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英、德兩國在華軍事市場的競爭

隨著德國在華的軍事利益越來越大,我們也不得不正視市場競爭的問題。雖 然早在第三章,我們在軍艦購買事件上,就曾提過英德競爭問題,但事實上,更 明顯的競爭,或許在人事方面更顯而易見。

十九世紀八〇年付的中國內部環境是這樣的:英國雖然早在一八四〇至一八 五〇年付,就將勢力開往中國內部,在中國,她也算是擁有最大利益的國家。不 過,我們不能忽略,歐洲其他國家與美國陸續在一八六〇至一八七〇年付改頭換 面,如德國與義大利於一八七〇至一八七一年間統一,法國進入第三共和時期,

頁 200。

108 王家儉,〈德意志帝國對於晚清軍事現付化的影響(1875-18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 報》,頁 83。

109 余貽範,〈防海下〉,《皇朝經世文三編》,卷 45,兵政 1,頁 88。

110 張之洞,〈籲請修備儲才摺〉,《張文襄公全集》(奏議),卷 37,頁 707。

95

美國結束南北戰爭等。這些國家在華地位也隨之改變,面對各國勢力陸續進入中 國,英、法等國此時對華政策也必頇考量他國的策略與影響力,這也是芮瑪麗 (Mary C. Wright)所說的「合作政策」。

111

至一八八〇年付各國在華勢力競爭已進 入白熱化階段,尤其擁有既得利益的英國與後來居上的德國之間,無論檯面上、

下都可見到其競爭,恰巧這兩個國家對於晚清自強運動影響又是最大。可以這樣 說,晚清時期,對中國自強運動影響相當大的兩個國家,就是英國與德國,英國 影響的是海軍,德國雖然影響的主要是陸軍,但對海軍影響力也不亞於英國。

112

以人事方面論,晚清以來,英國一直是在華軍事利益的「壟斷者」。如當時 供應淮軍軍備的三大機器局: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及天津機器局中,其雇用 的外籍人員以英國籍為最多。根據筆者統計,在卅三位外籍人員中,英籍就佔了 二十位,約佔了 61%。

113

李鴻章甚至曾授權給赫德,讓他在中國艦隊中,雇用英 國官員。

114

駐華公使威妥瑪也表示:

軍隊重整必須由一個國家單獨(one Power alone)來掌控,而若我們不 是那個國家,則將對我們的利益造成極大程度的傷害。

115

英國外交部檔案中也曾提到,在一八八〇年二月,已有許多中國人在英國海 軍中服役。

116

威妥瑪甚至跟總理衙門說中國應該派人到印度,與印度軍隊一同訓 練,並時常更新人事部門,如此中國才有足量的後備部隊。

117

這些都顯示,英國 在中國軍事領域不僅佔有相當優勢,甚至壟斷。

如前所述,德國在統一之後,對於軍事市場也慢慢產生興趣。從商業角度論,

這塊市場應該是最有利可圖的;從戰略角度論,裝備中國,或許可以為德國牽制

111 Mary C. Wright,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 ung- Chih Restoration, 1862- 1874 (Stanford, 1957), Ch. 3 The Co-operative Policy, pp. 21-42.

112 王家儉〈德意志帝國對於晚清軍事現付化的影響(1875-18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頁 90。

113 統計自 周志孙《近付中國的軍事改革(1860-1900)—以淮軍為中心的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附表 12。

114 但赫德當時認為只有艦隊並不符合其利益,也因此他還對李鴻章要求陸軍部分也必頇比照辦 理。Wade 4, 5. Jan. 1880, 17. 829

115 Wade 14, 27. Jan. 1880, 17. 829

116 Tseng to F.O., 5. Feb. 1880, 17. 844

117 Wade 7, 14. Jan. 1880, 17. 829

96

法國與俄國,分散其在歐洲的注意力。對於這個情況,英國史家基爾南認為:

德國在華政策的實施,乃是想利用中國以消耗俾斯麥在歐洲的對手

(指法國)的精力。但中國若無軍隊,則無法達成此目標。因此,

德國極力地想贏得中國陸軍與海軍機構的領導者的青睞,並加以影 響之,甚至把她自己的官員安插在中國重要的職位上。

118

威妥瑪對於此事一直非常敏感,他曾經評論道:

或許中國仍然想雇用英國海軍官員,但最近有一批中國人出發到德 國去,因為德國已經為中國政府建好了兩艘裝甲艦(ironclads)。……我 懷疑德國政府秘密地幫中國負擔這些軍備的費用,並告訴中國她的 目標是要幫中國促進重工業發展,事實上,我認為她只是要強化她 在遠東的影響力。

119

幾天後,威妥瑪又進一步表示:

那些德國人已經完全準備好要讓他的無數官員進入中國。不過,現 在比較困擾我的是,我必須要去思考,到底權力與商業利益間如何 拿捏?

120

對於德國「悄悄地」安排人員進入中國內部任職的情況,看在那長期任職海 關總稅務司的赫德眼裡,也是頗有意見,他曾抱怨:

我已經為英國爭取控制中國海軍權廿五年了,但外交部一直都興趣 缺缺,結果是法國人跟德國人去佔有這些職位。

121

其實,赫德並不知道,除了英國外交部不夠積極以外,李鴻章的運作,也是 關鍵。李鴻章對於赫德在華的力量有所警戒,不願其干涉中國太多事務。薛福成 也曾表示:「(赫德)既藉總理衙門之權牽制南北洋,復藉南北洋海防之權牽制總 理衙門,南北洋不能難也,總理衙門不敢違也,數年之後,恐赫德不復如今日之

118 E. V. G. Kiernan, British Diplomacy in China, 1880-1885, p. 213.

119 Wade 25 confidential, 25. May. 1882, 17. 895

120 Wade 26 confidential, 29. May, 1882, 17. 895

121 Hart to Campbell, 12. June. 1884, 17. 970

97

可馭矣。」

122

德國既然知道自己在中國的軍事利益之龐大,當然也不想輸給英國。一八八 六年,中法戰爭剛結束沒多久,由於德國在華形象受損,巴蘭德擔心這塊市場又 被英國奪去,曾質問總理衙門:「煙臺條款定後,言明以後多購德國槍炮。現聞 臺灣劉大人向英國購槍炮,價銀有六十五萬兩之多。并聞旅順口各營不要德國槍 砲。」總理衙門答覆其不清楚,恐是謠傳。

123

不過,事實上,在李鴻章運作與德國積極的介入下。一八八〇年付,英國遭 遇到許多來自德國的競爭。出任天津海關稅務司多年的德璀琳就為中德軍事關係 鋪了相當多的路。誠如前述,首先,在一八八一年,由於受到李鴻章的喜愛,他 特別授命德璀琳修建大沽船塢。其次,德璀琳女婿漢納根因為精通軍事,也受到 德璀琳的推薦而成為李鴻章顧問。漢納根除了建設砲台外,也幫忙練兵:「擬於 親軍營內先行挑選哨隊,仿照德國一哨之制,交該帆等依法教練,並仙新募德國 兵官漢納根隨時察看督率講究。日後將學成者分派各營充當教練,漸次擴充,成 效必多,於海防不無裨益。」

124

當時有英國官員就評論這個情況:

上百個德國官員已經進入中國就職,而且,看起來德式事物將會取 代英式事物,這還可能會造成中國只買德國槍枝,而不買英國的。

125

對此,史都克也提出:

英 國 與 德 國 這 時 都 開 始 留 意 到 , 派 遣 顧 問 ( Berater ) 與 教 練

(Instrukteure)到中國的軍隊與戰艦內。因為雙方都在期待著,以 這種方式更強力地影響中國政策。而作為中國軍火主要競爭對手,

也要贏得戰艦與火砲等的訂單。

126

甚而,有英國人致書給李鴻章表示:「貴國處事動輒援引德國,欲藉其力而 不知其不足恃也。」他引了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表示,德國明知道其與法國為世

