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透過海運輸入糧食更加困難,促使日本與台灣人在尋求 代用食過程,必須從台灣在地農牧漁產業以及傳統飲食中尋求資源。

與蛋白質資源最相關的畜牧業來說,《台灣農林新聞》有三篇文章談到適合在台 灣發展的畜牧業。第一篇文章是從營養與報酬率角度來分析養豬的好處,該文指出 肉類消費多的國家進步、強大、人口增加率高,近期肉類營養重要性漸為人知,但 對下層階級來說,肉類仍屬高價食品,因此要生產相對便宜的肉類,則家畜當中以 豬肉的飼養成本最低且效益最高,一年之內即可回本、具商業價值,適合財力少的 農家當作副業,此外,豬肉與其他動物性食品相比,不僅含肉部位高於牛肉、營養 程度也僅次於牛奶,該文並附上各國豬肉消耗比較圖,從該圖所舉國家皆為參戰國 可知,豬肉生產既關乎國民營養,也帶有國防安全的意義。202

第二篇文章則介紹台南州畜牧業擴張情形,該文認為戰爭下肉類是僅次於米的 重要糧食資源,日本人自古因愛用魚肉的習慣,禽肉、獸肉消費種類很少,但在台 灣島民實際生活中以豬肉需求最多,養豬、養雞作為農家副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 各地農會都致力於改良增產,台南州畜產會即計畫大幅擴張牧場,特別著力在養雞 事業、努力進行品種改良普及。203

第三篇文章介紹即將實施的豬肉配給規則,該文指出近來台灣豬肉供應幾乎斷 絕、全島肉店呈現歇業的狀態,反映出原有統制規則的限制,如今暗中交易、秘密 屠宰散見於每日新聞,為了去除此種「社會弊風」,總督府殖產局在全島畜產會議上 制定豬隻的裝運分配控管規則(出荷配調統制規則),施行豬隻的全面統制,該文認 為目前豬隻販賣價格地域有別,是阻礙豬隻出售主因,因此要先決定大量消費地的 公訂價、並以此來決定主要市場之外的各地市場販賣價,實施全面的價格統制,才 能提升豬隻出貨量。台灣每年有 120 萬頭豬作為肉類供應市場,最近因飼料漲價與

201〈代用食と榮養價〉,《臺灣之專賣》20:1 (臺灣專賣協會,1941.1),頁 19-21。

202〈榮養價值より見たる養豚事業の將來性〉,《台灣農林新聞》,1937 年 8 月 25 日,第 20 號。

203〈食糧の增產確保に臺南州種畜場擴充〉,《台灣農林新聞》,1940 年 3 月 10 日,第 50 號。

人手困難,飼養頭數減少,但所謂豬肉饑饉並非事實,若能解除暗中交易等不法行 為、強化配給統制,應可改善上述情況。204該文也反映出戰爭時期台灣社會存在著 旺盛的私人交易,台灣民眾有自己的管道取得肉類資源、尋求最佳獲利,不太需要 仰賴配給,反而是政府亟欲控制肉類流通、卻又無法完全「防範」民眾私下交易。

水產向來被視為最適合島國日本與台灣的蛋白質來源,日本在戰前即已積極獎 勵水產,戰爭前期也積極以台灣為基地向南洋擴展漁業,然而隨著 1941 年底太平洋 戰爭爆發,日本遠洋漁業受到盟軍威脅,台灣的水產政策也從過去著重遠洋漁業,

逐漸轉向發展近海、沿岸漁業以及島內養殖漁業,在養殖魚種選擇,甚至養殖法、

代用飼料開發上,也更加重視台灣固有養殖魚種、養殖技法與物產。

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前已意識到水產業的危機,隨著英美等國對日凍結資金、廢 棄對日通商條約的國際情勢,造成日本水產物輸出阻斷、石油輸入激減、棉花與馬 尼拉繩等漁業資材輸入減少,1941 年 8 月 16 日本於農林省舉行官民懇談、8 月 25 日舉行全國水產食糧問題協議會,討論如何重組水產機構,會中便提到日本應善用 沿岸漁業和內陸水域,台灣則透過開墾泥灘地、活用空閒水域來增加魚貝與藻類生 產。205同年 9 月的日日新報也以「本島水産業大轉換 養殖事業開發本格化」為標題,

指出為因應戰時國民時糧確保要求與漁船重油消費限制雙重壓力,總督府水產課決 定補助發動機船安裝木炭爐、展開木炭代燃化,並在台灣發起閒置水面活用、沿岸 水面振興等活動,計畫未來開拓 1 萬 4 千甲海埔地,該報導指出台灣養殖漁業作為 補充性質、長期受到忽略,以這次轉變為契機開發養殖漁業,是本島水產界的劃時 期轉換。206

在所有養殖魚種中,在台灣擁有悠久養殖歷史的虱目魚,被視為最有發展潛力 的魚種。擔任總督府水產試驗所長的農學博士鐵本總吾(1941-1945 任職),根據台灣 水試台南支場長的日高農學士養殖研究,指出台灣養殖上價值最高的是虱目魚,且 台灣近海南中國海、東京灣、麻六甲海峽、爪哇海一帶,水溫比日本高、魚蝦貝類

