗,自行找出答案,所以此活動不但讓幼 兒有第一手的經驗,更讓幼兒主動探索、

預測和試驗。

• 在活動二「保護小幼苗」中,幼兒能進一 步體驗農夫的工作,了解到除了播種、耕 種和灌溉,還要保護農作物免受害蟲或 其他動物侵害。幼兒十分喜歡模擬遊戲 和建構遊戲,於活動中他們會嘗試合力 製作保護網,藉此能讓幼兒發揮創意和 合作精神。製作保護網目的是物理防治 方法,防止動物吃農作物,例如野豬、雀 鳥吃禾穀等,並非只有驅蟲之作用。

教學技巧事宜

• 教師於過程中宜抱持開放的態度,鼓勵 幼兒自由探索、自行發現及解決問題,應 先讓幼兒猜想或分享工具的使用方法,

避免過多的示範,扼殺幼兒的思考空間。

• 於幼兒自由探索/建構的過程中,教師 須觀察幼兒表現,提供適切的協助,引導 幼兒進行活動,但避免主導幼兒的探索。

• 鼓勵教師在耕作體驗前與幼兒討論帶備 甚麼工具到農地翻土,以提升幼兒對活 動 的 興 趣 及 投 入 感。至 於 高 班 幼 兒,教 師更可在活動前與他們進行討論,一起 製作概念圖以掌握幼兒的已有知識,並

請幼兒各自預備一項翻土工具到農地翻 土。

• 在安全的情況下,教師於過程中應讓幼 兒 自 由 選 擇 用 具 和 方 法 進 行 灌 溉 和 翻 土,不必限制幼兒使用場內提供的物品,

例如可使用自備的水壺或雙手去灌溉,

或用自備的工具去翻土。但教師應避免 使用即棄膠瓶和膠杯進行灌溉,以灌輸 源頭減廢及回收的環保概念。

• 在 邀 請 幼 兒 觀 察 耕 作 用 具 特 徵 及 分 享 時,幼兒可能有其他有趣的發現,例如幼 兒可能在灌溉過程中,發現了水中的倒 影,教師可靈活地與幼兒進行探討,亦可 把問題記錄下來,回校再作分享。

• 教師應讓幼兒自由建議及試驗不同的方 法去築網,避免過份主導。

• 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設有「農館」

展示牲畜及農作品標本、以及有機耕種 農作物,教師亦可靈活利用中心內的其 他設施進行輔助教學。

• 教師可按實際情況及幼兒興趣,回校作 延展活動。

14

(17)

活動(一):我是小農夫

建議級別

幼兒班 K1

區域名稱 農作物區 建議活動人數 每組6人 活動時間 約30分鐘

教具/教材 可向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預先登記免費借用:

• 耕作用具,如不同大小的耙和鏟  

• 澆水用具,如不同種類的盛水器皿、不同物料的水瓶、水杯、勺子 和水桶

幼兒發展特徵

3-4歲 • 喜歡進行模擬遊戲   

• 喜歡利用身體、動作進行探索

建議學習目標 [知識] 幼兒能認識不同的耕具如耙、鏟 [技能] 幼兒能利用不同器具灌溉 [態度] 幼兒能享受和欣賞大自然

活動重點 讓幼兒初步認識不同的耕作用具和灌溉用具,及讓幼兒嘗試操作 工具來翻土和灌溉。

建議活動計劃

(流程) 活動引入

教師與幼兒一起來到農作物區參觀四周環境,問幼兒這是甚麼地 方?看見甚麼?以前有否見過農田?知否農田有甚麼用途?蔬果有 甚麼顏色?最喜歡農田的哪一種蔬果?讓幼兒自由回答及分享自 己的見聞,以了解幼兒對農田的已有知識及經驗。

過程

• 教師邀請幼兒嘗試體驗農夫的工作。

• 教師向幼兒展示不同的耕作用具(如耙、鏟),讓他們嘗試操作。

15

活動(一): 我是小農夫

(18)

活動(一):我是小農夫

• 若幼兒未能操作工具,教師可作示範。

• 翻鬆泥土之後,教師問幼兒,知否農夫還需要做甚麼(幼兒可自 由回答)。

• 教師總結幼兒的分享及教師模擬播種,並指出農夫還要灌溉,農 作物才能成長,就好像我們每天也要喝水一樣。教師展示不同的 澆水和盛水用具(如玻璃瓶、水瓶、水杯、勺子、水桶),請幼兒嘗 試研究使用方法及輪流嘗試灌溉。

• 灌溉時,教師須觀察及注意幼兒操作工具的情況,如有需要,加 以協助。

總結(分享)

• 教師與幼兒重溫當天的發現,例如使用甚麼工具去翻土和灌溉,

以及植物需要水才能生長。

• 最後,教師可以請幼兒分享自己在農田的感受,例如模擬農夫的 工作是否很辛苦,讓幼兒思考食物是否得來不易,從而帶出要愛 護大自然和珍惜食物。

可調適的地方 • 香港的幼兒較少接觸農田,未必清楚了解農夫的工作,而且每位  幼兒的已有經驗和知識亦不同,教師在外出參觀前,可先了解幼 兒的已有經驗或作簡單介紹,讓幼兒能順利體驗農夫的工作。

• 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未純熟,教師可能需要協助翻土和澆水。

教師參考問題

(配合建議學習  目標,按幼兒情況 選用)

教師根據幼兒對該活動的已有知識及技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 引導幼兒思考和發問。

活動前

• 你有否嘗試過為植物澆水?如有,你會如何澆水?

活動中

• 你覺得觸摸泥土的感覺如何?

• 你認為我們可以如何翻鬆泥土?

• 你認為我們可以如何為農田灌溉?

• 我們可以使用甚麼工具翻土/灌溉?

• 如何使用這些工具?

活動後

• 你能分享做農夫的感受嗎?

• 你認為水是否很有用?它有甚麼用途呢?

