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一致性理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第四節一致性理論

長久以來,「一致性」與「不一致性」的概念在行銷相關研究中受到廣泛的 討論(Aggarwal & Mcgill, 2007 ; Halkias & Kokkinaki, 2014),本小節首先將針 對一致性的概念進行討論,接著,將以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為一致性效 果的理論基礎,探討基模的相關概念與心理機制,最後透過基模理論來導引本 研究的假設。

一、一致性定義

「一致性」(congruity)以及「不一致性」(incongruity)的概念最初源自 於認知心理學,爾後被廣泛運用於行銷相關研究上,例如廣告元素間的一致性

(Lee, 2000 ; Lee & Mason, 1999 ; Heckler & Childers, 1992)、廣告與品牌間的一 致性(Lange & Dahlén, 2003 ; Halkias & Kokkinaki, 2014)、名人代言與品牌/產 品間的一致性(Biswas, Das, & Biswas, 2006 ; Misra & Beatty, 1990)、企業與其 贊助活動間的一致性(McDaniel, 1999 ; Rifon, Choi, Trimble, & Li, 2004)等。

然而,儘管一致性的概念至今業已累積為數不少的研究,在不同研究與應 用中,用以指涉「一致性」的詞彙卻不盡相同,例如 congruent/incongruent、

expected/unexpected、consistent/inconsistent 等(Heckler & Childers, 1992), 本研究為求統一,在後續相關的篇幅中皆採「congruity」以及「incongruity」來 指涉「一致性」以及「不一致性」。

在廣告以及行銷相關文獻中,一致性(congruity)被用以指稱消費者對於 相似性(similarity)的感知(Rifon, Choi, Trimble, & Li, 2004),而 Mandler (1982) 認為,一致性是代表一個客體的屬性與其對應的相關基模互相搭配(match)。

Heckler 與 Childers (1992)則進一步從認知心理學的概念闡明一致性,援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Goodman (1980)以及 Friedman (1979)的研究並加以延伸,以「相關性」

(relevancy)、「期望」(expectancy)兩個構面來解釋一致性。

其中,「相關性」(relevancy)係指資訊與訊息內容主旨有直接的關聯,並 且能幫助了解溝通訊息的主旨( Heckler & Childers, 1992),從廣告情境的角度來 看,廣告資訊要具備相關性必須切合廣告的主題,且有助於消費者了解廣告的 主要溝通訊息(Lee & Mason, 1999)。舉例而言,一則航空公司廣告欲傳達客艙 坐椅舒適度的主旨,可能以乘客在座艙內睡得香甜的廣告畫面來呈現,這則廣 告內的資訊因為與其廣告主旨切合,且有助消費者理解廣告內容,便可視為是 具有相關性的廣告資訊。

而「期望」(expectancy)則是指資訊符合個人預想的型態或是符合個人資 訊處理的方式,且個人對於資訊的期望來自於與訊息主題相關的既存知識結構。

將此一概念延伸到廣告情境中,期望即是指廣告資訊與廣告所喚起的既存知識 結構相符的程度(Lee & Mason, 1999)。同樣以上述航空公司的廣告來解釋,廣 告中呈現乘客坐在客艙座椅上的畫面,符合消費者腦中對於搭機乘客的既存結 構,反之,若是一隻大象坐在客艙座椅上,則不符合消費者的期望。

總結上述,Heckler 與 Childers (1992)所提出的論點為一致性概念描繪出更 清楚的輪廓,至於廣告中資訊的一致或不一致,究竟哪一種形式的效果較好,

學者的意見多有分歧,接下來將以基模理論為基礎,探討一致以及不一致時的 效果。

二、基模理論

過去研究在探討資訊一致與不一致效果時的理論基礎多為基模理論

(schema theory)(Heckler & Childers, 1992 ; Meyers-Levy & Tybout, 1989 ; Misra

& Beatty, 1990 ; Halkias & Kokkinaki, 2014)。基模(schema)被定義為我們對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某一概念、訊息刺激或社會實體(social entity,如個體、團體、角色或事件)

相當組織化的認知結構(DeLamater & Myers, 2006/陸洛、吳珮瑀、林國慶、

高旭繁、翁崇修譯,2007)。

基模藉由個體與外在環境的互動而產生(Mandler, 1982),包含了概念本身、

與概念相關的屬性(attribute),以及這些屬性之間的關係(Fiske & Taylor, 1991)。 基模對人類的重要性在於引導我們如何接收、提取以及儲存資訊,個體在進行 資訊處理時會受發展完備的先前知識(prior knowledge)所影響,而基模的作 用為組織我們的先前知識,幫助我們理解外在世界,迅速處理與回應訊息刺激 ( Fiske & Taylor, 1991)。

當我們接收一則新的資訊時,個體會傾向使用既有的基模去處理這則新資 訊與既有基模相符的地方,McDaniel(1999)認為消費者腦中亦存在廣告基模

(advertising schema),當消費者接觸廣告時,會藉由廣告中的視覺與相關情境 線索,與腦中相似的廣告基模相比對,以有效率地處理廣告訊息。

三、一致性與廣告效果

如前所述,個體面對新的訊息時,會將訊息與腦中的基模相比較,Mandler (1982)認為當訊息與個體預期的基模相似時,即達成基模一致性,反之,若訊 息不符合個體預期的基模時,即產生基模不一致,訊息與基模的一致與否會進 一步影響個體對於訊息的評價。Mandler 援引學者 Piaget (1970)所提出的「同化

(assimilation)」以及「調適(accommodation)」兩個概念來解釋當個體面對基 模一致或不一致訊息時的處理過程。「同化」指個體藉由調整基模的方式,來解 釋環境中新的訊息,而「調適」則指當個體既存的基模已無法幫助解釋新的訊 息時,透過改變基模結構來詮釋新的訊息。

