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修習位的無相行修之位次

第四章 唯識修習次第之修證階段 …

三、 修習位的無相行修之位次

第八地、不動地,根據《成唯識論》形容此地的境界:

不動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

86

81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3 中。

82 《成唯識論述記》:「此地真如名種種無別真如,故此道名妙無相道。」引自《大正藏》冊 43,頁 588 上。

83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4 中。

84 《成唯識論》:「方便善巧有二種,謂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方便善巧。」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1 中。

85 參閱神林隆淨著:〈菩薩地經的菩薩思想〉《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66‧菩薩思想的研究》,許 洋主譯,下冊,頁 388-389。

86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1 中。

98

意思是此地菩薩的無分別智能夠自然、無條件地任運地生起,不由一切的現象和 活動所產生的煩惱而動搖。在八地以前,無分別智需要加功用行的情況之下,才 能任運地生起,較易被一切事相尤其煩惱所動搖。至到八地以後,無分別智無須 加功用行的條件之下,就能任運地生起,不被一切事相尤其煩惱所動搖,故有不 動地之稱。不過,在入第八地之前,卻有無相中作加行障,《成唯識論》有言: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無相觀不任運起。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 相觀少;於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第七地中,純無相觀,雖 恒相續,而有加行。由無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如是加 行,障八地中無功用道。故若得入第八地時,便能永斷。彼永斷故,

得二自在。由斯八地說斷二愚及彼麁重:一、於無相作功用愚;二、

於相自在愚,令於相中不自在故。此亦攝土相一分故。八地以上,純 無漏道任運起故,三界煩惱永不現行,第七識中細所知障猶可現起,

生空智果不違彼故。

87

此障是無相中作加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使得無相觀不能自然而無條件地生 起。在前五地,修有相觀多,修無相觀少;在第六地,修有相觀少,修無相觀多;

在第七地,純修無相觀,雖然能使得無相觀相繼地生起,但是要加行。由於在修 無相觀中需要加行,尚未能任運地顯現化身和佛土。這樣的加行,障礙第八地中 無功用道。因此,如果進入第八地,就能永遠斷除。由於永遠斷除此障,就能獲 得化身和佛土二種自在。由此可知,第八地斷除二愚和其粗重:一、在無相作功 用愚;二、在相自在愚,因此這二愚受到現象的束縛而不得自在。這裡說的「相」

也包括國土的一部分。在八地以上,純粹的無漏道能任運生起,此時三界的煩惱 永遠不再現行,只有第七識中細微所知障仍可現行生起,因為我空之果與第七識 所知障不相互衝突。在斷除無相中作加行障之後,所顯現真如的性狀,根據《成 唯識論》說道:

謂此真如,離增減執,不隨淨染有增減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 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現相現土俱自在故。

88

所謂不增減真如是遠離增減的執著,不隨著清凈或染污的事物有所增減。因此,

亦是化身、佛土所依託的真如。若證得此真如,化身、佛土就能自在地顯現。在 第七地以前,菩薩已經開始在為安住於無相行作準備。然而,第七地的無相觀仍

87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3 中。

88 《成唯識論》:「願有二種,謂求菩提願、利樂他願。」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4 中。

99

然需要加行才能夠任運地生起,為無相中作加行障,障礙著菩薩登入第八地。

89

因此,菩薩修習願波羅密,

90

既是求菩提願和利樂他願兩種。只要修此二願心,

就能脫離無相作功用之愚和相自在愚的束縛,引發的無分別智能夠任運地生起,

不為一切現象和活動產生煩惱情況之下所動搖,因而證得不增減真如。

第九地、善慧地,《成唯識論》的解釋:

成就微妙四無閡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

91

此地菩薩修成了微妙的四無閡解,

92

能自在於十方世界善巧地說法。在步入第九 地之前,菩薩需先斷除利他中不欲行障,才能利益有情眾生。根據《成唯識論》,

利他中不欲行障的意義: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於利樂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樂修己利。彼障 九地四無閡解,入九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九地說斷二愚及彼麁重:一、

於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於無量所說法 陀羅尼自在者,謂義無閡解,即於所詮總持自在,於一義中現一切義 故。於無量名句字陀羅尼自在者,謂法無閡解,即於能詮總持自在,

