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持續優化 不斷進步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持續優化 不斷進步"

Copied!
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政 府 教 育 局

新 學 制 中 期 檢 討 與 前 瞻 報 告

持續優化 不斷進步

(2)

i

《新學制中期檢討與前瞻報告》匯報在中小學課程持續更新周期下,新學制高中課程及公 開評核的實施情況。

報告的甲部概述新學制及檢討的背景、主導原則和檢討課題、不同階段的實施情況及一些 初步成效。

報告的乙部參考一系列的調查研究、持份者回饋及其他資料,綜述學校實施高中課程四個 完整周期後的情況,學生在全人發展、學術表現,以及邁向升學和就業多元出路等方面的 成果。報告同時指出學校在實施新學制所遇到的實際困難,尤其是實施「校本評核」遇到 的挑戰。

優化高中課程及評估的最後一輪中期檢討建議已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接納,而自首屆新 學制下的中四學生在 2012 年完成高中課程後所開展的新學制檢討,也正式完結。檢討是 新學制改革的必經過程,以期能及早回應變革帶來的各項挑戰和預期以外的影響,讓學生 盡早受惠。這些措施均獲得學校廣泛支持,詳情見報告的丙部。

「學會學習」課程改革在 2001 年提出,至今已經歷十多年的發展。報告的丙部將探討在中 期檢討完結後,未來的課程發展方向(又稱「學會學習 2.0」),從而持續和深化現有的 成果,並定出新的焦點,以回應本港與全球的宏觀變化,以及教育界各持份者和社會大眾 的意見和建議。

前 言

(3)

香港的未來發展端賴港人的卓越才能和競爭力。自從 15 年前,教育統籌委員會就未來教育體制發表《終身學習

• 全人發展 ── 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的教育藍圖,

政府一直與教育界及社會大眾攜手,共同建立一個能讓 所有年青人發展才能的學制,並提供機會讓他們盡展潛 能。

2015 年,我們回顧教育改革的歷程,評價迄今為止所取 得的成果,並且展望將來。高中課程和香港中學文憑已 成功落實,學校亦已經順利實施四個完整周期的高中課 程及評估。學生在新學制下的高中課程,受惠良多,這 不但見於他們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所獲取的成績,還包括他們通過更寬廣和均衡的課程所 培養出的價值觀、態度和技能。

高中課程為年青人開創了新的機會,讓他們可以追求個人興趣,終身學習,並達成個人目 標。成功的定義已不再限於只有少數人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並晉身傳統專業;相反,成功 是能夠在日趨多元的經濟體制下,選擇多元的升學和就業出路。

為鞏固 2001 年發表的「學會學習」課程架構,我們把焦點放在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 人發展。教育局現正通過持續的課程更新,修訂和優化這個目標,以進一步培育和陶鑄學 生,讓他們富創意、具開拓與創新精神和擁有以人為本的思維,並藉著更廣闊視野、更充 實的知識和才能,在這急速變化的社會中,開創更多機遇,以達至成功。

通過這個報告我們可以見到高中課程的創新特色,包括通識教育科、「應用學習」和「其 他學習經歷」如何配合其他核心和選修科目讓學生達成學習宗旨,並如何成功為年青人提 供重要的學習和經歷,讓他們盡展所長。

教育發展任重道遠,且充滿挑戰。本報告的意義在於幫助我們在成功的基礎上,迅速找出 和處理尚待改善的地方,並擬訂教育路向。為減輕學校在變革過程所面對的困難,我們提 出新學制中期檢討下最後一批高中課程及評估的優化措施,這也是整個檢討過程的一個關 鍵成果。

教 育 局 局 長 的 話

(4)

iii

完成這個檢討後,我們將邁向課程的持續更新周期。教育局將繼續致力提高所有學生的學 習成果,並就學生和教師的經驗和意見作迅速的回應。我們將一如既往提供適時的支援,

並高度重視專業發展活動,以及協助學校分享成功經驗和成果。

課程更新並不是一個由上而下的過程。我們將繼續與教育界及社會大眾緊密合作,提出有 關學與教的創新可行的建議,啟發年青人和教師,共同實現改革的願景。

我們今天取得的成績全賴教師、大專院校、僱主和社區組織,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學生和家 長的協作和無私奉獻。我衷心向他們每一位,以及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教 育局的專業人員表達祝賀,並致以最深的謝意。

教育局局長

吳克儉太平紳士 銀紫荊星章

(5)

新學制是涉及整個教育體制的改革,十四年前發表的「學 會學習」課程架構是重要一環。由於社會不斷轉變,我 們必須不斷反思教育目標,以及如何透過課程達至這些 目標,讓每個學生以至整體社會都有所裨益。

我們做到了。「學會學習 2.0」,即下一階段的持續課程 更新,目的正是回應廿一世紀第二個十年的環境。中期 檢討不單要確保課程與評估得以順利實施,更要定下未 來發展方向和課程的新焦點,協助學校持續與深化已取 得的成果。

我有信心,優化課程與評估的建議,將提升學校學與教的質素與成效。這些建議預期可減 輕師生的壓力,特別是與校本評核有關的工作量,並讓學生在全人發展中得到最大裨益,

從而為高中教育帶來更大的穩定性。

新學制檢討帶來的各項優化措施,將有助推動小學至高中課程的持續更新,並滿足學生及 社會發展所需。

新學制中期檢討採用了教育改革一貫的學生為本精神。高中課程以初中階段各學習領域的 重要學習元素為基礎(例如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科學與科技知識、兩文三語能力),並 朝中學教育整體學習宗旨的方向進發。

課程與評估的發展是一個多方面參與的互動過程,旨在確保兩者與時並進,並為社會有效 地建立強大而多元的人才庫。是次檢討對這個發展過程貢獻尤多,實有賴教育界各方人士 的努力與支持。

我在此謹向課程發展議會成員及轄下各委員會、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各個高 中科目委員會,以及教育局負責課程發展的同工致謝,感謝他們為課程實施與檢討竭盡所 能,獻出無盡的心血和時間。

課程發展議會主席 楊綱凱教授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主 席 的 話

(6)

v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主 席 的 話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簡稱「文憑試」)已確立為有效的 中學畢業資歷,於本地及國際均廣受認可。舉辦文憑試 涉及考試制度的重大改革,然而我們仍能取得顯著成效。

隨著新的資歷受各方認可,教師與學生對準備參加文憑 試越來越有信心,亦日漸認同文憑試帶來的成效。文憑 試現已成為香港學生於本地與境外升學及就業的通行證。

我們明白要持續優化評核的設計,並同時致力維持文憑 試的嚴格水平,必須聽取學校與學生的意見與回饋。為 此,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簡稱「考評局」)、課程發展 議會與教育局緊密合作就新學制作出檢討。我們積極回應有關學生與教師工作量的關注,