16

(19)

活動(一):我是小農夫

延展活動 教師可根據此活動的理念,自行配合學校的課程主題,進行其他延 展活動,例如:

活動一

由於種子發芽成長需要很長的時間。故此,教師可在回校後與幼兒 一起種植,讓幼兒觀察種子成長過程。

活動二

教師回校後,可鼓勵幼兒珍惜食物,例如配合特區政府「惜食香港 運動」,教導幼兒不要浪費。

17

(20)

活動(一):我是小農夫

建議級別

低班 K2

區域名稱 農作物區 建議活動人數 每組6 至8 人 活動時間 約30-45 分鐘

教具/教材 可向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預先登記免費借用:

• 耕作用具,如不同大小的耙和鏟  

• 澆水用具,如不同種類的盛水器皿、不同物料的水瓶、水杯、勺子 和水桶

幼兒發展特徵

4-5 歲 • 喜歡進行模擬遊戲   

• 喜歡發問,對身邊事物充滿好奇心 建議學習目標 [知識] 幼兒認識不同灌溉和翻土的工具

[技能] 幼兒能比較不同工具的功用 [態度] 幼兒能享受種植的樂趣

活動重點 讓幼兒比較不同的耕具和灌溉用具、體驗耕種樂趣,以及明白大自 然能為我們提供食物。

建議活動計劃

(流程) 活動引入

教師與幼兒一起來到農作物區,觀察不同的農作物,向幼兒提問農 夫是如何種植出這些農作物?有甚麼蔬菜是喜歡和不喜歡吃?以 及遇到不喜歡吃的蔬菜時應怎樣做?

過程

• 教師引導幼兒思考和分享耕種的步驟及所需工具。

• 幼兒應能簡述耕種的過程,教師在請幼兒分享之後,可讓幼兒輪 流嘗試翻土和灌溉,體驗耕種的過程。

• 活動時,教師先展示不同的耕作用具(如耙、鏟),再引導幼兒思 考、提問和分享用具的使用方法和耕作方法,操作不同的工具並 作比較。

• 翻土後,教師可和幼兒一起模擬播種,然後教師再展示不同的澆 水和盛水用具(如玻璃瓶、水瓶、水杯、勺子、水桶)。

18

(21)

活動(一):我是小農夫

• 請幼兒自行選擇用具澆水,並比較這些澆水工具的不同。例如使 用勺子舀水和使用水樽倒水有甚麼不同;澆水的水壺有手柄,但 水樽則沒有,在使用時,哪一個較方便呢?

總結(討論及分享)

• 教師可以請幼兒分享自己耕種的感受,例如翻土時是否要很用 力?使用不同工具灌溉時,有甚麼分別?

• 最後,帶出農夫的工作很辛勞,所以要愛護大自然和珍惜食物。

可調適的地方 幼兒未必了解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也未必能選擇合適的工具,但 教師無需急於提示正確答案,可引導幼兒觀察不同工具的特徵。

教師參考問題

(配合建議學習  目標,按幼兒情況 選用)

教師根據幼兒對該活動的已有知識及技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 引導幼兒思考和發問。

活動前

• 為甚麼要為植物澆水?

活動中

• 你認為播種之前,要做些甚麼?

• 我們可以使用甚麼工具翻土/灌溉?

• 你認為我們可以如何為農田灌溉?

• 在甚麼情況下我們需要為農田灌溉?為甚麼?

• 如何使用這些翻土/灌溉工具?

• 請比較這些翻土/灌溉工具,它們有何不同?

• 你猜猜為甚麼農夫要灌溉和翻土?

• 你猜猜種子撒在泥土上會怎樣?

活動後

• 你能分享做農夫的感受嗎?

• 既然食物得來不易,當點餐時,我們應該怎樣做?

19

(22)

活動(一):我是小農夫

延展活動 教師可根據此活動的理念,自行配合學校的課程主題,進行其他的 延展活動,例如: 

活動一

由於種子發芽成長,需要很長的時間。故此,教師可在回校後與幼 兒一起種植,讓幼兒觀察種子成長過程。

活動二

教師可與幼兒重溫在農田灌溉所用之工具,讓幼兒使用收集到的 廢棄膠樽,製作環保花灑,用作灌溉植物。

活動三

教師回校之後,可鼓勵幼兒珍惜食物,例如配合特區政府「惜食香 港運動」,教導幼兒不要浪費。

20

(23)

活動(一):我是小農夫

建議級別

高班 K3

區域名稱 農作物區 建議活動人數 每組8人 活動時間 約30-45分鐘

教具/教材 可向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預先登記免費借用:

• 耕作用具,如不同大小的耙和鏟  

• 澆水用具,如不同種類的盛水器皿、不同物料的水瓶、水杯、勺子 和水桶

幼兒發展特徵

5-6 歲 • 喜歡進行模擬遊戲   

• 語言發展日漸成熟,能與同伴一起進行探索和討論 建議學習目標 [知識] 幼兒能明白耕種的過程,知道食物得來不易

[技能] 幼兒能根據預測選擇合適的工具進行耕種 [態度] 幼兒能欣賞農夫的貢獻及珍惜食物

活動重點 讓幼兒能預測使用不同耕具和灌溉工具的效果;明白耕種需時及 農夫的貢獻,懂得珍惜食物。

建議活動計劃

(流程) 活動引入

教師與幼兒一起來到農作物區,讓幼兒自由分享自己對農田及耕 種的已有經驗,從而與幼兒重溫耕作方法。另外,我們應否一次購 買大量蔬果,還是按照實際需要而買?為甚麼?

過程

• 教師展示不同的耕作用具,帶領幼兒小組討論,分享用具的使用 方法。

• 教師可以引導他們觀察不同用具的特徵,預測使用不同用具的 效果。例如澆水壺的壺咀像花灑,澆水時與水樽會有何分別呢?

除了出水量及灑水範圍外,亦可猜測土壤沖刷的情況。

• 在幼兒體驗耕種的過程時,他們可察覺不同工具的功用和特點。

例如教師可以請幼兒觀察用壺咀像花灑的水壺澆水時,會有很 多小水柱,而且灑水的範圍也廣闊一些。

21

(24)

活動(一):我是小農夫

• 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幼兒推想原因是甚麼。

• 教師亦可以示範翻土,帶出翻土作用;亦可引導幼兒思考大自然 的土壤、空氣和水是農作物生長的必要條件。

• 教師亦可引導幼兒,分享農夫灌溉的作用和植物生長要素,以及 預測植物之生長過程。

總結(討論及分享)

• 教師可以請幼兒分享自己預測使用不同工具的結果,例如使用 大的泥鏟可以鏟起多些泥土,但同時比較重的泥鏟,使用時很吃 力。

• 在分享耕種的感受後,教師帶出農夫的工作一點也不容易,所以 要愛護大自然和珍惜食物。

• 教師亦可以請幼兒分享和討論避免浪費食物的方法。

可調適的地方 幼兒未必能以不同工具的特徵來預測結果,教師可引導幼兒自行 操弄不同工具並比較其效果。

教師參考問題

(配合建議學習  目標,按幼兒情況 選用)

教師根據幼兒對該活動的已有知識及技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 引導幼兒思考和發問。

活動前

• 為甚麼要為植物澆水?

