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討論

二、 三層級預防

4. 家庭服務的需求:

社工本身應該增加家族治療等相關專業能力,當社工發現患者有家庭輔 導的需求時及時提供服務。從受訪者的經驗中可以發現,家庭輔導是一個較 需要長期進行的服務,除非患者與家屬都有很強烈的動機進行改變,否則社 工很難在短時間內藉由服務改變家庭生態或互動情形。以家庭輔導來說,短 期的服務較適合用任務中心模式、危機處理、問題解決模式來進行服務,若 能有中、長程的輔導則可以進行家族治療。

從患者的經驗可以發現,家庭輔導的關鍵在於改善家庭中關鍵人物與患 者互動的狀況,尤其是如果有造成患者壓力來源的家屬,更需要透過社工進 行雙方面的輔導來促進良性的互動。而出家庭作業是非常適合在醫院或社區 進行的輔導方法,患者與家屬能夠藉此在具體的實踐下改變家庭互動。

5. 與體制的抗衡:

無論社工處在哪一個環境或機構,如果社工想要服務精神疾病患者、增 加患者的資源與復元的可能性,與體制的抗衡似乎是難以避免的。當社工發 現制度、機構、組織甚至是社工服務的本身對患者不公平的時候,都可以站 在患者的角度來思考、行動以改善精神疾病患者復元的環境,增加復元的可 能性。

二、 三層級預防

1. 初級預防

127

(1) 在教育制度中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

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慢性發病平均年齡都是 24 歲左右(胡海國,1996a),

從受訪者與我實習的臨床經驗來看,有些患者 16 歲就有發病前兆或甚至已 經有住院經驗,而沒有發病的青青學子也有可能會有精神疾病的家屬或親戚。

因此我認為在高中教育過程中增加精神疾病相關知識有助於疾病提早發現、

提早治療。

除了書本的知識以外,學校的輔導室與社工的輔導也成初級預防的重要 關鍵。在本研究與我的工作經驗中發現,學校老師與同學的霸凌確實容易造 成精神疾病及相關症狀的發作,當所謂的「問題學生」沒有得到適當的輔導 與服務時,日後容易成為罹患精神疾病的高危險群。

(2) 倡導

無論精神疾病相關知識能否進入高中教育體制中,倡導都是一個促進精 神疾病患者復元的重要方法。大部份倡導的議題關注在精神疾病患者的就業 環境、汙名化等議題,但我認為精神疾病正面知識的倡導對復元的幫助也是 我們應該重視的。當精神疾病正確知識被廣泛了解、接納的時候,不但能夠 影響復元的環境及社會文化,更能直接影響精神疾病患者本身,達到預防發 作、再發以及避免慢性化的功能。

(3) 更名

改變精神疾病的相關病名有助於減少汙名化的產生,目前坊間已經有共 識並嘗試更改躁鬱症與精神分裂症為雙極型疾患及思覺失調等病名,但目前 尚未看到實際的行動結果,此一目標的實現有待更多的人參與及重視才能開 花結果。

2. 次級預防

精神疾病患者在初次生病(住院)或初次求助時,是相關服務介入的 最好時機。此時患者及家屬最脆弱且迫切渴望了解疾病,在這個階段因為

128

疾病尚未慢性化,患者的功能也最好而可以在病情趨向穩定時處理相關議 題。以下是根據本研究提出的相關建議

(1) 增加專業人員數量

包括機構及社區內的專業人員都應該要增加以維持受服務者的權利與 品質。以醫院來說,由於社工人員的短缺,患者幾乎無法在沒有醫師協助 轉介的狀況下得到社工人員的服務,其他專業人員的服務也是一樣。

(2) 提升服務品質

專業人員的在職訓練、個案研討等教學、學術活動應該要不間斷的進 行,幫助專業人員的素養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提升。目前醫院和社區服 務的督導制度都有不足的情況,專業人員在服務上遇到困難或服務狀況不 佳時,往往沒有得到應有的指導。以醫院精神科社工為例,社工室通常沒 有專責的社工主管,社工各自獨立運作但業務範圍沒有資深督導進行監督 或教育,導致服務品質無法提升。

次級預防如果能做到,相關體系在後續處理所耗費的資源就能減少,包含保 險體系、家庭負擔、社會穩定等層面,都能夠因為精神疾病患者的減少或復元而 改善,雖然可能花費不貲,但也會獲益匪淺。

3. 三級預防

(1) 高齡化精神疾病患者的復健

高齡化精神疾病患者的集體照顧對目前相關專業單位來說是一個新的 挑戰。面對老年的身體疾病以及慢性化的精神疾病,專業人員需要有多元 的專業訓練才得以開創出適合高齡精神疾病患者需求的復健服務。而高齡 化患者的復健的可及性與可近性應該更被重視,否則對可能行動不便或需 要家人陪伴的患者來說,復健服務即使存在也可能因為太難取得而被放 棄。