於一名句字中現一切名句字故。於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者,謂詞無閡 解,即於言音展轉訓釋總持自在,於一音聲中現一切音聲故;二、辯 才自在愚。辯才自在者,謂辯無閡解,善達機宜,巧為說故。

93

意思是此障能使得菩薩不願勤奮地為有情眾生作出帶來利益和安樂的事業,而是 樂於作出對自己有利的修行,為俱生所知障的一分。此障能障礙第九地的四無閡 解,在進入第九地時就能永遠斷除。由此可知,第九地是斷除二愚和二粗重:一、

於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所謂「於無量所說法」,

是指義無礙解,對所詮釋的總持法門自在無礙,能用一種意義中表現一切意義。

89 《成唯識論述記》:「相者有相,用者功用。無性云:「一切有相一切加行,皆不能動此地 心故。第七地雖一切相不能動之不現行故,然不自在任運而轉有加行,故猶有煩惱。第八地中 任運而轉,不依加行,無功用故,亦無煩惱。七、八二地之差別也。」引自《大正藏》冊 31,

頁 575 下。

90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1 中。

91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1 中。

92 《成唯識論述記》:「由法無礙,解自在了知一切法句;由義無礙,自在通達一切義理;由 辭無礙,自在分別一切言辭;由辨無礙,遍於十方,隨其所宜自在辨說。」引自《大正藏》冊 43,頁 576 上。

93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3 中至下。

100

所謂「於無量名句字」,是指法無礙解,對能詮釋的總持法門自在無礙,能在一 個名稱、一個句子、一個字中表現出一切名稱、一切句子、一切字。所謂「於後 後慧辯」,是指詞無礙解,能對語言、聲音相互訓釋的總持法門自在無礙,於一 種聲音中表現出一切聲音;二、辯才自在愚,是指辯無礙解,即善於把握機會,

靈巧地說法。總之,為了證得智自在所依真如,菩薩必須斷除利他中不欲行障,

證得智自在所依真如,成就微妙四無礙解(法、義、辭、辯)。所謂智自在所依 真如,《成唯識論》認為:

謂若證得此真如已,於無礙解得自在故。

94

這段引文的意思是菩薩登入第九地後,就能成就此真如。若證得此真如,就能任 運地運用四無礙解而獲得自在,善巧地說法,成就利他行。登入第八地以後的菩 薩,無分別智任運地生起,卻仍然不善於在言辭上和音聲的表達、找尋合適的時 機以便利益他人。這意謂著尚未成就第九地的菩薩仍然有障礙,那就是有利他中 不欲行障,就是對一切法的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滯礙,無法善巧地說法。因 此,為了能遍遊十方善巧地說法而無礙,菩薩積極修持思擇力和修習力兩種力波 羅密,

95

斷除利他中不欲行障,成就四無礙解(法、義、辭、辯)。在步入第九 地之後,在善慧地的菩薩能夠任運自在地運用四無礙解,善巧地說如來教法,利 益一切有情眾生。

第十地、法雲地,《成唯識論》如此形容此地的境界:

大法智雲含眾德水,蔽一切如空麁重,充滿法身。

96

此地菩薩所具備的大法智,猶如大法雲中含藏著一切功德水,能遮蔽如虛空般煩 惱、所知二障,使得大法智能夠生起無量殊勝的功德,滋潤大地,普渡眾生。因 此,在登入此地之前,斷除諸法中未得自在障是必要的。有關於諸法中未得自在 障在《成唯識論》解釋為: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於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法智雲及所含 藏所起事業,入十地時,便能永斷。由斯十地說斷二愚及彼麁重:一、

94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4 中。

95 《成唯識論》:「力有二種,謂思擇力、修習力。」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1 中。

96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1 中。

101

大神通愚,即是此中障所起事業者。二、悟入微細祕密愚,即是此中 障大法智雲及所含藏者。

97

這段引文是說明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能使得菩薩不能達到對一切事物自在無礙 的境界,即俱生所知障中的一分。此障能障礙第十地大法智雲和此智所含藏的各 種功德、所能引生的各種大神通,在進入第十地就能永遠斷除。由此可知,第十 地能斷二愚和其粗重:一、大神通愚,就是障礙所能引生各種大神通之愚。二、

悟入微細祕密愚,就是障礙大法智雲和其所含藏的各種功德之愚。在斷除諸法中 未得自在障,就能證得所謂業自在等所依真如,《成唯識論》有言:

謂若證得此真如已,普於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自在故。

98

意思是若證得此真如,就能普遍於利益有情眾生的一切神通、陀羅尼的總持法門、三摩 地的勝定,99都能自在無礙。在第九地的菩薩已具備善巧說法的能力,並能自在地使用 四無礙解利益他人,然而,還不能自在無礙地顯現無分別智含藏的功德、神通等。因此,

菩薩修習智波羅密,100即受用法樂智和成就有情智兩種,斷除大神通之愚和悟入微細祕 密之愚,即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證得業自在等依真如。經歷前九地的修行,藉由於諸 法中未得自在障的斷除,登上第十地的菩薩具足廣大的教法,能蔭蔽一切如虛空般的無 邊障礙,譬喻為大法雨,滋潤大地,普渡眾生,故稱法雲地。

從初地到第十地的菩薩依序修十勝行、斷十障和證得真如。同時,依次地斷除由 分別起的二障種子,尤其是所知障,進而漸漸地斷除所知障俱生起的種子和捨棄習氣。

然而,到十地的修行並不算真正的圓滿,因此尚有餘障需要斷除。《成唯識論》裡有說 明:

此地於法雖得自在,而有餘障,未名最極。謂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運煩 惱障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皆頓斷,入如來地。由斯佛地說斷二愚及彼 麁重:一、於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即是此中微所知障;二、極微細礙愚,

97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3 下。

98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4 中。

99 《成唯識論述記》:「業即神通,及陀羅尼、三摩地三種自在。」引自《大正藏》冊 43,頁 592 下。

100 《成唯識論》:「智有二種,謂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1 中。

102

即是此中一切任運煩惱障種。故《集論》說:「得菩提時,頓斷煩惱及所知 障,成阿羅漢,及成如來,證大涅槃、大菩提故。」101

雖然十地已經達到對一切事物自在無礙的境界,然而仍然有殘餘的障礙,還不能稱作最 為圓滿的狀態。所謂有俱生細微的所知障和無條件且自然生起煩惱障的種子,在金剛喻 定現前時,這些障礙就能頓時斷除,從而進入如來之地。由此可知斷除此障有二愚和其 粗重:一、於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即這裡說細微的所知障;二、極微細礙愚,就是 障礙一切事物任運生起的煩惱障之種子。故《集論》說:「在證得菩提時,頓時斷除煩 惱障和所知障,成就阿羅漢,和成就如來,證得大涅槃、大菩提。」從斷除煩惱障、所 知障的層次而言,十地修行共有十一種障礙要斷除。只有到金剛喻定生起時,殘餘之俱 生和細微的二障種子頓時斷除,才能進入佛地,證得二種「轉依」。102

至初地開始,屢屢地修習是為了能使得無分別智生起,然而在七地以前,無分別 智生起的狀態是斷斷續續的,並且需要加功用行,才能夠持續不間斷。只有到第八地以 上,無分別智得以不需要加功用行的情況之下,能夠任運地生起而且不間斷。無分別智 作為出世間之智慧,具有兩個含義,一、本體既是無漏,二、能證得真如。在斷除二障 的種子,簡稱為二種「粗重」,便證得「轉依」。由於即將達到真如的境界,而且二粗 不易斷除,整個轉依的過程需要經過兩大阿僧祇劫完成。

在修習位,經歷十地的修行,捨棄二種「粗重」,而證得轉依。透過「能轉道」、

「所轉依」、「所轉捨」和「所轉得」四個轉依的成分,先後明了煩惱根源的所在和應 對治的對象。然後,才能對症下藥以及其整個療程,既所顯得的大涅槃。最後,就是康 復的結果。這個結果所指的就是大菩提。不過,《成唯識論》有言:

此修習位,說能證得,非已證得,因位攝故。103

意思是修習位只能說是證得的含義,而不是說已證得果位,因為此位仍然屬於因位的範 疇。這意謂著大涅槃和大菩提不是修習位應達到的最高境界,其功能只是完成一切所應 完成準備的工作,以便在唯識第五階位「究竟位」獲得圓滿。

101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3 下。

102 參閱橫山紘一著:《唯識思想入門》,許洋主譯(台北:東大圖書館股份,2006 年),頁 151。

103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7 上。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