同時也肯定「校本評核」具有促進學習的功效。

我深信在精簡與優化公開考試與施行「校本評核」兩方面,我們已取得良好平衡,讓「校 本評核」的效益得以彰顯。我們亦已根據文憑試首四屆考生的表現,引入新等級匯報成績,

以提升「應用學習」科目的資歷認可。

考評局將繼續廣泛聆聽意見,與不同的夥伴緊密合作,以期進一步改善文憑試,並會不時 檢視考試的設計,確保與課程目標互相配合,讓學生認識環球與本地種種轉變,與時並進。

考評局會繼續與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院校及其招生處、僱主和專業團體合作,推廣文憑試 資歷,爭取更廣泛認可,協助年青人獲得更多元的出路。

我藉此機會向所有參與檢視及改進文憑試考核方式的人士,包括各個相關委員會的成員、

教師、考評局內努力不懈的工作人員,以及教育局同工,衷心致謝。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主席 陳仲尼太平紳士 銅紫荊星章

(7)

甲部 . 背景

第一章 持續優化 不斷進步 2

1.1 「學會學習」課程改革 3

1.2 全球發展 瞬息萬變 6

1.3 挑戰 7

1.4 學校課程更新 8

1.5 課程持續更新路線圖 9

第二章 新學制檢討的範圍和方法 11

2.1 建基於首個實施周期的成果 (20092012) 11 2.2 新學制檢討的主導原則、範圍和分階段檢討 (20122015) 13

2.3 蒐集回饋和數據 15

目 錄

乙部 . 調查結果和觀察所得

第三章 學校實施情況 17

3.1 課程規劃 17

3.2 學與教 25

3.3 評估 35

3.4 建構專業力量 39

前 言 i

教 育 局 局 長 的 話 ii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主 席 的 話 iv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主 席 的 話 v

(8)

vii

目 錄

丙部 . 檢討建議與未來發展路向

第六章 各檢討階段的主要建議 59

6.1 短期階段檢討 60

6.2 中期檢討:首批建議 61

6.3 中期檢討:最後一批建議 62

第七章 未來發展路向 68

7.1 新學制下高中教育的發展方向 68

7.2 更廣泛的持續課程更新 70

7.3 結語 72

73 82

第四章 對學生的影響 41

4.1 對高中教育的影響 41

4.2 對升學的影響 49

4.3 對就業的影響 51

第五章 關注事項 54

5.1 提供寬廣而均衡的課程 54

5.2 照顧學生多樣性 55

5.3 課時分配 56

5.4 銜接多元出路︰入學要求和資歷認可 57

5.5 人口結構壓力和社會環境變化 57

附錄

參考書目

(9)

背景

第一章 持續優化 不斷進步

1.1 「學會學習」課程改革 1.2 全球發展 瞬息萬變 1.3 挑戰

1.4 學校課程更新

1.5 課程持續更新路線圖

第二章 新學制檢討的範圍和方法

2.1 建基於首個實施周期的成果 (20092012) 2.2 新學制檢討的主導原則、範圍和分階段檢討

(2012─2015) 2.3 蒐集回饋和數據

甲 部

(10)

2

第一章

持續優化 不斷進步

本報告聚焦新學制中期檢討的成果,包括新學制的實施情況和學生成就方面的進展(乙部); 報告亦同時聚焦各檢討階段,經廣泛評鑑和諮詢後對改善新學制實施的主要建議,以及在 小學、初中和高中教育逐步推展的持續課程更新(丙部)。

中期檢討是在整體宏觀課程發展的背景下進行,由 14 年前開展的「學會學習」開始,以 至近期為回應社會變化而發展的持續課程更新,均涵蓋其中。政府於 2000 年接納教育統 籌委員會提出《終身學習 • 全人發展 ── 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的教育藍圖,新學制及 其持續檢討是整個改革過程的重要一環。

社會大眾廣泛接納改革的理念:讓所有學生在知識型、科技為本和持續變化的社會,以及 日益全球化的環境中取得成功。因此,教育必須作出根本性的改變,由過往從競爭中篩選 最適合升學的少數學生,代以更強調為裝備不同能力的學生迎接多元出路。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過去十多年來循序漸進落實教育改革,以學生的學習和福祉為依 歸,推出一系列措施消除求學路上的障礙,從幼兒、基礎、高中直至職業專才、高等及持 續教育等多元出路,拓展終身學習的機會,並提高教育質素。

改革橫跨了教育體制內互相緊扣的多個領域,旨在提升學生學習的質素,並為所有學生開 拓更多發揮潛能的機會,讓他們學有所成。學制的設計,以照顧學生的多樣性為目標,透 過中小學的學位分配改革,並同時發展多項政策,例如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融合 教育,為資優學生提供適切的教育,讓所有學生都能完成三年的高中課程。

提升學生學習質素的措施包括:課程及評估改革、教師和校長的專業發展、促進校本管理、

為學校提供額外資助、微調教學語言、強化各教育階段的質素保證過程,以及加強對教育 基礎建設的投資。

高中和高等教育新學制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而教育統籌局分別在 2005 年和 2006 年發表了《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學制 ── 投資香港未來的行動方案》和《策動未來 ── 職業 導向教育及特殊學校的新高中學制》兩份路向圖。

經過四年的籌劃和準備,新學制於 2009 年實施,循序漸進地引入全新的三年制高中課程。

評估亦作相應的改革,從 2012 年起,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簡稱「文憑試」)取代舊有的 香港中學會考(簡稱「會考」)和香港高級程度會考(簡稱「高考」),而新學制下的首 屆高中畢業生亦升讀新的四年制學士學位課程或選擇其他多元出路。

(11)

/ 1.1

課程改革是橫跨基礎和高中教育,同時影響專上教育的主要改革措施,必須持續檢討、更 新和優化,以確保我們的學校能在全球與本地的變化中與時並進,為學生學習帶來最大益 處。有鑑於 2000 年後環境不斷轉變,課程改革現正邁向持續更新的階段(又稱「學會學 習 2.0」),而新學制中期檢討是其中一環,與小學和初中的持續課程發展相輔相成。

1.1 「學會學習」課程改革

課程發展議會於 2001 年發表《學會學習 ── 課程發展路向》,作為改革的基礎,勾劃出 本港課程發展的藍圖。

1.1.1 學校課程宗旨

「學會學習」文件確立學校課程的整體目標,與教育統籌委員會在《終身學習 全人發展》

所提出的教育目標相輔相成,課程應「為所有學生提供終身學習所需的重要經驗,並因應 個別學生的潛能,使能在德、智、體、群、美五育均有全面的發展,成為積極主動、富責 任感的公民,為社會、為國家以至全球作出貢獻。」