129

(2) 高齡化精神疾病患者的照顧

在訪談中,高齡化精神疾病患者有提到對於晚年是否有安生立命之處 感到擔心。高齡化精神疾病患者如果沒有家庭的照顧而必須仰賴機構或政 府,在機構化的管理與經費上面都會有實質的困難。因此高齡化精神疾病 化患者的照顧應該更重視家庭資源的長期培養,當家庭支持系統缺乏的時 候,才考慮機構化的照顧。

高齡化精神疾病患者的機構化照顧面臨到疾病差異、多重生理疾病等 問題,因此高齡化患者適合區分輕、中、重度來收治,且不太適合同時服 務太多人,否則將造成管理上的困難。

(3) 家屬的教育與輔導

家屬是否懂得如何照顧高齡化精神疾病患者,是患者能否留在家中重 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從阿森的經驗來看可以發現,患者的家屬其實有意願 要照顧患者,但是因為缺乏照顧的知識與能力,因此會將患者安置到機構 中,如此不但增加政府的財政壓力,也讓患者無法享受天倫之樂,是非常 可惜急需輔導介入的情況。

三、 其他建議

12 位精神疾病患者的遭遇讓我們看到在復元歷程中對患者有幫助的資源,

以及使他們感受到挫折的困擾。雖然研究者本身沒有受過其他專業人員的訓練,

但是希望能藉由精神疾病患者共同經驗的借鏡,提出他們在受助過程中期待改善 的問題與改善的目標或方向,來營造讓患者更順利復元的機會和環境。

(一)、 對醫療單位的建議

重視精神疾病患者的感受,避免將醫療形式化,認同精神疾病患者的自主與 差異性,將他們視為「人」而非「病人」。精神科醫師 Kevin Fan(2013)談到,

精神科醫師對待病人要像對待「人」一樣才能建立醫病關係。過度將疾病擴大成 為精神疾病患者的整體,使醫療人員不斷地忽視患者個體本身傳達的訊息,如果

130

忽視患者藥物的不適應與症狀復發無法改善時,醫療本身就失去了功能以至於讓 復元的道路變得模糊不清。醫療人員應該更努力解決患者提出疾病不適應的原因 與問題,避免將患者提出的困擾視為疾病的症狀或人格缺失,如果專業人員沒有 能力解決問題就將問題歸類為患者疾病的瑕疵,將使醫療變成一種霸權甚至因為 專業的傲慢導致固守而沒有能力幫助患者復元。

(二)、 對復健服務的建議

肯定、肯定、再肯定,稱讚與鼓勵是一種需要學習的專業能力,只要讓精神 疾病患者相信自己有能力,就會提升患者學習的動機,讓他們自然會努力學習不 需要依賴就輔員、社工或其他專業人員的指導。對精神疾病患者來說,許多抽象 與具體的技術或能力都是需要被加強的,專業人員必須假定患者正是因為「不會」

而需要接受輔導,正向、仔細地告訴患者需要如何做、可以如何做得更好,取代 批評患者的缺失或指責工作的疏漏,正向的引導比負面的批評更有力量也更有 效。

(三)、 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建議

12 位精神疾病患者走向復元的方式都不太一樣,這正如文獻中告訴我們復 元樣貌的多元,也使我們更了解精神疾病患者復元的可能性與變異性。復元的重 點是承認自己生病的事實、面對並處理生病的狀態、認同生病後的自我並找到自 我的價值與意義,最後嘗試回歸社區尋找人生的意義。精神疾病跟所有的病一樣,

只要能夠面對它、處理它,疾病一定會有改善的一天。

1. 相信自己 2. 允許自己失敗 3. 不要放棄

4. 多閱讀勵志書籍

5. 健康的生活起居與飲食 6. 盡力增加與社會的接觸

(四)、 對家屬的建議

131

對患者的支持與陪伴是不可缺少的,此外在患者復元的路上,患者常常會忽 略復元的契機,或是不知道該如何更進一步,在這些時候家人的提醒與引導就很 重要。試著鼓勵並教導患者,幫助他們學習、練習並提供他們不同的思維來處理 人際或工作問題,家人就像是患者的一面鏡子,幫助患者看到自己使他們更了解 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家屬是精神疾病患者復元之路上永不間斷的支持力量,

只要家人沒有放棄患者,就能給患者永不止息的希望感。

第四節 研究展望

完成了論文的分析討論以後,我深深感覺到目前大家對精神疾病領域專業的 發展仍然有待更多的研究進行探索,然而由於專業知識的有限,我僅就社會工作

完成了論文的分析討論以後,我深深感覺到目前大家對精神疾病領域專業的 發展仍然有待更多的研究進行探索,然而由於專業知識的有限,我僅就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