• 我們可以使用甚麼工具灌溉?

• 為甚麼要翻土?

• 我們可以使用甚麼工具翻土?

活動中

• 請觀察這些翻土/灌溉的工具,你會如何使用這些工具?

• 請比較這些翻土/灌溉工具,它們有何不同之處?

• 你認為使用哪個工具更佳,為甚麼?你喜歡使用哪個工具?

• 哪種器皿能灌溉更大的範圍,為甚麼?

• 你猜猜為甚麼農夫要灌溉和翻土?

• 如果不灌溉和翻土會怎麼樣?

• 如果過度灌溉會怎麼樣?

• 為甚麼森林裏的植物不用灌溉?

• 是否可用污水和清水灌溉農作物?為甚麼?

• 植物需要甚麼才能健康成長?

22

(25)

活動(一):我是小農夫

活動後

• 你能分享做農夫的感受嗎?

• 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浪費食物?

延展活動 教師可根據此活動的理念,自行配合學校的課程主題,進行其他的 延展活動,例如: 

活動一

由於種子發芽成長,需要很長的時間,故此,教師可在回校後與幼 兒一起種植,讓幼兒觀察種子成長過程。

活動二

教師可與幼兒重溫在農田灌溉所用之工具,讓幼兒使用收集到的 廢棄膠樽製作環保花灑,用作灌溉植物。

活動三

教師回校之後,可鼓勵幼兒珍惜食物,例如配合特區政府「惜食香 港運動」,教導幼兒不要浪費。

23

(26)

活動(二):保護小幼苗

建議級別

幼兒班 K1

區域名稱 農作物區 建議活動人數 每組6人 活動時間 約30分鐘

教具/教材 可向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預先登記免費借用:

• 築網用具,如長短不同的竹枝、網、夾子和繩 自備:

• 膠紙/橡筋圈 幼兒發展特徵

3-4 歲 • 喜歡進行建構遊戲   

• 能在教師的協助下輪流使用物品 建議學習目標 [知識] 幼兒能認識保護網的作用

[技能] 幼兒能在協助下築起保護網 [態度] 培養幼兒愛護植物

活動重點 讓幼兒能在協助下築起保護網以保護植物。

建議活動計劃

(流程) 活動引入

• 教師請幼兒細心觀察農作物區,並問幼兒看見甚麼?

• 農作物會躲在網下,問幼兒其作用是甚麼?期間可請幼兒觀察農 田的網和支架,亦可讓幼兒觸摸網。

過程

• 教師邀請幼兒嘗試合作築起保護網。

• 教師展示不同的建構用具(如長短不一的竹枝、固定座),請幼兒 嘗試研究建構的方法及一起嘗試固定支架。

24

活動(二): 保護小幼苗

(27)

活動(二):保護小幼苗

• 若幼兒未能成功固定支架,教師可作示範和協助。

• 之後,教師與幼兒合力蓋上網,並用夾子固定。

• 其間教師可讓幼兒嗅一嗅香花菜的氣味。

• 原來香茅、香花菜的氣味也可以是天然的驅蟲方法,我們可以減 少使用農藥或化學殺蟲劑。

總結(分享)

教師可與幼兒重溫保護植物的方法,並帶出保護植物的同時也要 保護大自然。同時應珍惜昆蟲,因為牠們能發揮傳授花粉、維持生 態平衡的重要角色。

可調適的地方 要把支架固定在地上對幼兒來說未必能做到,但體驗的過程比結 果更為重要,教師可從旁多加協助。

教師參考問題

(配合建議學習  目標,按幼兒情況 選用)

教師根據幼兒對該活動的已有知識及技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 引導幼兒思考和發問。

活動前

• 為甚麼有些網圍著農作物?

活動中

• 你認為我們可以如何築起網的支架?

• 為甚麼有些農作物要被網圍著,有些卻不用?

• 香花菜的氣味是怎麼樣的?

活動後

• 今天做了甚麼工作?你喜歡嗎?

• 為甚麼我們要築起網?

延展活動 教師可根據此活動的理念,自行配合學校的課程主題,進行其他延 展活動,例如: 

活動一

幼兒科學活動可透過結合不同的學習範疇(如美術活動)作鞏固。

在分享保護植物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幼兒提及稻草人能驅趕鳥類;

教師可在學校與幼兒製作小稻草人來佈置小盆栽。

活動二

教師可與幼兒一起製作驅蚊香囊,把香茅或曬乾的橙皮、檸檬皮放 入布袋中,幼兒亦可為小布袋畫上圖畫。

25

(28)

活動(二):保護小幼苗

給教師的補充資料 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的農田會按季節種植不同的農作物,

而同一時間亦會在田裏種植不同種類的農作物。若有幼兒再深入 追問農田上種植了不同的農作物,為甚麼能夠防治害蟲,和有甚麼 其他益處,教師可參考以下資料,但不用強行教授。

不時不種

可在某一類昆蟲發生期時避免種植某類農作物(例如粉蝶幼蟲愛 吃十字花科植物),夏天便要避免種植十字花科植物如菜心,而種 瓜類。

除不時不種外,亦有輪種和間種。

另外,幼兒除了可認識如何保護農作物外,同時可學習昆蟲在大自 然的角色,例如:

• 蝴蝶/蛾的幼蟲會食菜葉,但成蟲會協助農作物傳授花粉。

• 蚜蟲會吸吮農作物的汁液,飄蟲會捕食蚜蟲,是農夫的好幫手。

• 蜻蜓會捕食昆蟲,減少農作物的病蟲害,也是農夫的好幫手。

• 以蟲治蟲,所以不用農藥,既可防止害蟲食農作物,又不會同時 殺死農夫的好幫手。

26

(29)

活動(二):保護小幼苗

建議級別

低班 K2

區域名稱 農作物區 建議活動人數 每組6 至8 人 活動時間 約30-45分鐘

教具/教材 可向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預先登記免費借用:

