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如何提升日本人體格?多攝取動物性蛋白質!

當時主要的蛋白質議題,除了從糧食問題衍生的動物性食糧開發議題外,另一 與之相關且備受關注的議題就是蛋白質攝取與日本人體格減退的關係。

如同論文第一章所討論,日本很早就在關心國民蛋白質攝取量問題,許多營養 學者都指出日本人普遍蛋白質攝取不足,這樣的看法也出現在當時台灣媒體報導中,

且學者普遍認為蛋白質攝取量與日本人體格改善密切相關。

原田諾次認為日本受佛教影響、傳統習慣排斥動物性食品,121以植物性食品為 主食的結果造成東洋人體質貧弱、婦幼營養不良與死亡率高,為維持體力、普及動 物性食品成為急務。1221926 年《日日新報》上,署名「某營養家」者鼓吹日本人多

119 櫻井芳次郎,〈台湾の食料問題〉,《台灣日日新報》,第 11011 號,1921 年 3 月 25 日,和 3 版。

120 伊吹震,〈最近に於ける食糧工業に就て〉,《臺灣水產雜誌》第 250 期 (臺北:臺灣水產協會,

1933),8-14 頁。

121 原田諾次,東洋養蛙場場主,1922-1923 擔任臺北州知事官房稅務課雇員。

122 原田諾次,〈臺灣に於ける養蛙現況〉,《臺灣水產雜誌》第 109 期 (臺北:臺灣水產協會,1925),

頁 19-22。

吃肉,指出食物中蛋白質最能賦予人營養,雖然米、麥皆含有蛋白質,但肉類—特 別是獸肉才是「蛋白質專門的食物」,一般日本人營養狀態往往蛋白質不足,掌廚者 應多將肉類用在料理中,並選擇魚類、豬肉、鳥類內臟、肉末等較便宜的肉類,可 兼顧經濟與營養;123同年 7 月漢文版的科學欄中,也有一篇介紹營養素的文章指出

「東洋人主食白米蛋白質不足」,呼籲主婦研究食物營養、避免高價買回不營養的食 材,建議可使用易消化的牛奶等。124

以腳氣病與維他命研究著稱的營養學者鈴木梅太郎,同樣關注日本蛋白質攝取 不足問題,鈴木實驗發現「作為營養素之一特別受到重視的蛋白質…植物性與動物 性比較時,營養價值全部是動物性較優異。」成長期中的青少年飲食中肉蛋白所占 比例,相對於一般人的 7%,則要 12%到 15%才足夠,更需要注意食物營養,而食 物中又以牛奶蛋白最理想,鈴木指出日本人因主食米飯導致身高矮小,呼籲民眾多 從動物性食品攝取蛋白,鳥獸魚肉蛋白應占總蛋白量三成,但目前日本人攝取量仍 未達上述標準的一半,。125

鈴木梅太郎關於動物性蛋白優於植物性蛋白差異的實驗,也被其他學者採納、

作為提倡肉類蛋白質的證明。春日水產試驗場長在一場關於魚類利用的演講中提到 鈴木的研究,演講內容從《東京水產新聞》被轉載到《台灣水產雜誌》:「根據本國 營養學泰斗鈴木梅太郎博士發表,植物性蛋白質營養只有動物性蛋白質的 2/3 效力。

因此以攝取植物性蛋白質為主的日本人,會營養不足是當然的。」該演講指出,日 本近年推行「體格向上」而獎勵青少年運動,使男女青年身高大有提升,但於此同 時發育中青少年病弱者卻增加、罹患淋巴结核者眾多,這可能與食物中蛋白質、維 他命不足有關,日本人缺乏動物性蛋白質是其體格遜於白人的主因,即便日本人「體 格小而質頗頑健」,但若因營養缺陷影響到健康甚至精神層向,將會成為「超越道理 與議論的重大問題」。126

當時不少學者都提到「植物性蛋白質營養不如動物性蛋白質」的看法,北海道

123〈日本人は蛋白質不足 肉類を食へ〉,《台灣日日新報》,第 9242 號,1926 年 1 月 28 日,和 6 版。

124〈身體之營養物談〉,《台灣日日新報》,第 9399 號,1926 年 7 月 4 日,漢 4 版。

125〈青少年に動物性蛋白脂肪の價值は熱原の以前に〉,《台灣日日新報》,第 10872 號,1930 年 7 月 22 日,和 8 版。

126春日水產試驗場長,〈魚の利用に就いて〉,《臺灣水產雜誌》第 266 期(臺北:臺灣水產協會,1937),

頁 39-43。

水產試驗場長森脇幾茂在一篇討論魚類營養的文章中,127進一步從蛋白的胺基酸組 成作分析:森脇指出近年隨著營養學進步,發現蛋白質由胺基酸(アミノ酸)這種氮 化合物以種種形式組成,不同食物所含蛋白質會依其組成之胺基酸種類與數量而有 差別,目前所知構成人體組織的氨基酸共有 18 種,供應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中必須 含有上述胺基酸,18 種氨基酸中只有少部分可由人體自行製造,大部分必須從外部 攝取,且要達到一定攝取量才能維持正常生理機能,由於植物性蛋白所含氨基酸種 類少、含有的胺基酸量不是太多就是太少,因此只靠米中蛋白質無法養活人類,日 本國民肉蛋白質攝取量未達到必要量是學界公認的現象,多數國民蛋白質攝取量不 足,在「與外國人競爭的今日…造成精神與肉體無法全力發揮」,然而這個事實並沒 有被認真檢討,因為日本至今還常把鯡魚和沙丁魚等營養最多的魚類當成肥料,若 能將日本漁獲量用來供應平時國民營養其實是很充分的,最後,森協呼籲未來日本 不僅要採取米不足的解決策略,也要把肉類蛋白不足當作重大問題,且應把「滿足 平時的供給當作第一考量…從普遍供養日本國民、到進一步能承受戰時的供給」。128 日本對蛋白質的重視也影響到台灣漢醫,台日漢醫合辦的《台灣皇漢醫界》上 有一篇談論家庭飲食衛生的文章,作者沈慎齋特別介紹了蛋白質以及如何從食物中 攝取:「人體之中有一種黏稠物質叫蛋白質,讓人體產生溫熱和動力,由糖脂肪等含 碳物組成,與氧化合而成,攝取後會隨時耗損,因此需時時從食物補充,肉類富含 蛋白質、脂肪…(肉)雖然是滋養食品但因常含寄生蟲卵,要煮熟才可吃,煮太熟又 會肉質硬難消化,以熟煮細切為佳,雞蛋最富蛋白質,宜煮成半熟、牛乳羊乳要注 意乳器清潔。」129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沈慎齋雖然認為富含蛋白質的肉類是滋養 食品,但並未要求讀者增加攝取、也沒有提到東方人蛋白質不足的問題,這與當時 漢醫對蛋白質看法有關,在後面會進一步討論。

127 森脇幾茂,理學士,1912~1932 任北海道水產試驗場長。資料來源:〈北水試百年こぼれ話〉,《北 水試だより》第 78 號(北海道:北海道立綜合研究機構,2009),頁 20。

128森脇幾茂,〈魚類の榮養價值に就て〉,《臺灣水產雜誌》第 211 期 (臺北:臺灣水產協會,1925),

頁 25-33。

129沈慎齋,〈家庭衛生與飲食〉,《台灣皇漢醫界》51 期(台北:東洋醫道會臺灣支部,1933),頁 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