「學會學習」文件的前提是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學習並學有所成,是 2001 年起的基礎教育和 其後的高中課程的根本理念。「學會學習」改革下,學校課程旨在協助學生建立正面的價 值觀和培養積極的態度,貫徹終身學習的精神。當中包括一個開放而靈活的課程架構,由 三個互相聯繫的部分組成:學習領域、共通能力,以及價值觀和態度;並為學生提供五種 基要的學習經歷。課程架構富彈性,容許不同深度與廣度的課程內容,多元的學習策略和 風格,以照顧個別學生的需要。

1.1.2 主導原則

改革要靈活變通,持續應變,「學會學習」課程改革建基於以下八項主導原則:

• 課程發展的大前提是要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 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學習,應享有基要的學習經歷。

• 應以學生為本,以學生學習的最大效益作考慮;並須在學習、教學及評估三方面,

採取多樣化的策略,以切合學生的不同需要。

• 課程發展的策略,須建基於本地學生、教師、學校和整體教育環境的優勢。

• 實施課程,必須兼顧多方面不同的目的、利益和觀點,例如學術、社會或經濟取向 的課程目的,多元紛陳的學與教策略,均須協調。學習、教學及評估的目的和模式,

須互相配合。

• 只要符合中央課程架構的要求,學校可有彈性制定校本課程,以切合學生的需要。

• 課程發展是持續不斷的改進過程,幫助學生學得更好。

• 思想積極、堅毅不拔、珍視小成、包容殊異,都是確保改革能持續改進的重要因素。

(12)

4 / 1.1

1.1.3 「七個學習宗旨」

課程發展議會制定「七個學習宗旨」,與整體教育目標一致,讓每個學生透過學校教育都 能夠:

• 善於運用兩文三語;

• 具備廣闊的知識基礎,能夠理解當今影響他們個人、社會、國家或全球日常生活的 問題;

• 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份,並具備世界視野;

• 尊重多元文化和觀點,並能掌握明辨思維、反思和獨立思考能力;

• 掌握終身學習所需的資訊科技和其他共通能力;

• 了解本身的就業或學術抱負,並培養正面的工作和學習態度;以及

•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參與體藝活動。

1.1.4 課程改革的成果和進度

香港社會一向非常重視教育,自 2002 年推行課程改革,社會人士對提升教育質素的期望 殷切,對教育議題的關注有增無減。校長和教師致力推動課程改革,也為改進課程和學與 教策略作出了不少貢獻;家長更重視學校教育,認為這是子女未來事業成功和個人幸福的 關鍵;政府在教育方面投放了大量資源以作支援。建基於這些有利條件,「學會學習」課 程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果,並在本港與國際獲得廣泛認同。

1.1.5 國際成就

一些主要國際機構,包括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屢次指出,與全球學生 比較,本港的學生表現優秀,並稱讚香港是成功的改革者。自實施教育改革以來,香港學 生 持 續 在 主 要 國 際 評 估 中 表 現 優 秀 , 包 括 O E C D 舉 辦 的 「 學 生 能 力 國 際 評 估 計 劃 」

(簡稱「PISA」),國際教育成就評估協會(簡稱「IEA」)舉辦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 成就趨勢調查」(簡稱「TIMSS」)、「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簡稱「PIRLS」)

和「國際公民教育研究」(簡稱「ICCS」)。

香港學生向來在數理方面表現優秀,自課改提倡閱讀後,學生的閱讀能力1 亦有顯著的提 升。香港學生在 PIRLS 的排名由 2001 年第 14 位,至 2006 年躍升至第二位,在 2011 年 更從 45 個國家或地區中脫穎而出,名列第一;在 PISA 的排名亦由 2000 年第六位,至 2012 年從 65 個國家或地區中攀升至第二位。除了數學、科學和閱讀能力外,本港學生在 公民教育方面也同樣有好表現,香港學生的公民知識在 38 個地區中位列第五(圖表 1)。

觀乎本港學生,尤其在數學和閱讀,以及科學方面的卓越表現,足證「學會學習」改革對 小學和初中學生的學習帶來正面影響,為高中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1 指以母語閱讀的能力。

(13)

/ 1.1 香港獲 OECD 等機構評為最佳教育制度的國家或地區之一,提供高質素和公平的教育。麥

肯錫(McKinsey)的國際研究報告(

How the World’s Most Improved School Systems

Keep Getting Better

)(2010)指出,香港是由「良好」提升至「優良」的五個地區之一,

現時更邁向「卓越」。培生(Pearson)的報告(

Oceans of Innovation: the Atlantic, the Pacific, Global Leadership and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2012)讚揚香港的教育改革

思路一貫、緩急先後發展有序。

2 首次 PISA 於 2000 年舉行,有 32 個國家參與;2001 年,有 11 個國家或地區(包括香港)加入計劃。

香港的教育制度在麥肯錫(McKinsey)的國際研究報告(How the World’s Most Improved Systems Keep Getting Better )中,被評為全球進步最快的地區之一,並持續改進;評級由「一

般」(1983—1988)到「良好」(1989—1999),再提升至「優良」(2000—2010),現時更 邁向「卓越」(2010 年及以後)。

Mourshed, Chijioke & Barber (2010) 培生(Pearson)報告(Oceans of Innovation )指出,香港的教育改革思路一貫。

Barber, Donnelly & Rizvi (2012) 在最新的《學習曲線》(The Learning Curve )結果,香港在「全球認知能力和教育程度指標」

(Global Index of Cognitive Skills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位列第四,僅次於南韓、日本 和新加坡。這些國家的成功均在於有明確的教育目標,以及教育責任由持份者共同承擔的濃厚 文化。

Pearson (2014) 國際對香港教育制度的肯定

年份

PISA

(15 歲)

TIMSS

(小四和中二)

PIRLS

(小四)

ICCS

(中二)

數學 科學 閱讀 數學 科學 閱讀 公民知識

2012 第三位 第二位 第二位 -- -- -- -- -- --

2011 -- -- -- 小四:第三位 中二:第四位 小四:第九位 中二:第八位 第一位 --

2009 第三位 第三位 第四位 -- -- -- -- -- 第五位

2007 -- -- -- 小四:第一位 中二:第四位 小四:第三位 中二:第九位 -- --

2006 第三位 第二位 第三位 -- -- -- -- 第二位 --

2003 第一位 第三位 第十位 小四:第二位 中二:第三位 小四:第四位 中二:第四位 -- --

2001 -- -- -- -- -- -- -- 第十四位 --

20002 第一位 第三位 第六位 -- -- -- -- -- --

資料來源: OECD; IEA。

圖表 1

香港學生於主要國際評估的優異表現

(14)

6 / 1.2  

3 「德育及公民教育」、「從閱讀中學習」、「專題研習」和「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

4 明辨性思考能力、創造力和溝通能力。「明辨性思考」過去譯作「批判性思考」。2015 年起,建議使用「明 辨性思考」作為 critical thinking 的中譯,以強調其要義是謹慎思考,明辨分析。為保持課程文件用語的一致性,