• 築網用具,如長短不同的竹枝、網、夾子和繩 自備:

• 膠紙/橡筋圈 幼兒發展特徵

4-5歲 • 喜歡進行建構遊戲,開始能進行合作遊戲   

• 開始對身邊的事物有同理心,樂意保護小動物和植物 建議學習目標 [知識] 幼兒能初步認識保護植物的不同方法

[技能] 幼兒能與同伴合作築起保護網 [態度] 培養幼兒愛護植物和昆蟲

活動重點 讓幼兒嘗試與同伴一起設計保護網的支架、解決問題,並認識天然 的驅蟲方法。

建議活動計劃

(流程) 活動引入

• 教師請幼兒觀察不同的農作物,向幼兒提問圍著農作物的網作 用是甚麼?(幼兒可自由分享)

• 教師根據幼兒的分享,帶出網的作用是保護植物。

過程

• 教師邀請幼兒合作築起保護網。

• 教師展示不同的建構工具(如長短不一的竹枝、固定座),教師引 導幼兒思考和分享建築保護網的步驟,並請幼兒自由設計,然後 一起固定支架。教師無須限制幼兒建構的方法。

• 幼兒應能自行設計保護網,但教師亦須觀察幼兒的表現,如有需 要,可提供協助。

• 完成後,請幼兒合力蓋上網。再想想如何固定網。

27

(30)

活動(二):保護小幼苗

• 教師可讓幼兒看看不用網圍著的是甚麼農作物,幼兒可能看見 農作物的名牌如薄荷、紫蘇、辣椒等,認識氣味能驅蟲。

• 教師可讓幼兒摸一摸和嗅一嗅香草的氣味,原來我們也可以用 天然的驅蟲方法,減少使用農藥或化學殺蟲劑。

總結(討論及分享)

教師可以與幼兒重溫分享保護植物的方法,以及天然的驅蟲方法,

以保護大自然。亦應珍惜昆蟲,因為牠們能發揮傳授花粉、維持生 態平衡的重要角色。

可調適的地方 幼兒未習慣與同伴合作,教師可引導他們聆聽同伴的意見及表達 自己的想法。

教師參考問題

(配合建議學習  目標,按幼兒情況 選用)

教師根據幼兒對該活動的已有知識及技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 引導幼兒思考和發問。

活動前

• 你在農作物區看見甚麼?

• 這些網的作用是甚麼?

活動中

• 你認為在圍起網之前,要築起些甚麼?

• 我們可以如何築起及固定網的支架?

• 網會否被吹走?我們可以如何固定網在支架上?

• 為甚麼有些農作物要被網圍著,有些卻不用?

• 你認為這些不用網圍著的植物,它們有甚麼共通之處?

• 香花菜的氣味是怎麼樣的?

活動後

• 我們還可以怎樣保護植物?

延展活動 教師可根據此活動的理念,自行配合學校的課程主題,進行其他延 展活動,例如: 

活動一

在分享保護植物的過程中,可能有幼兒會提及稻草人能驅趕鳥類;

而且幼兒科學活動,亦可透過結合不同的學習範疇(如美術活動)

作鞏固。教師可在學校與幼兒製作小稻草人來佈置自己的小盆栽。

28

(31)

活動(二):保護小幼苗

活動二

教師可與幼兒一起製作驅蚊香囊,把香茅或曬乾的橙皮、檸檬皮放 入布袋中,幼兒亦可自行為小布袋畫上圖畫。

給教師的補充資料 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的農田會按季節種植不同的農作物,

而同一時間亦會在田裏種植不同種類的農作物。若有幼兒再深入 追問農田上種植了不同的農作物,為甚麼能夠防治害蟲,和有甚麼 其他益處,教師可參考以下資料,但不用強行教授。

不時不種

可在某一類昆蟲發生期時避免種植某類農作物(例如粉蝶幼蟲愛 吃十字花科植物),夏天便要避免種植十字花科植物如菜心,而種 瓜類。

除不時不種外,亦有輪種和間種。

另外,幼兒除了可認識如何保護農作物外,同時可學習昆蟲在大自 然的角色,例如:

• 蝴蝶/蛾的幼蟲會食菜葉,但成蟲會協助農作物傳授花粉。

• 蚜蟲會吸吮農作物的汁液,飄蟲會捕食蚜蟲,是農夫的好幫手。

• 蜻蜓會捕食昆蟲,減少農作物的病蟲害,也是農夫的好幫手。

• 以蟲治蟲,所以不用農藥,既可防止害蟲食農作物,又不會同時 殺死農夫的好幫手。

29

(32)

活動(二):保護小幼苗

建議級別

高班 K3

區域名稱 農作物區 建議活動人數 每組8人 活動時間 約30-45 分鐘

教具/教材 可向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預先登記免費借用:

• 築網用具,如長短不同的竹枝、網、夾子和繩 自備:

• 膠紙/橡筋圈/可重用的膠枱布 幼兒發展特徵

5-6 歲 • 喜歡進行建構遊戲、合作遊戲   

• 能與同伴合作完成活動  

• 能作簡單的預測和討論

建議學習目標 [知識] 幼兒能認識保護植物的不同方法

[技能] 幼兒能與同伴根據預測,選擇合適材料築起保護網 [態度] 培養幼兒愛護環境

活動重點 讓幼兒與同伴合作設計及築起保護網的支架、解決問題,並認識天 然的驅蟲方法。

建議活動計劃

(流程) 活動引入

教師請幼兒觀察不同的農作物,幼兒可能已能說出網的作用,教 師可進一步請幼兒想想為甚麼要用網保護植物?可以用其他物料 嗎?

