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數理資優班美術科教學

(一)教學計劃之省思: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統整課程

二○○四年六月,曾在普通班美術理論課程上提到獲得營建署最佳優良設計 獎的「新竹護城河景觀改善工程」因兩側石板路凹凸不平,沿線商家和民眾要求 改善石板路的聲浪不斷,有意在二○○三年十二月八日挖除兩側的石板路,用柏 油鋪平。引發全國首見以公共議題為主的「快閃族」抗議事件,導致市政府宣佈 暫緩用柏油鋪平石板路,並於二○○四年五月四日邀集學者專家就景觀、生態、

交通交換意見後,決定把石板全部挖起,採「軟底」方式重新鋪平(羅浚濱,2004)。 引發學生的高度興趣和熱烈討論,研究者問學生:「除了石板路最前段的誠品書 店之外,你會去逛逛其他的店嗎?」學生無言,因為空有美麗的石板路,兩旁店 舖不是醫院就是眼鏡店或到處都有的服裝店,不僅毫無特色,且四週景觀混亂,

完全無法配合古蹟的氛圍。這也就相對促成了二○○五年九月以「文化新風貌」

為核心課程之高一數理資優班「藝術有什麼用?」教學計劃。讓學生嘗試設計護 城河兩岸店舖的性質,配合古蹟的氛圍,營造出新竹市的特色,使之成為市民樂 於親近的空間。

陳瓊花(2004:33)認為視覺文化涵蓋藝術、一般文化與生活的實 踐,以此作為藝術教育學習的對象,將更具社會與生活的面向,從日常 生活中所存有的影像,生活中有意義的溝通與實踐,以至於藝術作品的 結構與意涵,科技媒材的創發與運用等,教材的範疇得以更為擴大,而 學習者透過這些對象的學習,其知覺辨識、審美思辨、製作及創作能力 的培養,乃得以更為圓融。不過不能也不應忽視精緻藝術的層面,畢竟,

我們希望培育的,不只是敏銳的生活省察者,也應是經典藝術的鑑賞 者,甚或是藝術與文化產業的的創造者。

趙惠玲(2004:170)認為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主要特質歸類為四 項:

(1)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強調以學生生活中的視覺經驗為主體。

(2)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強調視覺影像背後的社會性意涵。

(3)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強調跨文化的學習。

(4)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強調跨學科的學習。

由於在臺灣師大美術研究所陳瓊花老師及趙惠玲老師的課程中,學習到許多相關 的理論、資訊與課程設計。二○○五年九月為高一數理資優班設計教學計劃時,決定 以「文化新風貌」為核心課程,設計一個涵蓋藝術、一般文化與生活實踐的統整課程 計劃。教學計劃雖為自編教材,但還是參考高一使用的美術課本(二○○四年起採用 美術課本)為範圍而設計。分為上下兩個學期,上學期以「視覺文化的領域」、「美術 的形式」、「紅配綠」、「美術的內容為主題;下學期則以「城市越來越美麗、「文化新 風貌」、「中國繪畫的特色」為主題。每週一節課,上學期有十九節課,下學期時間較 短,只有十七節課。研究者下學期的研究只做到第十五節課,最後兩週是實習老師配 合第十一週「中國繪畫的特色」的延伸課程「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每一個主題 都有小主題,先有理論課程再有習作。所有的主題教學,無論是理論課程或是表現課 程的學習,每週都以「藝術與人文週記」寫下學習的思考,最後將所有思考匯集於「藝 術有什麼用?」之短文寫作。(高一數理資優班「藝術有什麼用?」教學計劃架構圖 請參見圖 4.4-9,圓形圖的外圈為理論課程,內圈為表現課程,核心則兩者皆有; 九 十四年度上學期高一數理資優班「藝術有什麼用?」教學計劃請參見表 4.4-10 ; 九 十四年度下學期高一數理資優班「藝術有什麼用?」教學計劃請參見表 4.4-11)

陳瓊花(2004:12)認為青少年在美與思辯的過程中會有困惑,而且時 時存在於生活的周遭。審美教育實根植於生活、文化之中,其旨意就在於經 驗的過程,藉由師長、父母、同儕的引導,提升個體之感覺、知覺與辨識的 能力,以建立自我鑑識經驗的成長。

這些課程的設計,除了各自的教學目標之外,就是儲備「文化新風貌」之理論與 表現之基礎與經驗。愈是生活的題材,愈是需要足夠的藝術涵養、審美的能力及品味,

才能有足夠的選擇能力與判斷力,否則很容易在瞬息變幻的視覺影像中迷失。

圖 4.4- 9:高一數理資優班「藝術有什麼用?」教學計劃架構圖

表 4.4-10:九十四年度上學期高一數理資優班「藝術有什麼用?」教學計劃

週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 1 視覺文化的領域 精緻藝術

2 視覺文化的領域 工藝設計、表演藝術、藝術景觀 3 視覺文化的領域 大眾與電子媒體

4 美術的形式 西洋人物畫之古典風格

5 美術的形式 西洋人物畫之表現風格(一)

6 美術的形式 線的表現自畫像「線條簡化」的表現 7 美術的形式 西洋人物畫之表現風格(二)

