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早期三合院的房舍,廁所都在房舍外頭,所以為了半夜如廁方便,就在屋內 放一個「尿桶」(liō-tháng),再把尿桶裡的排泄物挑到菜圃施肥。農家都有一 個很大的「屎礐」( i-ha k),收集排泄物,再用「肥桶」(puî-tháng)一擔一 擔挑到田裡或菜園用「肥桸」(puî- hia)132「沃肥」(ak-puî)133

1、尿桶 (liō-tháng)

經約40公分深50公分的木桶為「尿桶」。經60公分高70公分以上叫「肥桶」

(puî-tháng)。裝人畜排泄物的木桶。早期屋內沒有廁所。半夜如廁不便,所以 在房間門口放一個尿桶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肥桸(puî- hia):又稱尿桸,農人在施肥時,用來舀水肥的杓子。

133沃肥(ak-puî):即施肥。為植物施放肥料。

圖3-37 尿桶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修片

2、尿桸 (liō - hia)

本區又叫「肥桸」(puî- hia),舀「屎礐」( i-ha k)的大肥,入尿桶裡。

人在施肥時,用來舀水肥的杓子。

圖3-38 尿桸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修片

施肥台語叫「掖肥」(iā-puî),挲草之前要把水排掉一些,接著掖肥。挲草 時可以把肥料均勻推向田泥中。早期施肥都用天然肥,除了用人畜排泄物,樹林 區最常用的是黃豆渣滓,壓製成每個約三、四十斤的圓餅,俗稱豆餅(tāu-piánn)

134來施肥。一期有三次施肥,二次和除草同時,農家在結穗前再追加第三次。135 農家早期使用「有機肥」,除人畜离的排泄物,更在房舍附近製作堆肥,其 中牛稠裡的牛屎最為肥沃,先用「鐵搭」(thih-tah)、「大耙」耙成堆,再以

「糞攕」(pùn-tshiám)鏟入「畚箕」(pùn-ki),再搬到糞堆,加泥土、稻草發酵 成有機肥料。

3、鐵搭 (thih-tah)

耙堆肥、掘菜畦 、鬆土、掘土、收成地下根莖農作物如番薯、芋頭…的用 具。

圖3-39 鐵搭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4、大耙 (tuā-pê)

耙土、耙堆肥、耙沙石、泥漿的用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4豆餅。用壓榨豆油剩下來的渣滓,壓製成每個約三、四十斤的圓餅,可做肥料或飼料。

135發音人詹茂雄:一般人掖肥三次,依他的經驗追加到五次。

圖3-40 大耙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5、畚箕(pùn-ki)

竹編的農具。筆者的農家利用種植的長枝竹,俗稱「長枝仔」,用「柴刀」

(tshâ-to)撥開成竹篾,編成畚箕、竹籃、牛喙罨…。樹林區農家房舍邊都有一 整排的長枝竹。它是竹編農具非常重要的材料來源。

《環境資訊電子報,竹之運用與文化的發展 (中)》對長枝竹有詳細的記載:

長枝竹為台灣特有種, 外觀似刺竹, 但其稈肉薄, 節間長, 外被蠟質白粉, 無刺, 材質柔軟容易劈成篾以編織器物, 但表皮色澤差, 使用時常須去皮且容易 遭蟲蛀,常用來編織米篩、畚箕、果籠等, 用途亦頗多,其台語別名"鱟腳綠"。136

而「畚箕」古名「箕」「簸箕 」,種用來揚去穀類糠皮的器具,以竹篾或柳 條等編成。137 不管是畚箕、簸箕,本區均稱「畚箕 」。它的用途廣泛,是農家 必備的農具,有的手捧和長提二種。本區農家普遍使用「長耳畚箕」可用扁擔肩 挑;而手捧為「簸箕」不普遍。可以用來搬運堆肥、泥土、石頭、農作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6江賢德,《環境資訊電子報,竹之運用與文化的發展 (中)》2001-06-10。

http://e-info.org.tw/2001/06/0610/010610A.htm

137王禛(元),《農書,卷15》,台北:臺灣商務,1975,頁26。(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 別 輯 171-175》)

圖3-41 畚箕 簸箕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6、柴刀(tshâ-to)

做木鉤子、扁擔、編竹籃、砍伐水田高低坎灌木枝條,都需要用它。分成「帶 彎鉤的」、「直刃的」。直刃的柴刀用來剖剁木頭、竹子、竹篾,農家較常用。

「鉤尾柴刀」(kau-bé/bér-tshâ-to)用於除菅尾草、挫柴枝…,較方便使用。138

圖3-42 柴刀(直刃、彎鉤)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修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8發音人王裕興:鉤尾柴刀較好用,用來挫柴、鉤樹藤…。

第五節 收成、入倉的農具詞彙

從插秧到收成大約一百二十天,大約經過八、九個節氣。但使用殺草劑,約 140~150天才能收割。一期又稱早冬,在農曆五月底收割;二期在農曆九、十月 收割。二期又稱慢冬(晚冬),節氣正在「小暑」。「小暑過,一日熱三分」(sió-sú kè/kèr,t i t-li t/ji t lua h ann-hun)就小暑之後天氣一天比一天熱。時序到了小暑,

稻穀也都成熟了,是收割的季節。

割稻農家稱「割稻仔」,首先在一週前把田水排乾,讓田土完全變硬。農家 天未亮,吃完早餐,就扛著「機器桶」(ke-khì-tháng)、挑著「米籮」(bí-luâ)、

帶著「鐮攦籠」(liâm-lik-á-láng)、「鐮攦仔」(liâm-li k-á)…來到田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