過程

• 教師邀請幼兒合作築起保護網。

• 教師展示不同的建構工具(如長短不一的竹枝、固定座),教師帶 領幼兒進行小組討論,並請幼兒自由設計保護網的支架,然後一 起固定。教師無須限制幼兒建構的方法。

• 完成後,教師展示不同的物料(如網、可重用的膠枱布等),請他 們觀察不同物料的特徵,預測蓋上不同物料的結果會是怎樣。

30

(33)

活動(二):保護小幼苗

• 教師可以讓幼兒選擇蓋上不同物料,引導幼兒思考、預測、及進 行實驗,例如膠枱布會妨礙澆水的工作,也會阻擋植物吸收空氣 和陽光。

• 教師可讓幼兒看看不用網圍著的是甚麼農作物,幼兒可能看見 農作物的名牌(如香花菜),推測出氣味能驅蟲。

• 教師可讓幼兒嗅一嗅香花菜的氣味,原來我們也可以用天然的 驅蟲方法,減少使用農藥或化學殺蟲劑。

總結(討論及分享)

教師可以請幼兒分享自己預測的結果,並帶出要愛護大自然,例如 應使用天然的驅蟲方法,否則農藥雖然殺死了昆蟲,卻會殘留在農 作物,我們吃了便會生病。同時應珍惜昆蟲,因為牠們能發揮傳授 花粉、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角色。

可調適的地方 幼兒在合作過程中容易出現不同意見,教師可引導他們協商,以達 成共識。

教師參考問題

(配合建議學習  目標,按幼兒情況 選用)

教師根據幼兒對該活動的已有知識及技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 引導幼兒思考和發問。

活動前

• 為甚麼要用網保護植物?可以用其他物料或方法嗎?

活動中

• 我們應如何築起及固定網的支架?

• 你認為應使用哪些物料蓋著植物,為甚麼?

• 想想如果用膠枱布蓋著植物會怎麼樣?

• 你認為不用網圍著的植物,它們有甚麼共通之處?

• 有幼兒發現了農田上種了超過一種農作物,為甚麼農夫要這樣 做?

活動後

• 猜一猜還有甚麼天然方法保護植物?

31

(34)

活動(二):保護小幼苗

延展活動 教師可根據此活動的理念,自行配合學校的課程主題,進行其他延 展活動,例如: 

活動一

在分享保護植物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幼兒提及稻草人能驅趕鳥類 ;  而且幼兒科學活動,亦可透過結合不同的學習範疇(如美術活動)

作鞏固。教師可在學校與幼兒製作小稻草人來佈置自己的小盆栽。

活動二

教師可與幼兒一起製作驅蚊香囊,把香茅或曬乾的橙皮、檸檬皮放 入布袋中,幼兒亦可自行為小布袋畫上圖畫。

給教師的補充資料 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的農田會按季節種植不同的農作物,

而同一時間亦會在田裏種植不同種類的農作物。若有幼兒再深入 追問農田上種植了不同的農作物,為甚麼能夠防治害蟲,和有甚麼 其他益處,教師可參考以下資料,但不用強行教授。

不時不種

可在某一類昆蟲發生期時避免種植某類農作物(例如粉蝶幼蟲愛 吃十字花科植物),夏天便要避免種植十字花科植物如菜心,而種 瓜類。

除不時不種外,亦有輪種和間種。

另外,幼兒除了可認識如何保護農作物外,同時可學習昆蟲在大自 然的角色,例如:

• 蝴蝶/蛾的幼蟲會食菜葉,但成蟲會協助農作物傳授花粉。

• 蚜蟲會吸吮農作物的汁液,飄蟲會捕食蚜蟲,是農夫的好幫手。

• 蜻蜓會捕食昆蟲,減少農作物的病蟲害,也是農夫的好幫手。

• 以蟲治蟲,所以不用農藥,既可防止害蟲食農作物,又不會同時 殺死農夫的好幫手。

32

(35)

33

(36)

B. 標本林林區

可在此區進行兩項活動:「小小探索家」和「親親大自然」。

安全注意事項

• 教師須提醒幼兒不能走出活動範圍。

• 教師須提醒幼兒,收集活動所需物料(如 樹葉、樹枝等)時要注意安全。教師亦應 從旁觀察幼兒,避免幼兒觸碰尖銳或危 險的東西。

• 在活動中幼兒會觸摸樹木或葉子,活動 後應帶他們洗手。

區域簡介

• 漁 護 署 獅 子 會 自 然 教 育 中 心 內 綠 樹 成 蔭,除了農作物區種植了合時的農作物 外,其他地區亦種植了不同種類的樹木 及果樹。幼兒可於區內進行觀察及探索,

感受置身於高聳林木中,並在寬敞的空 間內進行不同種類的遊戲,欣賞及享受 大自然帶給人類的樂趣,從而培養幼兒 愛護環境及保育樹木之意識。

34

(37)

活動(三):小小探索家 活動(四):親親大自然 活動地區: B.標本林林區

35

(38)

活動理念及設計構思

• 樹木是大自然的重要資源,與人類生活 息息相關,不但能美化環境,改善空氣質 素,也能為雀鳥提供棲身之所。幼兒在日 常生活中會看見樹木,但未必會是一片 林木,也未必會近距離接觸它們。

• 在活動三「小小探索家」中,幼兒可感受 到在被林木包圍下,仔細觀察不同樹木 的特徵,欣賞樹木的外貌及美態,藉此帶 出珍惜及保育林木之信息。

• 在活動四「親親大自然」中,幼兒除了觀 賞及探索樹木外,也可享受在這空曠的 環 境 下 進 行 不 同 種 類 的 小 組 及 集 體 遊 戲。這不但讓幼兒有充分的空間舒展大 小肌肉,也能讓他們學習互助合作。幼兒 在進行遊戲期間,更能學到一些早期數 學及科學之概念,在大自然裏,寓學習於 遊戲。

• 三個年級的集體遊戲只是建議活動,教 師可按幼兒的興趣和能力作調整。

教學技巧事宜

• 教師於過程中宜抱持開放的態度,鼓勵 幼兒自由探索及解決問題。

• 教師於幼兒探索活動之過程中,應讓幼 兒在安全的情況下,自由選擇所觀察及 探索之事物,不必強迫或規限幼兒使用 工具,例如幼兒可單憑眼睛觀察及雙手 觸摸樹木。

• 教師於幼兒自由探索/自由創作的過程 中,須觀察幼兒的表現,在有需要時引導 幼兒進行活動,並提供適切的協助,但避 免主導及過分干預幼兒的探索/創作過 程。

• 教師須提醒幼兒,要愛護大自然,不能帶 走區內的石頭、枯葉或樹枝,所以建議教 師帶備照相機,把幼兒的創作拍攝下來 作記錄。

• 教師可把幼兒進行活動之過程以文字及 相片記錄下來,及邀請幼兒分享時,可把 幼兒有趣的問題和發現記錄下來,回校 再作探究和分享。

• 教師可按實際情況及幼兒興趣,回校作 延展活動。

36

(39)

活動(三):小小探索家

建議級別

幼兒班 K1

區域名稱 標本林林區 建議活動人數 每組6人 活動時間 約30分鐘

教具/教材 可向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預先登記免費借用:

• 每組一塊放大鏡  

• 已切割的樹幹(供延展活動用)

幼兒發展特徵

3-4 歲 幼兒喜歡利用五官探索新奇的事物 建議學習目標 [知識] 幼兒能知道樹木有不同部份

[技能] 幼兒能分辨樹葉和樹皮的特徵 [態度] 培養幼兒愛護樹木

活動重點 讓幼兒運用感官觀察和探索樹葉的形狀和樹皮的質感。

建議活動計劃

(流程) 活動引入

教師問幼兒在這裏看見甚麼?讓幼兒分享對樹木的感覺。

過程

• 教師邀請幼兒觀察和探索四周,在活動範圍內選擇一棵喜愛的 樹木。

• 教師請幼兒輕輕觸摸樹幹上的樹皮,問幼兒有何感覺?