8 紅配綠 黑澤明作品「夢」之一:「桃園」影片欣賞與色 彩分組討論

9 紅配綠 西方繪畫、日本浮世繪與中國唐代繪畫之色彩 分析

10 紅配綠 分組討論結果講評、繪畫上的紅配綠配色法、

全班自畫像欣賞 11 紅配綠 名畫色彩分析練習 12 紅配綠 名畫色彩分析練習 13 紅配綠 流行資訊色彩分析練習 14 紅配綠 具象與抽象

15 美術的內容 知性抽象之源流 16 美術的內容 知性抽象之源流

17 美術的內容 台北市立美術館法國 1920-1937 年代美 術「美好年代」畫展介紹

18 美術的內容 自畫像配色練習及詮釋 19 美術的內容 自畫像配色練習及詮釋

表 4.4-11:九十四年度下學期高一數理資優班「藝術有什麼用?」教學計劃

(註:十六及十七兩週是實習老師配合第十一週的延伸課程)

週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

1 美術的內容 感性抽象之源流 2 城市越來越美麗 新竹市古蹟帶 3 城市越來越美麗 石板路事件

4 城市越來越美麗 台灣各地空間再造

5 文化新風貌 世界各國商店招牌及店面設計 6 文化新風貌 文化新風貌之製作方式

7 文化新風貌 新竹市東門城護城河兩側商店實地探訪 8 文化新風貌 巴黎香榭麗舍大道介紹及店舖設計分組討論 9 文化新風貌 個人店舖設計

10 文化新風貌 個人店舖設計

11 中國繪畫的特色 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之特色 12 文化新風貌 團體合作打造創意街道

13 文化新風貌 團體成果發表

14 文化新風貌 成果講評、問卷填寫

15 藝術有 什 麽用 ? 短文寫作(實驗課程結束)

16 「外師造化,中得 心源」?

中國山水畫的布局

17 「外師造化,中得 心源」?

新竹市街景布局習作

(二)教學目標之省思:自信心、溝通與分享、批判思考能力

選擇高一數理資優班作教學實驗的原因,在於數理資優班只有高一一年的美 術課,高二沒有課程銜接的問題,再者也想觀察數理資優班的學生在藝術課程學 習的狀況,看看能提供怎樣的藝術課程給這些未來的科技菁英份子。

無意間買了本賴慧芸譯,維荷尼克 ˙安瑞–安德森(Véronique Anotoine–

Andersen)著的「藝術有什麼用—認識藝術的第一堂課」,為它的生活化的書名所 吸引而予以引用為教學計劃的題目:「藝術有什麼用?」。在文中看到了奈及利亞 的雕刻家索卡利 ˙道格拉斯 ˙坎普(Sokari Douglas CAMP)的一句話:「一件物 品之所以美,不是形體,是它內在的力量,最後的目的不止於藝術境界。」(賴 慧芸,2005:6)而思考:「這一年的課程將帶給學生何種啟示?」。

研究者試著將精緻藝術融入於學生的視覺經驗之中,在技術層面上,藉著表 達能力之訓練以加強學生自信心並增進溝通與分享;在思考層面上,藉著課程之 統整,引導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訓練批判思考的能力,是研究者這一年的自我 期許。

(三)教學方法之省思 1.藝術與人文週記

開學的第一堂課,發下第一張印好表格的「藝術人文週記」,告訴學生研究 者想要讓她們藉著實驗的課程去思考「藝術有什麼用?」,一年結束時每一個學 生要以此為題寫一篇五百個字以內的短文,做為最後一堂課的作業。為了能夠學 習思考,每節課利用下課前五分鐘在表格中寫下一兩句話,上課的心得、偶得…

都可以,並未多作解釋。學生雖然有點納悶,但也乖乖照辦。

剛開始寫的時候,每個學生都無精打彩,心裡都在想:「到底要寫什麼啊?」, 寫到十一月八日「紅配綠」名畫色彩分析調色時,紛紛覺得有趣起來。這使我想 起近三十年前的菜鳥老師教學生調色時,學生說的:「唉呀!原來是這樣!」,研 究者一直覺得教師若能察覺學生的學習困難之處,而予以細心教導,就能找回學

生對於美術課的學習興趣。

有學生這樣寫:

「畫中色彩由我主宰,顏色好好玩!」

「今天碰了很久都沒有用的水彩,好有趣!」

「同一種顏料加不同的顏色加以調配,可以調出完全不同感覺的顏色。」

「各色的水彩、染有各種顏色的水彩筆、水罐、梅花盤…一團混亂。」

「感覺還挺有趣的,當自己調出相同的顏色時,好像自己也是畫家之類 的,雖然還差得遠呢!」

「沒想到色彩竟是一門如此深奧的學問,我以後一定不會太小看名畫 了。」

先看看周孟萱和黃雁琪的週記(請參考表 4.4-12 周孟萱的「藝術與人文週 記」;表 4.4-13 黃雁琪的「藝術與人文週記」):

表 4.4-12:周孟萱的「藝術與人文週記」

表 4.4-13: 黃雁琪的「藝術與人文週記」

前面寫得都很八股,漸漸的,能夠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動,似乎思考的方式已 經悄悄地進行了……。

2.統整的課程

統整的課程使學生的學習得以跨文化、跨學科的學習,也能將生活中的視覺 經驗予以重整。美術的形式、美術的內容、紅配綠及城市愈來愈美麗、文化新風

統整的課程使學生的學習得以跨文化、跨學科的學習,也能將生活中的視覺 經驗予以重整。美術的形式、美術的內容、紅配綠及城市愈來愈美麗、文化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