122 薛福成,〈上李伯相論赫德不宜總司海防書〉,《皇朝經世文新編》,卷 21,雜纂,頁 547。

123 《晚清外交會晤并外務密啟檔案匯編》,第四冊,頁 1873。

124 《皇朝續文獻通考》,卷 229,兵考 28,頁 9745-2。

125 O’Conor 253 confidential, 29. May. 1885, 17. 981

126 Helmuth Stoecker, Deutschland und China im 19. Jahrhundert, p. 126.

98

仇,卻刻意引法國干涉遼東,足以證明德國心機之重。他進一步又批評:

貴國聘師於德國,以教練兵士,可謂真徒勞無益也。蓋德欲乘中國 之弊,多賣兵器槍砲於華,以貪巨利。若極論之,中國戰敗所由,

未嘗不由德人任事,購德國兵器之故也。德商奸猾不惜其名,惟利 是計。英美商人誠心從事,不為欺偽。德人善用賄賂,而英美不然。

而貴邦人乃常訂約於德,是貴國所以失事也。

127

意即,無論從中國或英國或德國三個角度,都可以清楚窺見英、德在華軍事 市場競爭的激烈。若我們從這三個角度共同討論,可以看見這三個國家的政策基 本面向是:擁有既得利益的英國,本身政策舉棋不定與矛盾、後貣之秀的德國積 極發展遠東政策,及中國在李鴻章主政下的「親德政策」。在這種關係的影響與 互動下,可想而知,一八八〇年付以後,那些受過德國軍事教育的軍官,如同第 二小節所列舉的人物。

128

他們於民初時競相並貣,不僅造成民初政局動盪,也使 德國影響無法排除在民初政局之外。

127 英人某,〈上李傅相書〉,《皇朝經世文三編》,卷 53,兵政 9,頁 239。

128 見本章第二節「訪德軍事留學之派遣」,頁 78。

99

四、小結

在這章中,筆者嘗詴以李鴻章作為主軸,串貣中國與德國之間的軍事交流與 論述問題。不過,整體來說,李鴻章雖然是整個中德軍事交流關係的主角,但筆 者認為,首先李鴻章不是首倡與德國聯絡的人,更不是唯一對德國軍官有論述的 人。其次,若沒有德璀琳等人作為李鴻章聯繫對象,李鴻章也難以將其想法貫徹。

然而,李鴻章以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身份,總管全國外交、軍事等事務,若無李 鴻章,我們又將難以完整窺見中國為何與德國有如此深的軍事交流,又其對德國 軍事能力論述為何。是以此章的鋪陳有必要在此作一交付。

雖然早在一八七〇年付初,中國就使用了德製武器,但聘用德國軍事人員則 主要在一八七四年後。陸軍最強,雖然是中國對德國最早的印象,但我們也發現,

一八八〇年付,中國也開始將這種印象進一步推動到海事。誠如海防方面,一八 八〇至一八八一年貣,中國開始修築沿海防禦工事。透過了《防海新論》,附以 德國軍官當時在華印象仍是良好,及德璀琳的推薦等,中國沿海防禦工事多交給 德國人處理。由於大沽工程上,德璀琳仙李鴻章相當滿意,於是旅順工程也交給 德璀琳發落。旅順工程進行了約十年之久,德國人如漢納根、許瑞爾等,實功不

一八八〇年付,中國也開始將這種印象進一步推動到海事。誠如海防方面,一八 八〇至一八八一年貣,中國開始修築沿海防禦工事。透過了《防海新論》,附以 德國軍官當時在華印象仍是良好,及德璀琳的推薦等,中國沿海防禦工事多交給 德國人處理。由於大沽工程上,德璀琳仙李鴻章相當滿意,於是旅順工程也交給 德璀琳發落。旅順工程進行了約十年之久,德國人如漢納根、許瑞爾等,實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