• 教師請幼兒看看地上能否找到掉下的樹葉?試拾起兩片葉子,觀 察它們的特徵。

37

活動(三): 小小探索家

(40)

活動(三):小小探索家

• 教師分派放大鏡給幼兒,讓他們運用放大鏡再進一步仔細觀察 葉子的特徵。

• 教師鼓勵幼兒們可互相交換觀察不同的葉子,再作分享。

總結(分享)

教師總結幼兒的分享,原來不同品種的樹木有不同的外型,葉子也 有不同的形狀。

可調適的地方 幼兒可能認為所有樹木都是一樣,教師應持開放態度,鼓勵幼兒細 心觀察。

教師參考問題

(配合建議學習  目標,按幼兒情況 選用)

教師可藉著一連串的開放性問題,引導幼兒觀察、比較樹木或樹葉 的特徵。

活動前

• 你在這裏看見甚麼?

• 它們是甚麼顏色?

活動中

• 請找一棵你喜愛的樹木,輕輕觸摸它的樹幹,有何感覺?

• 你喜歡這感覺嗎?這感覺好像甚麼?

• 你在地上發現甚麼?

• 你摸到葉子有甚麼感覺?

• 試撿起兩片葉子,你發現葉子有甚麼不同?

• 再試試用放大鏡留心觀察,可發現甚麼?

活動後

• 你能說出用放大鏡和不用放大鏡觀察葉子有何不同?

• 你喜歡用放大鏡還是只用眼睛直接觀察葉子?為甚麼?

延展活動 教師可根據此活動的理念,自行配合學校的課程主題,進行其他延 展活動,例如: 

活動一

幼兒在探索過程中可能會發現樹幹有些粗一點,有些幼一點,教師 可進行延展探索,帶出樹木除了長高,也會漸漸粗壯,所以樹齡和 樹幹的粗幼是有關的。教師可請幼兒猜測哪棵樹年紀大一些,若不 能目測出結果,可透過結合數學活動(簡單測量),利用繩量出不同

38

(41)

活動(三):小小探索家

樹幹的圓周,再比較繩的長短。幼兒亦可利用已切割的樹幹(漁護 署提供)的年輪去觀察或計算樹齡。

活動二

在「我是小農夫」的延展活動中,幼兒可能已經種植了小幼苗,幼兒 可與教師一起拍攝或畫出幼苗的生長過程,以作記錄。

給教師的補充資料 若幼兒追問有關樹齡的內容,教師可參考以下資料,但不用強行教 授:

用樹幹的圓周去比較樹齡只是十分粗略的估計,因為不同樹的品 種、天氣及其他生長條件,也會影響樹的生長。用年輪去估計樹齡 則比較準確,若我們把樹幹橫向鋸開,我們會看到橫切面上滿佈一 個個同心圓的環,那就是年輪了。我們可以數一數年輪找出樹齡,

每一環代表一年。

39

(42)

活動(三):小小探索家

建議級別

低班 K2

區域名稱 標本林林區 建議活動人數 每組6 至8 人 活動時間 約30-45分鐘

教具/教材 可向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預先登記免費借用:

• 每組一塊放大鏡  

• A4畫板  

• 已切割的樹幹(供延展活動用)

自備:

• 每組一張色卡(附件二)

• 白紙/鉛筆/無鉛蠟筆/鉛筆刨 幼兒發展特徵

4-5歲 • 幼兒能用語言去描述不同的事物   

• 幼兒的小肌肉和手眼協調能力已漸成熟,能開始繪畫 建議學習目標 [知識] 幼兒能知道有葉脈和樹皮紋理

[技能] 幼兒能觀察及拓印樹葉上之葉脈 [態度] 培養幼兒欣賞樹木的美態

活動重點 讓幼兒運用感官觀察、探索和比較,並描述樹木的特徵。

建議活動計劃

(流程) 活動引入

教師讓幼兒先圍圈分享對一大片林木之觀感。

過程

• 教師邀請幼兒觀察和探索四周,在活動範圍內選擇一棵喜愛的 樹木。

• 教師請幼兒利用放大鏡觀察樹幹,也可輕輕觸摸樹幹上的樹皮,

問幼兒有何發現。

• 幼兒可自由分享,可能他們會發現樹幹上有紋,有樹洞,或許還 有昆蟲,而當他們分享時,也可能會發現每棵樹也不同。

• 教師請幼兒看看地上能否找到掉下的樹葉?試拾起兩片葉子,觀 察及比較它們的特徵。

40

(43)

活動(三):小小探索家

• 教師分派放大鏡及色卡給幼兒,讓他們運用放大鏡再進一步觀 察葉子的不同,一般幼兒可能只會分享葉子是某種顏色,可利用 色卡讓他們分辨深淺不同的顏色。

• 幼兒亦可拓印出樹葉,再深入觀察葉脈。

• 教師鼓勵幼兒們可互相交換觀察不同的葉子,再作分享。

總結(討論及分享)

• 教師總結幼兒的分享,原來不同品種的樹木有不同的外型,葉子 也有不同的形狀。

• 在這裏看見樹木,而很多的樹木便組成樹林。樹林對人類有很多 好處,教師和幼兒可以回校再討論。

可調適的地方 • 幼兒雖然已經能繪畫,但拓印葉子的技巧可能仍未純熟,教師可  作示範。

• 在比較葉子時,可引導幼兒細心觀察,並可利用放大鏡或色卡作 對比。

教師參考問題

(配合建議學習  目標,按幼兒情況 選用)

教師可藉著一連串的開放性問題,引導幼兒觀察、比較樹木或樹葉 的特徵。

活動前

• 你在這裏看見甚麼?

