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溝通管道(Communication Channels)

擴散本身就是一種特別的溝通型態,溝通管道亦即資訊從某個人傳遞到另 一個人的手段或方法。而個體之間交換資訊的方式(如口碑的傳播),決定了 創新推廣到擴散者的效果。管道最常見的包括大眾傳播媒體,如廣播、電視、

報紙,及網際網路。並且依照擴散研究顯示,大多數人都部會根據科學或客觀 的研究以評估一項創新,反而是主觀的評價及人際的溝通較為所看重,亦即擴 散的實際過程,如接納該創新的原因、和自我的背景、創新資訊來源、潛在接 受者學習早先創新者的仿效過程等(Rogers,2003:18-20)。

三、時間(Time)

從擴散過程時間的前、中、後而言,依時間性可分為三個部分:(一)擴 散過程前,採用者自知道此項創新到決定採用或拒絕的時間。(二)擴散過程 中,採用者中採用時間的快慢,有些人較早採用,而有些人較慢接受創新。(三)

擴散過程後,一個社會系統採用創新的速度所需的時間(常曉雲,2009)。然 而在創新擴散涉及時間因素者大致可包含三個議題:

(一)創新的決策過程:

在時間面上,如個人經歷接受或拒絕創新的決策過程可分為五階段:(1)

認知(knowledge);(2)說服(persuasion);(3)決策(decision);(4)執 行(implementation);(5)確認(confirmation)等五步驟18,但即便是同樣創 新於不同的個體或組織於各階段所花費的時間亦不相同(Rogers,2003:169)。

(二)創新性:

由 Deutschmann 和 Fals Borda 在哥倫比亞農村的耕種創新擴散研究

(Deutschmann&Fals Borda,1962;引自 Rogers,2003:268)依照創新接受 時間的相對先後為標準作衡量的「創新性」分數高低,將社會體系創新接受者

18 詳如本章第肆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分為五大類:(1)創新先驅者(innovators);(2)早期接受者(early adopters);

(3)早期大多數(early majority);(4)後期大多數(late majority);(5)落 後者(laggards)。

通常創新先驅者的創新決策期較落後者短,因此較早接受創新(圖 2-2-1)

(Rogers,2003:215)。

圖 2-2- 1 創新決策者決策期比較

資料來源:Rogers(2003:215)。

(三)體系的接受率:

在某段時間內體系成員接受數量的衡量,亦即成員接受創新的相對的速率

(圖 2-2-2)。根據創新擴散理論,通常當一種成功的創新其體系整個擴散過程 隨著時間畫出採用者累積數量的分佈曲線大多呈現 S 形曲線的模式,亦即創新 接受者隨著時間的數量累積分佈可分為三大階段(Rogers,2003:11):(1)在剛開 始時在社會系統擴散中接受創新的人數比例偏低,因此擴散較緩慢;(2)而當 接受者比例達到臨界數量,擴散過程就會加快,而出現起飛(take-off)的現象 而將累積採用者比例瞬間拉高,此時系統中大部分會採用創新的人都在這一階 段採用該創新;(3)最後擴散過程再次慢下來,系統對創新的採用逐漸達到飽 和點 (saturation point)。

0 1 2 3 4 5

落後者 後期大多數 早期大多數 早期接受者 創新先驅者

創新決策期時間(年)

資料來源:Rogers(2003:11)。

圖 2-2-2 可說明創新擴散過程一開始大多只有少數人接受;後來越來越 多的創新接受者決定接受,每年接受率都穩步上揚;最後接受者越來越少,

直到走勢趨於飽和而完全停頓為止。而接受時間越早相對在個人創新性的評 分項目也會獲得較高分(Rogers,2003:22)。

此外,以不累計接受者來觀察創新接受過程,可繪製出生命週期常態分 佈(Normal Distribution)的鐘型曲線(Bell Curve)(圖 2-2-3)(Rogers 著,

唐錦超譯,2013:273)。

圖 2-2- 3 擴散過程-鐘型曲線

資料來源:Rogers 著,唐錦超譯(2013:273)。

因此,創新不可能同一個時間點所有的人同時接受創新,而是或先或後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接受創新,意味著接受創新的並非只是認知上或態度上的轉變,而是創新擴散 計畫的終極目標為行為上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