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與校內社會科教師分享時的教學信念

重整教學信念 增進同事情誼

一九九六年九月開學不久,幾位歷史科同事向研究者提起,由於對繪畫理論與繪 畫技巧的不甚理解,很難對學生適切說明世界文化史課文中有關藝術的部份,能不能 利用第一次月考未監考的下午,分享一些古代美術的教學經驗?由於都是私交甚篤的 好友,平日就常因美術史教學有關的歷史背景請教她們,自然是義不容辭,於是利用 美術圖書室的小螢幕,分享了一些埃及與希臘美術的壁畫和雕刻。不久,因為學校要 各學科編列教師研習的課程,社會科的學科主席向研究者提到歷史老師覺得上次分享 的內容對教學有幫助,建議社會科請研究者擔任課程的講師,利用每學期的月考未監 考的一個下午,為社會科老師講授西洋美術史。只要將在普通班上美術史的內容再講 一遍就好了,不必特別準備,才不會增加負擔。禁不起同事的遊說,勉為其難的答應

試試。

對象是老師,自是不能如所言把高中課程再上一次,特別將資料重整並加強內容 的豐富性。第二次分享,研究者的兩個高中歷史老師赫然在座。講得戰戰兢兢,簡直 像在考試,答應了又不能反悔,只能硬著頭皮繼續下去。好在美術班藏書豐富,加深 加廣的資料很多,平時想多涉獵,也因疏懶或雜務而耽擱。為了讓老師們能夠在三小 時之內有清晰的概念,重新整理平日的教學理念,做成小小的專題。所做的分享專題 如下表(表 4.4- 1):

表 4.4- 1: 與社會科教師分享的專題

大多針對繪畫的流派、理論與技法做分析。視不同情況採取專題方式。例如在傳 統美術部分以斷代史的方式就古典與浪漫風格的交替發展做分析;在現代美術中使用 源流的方式,將抽象表現分為知性抽象與感性抽象分別談論風格的演變。除了社會科

時間 專題內容

1996.10.4. 西洋美術史系列「古代美術」

1996.11.11. 西洋美術史系列「中世紀美術」

1996.12.18. 西洋美術史系列「文藝復興時期美術」

1997.1.30. 西洋美術史系列「十七、十八世紀美術」

1997.3.24. 西洋美術史系列「十九世紀美術(一)」 1997.12.17. 西洋美術史系列「十九世紀美術(二)」 1998.10.4. 新竹女中圖書館研習「中西人物畫法之比較」

1998.11.11. 西洋美術史系列「二十世紀美術具象表現篇」

1998.12.17. 西洋美術史系列「二十世紀美術知性抽象篇」

1999.11.19. 西洋美術史系列「二十世紀美術感性抽象篇」

2004.3.22. 「我的老師-台灣前輩畫家李澤藩」

2004.11.22. 中國美術史系列「中國美術史人物篇」

們都熱情捧場,也就被督促著不得不繼續努力。居然自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九年三年 之間,未間斷的將西洋美術史完整的講述完畢。二○○三年的高中校務評鑑中,評鑑 委員們對於社會科教師研習能對教學不足之處做長期而系列的研習予以高度肯定,這 真是一個意外的鼓勵。

二○○三年返回師大美術研究所美術教學組在職進修,選修謝理發老師的「台灣 美術史」,因謝老師要求學生以身旁的人為始點,探討台灣美術史的內涵,而做了一 個期末報告—「我的老師-台灣前輩畫家李澤藩」。二○○四年三月,在教師研習課 程中分享社會科老師。採用主題的方式,深入分析畫家生平、畫風及作品「潛園」畫 作中有關竹塹林占梅的歷史事件始末。二○○四年十一月,受邀為社會科繼續分享中 國美術史,由於教育部將教師研習的方式改為社區化方式,所以也有其他高中職的學 校老師參加。此次的分享採用統整的方式,不分年代,將歷代中國人物畫的線條表現 歸納成幾種表現方式,探討繪畫特色、相關風俗民情及與西方人物畫之比較。

由於論文資料的蒐集,曾以簡單的問卷詢問分享課程的同事們有關分享的內容、

方式的相關問題,大多認為各種方式都有其不同授課的需要,但對主題式、統整式及 比較式的興趣濃厚,認為統整式及比較式較容易明瞭各流派間的差異,主題式則能建 構出完整的時空意象;並認為美術專業理論比美術發展的歷史背景難以理解,希望將 來的講題可以再切割成更小的子題,以做更深入的講解。

省思這段與社會科教師的分享過程,早期其實壓力頗大。深恐引導錯誤,影響的 可不只是教師本身。總是戒慎恐懼的查資料,平日授課的模糊地帶也不敢輕忽,一定 得追究到底,以免貽笑大方。促使研究者能夠慢慢建立對美術史教學的信念系統、對 教學的成效的預期以及教學情境的掌握。後來發現教學理念還能透過歷史科同事們的 協同教學予以拓展,十珍惜能有這種提升和磨練的機會,反而忙得不亦樂乎。周邊的 利多還包括難得的一個輕鬆的下午,同事們聚在一起,共同悠遊於藝術殿堂,中段休 息時間,喝個下午茶,分享一下教學經驗和生活瑣事,感情因此更為濃郁。教學的生 涯,因為擁有許多志同道合的好友的同行而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