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唯識修習次第之預備階段

二、 大乘地前三賢位

二、大乘地前三賢位

在大乘經典中,行菩薩道是以發菩提心為前提,作為一切菩薩修行的先抉條件。

然後,經歷漫長三個階段的修行,既十住、十行和十迴向,修學福德、智慧的勝行,漸 漸地鞏固菩提心而獲得圓滿,至到第十迴向最終階段則可進入加行位,乃是唯識學修行 次第的第二位。根據一般菩薩階位的說法,應該是有五十二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

十迴向、十地、等覺和妙覺。不過,竹村牧男認為這說法是屬於中國佛教的,而印度佛 教的學說則認為正統的修道階位只有四十一位,即十住、十行、十迴向和佛位。10

至於唯識學的修道階段,按照《成唯識論述記》,窺基是採納印度佛教的修道階 位。作為修道第一階位的資糧位,唯識菩薩必須經歷菩薩修道四十一階位中最初的十

8 引自《大正藏》30 冊,頁 480 下。

9 參閱周貴華著:《唯識通論─瑜伽學義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年),下冊,

頁 563-576。

10 引自竹村牧男著:《覺與空:印度佛教的開展》,蔡伯朗譯(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3 年),頁 203-204。

住、十行和十迴向等三十心位,為順解脫分。11意思是這三個階位的修行是不斷地修習 無量的善根,以便制伏煩惱,使得心獲得調和,為達至聖位做好前行的準備,故稱謂地 前三賢位。「地前」的意思是這時候的菩薩由聞思修而獲得勝解,並廣集無邊的福德、

智慧資糧,不過尚未證得唯識實性。12

在唯識菩薩修道的四十一階位中,最初的階位是十信,而此十信被攝入到十住中 的第一住,發心住。所謂「十信」是指有十種心在信位中,並順序地對佛之教法生起應 有的心,以助成信行。十信的內容有:信心、念心、精進心、定心、慧心、戒心、迴向 心、護法心、捨心、願心,可見信心是整個菩薩修道次第之首。然而,為何信心是如此 地重要?首先,先從大乘佛教的脈絡了解,其認為「信」乃是「信解」的一種,如《華 嚴經》修行次第之思想所提到的「信」,為發菩提心的先抉條件,亦是菩薩道的一種修 行方式。其中所包涵的意思是對佛教的教法具有理性的了解,可說是為一種「信解」。

13接著,屬於大乘佛教學派之一的唯識學派,則強調信的本性不僅是清淨的,更是能令 眾生對一切法的實相如實、正確地認知,並把信列為十一善心所之一。在《成唯識論》

對信心所的說明是:

云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然信 差別,略有三種:一、信實有,謂於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

謂於三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三、信有能,謂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 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由斯對治彼不信心,愛樂證修世、出世善。14

這段引文以問答的方式解釋何謂信心所。什麼是信心所?既對於真實道理、清淨功德、

能成聖道,深信不疑,認可承受,樂於求證,使心清淨是其本性;對治隨煩惱中的不信,

樂行諸善是其作用。而信的差別大略有三種:一、相信真實道理的存在,既對一切事物 的真實道理深信且理解;二、相信功德的存在,既對於佛、法、僧三寶的真正清淨功德,

深信且樂於求證;三、相信能成就聖道,既對一切世間善和出世間善,深信其所擁有的 力量,能獲得樂果,能成聖道,因而生起希望。藉此對治不信真實功能的心所,喜愛和 樂於求證世間善和出世間善。作為善心所之首的信,本性的清淨而且不為雜念所污染的 信心所,不僅在引導眾生走向菩提之路建立非常重要的基礎,更是功德和智慧重要的入

11 所謂十住(包括十信,在此已經有二十心)、十行和十迴向是菩薩修行階位之中最初的四十種 心,在《成唯識論述記》有言:「此在四十心,及已前位,從初發心乃至十迴向終,皆名順解 脫分。」意思是在資糧位的四十種心,從初發心的開始至到十迴向最後一種心,皆名為順解脫 分。引自《大正藏》43 冊,頁 556 中。

12 參閱周貴華著:《唯識通論─瑜伽學義詮》,下冊,頁 636。

13 參閱竹村牧男著:《覺與空:印度佛教的開展》,蔡伯朗譯,頁 114-116。

14 引自《大正藏》31 冊,頁 29 中。

門資糧。15這也解釋為何地前三賢位中最初的階段,十住的第一位「發心住」攝入十信 心的原因。

在建立這十信之後,也就圓滿第一住,發心住,並順序地完成其餘九個證悟的階 次以便悟入唯識之理。在《大乘入道次第》解釋「住」的定義為:

十住菩薩在此創安其心,於六度等行未殊勝,但得住名。16

所謂「住」意思是凡在此位修行的菩薩,雖對六度的勝行尚未成熟,但其心能安住於佛 法之中,故稱為「住」。對於十住的內容,《大乘入道次第》略說:

一、此位菩薩創首發於大菩提心,名發心住;二者、菩薩淨治三業悲及有識,

名治地住。三者、菩薩修勝理觀起上妙行,名修行住。四者、菩薩從諸聖法 正教中生,名生貴住;五者、菩薩所修善根皆為救物,名方便具足住;六者、

菩薩所聞讚毀心定不動,名正心住;七者、菩薩間說三寶三際有無,心堅不 轉,名不退住;八者、菩薩三業清潔悟二世間,真簡偽虛,童表無咎,亦猶 涅槃嬰兒之行,名童真住;九者、菩薩解真俗諦,悟法王法,將有所襲,名 法王子住;十者、此位菩薩如王太子堪受王位,行漸勝故,名灌頂住。17