所有於 2015 年或以後更新的中、小學課程文件均會相應更新。我們理解其他華語地區的教育專業部門及群體 仍多採用「批判性思考」或「批判思維」的譯法,我們將按需要予以註明。

1.1.6 學校的實施進程良好

課程改革取得的重要成就,是學校領導和教師團隊對於課程發展方向的認同,對新的學與 教範式準備就緒,現時學校累積了不少實踐經驗,有助進一步推動課程發展。從蒐集得來 的數據和顯證,十多年課程改革的主要進展,以及為學校帶來的正面影響如圖表 2 所示。

主要進展 正面影響

課程觀念的 轉變

• 學校課程更關注學生在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均衡發展的需要,以學生學 習為中心。

• 學校透過推動「四個關鍵項目」3 和優先發展的「三種共通能力」4,提升學生 學會學習的能力。

• 學校積極推動跨課程學習,也更關注不同學習階段的銜接。

• 學校課程被視為學習經歷而不是教師講課。

學校課程 宗旨的落實

• 學校普遍認同學校課程宗旨,亦積極透過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經歷,幫助學生培 養終身學習的能力,達到全人發展。

• 很多學校發展了創新的校本課程、學與教策略及支援學習的措施,也積極建立 健康校園,以照顧學生成長的需要。

學與教範式 的轉移

• 學習不再局限於教室之內,學生有更多走出課室的學習機會,例如考察。

• 教師提供機會讓學生更積極參與學習,例如在課堂加入更多探究和同儕學習活 動,體現了由教師主導轉為以學生為本的學與教範式。

評估文化的 轉變

• 除了考試、測驗等總結性評估,教師也經常運用進展性評估(或「促進學習的 評估」和回饋),改進學與教。

課程領導和 教師團隊 文化的建立

• 校長和副校長的領導、學校課程領導的整體規劃、學習領域和科目主任的統籌,

以及教師的積極參與,均有利於落實課程改革。

• 共同備課、同儕觀課及跨校協作和專業交流活動(例如學習圈、網絡),強化 了教師間的協作文化。

1.2 全球發展 瞬息萬變

「學會學習」在 14 年前開始,期間香港社會、經濟、科技、環境以至政治各方面均經歷重 大變化,對於學校課程的要求亦不免帶來影響。

圖表 2

學校在課程改革中的主要進展

(15)

/ 1.3

香港跟其他國際都會一樣,是區域的樞紐,亦在積極深化與周邊地區在社會和經濟方面的 融合。在經濟全球化這大環境下,香港作為環球金融及貿易中心,角色愈趨國際化。隨著 社會的價值觀日益多元,港人也成為抱持多元政見的活躍公民,並積極參與政治,在「一 國兩制」的框架下建構香港的未來。科技發展也一日千里,千禧年以後出生的「Z 世代」,

是真真正正的數碼人類,被視為至今聯繫最緊密和消息最靈通的一代。然而,他們同時出 生於經濟不明朗、氣候變化加劇和恐怖主義威脅的時代,而香港的經濟前景亦被本地的不 明朗因素籠罩。

在這個大環境下,學校的環境亦不斷變化。學生的背景愈見多元,非華語學生、跨境學童,

以及新近從內地來港的學生人數日益增加。語文教育 ── 粵語、普通話和英語 ── 已經因 著 2009 年微調中學教學語言、高等教育入學語文要求,以及僱主對流利英語和普通話的 要求而更形重要。

在學校內,電子學習漸漸成為與教師講授相輔相成的一種教學方法。年青人的期望亦有所 改變,以至在課堂和校內出現新的權力關係。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成為主動學習者;

而教育亦變得更為個人化,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興趣。家長對學校亦發揮愈來愈大的 影響力。

1.3 挑戰

OECD 的研究指出,年青人於現今世代賴以成功的重要能力包括:能提出新的想法和解決 問題的方案,獲取新知識,願意提出質疑,隨時留意機遇,能自信地表達意見,展現分析 能力,成為一些領域的表表者,擁有統籌活動的能力,掌握一種外語的寫作和說話能力,

以及使用電腦和互聯網的能力。

學校教育需要幫助年青人裝備自己,讓他們具備從事創新工作的技能。在這個日新月異的 環境中,學校面對多項即時的挑戰,包括如何建立和持續發展真正的自主學習。教學方法 需要進一步改變,在教師減少教授的同時,讓學生學得更多。教師亦要拓展所能照顧學生 的多樣性,讓來自不同社會經濟、族裔背景及學習能力相異的學生,都能發揮潛能。

過去十多年的成就雖然值得慶賀,但上述的改變和挑戰,同時為教育帶來經濟、科學、科 技、社會和政治層面的新需求。影響所及,我們需要確立學校課程的發展方向,為學生立 足現在以至未來的世界做好準備。

基於上述情況,我們必須強化我們的課程。例如,PISA 結果顯示本地學生數理方面表現優 秀,我們可建基於此,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科學、科技和數學的興趣,打好相關範疇的知識 基礎,並加強他們融匯並應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從而培養廿一世紀必須的技能和素質,

包括創造和創新的能力、協作能力和解難能力,同時有助培育科學和科技多方面的人才,

以提高香港的國際競爭力。

(16)

8 / 1.4

由於資訊和媒體科技的應用漸趨廣泛,我們必須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讓他們成為高效而 且有良好操守的資訊和資訊科技使用者。讀寫能力一向是學校課程的重點,並體現於兩個 語文科目,然而,隨著資訊科技和社交媒體的急速發展,讀寫能力有了新的涵義。新的讀 寫能力通常包括群體智慧和多元模式文本的使用。因此,我們會加強學生理解和創作多元 模式文本的能力,並提供有利環境,讓學生應用讀寫能力以建構知識,促使他們發展成為 終身學習者。

以上僅為部分例子。這些能力不但關乎知識,更與思考習慣息息相關。我們應該在個人、

家庭、社會、國家以至全球層面加強價值觀教育,使之成為課程的核心元素,讓學生可以 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能在面對挑戰和衝突時作出合理的判斷,並且明辨是非。

1.4 學校課程更新

要邁向這個方向,就必須在「學會學習」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持續和深化已經取得的成果,

同時繼續進行課程更新,以回應社會環境各種轉變。這不純粹是由上而下的過程,更是不 同學習社群 ── 包括學校、教育界及社會上其他界別 ── 共同建構的過程。

課程更新的重點範疇撮要如下:

• 更新「七個學習宗旨」,以配合社會變化,與時並進;

• 透過螺旋式課程規劃,包括重視學習階段之間的銜接和跨課程學習,以獲取和建構 知識;

• 從小學開始加強重視科學和科技;

• 小學和初中課程將更重視中國歷史和歷史元素,務求令年青人對身處的大環境有更 深入的認識;

• 繼續聚焦發展共通能力,以提升對共通能力的理解和綜合應用;

