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二、 三性、三無性

接著,透過萬法唯識的理論了解世間諸法皆是虛妄而非實有,既斷除「我執」,

通往涅槃的世界;藉著「我執」的斷除,生起智慧能如實地了知現象界的本來面貌,既 斷除「法執」,成就菩提之路。16這種體驗是由瑜伽禪師以自己身心的實行,透過具有 深度的禪定,觀察到外界一切的事物都是由「識」所變現,而有了「唯識無境」的概念。

然後,更進一步地組織其理論架構成為唯識的思想。

二、三性、三無性

為了闡明般若空性之思想,唯識學派從萬法唯識的觀點對一切法的本質提出三 性、三無性的說法。所謂「三性」,根據《解深密經》的〈一切法相品〉曰:

諸法相略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

圓成實相。17

經文說法相共有三種:一、凡夫執為實有的現象,諸法的相狀;二、依他起相,萬法依 因待緣而起的相狀;三、圓成實相,圓滿真實的實相。「三無性」,根據《唯識三十論 頌》:

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此諸法勝義,亦即是 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18

首先是相無性,事物的外顯相狀是不真實的。其次是無自然性,即生無性,事物 依因待緣而生起,非有實在不滅的生。最後是由前文所說的,所執著即自我和事物真實 的存在,離此我法二執而豁顯真如實性。此勝義無性是指一切法界無自性的真理,意思 是終極真理就是真如。「常如其性」是說恆常地如其本來具有的性格,即是無性的,也 就是唯識的真實本性。19

16 參閱竹村牧男著:《覺與空:印度佛教的開展》,蔡伯朗譯,頁 98-99。

17 引自《大正藏》冊 16,頁 693 上。

18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61 上。

19 引自吳汝鈞著:《唯識現象學 1:世親與護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 年),頁 212-213。

唯識學派認為凡夫所認知的境界是有執著性的,反之,聖者所了知的境界則是如 實的。唯有聖者能夠體證一切法的自性是空,連「空」的概念也不執取,為了對治「空」

的妄執,唯識學派著重世俗的解說,假名安立三性的思想引導眾生開悟。20因此,三性 亦可稱為三自性、三相、三自相。從以上的敘述,三性、三無性之名是說明諸法的相、

性,而且這兩者是融通無礙的。一般意義而言,性是指本質,一切法本有的,不受外界 任何的影響的自體;而相是有相狀、差別的,由一切法變現出來的相狀、差別。21以下 略說明三性、三無性的涵義。

根據《唯識三十論頌》,三性的定義是:

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別緣 所生;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

非不見此彼。22

此頌文對三性的描述:由種種遍計的心,遍計存在種種事物的主體,這就是遍計心所執 著的自性,實際是不存在的;依他起的自性,是由四種緣而生起的思維分別心;23圓成 實性建立在依他起性之上,永遠遠離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和依他起性,是非異非不異,

就如無常等性質,與一切事物非異非不異一樣,並非沒有證見圓成實性就能明瞭依他起 性。第一頌是說明遍計所執性,執著於一切法,認為實我、實法,這種性質是虛妄不實 的。第二頌是說明依他起性,一切皆因緣而生起的。這說明事物假有的性質,假有而並 非真實的。第三頌是說明圓成實性,即依他起的真實體性,亦是真如實性。然而,三性 之建立是依據什麼呢?《成唯識論》的解釋:

三種自性皆不遠離心、心所法。謂心、心所及所變現,眾緣生故,如幻事等,

非有似有,誑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於此橫執我法有無、一異、

俱不俱等。如空花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所執。依他起上,彼所妄執 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等真性,名圓成實,是故此三不離心等。24

這三種自性都不離心、心所法。心、心所和所變現的一切,都是由各種條件而產生的,

就如幻變所現的事物一樣,非有似有,這一切都稱為依他起性。愚夫對依他起者執為自

20 參閱林朝成、郭朝順著:《佛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頁 250-251。

21 引自周貴華著:《唯識通論─瑜伽學義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年),上冊,

頁 299-300。

22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61 上。

23 四種緣是指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24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46 下。

我和事物、有或無、或一或異、或亦有亦無或非有非無、或亦一亦異或非一非異等,就 如空中的幻花,其本性和相狀都不存在,這一切都稱為遍計所執。在依他起之上,把自 我和事物的虛妄執著空去,此空就顯示心識和心所真實的本性,名稱為圓成實性。因此,

這三自性是不離心、心所的。這觀點更進一步地印證唯識之道理,三性是對心和心所的 不同認知或了知。相對的,《成唯識論》對三無性的說明是:

謂依此初遍計所執,立相無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依次依他,

立生無性,此如幻事,託眾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

依後圓成實,立勝義無性,謂即勝義,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假說無 性,非性全無;如太虛空,雖遍眾色,而是眾色無性所顯。25

根據最初遍計所執性,建立相無性,由於遍計所執對象的主體,實際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就如空中幻花一樣。根據其次的依他起性,建立生無性,依他起的事物就如幻變所現的 事物,只是依託各種因緣而生起,是假有的存在性質。由於依他起的事物所依託的主體 被虛妄執著,並無實在「生」的性質,故假說無性,並非全然無性的,因緣和合的存在 也是屬於一種存在,但非永恆不滅。根據最後的圓成實性,建立勝義無性,意思是遠離 遍計所執著的自我和事物之主體,而假說無性,並非全然無性的,而是強調與空相應的 無執性境。就如虛空那樣,雖然普遍存在於一切物質中,但是因為沒有自性而顯得其虛 空性。

在這三性、三無性的理論,在眾緣和合之下,卻因虛妄分別,執著於自我和一切 法真實的存在,即遍計所知性。此法如同見到繩子誤以為是蛇,心識就浮起蛇相,然而 此相並非實有,如鏡花水月,虛幻而不實,故名為相無性。宇宙的萬法是依託因緣而假 有的,卻是源自於虛妄分別的識假和而成的,即依他起性。此法因緣和合而有的,則「緣 起性空」,沒有實性,非實體的生起,故為生無性。在眾緣和合之下,如實地了知一切 法,真實的本性皆空,即圓成實性。此法是絕對的真實、永恆的理體,為我、法二空所 現顯,同樣不應執取自性,故稱為勝義無性。

三無性的建立是為了破除眾生對實在概念的妄執而施設的方便。就如《唯識三十 論頌》有言: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26

25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48 上。

26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61 上。

意思是根據此三性,而建立那三無性,所以佛陀是另含密義而說,一切事物是沒有自性 的。即言依密意而說,意謂著三無性並無法全盤道盡真理,須配合三性之說,才算完整。

就世俗諦意義而言,唯識學派認為只有真實的根據,才能建立假法,即「依實立假」。

對宇宙的本質有正確的認識,世界的一切現象都收攝於心識,建立三性、三無性作為此 學派表達方式,說明佛教的通義「緣起性空」。這說明三性是從萬法唯識緣起的角度來 詮釋一切法的空性,為了強調「空」義,進而再建立三無性。27任何一種法無論是空、

還是有都是一體兩面。相雖然有,只是虛幻,而不實有;性雖然是空,卻不是虛無之無,

乃是諸法的真空本性、我法二空的無顛倒的真理,故「非有非空」,突顯唯識學派中道 的立場。28意思是一切事物即有三性,亦是三無性,三性說明有(非空),三無性說明 空(非有)。藉由三性而建立三無性,顯示「唯識無境」的中道思想,說明一切法都無 有自性可執,都不出心識所顯現,為唯識學派立論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