Mandler(1982)認為訊息與基模的一致性程度不僅影響喚起的強度(intensit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of arousal),亦決定個體所需付出的認知資源與精力多寡,而這最終會影響個體 對於訊息的情感反應與情感強度。本研究以基模一致以及不一致時如何影響個 體評價訊息的過程以及過去相關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基模一致性(schema congruity):

當新訊息與個體的既存基模相似時,個體會整合新訊息以及既存的基模來 解釋訊息,毋須調整基模結構,且人喜歡與其期待相符以及可預測的事物

(Halkias & Kokkinaki, 2014 ; Meyers-Levy & Tybout, 1989),個體不需花費過多 的認知資源即能解釋訊息,因此在基模一致性的情況下,個體會對一致的訊息 刺激產生正面的情感。

舉例而言,日式綠茶此一產品會讓人自然聯想到日本,以日本明星做為產 品的代言人時,符合消費者看到日式綠茶會聯想到日本的基模,因此這樣的代 言人與產品的搭配會被認為是一致的。過去研究亦顯示,當代言人的形象與品 牌形象一致時,會提升回想(recall)以及提高品牌態度(Misra & Beatty, 1990)。

此外,Lavack、Thakor 與 Bottausci (2008)的研究亦發現,在需要付出高度認知 資源的廣告中,當品牌形象與廣告音樂一致時,有助於傳遞產品相關的一致訊 息,產生較佳的廣告態度以及品牌態度。

(二)基模不一致(schema incongruity):

當個體缺乏相似的基模可供解釋新訊息時,即產生基模不一致。Mandler 主張適度不一致能經由同化(assimilation)的方式調整基模來解釋新訊息,而 當不一致程度逐漸提高時,個體可以選擇找尋新的、與訊息相符的基模。舉例 而言,當日式綠茶此一產品的代言人由日本明星換成是中國明星時,與消費者 的預期不同,此時,消費者可能認為日本人與中國人都擁有東方臉孔,產品只 是換了代言人,藉此同化不一致的訊息,而不影響其原先對於日式綠茶的基模,

抑或是消費者會選擇活化替代基模,認為中國亦是茶的產地之一,因此日式綠 茶亦可選擇以中國明星做為代言人,透過替代基模來解決訊息與其原先基模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不一致。

然而,當不一致的情況趨於極端時,個體需付出更多心智資源來解決不一 致,一旦訊息不一致程度已超過個體基模可解釋的範圍時,個體無法解決不一 致的資訊,或是只有在改變既有認知結構下才能解決時,個體會因而感到焦慮、

無助,以及挫折感(Meyers-Levy & Tybout, 1989),此時即可能使個體產生負面 的態度(Halkias & Kokkinaki, 2014)。同樣以日式綠茶的代言人為例,當代言 人替換為美國明星時,與消費者對於日式綠茶代言人的預期不同,且新訊息與 消費者既存基模的不一致程度更為擴大,消費者需要投入額外的認知資源以及 精力去調解不一致的資訊,或是改變其既有對於日式綠茶聯想的基模,在這樣 的情況下,相對地可能降低消費者的情感反應。

從上述的討論可得知,廣告中溝通的訊息一致時有較好的廣告效果(Biswas et al, 2006 ; Lalwani, Lwin, & Li, 2005; Misra & Beatty, 1990 ; McDaniel, 1999 ; Puzakova et al, 2015 ; Rifon et al, 2004 ; Thakor et al, 2008),從此一觀點來看本研 究欲探討的現象,我們假設消費者腦中存在產品族裔的基模,當廣告中出現外 語口音時,外語口音會成為觸發,刺激消費者腦中對於特定國家的基模,此時,

如果產品族裔與外語口音來自同一國家時,廣告訊息符合消費者的期望,且毋 須花費多餘認知資源去理解訊息內容,因而產生正面的情感反應。

根據過去研究結果的發現,當消費者對於廣告具有正面的情感反應時,我 們認為此一情感反應會正向影響消費者的廣告態度、品牌態度以及購買意願。

此外,過去研究發現當廣告中的產品來自法國,廣告搭配法語口音的代言人,

會產生更好的說服效果(Lalwani, Lwin, & Li, 2005),我們據此推論本研究亦有 類似的結果,提出假設:

H1:當產品族裔與廣告中使用的口音一致時,會比產品族裔與廣告中使用的口 音不一致時產生更佳的(a)廣告態度(b)品牌態度(c)購買意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同理,當消費者聽見廣告中出現外語口音時,外語口音會觸發消費者對特 定國家的基模,此時當品牌來源國與外語口音所觸發的國家一致時,我們假設 這樣的廣告訊息符合消費者期望,而消費者毋須付出額外的認知資源即可解釋 訊息,進而產生正面的情感反應,而此一情感反應同樣亦會正向影響消費者的 廣告態度、品牌態度以及購買意願,據此推論:

H2:當品牌來源國與廣告中使用的口音一致時,會比品牌來源國與廣告中使用 的口音不一致時產生更佳的(a)廣告態度(b)品牌態度(c)購買意願

最後,本研究將討論當品牌來源國、產品族裔以及廣告中使用的口音三者 皆呈現一致時的廣告效果,據此推論:

H3:當品牌來源國、產品族裔以及廣告中使用的口音三者一致時,會比品牌來 源國、產品族裔以及廣告中使用的口音三者不一致時產生更佳的(a)廣告態度(b)

H3:當品牌來源國、產品族裔以及廣告中使用的口音三者一致時,會比品牌來 源國、產品族裔以及廣告中使用的口音三者不一致時產生更佳的(a)廣告態度(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