• 繼續透過跨課程中的德育及公民教育,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裝備 他們應付未來的挑戰。在更新的課程中,除了「學會學習」特別重視七個首要培育 的價值觀和態度:「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 擔精神」、「誠信」、「關愛」,還鼓勵學生對事業秉持正面的「未來觀」,「能 自我調節」和具有「不斷學習的意識」;以及

• 進一步推動「從閱讀中學習」至「跨課程閱讀」,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讓 他們可以在實際的生活中應用各學習領域所學到的知識和能力,並刺激他們深入反 思閱讀的內容,促進明辨性和創造性的閱讀,從而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

教學法應更注重以下各點:

• 從教學法和課堂文化兩方面加強自主學習;

• 照顧並充分運用課堂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

• 提升教師在學與教策略方面的造詣,包括有效運用電子學習;以及

• 促進「科技內容教學知識」(TPACK)的發展,即有效地結合科技和教學。

(17)

/ 1.5

以上的課程更新並非新增措施,而是更有效、更聚焦地推動在未來五至十年「學會學習」

的一個持續旅程。為達至成功,我們需要加強與持份者,尤其是家長和學生的交流聯繫,

同時透過校內與跨校的學習社群和網絡,以及與教育界以外的夥伴,包括僱主和非政府機 構協作,推動相關措施;而能力卓越的教師將以身作則,扮演重要的領導角色。

註:「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教育」簡稱「STEM 教育」。

推行寬廣而均衡的課程

(例如:寬廣的知識基礎、共通能力、正面的 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

持續更新

(例如:STEM 教育、電子學習、價值觀教育)

2001:

「學會學習」課程 改革

2004:

新學制諮詢

2009:

實施新學制

2012-2015:

新學制短期和 中期檢討

2015-2016:

聚焦、深化、持續:

更新課程指引

(例如:

《高中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學習領域課程指引》)

2016 及以後:

持續更新課程

(又稱「學會學習 2.0」)

1.5 課程持續更新路線圖

1.5.1 小學課程

為了持續更新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指引》的修訂版已於 2014 年 6 月推出,並輔以一系 列的專業發展課程,例如學校領導工作坊、專題研討會。

更新的課程指引在「學會學習」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聚焦檢視學與教的過程和成效,深 化對課程改革的理解和正面影響,持續提升學習的質素,以及加強學校之間的專業協作和 分享文化。

小學階段的持續課程更新重點包括:

• 更重視平衡學生的身心發展。「學會學習 2.0」推動的價值觀和態度將貫穿課程的 各部分,同時也鼓勵學校優先考慮學童的健康體能發展。

• 鼓勵學校提供發展整體校本價值觀教育的課程架構,盡可能在「個人與家庭」、「社 區與國家」和「全球」三個層面上,推廣以學校為本的七種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 圖表 3

持續課程更新的旅程(又稱「學會學習 2.0」)

(18)

10 / 1.5

度(即「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

「誠信」、「關愛」)。

• 課程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可通過「從閱讀中學習」、「跨課程閱讀」、

「專題研習」,更有效地運用資訊科技和電子學習資源。

• 加強支援學校提高評估素養和制定適量家課方案,在促進學習之餘,亦能避免加重 學生負擔。

• 加強各個學習階段的銜接。

• 協助學校充分發揮「資訊科技教育」的作用。

• 廣泛支援教師,提供反思和專業發展的機會。

更新的小學課程現正實施,為初中以至新學制的成功打好基礎。

1.5.2 初中課程

《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完成後,《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和《學習領域課程指引》亦將隨即 根據 2015 年底諮詢結果更新,並於 2016 年中推出。現正探討如何幫助學校整體檢視不 同學習領域的課程,以檢討學生於初中階段知識基礎的發展。相關課程文件將列舉良好示 例,展示如何幫助學生在初中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為升讀高中作準備。

1.5.3 高中課程

新學制檢討是持續更新課程及評估的一部分。《高中課程及評估指引》將根據檢討的結果,

於 2015 年底進行修訂。個別科目或課程範疇在未來將按需要進行檢討和持續更新。

1.5.4 修訂課程指引:六年規劃和銜接

在持續的課程更新下,各學習階段的縱向銜接,以及科目或學習領域間的橫向連繫將會加 強,以便中小學能進行更全面的整體課程規劃。現時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2002,

2014)和《高中課程指引》(2009),分別為小一至中三、中四至中六階段提供課程建議。

兩套課程指引在未來將修訂成為小一至小六的《小學教育課程指引》,以及中一至中六的

《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同時,小一至中三的《學習領域課程指引》也將進行更新,以涵 蓋小一至中六的完整學校教育。

中小學課程指引的更新旨在加強小學和中學的六年整體規劃。修訂的課程指引將輔以專為 學校領導和教師而設,有關學校、學習領域及科目層面六年整體課程規劃的專業發展課程。

(19)

/ 2.1 2009–2012

第二章

新學制檢討的範圍和方法

香港的教育改革,從教育統籌委員會於 2000 年發表教育改革藍圖開始,至首屆在新學制 下修讀四年制學位課程或其他渠道升學的學生畢業,歷時 16 年,其中高中和高等教育新 學制的實施是至為重要的部分。在這段期間,我們因應社會環境變化和需要,持續不斷地 檢視課程,讓課程得以順利實施。正如前一章所闡述,我們已從「學會學習」邁進「學會 學習 2.0」。新學制及高中課程是持續課程更新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是次檢討就實施的進 展情況進行評估,並對蒐集所得的意見和不斷變化的環境作出回應,是整個教育改革的一 個重要里程碑。

2.1 建基於首個實施周期的成果(2009 ﹣ ﹣2012)

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簡稱「考評局」)和教育局在 2013 年發表了《新學 制檢討進展報告:新高中學習旅程 ── 穩步邁進》,根據廣泛蒐集回來的意見、研究和數 據,確定了新學制首個實施周期的主要成果和改變。

2.1.1 學校順利實施新課程

在新學制下,高中教育首次擴展至全港學生,而不再是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可以升讀預科。

另外,所有學生均可透過多元出路升學就業,約有九成首屆新學制高中畢業生繼續升學。

中學教育已從過往的精英導向,進展至為所有學生提供寬廣而均衡的課程,讓學生在核心 科目(即中國語文科、英國語文科、數學科、通識教育科)以外,修讀不同的選修科目,

以取得平衡,並輔以豐富的「其他學習經歷」活動,以及提供「應用學習」和「其他語言」

課程,滿足學生多元的興趣和能力。

新課程下的通識教育科、「應用學習」和「其他學習經歷」有效拓寬學生的視野和觀點,

幫助學生建立自信,促進全人發展及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而透過融合直接傳 授與探究式學習,以及「促進學習的評估」,學生學習效益亦得以提升。

實施新課程對整體課程領導和規劃有更高的要求。學校大都已就時間表編排、提供的科目 和學與教方法,定出發展策略,以照顧學生的多樣性,切合他們的興趣和需要。

(20)