204〈いよいよ實施さるる生豚配給統制規則〉,《台灣農林新聞》,1940 年 11 月 20 日,第 58 號。

205〈水産業の機構根本的改革期に直面〉,《台灣水產雜誌》第 317 期,1941 年 10 月 31 日(台北:臺 灣水產協會),頁 38-43。

206〈本島水産業大轉換 養殖事業開發本格化〉,《台灣日日新報》,第 14922 號,1941 年 9 月 23 日,

和 2 版。

生長非常快速,適合在此發展養殖供應南方圈大都市近郊的需求,且台灣是南方圈 中養殖技術最佳者,若能將台灣養殖技術帶往南洋,其收益與發展性值得期待,有 助於提升與國防、國民體格有重大關係的國民保健。207

在養殖地點選擇上,台灣西海岸廣闊的泥灘地受到當局矚目:1943 年的全國水 產紀念日,總督府殖產局長須田一二三在台北廣播局發表演說「水產食糧的增產」, 演說之初先說明動物性蛋白對人體發育、體力保持的重要性,以及增加魚蛋白生產 有助大後方國民保健,後面則說明台灣發展養殖漁業的潛力。須田認為台灣受氣候、

風土之惠,淡水養殖與鹹水養殖向來發達,養殖場面積也相當廣,不過方法侷限於 粗放養殖,若今後更加改良養殖技術,西部海灘地帶有相當多適合開拓養殖場的閒 置水域,且養殖業與沿岸漁業一樣比較不需資材,主要需考慮如何確保魚苗與飼料,

整體而言台灣養殖業前景看好。208

在飼料方面,日本當局也參考了台灣原生的物產:為了增加台灣蛋白質食糧,

台東廳水產會曾以山柑子果實作為養魚飼料的新來源而進行試用,獲得良好成績,

並將樣本送交總督府水產課,水產課正苦於飼料用大豆渣入手困難,因此很快請水 產試驗所分析成分,對此總督府殖產局水產課技師金村正已認為,山柑子在本島各 處山也都可看到,其果實和錐栗屬(椎)類似,也許含有多量脂肪與相當量蛋白質,

若能以便宜的山柑子代替很理想,根據實驗結果計畫快速普及。209

在養殖法方面,至少在虱目魚養殖上,日本似乎直接使用了台灣的傳統養殖技 法,並盡力確保技法中不可或缺的原物料:1943 年一篇新聞提到,伴隨漁船用重油 的緊縮,作為蛋白質來源的養殖業重要性日增,特別像虱目魚這種台灣最大宗養殖 魚類,今年因潮汐變化導致魚苗減產,總督府水產局正考慮從菲律賓引入魚苗,另 一方面也努力入手對虱目魚養殖絕對必要的茶粕,茶粕作為養漁池的底肥,每年一 甲施肥 0.4 噸、會自然產生藍藻鞘絲(Lyngbya)作天然飼料,且茶粕內含的皂素溶於 水中可消除害蟲,但最近入手困難致使漁獲受限,今年主要產地廣東茶粕價格顯著 提高,未來擬透過特別會計的交易調整法來確保輸入。210

207 鐵本總吾,〈臺灣當事者の使命 大南洋水產資源の開發〉,《台灣日日新報》,第 15248 號,1942 年 8 月 17 日,和 2 版。

208〈國民榮養給源に-水產食糧の增產〉,《台灣食糧經濟新聞》,1943 年 4 月 19 日,第 4286 號。

209 〈淡水魚養殖事業 決戰下に必須の要請〉,《台灣日日新報》,第 15561 號,1943 年 6 月 29 日,

和 2 版。

210 〈養殖漁業へ種種對策講ず〉,《台灣日日新報》,第 15628 號,1943 年 9 月 4 日,和 2 版。

若整理 1940 年到終戰期間有關養殖的新聞報導,可以發現日本確實有意識地在 全島推動養殖漁業,且過程中獲得地方官員甚至地方居民的積極參與。以範圍來說,

西部沿海由北到南有桃園、新竹、嘉義、台南、高雄,東部有宜蘭、台東,在地形 選擇上,除了利用上述地區的海埔地、近海淺水域外,也包含依當地地形而有別的 各種內陸閒置水面,如宜蘭頭圍低濕地、桃園埤塘、高雄水田、嘉義東石泥灘地等,

在主導單位方面,主要以個地方政府或水產會集資發起,但也有部分邀請民間團體 加入、甚至原本就由私人興辦,例如桃園海岸池沼養殖便是以日本水產會社為中心、

邀請當地相關官民參加,以 40 萬圓資本成立台灣水產開發會社;而宜蘭頭圍的康清 江利以私人之力將當地低濕開發為養魚池;嘉義東石當局為回應當地居民要求,向 民間開放數百甲步適合養魚的泥灘以資利用與養殖創業。而在養殖的水產種類上,

最常見的是虱目魚,其次是草魚、鯉魚、鰻魚、車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