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唯識修習次第之修證階段 …

二、 通達位修行的位次

在通達位的修行有兩種見道:

一、真見道,根據《成唯識論》所言:

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 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11

這段引文是解釋真見道就是所說的無分別智,真實地證得我法二空所顯現的真理,並真 實地斷除由分別起的煩惱障、所知障的種子。真見道是以根本智來斷除分別起的煩惱障 和所知障之種子,並暫時伏除俱生起的二障種子,使得種子不再現行,證得我法二空,

既獲得唯識性。在整個斷、證的過程中,《成唯識論》有言:

此中二空、二障,頓證頓斷,由意樂力有堪能故。12

護法認為在見道位證得二空之理、斷除二障,是頓時斷除、頓時證得。原因在於這種能 力來自大菩提的意願力量,此殊勝的能力足以頓證頓斷。13在引文「多剎那,事方究竟」

提到的許多瞬間是指從斷除二障到證得二空的過程,都是經過許多瞬間才能完成,但是 整個過程所證的真如體相是相同的,故稱之為「一心」。意思是藉由無分別智的初起,

暫時制伏、斷除二障的種子,名為無間道;解脫道則是在二障暫伏、斷除之後所顯現的 我法二空之真理。無間道和解脫道前後連接著出現,雖然分成兩個階段,但是所顯現真 如的體相卻是相似的,故稱為「一心見道」。14

二、相見道是效法真見道而建立的,在真見道所生起的根本智之後,再生起後得 智,以便學習真見道的斷惑證理。這裡的「相」是指相似的意思。藉由模仿真見道所有 的功能,證得唯識之相,即觀安立諦和非安立諦之境兩種。實際上,為了引生未來的見

11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0 上。

12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0 上。

13 參閱林國良著:《成唯識論直解》,冊 2,頁 815-816。

14 參閱談錫永主編:《傳統文化典籍導讀》(北京:中國書店,2006 年),頁 28-29。

81

道位,當時在加行位的菩薩已開始學習與觀察安立諦和非安立諦,並制伏分別起的現行 二障。在加行位時,《成唯識論》有言:

此位菩薩於安立諦、非安立諦俱學觀察,為引當來二種見故,及伏分別二種 障故。15

這足以說明為何菩薩從加行位開始就為證得無分別智作充分的準備,以便在轉入聖道 時,能夠以所生起的智慧來斷除二障。第一種、在觀非安立諦時,可分成三個等級,既 三品心是觀非安立諦,認識真如的無差別性,觀一切平等的真理而建立的。此三品心分 成下品、中品和上品等三種。在《成唯識論》有言:

一、觀非安立諦,有三品心:一、內遣有情假緣智,能除軟品分別隨眠。二、

內遣諸法假緣智,能除中品分別隨眠。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能除 一切分別隨眠。16

第一、下品為內遣有情假緣智,藉由生起的我空之智慧,有情認識到自身沒有實在的自 體,而是虛妄所執的。實際上,這是由有情自身的緣智了解到假有實無之理,從而認識 到我空。由於此智剛生起,相當薄弱,只能斷除分別起煩惱障的種子,即斷除我執;第 二、中品為內遣諸法假緣智,認識到一切法都是假有實無,所生起的智能觀諸法皆空的 道理,進而斷除分別起所知障的種子;第三、上品為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藉由我 法二空的智慧,認識到我、法是虛妄所執。意思是我、法為假有實無,以所生起的智慧 來斷除一切由分別起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種子。接著,《成唯識論》說道:

前二名法智,各別緣故。第三名類智,總合緣故。17

下品和中品是分別地認取對象,稱為法智;上品則是綜合我法二空之智地認取對象而建 立的,稱為類智。因此,這說明下、中、上三品心是有先後次第地斷除分別起二障的種 子,並生起我法之空觀,徹底斷除二障而不再現行。然而,《成唯識論》有解釋:

法真見道二空見分自所斷障無間、解脫別總建立,名相見道。18

15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49 下。

16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0 上。

17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0 上。

18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0 上。

82

這是說明相見道是效法真見道中生起的二空智之見分,所起的見分是各別在無間道斷 惑、在解脫道證理的,故稱為相見道。在前文有提到此時的無分別智是有見分的,在《成 唯識論述記》為此加以說明相見道只是效法真見道中的見分,而非自證分:

見分行相與真如境別故,以自證分與真如境體義無別,故不法之,別總法者,

顯無間所斷有差別故,顯解脫道所證唯一味故。19

這時候所生起的無分別智是有見分,見分的行相和真如之境是有差別的,故需要效法見 分;而自證分與真如的體義是無差別的,故不效法見分。因此,在無間道隨著個別所斷 的惑障,分別效法我、法二空智的見分,生起空觀而學習斷除我、法二執之相,即斷惑 而建立前二品心;在解脫道是效法我、法二空智的見分,生起空觀而學習證得二空理之 相,故建立第三品心的。然而,究竟此三品是屬真見道?還是相見道?護法在《成唯識 論》有道:

此三是相見道,以真見道不別緣故。20

這三心是相見道,而真見道是以不分別的狀態之下進行認識。原因是這三心是分別以 上、中、下品進行認識,並效仿真見道中的無間道斷除煩惱、解脫道證得二空的情況相 似。三品心僅是仿效真見道之相而斷除分別起的二障,雖具有相似真如的形相,卻並非 是真如之本性,故稱為相見道。

第二種相見道是認識安立諦,以語言、名相來區別種種的事物,共有十六種心。

有兩種情況:一、依觀所取的諦理和能取的緣理之智,建立法智和類智等十六種心;二、

依觀上下界的苦、集、滅、道四諦之境,建立法智和類智等十六種心。第一、根據《成 唯識論》說明:

二、緣安立諦,有十六心。此復有二:一者、依觀所取、能取,別立法類十 六種心。謂於苦諦有四種心:一、苦法智忍,謂觀三界苦諦真如,正斷三界 見苦所斷二十八種分別隨眠。二、苦法智,謂忍無間觀前真如,證前所斷煩 惱解脫。三、苦類智忍。謂智無間無漏慧生,於法忍智各別內證。言後聖法,

皆是此類。四、苦類智,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印可苦類智忍。如於苦諦 有四種心,集、滅、道諦,應知亦爾。此十六心,八觀真如、八觀正智。21

19 引自《大正藏》冊 43,頁 50 上。

20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0 上。

21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0 上至中。

83

第一種緣安立諦是根據所取的對象(四諦真如)和能取的觀察(正智),建立法、類等 十六種心。例如苦諦上建立四種心:一、苦法智忍,以此法智忍觀察三界苦諦真如,斷 三界見惑苦諦的二十八種分別隨眠;22二、苦法智,即在苦法智忍後無間地生起此智觀 上述三界苦諦真如,證得上述所斷除煩惱的解脫;三、苦類智忍,在苦法智後無間地使 無漏慧的生起,並對法智忍、法智個別在內心印證。因此,以後一切的聖法,皆是屬忍 此類智的;四、苦類智,即無間地生起無漏慧,以便判定確認苦類智忍。如同苦諦那樣,

有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和苦類智等四種心,集、滅、道三諦皆依此建立忍、智 等四種心。因此,這十六種心,八種是觀真如,八種是觀正智。在第一類緣安立諦的情 況是根據觀四諦和正智而建立的,每一諦有四心,四諦共有十六心,此四心是指法智忍、

法智、類智忍、類智。法智忍和法智是依據四諦真如的所取觀,為「八心觀真如」,而 類智忍和類智是觀由四諦而生起的正智,稱為「八心觀正智」。從以上說明苦諦有四種 心的例子而言,可以了解到法智忍到類智是一個完整的程序,各自皆有本身的功能所 在,從開始到結束,前一個心的功能完成後,才有接下一個心的開始。如此詳細的分析,

這就如真見道中斷惑、證悟的階段,不過,《成唯識論》表示:

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自證分差別建立,名相見道。23

意思是此這十六種心是效法真見道中的兩個階段,即無間道和解脫道的見分、自證分之 差別而建立的,故稱為相見道。具體的說明,按四諦各四種心的次序:法智忍是效法真 見道的無間道見分而建立的、法智是效法真見道的解脫道見分而建立的、類智忍是效法 真見道的無間道自證分而建立的、類智是效法真見道的解脫道自證分而建立的。24

第二種情況則是上下八諦十六心觀,《成唯識論》有言:

二者、依觀下上諦境,別立法類十六種心。謂觀現前不現前界苦等四諦,各 有二心:一、現觀忍;二、現觀智。如其所應,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分觀 諦,斷見所斷百一十二分別隨眠,名相見道。25

根據觀上界(色界和無色界)、下界(欲界)之四諦,建立法、類十六種心。意思是觀 現前的欲界、不現前的上二界之苦等四諦,各有二心:一、現行觀忍;二、現行觀智。

22 二十八種分別隨眠是以三界劃分:欲界十種根本煩惱,色界和無色界各有九種根本煩惱,共二 十八種。

23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0 中。

24 參閱林國良著:《成唯識論直解》,冊 2,頁 818-819;演培法師著:《成唯識論講記》,冊 5,頁 109-110。

25 引自《大正藏》冊 31,頁 50 上至中。

84

如與上下界的四諦相應,即效法真見道中的無間道、解脫道之見分觀四諦,斷除見道位 中的一百一十二分別二障的種子,名為相見道。26這種觀法是觀上界的四諦,並各建立 類忍和類智;觀下界(欲界)的四諦,並各建立法忍和法智。在上下三界與四諦結合,

共有八種情況。每種情況都有二心,既是現行觀忍和現行觀智,這樣共有十六心。因此,

綜合成為上下八諦的十六心觀。現行觀忍是效法真見道中的無間道之見分觀四諦;而現

綜合成為上下八諦的十六心觀。現行觀忍是效法真見道中的無間道之見分觀四諦;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