12 / 2.1 2009–2012

我們為教師提供大量的專業發展活動,以支援新課程和推廣不同的教學法。新課程實施前 的三年,即從 2006/07 至 2008/09 學年,我們提供了 2,872 個培訓項目,為教師於 2009 年 9 月教授新科目作好準備,參加人數超過 145,000 人次;另外,亦提供一系列為學校領 導人和中層管理人員而設,有關學校和科目層面的課程規劃工作坊。專業發展課程於首個 三年的實施周期,即 2009/10 至 2011/12 學年內持續推行,期間超過 96,000 名教師(人次)

參與超過 1,200 個課程。從 2012/13 至 2014/15 學年(截至 2015 年 8 月)各階段新學制 檢討期間,亦合共舉辦了 1,000 多個專業發展課程,超過 66,700 名教師(人次)參與。

這些措施連同校本活動,讓學校發展成為專業學習社群,支援了學與教的持續改進。

2.1.2 新公開評核順利實施,並獲廣泛認可

首屆新學制中六學生於 2012 年參加文憑試,並銜接多元的升學或就業出路。

文憑試及其「水平參照成績匯報」評核模式,以及「學生學習概覽」亦已順利實施,以反 映學生的學術與非學術成就。

文憑試早獲本地大學和專上院校、政府公務員體系及外地的教育體制等認可。學生取得香 港中學文憑資歷便可順利銜接多元出路,包括到境外繼續升學。香港中學文憑廣獲澳洲、

加拿大、內地、台灣、英國、美國及其他國家專上院校接納為申請入學的資格。考評局早 前與英國大學及院校招生事務處(UCAS)的專家團隊合作進行基準研究,結果顯示文憑 試程度可對比英國普通教育文憑(GCE)高級程度考試,此項研究促進英國的大學認可香 港中學文憑資歷;同時,考評局亦就英國語文科與國際英語水平測試(IELTS)的水平作 基準比較。

2.1.3 對學生的影響

最重要的是,廣泛證據顯示高中課程改善了學生的學術水平,幫助學生達至「七個學習宗 旨」和發展共通能力,以及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早在新學制實施的初期,證 據已顯示新學制的學生有更大的學習靈活性、更強的軟技能及可轉移能力,而且更主動學 習。有關學生成就的觀察,將於本報告乙部第四章作進一步陳述。

總括而言,新學制得到學校、學生、家長、大學和其他專上教育院校、傳媒、專業團體及 商界等所有持份者的支持,這都是各界緊密溝通,以及政府帶領下各合作夥伴共同努力的 成果。

(21)

/ 2.2 2012–2015

2.2 新學制檢討的主導原則、範圍和分階段檢討

(2012 ﹣ ﹣2015)

新學制的實施涉及學與教的根本改變,對學校而言,過程中無可避免出現挑戰和需處理的 問題。此外,自 2004 年進行首次諮詢後,社會環境急速轉變,學校課程需要適時檢討,

作出回應,詳見 1.2 節。

雖然我們理解仍需觀察數年才能確保新學制成功落實,以及了解其所帶來的全部影響,但 我們仍於 2012 年開展新學制檢討,並採用策略性的方法,分短、中期檢視、更新和優化 高中課程及評估的實施。

2.2.1 主導原則

新學制檢討恪守專業原則,以學生學習利益為依歸,促進學生終身學習和全人發展;讓課 程在原有設計上持續更新,同時亦能靈活回應社會和全球宏觀變化而進一步發展。主導原 則如下:

(i) 所有課程的設計旨在達至高中課程的學習宗旨;

(ii) 課程須與時並進,緊貼學科知識、經濟、社會、科技等範疇的最新轉變,並維持國 際基準和認可;

(iii) 平衡學校課程在知識、技能、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各方面的深度與廣度,便 利銜接升學;

(iv)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和建基於優勢(例如大部分學生均認同個人努力、對學科的興趣、

教學方法,是完成高中課程的主要成功因素);

(v) 考慮影響課程推行的因素和關注事項(例如教師的工作量和學生的功課量、對教師 和學校的支援);

(vi) 評估須配合課程宗旨、學習重點、課程設計和預期學習成果(包括正面與負面的倒 流效應);以及

(vii) 讓各持份者參與,能充分考慮不同意見。

2.2.2 範圍:十項檢討課題

如前文所述,新學制檢討旨在回應學校的實際關注,以及社會和全球的宏觀變化。為方便 蒐集數據以追踪新學制的實施進度,我們就五個範疇設定了以下十項檢討課題:

學習宗旨

(i) 就預期學習成果和政策成效方面,新學制高中教育對中學生有何影響?

寬廣而均衡的多元化學生課程

(ii) 學校如何準備和推行新學制高中教育?能否達到寬廣而多元的目標?

(22)

14 / 2.2 2012–2015

課程及公開評核

(iii)「校本評核」在系統層面,以及學校、教師和學生層面的推行情況如何?

(iv) 應如何改善新學制(特別在課程及評估、不同學習階段的銜接方面),以回應所蒐 集的意見和新的訴求?

銜接升學就業,終身學習

(v) 文憑試和「學生學習概覽」在系統層面和其他持份者的認可情況如何?

(vi) 在新學制的多元出路方面,有關新學制的產物(例如文憑試、「學生學習概覽」)

在學校與院校/僱主之間的銜接情況如何?

(vii) 文憑試和「學生學習概覽」對不同持份者有何影響(例如專上教育界、學生、僱主、

家長)?

(viii) 新學制對畢業生升學和就業方面有何影響?

新學制的實施:有利條件

(ix) 學校持續關注的事項和不斷變化的需求是甚麼?

(x) 新學制在系統層面的實施情況如何?學校得到甚麼支援?如何調適才能更切合學校 的需要?