簡略地說明十住:一、初發心住:此位菩薩初發大菩提心,深深地信解唯識之理,修習 十信行,並安住於六度等殊勝之行的階位;二、治地住:此位菩薩淨修身口意三業,慈 悲對待一切有情,成就一切功德,猶如大地能生萬物;三、修行住:此位菩薩修殊勝的 理觀,修六度妙行;四、生貴住:此位菩薩善從法界正法而生起殊勝的智解,而種姓也 隨此獲得尊貴;五、方便具足住:此位菩薩所修的善根皆能教化,並具有利他的善巧方 便;六、正心住:此位菩薩在面對他人的稱讚、毀謗,心不為所動搖,正直安住;七、

不退住:此位菩薩聽聞三寶、三世之有無,使得心堅固而不退轉;八、童真住:此位菩 薩因三業清淨,不受到染污,而能悟到有情世間法、器世間法,不虛偽且無垢的,猶如 嬰兒般無垢;九、法王子住:所謂法王是指佛陀。此位菩薩了解勝俗二諦,悟到如來所 說的法,得以繼承佛位;十、灌頂住:此位菩薩所修的勝行漸漸地殊勝,就猶如太子即 位儀式(灌頂)。18

15 引自林國良著:《成唯識論直解》(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年),冊 2,頁 497-500。

16 引自《大正藏》45 冊,頁 449 下。

17 引自《大正藏》45 冊,頁 449 下至 450 上。

18 參閱楊維中著:《中國唯識宗通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年),下冊,頁 745-746;演 培法師著:《成唯識論講記》(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 年),冊 5,頁 64-65;

位於十住的菩薩從第一住,即發心住開始,先建立十信為邁入菩薩道的基礎。雖 然稱謂十信,但是以信心為首,其於的九種心則是由信心所而引發的。19藉由十信的建 立,經歷百千萬劫而不退却,以堅固的道心,趣向菩提之道。然後,在每一住修習善根 時,對唯識之理漸漸地有更深入的了解,並安住於福德、智慧之勝行。在十住階段修行 的菩薩,所修的勝行僅能自利,也就是靠自己修集佛法而求證菩提。這表示在擁有具備 度他人的條件之前,必須先能自度,作為暫時修行的目標。之後,在種種的磨練和利益 他人的情況之下才能完成自度。

接著,十行是菩薩修道四十二階位中的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為地前三賢的第二 位。在《大乘入道次第》裡,十行是:

此位菩薩行六度等諸行勝,故名之為行。20

「行」是指菩薩依六度而修習的十種勝行,進而漸漸地殊勝,邁向證菩提之道,

也稱為十行心。在《大乘入道次第》中,有簡略地說明十行的內容:

一、此位菩薩為大施主,一切能捨,三時無悔,利譽不悕,愍生慕法,睹者 歡敬,名歡喜行。二者、菩薩常持淨戒,不染五欲,能令伏眾魔一切眾生立 無上戒得不退地,名饒益行;三者、菩薩常修忍辱,謙卑恭敬,和顏愛語,

不害自他,悟身空寂,怨對能忍,名無恚行;四者、菩薩假設多劫受諸劇苦,

求法濟生,念念不息,名無盡行;五者、菩薩常住正念,恒無散亂,於一切 法乃至生死入住出胎,無有癡亂,名無癡亂行;六者、菩薩善入人法,皆無 性相,三業寂滅,無縛無著,而復不捨化眾生心,巧能隨類現生救物,名善 現行;七者、菩薩歷諸塵剎,供佛求法,傳燈度生,心無厭足,然以寂滅觀 諸法故,而於一切心無所著,名無著行;八者、菩薩尊重善根智慧等法,皆 悉成就,而由得斯,諸尊重法,二利之行更增修習,名尊重行;九者、菩薩 得四無礙,陀羅尼門,諸善慧法,能為眾生作清涼池,守護正法,佛種不絕,

名善法;十者、此位菩薩成就第一誠諦之語,學三世佛真實之語,無二之語,

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語行相應,色心皆順,名真實行。21

王路平著:《大乘佛學與終極關懷》(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196;楊白衣著:《唯 識要義》(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12 年),頁 152-154。

19 引自演培法師著:《成唯識論講記》,冊 5,頁 64。

20 引自《大正藏》45 冊,頁 450 上。

21 引自《大正藏》45 冊,頁 450 上。

十行的內容有:一、歡喜行:在此位菩薩是大施主,常持著布施,喜捨一切法,於加行、

根本、後得三時皆不後悔,不求名利,憐愍有情,敬慕大法,令見者甚感歡喜恭敬;二、

饒益行:在此位菩薩常受持清淨戒,不染五欲,斷除一切有情障礙,利益一切眾生;三、

無瞋恨行:在此位菩薩常行忍辱,謙卑恭敬,和顏愛語,不害自他,怨害能忍;四、無 盡行:在此位菩薩修行精進,雖受多劫諸苦,發心度一切眾生,而不息地上求下化;五、

無瞋恨行:在此位菩薩常行忍辱,謙卑恭敬,和顏愛語,不害自他,怨害能忍;四、無 盡行:在此位菩薩修行精進,雖受多劫諸苦,發心度一切眾生,而不息地上求下化;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