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原住民學生參加原住民舞蹈社團在族群認同之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原住民學生參加原住民舞蹈社團在族群認同之

本節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原住民學生參加原住民舞蹈社團在 族群認同之差異情形,共分為六個部分進行分析探討,茲分述如下:

一、國小原住民學生參加原住民舞蹈社團族群認同的現況

本研究之國小原住民學生的族群認同量表共區分為「族群自我認定」、「族 群態度」、「族群歸屬感」、「族群行為」和「族群投入」等五個構面,採五點 量表予以計分,每題最高5分,最低1分,每題的參照平均值為3分,高於平均值表 示受試者在族群認同屬於中上程度,低於平均值則屬於中下程度。

依據表4-3-1國小原住民學生在族群認同各構面分析摘要表中,可歸納出以下 重點:

(一)各構面每題平均得分皆超過4分,而整體族群認同平均得分為4.37分,顯 示國小原住民學生的族群認同屬於中上程度,此結果與陳枝烈(1997)、卓石能

(2002)及李芳菁(2010)的研究結果大致相似,可以知道國小原住民學生參加 原住民舞蹈社團在族群認同屬於中上程度,認同態度甚高。陳枝烈(1997)指出 如果有重新選擇一次的機會,高達98%的原住民學生仍然願意選擇成為原住民,其 族群身分的認同很高。

(二)族群認同的各構面每題平均得分順序由高而低,以「族群態度」的4.57 分最高,其次為「族群自我認定」的4.44分,「族群投入」的4.38分,「族群歸屬 感」的4.38分,而「族群行為」的4.15分最低,此與卓石能(2002)的研究結果相 同。族群態度是個體面對不同族群時,所表現出一種喜好或不喜好的舉止行為,

具有組織性傾向。族群態度與族群認同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個體若有成熟且明確 的族群態度,能描述自己的族群屬性,接受自己族群的特質和理念(賴秀智,

1997)。

表 4-3- 1

國小原住民學生在族群認同各構面分析摘要表

因素構面 題數 平均數(M) 標準差(SD) 每題平均數 排序 族群自我認定 4 17.75 2.73 4.44 2 族群態度 3 13.72 1.62 4.57 1 族群歸屬感 3 13.13 2.10 4.38 4 族群行為 4 16.61 2.67 4.15 5 族群投入 3 13.14 2.02 4.38 3 整體族群認同 17 74.35 8.30 4.37

二、不同性別國小原住民學生參加原住民舞蹈社團在族群認同之差異情形

(一)依據表 4-3-2 不同性別國小原住民學生在族群認同各構面之獨立樣本 t 考 驗分析摘要表中,可歸納出以下重點:

1.不同性別國小原住民學生在族群認同的整體構面上達顯著差異,且女生(M

=75.701)的族群認同高於男生(M=72.660)。

2.從分構面來看,不同性別國小原住民學生在「族群自我認定」、「族群態度」

及「族群投入」上達顯著差異,而在「族群歸屬感」及「族群行為」兩個構面上,

不同性別國小原住民學生並無顯著差異。在族群自我認定上,女生(M=18.231)

高於男生(M=17.149);在族群態度上,女生(M=14.051)高於男生(M=13.309);

在族群投入上,女生(M=13.436)高於男生(M=12.766)。

(二)討論

由研究結果可知,研究假設 2-1「不同性別之國小原住民學生參加原住民舞蹈 社團在族群認同上具有顯著差異」部分獲得支持,即國小原住民舞蹈團學生之族 群認同,部分會因學生不同性別而有顯著差異。許文忠(1998)的研究中,布農 族的女生在整體族群認同上優於男生;卓石能(2002)的研究中,女生在「族群 歸屬感」、「族群自我認定」、「族群行為」及「人際互動」上程度高於男生;林秀 燕(2008)的研究中,不同性別學生在整體族群認同、族群身份自我認同、族群 行為上均達顯著差異。以上研究結果大致與本研究相符。但陳癸伶(1998)的研 究中,不同性別的原住民學生在族群認同上不會有所差異,推測是因為該研究僅 針對國小三年級學生,無法探索出差異性。在社會認同論的論點中可知個體在社 會背景改變的影響下,會努力地追求正向的社會認同,期望自己被同化成為主流 族群一員,進而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國小男生與女生在個體的生理、認知與情 緒等成長發展的歷程上來看,確實存在差異性,影響族群認同的程度,再加上現 今社會因兩性平等的觀念,女性已擁有相同的受教權,與主流社會的接觸也多於 以往,受主流文化同化的機會也提高,在自我身分認同上的複雜度會高於男生。

李春慧(2004)的研究中也發現,布農族學生在整體族群認同因性別而有顯著差 異,女生的族群認同程度高於男生,且女生在標準差方面也大於男生,顯示布農 族女生在整體族群認同程度上比男生更為分歧。從本研究的結果也可顯示女生的 族群認同程度優於男生,但是女生在標準差卻低於男生,與李春慧(2004)的研 究不同,推測是因為參與本研究的女學生,投入的活動是以歌謠傳唱、傳統舞蹈 等原住民傳統文化,大多是屬於女生在傳統上所受的角色期待,且女生在這些面 向上也較具有優勢,因此女生在參與本研究社團時,心理上接受程度較佳,顯示 出來的族群認同不僅高於男生,分歧程度也較低。

表 4-3- 2

群認同,部分會因學生不同年級而有顯著差異。陳麗華、劉美慧(1999)的研究

因素構面 年級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事後比較 族群行為 三年級 18 16.389 2.638