2.2.3 分階段檢討

(甲)

短期階段檢討和優化措施(2012 ﹣ ﹣2013)

短期階段檢討旨在迅速回應學校的實際關注。由於新學制下所有學生均可於中五後繼續升 讀中六,因此照顧擴大了的學習多樣性是學校面對的主要挑戰之一。核心、選修科目和「其 他學習經歷」的建議學習時數,對學校在時間表編排、平衡課程及評估要求方面亦造成困 難。此外,學生和教師的工作量沉重亦為主要的關注,其中尤以「校本評核」為甚。

優化課程及評估的建議於 2013 年 2 月 25 日經「課程發展議會-考評局公開考試委員會聯 席會議」討論並通過,於 4 月公布(參閱教育局通函第 48/2013 號和檢討的進展報告),

並於同年 9 月在學校開始實施。有關短期階段檢討的詳情見報告丙部 6.1 節。

我們採取了全面的溝通策略,向所有持份者公布短期階段檢討的進展報告和優化措施的詳 情。學界方面,我們為辦學團體、校長和前線教師安排了不同系列的工作坊、研討會、論 壇及會議,彼此就改革進度和所提出的優化和精簡措施進行溝通。

我們亦積極與其他主要持份者溝通,包括專上及高等教育界、師訓機構、非政府機構、僱 主、家長、學生、海外夥伴、教科書出版商;並透過不同平台,例如會議、簡介會、探訪、

電子平台、電子郵件、便覽,發放有關進展報告和短期階段檢討建議。

隨後的問卷調查結果和其他回饋顯示,這些精簡課程及評估的短期階段措施,包括「校本 評核」的相關措施,普遍受到歡迎,詳情見 3.2.1 和 3.2.2 節。

(23)

/ 2.3

(乙)

中期檢討(2013 ﹣ ﹣2015)

中期檢討於 2013 年 10 月開展(參閱教育局通函第 127/2013 號),處理需要較長時間蒐 集資料、諮詢持份者、評估和回應近年宏觀環境變化的議題,檢討範圍更加全面,詳見 1.2 節。

由於不同科目或議題有不同需要和情況,中期檢討建議以分批形式公布,務求讓學校和學 生盡早受惠。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於 2014 年 11 月至 2015 年 2 月進行,隨後更就部分 科目進行跟進諮詢,藉此蒐集更多觀點和更清晰的意見,作為中期檢討與前瞻最後一批建 議的參考。

中期檢討期間就新學制實施情況蒐集所得的觀察和回饋見報告乙部,有關系統及科目層面 的建議見報告丙部。

2.3 蒐集回饋和數據

我們採用全面的評估和溝通策略,透過多種渠道,向所有持份者包括辦學團體、校長、教 師、家長、學生、僱主、大專學界、教育和專業協會、非政府機構、公眾蒐集回饋。資料 來源包括:

• 教育局委託其他機構進行的研究,涵蓋範疇包括高中課程及評估在學校的實施情 況、通識教育科、「應用學習」、「其他學習經歷」、中六畢業生的多元出路及高 中課程對升學就業的影響;

• 考評局每年有關評核大綱、公開考試和「校本評核」的調查;

• 教育局內部調查、學校探訪、焦點小組訪談等所得數據和統計資料;

• 2014 年 11 月至 2015 年 2 月的公眾諮詢;

• 本地教育和專業機構所進行的調查;以及

• 國際研究。

新學制中期檢討曾參考的數據和資料來源,見參考書目。

於新學制的短期和中期檢討各階段,我們透過超過 1,700 個場合與逾 49,000 人次會面,

蒐集意見;進行超過 110 項調查向超過 83,000 人次蒐集意見;亦收到不同持份者提交的 意見書,包括專業協會、立法會議員。此外,課程發展議會和考評局轄下的相關委員會及 工作小組於檢討期間共召開超過 530 次會議,就各檢討議題進行專業討論。持份者的主要 關注撮要見本報告附錄。

所有資料和回饋經分析後,已呈交課程發展議會和考評局轄下的相關委員會及工作小組進 行專業討論,並提出建議以更新、修訂、精簡和優化系統及科目層面的課程及評估。

闡明新學制中期檢討的背景和方法後,報告以下部分將綜述調查結果和觀察所得5

5 報告調查結果時,數字進位至最接近的整數或百分比,因此圖表內的數字總和不一定為 100%。

(24)

第三章 學校實施情況

3.1 課程規劃

3.2 學與教 3.3 評估

3.4 建構專業力量

第四章 對學生的影響

4.1 對高中教育的影響 4.2 對升學的影響 4.3 對就業的影響

第五章 關注事項

5.1 提供寬廣而均衡的課程 5.2 照顧學生多樣性

5.3 課時分配

5.4 銜接多元出路︰入學要求和資歷認可 5.5 人口結構壓力和社會環境變化

乙 部

調查結果

觀察所得

(25)

/ 3.1

圖表 4

校長對整體學生課程能否達至高中課程目標的意見

第三章

學校實施情況

3.1 課程規劃

新學制下的高中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寬廣而均衡的課程,提供合理數目的選修科目選 擇,以照顧學生的不同能力和興趣,促進終身學習和全人發展。2014 年底進行的「新學 制中期檢討與前瞻學校問卷調查」6(簡稱「中期檢討學校問卷調查」)結果令人鼓舞,大 部分校長對學生課程能達至高中課程目標充滿信心(圖表 4)。

資料來源:「中期檢討學校問卷調查(2014/15)」。

有趨勢顯示學生傾向於中四選讀兩個而不是三個選修科目,因此一直有爭論新學制高中課程是 否會收窄學生的知識基礎。事實上,學校已成功落實寬廣而均衡的課程,而選修科目只是其中 一個元素。與聚焦知識傳授的舊學制相比,新學制透過通識教育科、「其他學習經歷」、「應 用學習」和「其他語言」選擇,拓寬學生眼界;同時,核心和選修科目的組合,可幫助平衡學 習廣度和知識深度。學生可按照所修讀的選修科目,再加上學校進一步提供的生涯規劃和升學 就業輔導,好好為將來作準備。

迷思與現實:新學制收窄學生的知識基礎?

6 受訪者數目:472 所開辦本地高中課程的學校。

同意 (%) 讓學生具備足夠的知識基礎

為學生提供多元和合理數量的科目選擇 為學生提供寬廣而均衡的學習經歷 發展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 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

50 100

0

80 75

70 82 73 68

(26)

18

圖表 5

學校設計整體的高中課程時的考慮優次

/ 3.1

3.1.1 學校整體課程規劃

新學制首個高中課程周期完結後,學校普遍都能適應轉變。短期階段檢討的「新高中課程 及評估學校意見調查」7 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學校(90%)同意維持現行課程架構(即四 個核心科目,加上兩個或三個,最多四個選修科目,以及「其他學習經歷」)。學校同時 亦關注學生學習,包括安排豐富的學習經歷和增潤課程,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均衡的課程。

課程規劃方面,課程實施研究和學校評核人員的回饋顯示,學校積極回應照顧學生的多樣 性和加強學與教質素的需要。新課程實施後,大多數學校已加強學與教,包括致力提高學 生的語文能力,幫助學生裝備基礎知識和技能,為高中學習作準備,亦同時推廣獨立學習 和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校長表示學校支持課程的主要目標。幾乎所有校長(超過 98%)均認為在規劃課程時,幫 助學生建立寬廣而均衡的知識基礎、發展共通能力、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透 過「其他學習經歷」照顧學生的成長需要,以及引導學生反思和計劃其升學和就業,都是 重要的;其中,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與共通能力,是學校稍為優先考慮的 工作重點(圖表 5)。

為學生建立寬廣而均衡的知識基礎 在日常學習活動融入共通能力元素 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 透過提供「其他學習經歷」,照顧學生的成長需要和興趣 引導學生反思和計劃其升學和就業