• 這裏的樹木跟你平常看見的樹木有甚麼不同?

活動中

• 請觀看葉子上的條紋,你知道這叫甚麼嗎?

• 你覺得它們好像甚麼?

• 你能否用紙張印出葉子上的紋?

• 試撿起兩片葉子,用紙張印出葉子上的紋,它們是否一樣?

• 你發現到有甚麼不同?

• 為甚麼葉子上會有紋?

• 再試試用放大鏡留心觀察,可發現甚麼?

活動後

• 你覺得用紙張除了可以拓印葉子,還可以印出甚麼?

• 是否所有葉子都是綠色的?

• 你能分享觀察到的顏色嗎?

41

(44)

活動(三):小小探索家

延展活動 教師可根據此活動的理念,自行配合學校的課程主題,進行其他延 展活動,例如: 

活動一

回校後,教師可請幼兒把在標本林林區已拓印的葉子,填上顏色,

並用色卡來作比較,作進一步的討論與分享。

活動二

幼兒在探索過程中可能會發現樹幹有些粗一點,有些幼一點,教師 可進行延展探索,帶出樹木除了長高,也會漸漸粗壯,所以樹齡和 樹幹的粗幼是有關的。教師可請幼兒猜測哪棵樹年紀大一些,若不 能目測出結果,可透過結合數學活動(簡單測量),利用繩量出不同 樹幹的圓周,再比較繩的長短。幼兒亦可利用已切割的樹幹(漁護 署提供)的年輪去觀察或計算樹齡。

給教師的補充資料 若幼兒追問有關樹齡的內容,教師可參考以下資料,但不用強行教 授:

用樹幹的圓周去比較樹齡只是十分粗略的估計,因為不同樹的品 種、天氣及其他生長條件,也會影響樹的生長。用年輪去估計樹齡 則比較準確,若我們把樹幹橫向鋸開,我們會看到橫切面上滿佈一 個個同心圓的環,那就是年輪了。我們可以數一數年輪找出樹齡,

每一環代表一年。

42

(45)

活動(三):小小探索家

建議級別

高班 K3

區域名稱 標本林林區 建議活動人數 每組8人 活動時間 約30-45分鐘

教具/教材 可向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預先登記免費借用:

• 每組一塊放大鏡  

• A4畫板  

• 已切割的樹幹(供延展活動用)

自備:

• 每組一張色卡(附件二)

• 白紙/鉛筆/無鉛蠟筆/鉛筆刨 幼兒發展特徵

5-6 歲 • 幼兒能用圖畫和文字去作簡單的記錄   

• 幼兒能繪畫,畫出簡單的事物

建議學習目標 [知識] 幼兒能認識樹木/葉子有不同的形狀、顏色及質感 [技能] 幼兒能繪畫樹木/葉子的外形

[態度] 培養幼兒欣賞大自然的美態

活動重點 讓幼兒運用感官觀察和探索四周環境,嘗試利用文字、符號或圖畫 表達他們對大自然的感受。

建議活動計劃

(流程) 活動引入

教師問幼兒在這裏看見甚麼?讓幼兒分享對一大片林木之觀感。

過程

• 教師邀請幼兒觀察和探索四周,在活動範圍內選擇一棵喜愛的 樹木。

• 教師請幼兒利用放大鏡觀察樹幹,也可輕輕觸摸樹幹上的樹皮,

問幼兒有何發現。

• 幼兒可自由分享,可能他們會發現樹幹上有紋、有樹洞,或許還 有昆蟲,而當他們分享時,也可能會發現每棵樹也不同。

43

(46)

活動(三):小小探索家

• 教師請幼兒看看地上能否找到掉下的樹葉?試拾起兩片葉子,觀 察及比較它們的特徵。

• 教師分派放大鏡及色卡給幼兒,讓他們運用放大鏡再進一步仔 細觀察葉子的不同,一般幼兒可能只會分享葉子是綠色,而掉下 來的葉子(枯葉)會是黃色或棕色的,再深入觀察時,可能會發現 不同葉子有深淺不同的綠色。

• 教師亦可透過枯葉引導幼兒思考水和樹木的關係。

• 教師鼓勵幼兒們可互相交換觀察不同的葉子,再作分享。

• 教師可請幼兒繪畫出所觀察的樹木和葉子,以表達他們對大自 然的感受,若幼兒能書寫,也可用簡單的文字或符號表達。

總結(討論及分享)

• 教師請幼兒分享自己剛才畫的作品,帶出不同品種的樹木有不 同的外形,葉子也有不同的形狀。

• 在這裏看見樹木,而很多的樹木便組成樹林。樹林對人類有很多 好處,教師和幼兒可以回校再討論。

可調適的地方 幼兒在利用文字、符號或圖畫表達他們對大自然的感受時,可能會 遇上困難,教師可作出適時的協助。

教師參考問題

(配合建議學習  目標,按幼兒情況 選用)

教師可藉著一連串的開放性問題,引導幼兒觀察、比較樹木或樹葉 的特徵。

活動前

• 你在這裏看見甚麼?

• 這裏的樹木跟你平常看見的樹木有甚麼不同?

• 你能猜猜這裏有多少棵樹木?

活動中

• 你能否畫出你最喜愛的樹木之樣貌?

• 你能指出這棵樹不同部份的名稱嗎?

• 它的樹葉是甚麼模樣?

• 為甚麼樹葉會變顏色?

• 你認為樹木需要喝水嗎?

• 樹木是怎樣喝水呢?

• 你認為樹木需要吃東西嗎?

44

(47)

活動(三):小小探索家

• 樹木是怎樣吃東西呢?

• 你認為樹木會吃甚麼東西呢?

活動後

• 你猜想樹木的生長與人類生長是否一樣?

• 假如你是一棵樹,你想人類怎樣對待你?

