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調整的教學信念之省思

針對探究時期(1976~1984)教學信念內涵逐一做反省和思考,部分是教學 後、教學中以及教學前已修正的心得,部分是有待改善的思索。

(一)教學計劃之省思 1.理論課程

(1)自編教材

初任教師之際,以為美術課就是教學生畫畫罷了,在教學的慌亂慢慢的 由經驗取代之後,開始思索如何在僅剩的兩年美術教育中教導學生真正實用 的美術課程。由於找不到適用的教材,開始自編教材,教授中西美術史,以 培養學生美的欣賞能力和判斷力。每學期以八節課設計理論課程,以繪畫為 主,再穿插工藝、雕塑或建築。理論課程教學計劃案例如下表(表4. 2-4):

表4. 2-4:探究時期普通班美術科理論課程教學計劃案例

高一上學期 高一下學期 高二上學期 高二下學期

1 夏商周銅器 五代的繪畫 埃及美術 十七世紀美術

2 夏商周銅器 北宋的繪畫 希臘美術 十八世紀美術

3 幻燈片欣賞 北宋的繪畫 羅馬美術 幻燈片欣賞

4 秦漢的繪畫 南宋的繪畫 幻燈片欣賞 十九世紀美術

5 魏晉南北朝的繪畫 幻燈片欣賞 中世紀美術 幻燈片欣賞 6 隋唐的繪畫 元朝的繪畫 文藝復興美術 二十世紀現代美術 7 隋唐的繪畫 明清的繪畫 文藝復興美術 二十世紀現代美術

8 幻燈片欣賞 幻燈片欣賞 幻燈片欣賞 幻燈片欣賞

(2)視聽教室不足,不能隨堂作欣賞教學

由於全校只有兩間設備完整的視聽教室,老師們必須輪流使用,因此不 能在課堂上教完,立刻作幻燈片的欣賞,需累積一節課的幻燈片份量,再作 欣賞教學,教學的效果容易打折。

(3)採用斷代史的教學,課程時間不足

採用斷代史的方式教學,注重時代的風格、畫家的介紹。然而斷代史的 教學費時,以致無法在一定時間內讓學生得到完整的知識,理論課程的教學 計劃時常未能順利達成。中國美術史最快也只能教到清朝,有時甚至只能教 到明朝,中國現代美術在此階段從未教到。原因是學生過去對中國美術史的 知識,幾乎全部來自歷史課本,很少來自美術課,學生甚至不知宣紙是什麼 材料做成?狼毫和羊毫有何不同?因為高中以前很少有人上過國畫課,這些 都造成教學的進度緩慢,必須花費極多的時間去對細節做說明;西洋美術史 的情況較好,沒人知道范寬、郭熙是誰?卻人人知道梵谷、高更,西洋現代

美術大部分能教到超現實主義,不過抽象的部分常常因時間的關係而被省 略,後半也多草草結束。

2.表現課程

(1)與理論課程配合

初任教師階段總是教完一個單元再想下一個單元,前後較難以銜接,更 無教學計劃。一九七八年因採取美術史的教學計劃。也開始思考表現課程與 理論課程的配合問題。教中國美術史時畫國畫,教西洋美術史時教透視,將 理論落實於實際,學生較能進入學習情境。

(3)逐年更換題材

教學計劃會逐年改換題材,例如高一上學期的國畫課程,可畫花卉、人 物、風景;或採工筆法、沒骨法,主要以寫生為主。高一下學期的版畫課程,

則各種版類輪換。高二上學期的色彩學練習可以是各類設計;高二下學期得 透視法的教學,用的是透視的理念去做寫生的教學,而非建築用的透視法,

主要是去教導學生如何去構築立體及空間。可以是物體的寫生或室內室外的 空間描寫。

(4)連續性的教學

嘗試著將兩種單元結合做連續的教學,例如第一個單元的素描做為下一 個國畫的底稿。好處是可以節省時間,學生能嘗試用不同於西畫的觀念去觀 察事物,同一個單元能有不同的視野。配合的單元,可以隨時更換,例如色 彩的配色可與與立體紙雕做連結,也可以與版畫配套;國畫可與素描連結,

也可與篆刻配合。實際的教學中發現,教學的連續性,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 效。教學計劃案例如下表(表4. 2-5):

表4. 2-5:探究時期普通班美術科表現課程教學計劃案例

高一上學期 高一下學期 高二上學期 高二下學期

1 花與葉的結構分析 紙版製版方式說明 色彩的基本觀念 透視的基本觀念

2 杜鵑花鉛筆寫生 印製示範及製版 配色的原則 透視的基本觀念

3 杜鵑花鉛筆寫生 製版 配色的方法 一點透視的畫法

4 花、葉的工筆勾勒 單色版印製 調色練習 兩點透視的畫法

5 枝的工筆勾勒 多色版套色示範 立體紙雕切割技法 建築物投影片欣賞

6 花、葉的上色 製版 基本形的練習 校園建築物的寫生

7 枝的上色 套色 習作與配色 校園建築物的寫生

8 完成作品 套色 習作與配色 校園建築物的寫生

(二)教學目標之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