極之重要/非常重要(%)

資料來源:「中期檢討學校問卷調查(2014/15)」。

大部分學校已設有機制去落實這些目標。有 90% 學校已成立功能小組為學生提供寬廣而 均衡的整體課程並作六年規劃,而其中三分之二由校長帶領,這有助持續和全面的校本改 進(特別在課程縱向與橫向連貫性、課程宗旨優次、有效運用課時和銜接多元升學就業出 路方面),讓學校奠下良好基礎,面對並回應未來的轉變和學生的學習需要。

7 受訪者數目:482 所開辦本地高中課程的學校。

50 100

0

83 77

88 87 85

(27)

/ 3.1

(甲)

建立縱向與橫向的連繫

學校已加強規劃,增加初中與高中課程的連貫性,包括從中一開始幫助學生建構基礎知識 和共通能力,為升讀高中作好準備。初中與高中的銜接普遍暢順。「中期檢討學校問卷調 查(2014/15)」顯示,超過 80% 科主任8 認同六年一貫的課程規劃,能有效幫助初中學 生準備修讀高中科目。

「中學課程實施調查研究 2014/15」9(簡稱「課程實施調查 2014/15」)個案研究顯示,

學校在設計初中科目的課程時,會考慮與科目的高中課程銜接,以裝備將在高中修讀同樣 科目的學生,並安排教師在初中和高中同時任教該科目,讓課程更連貫,銜接更順利。

通識教育科建基於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課程發展議會和課程發展處鼓勵學校檢視 小學和初中課程,在原有的學習領域,包括初中「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學教育」

和「科技教育」,以及小學常識科,利用能源、食物安全和《基本法》等基礎教育的課題,

滲入與通識教育科相關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學校可鼓勵中一至中三學生建立跨學科視野,

讓學生逐漸熟習知識建構的學習過程。高中通識教育科的宗旨 ── 欣賞和尊重不同文化和 觀點、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 可納入中一至中三學生的學習經歷。

學校亦一直加強不同科目或課程領域之間的合作,致力改善課程的橫向連繫。例如,學校 一般會安排統籌主任負責統籌全校的「校本評核」、「其他學習經歷」和資優教育服務,

讓這些課程的主要部分配合得更好,避免活動撞期或集中在同一時段而對學生造成過重的 負擔。

(乙)

學習宗旨優次

高中課程旨在幫助學生達至「七個學習宗旨」,裝備學生面對廿一世紀的挑戰,並在日益 全球化的社會中維持競爭力。學校的普遍共識是未來十年這些學習宗旨將繼續扮演重要角 色,意味著教育改革、新學制及高中課程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雖然這些學習宗旨全都重要,但學校對實施的優次有所改變,反映出學校在課程實施方面 的進展和環境的改變。課程實施調查顯示,新學制高中課程首個周期完成後,不少學校在 課程規劃、教學策略、校內評估政策和措施、教師專業發展,以至升學就業輔導方面均有

學校成功促進初中至高中的銜接,不單透過整體規劃,設計中三科目時會考慮如何銜接該科目 的高中課程,更安排教師在初中和高中同時任教該科目,讓教師為初中學生設計和實施校本課 程時,能考慮高中的要求;而且,教師亦能更了解初中學生的強弱項,從而調適教學策略,幫 助學生順利升讀高中。

進展 ── 學校個案研究

8 除經濟科和旅遊與款待科外;兩個科目的同意度分別為 78% 及 65%。

9 受訪者數目(截至 2015 年 8 月的初步調查結果):69 所中學(69 名校長、492 名學習領域統籌主任/科主任、

102 名升學就業輔導主任、101 名「其他學習經歷」統籌主任、1,556 名高中教師、6,444 名中四學生和 5,853 名中五學生);五個學校個案研究。

(28)

20 / 3.1

轉變;首屆的學與教經驗、文憑試成績、本地大學和專上院校的收生情況全是重要因素。

升學就業和生涯規劃,再加上語文教育成為課程規劃的兩個首要重點(圖表 6),這可能 是專上教育入學要求重視語文所產生的倒流效應,以及與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強調要加 強對學生升學就業和生涯規劃的支援有關。

部分學校為學生提供的科目選擇和數量都有改變,透過更多聯校安排,為學生提供更多元 的科目選擇,紓緩了部分校長因校內學生人數較少而未能提供寬廣而均衡課程的憂慮。然 而,「課程實施調查 2014/15」個案研究指出,學校在建立網絡時需要克服一些實際的挑 戰,例如時間表編排、學生學習能力、學校文化方面的差異。

圖表 6

校長對「七個學習宗旨」實施優次的意見

了解本身的就業或學術抱負,並培養正面的工作和 學習態度

善於運用兩文三語

具備廣闊的知識基礎,能夠理解當今的問題

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份,

並具備世界視野 尊重多元文化和觀點,並能掌握明辨思維、反思和 獨立思考能力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參與體藝活動

掌握終身學習所需的資訊科技及其他技能

首位 (%) 第二位 (%) 第三位 (%) 資料來源:「課程實施調查 2014/15」(截至 2015 年 8 月的初步調查結果)。

(丙)

有效運用課時

2013 年優化高中課程,三年總課時由 2,700 小時修訂為 2,400±200 小時,讓學校更靈活 運用課時推行課程。根據學校提供的資料,大部分學校(超過 60%)的三年總課時在新建 議的範圍內;平均來說,絕大部分高中科目的三年課時亦按建議安排,只有英語文學科和 音樂科例外,獲分配的時間較建議的稍短(比三年共 250 小時的建議課時少大約 1%)。

儘管如此,調查和個案研究顯示,仍有學校憂慮課程內容太多,未有足夠時間教授全部內 容。有關顧慮在本地教育和專業組織(例如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學友社、基督教香港信 義會社會服務部)的教師和學生調查中都有反映。另一方面,亦有些個案顯示學校運用不 同策略,有效運用課時。

25

0 50

7

19 26

17 14 26

17 2223

22 7 13

19

10 22

6

1 6

12

0 1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失業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辦法及本要點,領取之臨時工作

十一、新住民依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就業保險促進就業實施辦法、失 業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辦法及本要點,領取之臨時工作津貼

3.8.1 學校能因應工作的進展和達到預期目標 的程度,適切地調整年度目標和推行策略,逐 步深化過去兩年關注事項的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 4.1 學校尚需提升學與教 效能。學校仍需持續探討 不同的教學策略, 以助 教師促進課堂互動,及 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

F1部 (共1頁) 適用於與機構於 本學年協作推行 計劃,並將於來 年繼續協作的學 校. 必須填寫預

為提高幼稚園教育質素及更有效照顧學生個別差異,政府在二零 零零年施政報告內宣布由 2001/2002

為提高幼稚園教育質素及更有效照顧學生個別差異,政府在二零 零零年施政報告內宣布由 20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