1.868 四年級 45 16.178 2.640

五年級 69 16.319 2.621 六年級 79 17.165 2.691 族群投入 三年級 18 12.778 2.510

1.901 四年級 45 12.667 2.078

五年級 69 13.116 1.898 六年級 79 13.506 1.947 整體族群

認同

三年級 18 71.056 10.892

4.768* 4>1 4>2 四年級 45 71.689 7.899

五年級 69 74.290 7.758 六年級 79 76.658 7.744

註:1、三年級;2、四年級;3、五年級;4、六年級;*p<.05

四、不同每週參與時間國小原住民學生參加原住民舞蹈社團在參與態度之差異情 形

(一)依據表 4-3-4 不同每週參與時間國小原住民學生在族群認同各構面之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中,可歸納出以下重點:

1.不同每週參與時間國小原住民學生在族群認同的整體構面上達顯著差異,經 事後比較發現,6 小時以上(M=76.809)在族群認同上顯著高於 4 小時以下(M

=72.720)及 4~6 小時(M=73.419)。

2.從分構面來看,不同每週參與時間國小原住民學生在「族群自我認定」、「族 群態度」及「族群歸屬感」上達顯著差異,而在「族群行為」及「族群投入」兩 個構面上,不同每週參與時間國小原住民學生並無顯著差異。經事後比較發現,

在族群自我認定上,6 小時以上(M=18.529)高於 4 小時以下(M=16.980);在 族群態度上,6 小時以上(M=14.147)高於 4~6 小時(M=13.527);在族群歸屬 感上,6 小時以上(M=13.603)高於 4~6 小時(M=12.731)。

(二)討論

由研究結果可知,研究假設 2-3「不同每週參與時間之國小原住民學生參加原 住民舞蹈社團在族群認同上具有顯著差異」部分獲得支持,即國小原住民舞蹈團 學生之族群認同,部分會因學生不同每週參與時間而有顯著差異。根據 Porter &

Washington(1993)研究指出涵化是一種複雜又多元的過程,個體在選擇接受新的

文化和保留傳統文化上,會隨時間和空間的情境不同而改變,並經由不斷探索、

五、不同參加年資國小原住民學生參加原住民舞蹈社團在參與態度之差異情形

(一)依據表 4-3-5 不同參加年資國小原住民學生在族群認同各構面之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摘要表中,可歸納出以下重點:

1.不同參加年資國小原住民學生在族群認同的整體構面上達顯著差異,經事後 比較發現,3 年以上未滿 4 年(M=76.269)在族群認同上顯著高於 2 年以上未滿 3 年(M=72.158)。

2.從分構面來看,不同參加年資國小原住民學生在「族群歸屬感」、「族群投入」

上達顯著差異,而在「族群自我認定」、「族群態度」及「族群行為」三個構面上,

不同參加年資國小原住民學生並無顯著差異。經事後比較發現,在族群歸屬感上,

3 年以上未滿 4 年(M=13.500)顯著高於 2 年以上未滿 3 年(M=12.539);在族 群投入上,1 年以上未滿 2 年(M=13.380)高於未滿 1 年(M=11.286),且 3 年 以上未滿 4 年(M=13.577)高於未滿 1 年(M=11.286)及 2 年以上未滿 3 年(M

=12.697)。

(二)討論

由研究結果可知,研究假設 2-4「不同參加年資之國小原住民學生參加原住民 舞蹈社團在族群認同上具有顯著差異」部分獲得支持,即國小原住民舞蹈團學生 之族群認同,部分會因學生不同參加年資而有顯著差異。林秀燕(2008)的研究 中,參與原住民傳統舞蹈活動的學生主要在族群身分自我認同與族群行為兩個面 向上達顯著差異,且以參加 1~2 年最優,其次是超過 2 年,不滿 1 年者最差,結 果與本研究相似。依據 Phinney(1990)整理指出,認同發展理論著重族群認同在 個體發展歷程的層次變化,屬於一種終生的過程,於幼年時期開始,持續到成人 階段,從最初族群意識尚未建立,到對所屬族群採取行動承諾。涵化理論也認為 當個體積極參與自身族群社會活動,涵化強度會增加,族群認同強度會增強,使 得個體擁有堅定的族群認同。國小原住民學生在參加原住民舞蹈社團之前,其所 展現的族群認同是來自於父母或社會,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但加入原住 民舞蹈社團並開始投入社團活動後,會經歷到屬於自身族群文化的特殊事件或經 驗的衝擊,逐漸知覺到族群議題的重要性,想要了解更多自身族群,並且經由長 時間探求族群對個體的意義後,開始展現出對所屬族群的穩定承諾。因此推測可 知,在本研究中參與原住民舞蹈社團的原住民學生,接觸社團活動年資愈長,內 心所受到的增強愈強,因此對族群認同的程度會大於年資短或未接觸的原住民學 生。

表 4-3- 5

1.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國小原住民學生在族群認同的整體構面上達顯著差異,經 事後比較發現,低社經地位(M=75.450)及中社經地位(M=72.962)在族群認 同上顯著高於高社經地位(M=64.938)。

2.從分構面來看,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國小原住民學生在「族群自我認定」、「族 群態度」、「族群歸屬感」、「族群行為」及「族群投入」上皆達顯著差異。經事後 比較發現,在族群自我認定上,低社經地位(M=18.030)高於高社經地位(M=

15.438);在族群態度上,低社經地位(M=13.828)高於高社經地位(M=12.688);

15.438);在族群態度上,低社經地位(M=13.828)高於高社經地位(M=12.688);