延展活動 教師可根據此活動的理念,自行配合學校的課程主題,進行其他延 展活動,例如: 

活動一

回校後,教師可請幼兒把在標本林林區繪畫了的圖畫填上顏色,作 進一步之分享與討論。

活動二

教師可與幼兒討論有關「常綠樹」之特徵,讓幼兒明白不是所有樹 木都會在秋冬季落葉。落葉樹會在葉子掉落前轉顏色。在天氣晴朗 的日子,再安排幼兒到戶外寫生,欣賞並記錄大自然之美景。

活動三

幼兒在探索過程中可能會發現樹幹有些粗一點,有些幼一點,教師 可進行延展探索,帶出樹木除了長高,也會漸漸粗壯,所以樹齡和 樹幹的粗幼是有關的。教師可請幼兒猜測哪棵樹年紀大一些,若不 能目測出結果,可結合數學活動(簡單測量),利用繩量度樹幹的圓 周,再比較繩的長短。如幼兒已經有使用間尺的經驗,也可以利用 軟尺量度並作比較。幼兒亦可利用已切割的樹幹(漁護署提供)的 年輪去觀察或計算樹齡。

給教師的補充資料 若幼兒追問有關樹齡的內容,教師可參考以下資料,但不用強行教 授:

用樹幹的圓周去比較樹齡只是十分粗略的估計,因為不同樹的品 種、天氣及其他生長條件,也會影響樹的生長。用年輪去估計樹齡 則比較準確,若我們把樹幹橫向鋸開,我們會看到橫切面上滿佈一 個個同心圓的環,那就是年輪了。我們可以數一數年輪找出樹齡,

每一環代表一年。

45

(48)

活動(四):親親大自然

建議級別

幼兒班 K1

區域名稱 標本林林區 建議活動人數 每組6人 活動時間 約30分鐘

教具/教材 從活動區域收集:

• 自然物料 幼兒發展特徵

3-4 歲 幼兒有簡單的空間概念,能比較大、小和進行簡單分類 建議學習目標 [知識] 幼兒能認識大自然有趣的地方和事物

[技能] 幼兒能運用感官感受大自然環境

[態度] 幼兒能享受在大自然進行集體遊戲的樂趣

活動重點 讓幼兒運用大自然中搜集的物品來進行活動,從而產生愛護大自 然的心態。

建議活動計劃

(流程) 活動引入

教師與幼兒進行探索活動,問幼兒在泥地上看見甚麼?

過程

• 教師請幼兒細心觀察,檢視泥地上的石子和掉下的葉子。

• 教師請幼兒收集不同的葉子及石頭。

• 教師引導幼兒把葉子及石頭作出分類,再進行比較。

• 教師請幼兒在空地上玩「大風吹」遊戲,幼兒可在教師引導下自 訂遊戲規則。

• 教師請6位幼兒一起選擇一棵大樹,然後手拖手圍繞着大樹。

46

活動(四): 親親大自然

(49)

活動(四):親親大自然

• 教師請幼兒合上眼睛,靜心聆聽周圍的聲音。

• 教師請幼兒深呼吸,嗅嗅四周的氣味。

• 教師請幼兒睜開眼睛,抬頭觀看大樹,問他們能看見甚麼?

• 教師請幼兒分享一項有趣的發現。

總結(分享)

教師請幼兒分享他們今天的感受,讓他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可調適的地方 教師須注意幼兒對用感官來體驗大自然或會感到陌生及無從入 手,宜放慢節奏讓幼兒在完成遊戲後安靜下來,引導他們逐一以聽 覺,嗅覺及視覺探索大自然。

教師參考問題

(配合建議學習  目標,按幼兒情況 選用)

教師主要引導幼兒感受大自然,讓他們思考如何利用大自然的物 料進行創作和遊戲,從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林木的用處。

活動前

• 你能在地上找到或收集到甚麼?

活動中

• 你能如何利用這些大自然物料玩遊戲?

• 當你閉上眼睛時,你感受到甚麼?

• 你聽見甚麼?

• 你聞到甚麼?

活動後

• 你能分享在這裏最特別或你最喜歡的事物嗎?

延展活動 教師可根據此活動的理念,自行配合學校的課程主題,進行其他延 展活動,例如: 

活動一

回到學校,教師可繼續和幼兒討論樹木的功用,請幼兒在學校或家 中,找出用木材製造的東西,讓幼兒進一步了解樹木對人類日常生 活之重要,所以我們要珍惜和愛護樹木,例如應該減少用紙或避免 使用即棄紙杯、木筷子等,以灌輸源頭減廢及回收的環保概念。

活動二

教師可以請幼兒在幼兒活動冊上畫出他們在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 育中心內最喜歡的景物,鼓勵他們回家後,與家人及朋友分享其作 品,並分享保護林木的信息。

47

(50)

活動(四):親親大自然

建議級別

低班 K2

區域名稱 標本林林區 建議活動人數 每組6 至8 人 活動時間 約30-45 分鐘 教具/教材 從活動區域收集:

• 自然物料 自備:

• 彩虹傘  

• 沙灘球  

• 網球  

• 相機 幼兒發展特徵

4-5歲 幼兒開始與同伴共同遊戲

建議學習目標 [知識] 幼兒能初步認識大自然為我們提供優美的環境 [技能] 幼兒能與同伴一起活動

[態度] 幼兒能享受在大自然進行集體遊戲的樂趣

活動重點 讓幼兒利用大自然的物品進行創作,並於林木中進行遊戲,從而感 受到大自然之美及置身其中之樂趣。

建議活動計劃

(流程) 活動引入

教師與幼兒進行探索活動,問幼兒在泥地上看見甚麼?

過程

• 教師請幼兒把收集了的葉子及石頭,排出不同的圖案。

• 幼兒完成創作後,教師可以照相機記下圖案的模樣。

• 教師請幼兒比較及分享其堆砌出的圖案。

• 教師請幼兒每6至8人為一組,互相手牽手圍圈。

• 教師派發「彩虹傘」給各組,讓幼兒合作揮動彩虹傘。

• 教師引導幼兒比較在此空地上與平日在學校裏玩彩虹傘有何不 同感覺?(可帶出風力的作用)

4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r]

協助他們反思和計劃未來升學和就業目標。政府在 2014

校董會組成的規定 校董會各類成員的人數包括校監 社會人士 營辦機構 其他持份 者 家長、 出任獨立 提名 教師或校 校董

臨時資助層階 第一期 2022年.

的幼稚園,在2020/21學年完結前,應最少有 一名教師完成教育局認可的基礎課程。若受訓

9月 8人

掌握MDM系統 / 資訊素養課程 推行反轉教室教學 4 運用Google classroom教學 2017/5/4.. 2010-11年度 起步 階段. 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